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规定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职业病是由于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和长期暴露于特定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而导致的一类疾病。

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各国普遍建立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该制度是为了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工艺因素等。

针对不同种类的危害因素,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测和分类方法。

化学因素包括有毒物质、有害粉尘、有害气体、有害蒸汽等,可以通过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样本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可以通过测量工作场所的噪音水平、振动频率和辐射强度来评估危害程度。

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病媒生物等,可以通过采集室内空气、水源等样本进行微生物学分析。

工艺因素主要指工作方式、劳动强度、劳动时间等,需要通过观察和询问工人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对于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要通过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例如,可以使用光谱分析仪、气相色谱仪、电子显微镜等设备来对化学因素进行测量。

对于物理因素,可以使用声级计、振动计、辐射剂量仪等设备来测量。

对于生物因素,可以使用培养基、PCR技术等方法来鉴定和测量微生物。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和检测标准。

针对每一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和检测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自行制定的标准。

通过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检测,可以判断其是否超过了规定的限值,以及采取何种防护措施。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可以及时掌握工作场所的危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监测可以通过定期抽样调查、实时监测等方式进行,结果应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职工。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本规范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本规范
4
日常检测适合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 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 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 最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班。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 高容许浓度时,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 一个工作班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 进行采样。
10
• 检测点设置 1、一般原则
※必须是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作业场所;
※作业场所必须有劳动者;
※生产处于正常状态。
2、尘毒点设置 а应选择代表性车间(场所)、工种。在劳动者
有代表的或经常活动的作业在点设点;
11
b 不同的尘毒危害因素应分别设检测点; c 检测点必须包括浓度最高、接触时间最长
的作业点,并应作为重点检测点;
• 检测所用的仪器应进行正常的维护,并要求定期 校准和进行期间核查,做好仪器的使用维护记录。 对于非正常设备及时维修,维修期间不得用于检 测。
7
•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 现场卫生学调查
↓ 确定检测项目和内容
↓ 约定检测时间
↓ 采样人员和仪器准备
↓ 现场检测采样
↓ 样品流传
8
•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续 报告结果及评价
2.5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 每10米设备1个采样点。
2.6 仪表控制室和劳动午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
样点。
22
3、采样 时段的选择 3.1 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
为因素的影响。 3.2 空气中有害物质随季节发生变化的作业场所,
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 采样季节。 3.3 在工作周内,应义士空气 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 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3.4 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 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削减职业危害因素对职工的损害,订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

一、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各类作业场所,对于岗位上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必需依据规定进行检测,并实行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检测内容依据作业场所的情况,需要检测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粉尘、有毒气体、有害物质、噪声、辐射等。

需定期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职业危害因素超标需要实行措施掌控降低超标程度。

三、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需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人员需要具备相应技能和培训证书。

检测机构需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检测操作。

四、检测周期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需依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订立,一般需在半年至一年之间进行一次检测,并在检测结果出具之后打开全面的防护措施。

五、检测结果的处理假如检测结果显示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超标,需要立刻实行措施进行掌控降低超标程度,并向所在地的劳动安全监管机构报告,遵从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六、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为了使职工避开或者减轻职业病、职业损伤的侵害,作业场所需要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和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职工应当依照防护措施的要求进行操作,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七、操作规程和培训作业场所应建立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操作规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护学问培训,使操作人员充分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从而削减职业危害对人体的危害。

同时,作业场所应确定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护责任人,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

八、职业卫生检查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检查是对检测结果的有效补充,应定期开展,发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超标的情况,需立刻实行措施,遵从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结语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不能忽视,应非常重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加强对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依据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依据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依据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主要依据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并据此采取防治措施。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办法》规定了检测机构资质、检测项目及方法、检测结果评价等要求。

用人单位应当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职业接触限值标准,是评价检测结果的重要依据。

检测结果应与相关限值标准对比,判断危害程度。

4.行业职业病防治行业标准,针对特定行业及作业提供了更详细和针对性的检测要求和方法。

用人单位应按照相关行业标准组织实施检测。

5.其他相关的地方性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也是检测依据。

用人单位应关注所在地方政府的具体规定。

作业场所在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时,应全面了解和遵守上述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做到检测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4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4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1.引言职业病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和特定工种中,因接触和吸入有毒、有害物质或由于特殊工作条件而导致的疾病。

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建立,对于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内容与做法。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2.1监测目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目标是确定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及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2.2监测方法(1)定期抽检法:通过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化学分析,以获取有害物质的浓度数据。

(2)连续监测法:通过在工作场所设置连续监测仪器,实时监测有害物质的浓度变化。

(3)生物监测法:通过采集劳动者的生物标本(如尿液、血液等),检测有害物质的代谢产物,评估劳动者受到的危害程度。

2.3监测内容(1)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气体、粉尘、溶剂等。

(2)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

(3)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分泌物等。

(4)工作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等。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3.1评价目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目标是评估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程度,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2评价指标(1)接触限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定不同有害物质的接触限值,如容许浓度、容许日通量等。

(2)危害性评估:综合考虑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途径、吸入速率等因素,评估有害物质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

(3)个体易感性评估:评估劳动者的个体易感性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3.3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依据专家经验和文献资料,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其危害程度。

(2)定量评价: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将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量化,得出准确的危害评价结果。

(3)风险评价: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程度、危害等级和劳动者人数等因素,评估工作场所的职业病风险。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评价职业病危害程度,改善作业环境,保障员工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XX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属单位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

控股单位通过法定程序实施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指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所列危害因素以及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有职业接触限值及检测方法的危害因素。

其他可能引起员工健康损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根据国家、行业要求列为检测对象。

第四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包括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是指单位根据其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购买监测技术服务、或配备检测仪器以及安设实时监测设备等方式组织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周期性监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指企业定期委托具备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其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进行的检测。

第五条所属单位应当按照要求组织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确保所需经费并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第六条公司安全环保处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贯彻落实执行国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法律法规和要求,组织制修订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

(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三)组织开展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信息统计和档案管理工作。

第七条所属单位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责任主体,履行以下职责:(一)制订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编制并组织实施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结合我厂实际状况制定本制度。

2.引用文件《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3.制度如下:3.1委托地方卫生技术服务部门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所需费用由公司从安全投入经费中支付。

3.2合成车间装置区、动力车间、罐区贮存区等重点部位重点检测,检测点设置标识牌。

3.3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经治理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作业。

3.4每年度对各重点部位检测一次。

3.5安保科负责联系卫生技术部门检测,检测结果记录职业卫生档案。

4.相关记录《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职业卫生档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2)是指为了保障职工健康安全,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风险,建立的一套系统化的检测、评估和管理职业危害因素的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工作环境、工艺、设备和劳动条件的检测和评估,发现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不受到损害。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工作环境的检测:包括对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噪音、振动、辐射等方面的检测,评估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

2. 职业危害物质的检测:对工作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毒物、粉尘、有害气体等进行检测,评估其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

3. 劳动条件的检测:对工作过程中的劳动强度、作业方式、工时安排等进行检测,评估可能对职工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4. 职业病监测与评估:对职工进行职业病的体检与评估,监测职业病的发生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根据检测和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一、引言工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工作中也可能会受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

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鉴定标准,以便监测和评估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的内容和重要性,并分享个人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的内容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范围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粉尘、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温度、湿度、气压等多种因素。

在工作环境中,这些因素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需要进行检测鉴定。

对于不同行业和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2.检测鉴定标准的制定针对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关部门会制定相应的检测鉴定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了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检测指标和评定标准等内容,旨在确保检测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标准的制定还会参考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确保国内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国际接轨性。

3.检测鉴定的程序和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鉴定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和要求,包括现场调查、取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等环节。

检测鉴定的过程中还需要确保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和操作规范,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鉴定的结果也需要进行及时的通报和记录,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的重要性1.保护员工健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及时发现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

通过科学的检测鉴定,可以有效降低员工接触有害因素的风险,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率,提升员工的工作生产力。

2.保障企业安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的执行,也可以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

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有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信誉。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而制定的工作规范和制度。

此制度涉及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估和监测等方面,旨在确保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符合相关的职业卫生标准,降低劳动者患职业病的风险。

一、制度的必要性在工作场所中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这些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有潜在风险,并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因此,制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是必要的,能够及时发现并修复工作环境中的问题,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二、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一)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应包括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的内容和要求。

相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采用科学、准确的方法进行危害因素检测,如采样分析、监测仪器使用、数据处理和解读等。

检测内容包括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浓度、噪声和振动、光照强度、温湿度、电磁辐射等。

(二)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处理对于危害因素检测结果,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是否超过国家和地区制定的相关卫生标准。

如果发现超标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增加通风换气、改善工艺设备、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

并且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三)监测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为了保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有效运行,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监测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先进的检测设备。

并且要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和流程,明确监测的时间、地点、频次和责任人。

监测结果应及时进行记录和报告,并根据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检,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制度的实施与效果(一)加强宣传教育制度的实施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在制度实施前,应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职工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以增强他们对工作环境安全和健康的重视。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1. 前言为了保障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规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工作,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确保企业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排查、监测和评估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有效防备和掌控职业病的发生,提升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产效率。

2. 检测检验范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范围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有害化学物质浓度监测•有害生物因素监测•物理因素监测•粉尘和有毒气体监测•噪音监测•辐射源和电磁辐射监测•环境、通风、空气质量监测3. 检测检验责任部门和人员3.1 重要责任部门•企业安全环保部门负责整体协调、监督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工作。

3.2 检测检验人员资质要求•检测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和资质,熟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具备相关实际检测检验经验。

3.3 检测检验人员职责•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工作,包含样品手记、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

•保证检测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暴露水平。

•分析、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和风险。

•供应相关职业病防护建议和措施。

4. 检测检验程序与要求4.1 项目确定与计划•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要求,订立项目确定与计划。

包含确定需要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频率、检测方法和设备要求等。

4.2 样品手记与分析•检测检验人员依据计划,手记相应的样品,并依照相关标准进行分析。

•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采样点的选择、采样方法的正确性和采样设备的准确性。

4.3 数据处理与评估•对手记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暴露水平。

•依据评估结果,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和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4.4 报告编制与提交•检测检验人员依据检测结果和评估分析,编制详实的报告。

•报告应包含检测方法、采样分析过程、数据处理结果、评估和建议等内容。

•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给相关部门,并进行备案。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四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四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是指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和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和分析,以评估工作场所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空气中粉尘、化学物质、噪声、振动、放射性物质等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如采样方法、分析方法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需要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标准: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标准和危害评估标准。

暴露标准是指工人在工作场所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限值,危害评估标准是指根据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评估其对健康的影响程度。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频率和范围: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和工人的职业暴露情况,制定监测的频率和范围。

一般来说,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应进行定期、全面的检测,以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4.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报告和记录: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进行报告和记录,包括监测的日期、地点、方法、结果等信息。

这些信息是工作场所管理和职业卫生监督的重要依据。

总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是保障工人健康和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措施,可以帮助确定工作场所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二)是指为了评估和控制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检测和检验方法、标准和程序的指导性文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检测目标和要求:确定需要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项目,并确定相应的检测要求,如检测的时间、频率、方法和标准。

2. 检测方法和标准:制定针对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包括采样方法、分析方法、仪器设备要求等。

3. 检测设备和人员:规定检测设备的选用、校准和维护要求,以及检测人员的资质要求和培训计划。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职业病已成为威胁劳动者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

职业病是由工作环境中的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引起的一类职业性疾病。

因此,为了保护劳动者免遭职业病的侵害,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范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范围应涵盖工作场所的所有场所和设备,包括生产车间、实验室、仓库等各个区域。

需要对办公室、宿舍等无生产过程的场所也进行相关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方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方法根据职业病的防治要求和国内外现有标准,包括空气污染物检测、噪音和振动检测、辐射检测、热害检测、化学危害检测等。

空气污染物检测空气污染物检测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中的重要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和试剂,测定空气中含量超标的气体和颗粒物。

对于空气中的重金属如铅、汞、镉等,需要进行采样后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噪音和振动检测噪音和振动检测主要是针对需要用到机器设备的工作岗位,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听力和神经系统。

噪音检测需要选择合适的噪音计,对工作场所的噪音进行测试。

振动检测则需要使用合适的加速度计对机器设备产生的振动进行监测。

辐射检测辐射检测需要使用合适的辐射仪和探头来测定环境、设备和工作人员所接受的辐射量,比如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等。

热害检测热害检测是指检测工作场所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是否超过安全范围,对于相关设备如加热器、锅炉等,需要进行温度和热辐射检测。

化学危害检测化学危害检测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仪器和试剂,对空气、液体、噪音等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进行检测,比如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结果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结果应分别进行综合评价,评估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评价结果应根据其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程度,列出不同级别的危害因素清单。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管理在实践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是一个动态过程。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

精心整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为了加强和规范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工作,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根据《中测。

入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或责任人、监测周期、监测地点、监测岗位、监测时段以及定期检测委托单位、检测时间等内容。

第五条(投入)用人单位应将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所需设备的购置、使用、维护以及监测人员的培训费用和定期检测所需的检测评价费用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予以保障。

第六条(档案)用人单位应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档案,并纳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体系。

第七条(结果公布)用人单位应将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结果及时在工作场所公告栏中进行公布。

第二章日常监测第八条(制度)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制度,指测频次,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置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

用人单位应参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要求,制定日常监测工作方案,明确监测地点、监测岗位、监测时段等具体内容。

监测结果判定参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2.2)。

第十二条(超标处置)用人单位应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结果及时报告主要负责人签字。

发现强度或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标准的,主要负责人应立即组织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指定相关部门或责任人负责落实(报告处置表示例见附件1)。

涉及高毒作业超标场所,应立即停止相关作业,撤离有关人员,经整改符合要求后,方可恢复作业。

对超标情况的处理,应有明确的处理记录并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用人单位应保留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影印件。

第十六条(前期准备)用人单位在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签订委托协议后,应全面告知生产工艺、原辅材料种类或成分、设备设施、劳动工作制度等与检测有关的情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
是指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检验的规范和流程。

它的制定旨在确保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监测,从而保障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检测和评估标准:制定明确的标准,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指标、限值等内容,以便判断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超出安全范围。

2. 检测和评估方法: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估方法,如采样分析、仪器设备使用、实验室分析等,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检测和评估机构:明确检测和评估的责任机构和部门,如职业病防治机构、劳动保护部门等,以保证检测和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4. 检测频率和项目: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频率和项目,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工种确定不同的检测要求,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5. 数据管理和报告: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及时记录、统计和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并编制相关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通报。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制度对于职业病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地监测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标准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标准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标准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检测目的:评估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判定是否符合国家
和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

通过检测,可以了解危害因素的浓度、接触途径和暴露时间等信息,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检测对象: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常见的化学因
素包括有毒气体、有害化学物质、粉尘、噪声等;物理因素包括辐射、振动等;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等。

3.检测方法: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例如气体
检测仪、化学分析法、微生物学分析法等。

4.检测周期:通常每年至少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进行一次
全面检查。

5.检测结果处理:收到定期检测报告后,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并将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

定期检测结果应及时向工人公布。

6.管理要求:建立职业病危害定期检查制度,将定期检查纳入年度
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计划,明确负责部门或负责人,所需检验费用纳入年度预算。

至少每年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测范围应包括所有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

审核技术服务机构的现场调查记录、抽样检测方案、抽样检测记录;对技术服务机构现场采样检测过程进行拍照或录像。

总之,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标准是评估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
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按照规定周期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和公布。

同时,加强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1 总结1.1 监测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系统地收集、汇总、分析、解释和评估有毒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信息,为职业病防治计划执行过程提供有用信息,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评价职业病防治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为预防、控制职业病提供信息服务。

1.2 监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简称《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简称《尘肺病防治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配套规章、技术标准是制定本信息监测计划的基础。

1.3 适用范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机构、卫生防疫站,依法从事职业病防治活动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本预案适用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

2 监控类型2.1 职业危害事故监测2.2 国家例行监测2.3 主动监测3 监控内容3.1监测对象监测对象为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的劳动者。

农药中毒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因使用农药而中毒的病人和误服农药的人、有意接触农药的患者(不包括食物农药残留超标和属于刑事案件的中毒患者)。

3.2 监测点依据不同的监控类型确定监测点。

3.2.1职业危害事故监测首次诊断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患者的医疗卫生机构。

3.2.2常规监测的法定监测点凡符合《职业病防治法》所规定的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从事职业病防治活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急性职业中毒、农药中毒患者首诊的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法定职业病常规监测点,或称责任报告单位。

3.2.3主动监测。

3.3监测项目3.3.1职业危害事故监测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的规定,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三类: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规定要求,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和范围的职业病危害事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要求,进行实时报告和信息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规定
1、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3、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