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一章 第二、三节
宁骚公共政策学-完整版笔记
![宁骚公共政策学-完整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f7256eebb4cf7ec4afed069.png)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上,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 作用给予了重视。
• 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或 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第二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 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 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 提出政策建议。
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 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二、这一学科概念有如下内涵:
(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 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 的公共政策。
(二)按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 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三)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 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四)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 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 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 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 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 一致,而且这种一致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 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2)科学的第二个品格就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 的产物。
(3)科学的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 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4)科学的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3.公共政策学的品格
宁骚
主编
ISBN:7-04-012263-4
教学安排
一、总学时数:60 二、学分:3 三、教学目的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69f718767f5acfa1c7cdd3.png)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宁骚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策的内涵、功能与类型一、公共政策的内涵(二)本课程的定义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经由一定的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的总称。
二、特点(一)政治性、强制性和权威性(二)公共性和偏好性(三)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四)回应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三、功能(一)分配功能(二)导向功能(三)管制功能(四)协调功能(五)象征功能基本法律制定程序的区别:作用上区别内容上区分命令条例四、类型第二节政策系统一、系统与政治系统二、政策主体与客体(一)政策制定系统(二)政策执行系统(三)政策咨询系统(四)信息系统(五)监督系统(六)评估系统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过程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一、政策问题的内涵(二)政策问题的特征1、问题的一般特性(1)相互依存性(2)主观性(3)客观性(4)历史性和动态性2、影响政策问题议题化的特征(1 ) 问题的重要性 (2 ) 复杂性;(3)有无先例和流行程度;(4))戏剧性的和危机性的事件。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1)失范性问题(2)结构性问题二、政策问题的确认过程1、政策问题察觉2.政策问题的界定3.政策问题描述三、政策问题确定中的因果关系(一)因果关系确定模式(二)因果关系的利用第二节政策目标的形成一、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一)定义(二)政策目标体系1.方向性目标2.调适性目标3.量化目标(三)政策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四)目标的层次性(五)政策目标确定的意义二、公共政策的一般目标(一)自由(免受强制或阻碍)(1)消极自由(外在自由)(2)积极自由(内在自由)2、自由的政策边界(二)平等第三节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选择一、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二、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一、政策方案的细化设计二、政策方案的评估三、政策方案选择1、乐观决策法大中取大2、保守决策小中取大3、折衷决策4、后悔值决策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1.最大期望收益值决策第四节决策模式一、理性决策模型(一)理性、非理性与决策(二)完全理性决策模型二、渐进主义模式三、团体主义模式四、精英主义模式五、垃圾箱模式第三章公共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第一节政策议程一、政策议程的含义和类型三、政策议程提出的模式1、科布模式2、政策之窗理论(约翰·W·金登)1、关门模式2、动员模式(3)内参模式(4)借力模式(5)上书模式(6)外压模式四、政策议程的引发机制1、内在的引发机制包括:(1)自然灾害;(2)意外的人为事件;(3)科技方面的重大变革;(4)资源分配中的偏执与失衡;(5)生态变迁。
宁骚《公共政策学》 第一 二 三节
![宁骚《公共政策学》 第一 二 三节](https://img.taocdn.com/s3/m/30b66d83de80d4d8d05a4f6d.png)
混合扫描模型的含义:埃齐奥尼试图保留理性 主义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它们 的缺陷。
存在的缺陷:与规范最佳模型一样,是试图 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 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就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有 些模棱两可;
(四)政治系统模型
政治系统模型: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 政治系统方法的创始人:戴维·伊斯顿; 即决策主体(政治系统)做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
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这个程序包括确定 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方案评估预选优、 政策执行;
二是努力运用各种现代调查技术、预测技术、 决策技术、环境分析、可行性分析、可靠性分 析以及计算机等手段和方法,依靠信息、评估、 咨询、监控和反馈等各个政策子系统的决策支 持,进行科学决策。
精英决策模型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 权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与实际的政治过 程和决策过程 中 总 是 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 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
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 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
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运用:机构— 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
第四节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一 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 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
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 强制力。
二 决策过程的专业化
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 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一是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 意见; 二是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 三是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 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 四是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他们的判断和 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fcb501336c1eb91a375dd7.png)
《公共政策学》(蓝色斜体字为历年考过)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的内涵:(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2).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3).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P113-P114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圣才出品】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347023a0b1c59eef8c7b4c1.png)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
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①主体不同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内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本7公共政策
![本7公共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60ef0b701711cc7930b71607.png)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化2 三、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二)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绐予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三)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 (1)伦理取向 (2)管理取向 (3)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201004多选) (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刊物的问世 (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1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201207简答) (1)无结构访谈法 (2)实地观察法 (3)非参与观察法 (4)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 (1)内容分析法 (2)二次分析法 (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第三节 为什么学习公共政策学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
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 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 策建议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 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一节 与中国化1
一、古代的政策研究 (一)史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二)策士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三)谏议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四)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二、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一)18-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二)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200904多选、201207简答)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201207简答)
宁骚00318《公共政策学》1~4章
![宁骚00318《公共政策学》1~4章](https://img.taocdn.com/s3/m/71c531fea58da0116d17490b.png)
②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③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 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 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 综合的特征。 ④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 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公共政策学
任课教师:
联系方式:
《公共政策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管理
学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必考的课程。
(1)考试采取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本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达到60分者为合格。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课程内容:
(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四)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
一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也就开始有了人们 对于公共政策的观察和思考。当这种观察和思考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也就有了如何给这 门学科命名的问题。 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 各种不同的名称是在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个概 念,就像一个人有许多名字一样。
研 究 对 象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 政策方案 政策方案 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政策系统 政策系统
政策过程 政策过程
政 策 过 程
政策研究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 作为纯理论研究和纯操作性研究之间的一个过渡 性研究领域,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也具 有广泛性的社会应用价值。
(完整word版)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完整word版)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de2a60b8f67c1cfad6b8b8.png)
《公共政策学》(蓝色斜体字为历年考过)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的内涵:(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2).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3).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P113-P114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109c9386294dd88d1d26ba8.png)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公共政策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政策的构成、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政策过程的诸阶段、诸环节、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了解西方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熟悉公共政策的基本文献,熟悉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课时:54课时,18周教材: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目:《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张国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12月《公共政策》朱崇实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政策科学》陈振明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政策科学导论》张金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8《政策制定过程》〖美〗查尔斯·E·林布隆著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2《公共决策》〖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12[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公共政策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20%,期中20%,期末考试60%教学的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4学时,案例分析10学时。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缘起和发展(6学时)第二章公共政策基本理论概述(8学时)第三章政策系统的构成(8学时)第四章政策制定过程(8学时)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执行(8学时)第六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8学时)第七章公共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8学时)第一章公共政策的缘起和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讲作为绪论,主要阐述公共政策的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性质、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勾勒公共政策产生、发展轮廓,明确学习方法与意义。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知识讲解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c6b1159453610661ed9f4c4.png)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https://img.taocdn.com/s3/m/b7a148e1524de518964b7d7b.png)
在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北 京市政府在1995年5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关 于严格限制养犬的规定”。 1999年北京市交通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政策: 不论是买新车还是检验1998年1月1日以后上 车牌的旧车,都要事先办理一个停车泊位证 明,俗称“占地证”。办“占地证”就意味 着每年要交1500元~2000元的占地费用。当 时交管局声明:办“占地证”是为了规范停 车秩序,逐步实行一车一位。
公共政策:
“撞了白撞”、“安乐死”、“交通事故快 速处理”、“SARS隔离”、“限制养犬”、 “禁放鞭炮”、“自行车税”、“个人所得 税”、“户籍制”、“占地证”、“收容遣 送制度”、“劳教制度”、限制超载、追讨 民工工资„„
政策与公共政策
政策往往是和人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企业、社会集团问题 国家、政府问题
案例:分蛋糕的政策
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 两人为如何公平地分蛋糕而争执不下。这时,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 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解决了。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只有合理的规则才 能实现公平。对整个社会来讲,要妥善解决关 系不同群体、涉及千家万户的错综复杂的利益 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要靠合理的规则 和制度来保障。
个人问题
人类活动的“问题链” 公共政策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特征
1.概念
中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界定:
哈罗德.拉斯维尔:公共政策就是一种包含目
的、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规划。 罗伯特.艾斯顿: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与它周 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托马斯.戴伊:公共政策是政府决定去做或不
第1章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1章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公共政策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119be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b.png)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功能
一、目标导向功能
目标导向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规定了特定 的目标,并以此来引导社会经济朝向这一目标发展。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重大战略性政策都具有了这种 功能。现代国家区别于传统国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现代理性支 持的国家战略管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在少数精英所策 划的宏大蓝图下按计划发展着。
来自西方人士的翻译
据载,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在1895年上述清朝廷一份《新政策》,其内容要 求清政府设置新政部,聘请英美等国认识来主管新政。后来,梁启超在1899年 所写的《戊戌政变记》中开始使用“政策”一词。后来,孙中山也在文章中使用 “政策”这一概念。此后,政策一词就流传开来。
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念
具体政策
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都属于具体政策的范畴。具体政策就是在原政 策的规定下,根据基本政策的指导来制定的对具体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 介入的政策。
第三节 公共政策类型
三、从政策功能标准来分类
分配性政策 规制性政策 再分配政策 构成性政策
第四节 公共政策系统
一、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政策系统的核心成分。它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 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和个人。
二、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概念的共有特征:
首先,明确了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政府权威机构。 其次,界定了公共政策的性质。
再次,强调了公共政策的价值性和目的性。
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 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念
三、公共政策的特征
这类政策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也没有明确的财政支持,它用宏观 的规范性话语来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确立调整社会秩序的标准与条件, 以此来达到表达政府政治态度和决心、表明政府立场的作用。
公共政策学1-3章
![公共政策学1-3章](https://img.taocdn.com/s3/m/8e64c045fe4733687e21aa80.png)
(一)公共政策学的创建
2、奥本海姆事件 两种针锋相对的政策观点:一些人认为 在制定原子能政策时,应首先考虑将其用于 国防和军事,从而保障美国的安全。另一些 人则主张在制定原子能政策时,要考虑将这 一技术优先用于和平,为全人类造福,防止 发生核军备竞赛。有关原子弹的政策问题成 为严峻的政治问题。
(三)公共政策学的创建
一、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
一级学科 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 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财务管理、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 课程设置 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 拔、薪酬与福利、绩效管 理、人力资源测评、公共 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 资源管理法律基础… 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 析、国家公务员制度、政 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行政领导学、政治学 …
公务员考试介绍
报考“A类” 职位的考生笔试公共科目为《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 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笔试公共科目则只 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一科。
公务员考试介绍
“申论”一词,取自“申而论之”,是指根据所给材 料引申开来,发出议论。申论含有申述、申辩、论述、 论证之意。增加申论部分,是公务员考试所做的一种 尝试。这种考试是根据目前机关工作的需要,对考生 阅读能力、文字水平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 种综合考察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公务人员 更需要具备搜集、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 通常情况下的写作考试基本上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很难真实地体现出考生的实际能力。
260公共政策学(第三版)-宁骚教授
![260公共政策学(第三版)-宁骚教授](https://img.taocdn.com/s3/m/de93e704336c1eb91b375d23.png)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 支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是作为纯理论研究和纯操作性研究之间的一个 过渡性研究领域,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的价 值,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公共政策 学现在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众多学科中是一门 “显学”。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即研究对象、 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研究 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 的目 推动学科发展。 的
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的政策蓝图
社会 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反响
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 的效果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 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
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 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 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具体而言,涉及: 公共政策 政策系统 政策过程 政策结果
2、公共政策学研究程序设计 (1) 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 确定假设。 (3) 收集系统资料。 (4) 资料分析。 (5) 做操作性研究。 (6) 写作研究报告。
四、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 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反映公共 政策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政策研究 policy study
政策分析 policy analyst
公共政策学 policy sciences
定
政策研究指政策研究者应用各种 一门运用多种调查方法 公共政策学= 政策研
义
正式的研究方法论,去探究各项 并通过辩论和公共讨论,究+ 政策分析
宁骚《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考点分析
![宁骚《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考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b74f89cc22bcd126ff0c66.png)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一)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学:P61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P59-P61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是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政策研究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政策研究是一门科学。
③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于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政策分析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③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①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②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③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④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c42d7bbee06eff9aff80715.png)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考点手册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考点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aa7b4d1a5e9856a5712608a.png)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001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1.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文。
拉斯韦尔也被称作公共政策学的创始人。
2.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美国人林德布洛姆。
00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简答)1.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属于公共政策层次中的政策一般。
2.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政策链。
3.公共政策研究中集体访谈的常见形式主要有:(1)焦点团体座谈会(2)德尔菲函询法(3)头脑风暴法。
4.公共政策个案研究的步骤一般包括:(1)明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制定研究计划(3)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结论(4)起草研究报告5.团体决策的方法包括:(1)碰头会(2)头脑风暴法(3)具名团体法(4)德尔菲法6.公共政策的个案研究的证据来源包括五个来源:(1)文献(2)档案记录(3)访谈(4)直接观察(5)物理人工制品003 政策学的概念体系(★三级考点,一般为单选)004古代的政策研究(★三级考点,一般为单选)1.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周书》,就是西周史官保管下来的一部分公文。
它实际上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的记录,其中蕴含着珍贵的政策思想。
2.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策论成为主要考核内容。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宋代苏轼在应考时所进的“时务策”之一《教战守策》,甚至成为传世之作。
005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三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1.从产业革命到一战,许多思想家在自己的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为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的政策研究
我们把从上古时代直到20世纪中期的政策 研究,统称为“前公共政策学时期的政策研究”。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 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 起了很大的作用。 1.史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2.策士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3.谏议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4.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我国古代两本著作: <<战国策>>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 策咨询的著作; 冯梦龙<<智囊补>>,是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 案例著作;
二、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 政策研究
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才培养出 在财政,战争,法律三大领域中拥有专门知识并向统治者 提供政策建议的政策分析人才。
2.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构建有中国特色 的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是这门从国外引 进的新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以下几个方 面努力: 第一,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第二,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第三,重视本土资源; 第四,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 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 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三)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近期阶段取得的成就(20世纪90年 代以来):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 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 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 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 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四 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
(一)公共政策学的引进 把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最早 引入这门学科的是中兴大学法商学院(今台北大 学)、台湾大学和政治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起, 公共政策学还被规定为考录公务员的专业考试科 目。中国台湾的公共政策学这门学科的主要贡献 是对美国同行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给予了及时、系 统和全面的引进、吸收与综合,却显示缺乏学术 上的独立思考。
(二)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与方向 1.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 现实需要是推动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强大动力, 第一是党政领带机关决策的需要,这一需要推动 着专门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设立;第二是高等 院校教学的需要,这一需要推动着教师撰写教材 和学术论著。 关于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改革开放以来,体制 内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对党政领导部 门的直接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不断地发展,体制 外的公共政策研究组织越来越多地成立起来;关 于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公共政策学的 课程设置和教学普遍得到加强。公共政策学中国 化现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 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 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 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 开山之作,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 一概念,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 志。
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代表性著作: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中 的论文《政策方向》中队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 发展方向等学科要素做了六点界定: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以民主政治体制为 前提; (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 (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 (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初期阶段( 50年代到60 年代初期): 1、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 是在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 本—收益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上,取 得了显著的成就; 2、许多政治家日益重视政策科学的公共政 策取向,投身公共政策学研究
(二)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 P99-P103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公共政策学的发展 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德洛尔为代表,对拉 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 全面的批评;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 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 程》、《政策科学:概念与使用》、《政 策科学构想》的出版;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在中国台湾 和大陆有着显著差异P108 在台湾,公共政策学的引进、综合、吸 收和应用照搬照套;在大陆,公共政策学 的引进与中国化则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 第一,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 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 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第二,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 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 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 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第三,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 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 重构和创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发展与 中国化
课程内容 一 古代的政策研究 二 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政 策研究 三 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四 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
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公共政策学经过 数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比较成熟 的学科。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以后,在概 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上逐渐开始具 有中国特色,并将继续朝着中国化的方向 发展。
德洛尔的主要学术成就: 第二代公共政策学家,其学术背景是公 共管理学而不是政治学; 主要学术成就: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 上存在的误区; (2)指出了美国政策科学进入新阶段的发展 方向; (3)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取得的成就 (60年代后期开始) (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结束;其一,众多学者仍尽可能地赋予公共政策 学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其二,公共选择 方法论(布坎南)崭露头角;其三,博弈论(尤金.巴 达克)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其 四,个案研究受到重视。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 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政策周期。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 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第三节 为什么学习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性的学 科,同时它也是一个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 探讨的领域。 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或者基 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 量。 第二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 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 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 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 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 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西蒙的有限理性决 策模型和决策过程理论;诺伊曼的博弈论;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 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泰勒首 创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实验;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 大 ,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 加;政府开始介入和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二)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 初期孕育成形而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 这门学科得以形成的历史条件: 1.一些是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造成的; 2.另一些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导 致的。
主要条件有: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奠定 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 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 和最优化。 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 ①系统的方法; ②信息的方法; ③反馈的方法; ④功能模拟的方法;
小结 一 古代的政策研究 二 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政 策研究 三 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四 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
《自考通》P8-10
台湾学者的工作,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 后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和发展起来相当大的 作用。中国大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 开始引进公共政策学的,而引进和发展这 一学科的根本动机是推动党和国家领导部 门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改革开放 后,决策科学、管理决策学和行政决策学 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公共政策学的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环境。较为 完整地吸纳和介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 公共政策学知识体系的教科书的编著和出 版迟至20世纪90年代。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 I.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 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 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 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 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 生公共政策学。 II.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 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 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出 发的。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管仲, 商鞅 ②、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孟子,荀况, 李世民,王夫之,唐甑 ③、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管仲,孔子, 李俚,孟子,唐甑 ④、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李世民,朱熹 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孔子,唐甑 ⑥、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王弼;
(一)18、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从产业革命起到20世纪初叶,直接为公共政策研究做 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有:亚当· 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 马 克思和马克斯· 韦伯。 他们在经济学、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一般社会 科学等领域里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探索,其成果 不仅对他们各自耕耘其中的学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 献,而且也为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 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