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资料.
第五讲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及今天
第五讲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及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同步导学中国古代对治国思想的选择: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活原始粗放,民风淳朴,没有私有观念,人人平等相亲,过着一种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
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法家是先秦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变法思想和法治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法家这套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上的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治国模式是很适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口味和需要,因此很快成为秦国的治国路线和统治工具。
秦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固统一,另一方面又采取一系列重赋税、严苛法、滥用民力的政策,远远超出了农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使那些本来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实际上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为核心,通过教育和思想传播,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到衰落,全面阐述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的学说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后来由他的学生编纂成《论语》等经典著作,成为儒学的重要基石。
二、儒学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初步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
孔子的学说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想,他的弟子们在各地传播儒学思想,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儒学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儒学受到压制,但儒学的思想并未被彻底泯灭。
汉代刘邦执政后,儒学重新兴起,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儒学开始在国家教育中占领主导地位。
儒学家如司马迁等通过编纂史书和撰写文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学的理论。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分化和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浮现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王弼提出了“理气”说,强调理温和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心即理”说,主张心性即是天理;道家的影响也渗透到了儒学中,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这一时期的儒学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者们对儒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唐宋时期,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和繁荣。
唐朝的孔颖达、程颐等儒学家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形成为了“二程”学派。
宋朝的朱熹则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儒学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上流行的学问,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特点
法家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 法家道家阴 阳五行家 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阴阳家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儒家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汉书.王吉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名,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同学们:倘若你能穿越到汉代,身处汉武帝的特殊地位, 你要怎样应对危机?-----无为?有为?
二、汉武帝选拔治国安邦的人才
董仲舒 主父偃 桑弘羊 赵过 卫青 霍去病
击败匈奴 开疆拓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令
思想 政治 经济
大 一 统
军事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太学兴盛 ★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够成为正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孔子要求恢复 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但儒家学说本身就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因素,董仲舒对 儒家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根本原 因);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把教 育、考试、选官结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逐渐成为正 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哪些积极成分,又有哪些 是现实生活中需要摈弃的?
积 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社会 稳定。 2.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合作探究1
材料组一 1.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步恢复
和增强,国力日盛。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 力日益膨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 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人教版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依据材料1思考汉朝时期儒家思想为什 么会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的?
注入了新的时代生机却难以发展,而西方人文主义在17、18 世纪发展为西方民主启蒙思想?
演练巩固
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的发展。思想是一种具有双重价值的文
化体系,它既可以为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也可为批判现实提
供伦理参照。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代统治者多把孔子儒学作为“立国之本”,虽然在思想史上
也曾出现过“善恶”、“义利”、“理欲”、“公私”之辨,但“存天理、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材料组二
材料4.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
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
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5.这一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将儒家对道德的追求与佛家对精神的追求
”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黄宗羲的进一步批判君主专制, C.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望宣传维新变法,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 (分层次论述中要求时空脉络清晰,史论结合,有材料要回扣材料,表述清晰完整) 西方 为统治 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的工具。 为批判 1. 苏格拉底提出“有智慧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批判导致社会道德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
一、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
儒学独尊地位何时被打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何时被打破?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定儒学为独尊。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统治思想,也成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那么,儒学独尊的地位何时被打破呢?在讲授历史课和复习历史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是新文化运动。
其依据是: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有的学生回答是明朝后期,其依据是: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以上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要清楚,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和处于独尊地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独尊”是唯我,否定或排除其他思想,而“正统”是指统治的主导与主流思想,不排除或不否定利用其它思想。
所以,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被打破是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而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打破则是在魏晋时期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为什么会被打破呢?第一,是由于玄学的产生,统治阶级把玄学作为新的思想统治工具。
自西汉后期以来,一方面儒学日趋烦琐迂腐,无力解决尖锐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加上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打击,致使儒学独尊的地位发生动摇,地主阶级需要新的精神武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争斗残酷激烈,一部分人地位沉浮不定得失无常,一般士人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虑,因而思想消沉,趋于虚无淡泊,以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于是,玄学应运而生。
在魏晋时期,玄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工具。
第二,是由于道教的革新,佛教的炽盛,宗教成为统治阶级又一重要的精神武器。
1 道教的革新。
道教原本是在东汉民间兴起的宗教,东晋的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把道教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
萧梁时,陶洪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使道教变成了与儒、佛并列的一大宗教体系。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制度:察举制; 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贵族世袭为官。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2、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1)来源:以儒家为主干,融合阴阳、法、黄老之学。 (2)著作:《春秋繁露》
(3)主张: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美德。
A、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B、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天谴论)
【解析】A
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 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B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析】D C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9.(2013广东肇庆二模14)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 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③“天人感应” ④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7.(2011鞍山二模)下列“天”字,意思较为接近的是 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③天赋人权
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A.①②
8.(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 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 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三、秦朝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 (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五、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立 六、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七、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是什么?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 哪些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 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 着现实意义。 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 是什么? 思想:三纲五常; 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 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进一步强化
——察举制和科举制
自主学习:
①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回顾必修一的相关内容,归纳察举制 、科举制的 主要特点
察举制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①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主要由地方州郡长官定期察举;科举 制是一种考试制度,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 ②察举制以取人为标准,德行、经术、吏能、文法等,都是被举 的标准,相对来说更为注重人的整体;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 把某一项具体的知识才能作为录用标准,考试成绩是能否得官的 关键。
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 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 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 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 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 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P11学习思考:《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 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 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思想主张 ①“儒学独尊” ②“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③发挥儒家仁 政思想 ④“三纲五常” 作用 统一思想,加强中 央集权 君权
加强君权
缓和社会矛盾 提出为人处事标准, 维护统治秩序 中央 集权
统一
特点: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新儒学的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 实行“仁政”。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 发展。 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确立了儒学在中 国的统治地位。
成就: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 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 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 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派张骞出使西 域等。 关系: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 为以上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请思考:(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2)上述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巩固政权,加强统治 ,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 是什么? 思想:三纲五常; 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 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汉武帝
董仲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理学的集大 开创心学 成者
心 是天地万物的渊 心即理也, 客观事物中 源
主 张 哲学 伦理
内心反省:发明本心, 致良知 格物致知 “理”是 世界的本原 ,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 儒家的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 就是 人性。要 “存天理,灭人欲”
一个朱熹,四个故里 2010年10月22日,是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 周年纪念日。引得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 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以“朱 熹故里”为名,各自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汇 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以作圣人“寿 礼”。这固然是各地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资源 经济而博弈,不过也彰显了朱子文化对地域社 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高三历史
冯艳芬
考试说明及课标要求
汉代儒学成 为正统思想
知道汉代儒学 成为主流思想的 史实。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 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代 儒学的发展。
明清之际的 儒学思想
列举李、黄、顾、 王等思想家,了解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 的发展。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 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 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 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 族人民…… 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 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 大作用。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资料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元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兴起);战国时期,发展为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宋明时期:两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悄然滋长。
进
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体系。
二、说课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核心 考点 突破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原因 及其重要影响
踩点练习
2.(山西临汾一中 2015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24)春秋战国时期学派
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
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C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
C核心 考点 突破
C核心 考点 突破
二、孟子和荀子思想比较
踩点练习
3.(广东省揭阳一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考试,19)史载:明太祖曾 将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最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语句
是( B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基础 知识 整合
考点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思维启迪1:“宋人有耕者,田 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 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 株之类也。〞 请答复:韩非子《守株待免》的 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 点?
答案:
①认为社会是开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 与时俱进。
解析:
A、C、D项的概念 内涵均与材料主旨 不符,故答案为B 。
C核心 考点 突破
三、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开展
踩点练习
5.(江苏省泰兴市 2015 届高三期中,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
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C )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 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2单元 第6讲 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考点深化探究
【史论结合】 史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史料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 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 之外的学说。 问题 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 征。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高考链接突破
【答案】 C 【解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儒家著作 收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被发现,这些文献被称作古文经。古文经与汉初由老儒 背诵的、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并由其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儒 家著作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故汉代对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的真伪争议较大, 故没有将其列在“五经”之中。“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 发孔子的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 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 远的
解读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注意“开 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对整段史料的引领作用,也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 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 外衣。 问题 上述史料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
【答案】董仲舒将儒学 神学化、宗教化,应了 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 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 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 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 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 为什么?
P10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 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 何关系?
提出为人处事标准, 维护统治秩序
特点: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君权
中央 集权
统一
新儒学的评价
❖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 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 实行“仁政”。
❖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 发展。
❖ 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确立了儒学在中 国的统治地位。
探讨: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的比较
(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
(4)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思想?他是为解决西汉的 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呢?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 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然后用儒统人家纪政思可策想一:,而汉禁法武止度帝其可起他明用学,儒说民生传知,播所咨和从询研矣治读”国其方他略学说的人求
取功名。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请思考针:对(的1问)题根:据面材临料匈分奴析等董少仲数舒民提族出的的内“犯罢、黜诸百侯家王,国独 尊儒术反”叛的、含土义地是兼什并么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等
政策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
原因
秦刚统一;秦统 治受到儒士攻击
同 点
态度
排斥、打击
国力强盛;董仲舒发 展儒学,适应了现实 统治的需要
尊崇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相 同 实质 点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 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人们思想,不 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春秋繁露》
请思考:(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2)上述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巩固政权,加强统治 ,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 是什么?
汉武帝
董仲舒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考纲规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结构
◆儒学走向低潮——焚书坑儒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太学和郡学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进一步强化——察举制和 科举制
◆儒家学说走向低潮——焚书坑儒
“学战评焚竹习国价书帛思和:坑考秦烟儒:朝销”文为帝的化什业原氛么因虚围秦:,王:朝关不河焚空禁锁医祖药龙、卜居筮。、种 文时树而直围加制展化政之医接较强①,进成,①②③书学有思宽秦战秦一步诗①②③为不导坑 请?、益想松王国朝定,实积消秦儒人政利火灰 思卜,控朝::程是质极极统生在治于线筮不制焚尚巩未 考度文:::一、这权秦:、构书未固上化有文a后游冷 :.力 朝关首种成的形统史维特化,士山—钳的的于树对目成一诗上护定专建引东—制附统郡之政的统,中的统的制立用思庸治县乱唐书权是一建浩治历政了儒讽想。制,是的·为的立劫史策专家刺,与实威了中专刘章。背制经了摧分用胁遏央制景主典项碣残封哪之。制集主,义、原文制学知权义一《有中圣来化之,识的中历利焚央贤,争不对分国央于集言史书阻。读社子家集加权论事坑碍会的,权书强制,件了》、思文制思度批。社?国想化度想,评会家,氛,为控发什 么当时会出b现.使这儒种学历走史向低局潮面?
成就: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 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 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 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派张骞出使西 域等。
关系: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 为以上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思想:三纲五常;
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 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思想主张
①“儒学独尊”
②“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③发挥儒家仁 政思想
④“三纲五常”
作用 统一思想,加强中 央集权 加强君权
缓和社会矛盾
★问题探讨
阅读材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
异法之道制科(但的((统(,数,3241后发一人变孔))))来展异,子实作现;含质却,论下之用实义:成特,不术:的:以为别百知者思思需为封是家所,想想 要 保建个殊守皆上统:证的专性方,绝一需“大制思,臣其要大一的想,指愚道统加一重的统意以,实强统要发一不为勿现中”政组展舆同,使央的治成。论,诸并集实上部、是不进的权现分稳以在。大, ,,定上六邪一维主统禁国亡艺避护张锢家以(之国大了的持六说家力思作一经灭的倡想用统)息导,,,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太学和郡学
●汉武帝对教育体制的改革
太学: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C.被主流文化批判为“灭学之祸”
②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 “焚书坑儒”?
③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中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广川人(今河北景县人)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 进“天人三策”,建议“诸 不在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 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 创立新儒学,为此后两千余 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