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授课教师:辜玲一、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育人第一”的教育宗旨。

同时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创造性的开展科学教学工作,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从而使我校的科学教学有进一步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

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6、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问题。

7.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三、教学措施:为了较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针对我们学校学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科学学科存在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难点,解决重点,结合现在三四年级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措施:(一)教学工作方面: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科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5)

教科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5)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教材简析:本课是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

沉和浮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物体会沉或者会浮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到沉浮并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而且每个学生对造成的沉浮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让这些矛盾和分歧引起学生对探究物体沉浮原因的探究兴趣。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作为一单元的起始课,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原有的认识基础,因此教材中安排的活动都是和学生原有的认识作为基础的。

但是学生原来的认知中存在许多错误。

他们认为的沉浮因素也有许多许多,如果不加控制地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他们会找不到探究的方向,造成知识混乱,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亲历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使学生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二、教学背景: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上浮,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物体为什么会上浮和下沉,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但对于沉和浮又会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但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却能浮呢?”他们也曾尝试自己做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的轻重有关或者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他们已有了一些轻重、大小等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但研究过程中这些模糊概念又和实际观察结果会发生矛盾。

本节课就将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

从而达到持续观察的研究活动目的。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小学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三篇)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物体沉浮的现象。

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

⒊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材料准备1.教师用:木块、铁块等。

第一组: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⒉学生用:牙签、蜡烛等。

第二组:大小不同瓶子五个。

教学过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个。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五年级科学下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4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4教案 教科版

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教学设计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中突出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原认知,把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增长点。

2.指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能力,建构科学概念。

3.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交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同时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自主性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2.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

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浮的可能性大;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浮的可能性大。

过程与方法:1.知道科学观察要确定统一的标准。

2.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探究过程。

3.学会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初步了解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对研究物体沉浮现象产生兴趣。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

四、教学关键帮助学生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准确控制实验中的变量。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泡沫、木块、胡萝卜、蜡烛、小石块、曲别针、马铃薯、橡皮泥、硬纸块、小瓶、细沙、简易天平、观察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小刀、可以放入水中研究的小物体。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沉浮现象教师出示几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见度比较大的),如,彩色厚吹塑板、胡萝卜、大块彩色橡皮、啤酒瓶盖等。

(从学生身边常见物体入手,便于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谈话提出问题:如果把这几个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待学生回答后,教师逐个演示,根据实验现象指导学生认识什么现象是“沉”、什么现象是“浮”。

演示时,最后放瓶盖。

先把瓶盖盖沿朝上轻轻放在水面,会看到瓶盖“浮”在水面,然后,教师再把瓶盖放入水底,轻轻松手,又会看到瓶盖“沉”在水底。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中,学生需要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性质,即沉浮性质。

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沉浮性质的原理,老师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性质及其原理。

实验材料:小球、石头、木棍、筷子、盐、水、容器、秤、玻璃棒、酒精灯、吸管等。

实验步骤:1.将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秤盘量取各种材料的重量,记录下来。

2.将各种材料分别放在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3.在容器中加入盐,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4.用酒精灯加热容器中的水,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5.用玻璃棒将水中的气泡轻轻地吹掉,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实验结果:1.小球、木棍、筷子在水中漂浮,石头在水中沉没。

2.在加入盐之后,小球和木棍的漂浮状态没有改变,但筷子的漂浮高度有所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加快。

3.在加热水之后,小球和木棍的漂浮高度上升,筷子的漂浮高度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加快。

4.在将气泡吹掉之后,小球和木棍依然漂浮,筷子的漂浮高度略有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有所加快。

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仅由自身质量决定,还与水的密度有关。

物体的密度高于水时就会沉下去,密度小于水时就会浮起来。

学生还可以了解到水的密度会因温度、溶质浓度、压力等因素而改变。

结语:通过这次实验,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加理解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结果,设计一些相关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最新《沉与浮》教案(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材说明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到的发现,从而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是完成实验二,先预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测错了,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

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

因此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科学知识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践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掌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2.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难点:如何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体浮沉原理。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石头、木块、铁块、塑料泡沫等。

2. 实验用水。

3. 测量工具(如尺子、电子秤等)。

4. 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石头、木块等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浮沉问题的思考。

2. 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3. 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物体浮沉原理的掌握情况。

2. 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使沉入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3. 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尝试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观察实验现象。

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物体浮沉原理的掌握情况。

2. 探究: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浮沉与哪些因素有关?3. 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第四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物体浮沉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如何使一个重物浮在水面上?3.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经验。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整个课程内容,检查学生对物体浮沉原理的掌握情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二、教学重点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三、教学难点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教学准备教师:一个水槽,小石块、小木块各一块。

每组学生:一个水槽,小石块、泡沫块、橡皮各一块,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各一个,一把小刀、一卷透明胶、3枚相同的回形针、三块相同的塑料块。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来回顾一下,老师这里这里有七种物体(课件出示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胡萝卜、木头、苹果、橡皮。

)下面,哪位同学来预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预测)2、生做实验并汇报结果那么,通过以上实验大家想一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实验一刚才有同学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它的体积和重量有关,那么,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的沉浮与体积、重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1、学生猜想,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当它体积、重量变小时沉浮是否发生改变?2、生讨论实验方案。

3,生汇报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单。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生得出结论(三)实验二1、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的实验。

但做科学要做全面,我们还能做一个什么实验啊?(生:变大)2、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我们以回形针和塑料块为实验,增大他们的重量和体积。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总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总结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掌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2.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3. 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4. 科学道理的解释5. 实际应用举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影响物体浮沉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讲解法: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在水中沉或浮的现象?2. 实验一: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二:让学生添加不同密度的液体(如盐水、糖水等),观察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4. 实验三:让学生在水中加入不同性质的物质(如木块、铁块等),观察物体在不同物质中的浮沉情况。

5. 实验四: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工具(如针筒、吸管等),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密度,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变化。

7. 讲解原理:解释物体浮沉的原理,即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关系。

8. 实际应用举例: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浮沉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9. 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正确描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 学生能理解并解释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3. 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物体浮沉原理的实际应用。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讲解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浮沉的实质。

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安全事项,确保学生能安全地进行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验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塑料泡沫、玻璃瓶、水等。

2. 教学工具:实验桌、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吗?为什么?2. 实验演示:教师展示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4. 知识拓展:教师讲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设计一个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科学素养的体现。

3. 课后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评估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物体沉浮原理的理解。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潜水员或者海洋生物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者水族馆,观察和研究更多水中物体的沉浮现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所观察和思考。

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了关于力的知识,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浮沉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2.教学难点:物体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大小、重量的物体(如石头、木块、泡沫等),水槽,测量工具(如尺子、称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发学生对浮沉原理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在水中的浮沉,还有哪些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浮沉原理来解释?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及其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探讨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探讨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法、教材的选择、教案的编写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的编写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和沉力;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具备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过往的科学实验活动和小游戏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理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实施2.1、实验过程在小组之间分配不同的物品,供其观察和记录所选物品在水中的状态。

并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大黄片、铅块、树枝等不同材料,体会不同物品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并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2.2、知识总结在进行实验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简洁地总结物体浮沉的原理。

学生应能掌握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水的浮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与密度、水的浮力等能力的重要性。

2.3、自主学习通过精心编辑的教辅材料,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深化对于物体浮沉的理解,总结其于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2.4、实际应用通过教师正确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应先自主讨论和想象实际应用,如停车场泊车、物品装载以及潜水、游泳等活动等。

合理运用所掌握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方法。

三、教学方式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应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实验教学由于物体浮沉是一种物理现象,那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理论,应提供实验器材和相关教辅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理解其原理和运作方式。

3、互联网教学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为学生构建聚焦学习的在线资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提供与教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概念;2. 掌握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3. 根据物体的重量、密度等判断其会在水中沉还是浮。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判断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

教学准备桌面上放置几种物体(如木块、铁块、石头、铅块、木砧板、铜心、玻璃砖等),准备一些水容器,如水桶、桶子、杯子、盆等。

教学过程一、热身(Warm-up)1. 交流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调查一下不同物体放在水里会沉还是浮,讨论调查的结果,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2. 讨论:让学生讨论一下不同物体放在水里会沉还是浮的原因,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演示实验(Demonstration)1.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老师放入水中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让学生体会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让学生理解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规律。

2. 加强讲解:老师给出一定的解释,让学生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因,以及密度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影响。

三、实践实验(Practice)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容器,准备几种不同的物体,比如木块、铁块、石头、铅块、木砧板、铜心、玻璃砖等,让学生将不同物体放入水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2. 总结检验: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根据不同物体的重量、密度等,结合实验结果,判断哪些物体在水中沉,哪些物体在水中浮。

四、结束(Conclusion)1.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比如:物体的重量和密度是决定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关键因素,轻的物体在水中会浮,重的物体在水中会沉。

2. 作业: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一些实验材料,判断其在水中会沉还是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沉浮原理2. 实验操作技能3. 生活现象的科学解释三、教学重点1. 物体的沉浮原理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四、教学难点1. 物体的沉浮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五、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沉浮原理2. 实验操作技能3. 生活现象的科学解释三、教学重点1. 物体的沉浮原理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四、教学难点1. 物体的沉浮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五、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沉浮现象,教师总结并提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探究物体沉浮原理(15分钟)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工具,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物体沉浮的原理。

三、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提出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3. 教师总结并强调物体沉浮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 (2)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 (2)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初步经历通过改变物体体积和重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教具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苹果1个,玻璃珠1粒、木块一块。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实验二:水槽、苹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小组实验三:水槽、回形针6枚、木块4块、透明胶、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回答。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师:播放视频,暂停后问:聪明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把球取出来吗?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指生回答。

师:这个方法好不好?生:好师:你的办法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看文彦博想出的办法是怎样的呢?师继续播放视频,结束后表扬学生。

师:如果那个小朋友掉进树洞的是铅球,还能用这种方法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生:因为铅球浮不起来。

师:你们说得很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问题。

板书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过渡: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们认为物体怎样才算沉,怎么才算浮呢?生1:我认为物体在水面上的是浮,物体在水底的是沉。

生2:我认为……师:我们来看看科学的界定标准是这样的:物体在水中碰到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沉”;不接触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浮”。

板书:容器底部过渡:我们现在明白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几个物体。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需要一定的操作规范,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完成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实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水槽1个,罐头瓶盖1个。

分组实验一:水槽1个,材料7种(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萝卜和橡皮),实验记录表。

分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5枚,木块3块,透明胶带,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设定标准(预设5分钟)[实验材料:水槽、罐头瓶盖]1.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沉与浮》单元学习,我这里有一个铁质的罐头瓶盖,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浮后放入水中或猜测沉后放在水面。

)2.同样一个物体放入水中却有不同的结果,到底算沉还是浮呢?我们需要有一个操作的标准,我们需要拿着物体在水中间再放手,放手后物体碰到容器底部为沉,可以用“↓”表示;放手后漂在水面的为浮,可以用“↑”表示。

(板书:沉↓水底浮↑水面)3.如果有一个物体被轻轻放入水中,既没有碰到底部,也没有漂在水面,只是停在水的中间,我们应该如何判断?4.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需要统一标准,我们规定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在水中间的都属于浮。

(板书:水中)5.标准确定了,我们就可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揭示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二、科学探索:物体的沉浮(预设32分钟)(一)探究活动一: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预设14分钟)[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萝卜和橡皮]1.出示材料,学生说说材料名称。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应用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应用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浮沉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条件和规律。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浮沉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石头、木块、铁块、塑料泡沫、玻璃瓶、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浮沉现象实验,引发学生对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浮沉现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浮沉现象的规律。

3. 分析浮沉条件: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浮沉的条件,如物体的密度、水的密度等。

4. 解释浮沉现象: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浮沉现象,培养学生的解释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沉现象的规律和条件。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浮沉现象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七、教学步骤:1. 浮沉现象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浮沉现象的规律。

3. 浮沉条件的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4. 浮沉现象的解释: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浮沉现象。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浮沉现象的规律和条件。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总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总结

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体的沉浮原理及影响因素。

难点: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各种物体(如石头、木块、铁块、塑料球等)、水、容器、尺子、记录表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沉浮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探究活动1:观察实验现象(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

(2)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探究活动2:验证影响沉浮的因素(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沉浮与物体形状、密度、空气排出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加深对沉浮原理的理解。

4. 应用拓展:生活中的沉浮现象(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沉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观察记录的完整性。

2. 学生对沉浮原理的理解程度及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创新思维。

六、教学延伸:2. 组织学生参观船舶博物馆或进行船舶模型制作比赛,加深对浮力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思维发展,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对于课堂中的疑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浮力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浮力原理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十、教学评价反馈: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教科版

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
四、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 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
水中的沉浮: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与沉浮有关的因
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 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 7 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
素,那到底是不是正确呢?当科学家碰到 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
子,每个各举一个,同时写下你认为它们
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写在记录本上。 既能帮助老师发现思维中的问题,也
2.组织学生交流。
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在自由发表
二、观察物体的沉浮: 1、教师演示实验。 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
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 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 探究沉浮的兴趣。
5 / 5第 5 页
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之前看过一枚回形针浮在水中,如果 出现就水表面的张力做简单介绍。
4 / 5第 4 页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教科版
叠加和切分是两种相反的方式,这样 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全面看 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正反逻辑 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砖块:沉 木头:浮 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不一定能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非常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安排下来的。但是由于我 首次使用记录本,发现时间很不够,学生花在记录本上的时间似乎太多了,占 用了实验时间,而且现在又是以组为单位,更容易影响到课堂时间。 第二教材上出示的其中材料和后面实验中使用的是胡萝卜,但实际上教材的 目的是分别一个沉和浮的例子的,在上课的时候没有自己提前做,导致了出现 了两个都沉的实验。幸亏有学生带了白萝卜,顺利的完成了这个过程。
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 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 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 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 探究的方向,所以这里建议选择大一 些的物体,进行三次切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1课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
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
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