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
5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
3
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 王逸《楚辞章句》(注) 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4
魏晋南北朝 : 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 《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
裴松之《三国志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水经注》(疑为汉· 桑钦著《水经》)
三碩 歲鼠 貫碩 女鼠 莫無 我食 肯我 顧黍
31
貫古亂反是《经典释文》的注音,唐陆德明 著。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 括《老子》和《庄子》,因为《老子》《庄 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做的注释(以注 音为主,也有少数羲训),注音(兼释羲) 总集。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 典释文》。这部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 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 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相应的正文之下。
32
沈:指沈重, 穴 下 之 箋 著《毛诗音》, 同 辭 云 反 已失传。 土職逝
如樂往 字土也 他有往 古德矣 反之將 沈國去 徒○女 古樂與 反音之 訣洛訣 古注別
逝 將 去 女 適 彼 樂 土
33
大 或食 大 於碩 汝 宜 之 往 令 三 斂 碩 羲 箋 不 謂人 鼠 鼠大 國 故 彼 矣 恩 載 我 鼠 曰 云 作 之禾 能 屬至 也 也 樂 將 德 以 財 碩 國 爰 鼫 雀 苗 人 有 是 ○ 言陆机:晋人,著《毛诗曰 土去眷來君鼠人 鼠 鼠 人 立 鼫 徙 傳 往草木鸟兽虫鱼疏》。 也 者汝顧事非無疾 之 逐 交 鼠○ 貫 將 以 之 我 汝 直 食 其 【 字 則前 正事去此彼也矣重我君疏 其 按走 兩 義 ○ 者 樂 樂 君 曾 斂 黍 重 】 義 此入 腳 陸曰 正 謂 土 土 既 無 於 猶 斂 碩 或 經樹 於 機碩 羲 我 若 有 如 於 我 言 畏 鼠 如 作空 頸 疏大 曰 往 往 德 是 我 又 國 人 至 陸 碩中 上 云釋 釋 之 則 之 與 之 不 君 比 得 言 鼠亦 跳 今詁 詁 他 曰 國 之 處 修 國 之 我 訓有 舞 河文 文 國 得 我 訣 肯 其 君 碩 所 之五 善 東釋 ○ 將 我 所 別 以 政 無 鼠 ○ 為技 鳴 有獸 箋 去 所 以 言 教 我 重 言 正
文言文古书注解及翻译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书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一段经典语句进行注解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解:1. 子曰:孔子说。
2.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按时温习。
学,指学习知识;而,连词,表顺承;时,按时;习,温习。
3. 不亦说乎: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不亦,难道不是;说,通“悦”,愉快。
4. 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有,表示存在;朋,朋友;自,从;远方,指远方的地方。
5. 不亦乐乎: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不亦,难道不是;乐,快乐。
6.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
人,别人;不知,不了解;而不,却;愠,生气。
7. 不亦君子乎:难道不是君子吗?不亦,难道不是;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按时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以及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
他认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
同时,他强调对待朋友要真诚、宽容,对待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些都是君子的品质。
总结:《论语》中的这段话,简洁而深刻,富含哲理。
它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对待朋友要真诚、宽容,对待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古书的注解
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
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
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
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
Hale Waihona Puke 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注释范围更加拓宽,经、史、子、集部的古书 均有注释。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
王弼、韩康伯《易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何晏《论语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 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瑾《楚辞注》 小学著作——晋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
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浑言(统言)
析言
《说文·橐部》:“橐,囊也。”段注:“按许云 ‘橐,囊也’、‘囊,橐也’。浑言之也。《大雅》 毛传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诱注《战国策》曰: ‘无底曰囊,有底曰橐。’皆析言之也。”
清代
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取得了超越 前人的研究成果。 清代注家注本不胜枚举,最著名的: 陈奂《毛诗传疏》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戴震的《方言疏证》
古书的的阅读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的注解
4、宋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邢昺:《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 《十三经注疏》。 孙奭 :曾奉敕校定赵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义》 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另着有《孟子音义》、 《尔雅释文》等书,均传于世。 朱熹: 著作主要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 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洪兴祖: 着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 注》等书。
一、古书的注解
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 义的注解。笺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 以备参考。 义疏体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 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疏的注释特点是不 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 也进行注释。 章句体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 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 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集解体 集解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 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 释方法。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
一、古书的注解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
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 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 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
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 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 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一、古书的注解
7、读曰、读为 说明通假字的术语。例如:《庄 子· 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 为变。” 8、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 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例如:《诗· 周 南· 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 辞也。” 9、衍文,脱文校勘术语。衍文也叫“衍字”,简称 “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脱文 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 落的文字。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先秦①特点: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2)两汉①特点: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①特点: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古书的注解备注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孙贻让《周 礼正义》,梁玉绳《史记志疑》,邵晋涵 《尔雅正义》,戴震《方言疏证》,王念孙 《广雅疏证》,王先谦《释名疏義證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十三经校勘 记》等。
注解的方法
1.注:给原著的正文作注。古人对“注”有三 种解释: 第一,表记述、注述,把对古书语句的解释用 文字记述下来。孔颖达《疏》:“注者,即 解书之名”。 第二,表示灌注、注引。段玉裁《注》:“注, 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 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贾公彦《疏》: “言‘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 第三,表示著名。孔颖达《疏》:“注者,著 也,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名也。”
第二,两汉时期,儒家各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其特点在于:
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 简明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
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东汉· 郑玄 比较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 《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2.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说明被释词的语源。例如: (21)鬼之言归也。《尔雅· 释训》 ※ “鬼”和“归”,上古都是见母微部,音同。古人 认 为,人死以后,灵魂归于幽暗不明的地方,所以用 “归”说明“鬼”的语源。 3.用本字解释假借字。例如: (22)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诗经· 大雅· 生民》 郑玄《笺》:“弗之言祓也,……以祓除其无子 之疾而得其福也。”
第三,魏晋时期,出现“义疏体”的注释形式, 以及“集解体”的注释书。流传下来的古注 有: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范甯《春 秋榖梁传集解》,王弼、韩康伯《周易注》,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裴 松之《三国志注》,王弼《老子注》,郭象 《庄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 元《水经注》,郭璞《尔雅注》、《方言 注》、《山海经注》等。
古书注解
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文言文逐词逐句注解翻译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解翻译: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晋朝是东晋的一个朝代,太元是晋孝武帝的年号,大约是公元376年至396年之间。
武陵人——武陵郡的人,武陵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捕鱼为业——以捕鱼为职业。
缘溪行——沿着溪流行走。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突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两岸相隔数百步。
中无杂树——中间没有其他的树木。
芳草鲜美——花草香气扑鼻,非常美丽。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纷纷扬扬。
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复前行——继续向前走。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原文: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解翻译:遂迷——于是迷失了方向。
不复得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南阳郡的刘子骥,南阳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闻之——听说了这件事。
欣然规往——高兴地计划前往。
未果——没有实现这个计划。
寻病终——不久后因病去世。
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再也没有人来探寻桃花源。
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注解翻译:忽逢桃花林——突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两岸相隔数百步。
中无杂树——中间没有其他的树木。
芳草鲜美——花草香气扑鼻,非常美丽。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纷纷扬扬。
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原文: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解翻译:复前行——继续向前走。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全文翻译: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郡的渔夫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突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木,花草香气扑鼻,落花繁多。
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然而,渔夫很快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古书的注解、标点、翻译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一、古书的注解(一)、古书的注解与训诂、训诂学:(二),古注出现的原因,作用,意义(三)、古注的源流及历代名家注。
(四)、古注的体例、内容(五)、古注的方法(六)、古注的术语(名词)(七)、阅读古注应注意的问题(八)、如何利用训诂方法解释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参考资料书:陆宗达《训诂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赵振锋《训诂学史略》: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洪诚《训诂学》《诗经注疏》;《诸子集成》介绍几本句读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章句》;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武亿《句读叙述》;吕思勉《章句论》;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张仓礼、陈光前《古文断句与标点》。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古籍点校疑误汇录》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历史周代(公元前11—3世纪)有掌管翻译的官员象胥”《周礼秋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通。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说文》:“译,传译四夷之言者。
”与“驿”同源。
汉代后佛教传入中国,至六朝唐宋而盛极,产生了很多翻译大家。
鸠摩罗什(344—413)、真谛(499—569)、玄奘(602—664)三大翻译家。
明清有严复(1853—1921)、林纾(1852—1924)。
谈文言翻译的参考书有:陈蒲清《文言今译教程》。
较好的翻译余冠英《诗经今译》陈子展《诗经直解》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王世舜《尚书译注》杨伯峻《论语》、《孟子》译注沈玉成《左传译文》徐放《唐诗》、《宋词》今译季羡林《大唐西域记今译》王利器《史记注译》等。
二、今译的意义1、以今译古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2、提高阅读古文的必要手段三、译文类型——直译和意译意译:允许对原文作适当增减,对语法结构作适当调整。
直译:逐词逐句对译。
四、文言今译的方法—信、达、雅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文言文全集注解及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夫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匡人解围,夫子乃归。
注解:昔者——从前,指过去的时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游于匡——在匡地游历。
匡——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长垣县。
围之数匝——围绕孔子几次。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天之将丧斯文也——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
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后世的人不能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匡人解围——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
夫子乃归——孔子于是返回。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匡地的人们围绕了他好几次。
孔子说:“如果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那么后世的人将无法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孔子这才得以返回。
全文注解及翻译: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
夫子见围,心生感慨,遂言:“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此言意在表达孔子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匡人闻之,深感愧疚,遂解围。
夫子见匡人诚意,乃归。
注解: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
夫子见围,心生感慨,遂言:“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此言意在表达孔子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匡人闻之,深感愧疚,遂解围。
夫子见匡人诚意,乃归。
1. 昔者:从前,指过去的时间。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3. 游于匡:在匡地游历。
4. 匡人:匡地的人民。
5. 围之数匝:围绕孔子几次。
6.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7. 天之将丧斯文也: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
8. 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后世的人不能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9. 匡人解围: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
10. 夫子乃归:孔子于是返回。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匡地的人们围绕了他好几次。
孔子见围,心生感慨,便说:“如果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那么后世的人将无法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古书文言文及在线翻译
昔桃花源,位于武陵西南,林深时见鹿,草长映日红。
渔人闲居,偶至其地,迷不知返。
既出,不复得路,遂与世隔绝。
既至其中,见田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嗟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桃花源记》【在线翻译】In ancient times, there was a Peach Blossom Spring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Wu Ling. The forest was deep, and occasionally there were deer to be seen; the grass was long, and the sun was reflected in red. A fisherman, idly dwelling there, happened to come upon this place and became lost, never to find his way back. After leaving, he could no longer find the path, and thus became isolated from the world.Upon reaching there, he saw the fields were level, the houses neat, with good fields, beautiful ponds, mulberry trees, and bamboo. The roads were crisscrossed, and chickens and dogs could be heard. The people there came and went, planting and harvesting, and both men and women dressed like people from outside. The elderly and the young all lived in contentment and happiness.When they saw the fisherman, they were greatly surprised and asked where he had come from. He answered fully. They then invited him back to theirhomes, where they set out wine and killed chickens for a meal. When the villagers heard about this man, they all came to inquire. They claimed that their ancestors had fled the chaos of the Qin Dynasty, led their families and villagers to this secluded place, and had not returned since, thus becoming separa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They asked what era it was now, and they did not even know about the Han Dynasty, let alone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fisherman told them about what he had heard, and they all sighed in sorrow. The others also invited him to their homes, where they offered wine and food. After staying for several days, he took his leave. The people there said, "It is not something that can be told to outsiders."After leaving, he found his boat and helped himself back along the path, marking his way at every turn. When he reached。
古书的注解
齐鲁韩三家从西晋到宋先后失 传,现仅存《韩诗外传》六卷, 只有毛亨、毛苌叔侄作注的 “毛诗”流传下来,现存《诗 经》是毛氏所传的本子,故又 称《毛诗》。郑玄作笺、孔颖 达作疏,就成了《毛诗正义》。
孔安国:西汉鲁人,孔子十一代孙。 西汉经学家。据传,汉鲁恭王扩建 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 《尚书》,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 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 即《尚书传》。司马迁研究《尧 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 请教。
贾公彦:唐人。官至太常博士。著 《周礼义疏》和《仪礼义疏》,均流 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 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杨士勋:唐人,著《春秋谷梁传疏》 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此外,张守节著《史记正义》, 司马贞著《史记索隐》,唐代 李善《文选注》,给梁萧统编 撰的《文选》作注,影响较大。
儒学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流派 众多。各派之间纷争异常,甚至有水 火不容之势。因此,五经越解越不明, 越讲越糊涂。学者谁主谁从,都是各 行方便,从其所好。这样就给后生学 习带来困难。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的 乱世,倒还可以容忍,但天下统一之 后,特别是实行科举取才以后,没有 一个统一的教材和标准,势必给教育 和选举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五)清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清代四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 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 严厉的思想禁制,大兴文字狱,因 此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里以 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 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清代训诂学,名家辈出(有师徒关 系的,如戴震与段玉裁、王念孙; 有父子关系的,如王念孙与王引之; 有兄弟关系的,如王先谦与王先慎, 二者是湖南长沙人,等),著述繁 多。清儒反对宋人的空疏义理学风, 倡导汉代重考据重语言实际的朴学 学风。
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
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
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先秦经书的注解一般都比较难读。
这一方面是因为注解家数繁多,各有侧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舍之间,有时很不容易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注文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对一般读者来说都比较生疏。
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_图文
《汉书·刘歆传》:《古文尚书》乃“天汉之后 ,孔安国献之。”其实,“天汉”是汉武帝年号
,此时孔安国已经死了,说他献书就不是事实 ,除非他的鬼魂还在。荀悦《汉纪·成帝纪》: “孔安国家献之。”原文脱“家”字 《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俞樾《群经平议》认为“寡”“贫”二字乃错 简所致,应互换。
五、古书注解的内容 1.注释字词句章指; 2.注释典故; 3.说明语法修辞; 4.增补史实; 5.阐明哲理。
35
1.注释字词句章指 (1) 释词 毛传:“贯,事也。”郑笺:“硕,大也。” 何晏《论语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下引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 子也。” (2)串讲 郑笺“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曰“我事女三岁矣 ,曾无教令恩德来眷顾我?”从中可看出释词, 串讲中也有释词。
30
徐:指徐邈。著 《毛诗音》,已 失传。用一个汉 字注音,叫直音 。简单然而落后 。并非每个汉字 都有同音字,且 所注之字比被注 音者更难认的情 况难免。
31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貫事也箋云碩大也大鼠大鼠者斥 其君也女無複食我黍疾其稅斂之 多也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 來顧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 年大比民或於是徙○貫古亂反徐 音官複扶又反稅始銳反比毗志反
17
《诗经》
经传
笺
毛亨传 郑玄笺
疏
孔颖达疏
集解
朱熹集注
今人注译
余冠英译注
18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 1、曰、为、谓之——略等于“叫做”。 被释词置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楚辞 章句》:“害贤为嫉,害色为妒。”(嫉才妒妇 )
古汉语古书的注解(6)
古书的注解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变化,必将引起语言的变化,也就出现古语和今语的不同。
这样,人们阅读古代文献,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如清代学者戴震所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
”因此,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就要参看前人的旧注。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因此,了解古书旧注的体例、注解的方法以及它的局限性,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于种种原因: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注解。
到了今天,由于时代久远,古代文献的注解一般都比较难读。
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注解家数繁多,看法多不一致,难于取舍。
②注文简略,体例和用语一般人不熟。
要想读懂它们,就要它对的体例有大致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以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解》中的《诗经》为例,讲解一下古书注解的体例。
如:《诗·鄘风·硕鼠》(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一、注释家和相关术语:1、毛亨:秦末汉初的鲁人(今山东曲阜)。
相传为“毛诗学”的开创者,世称毛公。
为别于毛苌,又称大毛公。
作《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随文释义的注疏,属古文学派。
传:注释术语。
解释古今之言语者谓之传。
自西汉视儒家著作为经之后,便把对经典的训释,阐发通称“传”。
例如:《毛诗诂训传》即是对《诗经》字、句的全面训释。
2、郑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郑元”,避康熙讳):字康成。
东汉高密人。
其立论以古文经说为主,而兼采今文经说,是揉合古、今文经学第一人,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
赵振铎《训诂学史略》: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洪诚《训诂学》
资料书:《诗经注疏》;《诸子集成》
一、【3】古书的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之给古书作注。然而给古书作注的工作,幷非今人才有。如果真是如此,则今人亦未必能作出注释,所以它还有前人给古书作的注。即今注和古注。
【12】三、古注源流及四部名家注:
1、古注的源流:
古注之源,可追溯到先秦:先秦著作中多有注释杂夹文中。 如:
(1)《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2)《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皆为解释之作。也是为某一事件的注释。
总之,为古书作注,非刻意为之,是有不得已也。
【10】那么,古注有何作用呢?大致有两点:
一是古注去古未远,注释者与作者的语言距离相对要小。所以,在古注与今注矛盾不知孰是时,宁信古注。既如一部《诗经》,从古到今注家上千种,详夏传才《诗经的语言艺术》一书。今注今译几十种,何为优?我以为宁可相信毛传、郑笺、《诗集传》、(元)马瑞辰《毛诗传笺通解》,因为他们的可靠性要大一些。
如:1、古语:(1)《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拼音注解文言文翻译
子曰:“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拼音注解:子(z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曰(yuē):说。
君子(jūn z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之(zhī):的。
道(dào):道理,原则。
费(fèi):繁多,复杂。
而(ér):并且。
隐(yǐn):隐藏,不易察觉。
夫妇(fū fù):夫妻。
之(zhī):的。
愚(yú):愚昧,无知。
可以(kě yǐ):可以,能够。
与(yǔ):和,跟。
知(zhī):知道。
焉(yān):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及其(jí qí):到了……的时候。
至(zhì):极致,最高境界。
虽(suī):即使。
圣人(shén rén):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亦(yì):也。
有所不知(yǒu suǒ bù zhī):有所不知道的。
夫(fū):句首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仁(rén):仁爱,仁德。
者(zhě):……的人。
己(jǐ):自己。
欲(yù):想要。
立(lì):立身,成就事业。
而(ér):并且。
人(rén):他人。
达(dá):通达,实现。
能(néng):能够。
近(jìn):接近。
取(qǔ):取用。
譬(pì):比喻。
仁之方(rén zhī fāng):仁的途径,仁的方法。
已(yǐ):了。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道德,既复杂又隐藏。
即使是愚昧的夫妻,也能够理解其中的部分;但到了最高境界,即使是圣人也有所不知道的。
至于仁者,自己想要立身,也希望帮助他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希望帮助他人通达。
能够从身边的事物中取用比喻,可以说这是实现仁的方法了。
古书注解
一、说明属于哪一种体例,运用了何种注解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也。
)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
”)六十而耳顺,(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马曰:“矩,法也。
从心所欲无非法。
”)[疏]“子曰”至“逾矩”。
○正义曰: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言成童之岁,识虑方明,於是乃志於学也。
“三十而立”者,有所成立也。
“四十而不惑”者,志强学广,不疑惑也。
“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禀受者也。
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
“六十而耳顺”者,顺,不逆也。
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
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
孔子辄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
二、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
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
(毛传□□、郑笺□□、孔疏□□、注音{□})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专反《相鼠》,刺无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