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1?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三、动手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四、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3. 实际问题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际问题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讲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动与静的结合教案

动与静的结合教案

动与静的结合教案
教学名称:动与静的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动态和静态规律,探究二者的关系;
2.能够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究物理现象;
3.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发现实验结论,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教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了解动态和静态规律,并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
1)引入问题:你平时有没有自己研究过一些物理现象呢?比如,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等球的运动规律?
2)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研究结果。

2、学习内容:
1)学生先通过观察和讨论,总结出一些物体运动的规律。

2)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动态和静态规律。

3)实验完成后,学生们再次讨论并总结实验结论。

3、课后小结:
学生自主总结出自己发现的有关动态和静态规律的知识,自己总结并分享给同学,践行学生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的思想。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发现物理现象;
2、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
3、团体讨论,共同探究,学习交流思考。

教学手段:
1、教师课堂讲授;
2、小组活动及讨论;
3、多媒体课件;
4、实验及物品。

教学效果:
本节课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团体讨论,共同总结。

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了解动态和静态规律,探究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达到了教学目的。

动与静科学教案通用8篇

动与静科学教案通用8篇

动与静科学教案通用8篇动与静科学教案篇1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觉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简单吹出泡泡。

2、培育幼儿依据自己的猜测有目的的进展验证的力量。

3、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学问和本事的愉悦情感。

4、培育幼儿动手操作力量,在活动中大胆制造并共享与同伴合作胜利的体验。

5、通过试验培育相互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力量。

预备:记录卡、幼儿用笔吸管、筷子、花片、积木、漏勺、勺子、肥皂水视平转换仪磁带录音机过程:一、开头局部。

1、在《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活动室。

师:我们都很喜爱吹泡泡,那得意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美丽呀!今日,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吧!2、出示各种材料,并争论。

(1)师:平常,我们都是用吹泡器来吹泡泡的,可是今日,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预备了什么呀?(2)出示记录卡,幼儿猜测。

师:教师还带来了一张记录卡,并把这些材料画在了卡上,请大家一起来猜猜,你觉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这一个格子里打上勾勾,觉得不行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儿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4、争论、介绍幼儿想法。

(1)师:谁来介绍自己的猜测?请一到两名幼儿上台介绍。

(2)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猜测?(3)师生共同争论,并统计在教师的记录卡上。

师:我们一起来侃侃,你认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

(依次统计各个材料)二、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的猜测都不一样,那究竟对不对呢?教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1、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卡,把每一样材料都去试一试,并且立刻把结果记录在“试一试“这一格内。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3、比拟猜想和尝试后的结果。

(1)师:谁情愿来和大家共享你操作后的结果?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请有持不同意见的幼儿上来再次操作比拟。

(2)师生再次争论,统计在教师记录卡上。

师:在我们小朋友操作了过后,你觉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

(依次统计各个材料)三、总结1、谁来告知我,你发觉在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教师总结: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八年级《动与静》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动与静》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生活中有哪些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例子?
-怎样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加深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速度与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加强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逐步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图示、表格等方法,记录和表达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应用。
2.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动与静教案完整版

动与静教案完整版

动与静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动与静一、教学目标1、探索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小组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二、重点难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就是参照物的选择,所以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准备:课件,电风扇四、教学过程:动与静教学教师:现在上课,同学们,大家都坐过汽车吧,你观察过车内车外的景物变化吗请大家置身其中,充当一个观察者,观察一下会发现什么现象请看大屏幕生:我发现道路两旁的高山在往后退生:我发现树往后退生:我发现原来不动的物体在往后走师:是啊,老师也发现过你们所说的现象,可是为什么呢?生(1):我问过爸爸,爸爸说因为汽车在行驶,我随车动,所以会感觉到路边的小树,房子在动。

生(2):我想因为车动吧师:假如站在路边呢又是怎样呢生(1):站在路边观察树和房子是静止不动的生(2):它们还在原地师:为什么同样是房子和树,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它们,就是运动的,而站在路旁看他们,就是静止的呢?师:人是运动还是静止?要揭示这个问题,必须上好这节课,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动与静教师板书:动与静师:请大家观看两张图(这是一个荡秋千的场面)师:假如你是那个正在荡秋千的女同学,你认为男同学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生:静止的师:怎么判断的呢?生(1):始终在旁边生(2):因为我和南同学的位置不变师:假如你是观看的女同学,你认为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生:运动的生:因为位置发生了变化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怎样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生:看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就动,没发生就精师:好,这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发生了变化,它就是运动的,反之,它就是静止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内容:运动与静止的定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静止。

b.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定义: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静止是指物体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c.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运动与静止现象,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章:直线运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直线运动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直线运动的性质。

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直线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直线运动。

b. 讲解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运动。

c. 讲解直线运动的性质: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不发生变化。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直线运动现象,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性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直线运动的现象。

第三章:速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速度的性质。

2. 教学内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速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b. 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c. 讲解速度的性质:速度是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速度现象,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性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速度的现象。

第四章:加速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加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加速度的性质。

2. 教学内容: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加速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加速度。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感知“动”与“静”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周围环境的动态和静态现象。

1.2 教学内容:动与静的定义和区别。

动与静在自然界中的表现。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动与静的现象。

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动与静的感知和理解。

1.4 教学步骤:1.4.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动与静的概念。

1.4.2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动与静现象,并进行观察报告。

1.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与静在自然界中的表现。

1.4.4 分享成果:让学生汇报和分享各自的观察和讨论成果。

第二章:动态现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

2.2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如风、水、动物的行为等。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自然界中动态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4 教学步骤:2.4.1 动态现象介绍: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

2.4.2 观察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界中的动态现象进行观察。

2.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动态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4.4 分享成果:让学生汇报和分享各自的观察和讨论成果。

第三章:静态现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

3.2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如山、树木、花草等。

3.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自然界中静态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3.4 教学步骤:3.4.1 静态现象介绍: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

3.4.2 观察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界中的静态现象进行观察。

3.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静态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3.4.4 分享成果:让学生汇报和分享各自的观察和讨论成果。

第一节动与静教案

第一节动与静教案
(二)、新课教学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同学们观察课图P16的图2-1到图2-3,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
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
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
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等都是运动的形式。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绝对的,可以这样说运动是无处不在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们对于运动的描述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运动的描述。
2、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的表现运动;画家用形态的色彩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请同学们看图2-4和图2-5,这两图介绍了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运动;对于艺术,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下面,大家想想,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现运动的呢:
例:登黄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描写了诗从登高远望,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旱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
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认识、理解这个运动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妙与和谐,令我们由识由衷地赞叹,我们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不是音乐家,我们是普通人。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对运动的认识,我们同样可以用朴素的语言来描述运动。例如上升运动,下降运动等都有专门的词。对于上升运动可以用升起、升高、爬高、一跃而起等词语,而下降运动有落下、掉下、倒下、降落、下沉……来描述。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动的和静的物体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植物的生长和运动2. 自然界的地形和地貌3. 天气和气候变化4. 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态和静态物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案例等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3. 户外实践活动所需的安全装备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动的和静的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和展示: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的生长和运动、自然界的地形和地貌、天气和气候变化等知识。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动态和静态物体,讨论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 户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户外实践活动后,收集学生的观察笔记和心得体会,评估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将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3.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命特征。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生活环境3. 生物的适应与进化4. 生物的保护与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生物的保护与利用。

2. 教学难点: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的保护与利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生物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生物案例,制作PPT。

2.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繁殖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物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的保护与利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生物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等。

2. 选择题: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____、____、____等。

3. 简答题:请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八、课后作业:1. 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生物的保护与利用方法,下节课分享。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分享环节:评价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和分享成果的质量。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动与静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动与静的定义动与静的相对性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动与静的定义和相对性。

利用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引入动与静的概念,讲解其定义。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与静的相对性。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图像表示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利用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描述。

2.4 教学步骤引入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讲解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通过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运动的描述方法。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练习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

第三章:力的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物体运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4 教学步骤引入力的概念,讲解力的作用效果。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第四章:摩擦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4.4 教学步骤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擦力的作用。

讲解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动静结合课题教案设计模板

动静结合课题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题名称《XX——动静结合探索》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动静结合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 学生能够识别和欣赏生活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动静结合的认识能力。

-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体会到动静结合的美感,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动静结合的概念。

- 运用动静结合的视角欣赏生活中的美。

2. 教学难点:- 如何在实际情境中找到合适的动静结合点。

- 如何将动静结合的理念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制作PPT,展示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实例。

-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 收集生活中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图片或视频。

- 准备绘画工具、摄影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场景?(二)新课讲授1. 讲解动静结合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内涵。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动静结合的美感。

3. 分组讨论:如何将动静结合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中?(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静态美或动态美的场景进行观察和创作。

2. 学生运用绘画、摄影等方式,将观察到的美表现出来。

3. 各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静结合的特点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点评,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积极性、主动性。

2. 实践活动成果:评价学生作品的质量,包括创意、技巧等方面。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评价其审美情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平动和转动”和“静止和位置”的概念,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将从物体的外观变化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概念的归纳整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出示一段视频,由此导入新课:“大家看,这个小球在什么地方?”2.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观察周围的物体,并讨论观察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展示每组的观察结果和描述,共同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3.概念归纳:(1)在黑板上绘制运动和静止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通过讨论,归纳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是指物体的静止,物体在某一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是指物体的运动。

4.实践活动:(1)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2)方案一:让学生站立不动,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物体,判断他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3)方案二:放置一个小球在平整的台面上,观察小球是否发生运动。

5.概念巩固:通过板书总结和再次对概念的澄清,强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6.课堂小结: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运动和静止运动: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静止: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不变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动与静的结合美术教案

动与静的结合美术教案

动与静的结合美术教案
一、本课教学目标
1、明确活动与静态概念
2、掌握活动与静态的表现手法
二、前期准备
1、准备图纸,包含活动性的和静态的两种:比如马跑步,小鸟飞翔,山水景物写实形式
2、准备所需的绘画材料
三、课堂活动
1、指导老师分享活动与静态的概念,用实物或图片介绍,以让学生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两种概念,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力。

2、以上一步让学生从具体图片例子中学习到活动与静态表现的对比,了解两者在美术表现上的差异
3、让学生用两种形式观看图纸,老师说明活动或静态美术表现及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素描技法,把图纸用铅笔画出
4、教授基本的色彩理论,包括三原色的混合色,以及彩色杂注的运用颜色,为结合活动与静态美术表现作准备
5、让学生将活动与静态的草图再结合添加色彩,用油画创作出相应作品
6、老师指导学生结合活动性与静态性,完成美术作品
四、评价
通过完成相应的作品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画面的写实程度、画面的表现手法和色调、活动性和静态性的具体表现等,并对学生进行总结及点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与静》教案设计
《动与静》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含义,会用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知道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由所选的参照物决定,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习重、难点】
重点:确定参照物和所要判断的物体《动与静》教学设计,正确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难点:已知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能正确确定参照物。

【学习过程】:
一、前置学习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_____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________。

2.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做_________。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___________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_________的。

3.人们常说的“运动”与“静止”是___________。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二、合作交流
一.运动的世界
阅读课本P13页和图2-1~图2-3,完成下列问题。

宇宙、地壳、人三个主题向我们展现一个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自然界无处不在存在运动,自然界以多种形式展现着运动。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运动的描述
1. 诗人画家音乐家如何赞美运动的?那么你能否说出一些描述运动的词语、诗句、音乐、绘画……? 小组的同学讨论后说一说。

2.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
呢?)什么叫参照物?
3.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与同组的同学讨论,完成课本P15两个问题。

4.什么是运动和静止?举例说明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运动:
静止:
三、展示提升
5.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乘客是运动的;但选择电梯为参照物时,乘客却又是静止的。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以_______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以
__________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交流讨论:为什么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请例举实例说明这个问题。

6.讨论交流: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那么参照物选择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5)阅读课文感受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

四、反馈检测
(1)反思感悟: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写在下面。

2.本节你还有哪些疑问?写在下面。

(2)检测练习:
1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有的运动是位置的改变,如日出日落、南征北战,类似的例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地球的公转 B.汽车在行驶中
C.冰化成水 D.飞机从北京飞到广州
3. 在微山湖上,有一人乘船顺水下漂,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湖岸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B.以船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C.以人为参照物,江岸是运动的 D.以江水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4.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金茂大厦,是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高楼,观光厅位于金茂大厦的第88层,高度为340.1 m,是目前国内最高最大的观光厅(已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证书),堪称为“时光穿梭机”的两台电梯给人以高速体验,仅需45 s左右就能将你平稳地从底层送至观光厅,电梯上升过程中,若以为参照物,则人是静止的.
5. 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的参照物是()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6. 通过电视,我们看到“神舟七号”飞船中的一个情景:翟志刚放开了手中的飞行手册。

绿色的封面和白色的书页,在失重的太空中飘浮起来并悬停在空中。

这时的飞行手册相对于_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是运动的.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