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教学设计〔优秀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1?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三、动手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四、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3. 实际问题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际问题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讲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动与静的概念;2、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动与静的特征;3、能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条件;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运动的人、物体、静止的人、物体,引导学生区分动与静的特征,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动与静的含义,告诉学生动是指物体的位置在改变,静是指物体的位置不变。
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三、通过实验观察动的条件(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小球、绳子、木棍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学生可以分小组,用手推动小球、用绳子摇木棍等,观察物体的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条件,例如:需要有外力作用、特定的场地、物体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等。
四、通过实验观察静的条件(20分钟)同样,教师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例如,用手握住小球保持不动、将木棍放置在桌子上等,观察物体的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例如:没有外力作用、平衡力等。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哪些物体属于静止的状态?2、在日常生活中,你能观察到哪些物体处于运动状态?3、你能总结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条件吗?六、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动与静的概念和区别,以及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条件。
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和特征。
同时,通过问题的提问和回答,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动与静》 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动与静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培养其观察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动与静的相对性,激发其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动与静的概念,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掌握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能够根据选定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教学难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够灵活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静止的场景,如行驶的汽车、静止的树木、飞翔的鸟儿、不动的建筑物等。
提问学生:“在这段视频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是如何判断的?”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动与静的概念,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定义讲解结合视频中的例子,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
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静止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2)参照物概念引入参照物的概念,强调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先选定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而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木是静止的。
3、实验探究(15 分钟)(1)小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个玩具小车、一块木板和一些小木块。
让学生将木板一端垫高,形成一个斜面,将小车放在斜面上,使其自行下滑。
要求学生分别选择木板、桌面、自己的手等作为参照物,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2)实验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结果,描述在不同参照物下小车的运动状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案例分析(15 分钟)(1)展示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如飞机在空中飞行、人在电梯里上升、月亮绕着地球转等。
动与静科学教案通用8篇
动与静科学教案通用8篇动与静科学教案篇1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觉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简单吹出泡泡。
2、培育幼儿依据自己的猜测有目的的进展验证的力量。
3、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学问和本事的愉悦情感。
4、培育幼儿动手操作力量,在活动中大胆制造并共享与同伴合作胜利的体验。
5、通过试验培育相互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力量。
预备:记录卡、幼儿用笔吸管、筷子、花片、积木、漏勺、勺子、肥皂水视平转换仪磁带录音机过程:一、开头局部。
1、在《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活动室。
师:我们都很喜爱吹泡泡,那得意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美丽呀!今日,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吧!2、出示各种材料,并争论。
(1)师:平常,我们都是用吹泡器来吹泡泡的,可是今日,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预备了什么呀?(2)出示记录卡,幼儿猜测。
师:教师还带来了一张记录卡,并把这些材料画在了卡上,请大家一起来猜猜,你觉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这一个格子里打上勾勾,觉得不行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儿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4、争论、介绍幼儿想法。
(1)师:谁来介绍自己的猜测?请一到两名幼儿上台介绍。
(2)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猜测?(3)师生共同争论,并统计在教师的记录卡上。
师:我们一起来侃侃,你认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
(依次统计各个材料)二、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的猜测都不一样,那究竟对不对呢?教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1、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卡,把每一样材料都去试一试,并且立刻把结果记录在“试一试“这一格内。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3、比拟猜想和尝试后的结果。
(1)师:谁情愿来和大家共享你操作后的结果?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请有持不同意见的幼儿上来再次操作比拟。
(2)师生再次争论,统计在教师记录卡上。
师:在我们小朋友操作了过后,你觉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
(依次统计各个材料)三、总结1、谁来告知我,你发觉在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教师总结: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
《动与静》教学设计[5]
《动与静》教学设计刘菊贤【教学目标】1.形成基本物理观念,能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运动的基本认识。
2.通实验和生活案例学习运动的规律,学会科学思维。
3.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获取证据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学会分享与交流。
4.通过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并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运动的基本认识,并将运动规律应用于生活。
【教学准备】自制教具、相机、小车、课件、学生实验器材(学生平板、纸质背景、磁铁、小车)【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分30秒)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运动的世界学习动与静——运动之美。
运动有多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远眺天际,日出日落、斗转星移。
有流星划过天际的流动之美,也有为我们指明方向的北极星的静止之美.画家凡高抓住了动与静的美。
画下了美丽《星空》图。
回望大地。
群山绵绵,流水奔腾,这里有高山魏然挺立之美,也有飞流直下的三千尺的瀑布的动态美,更有哪像蓝宝石一样的湖水的静态美。
正是有了这动与静的美才有了俞伯牙的高山流水。
再看我们的生物圈。
雄鹰翱翔天际、飞鱼戏水海洋、大树盘根错节屹立崖边。
这一片生机勃勃的场景一样蕴含动与静之美。
引得我们的一代伟人毛主席也写下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等豪迈的诗句。
是的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生机勃勃、动静相宜的世界中。
(板书)二、新课教学:1、运动本质。
艺术家们可以把运动描述的很美。
但其实他们没有抓到运动的本质,这些本质常常隐藏在时间和空间中,以致被人们所忽略掉.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物理运动本质是什么?寻找运动的本质。
雄鹰翱翔天际,飞鱼游戏水中,大树盘根错节。
树好像是静止的,但其实不是,我们来看一下,这边有一段视频,将30分钟浓缩成十秒的视频。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小树苗的生长,这就是生命运动。
(视频展示生命运动)在看奔腾的河流是运动的,平静的湖泊就没动了吗?这边有一杯水,我第一滴墨水下去,我们可以看到墨水扩散开了。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教案:2.1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动与静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与静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讲解:讲解动与静的概念,解释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动与静的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动与静的概念,是否能够正确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否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尝试解释原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我选择的实例都是贴近生活的,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八年级《动与静》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生活中有哪些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例子?
-怎样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加深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速度与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加强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逐步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图示、表格等方法,记录和表达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应用。
2.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3篇)
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3篇)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动与静》说课稿1《动与静》是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七课。
是“位置与运功”单元中的一课。
下面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在学习了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之后,本课开始进入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运动。
在本课中,将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如下。
1、探索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重点和难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参照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本课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为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能认识科学的真面目,因此我采用了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三、教学设计(一)、设计特色:围绕“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行师生交流。
(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本课开始,我首先由问题导入,提出一个学生很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听到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
动与静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动与静的教案引言动与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教学中,通过动与静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动与静的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与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培养学生区分动与静的能力;3. 培养学生应用动与静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a. 动的定义: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
b. 动的基本特征:位移、速度、加速度。
2. 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a. 静的定义:指物体位置不发生变化的状态。
b. 静的基本特征:位置、平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动与静的不同。
引发学生对动与静的好奇心和兴趣。
2. 知识传授a. 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动的概念,以及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b. 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静的概念,以及位置和平衡的含义和判断方法。
3. 实例分析a.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属于动还是静,并解释原因。
例如,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属于动,因为它的位置在不断变化;而一张静止不动的桌子属于静。
b. 让学生自己找一些例子进行判断,并与同桌讨论、交流。
4. 练习与应用a. 在教室里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判断实验中的物体是处于动还是静的状态。
b. 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场景进行动与静的判断,并写下判断依据和结论。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对动与静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动与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回答,评估他们的动与静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延伸1. 拓展知识:在学生理解动与静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介绍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并与动与静的概念进行关联。
2. 应用拓展: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动与静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行车安全、运动训练等。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动与静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动与静的定义动与静的相对性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动与静的定义和相对性。
利用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引入动与静的概念,讲解其定义。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与静的相对性。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图像表示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利用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描述。
2.4 教学步骤引入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讲解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通过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运动的描述方法。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练习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
第三章:力的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物体运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4 教学步骤引入力的概念,讲解力的作用效果。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第四章:摩擦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4.4 教学步骤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擦力的作用。
讲解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静与动教案精选7篇
静与动教案精选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静与动教案精选7篇凭借准备好教案,能够更好地依照实际状态对课堂进度进行规律分析,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考虑讲授内容要点,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静与动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初二物理教案动与静
初二物理教案动与静【篇一:《动与静》教案】动与静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3)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体会到世界是运动的;(2)通过观察和判断来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视频等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崇尚科学以及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静止的判断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正确选取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让学生举出一些认为运动的例子。
(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甚至地壳运动等等)师:除了上面举的例子,还有什么东西在运动呢?(展示图片宇宙星系并解释: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亿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
)(展示flash:八大行星绕着太阳转,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师:同学们知道地震时怎样产生的吗?生: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
(展示图片:大陆板块相互挤压)师: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所产生的,说明我们脚下的土地也是在运动着的。
(展示图片:兔子、马在跳动)师:动物也在运动当中,那么呢?(展示图片:跑步、游泳)师: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谁创造的呢?获得过北京奥运会8枚金牌的游泳健将又是谁呢?生:博尔特、菲尔普斯!师:下面请观赏一下视频。
推进新课:运动的世界: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运动的世界》,自然界的人,动物甚至植物等等都在运动,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运动的描述:师:世界处在运动之中,而人们又是怎样来描述这个运动着的世界的呢?(1)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描述运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登鹳鹊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城楼.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对于山川河流的运动的赞美。
静与动教案5篇
静与动教案5篇静与动教案篇1教学要求:1、学问与技能:(1)学习部首:(2)认字11个,写字5个。
(3)积累相关词语。
2、过程与方法:连续练习利用形声字的表意功能和其他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识字的乐趣,养成运用形声字特点独立识字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1、认字11个,写字5个。
2、明确形声字特点,完成独立识字任务。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图上画的是什么?2、它们分别演化成今日的什么字?3、这节课我们要进厨房看看,学习带“”和“”的字二、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组字词。
1、小组合作学习该部分。
(1)读词识字。
(2)说说你发觉了什么?(二)全班交流。
(1)指名小组抽读识字卡片。
(2)全班齐读词语。
(3)识字表中显现的生字哪个最难记?你是怎么记住的?(4)你发觉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三)读一读1、五分钟内认“读一读”中的字词。
2、小组内反馈,比比谁认的字多。
3、请都会认的同学带其他同学读一读。
4、听写这些词语,比比谁的记忆力好。
三、学猜字1、请生读读冬冬的话,并说说从他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猜字。
3、交流猜字情况。
四、同学字1、抽读识字卡片并组词2、引导书写生字“盘”。
3、同学独立察看,书写其他生字。
五、作业写生字。
静与动教案篇2教学要求1能正确拼读z、c、s与其他韵母构成的音节。
2能娴熟地拼读儿歌,并正确认读”做、过、了、不、乐”5个生字。
教学过程(一)猜谜巩固猜谜:像个2字(打一声母)。
半个8字(打一声母)。
半个圆圈(打一声母)。
组内(举拼音卡片)竞赛(二)复习认读卡片认读zi、ci、si、z、c、s。
(三)拼读练习1出示:zazezu(1)同学试读。
(2)指名拼读。
(3)小老师领读。
(4)各种方式练读。
2同样方法学习cacecusasesu。
3比较认读:za—ca—saze—ce—sezu—cu—su4三拼音练习出示”zuocuosuo”。
(1)回忆三拼音的拼法:可先把后面两个音拼起来,再和声母相拼。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大全5篇)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节奏也是一门学问,因为儿童天性喜欢音乐,音乐是体验人生的快乐,音乐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能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音乐能够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动中感受,也可以在静中细细品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调控,音乐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不仅能从听觉上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因此,在课改轰轰烈烈的今日,音乐课正日趋开放活泼民主,学生一提到上音乐课,就欢呼雀跃,兴高采烈。
然而,小学生的自律能力还是不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时会弄得一团糟,教师面对如此局面,都会引起深深的思考。
1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深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
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表情严肃,学生毕恭毕敬、正襟危坐。
殊不知,课堂中过分的静会使学生思想僵化,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认为好的课堂中有一定地动应该是在一定纪律约束下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尽情发挥的空间。
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没有了胆怯,没有了束缚,取而代之的是开放、求知、探索的精神。
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愉快的令人向往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注意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外部条件。
这种和谐愉悦课堂环境,将有利于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唱、敢跳,敢于创新。
幼儿园动与静教案
幼儿园动与静教案幼儿园动与静教案9篇幼儿园动与静教案1动与静修改:学习目标: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绘画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与静>教学重难点用参照物,运动,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
(“从人在林荫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至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直至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这里让学生再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用不通的方式描述感知这个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充分鼓励引导学生说出描述运动的文字诗词音乐绘画等。
如,词汇方面:学生可以说出“上升、下落、跑步、转动、飞奔”等。
在诗词方面亦会举出他们学过或看过的各种诗句。
教师可依据学生说出的一些诗句用课件媒体展示出来。
在音乐绘画方面学生可能举出得少些,教师可用媒体展示“《高山流水》曲,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国的传统国画”等。
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和绘画所表现出的哪些运动情景。
教师活动:展示诗词音乐绘画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验运动的各种形式。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说出描述运动的词汇诗词音乐等,能较准确地说出一些《高山流水》曲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能描述绘画中表现运动的各种方式。
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方法来描述和研究运动。
幼儿园动与静教案7篇
幼儿园动与静教案7篇幼儿园动与静教案篇1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2、懂得敬重爷爷、奶奶的道理。
3、鼓励每个小朋友对爷爷、奶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
4、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5、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加节日的活动。
活动口号:情系敬老院暖和老人心活动人员:幼儿园全体师生活动时间:2022年10月21日活动地点:敬老院活动预备:1、幼儿自制节日礼物2、横幅、校车安排3、预备水果、重阳糕点等食物4、家长园地:请家长协作,鼓舞幼儿在家里帮爷爷、奶奶等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育关爱老人的情感活动过程:1、教师表演《加加油》2、幼儿表演《口香糖》《让爱住我家》3、歌曲《关怀老人笑哈哈》4、表演完毕,给老人赠送自己制作的礼物5、合影留念活动完毕,返回幼儿园留意事项:1、教师要看管好本班孩子,必需遵守活动时间及安排,准时到达集合地点;2、进入敬老院要保持安静,行动有素;3、见到敬老院的老人、领导及工作人员要微笑、主动地问好,表达良好的个人素养;4、活动完毕时要和老人握手告辞,说再见!幼儿园动与静教案篇2【活动目标】1、学会8的形成,并熟悉数字“8”。
2、初步把握8的实际意义。
3、体验胜利后的乐趣,增加参加活动的自信念。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养。
5、进展目测力、推断力。
【活动预备】1、1——8数字卡片、图片一幅、录音机、歌曲磁带、多媒体课件2、活动室四周放置若干身上有1——8点子或数字的老鼠外形。
3、人手1份实物卡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一)开头局部组织教学(二)根本局部:1、小朋友,今日教师和你们做一个数字娃娃的嬉戏,你们想不想变个数字娃娃?你们想做个数学娃娃几?你们就戴上几的头饰。
2、现在你们都变成数字娃娃了,你告知我,你是数字几?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幼儿答复。
3、孩子们,你们变的数字娃娃真得意,我也想变成数字娃娃,教师想变成数字几呢?看完教师变的魔术就知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与静教学设计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天体的运动、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会用自已擅长的方式描述运动(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
(3)知道物理学家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天、地、人的运动世界中感悟世界的美;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2、教学难点是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二、教学思路
本节的教学准备以师生间的对话、学生分组讨论、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问题的归纳与整理等方法展开教学。
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体会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机械运动”这一基本的运动形式。
以教材为文本,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多姿多彩的运动世界。
通过学生搜集资料的展示、交流促进学生对运动世界的了解。
这一教学过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经历从真实而又复杂的物理情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1、课前准备阶段
(1)在课前大约一周的时间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物体运动的图片、词语、诗句、绘画、音乐。
学生自主的搜集、选择、判断素材的取舍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2)教师搜集、剪辑天地运动、火山喷发、体育竞赛的录像,准备实验器材;酒精灯、盛水的烧杯、铁板、绵白糖等。
2、教学阶段
(1)注重学生对自然界运动多样性的认识
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天、地、人三幅图片,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动态图像,以及观察水的物态变化、糖在水中的溶解等实验,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感染学生,展开师生间的对话。
这种对话是在彼此平等、彼此尊重、有争论、有沟通、相互学习的氛围中展开的。
在对话、交流中共同感悟对运动多样性的认识。
(2)学生展开对运动的种种描述
由学生展示他们所了解的诗人是怎样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的,画家是怎样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的,音乐家又是怎能样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的,我们又是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运动的。
这一展示过程不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给与了肯定,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了共同的提高。
(3)科学的语言和手段对机械运动的描述
学习和体会用科学的语言和手段描述运动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这一飞跃不应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应是学生在分析、归纳、整理众多运动现象的共同特征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领悟到的。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切忌包办代替。
借助于教材提供的“交流与讨论”栏目和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是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
从众多的事例中归纳总结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物体的机械运动,从而引出“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并能使学生应用这些概念对物体的各种运动情况作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播放动画:一战期间,一名正在执行任务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前方飞着一个“小虫”,便伸手去捉。
后来发现抓住的竟是德军射来的子弹。
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徒手抓住飞来的子弹吗?
2进行新课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运动世界: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斗
转星移;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火山喷发;体育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
这里让学生再列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这里让学生再列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2)运动的描述:
师:世界处在运动之中,而人们又是怎样来描述这个运动着的世界的呢?
①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描述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登鹳鹊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城楼。
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对于山川河流的运动的赞美。
②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描述运动
【音乐:高山流水】
学生通过曲子的旋律体会细水长流的感觉。
③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述运动
(展示梵高的《星夜》)
师:诗人、音乐家、画家,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运动,那么科学家呢?物理学中又是怎样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的呢?
师: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播放动画《小小竹排》
学生讨论:动画中哪些物体在做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展示flash:红球靠近白球,并标注红球的起始位置和末位置)
师:可以看到,相对于白球来说,红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红球相对于白球运动了。
而这边的白球便是我们所选定的参照物。
生:(观察并体会)
师:事先被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下面请看一段视频。
【视频:参照物】通过参照物的几个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和讲解。
动手动脑:请大家将文具放在书本上,然后缓缓拖动书本,那么,书本上的文具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呢?
用多媒体展示动画:人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问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路边的树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找同学分析)
(课件中还准备了更多的几个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可根据课堂进展和需要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
例如:两架空中飞行的飞机相对静止;月亮在白莲花般云朵中穿行;皮带运输机等等。
)
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展示flash:空中加油机的加油过程)
生:(观察并思考,分析)
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选择云作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云是不动的,则加油机和战斗机都在运动,如果选择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与加油机的距离也就是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战斗机是静止的,选择战斗机为参照物则加油机是静止的。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
多媒体展示一些动画(如电梯、联合收割机、同步通信卫星等)。
学生讨论回答:以______为参照物,电梯里的乘客是运动的;以____为参照物,电梯里的乘客又是静止的。
以地面为参照物,收割机是______的;以卡车为参照物,收割机又是________的。
说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3、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
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4.事先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