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合集下载

2020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2.文意理解、词语含义及赏析

2020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2.文意理解、词语含义及赏析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1对1”讲练考点3 文意理解考点4词语含义及赏析考点针对练五、(2019郑州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共14分)独木桥①上学途中,我们必须经过一座独木桥。

②叫它桥,其实它只是两根并排的木头架在小河上,没有桥栏杆,也没有扶手。

③哥哥从桥上走过去,身轻如燕。

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快速地走几个来回,然后再去上学。

有一次,他走到桥中间,从书包里取出一根绳子,在狭窄的桥上跳起绳来,居然还跳了一个“双摇”。

④但过这样的桥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⑤我只要一踏上这座桥,就会觉得身子不由自主地晃动。

如果我不蹲下来,一定会摇晃几下就掉进河里了——虽然是条小河,桥也不高,但我还是感到恐惧。

⑥小河倒映着天空,那些白云,都在水里缓慢移动,我感觉独木桥也在移动。

上下都是浩瀚的天空,我就像是在空中飘浮的一片羽毛,怎么能不怕啊?⑦我不得不求助于哥哥,让他牵着我的手往前走。

但是,他把我引到独木桥中间,有时候会故意松开手,等我摇晃几下,眼看要掉下去了,他才再次将我拉住。

⑧这座独木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并不少。

有一天,河对面有人看到哥哥拉着我上了桥,他竟也走到了桥上。

我拉着哥哥的手,一步步往前挪,不知道和对面走过来的人相遇会发生什么。

这么窄的两根木头,一个人走过去已经不是容易的事,而对面过来一个人,要在桥的中间交身而过,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

⑨“退回去!”我听到对面过来的人凶狠地说。

10哥哥显然是要和他较劲,他对那边走过来的人说,“你退回去!是我们先○走上来的!”⑪但是那个人并不愿意后退。

⑫“那大家就一起掉进河里好了!”听到哥哥这么说,我真的感到绝望。

⑬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听天由命了。

⑭当哥哥和对面过来的人快贴到一起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哥哥使劲顶了一下对方,他一定是想把那个人顶到河里去。

⑮而那个人,也在用力顶哥哥。

这个我感觉到了,因为哥哥的身体重重地向后退了一下,差点把我撞下去。

⑯没想到的是,他们两个彼此又一顶,竟然奇迹般地交换了位置。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4记叙文阅读考点指导(二)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4记叙文阅读考点指导(二)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着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 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罩着整个小院, 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 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 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选自《意林》,有改动)
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1.(真题 T29 改编)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 果。 (1)“锉子”这个词刺 .痛 .了我。 (2)奶奶嗔 .怪 .:“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 钱干什么?”
【思路点拨】 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其次,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在此处的特殊 意思。“刺痛”这里是当“我”看到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时,为奶奶的苍老和辛劳而难过痛 心的意思。“嗔怪”这里是当“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 大的金戒指时,奶奶心里是高兴的,嘴上却说着怪“我”的话的情态。最后,结合作者的 情感、态度等写出表达效果即可。
2.句子的赏析。 (1)了解赏析句子的特点。包括句子含义、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 词性等。 (2)确定最佳赏析角度。首选句式、表达方式,然后再从修辞和句子所处的位置(开 头、结尾、段首、段尾)入手看其表达的作用,如中心句、主旨句等。若无以上两点,则 考虑其他赏析角度。 (3)结合具体语境,指出这个句子在此的特定作用。
句段作用
3.(真题 T30)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 B 处在文中的作 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思路点拨】 首先,画线句子出现在文章结尾,可知结构上有总结全文的作用, 而且与文题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其次,内容上,点明了中心,“一生难忘”“一 生的温暖”“握得久一点”等词句都表达了“我”对奶奶感激及祝福的深厚情感。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解(记叙文阅读)专题08生活类记叙文(二)(含解析)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解(记叙文阅读)专题08生活类记叙文(二)(含解析)

专题08 生活类记叙文(二)一、(2019·天津)阅读《母亲的刺绣时光》一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

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

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

那些刺绣出来的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

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

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

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

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

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

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中考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全)

中考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全)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①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⑧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意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技巧: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讲解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讲解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讲解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注意:(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务必看题目。

(2)采用压缩法去阅读,尽量找出文段的中心句。

(3)文章的点睛之笔往往蕴含在首尾两段中,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务必注意首尾两段。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词、主旨句、抒情底座段。

答题时注意:(1)看清题目要求。

比如“概括”“简述”等,就要注意答题组织评议的凝练性、概括性。

(2)根据分值去考虑得分点。

分清问题中有几个要点,答完整,做全面。

一般而言,涉及到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的问题,要考虑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对于鉴赏题,可以从语言、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

(3)分条概括,清晰规范答题。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二、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做某些补充)。

作用: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做补充介绍,或对某一事物做解释性的说明,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特或事件。

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 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便于真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7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7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知识划重点★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常见考点及对策如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尤其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1·世纪*教育网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21*教*育*名*师3.记叙的详略: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21-cnjy*com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6.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居多)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020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1 记叙文阅读 第02讲 赏析词句 分析人物

2020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1 记叙文阅读 第02讲 赏析词句 分析人物

1. [全品原创/考点五]选文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匠气”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分) 【答案】这里是指原封不动地画出实物的样子,作品缺乏神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匠气”一词,是针对某种制作上的 一种感观效果的描述,常被引用于对文字写作方面的品评,喻指诗词、文章过于 追求辞藻堆砌、精雕细刻、四平八稳,便有失内容的生动和灵转。作答时应回 到原文该词所在的位置,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种“替换”。作答时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辨修辞
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直接代入句中替换喻体,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复述句 子意思。 2.抓关键词
找出句中的关键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 的话复述句意。 3.理解言外之意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答题格式】 模板1:“××”词语原指……,这里(用了……手法,)是指……。 模板2: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 模板3:这句话启示(告诉)我们……。 【考点专练】
技法精讲
考点五 理解词句含义 【教材典例】
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 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九上 《故乡》] 【分析】“可悲的厚障壁”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 同,实际上是故乡所象征的旧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整个社会现实导致的结果。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 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 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 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 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记叙文知识点、出题点举隅【知识点】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出题点】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指导与训练一、*信息的感知和提取*的信息包括*的内容要点、写作顺序线索、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出题形式】1、理清*的思路(梳理写作顺序或*线索)〖补充知识点〗记叙文的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常见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找出*要素、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补充知识点〗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常用格式:*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习题训练】例一:《背影》节选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考点:句段的理解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考点:句段的理解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考点:语段的理解与赏析(解析版)题型:第X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018娄底)现代文阅读(17分)(一)父亲数钱李书霞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

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

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

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分币。

虽然工资少,但细细地数起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

父亲数毕,报出数目,递给母亲。

母亲笑眯眯地接了,站起身来,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个隐秘的柜子里。

她坐回饭桌旁,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

”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

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

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跃,急不可耐地夹菜刨饭、大快朵颐。

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爸爸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

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

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

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他的左手左脚仍然不灵便。

受此打击,父亲性情大变,原本爱说爱笑的他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儿。

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好像脑梗让他的耳朵也坏掉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考点 专题02 把握文本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课件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考点 专题02  把握文本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课件

肆 真题演练 ZHENTIYANLIAN
★阅读选文③~⑫段,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刚上火车
当天深夜
主要情节
“我”见到了同 B
一包厢的乘客。
“我”的心情 A
害怕
第二天 小姑娘给每个人 分荔枝。 C
第三天 D 不舍
【答案】 A:平静 B:“我”误把上车乘客当小偷。 C:惭愧 D:“我”与小姑娘下车告别。
肆 真题演练 ZHENTIYANLIAN (2021·吉林中考真题) 去艾青先生故乡 钱红莉 艾青先生故乡,是距金华市区很远的一个小村子。 先生老家,大极,无数房子,一进又一进,灰了,旧了。走着走着,至一中庭,天井储满白亮
⑪第三天清晨,越过上千里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终于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快看,天山!” 人们指着远处峻拔高耸、白雪皑皑的群峰喊着。
⑫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 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 子,趴在我肩上。出站了,外面人头攒动。要分别了, 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的 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如此地不舍, 背过身去……
贰 指点迷津 ZHIDIANMIJ NhomakorabeaN★题型二:概括多个事件
设问形式
1、按照××(要求), 概括多个事件。 2、概述与某个人物或情 节相关的事件。
解题思路
①划分情节(找线索、 找事件); ② 明确人物;③ 简洁扼 要地概括每件事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答题格式
人物+事件(概括多个 事件时,要注意保持主 语即主要人物的一致 性)。
⑬手机响了,收到老公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 定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 的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之词、句、段的理解与品析

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之词、句、段的理解与品析

第二十四讲记叙文阅读(三)词、句、段的理解与品析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4.判断词语能否去掉、替换。

5.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

6.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分析句子或段落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8.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9.环境描写的作用。

10.通过具体语句品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一、词语的理解与赏析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

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从修辞义、隐含义、临时义、情感义等多方面去分析。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

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分析此词写得怎样和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题格式】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分析表层含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特点,表达了________情感。

C.分析深层含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____________,或者给了我们________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某词能否去掉【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出自原文的词语)。

B.结合句子分析用该词强调突出了(限制、说明、修饰了)__________,更能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去掉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特点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

4.某词能否换为另一词【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出自原文的词语)。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________,换了后就变成________。

2020年江苏语文中考复习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2.考点针对训练——词语理解及赏析 句子理解及赏析

2020年江苏语文中考复习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2.考点针对训练——词语理解及赏析  句子理解及赏析

考点3 词语理解及赏析考点4 句子理解及赏析考点针对训练五、(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7分)瓦孙茂①当炊烟蜿蜒爬上房瓦时,我已不再觉得那是简单的瓦,瓦在椽上安身立命,那时候,瓦像一个朴素的美人,静静地躺在房檐上,等待夕阳给它化一个美美的妆。

②夕阳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总是能恰如其分地给大地上的屋子涂染色彩。

傍晚,褐黑的瓦身上,像镀了一层金光,变得灵动起来。

捏一片黑瓦在手里,沉甸甸的,瓦不光是黑泥混合的薄片,而是遮风避雨的物具。

在太阳下,这些物具带有灵性。

③在农村,老房子都是瓦屋,墙基泥土打制,屋顶黑瓦吊顶,每当雨水倾泻而下,人在屋子里能听到“嘭、嘭”的敲打声。

那声音极好听,夏天的晚上,这样的声音更加明显,我很多时候就是枕着雨打瓦的声儿睡着的。

以前村里人的房子是怎么建的呢?依山而建,傍河而居,很奇怪,墙上不开窗户,只有屋顶开一面天窗。

挪去一块青瓦,换置透亮的油纸,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能见到一束清亮的光照进来。

④大了大了,家家建了楼房,都是水泥浇灌而成,瓦屋渐渐少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人对瓦房的怀念油然而生。

人成长到一定年纪,总会对过去的东西念念不忘。

回不去的童年,人只能在安静的夜晚,一个人伏案写作,浸润其中,让文字带你重新住一次瓦屋。

在夏天的雨夜,听瓦沟里潺潺的流水声。

⑤瓦上房时是黑的,尾随岁月的更迭,风吹雨打太阳晒,屋舍瓦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经年累月,瓦终究还是变了颜色,成了幽幽的青瓦,猛地一看,像刷了一层油漆。

瓦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次雨水的洗刷才算够?就像人,一生究竟要承受多少磨难才算够呢?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事物,包括人。

岁月的吻痕总是愿意爬附在屋瓦上,把它侵蚀,让它慢慢变老。

从远处看,房子像一本读不完的书,瓦就一页一页地盖在楞条上,一块跟着一块,井然有序,只有这样,雨才不会滴漏。

⑥炊烟在乡村是常客,当炊烟飘上去蹲在瓦上,瓦便活了。

瓦有了呼吸,雨水就进不来,一年四季,不用愁房子漏雨。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1
考向3 内容理解
(统编七上《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节选)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

“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向 2
【参考答案】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
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
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③A我家面箩惯常的日子是在西屋的一面矮墙上挂着,像个不言不语的小娃儿, 耐着性子等待娘的召唤。那天,娘锄完一大块儿庄稼地,热辣辣的太阳开始西垂, 娘顶着烈日一回到家,西屋墙壁上的面箩就被娘用双手捧下来。炎夏里,娘开始 筛箩了。
④粗箩娘用得比细箩多,只是娘使用细箩的时候,心思好像全都拴在里面了。 娘把粗箩拿在手里,下面放个盛面粉的大木盆,巧手的娘舀来一瓢事先用石磨碾 碎的玉米,粗箩的箩面上就摊出一片。碾碎的玉米堆积了小半缸,粗糙的玉米麸 皮盈黄地散浮在上面,小锅盖一般大小的粗箩在娘手里匀速晃动起来,娘还会扭 一下头,不时朝玉米缸递一个眼神。黄灿灿的面粉自粗箩箩面唰唰而落,过滤掉 的玉米麸皮娘则小心地放进旁边的面袋里。矮屋子里,空气散发着热气,娘抹

(统编八上《背影》“思考探究”)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
向 2
中起了什么作用?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1
考 向 2 标题作用(全国视野)
◎全国视野

(2019黄冈)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2
(2019盐城)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

上海市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9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 有解析

上海市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9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 有解析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一)概括要点: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

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课》。

2.抓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4.六要素概括法,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策:首先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根据文章线索。

(1)线索的特点:①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②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枣核》以“枣核”为线,17年中考以单车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16年中考以爸爸教我读中国诗为线索。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如《孔乙己》。

④以时间为线索:如《老山界》。

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感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散步》《老山界》。

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

(二)概括主题中心思想1.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

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

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2.分析标题,概括中心。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

如《秋天的怀念》、《夏衍的魅力》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

如《背影》、《顶碗少年》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阅读理解核心知识点+解题技巧(二)【记叙文专题】

阅读理解核心知识点+解题技巧(二)【记叙文专题】

记叙文核心知识点和解题技巧什么是记叙文一、含义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的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在初中教材中,记叙文中还包括小说、散文、消息、通讯等。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语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无论哪一省市的考题,记叙文是必考的文体,是中考阅读的重中之重。

许多选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文质优美,不仅是考查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而且是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的美文。

现在的中考语文有越来越有淡化文体的趋向,增加了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对这些也有一定的了解。

二、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为了把一记叙的人和事说清楚,使记叙的内容具体、完整、清晰,就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写的什么人,发生的什么事,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阅读记叙文,就要注意把握这些要素。

把握了这些要素,文章的基本内容也就掌握了。

结合以上所说,记叙文的六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注意】一篇文章里面并不是六要素全都要有,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某些方面可以不写或者省略,而且,在不同的文章中,各个要素的比重也不一样。

比如,如果以记事为主,那么事件是主要的;如果以写人为主,那么人物是主要的;在大多数的文章中,起因和经过比较重要,因为这两个要素一般都涉及全篇;如果是记叙很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时间又常常是重点。

这些都是根据文章内容决定的。

阅读时注意抓住这些要素,就更容易抓住了阅读和应试的重点。

记叙文的结构一、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因其体现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把材料连接成一个整体,因而也可以把它看做是文章的纲。

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西游记》,全文有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一些列小事组成,合起来就构成了大事——唐僧师徒西天取经。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2 词语理解与赏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2  词语理解与赏析
叙述抒情描写它们也根本记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园中虫子们的不舍之情流露出对它们的喜爱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针对练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探源
考向1 词语含义 (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 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
词,贴 切 形 象 地 体 现 了 …… 的 特 征,表 达 了……的情感。
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 美。
D.拟声词 :运用拟声词 “× ×”,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的情态美, 流露出……的情感。 思路三: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注意:以上思路可直接用于概括组织答案
容,可用原文内容的关键字进行概括。
(2)联系主题释义法。词语在具体的词、句、篇中无法概括时,就需从文 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3)心理揣摩法。对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可从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 理活动进行揣摩,从而概括其含义。
(4)近义词换词比较法。选用与该词本义相接近的词语,进行替换,将两 个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规范:“××”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形象地写 出了……,表达了……。
走过去就行(!)。生命与生命,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 ⑧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草木把生命的力量转到 了地下的根须,春天的气息一来,它们就会萌发(?)。虫子呢?我宁愿相信它们 都活着。明年再露面,虫子们可能已脱胎换骨成另一副样子,当然,它们也根本记 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 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好在,这个人是记得的。 ⑨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 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知去了哪里。我轻轻摘下它收起来,留到明年夏天,到时候 还给当初蜕掉它的主人———喂,你去年丢掉的衣服,我给你收起来了,现在还给 你……∥ ⑩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专题二 记叙文阅读 小说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专题二  记叙文阅读 小说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文章解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介绍故事的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⑫段):琼珊感染肺炎,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她认为等 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下后自己也会离开。 第三部分(第⑬~⑮段):苏艾找贝尔曼当画画的模特,贝尔曼知道了琼 珊的胡思乱想。 第四部分(第⑯~㉑段):窗外的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落,琼珊有了生的 希望,病情即将痊愈。 第五部分(第㉒段):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大家发现了最后一片藤叶 没落下的秘密。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教材创新设问 2.(九下《变色龙》“思考探究”改编)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 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主要人物) 【参考答案】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 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 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 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 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 格的土壤。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三、 (18分)
(2023四川自贡)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4题。 文章详见学生用书 • P45
文章解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写老孙头搬到名士养老公寓,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②~⑥段):写老孙头与老王头相处的点滴。 第三部分(第⑦~⑩段):老王头因病离开公寓住院治疗,瘦老头的到来 道明老王头去世和其无偿资助山区孩子读书的真相。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教材创新设问 3.(九下《孔乙己》“思考探究”)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 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好吃懒做,又迂腐可笑,挣扎在社会底层。但打心眼里他 又不认同短衣帮,不肯与他们为伍,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

中考语文知识考点分析和专项练习(记叙文、小说阅读)

中考语文知识考点分析和专项练习(记叙文、小说阅读)

中考语文知识考点分析和专项练习(记叙文、小说阅读)一、现代文阅读理解“三部曲”1.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明确“写什么”。

要求同学们对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知道“写了什么”。

如《故乡》初读时,应知道写了“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重点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就行了。

2.细读文章,部分深究,明确“怎样写的”。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品读课文中最能表现主题的重点词句、重点段落,以及篇幅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

如《故乡》,文章重点主要是写闰土和杨二嫂的不幸遭遇。

为了反衬中年闰土的不幸,作者先写了少年闰土的可爱,然后再从正面写闰土的不幸。

通过“深究”,了解到是什么原因使闰土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一个说不出苦的“木偶人”,也明白了杨二嫂怎样由“豆腐西施”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

3.精读文章,整体优化,明白“为什么这样写”。

一篇文章,通过对“部分”的深究,再回到整体上来,得到对整体的概括认识,这时的认识已不停留在某个词句,某个段落,而是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认识。

如《故乡》回到整体上来,就应明白:原来作者是要通过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描述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痛苦的根源。

怎样表现这一主题呢?作者巧妙地插入了对少年闰土和年轻的杨二嫂的回忆,将过去和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主题: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深重的经济剥削和阶级压迫使得农民日趋破产,农村经济日益凋敝。

通过以上深究使认识由量变上升到质变。

二、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1.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分辨文章的类型。

比如,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类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的。

其中有的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有的是人物通讯。

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而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对事件经过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

这类文章大多要交代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二(含答案 五篇))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二(含答案 五篇))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二1.人物形象、心理与作用分析概括;2文章主题的理解归纳。

(说明:试题中,其它考点可酌情作答训练)一、最后的老师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

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

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

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

”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

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

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

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

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

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

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

”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

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

”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

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2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教材探源

向 1
考向2 标题作用
(统编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改编)本文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
什么妙处?
考 向
【参考答案】“驿路梨花”表层含义指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深层含
2
义则是指“梨花”精神。“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
返回目录


◎全国视野
1
(2019杭州)“我”本来可以完成妈妈交代的“任务”,为什么最终放弃
了?结合全文探究原因。

(2019淄博)文章第④段写“喜鹊不像鹰”,第⑬段却写喜鹊“如威武的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统编教材其他设问
1
(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改编 )“夜间的伸开手脚,占
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

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向 2
(统编八上《藤野先生》“思考探究”)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
考 向
(2015海南15题3分)“特殊的圣诞礼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摘录
2 原文语句回答。
(2012海南10题2分)“隐形的翅膀”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全国视野

向(2019宿迁)请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标题“被露水打湿的月亮”的内涵。
3
(2019曲靖)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统编八下《社戏》“思考探究”)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
考 向
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考 向 3 内容理解(10年3考)
1
◎海南中考设问
(2015海南17题2分)选文第②段中说“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读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教材设问学考点

向 1
教材探源
考向1 标题含义
(统编七上《秋天的怀念》“思考探究”改编)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
考 向
念》?
2
【参考答案】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所表达的是对
母亲的怀念。深层的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

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
向 3
心理过程,在母亲过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
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向 1
考 向 1 标题含义(10年3考)
◎海南中考设问
(2016海南15题2分)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向 2
中起了什么作用?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1
考 向 2 标题作用(全国视野)
◎全国视野

(2019黄冈)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2
(2019盐城)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
用?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

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统编教材其他设问
1
(统编七上《散步》“思考探究”)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
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统编八上《背影》“思考探究”)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
2
写作对象等。
第二步,拆解题目,确定题目关键字。句子→短语→词语→字(一般是限

制性、修饰性的词语)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1
第三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关键字深层含义。一看是否运用修辞。
主要是比喻,需分清本体和喻体;二看是否双关;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内
容;五看是否有情感;六看是否为线索。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方法指导
向 1
(1)审清题干,看有无特殊要求,如用原文语句回答等。
(2)带着问题读文章,若是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则需要留意与标题关键
词相关的语句,然后从中摘取相关内容;若无,则可按照以下步骤作答:
考 向
第一步,明确标题的本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
1
考向3 内容理解
(统编七上《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节选)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

“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向 2
【参考答案】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
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
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2)标题内容的不同,标题的作用也就会有不同,因此分析标题作用一


般还需从标题涵盖的具体内容来进行: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A.以人物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交代写作对象及内容;③紧
向 1
扣中心,突出主题。
B.以物象为题的作用: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概括故事情节;④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⑤寄

完文章,请说说父亲是否意识到了他的爱,并简述理由。

2
(2012海南13题2分)文章第⑦段写到“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
飘荡起来。”“她”的心为什么会“飘荡起来”?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
理解。


(2011海南10题3分)庄老师爱吃野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摘录文中语句
3
回答。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方法指导
1
(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散文和小说侧重点有所不同:
A.散文标题: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点明主旨;交代行文线索;

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
B.小说标题:突出主题,对表现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置悬念;
点明线索;为塑造人物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交代中心内容等。
考 向
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
C.以事件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的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向 3
以及故事的背景;②渲染环境氛围;③具有隐喻、象征含义。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教材探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