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三章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 先秦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在塑造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和特点。

一、古代学校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起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公侯贵族就开始建立私立学校来培养子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古代学校的演变历程非常丰富多样。

最早的学校多由贵族子弟聚集在一起,在家长或有经验的学者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出现,学校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特权的象征。

当时的学校以礼仪、音乐、文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和社交能力。

随着历史的演进,学校逐渐普及化,不再仅限于贵族子弟。

尤其是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使得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一时期的学校,以儒学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忠孝精神,如成立的国子监等。

二、学校的组织与管理在中国古代,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体制相对统一。

学校一般由校长、教师和学生组成。

校长负责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决策,教师则负责教授知识和指导学生。

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报名参加。

教师在古代学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教育能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培养他们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学生则需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参加各类课程和活动。

在古代学校中,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和实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

三、历史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了经义学习、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的教诲下,学生们被灌输着忠诚、孝顺、廉洁等传统道德观念。

古代学校的教育特点在于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
古籍中最早有关学校的记载,是《周礼》等儒典中所说的 出现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五帝时代的“成均”,例如, 《周礼·春官宗伯》中便讲道:“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 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 教焉。”。“成均”的本义是指经过修整的、平坦的、宽 阔的场地。东汉大儒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 其音。”由此可见,成均之学以乐教为主。虞舜时期,已 设有专门的学官来管理教育,主要有三大类:一为“司 徒”,由契负责主持“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 恭、子孝;二为“秩宗”,由伯夷负责主持“三礼”,即 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祗;三为“典乐”,由夔负责掌管 乐教。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风貌:诸子蜂起与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学校是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创建 于何时,根据以往资料,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一种是桓 公说(前375-前357年)。徐干《中论》讲到:“昔齐桓 公立稷下之宫,设大规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 之徒,皆游于齐。”一种是威王说(前356-前321年)。 刘向《新序》载:“齐有稷下先生,喜议政事。邹忌既为 齐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皆轻忌。”一种是宣 王说(前320-前302年)。刘向《别录》载:“齐有稷门, 齐之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帮称为稷 下之学。”以上几种说法皆根据史籍推断而得,但桓公说 不足信,《中论》所说“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乃是明 显的错误。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桓公死时,孟子才15 岁,不可能游于稷下学宫,而一般史料记载孟子首次入齐 是在齐威王时期。宣王说也肯定有误,司马迁说齐宣王时 “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可见齐宣王之前已有 稷下学宫。而邹忌为齐相是齐威王时,根据《新序》所说, 稷下学宫创立于齐威王时最接近史实,也最为可信。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由私人教师或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演变和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1. 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由贵族家庭传授,目的是培养出有才华和品德的子弟。

这种教育体系注重礼仪、音乐、文学和历史等方面的教育。

2. 秦汉时期的教育改革在秦汉时期,教育经历了重要的改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包括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以及建立官方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这些改革为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孟子》被视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儒家学者也成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教师。

4. 公共教育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向公众开放。

在唐宋时期,私塾逐渐发展为公立学校,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文学,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生。

5. 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开始于19世纪。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改革者开始推行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分类、课程改革和教育机构的建立等。

6.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建立起了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

7. 当代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和改革。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包括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等。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生。

总结: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重大改革。

02先秦的教育(2015年春)

02先秦的教育(2015年春)




1、墨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的思想观点。 2、本时期的教育小故事。 3、课本内容的有关史实材料补充。
原因及条件: 1. 官学废弛,“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学术的 下移。 2. 社会变革,诸侯争霸,人才及文教需求更为强烈。 士阶层的崛起。 3. 孔子、墨子为代表,聚徒讲学 创办私学。 中国教育史上学术平民化的开端。 4. 战国养士之风盛行,百家争鸣,促进了私学的进 一步发展。

庠 成均


音乐教育,社会公共活动和宣教
场所演进而来。



一、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包涵多方面的内容。 二、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教育手段以言传 身教为主。 三、男女分工不同,但教育权利平等。

从这一时期开始,教育变成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 活动,学校教育开始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夏商西周是我国教育的开创时期。 学校教育制度开始形成,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特征。
封建时代官学制度的萌芽 稷下学宫的历史条件: 田氏代齐,养士之风,远离战争,经济发达,临淄繁 荣。 稷下学宫的性质:国家养士机构,私学联合体。




一、“不治而议论”,待遇优厚 二、学术平等、自由辩论。 三、游学自由,自愿择师。
一、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不同。 土地国有与土地私有,奴隶主贵族与新型地主及士 阶层。 二、施教对象不同 三、教育内容与方式不同 六艺与百家之学;固定的场所、设备、制度与以教 师为中心,流动性,设备简单 四、管理制度不同 学在官府与学在四方。
先秦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起源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为了自身的生存 和延续,必须把通过劳动实践获 得和积累的经验、技能,有目的、 有计划地传授给年青一代;同时 也要把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各种生 活习惯、行为规范及原始宗教等 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与学术发展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与学术发展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与学术发展一、中华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教育体系也是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着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文化氛围。

教育在古代中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事业,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1. 先秦时期的教育体系在先秦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

君子是有德行、有道德标准的人,在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父亲或长者为孩子传授道德和礼节知识。

2.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学问,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3. 科举制度的推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中国出现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高考方式,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这种制度为中国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二、近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社会变革和思想觉醒,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改革。

1. 西方学科的引进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知识。

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增加了西方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丰富了学术研究的领域。

2. 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创办了一批高等学府和新式学校,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机会。

同时,教育体制也逐渐与世界接轨,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模式。

3.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变得多元化。

不同的思潮和学派兴起,如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当代中国教育与学术的发展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教育与学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1. 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代化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的分配,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2.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人类社会开始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最初,这种传授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长辈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直接传授给年轻人。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组织和系统化教育过程。

学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和古希腊。

在这些文明中,学校是由专门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组织,教授特定的学科和技能。

在古代埃及,学校主要是为贵族子女和神职人员准备的。

学生们接受各种学科的教育,包括科学、文学、宗教和艺术。

希腊也有类似的学校系统,其中包括著名的希腊文化中心——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形式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教堂控制的修道士学校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为修道院培养人才,并传授基督教的知识。

随着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学校的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展。

在这个时期,新的学科如数学、天文学和自然科学开始出现,并被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此外,学校的门槛也逐渐降低,允许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到了现代,学校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不同阶段。

学校不仅教授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初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

学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和古希腊。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并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学校不仅教授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一章 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 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

成均(音乐集会)——大学
均:调也--------郑玄 五帝名大学曰成均-----------《礼记》 成均,均为五帝之学《春秋繁露》 韩国的最高教育机构叫做“成均馆”
庠 xiáng
2、虞庠之学:教育内容侧重于敬老慈幼,因此孝成为 庠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十分自然的事。 〈名〉 (1) (形声。从广( yǎn),羊声。“广”与房屋有关。本义: 古代地方学校) (2) 殷、周时的学校 [school] 痒,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说文》 殷曰序,周曰庠。——《孟子· 滕文公上》 庠序,官也。——《尔雅· 释官》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 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 在国中王宫之东。”(等级性) 饲养牛羊家畜的场所------(养老)
貔貅:辟邪,镇宅,招财
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龙头、马 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 白,会飞. 主食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 跟其它也是吉祥兽的三脚蟾蜍 (chu)等比起来称头多了, 因此深 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 吃多了总会拉肚子, 所以有一天 可能因为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 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 结果打到屁股, 屁眼就被封了起 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 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 貔貅 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
代表人物 A有巢氏 B燧人氏
史实 A有巢氏已出,食果始为粮,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 B燧人氏已出,世事相迷茫,钻木始取火,衣食无所妨,结绳纪 其事,年代难考详
母系社会 (BC5万年 前——5千 年前)
A伏羲B女娲 C神农(炎帝) 姜-陕西 杨陵 D轩辕(皇帝) 姬-河南 新郑 A少昊 B颛顼 C帝喾-姜嫄-弃 D唐尧—虞 舜—— 夏禹

01先秦时期的教育

01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主讲教师:陈秀珍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西周教育“学在官府”的特点●西周教育“六艺”教育内容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一、中国教育的起源●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三、学校教育的产生●四、夏、商的学校教育一、中国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燧人氏:钻燧取火、教民以渔●《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尸子》:“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尸子》:“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最初的狩猎只是用木棍、石块,后来改用标枪、石球,还发明了弓箭,表明了狩猎技术也在逐步提高。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第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第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三、学校的产生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四、夏、商的学校教育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

–“序”是射的意思–“校”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做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甲骨卜辞●“甲”是乌龟的背壳,“骨”是牛的肩胛骨。

“卜辞”是占卜的记录。

●凡是完整的卜辞,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格式:“某某日卜,某人问要做某事,是吉?是不吉?”●甲骨卜辞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简单记录。

“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Zhong guo jiao yu jian shi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 校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渔猎是原始社会的重要内容。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 3、教育内容十分单一; •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四、养士与稷下学宫
•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 • 1、不治而议论 • 2、自由辩论 • 3、学无常师 • 4、学士手则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
•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三、论有教无类
招生原则
四、论教育内容
《诗》《书》《礼》《易》《乐》 《春秋》
乐: 射: 御: 书: 数:
私学兴起的意义:
• 1、它冲破了西周以平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 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 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机构中 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 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 4、私滨法
• (一)立志有恒 • (二)自省自克 • (三)改过迁善
六、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 (一)启发诱导 • (二)因材施教 • (三)学思并重 • (四)诚实谦虚
孔子对教育所做的贡献:
•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 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 2、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 3、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
条件; • 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
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 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乐修内,礼修外。乐和 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意即: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 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 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做到“举 一反三”。
▪孔子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 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儒家私学到了战国时期开始走向分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 “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在教育上主张培养“真人”、“至 人”,即一种无功、无名、无情的完全自由的人物。 ▪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的差别: 1、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私学则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为 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之上。
中国教育简史
1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原始人群时期(约200万年至5万年前),教育发展缓慢。 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教育的发展速度有
所加快,具有了多方面的内容,并出现了教育机构 的萌芽。
2
一、原始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基本特征
➢社会背景 ➢生产力低下,无社会分工 ➢基本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 ➢2.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教育手段以言传身教为主。 ➢3.教育无阶级性,男女分工不同,但教育权利平等。 ➢4.知识不断积累,产生了文字。

中国教育史总结

中国教育史总结

中国教育史总结.txt年轻的时候拍下许多照片,摆在客厅给别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照片事拍给自己看的。

当大部分的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就是友情!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小结】先秦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起点,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三个历史阶段。

原始社会是中国教育的起源时期。

夏商两代,奴隶制的产生最终促成了体脑的分工,而统治阶级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比较发达成熟的汉字系统,最终使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而成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变化的标志就是学校教育的产生。

西周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大致连贯的学校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六艺”教育内容。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核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士阶层建立了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私学,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鞅、韩非等,而且还出现了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君书》、《韩非子》等记载了大量教育思想的典籍以及《大学》、《学记》、《中庸》等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小结】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建立到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备的时期。

封建统治者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无为而治”、再到“独尊儒术”这样一个历史否定之否定的艰难曲折过程,终于探索到了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文教政策——“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由于儒家思想适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因而为汉以后历代统治者所尊奉,即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佛、道的强烈冲击,在隋唐时期三教并用,最终都没能动摇它的统治地位。

00464中外教育简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复习资料

00464中外教育简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复习资料

00464中外教育简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复习资料中外教育简史复习秘籍高分宝典知识桥系列良心出品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P12(单选、简答)(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2.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P15(单选)时期学校名称内容五帝时期“大学”成均乐教虞舜庠敬老慈幼夏校军体性质商瞽宗--3.萌芽时期的学校类型主要有“庠”、“成均”。

(多选)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1.“学在官府”P19(单选、名词解释)(1)地位:是西周教育的核心;(2)意义:第一,学术由官府掌握,学校由官府举办;第二,教师由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

(3)特点: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官师不分,政教不分。

2.西周的官学系统P19(单选)西周学校分为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1)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2)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3.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P19(单选、多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六艺内容及涵义--大艺大学课程礼六艺教育的中心乐射(射箭)军事训练课程御(驾车)小艺小学课程书(书写文字)基础文化课程数(计算、算法)4.《史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单选)7.春秋末期学术扩散到民间的主要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

P25(单选)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官学的衰落P29(简答)(1)“乱世则学校不修”,即官学的崩溃是随着经济、政治的没落而逐渐衰落的。

(2)造成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①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②贵族统治力量衰落;③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2.私学兴起最为直接的因素: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单选)3.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

(单选)4.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
从事教和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不能在生产 和生活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
要有专门的场所或机构来从事教学。
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 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原始的教学 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必然。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 一种是“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 校。 《周礼· 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 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按最通俗的道 理,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 是要有的可学、有的可教。随着生产 的发展,剩余产品的积累增多,这样


《礼记· 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
大学曰成均。” 关于成均,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 其音。”“成均之法者,其遗礼可法者。”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按照古代字书的解释,“成均”的本 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 过人工整修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 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类广场在夏 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 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 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 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 场所。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音乐又是氏族举行祭祀典礼所必需的。 可见学校由社会公共活动和宣教场所 演进而来,此其一,意味着后来广义 的社会教化。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嘿,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中国古代教育那点事儿。

一、起源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那可早得很呢。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啊,就已经有教育的雏形了。

那时候人们要生存啊,就得把打猎、采集这些技能传给下一代。

比如说,老爸带着儿子出去打猎,一边打猎一边就告诉儿子,啥时候该出手,怎么追踪猎物,这其实就是一种教育啦。

而且啊,那时候部落里还有关于风俗习惯、祭祀这些东西的传承,老人们会把这些告诉年轻人,让他们知道部落的规矩。

这就像是最初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样。

再后来呢,到了夏商西周时期,教育就开始变得比较正式了。

国家开始办学啦,那时候叫庠、序、校这些名字。

不过呢,这时候的教育可不是谁都能享受的,主要是贵族子弟才能上学。

他们在学校里学啥呢?要学六艺啊,礼、乐、射、御、书、数。

礼就是各种礼仪规范,乐呢就是音乐舞蹈,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数就是数学计算。

这些东西可都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成为合格的统治者或者贵族呢。

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可就不一样咯。

这时候百家争鸣啊,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孔子就是个超级大教育家。

他主张“有教无类”,啥意思呢?就是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想学,他就教。

他的教育方法也很特别,因材施教嘛。

他的弟子们各有各的特点,孔子就根据他们的特点来教不同的东西。

他还提倡要学习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而且啊,孔子还特别注重品德教育,他觉得一个人品德好了,学问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孟子呢,他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他觉得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本来的善性发扬出来。

他主张要培养大丈夫的人格,这种大丈夫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懂得坚守正义。

到了秦朝,秦始皇搞了个“焚书坑儒”,这对教育来说可真是个大灾难啊。

很多书籍都被烧了,很多儒生也被杀害了,教育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不过呢,秦朝也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比如以法为教,就是让大家都学习法律知识。

汉朝就又开始重视教育了。

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成了正统思想。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

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内容提要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二、学校的萌芽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200万年前的龙骨坡遗址龙骨坡巫山人化石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1.根据考古发现,约从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2. 北京猿人。

他们以语言为交际工具,结为群体,与自然为伴,以获取生活资料。

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西安半坡遗址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3.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断定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氏族会议、节日和宗教性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这些公共活动在当时都起着氏族风俗原始礼仪的教育作用。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龙山文化陶器齐家文化陶器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4.以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的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农业和畜牧业有了新的发展。

氏族公社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教育活动更加自觉,教育目的更加明确,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也更加丰富。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在我国丰富的古籍资料中,多处记载着远古教育的传说。

《庄子·盗跖(zhì)》:“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名之曰有巢氏之民。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在我国丰富的古籍资料中,多处记载着远古教育的传说。

《尸子·君治》:“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在我国丰富的古籍资料中,多处记载着远古教育的传说。

《周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在我国丰富的古籍资料中,多处记载着远古教育的传说。

《周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

(先秦时期的教育doc)

(先秦时期的教育doc)

一、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1.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起源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从一开始就和人、社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教育的起源,曾经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过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过“模仿起源说”。

这类理论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离开了人,离开了社会讲教育,否定了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从而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而其中关于探讨问题的方法,更是值得重视,例如强调人类社会劳动、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等在教育中的作用,联系人类的诞生、社会的形成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

因此,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包括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对自然、图腾、鬼神、祖先的崇拜)、原始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绘饰、雕刻等)、体格武力训练等。

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按照一般规律,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于是产生了学校。

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当然,学校的产生也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

二、夏、商、西周的教育1.夏朝的教育(1)夏朝的学校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并且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中外教育史问答题

中外教育史问答题

第一章:中国教育的起源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的创建(夏-春秋战国)第三章: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与完善(秦汉-隋唐)第四章:中国古代教育的成熟与僵化(宋-清中期)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晚清)第六章: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第一章:中国教育的起源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原始人群阶段是中国教育的起源时期;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从质的生产劳动和生活。

2、氏族公社教育体现了中国原始教育的基本特点;3、氏族公社的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产劳动的教育、生活方式的教育、原始宗教的教育、原始艺术的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

其中,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主。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的创建(夏-春秋战国)1、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素丝说”把人的自然本性比作素丝。

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的儒家并称“显学”;2、诸子百家是指先秦到汉初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等;3、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他着重论述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强调内省和外察相结合,也是最早的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孟子注重道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并提出了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包括:存心寡欲、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磨练意志。

5、中国古代的很多教育学家,教育思想都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

在人性论的问题上,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的性恶论,韩非子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6、《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并提出了五大教育原则: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启发诱导和长善救失。

第三章: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与完善(秦汉-隋唐)一、重要文教政策秦始皇时期: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汉代官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

汉代官学又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 的教育
一、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二、养士与稷下学宫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四、孟子的教育思想 五、荀子的教育思想 六、《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七、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
大变革的时期。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 失了数百年来经营的关中统治基地,实为 寄人篱下,丧失了控制天下的能力。于是 列国纷争,大国称霸,从春秋五霸到战国 七雄,兼并战争和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都 十分激烈。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 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 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者。他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家庭,先祖为宋国大夫,由于贵族内 部的纷争,逃到鲁国,到他的父亲孔 纥时,家族已没落为下级武官。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故他自称 “吾少也贱”。但他自幼勤学好问,经常 做习礼的游戏。长大后曾做过管仓库的 “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等小官。大 约自30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向他 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也越来 越大。在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 “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 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 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按学生的年龄与 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 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论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 (1)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 “《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 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 由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白虎通》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 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这些记载
说明原始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产 和生活技术,并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
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在统治 阶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 被迫流亡他处,这些没落贵族的流亡 导致了学术的扩散,造成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的局面 。这些没落贵族往 往沦落民间,他们的流亡,不仅导致 学术扩散到四方,而且使学术下移到 民间,从而使民间有了从事教学活动 的条件。
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士” 在西周以前就有。按当时的社会等级序列: 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前三类都 是贵族,而士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很难 升到统治集团上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 荡,一批旧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垮台了,沦 落为士。他们一般都受过教育,熟悉各种 典章制度,并且有操持各种礼仪的实际技 能,正是他们将学术文化带到了民间。一 些平民因有条件接触到学术文化,而上升 为士。这样,士的队伍大大扩展,成为一
在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原始时期教育的记载。 据《韩非子·五蠹》所载:“上古之世,……有 圣人作,钻燧(音遂,古代的取火器)取火,以化 腥臊,而民说(说:通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 燧人氏 。” 《尸子》载:“燧人上观辰星,下 察五木。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个影响很大的社会阶层。
士与工、商、农并称“四民”。士主要凭 借掌握的学术文化及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的专长,来为权贵服务。所以,士虽为民,穷 困潦倒时可能连一般农、工、商都不如;而一 旦被统治者看中,又可能获得高官厚禄。士的 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主要活动是作官从 政、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从政是主要目标, 从事教学和研究则是打好基础,以提高学术水 平和社会知名度。而要想成为一个士人,也必 须从拜师学艺开始,学而优则仕。“士”阶层
正好为私学提供了师生双方的办学可能性。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 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 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 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 种独立的活动。其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 式得到新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西周的 “六艺”范围,各家各派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政 治、道德观点和新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方式上, 私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而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主动求学为动力基础,办学具有相当大的 灵活性。其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
四、夏、商的学校教育
夏代是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学校, 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 育。“序”是射的意思。至于“校”,原义 为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做为养马之所,后 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 贵族子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
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已有了 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在甲骨卜 辞中发现有“教”、“学”、“大学”等字 样,是商代已经有学校教育的明证。
官学教育的衰废,反映了“学在官府” 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治权力的 频繁转换,对新型的人才及文化教育的需 求更为强烈。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 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 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
先驱。
私学产生的原因,除了上述社会 需求外,还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即 有可教学的内容和有从事教学的人。 在“学在官府”时代,民间根本不具 备这两个条件,因此不可能有学,而 到了春秋时期,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造成官学衰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天下动乱。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诸侯国内部争夺统 治权的内乱,连年不断。各国统治者主要关注的 是如何维护生存、扩大势力,无暇顾及教育,不 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于维持,日趋衰废。官学衰废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由于 周王室已无力控制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到后来,甚至诸侯国君也大权旁落,而出现“陪 臣执国命”的现象。原有的等级制度的崩溃使传 统的礼制也受到了破坏。既然这些礼制规范已不 再得到严格遵守,以礼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也就 缺少了实用价值,自然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了。于 是天子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地方的乡校,逐渐 消亡。
达3千人。
养士之风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 进一步繁荣。养士的公室或私门,都像是 一所私学或一些私学的集合体,而影响巨 大的当属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 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 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 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 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 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
其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 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 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 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 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 告退,不受任何限制。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 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 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 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
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
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养老是氏族社会在生产有剩余产品后的必 然举措。《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 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不过老人也 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 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 “庠”后来成为学校的名称之一,可见学 校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 识演进而来。
中国教育史
第一~三章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 时期的教育
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 学校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三、学校教育的萌芽 四、夏、商的学校教育 五、西周的“学在官府”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 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随着早期 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 芽了。距今大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文化 遗址,不仅出土了石制品、动物骨片、烧 骨及大量动物化石,而且还发现了两颗人 牙化石。距今约5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中国 猿人文化遗址,堪称中国人类社会初期类 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被认为 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很可能是指 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类广 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 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 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 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 所。“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 只作了3个月的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带 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 活。 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 古代文献,直至去世。《论语》二十篇是孔 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 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 要依据。
七律·咏稷下学宫 古代临淄创学宫,兼收并蓄借东风。 百家言论交心底,千里奇才入彀中。 荀况三番为祭酒,田齐一举作魁雄。 群贤有幸张鸿翅,文化争鸣万世崇。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 (三)论“有教无类” (四)论教育目的 (五)论教育内容 (六)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七)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八)论教师
稷下学宫的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 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 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 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 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 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 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 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 学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