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吉林机械工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吉林市第一机械厂技工学校。
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以培养机械类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办学目标,办学几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学校秉承“厚德博技,勤业进取”的校训精神,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和谐发展,大大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使学校发展进入最佳时期。
一、转变办学理念,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技工教育如何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办学模式改革的根本宗旨,为此,学校始终坚持技工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适时转变办学观念,及时调整办学发展思路。
1.树立开放式办学的理念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层面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技工教育必须面向企业和社会,对企业和社会开放,只有实施开放办学,才能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此,我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积极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开放式办学理念,实现了由封闭办学向面向企业社会办学的转变,为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奠定了思想理念基础。
2.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内涵之一是技工院校要开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教育培训活动。
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而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对此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用短期、中期和长期以及动态教育与培训,分别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
简而言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以企业用工需求为风向标,使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层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技工教育最大的满足企业需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确保技工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下的教育创新实践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下的教育创新实践一、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变革。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实践方式,正在逐渐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力量。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能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探讨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下的教育创新实践,分析其重要性、挑战以及实现途径。
1.1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核心特性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核心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性: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 互动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促进双方的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教育创新的方向和方法。
- 创新性: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方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为学校提供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教育创新。
1.2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应用场景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开发:企业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 实习实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 联合研发: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 人才培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实施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实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步骤:2.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实施的首要步骤。
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培养需求,分析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需求,确定合作的目标和方向。
2.2 合作协议合作协议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实施的基础。
双方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明确合作的内容、方式、期限、权利和义务等,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2.3 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核心环节。
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改革创新
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改革创新[摘要]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
处于第二次社会转型时期的高职教育,必须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等八个方面的对接,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质特征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高职教育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特定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①尊重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加强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推动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包含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全过程。
”②尽管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解释多种多样,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必须包括七个基本要素。
1.人才培养方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方向是人才培养的方位指向,即为谁培养人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按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培养服务于当地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方向。
2.人才培养目标: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即学校对培养对象(人才)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规定了人才培养活动的预期结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总目标为基本依据,再根据专业的设置情况,明确各个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3.人才培养内容: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无缝对接
高 职 院校 在 快 速 发 展 中存 在 一 系 列 亟 待解 决
的 问 题 , 中一 个 重 要 问 题 是 与 就 业 市 场 衔 接 不 通 其
一
、
研 究 背景
和 一 线 服 务技 能 的应 用 型 、 合 型 、 向 型专 门人 复 外 才 的情 况 下 , 产 业 及 企业 同步 互 动 、 联 的 高职 与 通 教 育 模 式 , 基 础 理 论 、 用 理 论 和 操 作 技 能 层 次 在 应 上 达 到用 人单 位一 线 工 作人 员 的就 业要 求 , 具备 并 事业 的延 展能力 。
维普资讯
20 年第 2 期 06 5 第 2 卷 7 总 49期 7
职业技术教育 ( 教科 版)
VOCATI ONAL AND TECHNI CAL EDUCA ̄ ON
No2 , 0 6 .52 0 Vo -7 l 2
(d ct nSi c) E ua o c ne i e
面 , 相 创 办 所 谓 热 门专 业 , 使 专 业 趋 同或 不 对 争 致
口现 象 严 重 , 成 毕 业 生 就 业 压 力 增 大 ; 育 与 就 造 教
业 市 场 脱 节 ,学 生 即 使 就 业 - 无 法 很 快 进 入 角 色 , t : E
需 要 企 业 再 培 训 , 加 企 业 人 力 成 本 。从 供 应 链 角 增
施 拉 动 式 人 才供 应 链 战 略 , 与 外 界 建 立 良好 的伙 伴 关 系 , 时做 好 就 业 信 息 平 台建 设 工作 。 并 同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特色创新总结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特色创新总结经过两年时间的全面建设,我院数控技术应用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初步建成了“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社会服务能力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师资队伍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以“生产性实训车间〃为载体,建立“五对接、三结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五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二是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做〃有机结合,确立“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完成学习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突出世赛引领,为专业发展助力。
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重要导向,对职业教育能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能够充分体现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优秀教学成果;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技工院校知名度。
我院数控实训基地被确定为第45.46届世界技能我院大赛吉林省数控铳实训基地。
通过组织技能大赛,推进我院课程改革,将专业课程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教学模式,优化实训项目,完善课程实训体系。
另外我院每年都定期举办“技能节〃开放日活动,通过比赛层层选拔优秀选手,成立技能训练集训队,为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做好储备。
三、开展社会培训,实现基地社会价值数控实训基地依靠优秀师资,依托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立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发挥社会培训的功能和作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复转军人岗前培训I、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技能培训I、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社会培训I。
并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立足本职,服务社会,实现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效益化。
产教融合工作情况
产教融合工作情况
1. 加强校企合作
我们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同时,我们也聘请了一批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将企业最新技术和工作流程融入课程教学中。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有机结合。
学生在校内接受系统理论学习,并在企业中进行长期顶岗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3. 建设实训基地
我们利用校企合作项目,在校内外建立了一系列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训资源和场所。
学生可以在这些基地内亲身操作先进设备,提高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4. 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我们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一批紧密对接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将企业文化和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这些课程由双师型教师团队执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
5. 加强师资培养
我们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岗位技能要求。
同时,我们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授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提升。
我们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校领导校企合作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共同见证校企合作的新篇章。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校企合作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积极与各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校企合作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我们可以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走进企业,亲身参与项目研发、生产实践等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校企合作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企业通过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可以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
在此,我想就校企合作谈几点意见:一、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学校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确保校企合作工作有序开展。
二、深化产教融合。
学校要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要积极探索“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校企合作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开端。
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校企合作取得更大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最后,预祝本次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者:卜立新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2期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
承德技师学院(承德工业学校)近几年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方式有校企互为基地形式,赋予全新理念的订单培养、企业冠名、合作培训的形式,还有以教学工厂(校办企业)为基地实施的全真培训,以及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决定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着眼点,要放在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上,放在学生群体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上。
培养人才不仅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而且还能满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行业、企业不断变化更新的技能要求。
为此,寻求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之路,将以学校为主的“一元”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为政府统筹主导、行业专业指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具体实施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承德技师学院(承德工业学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总结出一条有效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是承德技师学院(承德工业学校)示范校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线,为此学校不断探索与创新。
在校企合作方式上,学校既有多年传承下来的校企互为基地形式,又有赋予全新理念的订单培养、企业冠名、合作培训的形式,还有以教学工厂(校办企业)为基地实施的全真培训,以及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互为基地学校是企业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是校方相对稳定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
这一合作形式近年来又有所改进:一是优选企业,由过去的100多家,优选为40家。
其中包括:首钢公司、北汽集团、北京安德建奇集团、天津大港石油公司、中粮集团(天津)有限公司、唐山中材、河北钢铁集团承德分公司、承德颈复康药业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
实践实训教学基地(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和实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践实训教学基地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1. 规划设计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基地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为出发点,确保实训教学与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
(2)充分考虑基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便于学生实习实训。
(3)合理布局实训场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
(4)注重绿色环保,降低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实训场地:根据专业设置和实训需求,建设满足不同实训项目的实训室、实验室、实习车间等。
(2)实训设备: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确保实训教学与实际生产技术同步。
(3)教学设施: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
(4)生活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如宿舍、食堂、浴室等。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具体措施包括:(1)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2)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训指导教师,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3)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学生提供就业保障。
二、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的功能1. 实训教学功能实践实训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场所。
基地应具备以下功能:(1)开展专业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2)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举办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 科研创新功能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应成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重要平台。
具体功能包括:(1)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走向双赢 建立校企无缝对接机制
走进市场� 了解市场� 适应市场� 满足市场, 明确 掌握用人单 位和部门对特定职业和岗位 对员工的职
心合作, 成立了软件开发实验班� 采用了项目式教学 法, 以模块化任务工作模 式教学实训, 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 学生进入工作岗位 后反映良好, 已 有部分同学 业能力要求和评价因素, 变被动适应为主动 满足, 努 � � � 成立了软件公司 ( 最出名的为 班的杨剑同学); 学 力 培养 适销 对路 的合 格毕业 生; 同时 , 根据 市场 需 求 和变 化情 况, 对内 加大 教学 改 革力 度, 及 时更 新 专 业设 置和 课程 设计 , 采 取有 力 措施 , 改革 教学 模 式, 狠 抓教学质 量, 提高人 才层次, 并对 在校生 开展 相应 的职业 指导和职 业生涯 规划, 使学校 和学 生在 激烈 的市场 竞争中领 先他人 , 做到 " 进口兴 旺, 出口 畅通" � 我 校从 年 开 始进 行 了较 大 规模 的 教学 改 革, 与 行业联手 , 建 立了专 业指导委 员会, 制定 专业 校申报的市 重点课题 �中职软件蓝 领人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与实 践� 荣获金华市人民政府 优秀教学成果 一等奖� 与国内外外 语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三大 品牌之一 "北京逆向英语" 合作, 开设特色专业班, 全面引 进品 牌 师资和教 材, 运用 "用耳 朵学英 语" 为特色逆 向英 语 教学 法, 模 拟国 外语 言环 境, 将 学生 英语 水 平提 高 到大学英 语四级 或六 级水平 , 并取得被国 内外语
界誉为白 金证书的"上海市中高级 英语口译证书" , 设置标准和培养目标� 在每学年末, 派出大批专业教 � � 使中职学 生也能走向国际市 场;与中国 职业教育 师与 学生进 入企业� 行业 调研, 了解 企业文化 � 用工 � � � � 著名品牌 北大青鸟合作开设 启 蒙星特色班, 按 需求� 专业变化与走势, 写出调查方案 ; 由校领导 � 首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共创“三赢”局面
下。
二、 由成功 的 办学模 式受 到 的启示
( 一) 集团办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以 专业为
与企 业共同 组建职教集团。它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 过程中找准校、 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 健全校企合作运行 纽带, 运行机制, 建立 符合集团化发展的内 部管理制 度。 通过各 机制。
( 二) 双元合作
双元的意思是由学校与企业合作, 主要利用职业技术 教学大纲, 在教材中融入岗位职业元素, 设计符合学生和 学校教育资源, 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共同培养高素质技 职业特点的 教学环节, 依据教 学内容确定教师和企业技术 术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合作成功的一个例子 人员的授课方式 , 共同 进行教学考核。 另外, 再通过工作 是淄 川第二职业学校与淄博鲁泰纺织公司的合作。两个 岗位的分析来构建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在教学 中, 根据 单位合作1 2 年以 来, 学校由 原来的6 个专业2 4 个教学班, 这些工作岗 位的分析来设计实践场景和安排任务。 发展到现在的2 8 个专业 9 o 个教学班, 在校生规模达到 ( 三) 互认教学评价 5 0 0 0 余人。 企业也由当 初员工不到千人、 产值不足 亿元的 实行考证制度, 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教 规模, 发展到现在的员工上万人、 总产值达3 3 亿元的上市 学工作, 为 学生颁发毕业证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企业负责 公司。现在, 公司已接收毕业生5 0 0 0 多 人, 占 公司职工总 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教 学工作, 并为学生颁发实践技能 人数的5 0 %。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力量! ( 三) 订 单班、 冠名班 培训证。对 顶岗 实习的 学生, 学校可以派教师上门与企业
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 利益互动关系, 构建校企合作的优 起来, 做企业的良 师益友, 让学生学有所得而成为企业最 质高效的 运行机制来保障 校企合作的 深入持久开展。 重要的人力资源。 政府作为主导机构, 要认真履行统筹规划、 建立健全 高校必须善于发挥自 身技术和人才优势, 在产学合作 使 自己的学生得到锻炼, 并带动企业的积极 法律制度以 及提供经费 保障等职责。 一方面, 政府应把校 中扮演主角, 企合作运行的 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建立专项基金。 通 参与, 激发 企业的主动性, 最终使其走上产学合作的正常 达到“ 三赢” 。只有坚持互惠互利, 校企 过颁布有关法律法规, 对企业参与 校企合作的责权利给予 轨道并持续受益, 方的 合作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在校企合作中, 校 明确规定, 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或资金扶持, 为高校提供 双 企之间、 学生与企业之间如何更好地构建优势互补、 共同 校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 可以 对开展人才合作培训的 企 展的 有效平台呢? 我们不妨从一些成功的例子来思考 业适当减 免税收。全面落实校企合作的各项优惠政策, 促 发 进企业积 极参与合作。有政府的政策作为依靠, 企业和高 校会充分感受到成功合作无缝对接的美好前景。 ( 二) 企业利益为 合作的基础 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利益, 高校要通过利益的驱 动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只有正视这一事实, 才能在合作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就业协议书7篇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就业协议书7篇篇1甲方(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为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达成以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就业协议:一、协议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生和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通过本次合作,旨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就业机会,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资源。
二、合作内容及方式1.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毕业生符合企业用人标准。
2. 课程设置与调整: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共同开发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3. 实践教学: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 师资培训: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
5. 招生与就业:企业参与学校的招生宣传,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
6. 技术研发:双方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三、双方责任与义务1. 甲方责任与义务:(1)负责招生宣传,确保生源质量。
(2)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毕业生符合企业用人标准。
(3)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
(4)为企业提供师资培训和技术支持。
(5)协助企业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
2. 乙方责任与义务:(1)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2)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和岗位资源。
(3)参与学校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4)为学校教师提供企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机会。
(5)按照协议约定提供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
四、协议期限及终止条件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年。
协议到期前,经双方协商一致,可续签本协议。
协议期间,如一方违反本协议约定,另一方有权终止本协议。
“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之“冠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T ALENT T RAINING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学教学。
笔者分别以汽车系、机械系及电气系三个系的部分专业为例,列举各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如表1所示。
表1 三个系各专业对数学的需求分析专业课程名称专业课相应知识点所需相关数学知识汽车故障与诊断诊断参数与标准概率与统计汽车电器与电路汽车电路图、电学的基础知识三角、常微分方程机械制图三视图、投影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电子电工技术正弦交流电三角、复数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各专业学生所需的数学知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数学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既要主动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加深对专业课程的了解,又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行情,掌握当前不同就业岗位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情况,进而找准专业课和数学基础课的结合点,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
2.结合实际生活,增强数学意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在简单上完课后,如果不对知识加以复习,就更难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更别提解决实际问题了。
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后,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知识的思维形式,缺乏数学感知能力。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实际案例,便于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针对当前打车软件盛行的现状,为了根据出行距离选择更经济的打车软件,可以引导学生将各种打车软件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可见。
3.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数学教材教材是传播知识的媒介,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
教材排版的效果影响着教师的备课,更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喜恶程度。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便于教师备课,而且能让学生学起来简单、用起来方便,使师生觉得好教、好学、好记、好用。
因此,可以考虑按专业大类编写彰显专业特色的数学教材。
例如,针对电气学院的机电、电气等电子类专业,在编写数学教材时,应重点强化向量在三角函数中的加法定理、正弦型曲线、复数(包括三角形式和指数形式)等部分;针对信息系的计算机类专业,在编排数学教材时,则重点讲解数列、矩阵、二进制等内容;针对经贸系的电商、会计类专业,在编排数学教材时,则应将重点放在成本、利润、弹性、最优化等方面,使学生更形象地掌握存贷款、税收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机械系的机械制图等专业,在编排教材时,要将重点放在立体几何、空间向量等知识点的介绍上。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_1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校企合作工作总结校企合作教育在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都已比较成熟的开展,近几年我国有些高校也在进行相关反面的探索,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用所学理论要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我院校企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1、通过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之间合作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社会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从2022年起主动与邮电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联系,完成了大量校企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
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项:完成了与西安电信的横向科研项目“西安电信战略转型与精细化管理研究”,该项目为西安电信由传统运营商向综合服务上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项目成果在2022年获得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咸阳电力公司合作完成了电力公司客户满意度调研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我系商务实验室的电话调研系统,吸收了大量本科学生与研究生参与,市场调查是经管类专业必修的理论课程,通过这次调研活动学生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目前我们正在与西安市科技局合作联合攻关“西安市奖励机制创新研究”项目,西安是科技大市,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丰富。
但是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科技局打算从奖励机制创新的角度,通过科技奖励机制的设计引导科技人才将科技创新转化为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制度创新与设计和管理机制研究正是经管类专业的理论强项,我们与科技局的合作是检验和丰富理论增加教师实践能力的好途径。
总之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使教师充分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需求,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同时掌握大量的实践素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教授课程就能有的放矢。
践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院校企业深度融合探讨
践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院校企业深度融合探讨作者:王瑞华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学生这种能力的提高,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与企业深度融合。
关键词: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践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融合的必要性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发展的方向必须向企业延伸,不能闭门造车,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企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把企业引人校园建设。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校企双方都有合作意愿。
一方面企业要发展,不仅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还需要提高在岗员工的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发展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校企双方互有需求,又互取所需。
(二)校企合作可产生规模效应和社会效应。
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个专业或学科与一批企业或某一行业合作,培养的是一批技能型人才,解决的也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批企业或某一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和社会效应。
(三)校企合作可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效率。
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具备较好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种培养方式,与传统的师傅徒弟和企业办技校模式相比,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四)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兼具校内文化知识学习和企业岗位能力培养两个环节,在校内外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衔接的环境下培养学生,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缝对接,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体现。
“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践行育人初心使命,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产教融合、创教融合和赛教融合三种融合,共同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时代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对促进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一)产教融合、促进就业,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创新发展。
产教融合,赋予知识教育丰富的工程内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协同育人、共同发展。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学生评价体系和改革教学培养模式。
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和“创新应用型”学生培养,实现专业与行业无缝对接。
1、校企合作共商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
“引企入教”,聘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辅导和实践教学指导。
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促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产业、行业需求。
以能力、创新培养为核心,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学生评价体系和改革教学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验实习室和实践创新平台。
实施校企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实验室、研究室,使实训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加强虚拟仿真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通过科研转化、自制、校企合作等形式对实验教学装置进行改造。
3、校企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注重“应用创新型”学生培养,通过“送教进企”制度,得到企业参观实习培训和参与技术攻关的机会,将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有效结合,形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创新能力超强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2019年为沧州师范学院产教融合年,产教融合成果丰富,如成立沧州市产业发展研究院,为沧州社会经济发展助力新动能;选派学生赴新疆轮台支教,为边疆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培养创新
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培养创新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于拥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但是,在当前的国内,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缺乏,甚至处于瓶颈期。
没有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模式,就无法满足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因此,如何进行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创新是指在传统的人才培养基础之上,积极引入前沿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市场趋势,建立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出适应新技术、新型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趋势的高素质人才。
要想实现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培养创新,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针对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应包含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环节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
其中,课程设置是核心,需要覆盖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将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其次,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需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需要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形成互动性强、灵活的教学模式。
例如,可以建立在线学习平台,集中开展线上课程,做到自由学习;同时还可以开设线下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室、课程设计、创新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推进产教融合工业互联网技术不是一门纯理论学科,其核心在于与实际应用结合,才能发挥出真正价值。
因此,建立产教融合的模式,是实现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创新的关键。
企业需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实习、就业、课题等支持,配合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和科研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四、以特色打造品牌最后,通过持续投入和改革创新,以特色打造品牌。
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于人才培养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这一重要话题。
人才培养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石。
在此,我想就人才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来说,我们要培养以下几类人才:1. 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才。
2. 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知识面、善于创新的人才。
3. 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4. 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的人才。
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1. 完善教育体制。
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2. 强化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培养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 深化校企合作。
推动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世界各国高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
以德为先,注重能力和业绩,实行分类评价,为人才提供公平、公正的评价环境。
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优化人才政策,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元制”BSH项目为例陈育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江苏南京;210019)摘要: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进行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永恒话题,主动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求“校”、“企”结合点,发挥优势互补,是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文章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元制”BSH项目为例,分析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建立“政府主导,校企实施”的合作平台,实现校企育人与用人“无缝对接”,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双元制;BSH;无缝对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南京建筑职业教育中心)作为国家教育部在职教领域与德国最早合作的学校,率先引进世界先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理念。
二十多年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内化并推行“双元制”办学理念,构建集理论教学、工种实训、教学见习、毕业设计和实习就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积极创新并融合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了“重实践,重技能,与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双元制”办学特色,实现教室、教师、学生的双重身份:即“教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企业准员工)”。
截止目前,学校与博世、西门子、吉博力、布德鲁斯、菲斯曼、新加坡南洋公司、新加坡CBM公司、中兴通讯、上海大众、金鹰国际等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双元制”联合办学,共同实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产品研发。
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都走在同类学校前列,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免检”人才,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无缝对接”。
其中BSH(博西华)项目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的一个典范。
一、政府主导、校企实施,完善“双元”培养体系1983年6月至今,在国家教育部和德国外交部的直接关心下,南京市教育局和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了八期合作协议,并由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体实施,联合培养“双元制”专业人才。
学校与博西华电器有限公司、基金会签订了联合办学的“三方”协议,培养工业电子、操作电工和工业机械工的熟练技术人才,实施德国原版“双元制”培养,该班被冠名为“BSH”(博西华班)。
按照“三方”协议,规定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学费仅2400元/年,享受国家补贴1500元/年,企业为每位学员提供200元/月的“带薪”学习制度,设立最高5000元/学期的BSH奖学金奖励制度和免费企业培训制度,完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学费”上学,甚至可以有不少结余。
这些都为“双元制”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和经费保障。
二、校企联动,确保“双元”培养质量1、校企合作共同选择培养对象。
采取“以企为主,校企联动”的择生方式,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专员共同选拔培养对象,通过口语交流、技能展示、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生活习惯等综合素质测试,择优确定培养对象。
2、校企合作共同商定培养计划。
在德国原版的“双元制”教学计划框架下,校企双方结合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比例权重等内容上进行协商,确定教学计划以1:1的时间配比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比重为3:7,同时为每个BSH配备两名接受过德国专门培训的教师担任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配备有企业实践和德国培训背景的工程师担任校外实训教学,采用“技能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授课,两个月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基础实验学习,两个月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实施“校(理论)——企(实践)——校(理论)——企(实践)”的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并引入德国工商行会的AHK证书考试。
整个培养过程,紧凑合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让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让培养对象接受原版的“双元”培训,提前进入岗位角色。
3、校企合作共同创造教育资源。
一是实施基地资源共享,做到“车间与教室合一”。
学校坚持“企业建在学校,学校搬进企业”的基地建设要求,与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该公司先后投资千万元在校外建设了1600平方米的BSHEA家电园区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内BSH客户服务培训中心、机加工培训中心。
学校还与博世力士乐、吉博力、布德鲁斯、菲斯曼等企业共建传感器与自动控制实训中心、液压与气动实训中心、SMT教学工场、建筑综合实训中心等66个国内先进的实训基地,生均设备值万余元,位列全省首位。
这些实训基地可以同时接受和满足学生和员工的继续教育、校内实训和产品维修、研发等专业培训需求。
二是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
学校建立把行业企业专家(基金会还派遣长期驻校专家6人,短期专家40多人来校进行教学理念、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
)“请进来”教、校内教师“送出去”学的教育制度,打造系级领导班子有“老总”,专业带头人团队有“总工”,骨干教师队伍有“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有“能工巧匠”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先后安排130多位教师到德国进行“双元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研修,他们既是学校的教学实施者,也是企业的生产者,一方面他们参与专业培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义务接受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员工培训,为企业创造生产和科研价值。
三是实施科研资源共享,做到“技术与产品合一”。
学校和企业派出强大的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解决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开发研制出新颖、可靠、实用的科技产品,把技术力量转化生产力,打通校企联合提升“产学研”水平的新局面。
4、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培养过程的管理和评价。
学校高度重视BSH培养质量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专门成立由校长垂直领导的双元制协调部和博西华专业教研室,协调和沟通学校、企业及基金会,组织教学资料的翻译,保证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校内定期进行专项考核,组织学生参加德国工商行会AHK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由德方和公司联合出题,通过教考分离、理实结合的形式最终确定学生成绩。
三、突出四“有”,打造“双元”培养品牌1、企业发展有人才。
到目前为止,我们采用“双元制”校企合作培养方案,为博西华、科宁集团、环强装饰、新加坡南洋公司等合作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数千人,改善了企业高技能人力资源缺乏的现状。
根据用工反馈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双元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岗位技术和发展需要,赢得了企业的充分信任和好评,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学校的学生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精英。
2、学生就业有岗位。
在确定培养方案的同时,企业就已经把相关的岗位做好预留。
三至五年的“双元制”培养,学生全部按照培养计划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作为在校学生把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指导,作为企业“准员工”在企业参与实践学习和员工培训,实现了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转换,工作时不再需要进行“入职培训”,解决了企业新进人员因“水土”不服造成较长适应期的问题,实现了上岗“零距离”。
二十多年来,学校的毕业生一直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中国教育报》以“毕业生成了企业‘免检’人才”为题专门报道了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情况。
3、学生成长有平台。
博西华电器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着力提升企业知名度,“‘量’企业需求之‘体’、‘裁’学生培养之‘衣’”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为毕业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完善人才提升空间,特别是对企业有突出贡献,自身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可以获得免费到德国进行专业进修和学历提升的机会,绝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部门负责人或项目经理。
4、学校办学有生源。
通畅的“出口”决定了旺胜的“进口”,接受“双元制”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良好表现坚定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信心,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充分认可,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每年招生咨询阶段“双元制”培养是最热门的话题,促进了学校不断获得优质生源,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2006年至今,学校高职录取分数线平均分在530分左右,仅09年600分以上的学生有百余名,最高分658分,超过普通高中三星级分数线。
良好的生源素质促进了学校不断取得喜人的办学绩效,学校在职业院校办学成果集中体现的技能大赛中连续两年荣获省赛“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获奖率”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如今,学校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由少数中专层面的培养延伸至学校高职层面的全覆盖,由少数示范专业层面的培养延伸至学校所有专业层面的全覆盖,由学生层面的培养延伸至学校教师层面的全覆盖,由原版“双元制”延伸至本土“双元制”共存发展与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
实践证明,实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差、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用工荒、校企合作对接不上的问题,更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幸福指数低等一系列问题。
而BSH 只是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众多校企合作项目中的一个成功典型事例。
总之,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将继续保持优势,不断探索,创新驱动,以创建全国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契机,更加注重建立紧贴行业服务企业的办学机制、产学结合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招生就业统筹考虑的培养机制,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为实现党的十七提出的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 潘东标.双元制培训造就企业“免检”人才[J].当代职业教育.[2] 王少华.以“双赢”需求下的“校企合作”打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平台[J].中国成人教育.[3] 杨琳.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双赢研究[D]. 中南民族大学, 2009 .[4] 董国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微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5)[5] 时晓玲.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元制培养企业“免检”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年.8月17日.(1)作者简介陈育中(1981- ),男,江苏盐城人,河海大学电气工程研究生,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子技术、宣传工作。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黄山路58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党政办公室邮政编码:210019联系电话: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