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原文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3f1a4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0.png)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原文扁鹊,字少之,姬姓,名喜,又名扁鹊,医圣也。
扁鹊的父亲是姬昌,母亲是妲己。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所著的《扁鹊心书》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被誉为医学宝典。
扁鹊三兄弟,分别是扁鹊、扁鹊的弟弟扁鵲和扁鹊的堂弟扁鹊。
他们三人都是医术高明,深受百姓爱戴。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流传甚广。
他们三人一同行医,以医术治病,深受人们敬重和爱戴。
扁鹊擅长内科,擅长治疗内脏疾病;扁鵲擅长外科,擅长治疗外伤和骨折;扁鹊擅长妇科,擅长治疗妇女疾病。
他们三人各有所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成为当时医学界的泰斗。
有一次,一个村子里的老人得了重病,病得很厉害,无论村里请来多少医生都无济于事。
于是,村里的人们听说了扁鹊三兄弟的医术高明,便前来请他们前来医治。
扁鹊三兄弟闻讯后,立即前往村子。
扁鹊三兄弟仔细查看老人的病情后,商量了一番,各自发挥所长,联合治疗。
经过几天的精心治疗,老人终于痊愈了,村里的人们对扁鹊三兄弟感激不尽。
在另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孕妇难产,生命垂危。
村里的人们慌忙之间,想起了扁鹊三兄弟的医术高明,便急忙前去请他们前来救治。
扁鹊三兄弟闻讯后,立即前往村子。
扁鹊三兄弟仔细查看孕妇的病情后,商量了一番,各自发挥所长,联合救治。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孕妇终于成功顺利产下了孩子,母子平安。
村里的人们对扁鹊三兄弟感激不尽。
扁鹊三兄弟的医术高明和仁爱之心,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们三人不仅医术高明,而且秉持着医者仁心,用自己的医术为人民造福,成为了当时医学界的楷模。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他们以医术治病,以仁爱救人,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医德榜样。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为人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扁鹊三兄弟的医术和医德,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43ebb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6.png)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对兄弟,他们分别叫做扁鹊、扁鹊和扁鹊。
他们都是非常聪明和善良的人,而且对医学非常有天赋。
他们三个人一起学医,成为了当时最有名的医生。
扁鹊是他们三兄弟中最年长的,他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虚心向师,广泛学习各种医学知识,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名医。
他擅长用草药治疗各种疾病,深受患者的信赖和敬重。
扁鹊是他们三兄弟中的次子,他对医学的理解非常深刻。
他在医学上有着独到的见解,擅长用针灸和推拿疗法治疗各种疾病。
他的医术精湛,曾经治愈了许多医生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因此也赢得了无数患者的赞誉。
扁鹊是他们三兄弟中最年轻的,他虽然年纪轻,但医术却非常高超。
他擅长用手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曾经成功地为许多患者实施了精密的手术,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因此也成为了备受尊敬的名医。
这三兄弟一起行医,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是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摆脱疾病的困扰。
他们的医术渐渐传遍了整个国家,成为了当时最有名的医生。
有一天,国王得了一种怪病,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
国王听说了扁鹊三兄弟的医术高超,便派人前来请他们前去治病。
扁鹊三兄弟闻讯后,立即前往皇宫,经过精密的诊断和治疗,最终成功地治愈了国王的病症。
国王对他们三兄弟的医术赞不绝口,赐予他们丰厚的奖赏,并封他们为“国医”。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就这样传遍了整个国家,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他们用自己的医术和善良,帮助了无数的人,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医学事业,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医者仁心,医者爱人。
他们用自己的医术和善良,帮助了无数的人,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医学事业,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扁鹊和他哥哥的故事
![扁鹊和他哥哥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f90539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8.png)
扁鹊和他哥哥的故事
魏文王问扁鹊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
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
扁鹊是尽人皆知的神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扁鹊的两个哥哥也颇懂医理。
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3 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
扁鹊答:“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
扁鹊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的时候,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铲除病因,反而觉得他的治疗没什么明显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
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时候,看上去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我们乡里流传。
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经严重的时候。
一般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用麻药让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议的大手术,自然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远远大于我的两位哥哥。
”文王叹道:“你说得好极了。
”。
扁鹊三兄弟治病典故
![扁鹊三兄弟治病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8dde08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e.png)
扁鹊三兄弟治病典故一、典故原文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二、典故解析1. 长兄治病- 长兄医术最高明。
他能在病情还没有显露症状,仅仅是有发病的先兆(“未有形”)的时候就将疾病消除。
这种治病方式是从疾病的根源入手,在病邪刚刚萌芽,还没有对身体造成实质性损害的时候就进行调理。
但是因为他治疗的时候病人还没有感觉到自己生病,所以他的名声只局限于家庭内部,外人都不知道他的医术高超。
2. 中兄治病- 中兄的医术次之。
他能在病情刚刚露出一点小的征兆(“在毫毛”),也就是刚刚开始发病,病情还比较轻微的时候就进行治疗。
他的治疗效果也很好,不过他的名声也只是在乡里被人知晓,没有传播得更远。
3. 扁鹊治病- 扁鹊自认为自己的医术在兄弟三人中是最差的。
他治病的方式是在病情已经很严重的时候,比如病邪已经深入血脉,需要用针刺(“镵血脉”)、使用有一定毒性的药物(“投毒药”)、对肌肤进行外科手术(“副肌肤”)等比较激烈的手段来治疗。
虽然他最后治好了病人,但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痛苦,而且他的名声却传得很远,诸侯都知道他。
三、典故蕴含的道理1. 预防为主的思想- 这个典故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就像长兄治病,在疾病还未发生时就将其消除,这是一种理想的健康管理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如预防医学领域,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远比等疾病发生后再进行治疗要高明得多。
2.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不同导致评价差异- 从名声传播的角度看,扁鹊因为治疗的是重病,病人经过明显的治疗过程而康复,所以名声大噪。
而他的长兄和中兄虽然医术更高超,但由于他们治疗的是还未成形或者刚刚萌芽的疾病,没有引起病人和外界的明显关注,所以名声不彰。
扁鹊:我们兄弟三人,大哥的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最差
![扁鹊:我们兄弟三人,大哥的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最差](https://img.taocdn.com/s3/m/7c56d8c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6.png)
扁鹊:我们兄弟三⼈,⼤哥的医术最⾼,⼆哥次之,我的医术最差说到古代的医者,那么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都是榜上有名的,但是扁鹊却说⾃⼰的医术不及家中的两位哥哥,是家⾥最差的。
但是扁鹊的医术⼤家都是见识过的,多次将濒死之⼈的性命给救了回来,⽽他的两位哥哥在医术上却并没有他出名,那扁鹊⼜为什么要这么⾃谦呢?关于扁鹊的两位哥哥,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甚⾄于他们的名字也不清楚,只是知道他们同扁鹊⼀样,也是精通医术,名⽓却并没有扁鹊⼤。
但是扁鹊却说⾃⼰的医术⽐不上两位哥哥,这⼜是为什么呢?事情的始末是来⾃于魏⽂王和扁鹊的对话,有⼀⽇,扁鹊来到了魏国。
魏国的国君魏⽂王召见了神医扁鹊,魏⽂王知道扁鹊还有两个哥哥,也是学医的。
于是魏⽂王就问扁鹊说:"据我所知,你们三兄弟都精通医术,那么你们三个⼈中谁的医术最⾼呢?"扁鹊听到这个问题后,思考了⽚刻,回答说:"我们兄弟三⼈,医术最好的是我⼤哥,排第⼆的是我⼆哥,我的医术排在最末尾。
"魏⽂王听后感到⼗分的困惑,就让扁鹊详细的说⼀下原因。
扁鹊向魏⽂王解释说:"之所以说我⼤哥的医术最好,是因为他能够在你没有发病之前就能看出你是否有病(这个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
那个时候,病⼈是不会觉得⾃⼰患病了的,我⼤哥就在病⼈发现之前就将病给治好了。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哥的医术⼀直不被他⼈认可,也没有什么名⽓。
我⼆哥是家中医术第⼆好的,因为他能够在病⼈发病初期就看出来,然后将病⼈给治好,这样⼀来,病⼈们都认为我⼆哥只擅长治疗⼀些⼩病症。
病⼈找我治病时,已经到了中晚期,病情已经⼗分的严重了。
我将那些患了重病的病⼈给医治好后,我就更加出名了。
但从根本上来讲,我的医术⽐不上我的两位哥哥。
"魏⽂王听到扁鹊的解释后,豁然开朗。
医者讲究望闻问切,⽽扁鹊的⼤哥甚⾄是在病⼈完全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情况之下,就仅凭望这⼀点上就可以判定病⼈的⾝体状况,可以说⼤哥的医术是最⾼的体现。
管理小故事
![管理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3783e17964bcf84b9d57b40.png)
管理小故事】扁鹊三兄弟,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的人才知道。
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气。
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看见的都是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他们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文王连连点头称道:“你说得好极了。
”本章知识体系管理的控制职能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绩效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计划的完成,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控制与管理的计划、组织和领导等职能是紧密联系的,计划的有效实施,组织的良性运行,成员行为的合理引导,这些都有赖于控制机能的有效发挥。
控制工作是各个层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特别是负责执行计划的主管人员的主要职责。
控制作为管理的一个职能,是一个对计划进行检测并指出执行中重大偏差的过程。
它是根据预先确定的计划或标准来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纠正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没有控制,组织就不起作用,再好的计划和决策也是要落空的。
控制职能就是要确保组织的所有活动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相一致,从而使这些活动更为有效。
具体地讲,控制是监督、检查工作是否按照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这个概念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1)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组织中的各项活动按既定的计划或标准进行,控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2)控制是通过监督和纠正偏差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信息系统,以便发现偏差,进行预警,并探察出偏差产生的原因;(3)控制是一个过程。
控制的基本过程是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微小说:扁鹊三兄弟是咋死的
![微小说:扁鹊三兄弟是咋死的](https://img.taocdn.com/s3/m/b9e8951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9.png)
微小说:扁鹊三兄弟是咋死的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话说公元前春秋时期,扁家出了三兄弟:大哥扁豆、二哥扁鱼和三弟扁鹊。
他们都好医术,要说他们的师傅,还真不知道,估计他们的医术和他们父母长期生病卧床有关。
因为大哥扁豆常说:“每次大夫来,我都仔细观察。
”“观察大夫的脸色,如果高兴,父母有救,如果悲伤,父母危矣。
直到有一天大夫看了一眼,扭头就走,我追上去问为何,大夫说我们父母死了。
我终于明白上医治未病。
”二哥扁鱼说:“大哥,我不如你,父母去世前,我还小,不懂察言观色,但我也在学,我靠闻,那中药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每次大夫换药,我一闻就知道。
所谓药到病除。
”三弟扁鹊说:“既然两位哥哥都已经学到本事了,我有问题就多问问两位哥哥。
”史载:医者,望闻问,切(qie轻声)。
有一天,大哥扁豆说:“男儿志在四方,我们哥仨要不各自闯荡江湖吧。
”二哥扁鱼说:“好,看看谁的名气最响。
”三弟扁鹊说:“不要吧,混口饭吃嘛。
”三人收拾行囊,准备上路,一想不对啊,去哪儿?三人决定抓阄,大哥扁豆去南面的楚国,二哥扁鱼去东面的齐国,三弟扁鹊去西面的秦国。
(注:那时秦国还很弱小)兄弟三人道别,大哥扁豆向南去了,二哥扁鱼向东去了,三弟扁鹊想,你们都走了,我留下也行啊,才不去那个小秦国。
过了几年,楚国传来消息,有好有坏,好消息是大哥扁豆医术高超,往往老远看到别人,就知道对方有什么病,被称为神医。
坏消息是大哥扁豆死了。
原因是这样的,由于名声大,连楚王都要找大哥扁豆看病,但大哥扁豆说:“王与民应该同等对待,不能加塞。
”楚王一听,说:“绊哒脑壳,给你脸还显摆不成,让你看,命令不限号,让全国人民都找他看去,看他能看几个?”最后大哥扁豆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自此有了“号”“令”。
再过几年,齐国传来消息,有好有坏,好消息是二哥扁鱼医术高超,往往别人来看病,他用几付药就能治好病,被称为神医。
坏消息是二哥扁鱼死了。
原因是这样的,由于名声大,连齐王都要找二哥扁鱼看病,二哥扁鱼吸取大哥扁豆教训,齐王让看病,那肯定得先看,齐王挺高兴,二哥扁鱼顺势要求限号看病,否则没时间照顾齐王,齐王同意了。
绘本故事-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绘本故事-扁鹊三兄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4248e18b8f67c1cfbd6b8c5.png)
1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原文陈述春秋战国时期,有位神医被尊为“医祖”,他就是“扁鹊”。
一次,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关于这则故事,现代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我们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谦虚的美德。
2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新解一各有所长从故事中,可以了解到扁鹊大哥擅长的是“事前控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能够帮助人们防患于未然。
因此,如果在现代社会,扁鹊大哥应该比较适合去卖保险或者保健品——赶快保险,重视保健,一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已足以让现代人提心吊胆。
而且,这年头,如果保险或者保健品卖得好,更容易出名。
当然,如果扁鹊大哥不想去卖保险或者保健品,也可以到企业去做战略规划、项目投资的特聘专家。
总之,一句话,在这个一切成功的要素都已经存在的今天,战略眼光已经显得比能力更加重要。
所以,若干年前,扁鹊先生的谦虚,也具有很强的预见性,看来还真是兄弟一家亲。
扁鹊二哥擅长的是“事中控制”,具有出手迅速、果断、干练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免受重大疾病或灾难的折磨。
拿感冒来说,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感冒的经历。
感冒虽是小病,但如果不及时根治,很容易引起鼻炎、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很难治疗的慢性疾病,给病人带来巨大的身体痛苦和金钱损失。
所以,扁鹊二哥的迅速、果断与干练能及时地扼杀病毒,断病根于初起之时。
如果在现代社会,扁鹊二哥一定会大受企业老板的欢迎。
一方面,能够及时清除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又节约成本,不至于让企业损失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商业机会。
【名人故事】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名人故事】扁鹊三兄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19d7e0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d.png)
【名人故事】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原文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医?扁鹊曰:长兄亚菊,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以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
中兄医治,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
若扁鹊者,?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善于医术,谁就是医术最出色的呢?”扁鹊:“大哥最出色,二哥差些,我就是三人中最糟的一个。
”魏王疑惑地说道:“恳请你了解的详尽些。
”扁鹊表述说道:“大哥医治,就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真的存有病,但大哥就下药消灭了病根,并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普遍认可,所以没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我的二哥医治,就是在病初起至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显著,病人也没真的痛苦,二哥就能够药到病除,并使乡里人都指出二哥只是治身小病很鬼神。
我医治,都就是在病情十分轻微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
此时,他们看见我在经脉上外科手术,用针割,或在患处林少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并使重病人病情获得减轻或很快治好,所以我名闻天下。
”魏王大悟。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启示
事后掌控不如事中掌控,事中掌控不如事前掌控,可是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没能体会至这一点,要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关键性的损失才谋求填补。
填补得不好,当然就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就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从“扁鹊三兄弟”看管理
![从“扁鹊三兄弟”看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7dfec78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4.png)
从“扁鹊三兄弟”看管理有这么一个典故: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
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魏王大悟。
大多数人只着眼这当下,很少考虑或者根本不考虑当下对未来的影响。
那些为国家将来打好扎实基础铺好路的人往往没有什么骄人的功绩,只会默默被人民遗忘在角落里···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要立足长远,兼顾当前,不能因一时利益而忘却公司大计。
佛家讲“凡事皆有因果”,现在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孕育自己的未来,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有些事情虽然暂时对企业没有利益,但是从潜在或长远来说能给企业带来收益都是值得去做的。
切记不能见利忘义,因小利忘失根本,企业管理要用“道”,而不是“术”。
同时从企业内部控制来讲,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领导者要有大格局,大气度,立足根本,如独孤九剑料敌先机,遇强则强。
扁鹊三兄弟故事的安全启示
![扁鹊三兄弟故事的安全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a97d9f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1.png)
扁鹊三兄弟故事的安全启示1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原文陈述春秋战国时期,有位神医被尊为“医祖”,他就是“扁鹊”。
一次,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关于这则故事,现代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我们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谦虚的美德。
2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新解一:各有所长从故事中,可以了解到:扁鹊大哥擅长的是“事前控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能够帮助人们防患于未然。
因此,如果在现代社会,扁鹊大哥应该比较适合去卖保险或者保健品——赶快保险,重视保健,一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已足以让现代人提心吊胆。
而且,这年头,如果保险或者保健品卖得好,更容易出名。
当然,如果扁鹊大哥不想去卖保险或者保健品,也可以到企业去做战略规划、项目投资的特聘专家。
总之,一句话,在这个一切成功的要素都已经存在的今天,战略眼光已经显得比能力更加重要。
所以,若干年前,扁鹊先生的谦虚,也具有很强的预见性,看来还真是兄弟一家亲。
扁鹊二哥擅长的是“事中控制”,具有出手迅速、果断、干练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免受重大疾病或灾难的折磨。
拿感冒来说,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感冒的经历。
感冒虽是小病,但如果不及时根治,很容易引起鼻炎、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很难治疗的慢性疾病,给病人带来巨大的身体痛苦和金钱损失。
所以,扁鹊二哥的迅速、果断与干练能及时地扼杀病毒,断病根于初起之时。
如果在现代社会,扁鹊二哥一定会大受企业老板的欢迎。
一方面,能够及时清除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又节约成本,不至于让企业损失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商业机会。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900ce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8.png)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扁鹊的医者,他是三兄弟中的大哥。
扁鹊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医生,他精通医术,能够医治各种疑难杂症,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扁鹊的二弟名叫扁鹊二郎,他虽然没有大哥那么有名,但同样也是一名医者。
扁鹊二郎擅长外科手术,他能够用最简单的工具治疗各种外伤,救助了许多受伤的人。
最小的弟弟名叫扁鹊三郎,他是一名草药医生。
扁鹊三郎对各种草药了如指掌,他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配制出最有效的草药,治愈了许多顽固的疾病。
有一天,一个村子里突然传来了一场瘟疫,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生病倒下,村里的医生都束手无策。
这时,扁鹊三兄弟听说了这个消息,他们决定前往村子去帮助村民。
大哥扁鹊用自己的医术,为病人们进行诊断和治疗,二弟扁鹊二郎则进行外科手术,为那些受伤的人进行救治,而三弟扁鹊三郎则采集各种草药,为病人们调配药方。
他们用各自的医术,合力拯救了村里的病人。
在他们的精心治疗下,病人们一个个康复了,村子里的瘟疫也得到了控制。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对他们的医术和仁爱心怀感激。
他们三人也因此成为了村里的英雄,备受尊敬和爱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医者仁心,医术精湛更是救死扶伤的使命。
扁鹊三兄弟用他们的医术和仁爱心去帮助别人,展现了医者的高尚品质和伟大责任。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医者的职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医者的伟大和可贵。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医者的使命,铭记医者的伟大,铭记医者的仁爱之心。
愿我们都能像扁鹊三兄弟一样,用自己的医术和仁爱之心,去帮助更多的人,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关于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扁鹊自言论医术我最差
![关于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扁鹊自言论医术我最差](https://img.taocdn.com/s3/m/b840ae0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9.png)
关于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扁鹊自言论医术我最差/lizhigushi/扁鹊是一代名医,扁鹊的二位兄弟也都精于医术,历史上关于扁鹊三兄弟的传说故事,讲述了魏文王问扁鹊三兄弟的医术谁的最好,扁鹊巧妙回答的故事,也显现了扁鹊过人的智慧,以及谦虚好学的精神。
生活中每个人的技艺不同,所精通的水平不一,但做人一定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在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中,扁鹊谦逊的姿态与精神,值得后人敬仰与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有位神医被尊为“医祖”,他就是“扁鹊”,扁鹊是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
一次,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这么看来,在扁鹊见蔡恒公的故事当中,能入木三分地发现其病情的不同阶段,与扁鹊的医术高超是有很大系的。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启示:医生每天都会面对许许多多的病人,但是医生毕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所以他的精力是有限的。
扁鹊三兄弟擅长的刚好是互补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扁鹊大哥和二哥都帮助扁鹊减轻了一些负担。
某些奇怪病例还是百年难遇,如果扁鹊不能集中精力,万一失手,岂不是无力回天。
虽然,扁鹊三兄弟的个人得失有所不同,各自的能力也许无法考证比较,但却共同撑起了“神医扁鹊”这个品牌。
扁鹊大哥擅长的是“事前控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能够帮助人们防患于未然。
因此,如果在现代社会,扁鹊大哥应该比较适合去卖保险或者保健品——赶快保险,重视保健,一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已足以让现代人提心吊胆。
而且,这年头,如果保险或者保健品卖得好,更容易出名。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原文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87353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a.png)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原文
作者:西安中医顺一堂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出自于《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
原文如下:
卓襄王问庞暖曰:“夫君人者亦有为其国乎?”
庞暖曰:“王独不闻俞跗之为医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楚王临朝为随兵故,若尧之任人也,不用亲戚,而必使能其治病也,不任所爱,必使旧医,楚王闻传暮●在身,必待俞跗。
”
卓襄王曰:“善。
”
庞暖曰:“王其忘乎?昔伊尹医殷,太公医周武王,百里医秦,申麃医郢,原季医晋,范蠡医越,管仲医齐,而五国霸。
其善一也,然道不同数。
”
卓襄王曰:“愿闻其数。
”
暖曰:“ 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魏文侯曰:‘善。
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
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
”
卓襄王曰:“善,寡人虽不能无创,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
扁鹊的医术寓言小故事
![扁鹊的医术寓言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7f8e6f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6.png)
扁鹊的医术寓言小故事
扁鹊的医术寓言小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
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而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结果于事无补。
扁鹊三兄弟
![扁鹊三兄弟](https://img.taocdn.com/s3/m/d569748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e.png)
扁鹊三兄弟扁鹊三兄弟是中国古代医药史上的传奇人物,也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们分别是扁鹊、仓公和冯成。
扁鹊,又称秦扁鹊,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医学家。
他出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是秦国名将廉颇的后人。
自小聪明过人,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扁鹊深入研究医学理论,跋山涉水,广泛采集草药,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他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据传扁鹊以其高超的医术治愈了一些当时被认为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他的名字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医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仓公,即仓颉,是扁鹊的学生,也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和书法家。
他在学习医术的过程中,发现医学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文字来记录、传播和积累。
于是他发明了汉字,将医学的理论知识记录下来,成为了竹简上的文字。
他发明的汉字后来成为了中国唯一的书写系统,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
仓公不仅是医学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经典之作,影响了后世。
冯成,又称冯子材,是扁鹊另一个学生,与扁鹊、仓公一起并称为扁鹊三兄弟。
冯成以其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医学界卓有声望。
他致力于整理和编纂医学著作,将扁鹊的医学经验和仓公的汉字记录整合在一起,创作了著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这部经典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
扁鹊三兄弟的医学成就不仅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到了世界。
他们传承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被誉为是人类医学史上的瑰宝。
他们的医术和学术成就为后世医学家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扁鹊三兄弟的贡献被更多地被人们所了解和认可。
总而言之,扁鹊三兄弟是中国古代医药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的医术成就和学术贡献至今仍然被人们所铭记。
他们不仅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医学家树立了榜样。
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启发
![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e53fc16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9.png)
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启发
从前,有三个兄弟,他们的名字叫扁鹊、秦明和华佗。
他们都是聪明过人的医术大师。
某一天,一位患者来到他们的门前,希望他们能治愈他的重病。
三兄弟见状,立刻展开治疗。
首先出场的是扁鹊。
他细心地询问了患者的症状,并仔细观察了他的舌苔、脉搏等指标。
扁鹊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病因,并开出了一剂草药方子。
不过,患者服用后并没有明显的好转。
接下来是秦明登场。
他则采用了穴位刺激的方式来治疗。
秦明揣摩着患者的病情,准确地找到了穴位,并进行了一番细腻的按摩。
然而,患者的病情依旧没有任何改善。
最后是华佗的出场。
他专门研究解剖学,对疾病的原因和机理非常熟悉。
华佗运用自己的知识,找到了病灶的位置,并进行了一次精确的手术。
患者感到疼痛的同时,却也逐渐感到康复的希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
对于医生而言,需要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来治疗患者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而对于患者而言,选择正确的医生和治疗方式非常重要,不仅要关注医生的专业水平,还需根据自身病情来做出合理的决策。
总之,在医疗领域中,不同的医术和治疗方法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我们能够不断提高医疗水平,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医学的进步。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原文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a423190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2.png)
作者: 西安中医顺一堂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出自于《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
原文如下:
卓襄王问庞暖曰:“夫君人者亦有为其国乎?”
庞暖曰:“王独不闻俞跗之为医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楚王临朝为随兵故,若尧之任人也,不用亲戚,而必使能其治病也,不任所爱,必使旧医,楚王闻传暮●在身,必待俞跗。
”
卓襄王曰:“善。
”
庞暖曰:“王其忘乎?昔伊尹医殷,太公医周武王,百里医秦,申麃医郢,原季医晋,范蠡医越,管仲医齐,而五国霸。
其善一也,然道不同数。
”
卓襄王曰:“愿闻其数。
”
暖曰:“ 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魏文侯曰:‘善。
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
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
”
卓襄王曰:“善,寡人虽不能无创,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扁鹊三兄弟所想到的……2011-10-14 15:13 来源:中国广播网打印本页关闭扁鹊三兄弟从医,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
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
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从医术上来说,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注重事后控制,而很少注重事中、事前控制。
为什么会这样?这也许与中国人的特殊心理有关系。
从受众主体而言,中国人喜欢崇拜个人英雄,更注重一个人的瞬间表现,评价一个人感情大于理智。
这也就是为什么扁鹊虽然医术没有两兄弟高明,却名气比两兄弟大的原因。
为什么?因为扁鹊两兄弟把医术重点放在了人们不以为然的事前、事中,他们的价值在人们心目中得不到体现,而扁鹊却把医术重点放在了人们关注的事后,他的价值在关键时候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所以他成功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大肆宣传“航天英雄”杨利伟、翟志刚等人,而不会去宣传真正保证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顺利升天和返航的航天技术人员,事实上,他们才是真正的“航天英雄”。
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聪明才智,这些事后的“航天英雄”可能永远不被人关注。
从从业主体人而言,中国人做事,功利性目的很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自己个人的价值体现。
为官从政是如此,经商赚钱也不例外。
我曾经写过一篇《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决策科学》一文,就曾分析一些领导干部为什么会造成决策不科学,用“一把手决策”来代替“集体决策”,除了其他因素之外,更主要是因为有一些领导干部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做自己的形象工程,搞自己的个人政绩,所以他自然不想穿新鞋走老路,所以就会造成决策的随意性,更谈不上决策的延续性。
说到底,还是一个私心在作怪。
当然,中国这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受众心理,也是造成人人都想当英雄的社会环境因素。
只要存在“重结果,不重过程”这种心理,就很难改变人们的看法和做法。
正因人们存在这一心理,人人都不屑去关心小事情、小问题,都不屑去注意工作的过程,都想方设法去关心大事情、大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人瞩目,一举扬名,事半功倍。
再加上如今做领导的也养成了这种习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事实上,过程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
他的智慧、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都体现在过程上,这正如扁鹊的两兄弟一样。
而现在的领导却把一个真正能评价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过程给淡化了。
正因为领导存在这种心理,人人都不会去关注过程,不会去关注事前、事中,都会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事后上,只要把事后的事情解决好了,至于事前、事中做得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而如果没有把事后事情解决好,事前、事中做得再好也是白搭。
引入到管理学里面体现了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学中控制的定义定义一对员工的活动进行监督, 判定组织是否正朝着即定的目标健康地向前发展, 并在必要的时候及时采取矫正措施.定义二控制就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如果把输入值用x表示,输出值用y表示,客体的功能用s表示,控制系统也即反馈系统的作用用R表示,偏差信息用△x表示,则有:y=S(X+△X)=S(X+Ry)=SX+SRy式中CF称反馈因子或控制参数,它反映闭环控制系统的反馈功能或控制功能。
控制又分为3类一、预先控制二、实时控制(现场控制)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就是观察那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它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它们还没有产生不利影响以前,采取预防措施。
前馈控制的目的防止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
现场控制主管人员通过深入现场亲自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下属人员的活动。
现场控制的特点纠正措施是作用在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
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以系统输出的变化信息作为馈入信息,纠正偏差。
反馈控制的目的防止已经发生或将出现的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三种控制的主要区别• 馈入信息不同前馈控制是以系统的输入信息为馈入信息反馈控制是以系统的输出信息为馈入信息现场控制是以系统计划执行信息为馈入信息• 目的不同前馈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入控制反馈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控制现场控制是对系统的作业控制**************************************************************************************************************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韩非子》的版本自宋以后略分二系。
第一系的祖本是南宋乾道元年福建刻本,这一宋刻本今已不存,但尚有几部明清时期据此影抄本的本子传世。
从这一系出的略分两支,第一支是明万历间赵用贤《管韩合刻》系统,赵本据以宋本为底本并据他本改正,且本身有初印本与后印挖改本的区别,这一支还有万历间周孔教黄策刊本、吴勉学刊本、凌濛初刊本、沈景麟刊本、赵如源王道焜校刻本、葛鼎刻本,但这些翻刻本都受到下面第二系《韩子迂评》本的“干扰”;另一支则是清代吴鼒仿宋刻本,此本直接据宋乾道本影刻。
并有据吴鼒本校勘翻刻的《二十二子》本。
第二系祖本也应该是一个宋本,这个本子在元代蘖分成两支,第一支现存最早的是据宋代道藏翻刻的明正统《道藏》本,此后有明嘉靖张鼎文刻本、明正德严时泰刻本。
第二支和第一支的差别是删去第一支所有的小注,最初是元代何犿校本,但元刻本已片纸不存,从这一支出的是明万历七年《韩子迂评》本和万历十一年的修补本以及这两本的翻刻本数种。
《韩非子》在明代还有节本,此不赘述。
《韩非子》大部分是韩非自己的著作,为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的文章而编成的,是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
代表作有《孤愤》、《五蠹(dù)》、《说难》《显学》等。
书中许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塞翁失马”“三人成虎”“智子疑邻”等历来为人们喜爱和传诵。
《韩非子》集中体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其中多数篇章为论辩文,也有一些寓言故事。
韩非的文章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往往能切中要害,又善引用历史知识和寓言故事论证事理,不仅锋芒锐利,而且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孟子、庄子、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现存《韩非子》55篇。
编辑本段原文——选自《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编辑本段节选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
编辑本段注译1.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属于早期秦人一支。
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guó 国)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
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蔡桓(huá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
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
(齐国都城是临淄,田氏代齐之后也不曾迁都,何来“齐国都上蔡”一说,难道此上蔡非彼上蔡?)。
韩非(约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好(hào)——喜欢。
8.居十日——待了十天。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
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
还(xuán)——通“旋”,回转。
走——小步快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现语文教科书读(yùn)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汤,同“烫”,用热水焐(wù)。
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用砭的石针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
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
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
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
无请,不再请求。
18.索——寻找。
19.遂(suì)——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将——要。
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