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晋朝简介及晋朝历史概述

合集下载

关于晋朝的历史

关于晋朝的历史

关于晋朝的历史 历史是故事的集合,这些故事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体现。

那么关于晋朝的历史有那些呢?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关于晋朝的历史_晋朝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到你! 关于晋朝的历史篇⼀:⽯勒读汉书 晋元帝即位的第⼆年,匈奴族的汉国国主刘聪病死。

汉国内部也发⽣分裂。

刘聪的侄⼉刘曜接替了国主的地位。

他觉得⽤汉朝的名义并不能欺骗⼈民,在公元319年,改国号为赵。

汉国⼤将⽯勒在反晋战争中扩⼤了兵⼒,不愿再受刘曜的统治,也⾃称赵王。

⽯勒是羯族⼈,他家世代是羯族部落的⼩头⽬。

年轻的时候,并州地⽅闹饥荒,他和部落失散了,曾经给⼈家做过奴⾪、佣⼈。

有⼀次,⽯勒被乱兵捉住,关在囚车⾥。

正好他的囚车旁边有⼀群⿅跑过。

乱兵纷纷去追捕⿅群,⽯勒才趁机会逃⾛。

⽯勒受尽苦难,没有出路,就招集⼀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了⼀⽀强悍的队伍。

刘渊起兵以后,⽯勒投降汉国,在刘渊部下当了⼀员⼤将。

羯族⼈的⽂化⽐匈奴⼈要低。

⽯勒从⼩没有像刘渊那样受过汉族⽂化教育,不识字。

他担任⼤将以后,渐渐懂得要成⼤事业,光靠武⼒不⾏,就依靠⼀个汉族⼠⼈张宾,采取了许多政治措施。

他还收留了⼀批北⽅汉族中的贫苦的读书⼈,组织了⼀个“君⼦营”。

由于⽯勒骁勇善战,加上有了张宾⼀批谋⼠帮他出谋划策,⽯勒的势⼒更加强⼤。

到了公元328年,终于消灭了刘曜。

过了两年,⽯勒在襄国⾃称皇帝,国号仍是赵。

历史上把刘⽒的赵国称为“前赵”,把⽯勒建⽴的赵国称为“后赵”。

⽯勒⾃⼰没有⽂化,但是却⼗分重视读书⼈。

他做了后赵皇帝后,命令部下,凡捉到读书⼈,不许杀死,⼀定要送到襄国来,让他⾃⼰处理。

他听从张宾的意见,设⽴学校,要他部下将领的⼦弟进学校读书。

他还建⽴了保举和考试的制度。

凡是各地保举上来的⼈经过评定合格,就选⽤他们做官。

⽯勒严禁部下提到“胡”字、“羯”字。

但是为了安抚汉族⼠⼈,有时候也没有执⾏禁令。

有⼀次,有个汉族官员樊坦被任⽤做官。

樊坦进宫朝见的时候,穿了⼀⾝破破烂烂的⾐服。

国学之国家历史西东晋

国学之国家历史西东晋

国学之国家历史西东晋【国学之国家历史】西东晋-南北朝西晋和东晋二者合称晋朝。

晋原本是周朝时的诸侯国,在今山西的西南部。

曹魏政权末期,司马昭掌控实权,因司马氏原籍坐在古晋国地面,故被封为晋王。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立晋,定都洛阳,因洛阳位于后来的东晋都城建康的西边,史称西晋。

西晋立国后,鉴于东汉末期军阀割据的教训,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同姓宗室到各地为王。

可是宗室势力又成了新的麻烦,发生了宗室反叛的“八王之乱”,使得西晋元气大伤,军事势力一蹶不振。

北方和西南的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趁机发兵,在中原建立政权,并于公元316年灭西晋。

之后的中国北方由汉族和少数民族陆续建立起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政权,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

西晋亡后,晋室南渡长江,,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权臣刘裕杀帝篡位,建国宋,史称南朝宋。

东晋灭亡。

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南北政权对峙的时期,始于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代东晋立南朝宋,结束于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

在南北朝之际,中国基本上分为南北两个政权,虽经常在军事上互有征讨,但谁也灭不了谁,各自更迭,好像是两个国家一样。

在疆域上,南朝在前三朝时较大,能够占有长江以北的一些地区,南朝陈最小,只依长江守住东南一隅。

其中,南朝共经历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为都城,存世时间也都较短,其中最长的为刘裕所建立的宋,共59年。

北朝严格的开始时间晚于南朝,以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结束“五胡十六国”乱聚,统一北方为开端。

北魏乃是鲜卑族南下中原所建立政权,统治中原近百年后,丞相高欢和关西大都督宇文泰各立一皇族子弟为帝,以洛阳为界,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国家。

后东魏为北齐所代,取代者分别是高欢的儿子高洋和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

公元577年,外戚杨坚篡夺北周江山,建隋,并在8年后渡江灭陈,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结束,复归统一。

【课外阅读】晋朝简介及晋朝历史概述

【课外阅读】晋朝简介及晋朝历史概述

【课外阅读】晋朝简介及晋朝历史概述【课外阅读】晋朝简介及晋朝历史概述西晋(265~316年)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

定都洛阳。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庙号世祖),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后的混乱局面,。

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

这朝代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

崛起与统一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

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总共八人,时人称“八达”。

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

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

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

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

此期间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争(史称寿春三叛),皆被平定。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

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

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

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

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

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

270年河西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

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

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

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

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东吴,史称晋灭吴之战。

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

【晋朝历史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晋朝历史

【晋朝历史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晋朝历史

【晋朝历史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晋朝历史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

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266年司马炎登基,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

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

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

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 晋朝历史事件、魏晋南北朝地图变迁· 二十四史:《晋书》、西晋帝王世系· 东晋帝王世系、西晋时期历史大事年表· 东晋时期历史大事年表、晋朝时期战争年表· 西晋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货币历史· 东晋官制、两晋首都、疆域、人口· 、六朝帝陵· 晋朝后妃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 晋朝兵制、魏晋南北朝军队吃什么?· 魏晋南北朝引进农作物一览、晋朝公主· 魏晋王朝灭亡原因、晋王朝灭亡原因· 晋朝朝代名称来历、晋代书法家· 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魏晋书论大全· 两晋十六国名将大全、魏晋南北朝玉器· 两晋十六国历史名人、两晋南北朝官话· 魏晋南北朝外交、晋朝年号一览· 两晋度量衡、蔡东藩《两晋演义》· 两晋宰相一览表东晋书法家,东晋书法家有哪些?最知名的是东晋的父子书法家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

父亲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善于行书和草书;王羲之儿子王献之擅长于草书。

王羲之传世书法作品是《兰亭序》;王献之传世书法作品是中秋帖。

东晋书法家还有钟繇(yáo),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两晋历史简介

两晋历史简介

两晋历史简介
两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东晋和西晋两个朝代。

东晋存在于317年至420年,西晋则存在于265年至316年。

西晋是三国时期的政权之一,由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废除曹魏建立而来,首都设在长安。

西晋初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后期由于内部腐败和外部的侵袭,政权逐渐衰落。

西晋的主要事件有八王之乱和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战乱。

东晋是西晋灭亡后,由司马睿建立的政权。

东晋首都设在建康(今南京),统治地区以江南为主。

东晋的统治时间较长,但相对来说政权比较脆弱,经常受到北方族群的侵扰。

东晋的文化发展相对较为繁荣,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如嵇康、桓温和谢灵运等。

东晋最终在420年被刘宋所取代。

总的来说,两晋时期对于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承接了汉朝和三国时期的遗产,同时也为南北朝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文化艺术方面却有较为辉煌的发展。

西晋知识点总结

西晋知识点总结

西晋知识点总结一、历史简介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

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群雄割据,导致东汉政权的动荡,最终瓦解。

在这种环境下,曹魏和东吴同时建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三国鼎立的混乱局面下,司马炎趁机发动了晋灭吴之战,最终于公元280年统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西晋。

西晋在公元420年灭亡。

二、政治方面1. 统一中国:在司马炎建立西晋后,通过一系列征战,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和动荡局面,为中国进入统一的大一统时代奠定了基础。

2. 政治稳定:在西晋时期,统一了中国,实现了政治的稳定。

政权更迭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君臣关系:西晋时期,君臣关系相对和睦,司马炎及其后继者比较注重百姓的生活,政治上以德治国,尊重君臣关系。

这是西晋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方面1. 开发农业:西晋时期,人口逐渐增加,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了大力支持,实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积极开垦荒地,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发展手工业:西晋时期,手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建立了各种手工业组织,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了手工业的水平,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3. 加强商业贸易:西晋时期,政府大力推动商业贸易的增长。

修建水利工程,加强航运业的发展。

开通交通,发展贸易,加强对外贸易,提高了国内贸易和外贸的水平。

四、文化方面1. 文人荟萃:在西晋时期,文人荟萃,兴起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有司马相如,诸葛亮等著名文学家,华罗庚、巴金等科学家和思想家。

在西晋时期,中国文学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 儒学复兴:西晋时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礼乐,崇尚孔子思想。

推崇儒家学说,加强了儒学教育。

当时还建立了国学,播种了后世儒学的发展。

3. 科技发展:在西晋时期,科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有以王恽为代表的数学家,曹毗为代表的医学家等,他们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晋朝历史简介]晋朝历史

[晋朝历史简介]晋朝历史

[晋朝历史简介]晋朝历史晋朝历史篇(一):出自晋代的历史典故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

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出自晋代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出自晋代的历史典故草木皆兵这个典故出自《资治通鉴.晋纪》。

东晋时代,北方氐族建立了秦国(今陕西一带),而后把势力不断向中原扩张,公元383年,国王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向东晋国都(今安徽合肥)杀来。

晋孝武帝命令晋朝大将谢石、谢玄等带兵八万人前去抵抗。

苻坚自认兵力强大,想一下子把晋军打败。

但是出师不利,洛涧(今安徽淮河流域)一仗,被晋军部将刘牢之出奇制胜,杀死了一万多士兵,前锋大将梁成和弋阳(今河南光山县)郡太守王咏都被斩首,还俘虏了扬州刺史王显。

秦王苻坚和阳平公苻融(其弟)站在寿阳(今安徽寿阳县)城上远望晋军进攻的阵势摆得严肃整齐,武器也很精锐,忽然有些胆怯起来,再往远看,只见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上长着许多野草和树木,就好像晋军一样。

苻坚露出了害怕的神色,对苻融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他们不堪一击呢”后来英勇无畏、足智多谋的晋军打败了前来进犯的秦国军队。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人在非常恐慌时,稍有一点动静,就产生错觉得害怕。

城狐社鼠这个典故见于《晋书.谢鲲传》。

东晋时代,朝廷的左将军王敦和长史官谢鲲经常在一起议论朝廷上的事情。

一天,王敦对谢鲲说:“刘隗是个奸臣,他无恶不作,危害国家,我打算把这个人从国君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如何”谢鲲琢磨了会儿,说:“不行啊!虽然刘隗是个坏人,但他是城狐社鼠。

要挖掘狐狸,难免把城墙毁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害怕损坏了神社庙宇。

刘隗现在是国君的近臣,势力很大。

又有国君作后台,恐怕很难除掉他。

”王敦听了这一席话,尽管心里不太高兴,但也只好作罢。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那些倚仗权势、为非作歹的坏人。

鹿死谁手晋时,北方有五个少数民族纷纷独立,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东晋西晋历史简介

东晋西晋历史简介

东晋西晋历史简介
东晋时期的历史简介:
东晋朝代是中国历史上从公元317年到420年的一个朝代,以章武帝
刘秀统治,史称东晋。

东晋是在诸葛亮死后三国时期最后一个王朝,是以
秦晋两朝为基础形成新朝代,古称“晋”。

东晋朝代的建立使新朝代政治
和文化获得了重大突破,文学、哲学、医学、数学等科学文化的发展也显
著提高。

其中,王羲之和《楚辞》的创作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新的高潮。

东晋的历史也创造了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及东亚几千年来的思
想文化发展。

西晋时期的历史简介:
西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公元265年到317年的一个朝代,以高帝刘
恒统治,史称西晋。

它是以前董西晋王朝为后盾,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形式。

西晋凝聚了三国后期的社会精英,以佛教为主要的宗教信仰,对文学、哲学、音乐等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西晋在历史上,文学有《史记》《楚辞》等;哲学有法家、儒家、道家、兵家等学派;科学有年史,算术、天文、药理等。

西晋时期的历史文化影响了中国及东亚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
发展。

两晋十五帝——精选推荐

两晋十五帝——精选推荐

两晋⼗五帝两晋⼗五帝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统朝代之⼀。

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晋”,总历时156年。

西晋(265年-316年)为武帝司马炎所创⽴,定都洛阳,历4帝;东晋(317年-420年)为元帝司马睿所建⽴,定都建康(今南京),历11帝。

西晋疆域图司马⽒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

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

280年灭孙吴⽽统⼀天下,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王之乱。

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

316年,西晋灭亡,北⽅从此进⼊五胡⼗六国时期。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康建⽴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

两晋总历时156年。

420年,刘裕建⽴宋,东晋灭亡,中国进⼊南北朝时期。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化中衰之时期,但在哲学、⽂学、艺术、史学、科技等等⽅⾯也有新的发展。

时天下⼤乱,⼠族⽂⼈多不以道义为重,儒学中衰。

旷达之⼠,⽬击衰乱,不⽢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

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风。

⽞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化逐渐转变为儒释道融合之状况。

武帝司马炎⼀、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16⽇),晋朝开国皇帝。

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

265-290年在位25年。

司马炎于265年袭⽗爵晋王,数⽉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建都洛阳。

280年灭吴,统⼀全国。

开国后采取⼀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产,太康元年,颁⾏户调式,包括占⽥制、户调制和品官占⽥荫客制。

天下出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290年武帝病逝。

武帝执政前期能厉⾏节俭,虚⼼纳谏,⽤⼈唯贤,进⾏了⼀系列的改⾰,⽽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度,君⾂赛富。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晋朝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晋朝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晋朝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晋朝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南北朝”之一。

晋朝的正式建立者是司马炎,他消灭了曹魏政权后,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

晋朝共经历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西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结束。

司马炎成为西晋的建立者,并且自立为帝,国号为晋。

西晋的政权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家和军事家。

1. 统一中国:西晋在建立初期就成功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时期。

2. 政治、军事和文化繁荣:西晋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王导、郭泰等。

同时,八王之乱的结束为西晋的政治稳定打下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出现了摹仿古代文学的“晋风”,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五胡乱华:西晋晚期,五胡族群开始大规模侵扰中原地区,战乱频生,国力衰弱。

二、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东晋是西晋的衰落后所建立的政权,东晋时期政权虽然不断更迭,但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首位皇帝:东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睿,他自立为帝,史称晋元帝。

东晋政权定都建康(现在的南京市),国号仍为晋。

2. 政治动荡:东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由于腐败和分裂等原因,东晋政权面临着种种挑战。

3. 文化繁荣:东晋时期文化得到了较为积极的发展,如范晔编写的《后汉书》,陆机创作的乐府诗等都是当时的杰出作品。

江东世家的文化也备受推崇。

4. 北方民族侵袭:东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侵扰中原地区,对东晋政权造成了巨大威胁。

晋朝虽然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但仍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不仅对政治、军事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之后南北朝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尽管东晋政权在420年被刘宋所代替,而晋朝的影响力仍然深远,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晋朝简介及疆域划分

中国晋朝简介及疆域划分

西晋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

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

三国时期,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吴、蜀交战,因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指挥才能,连续辅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

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卒,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

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开始准备取魏而代之。

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该国号为晋,都于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

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司马炎即位之时,三国之中的吴国还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东吴统一全国。

公元二八零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至此,魏、蜀、吴相继灭亡,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

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武帝分封十余有功同姓为王,又对晋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但由于晋臣多为前朝的名门望族,故而他们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为主,其中大部分并不适应当时晋的实际社会状况,所以晋朝初年的经济并未有太大发展。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

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以至于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

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

他们分别是:汝南王亮、楚王玮、齐王冏、赵王伦、成都王颖、长沙王乂、河间王顒、东海王越。

公元二九九年,赵王伦杀贾后及其党羽,独揽大权。

其后,又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废惠帝自立为帝。

是为“八王之乱”之始。

此后,齐王冏、赵王伦、长沙王乂、河间王顒、成都王颖之间为了夺取政权不断发生战事。

直至公元三零六年,东海王越毒死惠帝,拥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怀帝司马炽继位,历时五年的“八王之乱”方为结束。

晋朝历史

晋朝历史

东晋
Page 8
公元322年(永昌元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 兵,直扑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 后自任丞相,并在武昌遥控朝廷。 司马睿眼看着王敦骄横专权,却无可奈何,不就亡故,他虽建立东晋, 但软弱无能,无任何政绩。
Page 9
司马睿死后,司马绍继位,史称晋明帝。王敦意图夺位,但明帝已准 备反击王敦。后明帝平定了王敦的叛乱。司马绍聪慧善断,明于事理。 他聪明勇敢,平定叛乱,使国家得到了延续。他踌躇满志,想有一番 作为,可惜却不幸早逝,实在是东晋王朝一大损失。
Page 5
八王之乱
司马炎死后,其子司马衷继位。中国历史上,昏庸皇帝、傀儡皇帝都 不少,而司马衷却是个白痴皇帝,他愚蠢迟钝,只会玩乐。司马炎其 实有25个儿子,可他对立嫡制度特别看重。就这样,傻乎乎的司马衷 就在其父死后当上了皇帝。 八王之乱是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以杨骏被杀后汝 南王司马亮辅政,并与贾后对抗为起始,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宣 告结束。从元康元年(291年)起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续16 年。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 300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司马衷死后,他的弟弟司马炽即位,改元永嘉,即晋怀帝。在此期间, 五胡开始建立独立的政权,但是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
Page 4
历代许多皇帝都有做明君的志向,可大多数都能善始不能善终, 司马炎也一样。天下一统一,国家安定了,他就开始荒淫享受起来。 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他大修祖庙,装饰得富丽堂皇,耗费人力物力 无数。 司马炎在衣食住行上也苛求奢华,甚至超过了晋之前的所有皇帝。 司马炎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 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 称八王之乱。

西晋之简介

西晋之简介
● 西晋时期以仿铸造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王叔和著有《脉 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由陈寿所著。
西晋之简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西晋
● 西晋(266年 —317年 ),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四帝 ,共51年。为了区别 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 三国曹魏末期,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 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280年灭孙吴,重新统一中国,结束了三国鼎立 的分裂局面。据现代学者推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中国人口恢复至3500万人,史称“太康 之治”。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 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西晋时期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大量游 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为西晋亡国和五 胡十六国埋下伏笔。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 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317年西晋灭亡。同年,皇 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晋朝 中国历史朝代

晋朝 中国历史朝代

晋朝中国历史朝代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随着三国时代的终结,晋朝重新统一中国,在280年-304年间缔造了短暂的繁荣。

但其间很多社会问题也在滋长,其中最紧迫的就是胡人部落内迁晋朝境内,到了在一些地区比汉族人还多的地步。

最终,这些胡人部落开始了五胡乱华,控制了北方、中原的大部分,将晋朝的控制范围缩减到淮河以南,终结了晋朝早期的繁荣。

此后的晋朝被称为东晋。

东晋政府很大程度上由王敦、桓温这样的权势将领主导。

这些将军常发起北伐意图从五胡手中收复北方。

但军政的内部分歧和南方经济的欠发达使得这些北伐多无功而返。

383年,晋朝受到已一统北方的前秦的威胁,晋朝不是要为收复北方而战,而是要为自身存活而战了。

但在淝水之战中,晋军打败了比自己规模大得多的秦军,导致了北方前秦的崩溃。

晋军趁机先后在谢安、刘裕率领下发起一系列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即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

但晋朝最终于420年被刘裕推翻而灭亡。

西晋国祚五十二年,东晋国祚一百零四年。

晋朝的崛起建国晋朝由三国中最强大的曹魏的显赫家族司马氏建立。

250年后,司马氏实际控制了曹魏军权,成为政权的实际统治者。

265年,魏末代皇帝曹奂禅位给司马炎,司马炎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

灭吴晋武帝立即着手消灭三国的最后一国,控制中国东南的吴国。

280年,二十万晋军兵分六路,水陆并进从四川和北方侵入吴国。

他们很快突破包括东吴丞相张悌意图以三万军队阻拦在内所有抵抗。

很快,晋军包围只有二万守军的吴都城南京。

吴国皇帝孙皓自知难免亡国,投降晋朝,中国重新统一。

太康之治晋武帝治下,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晋朝通过降低税率和出资建立堤坝扶助农事,鼓励恢复生产。

中国重新统一也促进了贸易,刺激了经济。

这样的繁荣也在日益奢靡的皇帝身上得到反映。

侍中王济曾用人奶喂养的猪的肉取悦武帝,左仆射何劭每天花在吃饭上的钱就超过二万钱。

如此的腐化堕落也被其他为胡人愈发内迁而担忧的晋朝官员们批评。

晋朝的历史观与历史记载

晋朝的历史观与历史记载

晋朝的历史观与历史记载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观与历史记载影响了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晋朝的历史观和历史记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晋朝的历史观晋朝时期,政治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因此晋朝的历史观以兴亡为主题,注重历史人物的兴衰得失。

这种历史观主要体现在晋朝历史学家刘穆之所著的《晋书》和范晔所著的《世说新语》中。

《晋书》是晋朝的一部正史,全书以“兴亡荣辱”为主轴,追溯了汉朝后期至晋朝的历史发展。

在刘穆之的历史观中,战乱和政治动荡被视为天命,而历史人物的兴衰则被认为是风水轮流转的自然定律。

他在《晋书》中描述了晋朝历代君王的功过得失,以及各人物的兴衰历程,体现了晋朝历史观的核心思想。

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是范晔所著的《世说新语》,该书以晋朝为背景,通过短小的故事来反映历史人物的品行、才能和命运。

范晔在《世说新语》中强调了人物性格的转变与命运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这种历史观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晋朝的历史记载晋朝的历史记载形式多样,包括史书、铭文、诗词等。

这些记载为研究晋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参考。

首先,晋朝的史书《晋书》是描写晋朝历史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在书中,刘穆之对历史人物的记载较为详细,包括他们的身世、功业及兴衰得失,为后世研究晋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晋朝的铭文也是研究晋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铭文就是所刻刻石或铜器等文物上的文字记录,一般是古代君主或官员的碑文。

这些铭文记录了晋朝君主的政绩、德行和政治思想,是研究该时期政治制度和文化风貌的重要依据。

此外,晋朝的诗词也是珍贵的历史记载。

晋朝诗人王羲之、陶渊明等以其才情与洒脱的作品流传至今,为后人了解晋朝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晋朝的历史观和历史记载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晋朝的历史观注重历史人物的兴衰得失,反映了动荡时代的历史变迁;而晋朝的历史记载以《晋书》、铭文和诗词为主要形式,为后人研究晋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证据。

中国历史朝代晋朝的文化变革

中国历史朝代晋朝的文化变革

中国历史朝代晋朝的文化变革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常常伴随着文化的变革。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文化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就晋朝的文化变革进行探讨,旨在揭示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晋朝的历史背景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存在于公元265年至420年。

晋朝的建立历经了五个皇帝,分别是司马炎、司马衷、司马颖、司马绍和司马昱。

晋朝的确立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更替。

二、晋朝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氛围晋朝在社会制度上保留了许多西晋时期的官制和汉朝的礼制,尊儒重文的风气盛行。

此外,晋朝还积极倡导文化教育,鼓励学问和艺术的繁荣发展。

1. 官制体制的重整晋朝在官制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了官职等级,强化了中央官僚体制的规模和权威。

此举有利于加强政府机构的运转效率,提高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

2. 文化教育的繁荣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想和学派在此时期兴盛发展。

其中,玄学兴起,盛行于晋代,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晋朝重视文化教育,广泛征求各方人才,使得文化人才在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晋朝的文化成就与影响晋朝在文化领域有着丰富的成就,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多个方面。

晋朝的文化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艺术晋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一个高峰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曹操的《七步诗》和诸葛亮的《出使东吴表》等。

晋朝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哲学思想晋朝时期,玄学成为了主流哲学思想。

晋朝的玄学思想家以王弼、郭象等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观点和学术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历史编纂晋朝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许多编纂历史的著作在此时诞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司马迁完成的《史记》。

《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编纂有重要影响。

晋朝历史简介

晋朝历史简介

晋朝历史简介晋朝(265—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

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

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

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

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

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

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

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在华夏族,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

时天下大乱,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儒学中衰。

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

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

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文化逐渐转变为儒释道融合之状况。

晋朝历史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丞相、疏族琅琊王司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勋臣的一致拥戴,317年三月在建业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建业为建康,史称东晋。

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晋朝疆域领土范围西晋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

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关于晋朝的历史

关于晋朝的历史

关于晋朝的历史虽然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是现代化的历史教学要求工作者采用具有时代性的年轻化教学方式,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历史故事承担着传播年轻的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晋朝的历史,希望能够帮到你!关于晋朝的历史篇一:晋废帝司马奕“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句蜚声中国历史的“”出自东晋权臣桓温之口。

其实,大权在握的桓温说这话的时候,代晋自立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他原本计划通过太和三年(368年)的第三次北伐,建立“不朽”军功,得胜归朝时顺理成章地夺取司马氏的皇位。

但人算不如天算,结果落了个枋头之败,灰头土脸而归。

虽然北伐完败,但桓温篡晋之心依然。

然而,桓温明白,“不建不世之勋,不足以镇惬民望!”于是,他除了行伊尹、霍光之举(即废旧帝立新帝),已经“无以立大威权,镇压四海”。

当然,要废掉皇帝总需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而晋帝司马奕自兴宁三年(365年)即位以来,一直是褚太后听政,且司马奕一直礼敬桓温,谨慎守道,无甚过错。

桓温便“以床笫之事诬之”,说司马奕早就有阳萎的毛病,与相龙、计好、朱灵宝三名内宠搞同性恋,还称司马奕妃嫔田氏和孟氏所生的三个儿子其实是这三个内宠的骨血,现司马奕欲“建储立王,倾移皇基”。

同时,派人把这些话传播到民间,一时朝野议论纷纷,“莫能审其虚实”。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统帅大军抵达京都建康,派人把已经以皇太后名义写好的诏书送呈褚太后,太后无奈,被迫签字赞同废立之举。

于是,桓温集百官于朝堂,宣示太后的废立诏令。

废司马奕为东海王,由会稽王司马昱继承皇统,是为简文帝。

桓温还派散骑侍郎刘亨进宫收缴了国玺,逼司马奕即刻离宫。

时值仲秋,天气还比较暖和,司马奕“着白恰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虎门。

群臣拜辞,莫不歔欷”。

桓温命令部下带领数百兵士押送司马奕回到原东海王府。

过了一年再降其为海西县公。

司马奕就这样主动地“配合”桓温,老老实实地因阳痿病症而“病退”了。

中国简史——晋朝

中国简史——晋朝

中国简史——晋朝晋朝(266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

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

晋朝开国皇帝(266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

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

初以门荫入仕,封北平亭侯。

后迎立魏元帝曹奂,授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

咸熙二年(265),拜相国,袭封晋王。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

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殖,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咸宁五年(279),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

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司马炎在位20多年。

他曾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受时代的影响,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汉代以来的分封制,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巩固。

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开卖官,宫中姬妾近万人,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晋武帝去世不久,西晋王朝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乱长达16年,加上天灾不断,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又开始大批死亡或流离失所,“太康繁荣”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君臣赛富。

前明后暗是对晋武帝最公正的评价。

晋惠帝司马衷(zhōng)(259年-307年1月8日),字正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晋武帝司马炎嫡次子,母为武元皇后杨艳。

泰始三年(267年),册为皇太子。

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晋朝简介及晋朝历史概述西晋(265~316年)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

定都洛阳。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庙号世祖),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后的混乱局面,。

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

这朝代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

崛起与统一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

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总共八人,时人称“八达”。

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

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

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

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

此期间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争(史称寿春三叛),皆被平定。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

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

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

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

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

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

270年河西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

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

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

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

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东吴,史称晋灭吴之战。

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

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全国重新大一统。

西晋统一天下后,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主要是晋武帝推行了一些积极的政策。

西晋之初,天下初定,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

晋武帝顺应民意,大力发展农业,颁行户调制,减免徭役,设立“常平仓”等等。

晋武帝在位的时期是西晋社会经济最好的时期。

内忧外患西晋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

在曹魏时期,世族遭到刻意压抑,提倡唯才是举,但名节也逐渐式微。

司马氏执政后又诛杀异己,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又渐渐抬头。

这使得西晋开国功臣有大半属于无德又无才的人物。

当时较出名世族有琅琊王祥、荣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颍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河东裴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等。

当时社会“奢侈”和“贪污”不断。

此时世族大多失去东汉世族的优良传统,反而汲汲求利。

石崇为当时首富,在金谷建立别馆,他曾与外戚王恺斗富,当时晋武帝不加阻止反而帮助王恺。

由于奢侈和贪污密不可分,当时士大夫几乎都收贿聚财。

而晋武帝虽屡屡提倡节俭,但未以身作则,徒托空言。

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最终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

由于诸臣在“平吴”与“立嗣”议题上发生争执,使得党派形成。

羊祜与张华支持伐吴,认为必克;但司马氏宠臣贾充、荀勋及冯紞反对,所以拖延数年。

等到平吴后,贾充惭恨失计,于是怨恨张华。

在立嗣上诸臣争执更剧。

当时太子为司马衷,昏庸无能。

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较仁孝慧敏。

大臣卫瓘、和峤主张废衷立攸,但遭荀顗、荀勋及冯紞极力反对。

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并遣返齐王攸回其封国,齐王攸最后愤怨而死。

西晋立国后,晋武帝分封诸王,于277年遣诸王就国,其中一些王都督诸州军事。

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扬州。

统一之后,为了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裁撤州郡守兵。

武帝分封诸王与去州郡兵是为了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割据,但却使得地方宗室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

当时边境的胡族迁入中原,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

这些胡族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

270年河西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乱,匈奴族刘猛也叛而出关,直至279年方平定。

其后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武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外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武帝不用。

使得朝廷元气大伤后,周边胡族发生五胡乱华。

晋武帝天资平平,十分好色,于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使得当时后宫具有万人规模。

他继承先帝基业而称帝,本非雄略之才,他未能解决政风奢持和贪污、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贾后干政与八王之乱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

惠帝昏庸无能,史载他游于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乱,百姓饿死,他竟说:“何不食肉糜?”。

皇后贾南风野心勃勃,趁机干政。

当时杨骏擅权,与贾后对立,汝南王司马亮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

杨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使宗室诸王与某些大臣不满。

291年贾后借由楚王司马玮除去杨骏及其势力,任命汝南王亮与卫瓘掌政。

不久贾后利用楚王玮与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卫瓘,再以伪诏杀楚王玮,任命张华、裴頠及贾模等人掌政。

至此贾后夺权成功。

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

294年匈奴族郝散叛乱,不久平定。

296年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叛变,晋军大败,周处阵亡。

299年齐万年之乱平定。

江统建议将胡族迁离,但晋室无力。

由于太子司马遹非贾后亲生,贾后意图废除。

300年太子被贾后诬蔑谋反,被废。

赵王司马伦采孙秀计,挑拨贾后杀掉太子。

而后赵王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去除贾后及其党羽,赵王伦专政。

于301年,赵王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

三月,齐王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伦。

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

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于京城洛阳响应。

最后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成都王颖于邺遥控。

303年成都王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乂,联合河间王颙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屡屡击败。

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开城投降。

长沙王被河间王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

成都王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

而后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

最后失败,惠帝被俘,东海王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

成都王挟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最后成都王被废,河间王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

305年东海王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

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

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败走,最后相继被杀。

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

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八王之乱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

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太熙元年(290)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

继立的晋惠帝是个白痴,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与楚王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手中。

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然后反诬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

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遹,次年杀之。

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伦联合齐王冏起兵杀贾后。

永元年(301),赵王伦废惠帝自立。

赵王伦篡位后,镇许昌的齐王冏起兵讨伦,镇邺的成都王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颙举兵响应。

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伦。

齐王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

太安元年(302)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冏,政权落入乂手。

太安二年,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合兵讨长沙王乂。

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

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乂所败。

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乂,将其交给河间王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

成都王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

东海王越对成都王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

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

与此同时,河间王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

永兴二年(305),东海王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颙。

光熙元年(306),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特色西晋乃魏晋南北朝中唯一处于统一的年代。

由于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在地方上长期割据,地位可比帝王(如司马氏篡曹魏正是),长期以来都令中国处于分裂割据局面。

在曹魏时,世族受到一定的抑止,且晋武帝凭借其威望,又先后分封宗室郡国并都督诸州和实行占田制、荫客制,也稍微限制世家大族的无限扩张。

司马炎代魏后,认为魏之灭亡,是由于宗室不强,导致权臣篡位,所以就改变了曹魏的中央集权制,学习西周大搞分封。

希望司马氏的统治会因此而“历纪长久,本支百世”。

但藩王拥兵割据,晋武帝一死,八王之乱,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中国又再一次分裂。

同时西晋另一特色是胡人内迁。

汉末以降,北方大量少数民族迁入,西晋时关中一带胡人已占当地人口一半。

这些胡族本身都是被世家大族收作奴婢(五胡十六国时君主之一的石勒为例子)。

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汉人相差不远,形成割据势力,为西晋亡国埋下伏线。

西晋经济三国末年,蜀国有94万人口,吴国有52万余户、230万余人口,魏国(含蜀国)有94万余户、537万余口,共计146万余户、767万余口。

而在大约280年,西晋的户数就增加到2459840户,口数达到16163863,大大超过了三国末年的户口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