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合集下载

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衰落原因

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衰落原因

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衰落原因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它的统治时间虽然只有不到一百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晋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衰落的原因也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一、晋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晋朝建立之初,政治制度较为简单,主要是以郡县制和州郡制为主,官员主要由世族和豪门掌控。

但是由于世族势力过于强大,朝野上下都对此感到不满,晋武帝为了减弱世族势力,推行了以功绩为主的选官制度,建立了举贤任用的制度,大大削弱了世族的权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制度逐渐形成,官员的选举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前期的选官制度相对简单,主要是以功绩和品行为主的评定制度,但这种制度会导致官吏腐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晋朝官僚制度采取了举贤任用以及门阀制度,官员必须通过学术考试来获取官职,同时官员也需要遵守严格的约束和规章制度,以确保政府权力的公正和廉洁。

这种官僚制度也使得晋朝实现了政治制度上的标准化管理,各地的州、县、乡等政治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官吏管理系统。

在这种制度的保障下,晋朝的政治制度逐渐成熟,民间的经济和文化活动也逐渐兴起。

二、晋朝的衰落原因1.军阀割据、国家分裂自晋元帝时期起,中央控制力逐渐削弱,各地的军阀逐渐崛起,相互之间争夺政治和经济利益,致使国家逐渐分裂,政治格局越发复杂。

随着长度不等的战争的不断打击,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繁荣步伐减缓。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晋朝国力的衰落。

2.外族侵略当时中亚和蒙古草原上的突厥人通过牵制中原朝政,逐步进入并占领了当时中国北方地区。

晋朝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不得不采取割据政策,其结果导致人民的疾苦加剧,国家经济财政状况不断恶化。

3.君主个人能力不足晋朝建立之初,君主的能力很强,但在后期先后出现了孙皓、司马昱、司马奕等昏庸君主,“刀策后主”晋惠帝更是因为对权力的敛贪而引发了群龙无首、内乱不断的局面,这些君主的个人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晋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西晋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启示

西晋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启示

西晋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启示作者:胡箫南胡阿祥来源:《唯实》2018年第07期从公元265年十二月到316年十一月,是中国历史系列中的西晋王朝。

西晋既是中国历史上道德形象最差、社会风气最坏的王朝之一,又是历时52年就结束的一个悲惨的王朝。

西晋王朝的兴衰成败,留给我们今人的是深刻的历史教训与丰富的治国启示。

我们先说西晋王朝如何道德形象差、社会风气坏。

西晋的王公大臣,是以奢侈、浪费、残忍著称于史的。

比如王恺和石崇斗富,王恺拿着皇帝送的两尺高的珊瑚树到石崇家炫耀,石崇不屑一顾,随手拿起铁如意将它打得粉碎,然后让奴婢取出六七株色彩鲜艳、高达三四尺的珊瑚树,请王恺随便挑,弄得王恺目瞪口呆。

石崇喜欢摆酒宴,酒宴上又总让家养的美女劝酒,客人若不干杯,就杀劝酒的美女。

有一次,王敦故意不饮,石崇竟然连杀三女。

王公大臣们如此,那么皇帝怎样呢?西晋主要的两任皇帝是司马炎、司马衷。

开国皇帝司马炎是荒淫无度的典型,他的后宫佳丽竟然超过3万人。

面对3万佳丽,司马炎无法选择,每晚就坐着羊车,随它拉到哪家是哪家。

盼着有个出头之日的可怜的佳丽们,为了得到皇帝的一夜宠幸,就在路上抛洒羊爱舔的盐巴,门口插着羊爱吃的竹叶。

等到家家户户都这么做了,羊也不知去哪家为好。

接替司马炎的皇帝司马衷更是个白痴。

他听见蛤蟆叫,问左右这是为官叫还是为私叫;手下报告天下灾荒,百姓大批饿死,他发出了千古一问:“何不食肉糜?”意思就是没有饭吃,干吗不吃煮成肉糜啊?帝王将相如此,西晋的社会风气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

西晋社会流行着金钱崇拜风、生活奢侈风、任人唯亲风、阿谀奉承风、趋炎附势风、清谈虚浮风。

以金钱崇拜风为例,当时有位鲁褒写了篇奇文《钱神论》,讽刺世人把钱当神崇拜,文中说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

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爱如兄,字曰‘孔方’。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晋朝是怎么灭亡的

晋朝是怎么灭亡的

晋朝是怎么灭亡的晋朝(266—420年)晋朝分西晋和东晋。

一共经历了154年。

下面店铺给大家说说晋朝是怎么灭亡的,供大家阅读!晋朝是怎么灭亡的由于长期的内乱后国力渐弱、加之统治者的对外民族压迫致使本就风雨飘摇的晋王朝摇摇欲坠、后匈奴贵族刘渊之子刘聪攻破洛阳。

俘虏怀帝。

西晋灭亡。

北方战乱、十六国突生!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惠帝,司马炽即位,改元永嘉,司马越为太傅辅政,政局为司马越把持。

在此期间,匈奴等少数民族也开始建立独立的政权,其中刘渊已经自称汉帝,但是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

永嘉五年(311年)正月,晋怀帝密诏荀晞讨司马越,三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越于同月病死,众共推王衍为元帅。

四月王衍遣军队在护送司马越灵柩回到东海封国时,与镇东大石勒的二万军队于苦县(河南鹿邑)宁平城(河南省郸城县东宁平乡)作战,石勒(后来的后赵老大!)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全被歼灭,石勒焚烧司马越的灵枢。

王衍被擒时,劝石勒建国称帝,以求苟活,但仍被石勒活埋,临死叹息:“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西晋最后一支主要兵力被消灭,已无可战之兵。

而东晋这个政权颇有特殊性。

一切外来政权,想站稳脚跟,必须和当地贵族打成一片,这个是很多政治家都懂得的道理。

司马睿能当上皇帝,王导的贡献相当大,所以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由于王家功劳很大,所以王家的宗族受到了很大的礼遇,尤其是王敦。

后来这个王敦作乱,好在没有成功。

但是权臣问题,成为东晋很大的问题,有许多大臣,都是兼八州刺史。

也就是东晋所有州的刺史。

还有什么丞相、大、司隶校尉、录事尚书这种有实权的大官,往往都是一个人。

所以,接下来又出现了祖约、桓玄等等叛乱,桓玄还曾经短暂灭亡了东晋。

再后来就是刘裕,最终灭亡了东晋。

谢家也曾经当过权臣,不过还算老实。

这样,就出现了,南朝无论谁当皇帝,王谢两家都得吃香,否则你这个皇帝也当不踏实。

这种情况到了隋朝才有所好转,到了唐太宗时期,几次重修家谱,才最终使得王谢两家衰落。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

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在西晋王朝建立过程中,司马懿是奠基者。

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大权,中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

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研究西晋的兴亡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低调展才华司马懿赢得曹操信任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有多种形式,如,有的王朝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也有以和平的方式--禅代,后者将前者赶下台。

所谓禅代,实则宫廷政变,乍看是和平交接,却是经过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赢家稳操胜券,败者体面下台而已。

司马氏取代曹魏,就是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才打败政敌的。

其历程可谓惊心动魄,血雨腥风。

司马氏是河内温县远近闻名的大族,世代为官,司马懿的祖父辈,三代(钧、儁、防)均为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可谓高门望族,远近闻名,属于士族阶层。

司马家族有一定的文化传承。

“伏膺儒教”,其家风受礼教影响较深。

司马防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把家庭当作模拟朝廷,“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

司马氏显赫的家世与宦官之后的曹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司马家族中有的人与曹操关系不错,但从内心深处而言,司马氏家族不少人是看不起曹操的。

尤其是司马懿,他对曹操控制汉献帝,掌控朝政大权的行径十分不满,更瞧不起曹操的出身,“不欲失节屈从曹氏”。

但当时曹操势头正盛,在朝廷说一不二,为发展势力,他很需要得到司马氏这样有影响的家族的支持。

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

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

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
后宫争斗:西晋时期后宫妃嫔众多,各自争夺皇帝的宠幸和权力,导致宫廷政治混乱,甚至发生过一些血腥事件,如甄氏之乱等。

内外战乱:西晋时期,政治腐败严重,加上官僚贪污,军队弱化,国内出现了很多战乱,如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同时也面临外族侵略,如匈奴、鲜卑、羌族等。

经济危机:西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人口减少,土地荒芜,使得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萧条。

社会动荡:西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士族、豪门、富商等阶层之间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断。

文化困境:西晋时期,文化失去了盛世的光辉,大量的著名文化名人先后逝世,使得文化水平大幅度下降,对于西晋未来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这些历史事件,加上其他因素,都导致了西晋的衰落和灭亡。

- 1 -。

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事件

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事件

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事件
西晋由盛转衰的事件当然是八王之乱。

其实西晋王朝的建立就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秦汉王朝已经确立了商周王朝的封建制度不如郡县制度。

而司马家认为两汉的失败是没有施行封建制,因此强化了家族制和封建门阀制度,阶级固化严重。

结果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彻底毁了国家的稳定。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读《资治通鉴•晋纪》历史的悲剧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大乱之后的王朝大都延续了“短命”的悲情色彩,西晋王朝便是既短命而亡的秦帝国之后,又一个“朝生夕死”的王朝,“冬,十一月,乙未,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

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帝亦悲不自胜。

”(1)晋愍帝留给我们的除了昏庸无能的斑斑劣迹可能就只有他而群臣们悲伤的背影。

而探究其灭亡的原因,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原因有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

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乃曹魏权臣司马炎夺权篡位所创。

晋武帝前期,西晋南有孙吴之患,北有匈奴、鲜卑之危,司马炎或许是于形势所迫,尚能做到矜矜业业,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勤俭节约,由此也带来了“太康之治”的繁盛局面。

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国家的安定,后期的晋武帝一改节的俭朴素之风,好大喜功,在朝廷内外掀起一股奢华之风,自上而下遍及群臣。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惘然自失。

”(2)晋武帝帮助晋朝权富王凯与石崇斗富的经过便是最鲜明生动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晋武帝在最重要的立储之事上听信谗言,犯下致命的错误,立痴傻的司马衷为太子,由此埋下了西晋此后历代君主或昏庸无能或浮华奢侈的祸端。

由是观之,作为西晋的“第一任领导人”,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开不正之风之先河,而且在几次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决策中屡屡犯错,他的表现可能就已经注定了西晋短命而亡的悲剧命运。

“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难变继起”(3)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晋武帝开创的奢华腐败之风并没有随着武帝的离世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而沿用了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起了对波助澜的作用。

揭开西晋短命之谜,带你了解西晋的政治失衡与国家崩溃

揭开西晋短命之谜,带你了解西晋的政治失衡与国家崩溃

揭开西晋短命之谜,带你了解西晋的政治失衡与国家崩溃三国的分裂局面由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所结束,然而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有国祚51年。

如果从司马炎平吴算起,则只有37年的全国性统一。

历来大家谈起西晋短命的原因,大都归结于致其元气大伤的“八王之乱”及其背后的西晋宗王分封制度。

诚然,八王之乱的爆发,使得西晋国家权力急速走向崩溃。

然而,在笔者看来,“八王之乱”却并不能看做西晋宗王分封制度的必然结果,更不能被视为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

田余庆先生关于西晋王朝,曾经有“这(西晋)不过是一个低层次的统一”的评语。

西晋自武帝司马炎驾崩之后,政治平衡被迅速打破,从而带来的国家崩溃,也标志着魏晋以来重塑汉代国家统一模式的彻底失败,或许就是这种“低层次的统一”的一个最鲜活注脚。

同时,这也是西晋迅速灭亡的真正原因所在。

西晋短命的真正原因是政治平衡被迅速打破那么,西晋的政治平衡究竟是怎样被打破的呢?笔者就来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段西晋政治平衡被打破的历史,希望能借此以管窥西晋王朝短命的真正原因。

一、晋初的政治平衡,功臣与宗室的两强并立应该说,晋初的政治格局和司马昭时代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

司马炎在咸熙二年(256年)登上帝位,完成了魏晋禅代。

然而,以三十岁的年龄成为西晋开国之主的晋武帝,其政治经验却显得相当不足。

在此之前,司马炎谈不上有多少实际的政治历练,他甚至没有担任过任何关键性的官职,更没有出镇州郡和带兵征讨的军事履历。

司马炎登上帝位,完全是依靠“父祖余烈”,完成的一个摘桃子“仪式”。

司马炎本人的政治基础之薄弱,从他的晋世子之位,都是依靠贾充和裴秀等人的极力拥戴才获得并巩固这件事上也可见一斑。

另外,在司马氏家族内部,且不说司马孚、司马望作为其长辈,声望和资历都远在司马炎之上,更有齐王司马攸这样的有力竞争对手几乎一直在虎视眈眈。

咸宁元年(275年)八月,晋廷给出了一份配享太庙的功臣名单。

《晋书·武帝纪》:“以故太傅郑冲、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骠骑将军王沈、安平献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贾充、太尉陈骞、中书监荀勖、平南将军羊祜、齐王攸等皆列于铭飨。

五胡乱华西晋灭亡的原因与过程

五胡乱华西晋灭亡的原因与过程

五胡乱华西晋灭亡的原因与过程五胡乱华是指五胡族群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大规模入侵与侵占,导致西晋王朝的灭亡。

本文将探讨导致五胡乱华的原因以及西晋灭亡的过程。

一、原因:1. 内部分裂与政治腐败:西晋王朝在其后期发生了政治上的内部分裂,尤其是帝位继承问题引发了多次的内战,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力量。

同时,显贵子弟内外交困,没有参与到实际治理中,政府腐败现象盛行,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2. 强敌压境与无力抗敌:西晋王朝在内部分裂的同时,还面临着外部多个强大的民族侵略,如匈奴、鲜卑、羯族等。

这些异族自北方不断向中原地区侵扰,西晋王朝无力有效抵御,陆续失去领土和资源。

3. 经济衰退与社会动荡:西晋王朝在其后期,经济受到战乱的严重摧残,加上政府腐败导致财政困难。

同时,社会不稳定也加剧了西晋的衰败。

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激化,大量农民起义爆发,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二、过程:1. 五胡入侵与割据战乱:五胡族群包括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和匈奴等,在西晋王朝后期陆续入侵中原地区。

他们占领大片土地,建立割据政权,形成局部势力。

而与此同时,内战、赋税重压、战乱等导致的社会动荡加剧,造成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2. 内战频发与帝位更迭:西晋王朝后期,内部的政治斗争变得激烈,多位皇帝相继登位,内战接连不断。

其中,八王之乱(公元301年-306年)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在这场内战中,八位皇室成员竞相争夺帝位,造成王朝的进一步削弱与分裂。

3. 外族入侵与灭亡:五胡族群入侵的势头不断壮大,在内战的背景下,他们迅速扩张势力,并最终灭亡了西晋王朝。

其中,鲜卑族的势力发展最为迅猛,鲜卑族出身的后燕和北魏相继建立,奠定了北方的统治地位。

总结:五胡乱华西晋灭亡的原因主要包括内部分裂与政治腐败、强敌压境与无力抗敌、经济衰退与社会动荡等。

而导致西晋灭亡的过程则包括五胡入侵与割据战乱、内战频发与帝位更迭以及外族入侵与灭亡等。

五胡乱华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埋下了伏笔,也为后来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

简述西晋灭亡的历史过程

简述西晋灭亡的历史过程

简述西晋灭亡的历史过程
西晋灭亡的历史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对西晋灭亡历史过程的全面回答。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的灭亡发生在公元316年至420年之间。

西晋的灭亡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内外交困,西晋时期,政治腐败、官僚主义和社会动荡等问题严重。

同时,西晋面临着匈奴、鲜卑、羌族等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以及东晋、蜀汉等割据政权的崛起,使得国家内外交困。

2. 分裂割据,西晋后期,内部权力斗争激烈,皇位继承问题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焦点。

王室内部的纷争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裂,各地军阀割据,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能力。

3. 军事失利,西晋时期,国家军队的实力逐渐衰落,无法有效抵御外族的侵略。

特别是在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西晋军队多次遭到失败,使得国家的疆域逐渐缩小。

4. 经济困境,西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和政治腐败,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

财政赤字、物价飞涨、民生困苦等问题严重,社会经济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5. 外族入侵,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不断加剧。

特别是在公元316年,前秦君主苻坚攻破洛阳,俘虏晋愍帝,标志着西晋的灭亡。

此后,西晋政权逐渐衰落,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刘宋所推翻。

综上所述,西晋灭亡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事件,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内外交困、分裂割据、军事失利、经济困境以及外族入侵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之殇:建立、繁荣、内乱、灭亡,五十余载的历史教训

西晋之殇:建立、繁荣、内乱、灭亡,五十余载的历史教训

西晋之殇:建立、繁荣、内乱、灭亡,五十余载的历史教训引言:西晋,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嘿,朋友们!想象一下,历史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各个朝代如一艘艘航船在其中穿梭。

有的船坚固耐用,航行许久,留下深刻的痕迹;而西晋呢,就像是一艘看似华丽却构造有瑕的船,刚起航不久,便在波涛中迅速解体,沉没于历史的深潭。

它曾短暂地统一了华夏大地,让人们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可转眼间,内乱的风暴就将这希望撕得粉碎,最终走向灭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晋这段充满戏剧性与悲剧色彩的历史,探寻其背后隐藏的兴衰密码,看看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一、西晋的建立:司马炎的篡位之路与统一征程东汉末年,那可真是个乱得像一锅粥的时代,诸侯纷争,三国鼎立,战火纷飞了数十年。

曹魏政权在曹家几代人的经营下,也曾风光一时,可到后来,就像一位年迈体弱的老者,渐渐没了精气神儿。

司马氏家族呢,却在曹魏的朝堂里悄无声息地壮大,司马懿老谋深算,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接力掌权,一步步把曹魏的大权都揽到了自己怀里。

司马炎就像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幸运儿,公元 265 年,他瞅准时机,干脆利落地逼迫魏元帝曹奂把皇位禅让给自己,就像一场不流血的权力交接仪式,西晋王朝就此诞生。

司马炎可不是个小富即安的主儿,他心里惦记着尚未纳入版图的东吴。

于是,他厉兵秣马,精心筹划,仿佛一位胸有成竹的棋手,在战略棋盘上巧妙布局。

公元 280 年,西晋大军如猛虎出山,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攻破东吴都城。

这一胜利,就像拼图的最后一块被完美嵌入,全国终于统一了。

可谁能想到,这看似美好的开端,却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危机正在暗处悄悄酝酿。

二、西晋初期的政zhi制度与经济发展:分封制的隐患与经济的复苏(一)分封制的实行:政zhi稳定的双刃剑西晋刚建立的时候,司马炎心里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他琢磨着,咱这司马家的天下,得让自家人来保驾护航才靠谱。

于是,他大张旗鼓地搞起了分封制,把同姓宗室都封成王。

这些诸侯王啊,就像被撒在西晋大地上的一颗颗种子,各自在自己的领地里生根发芽。

晋朝的盛世与衰落历史评价

晋朝的盛世与衰落历史评价

晋朝的盛世与衰落历史评价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从建立到衰落,经历了盛世与衰落两个阶段。

本文将对晋朝的盛世与衰落进行历史评价。

一、晋朝的盛世晋朝的盛世主要指的是西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政权相对稳定。

首先,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巩固了晋朝的统治地位。

他废除了魏晋五胡乱象的政策,并且推行了限制封建势力、重视农桑、发展教育等一系列有益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措施。

其次,在经济方面,西晋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农田水利的开发和改良,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粮食供应充足,人口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繁荣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在文化艺术方面,晋朝诗人们的文化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以左思、陶潜为代表的晋朝诗人,以豪放派风格为主,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盛世的向往与期盼。

此外,晋朝还兴起了重文教授业的风潮,书院和私塾广泛兴起,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的人才。

二、晋朝的衰落晋朝的衰落主要指的是东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政权频繁更迭,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加剧。

首先,东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失去了对国家的有效控制。

五胡十六国时期,没有一个朝代能够稳定地统治整个中国,政权更迭不断,给社会带来了莫大的混乱和灾难。

这种政治动荡不仅导致国家治理混乱,也让社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其次,在经济方面,东晋时期面临着大规模战乱和兵荒马乱的困扰,导致生产力严重下降。

战乱使得农田水利遭到破坏,农民大量流离失所,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同时,商业也严重受到冲击,贸易停滞,市场萧条。

再次,在社会方面,东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

战乱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底层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加剧。

加之,士族势力的日益膨胀,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三、晋朝的历史评价晋朝的历史评价是相对复杂的。

从盛世与衰落两个阶段来看,西晋时期的盛世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东晋时期的衰落也不容忽视。

西晋灭亡与十六国的分立

西晋灭亡与十六国的分立

西晋灭亡与十六国的分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灭亡后,十六国相继分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西晋灭亡的原因以及造成十六国分立的一系列因素。

一、西晋灭亡的原因1. 内外因素交织:西晋灭亡既有内在的政治经济问题,也有外部的战乱冲突。

西晋时期,诸多内部问题如皇权下陷、战祸频仍、贵族地主的贪腐等,导致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

同时,外部的游牧民族入侵、战争频繁也加剧了西晋的衰落。

2. 政治腐败与内乱:西晋时期,皇权不断下降,权臣纷争、宦官干政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统治机构的腐败和内战的频繁发生。

政治的混乱瓦解了对内对外的团结力量,为灭亡埋下了伏笔。

3. 贵族寡头与藩镇割据:西晋时期贵族寡头掌控了大量的土地财富,导致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和中央政权衰落。

同时,藩镇割据现象也威胁到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

二、十六国的分立1. 各地藩镇崛起:西晋灭亡后,各地的军事集团掌握了大片土地和军队,逐渐形成割据势力。

如后赵、前凉、后秦等,这些势力通过战争、政治手段逐步在各自地区建立起独立政权。

2. 民族迁徙与游牧民族的附庸:在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开始迁徙南下,与当地汉族社会接触、融合。

一些游牧民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在汉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流。

3. 文化融合与民族分化:灭亡的西晋留下了一片文化真空,汉族文化逐渐与游牧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产生新的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得民族分化更加严重。

三、结论西晋灭亡与十六国分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既有内在的政治经济问题,也有外部的战乱冲突。

西晋灭亡后,各地藩镇崛起,形成了十六个相对独立的政权。

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分化。

对于我们来说,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多样性和变迁。

历史趣闻历史上西晋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趣闻历史上西晋是怎么灭亡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上西晋是怎么灭亡的?
导语:灭亡西晋的民族是当时在中国北方盘踞的少数民族匈奴。

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

魏晋时,西
灭亡西晋的民族是当时在中国北方盘踞的少数民族匈奴。

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

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少数民族的起义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

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

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的反抗不断地发生。

西晋后期,先后爆发了齐万年、李特、张昌、王如及杜弢等领导的大规模起义,其中李特之子李雄还在四川建立了“成汉”政权。

刘渊起兵
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也相继起兵反晋,其中刘渊、石勒起兵最早。

刘渊字元海,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汉化程度很深。

刘豹死后,他代为左部帅,惠帝时为五部大都督。

304年(永兴元年),刘渊开始起兵。

很快发展到五万人,定都于离石(山西离石),建国号“汉”,自称汉王,“胡”、汉各族很多人归附他。

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

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

……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资治通鉴》卷八五。

“短命”的西晋给我们的启示

“短命”的西晋给我们的启示

奢侈如 同不断扩散的癌 细胞 ,一步步腐蚀 西晋
的肌 体 ,逐 渐 演绎 成让 人 眼花 缭 乱 的权 力 争斗 。
息相 关。可惜的是 ,司马炎平吴后,不再励精 图治,而是沉
最终,“ 八王之乱”爆发,贵族王公 同姓相残,
大 动 干 戈 ,斗 争 形 式 由政 治 内斗 转 向 了大 规模 的军 事 杀戮 ,严 重 破 坏 了西 晋 的 统 治根 基 。 后 来 外 族 入 侵 ,攻 陷都 城 , 西 晋 灭亡 ,国 家 又进 入了 “ 五胡 乱华” 的混 战 时期。 奢 靡 之 风 抬 头 ,如 同衰 亡 种 子破 土 ,政 权 倾 覆 与 事 业 败 亡 往往 由此 而 生。 当前 ,我 们 持
西 晋 中后 期 ,全 国 上 下 沉浸 在 奢 侈 无度 的
氛 围 里。 正 是这 种 奢靡 世 风 ,最 终 导致 了政 治
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方面采取措施 ,促进农业生产,还在殿 前烧掉御医进献 的雉头裘以示节俭 。通过推行这些措施,西 晋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出现 了 “ 太康之治”的繁荣景象。
风气 日益败坏。《 晋书》对 当时社会描述道 : “ 纲
纪 大坏 ,货 赂 公 行 ,势 位 之 家 , 以贵 陵 物 , 忠 贤路 绝 , 谗邪 得志 , 更相 荐举 , 天 下谓 之互 市焉 。 ”
《 晋书 ・ 食货志 》称 : “ 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成安其业
而乐其 事 。H u I F A N G
“ 短命 ” 的西晋给我们 的启示
白广磊
在我 国历史上 ,西晋是 由 “ 分”到 “ 合”实现大 一统的 王朝之一,但也是一个 “ 短命”王朝,从晋武帝司马炎取代 曹魏称帝到最终亡 国,仅仅历经五十余年,若从司马炎灭吴 算起 ,只存在不到 四十年。为何一个结束 三国鼎立局 面的王 朝却如此 “ 短命”?统治阶级 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 盾是其灭亡的重要原 因,但从上到下蔓延开的奢靡腐败之风,

东晋的崛起与西晋的衰败

东晋的崛起与西晋的衰败

东晋的崛起与西晋的衰败东晋和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分别承袭了三国时期和晋朝的传统。

东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而西晋则在统一了三国后逐渐走向衰败。

本文将就东晋的崛起和西晋的衰败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东晋的崛起东晋的崛起始于西晋末年,由于内部政治腐败和外族的入侵,西晋的统治不断动摇。

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司马睿崛起并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司马睿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挽回国家的颓势。

首先,司马睿重视选人用人,尊重才智。

他提倡才能胜过门第,为各级官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鼓励人才广泛参与国家政治。

其次,司马睿注重农桑兴业,鼓励农业发展。

他实行减免赋税,提倡农田的合理耕种,并大力推动水利建设,使得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繁荣。

此外,司马睿还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兴修学校、图书馆,提倡士人学问,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东晋的整体崛起。

东晋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国家经济逐渐恢复,文化繁荣,为后来南朝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西晋的衰败相比之下,西晋在东晋崛起的同时却逐渐走向了衰败。

西晋统一了三国后,国内各大军阀仍然自相残杀,社会动荡不安。

加之西晋统治者的贪腐和不作为,政治一再失衡。

首先,西晋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横行,权臣专权。

各地大族纷争不断,权力斗争加剧,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秩序混乱。

其次,西晋的经济遭遇了严重的困境。

战乱不断导致了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加上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造成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

同时,西晋统治者缺乏对外强有力的政策。

匈奴、鲜卑等民族频繁侵扰西晋边境,而西晋政府对此却视而不见,无力抵御。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导致了西晋的衰败。

最终,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西晋逐渐走向了灭亡。

三、东晋与西晋的比较东晋的崛起和西晋的衰败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时期。

东晋以其积极向上的改革措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而西晋则因为内部政治的腐败、社会动荡以及对外敌人的袭扰而日益衰败。

晋朝的历史评价辉煌与衰落的争议

晋朝的历史评价辉煌与衰落的争议

晋朝的历史评价辉煌与衰落的争议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经历了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晋朝的历史评价一直备受争议,有些人认为它辉煌灿烂,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衰落的开端。

本文将分析晋朝的辉煌和衰落的争议,并对晋朝的历史评价做出相关的讨论。

一、晋朝的辉煌晋文化的繁荣是晋朝辉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晋朝的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王羲之是晋朝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影响着后世。

晋初还出现了“七子”(王羲之、谢安、嵇康、阮籍、孙绰、刘琨、范纯仁)和“八达”(郭璞、陆机、张华、嵇康、陶渊明、卞远、阮籍、刘琨)等一批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晋朝文化的巅峰。

此外,在晋朝还有很多杰出的画家、音乐家和文学家,为晋朝文化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在政治方面,西晋时期的司马炎实施的“五铢十人法”充分展示了晋朝政治的繁荣。

该法案推动了国家农业的发展,并且有利于平衡富贵之间的差距,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西晋的统治者在政治上进行了许多深远的改革,使得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健全和有序。

这些改革不仅丰富了晋朝的政治实践,也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晋朝在科学技术、医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也有很多的成就,即便是在当时整个东亚地区,西晋在这些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

二、晋朝的衰落虽然晋朝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它的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

晋朝的衰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晋朝统治者的内斗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自西晋取代王朝开始,过度的内斗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统治者之间的权力争夺使得晋朝的政治背离原本的目标,社会秩序被破坏。

这导致了内部的混乱和外部的侵略,最终导致了晋朝的灭亡。

其次,晋朝经济的衰退是晋朝衰落的另一个原因。

晋朝时期,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固化,较高层次的人们追求奢靡生活,而底层人民则生活在贫困之中。

加上晋朝频繁的战乱和政治动乱,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衰退。

最后,晋朝在军事防御上的失败也是衰落的原因之一。

对西晋兴亡历程的感悟

对西晋兴亡历程的感悟

对西晋兴亡历程的感悟
西晋兴起于曹魏、东吴、蜀汉三国时期,经过司马炎的统一,形成了一定的统治格局。

然而,由于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外族侵扰等原因,西晋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衰落,最终灭亡。

个人认为,西晋兴亡历程的教训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上的腐败和内部争斗、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和不平等、外部的军事压力等问题,都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要确保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治理,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的发展。

五胡乱华西晋末年的动荡

五胡乱华西晋末年的动荡

五胡乱华西晋末年的动荡东晋时期,政局动荡,加上外患的侵袭,使得西晋开始走向衰亡。

在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是导致国家内外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谓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族。

他们纷纷借势东迁,对西晋朝廷造成了巨大威胁,这是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

一、五胡的异民族背景1. 匈奴族匈奴族自汉朝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的敌国,曾多次发动逆袭与侵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匈奴的力量逐渐削弱,但他们仍然是中国边防的威胁。

2. 鲜卑族鲜卑族在东汉末年已经开始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与西晋的矛盾日益加深。

他们自诩为“健贾鲜奇”,逐渐崛起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

3. 羯族羯族起源于西部地区,是一个游牧部落。

他们的军事实力强大,在进攻中原地区时给西晋带来了巨大压力。

4. 氐族氐族是一个原住民族,他们居住在西南的巴蜀地区。

氐族在西晋末年的动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抓住了时机发起了反抗。

5. 羌族羌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居民,他们曾经与汉朝和西晋朝政府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但是在动荡的时局下,羌族也加入了混战的行列。

二、五胡混战的影响五胡乱华对西晋朝廷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影响,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内忧外患五胡民族的侵略给西晋朝廷带来了内忧外患。

内部,朝廷内部宦官权势、豪门世族相互倾轧,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

外部,五胡民族的频繁入侵给国家的边防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得西晋朝廷无力应对。

2. 土地兼并与人口流失五胡民族的入侵造成了大量人口流失和土地兼并。

许多百姓纷纷南迁,使得中原地区人口减少,城市荒废。

而五胡民族则借机侵占土地,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3. 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五胡乱华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军阀割据,百姓生活异常困苦。

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秩序崩溃。

三、西晋灭亡与五胡政权的建立五胡民族的入侵对西晋朝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冲击,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在西晋灭亡后,五胡民族建立了鲜卑政权、羯政权和羌政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读《资治通鉴•晋纪》历史的悲剧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大乱之后的王朝大都延续了“短命”的悲情色彩,西晋王朝便是既短命而亡的秦帝国之后,又一个“朝生夕死”的王朝,“冬,十一月,乙未,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

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帝亦悲不自胜。

”(1)晋愍帝留给我们的除了昏庸无能的斑斑劣迹可能就只有他而群臣们悲伤的背影。

而探究其灭亡的原因,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原因有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

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乃曹魏权臣司马炎夺权篡位所创。

晋武帝前期,西晋南有孙吴之患,北有匈奴、鲜卑之危,司马炎或许是于形势所迫,尚能做到矜矜业业,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勤俭节约,由此也带来了“太康之治”的繁盛局面。

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国家的安定,后期的晋武帝一改节的俭朴素之风,好大喜功,在朝廷内外掀起一股奢华之风,自上而下遍及群臣。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惘然自失。

”(2)晋武帝帮助晋朝权富王凯与石崇斗富的经过便是最鲜明生动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晋武帝在最重要的立储之事上听信谗言,犯下致命的错误,立痴傻的司马衷为太子,由此埋下了西晋此后历代君主或昏庸无能或浮华奢侈的祸端。

由是观之,作为西晋的“第一任领导人”,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开不正之风之先河,而且在几次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决策中屡屡犯错,他的表现可能就已经注定了西晋短命而亡的悲剧命运。

“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难变继起”(3)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晋武帝开创的奢华腐败之风并没有随着武帝的离世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而沿用了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起了对波助澜的作用。

“初,(曹魏)群臣以吏部不能审复天下之士,故令郡国各置中正,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为之,使铨次等级为九品,有言行修著则升之,道义亏缺则降之,吏部凭之以补授百官。

行之浸久,中正或非
其人,奸蔽日滋。

(尚书仆射)刘毅上书曰‘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诉之忌,用心百态,营求万端,廉让之风灭,争诉之俗成,臣窃为圣朝耻之!’”(4)曹魏时期,统治者为了取得士卒的拥护而实行九品中正法,由政府专职官员负责考察推荐地方人才,承认士族的做官特权,反对宦官与外戚干政,由此结束了两汉以来的宦官、外戚、士族三种势力争权斗势的局面,士族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到了西晋,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利益的特点让出身于士族之家的司马炎不愿放弃,即使他知道九品中正有着很深的弊端。

说实话,九品中正选拔、考察、铨叙官员的办法未必不好,只要坚持公正公平的标准,确保严格的保障办法,就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然而,在腐败之风浸润已久的西晋帝国,即使原来尽善尽美的办法尚会蜕化变质,更何况本意弊端百出的九品中正法。

于是,九品中正制在乌烟瘴气的西晋王朝里渐渐地变味变质,成为了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

西晋王朝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奇特现象。

担任大中正,小中正的官员一不受朝廷监察、考校,二不理会原定的取舍原则,任意行事,他们不是根据对象的德行,才干以及所适合从事的工作确定品级,而是看重门第忽视才德。

朝野上下由此成为了是非颠倒之地:有权者无能,能者却没有多少权力,国家权力的运转行使缓慢低效。

“谈者以虚荡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5)可以说,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和逐渐发展过程中的“变质”使西晋的统治根基在人才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动摇。

中央的官制本已破败不堪,而地方上所采用的不合时宜的分封制更是起到了火上焦油的作用。

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行了分封制,大肆分封同姓王。

“汝南王亮,武帝时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楚王玮,太康末,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将军;赵王伦,元康初迁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关中;齐王冏,是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许昌;成都王颖;惠帝时为镇北大将军,镇邺;河间王颙,为平西将军,镇关中”。

(6)然而,分封制的设立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诸侯王手握一方军政大权,坐镇四方,表面上拱卫了皇权,实际里却因为西晋王朝对地方监管法度制度的缺
失和王权内部的重重矛盾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威胁,这也是后来“八王之乱”的根源。

八王之乱的出现,就像是催化剂,让本就已遥遥欲坠的西晋王朝不堪重负,轰然倒塌,社会矛盾顿时激化。

当西晋明白分封制埋下的恶果之时,却早已到了日薄西山之时,早已无力回天。

其实,西晋王朝的过早倾覆,也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

早在汉朝起,北方的少数民族就通过不断地侵扰劫掠和向内地迁徙不断地发展壮大,盘踞中原各地。

西晋之时,居于北方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不不足,便努力通过对外入侵和迁徙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许多地方已然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超过了汉族,甚至出现了“关中八百万之余,率其少多,狄戎居半”(7)的现象西晋的统治因此受到严峻的冲击。

八王之乱爆发后,许多诸侯王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不惜“引狼入室”,雇佣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军队。

少数民族的入侵不仅带来了蛮夷之风,更由于其对汉人的大肆劫掠和屠杀,造成了中国社会长期的分裂混乱割据的局面,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五胡乱华”。

纵观西晋兴亡的过程,不难发现,西晋从诞生到覆灭,犹如上山和下山。

究其原因,不外乎统治群体的昏庸失策、选官制度的变质失效、地方制度的无力失衡和外敌的侵扰劫掠。

我们发现,西晋王朝建立以后,并没有如一般新建王朝一样努力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反而把“民水君舟”的道理抛之脑后,极力推崇奢华腐败,贪图享乐,忽视民生,不觉中动摇了西晋本就不稳固的统治基础。

由是观之,一个王朝要想保证其统治地位的延续,必须要做到建立有效明智的集体决策团队,对内杜绝贪污腐败,严惩奢华不正之风,建立完善的官僚取士体制和地方检察制度,努力发展和保障民生,对外发展军事,发展积极外交、独立外交,这是无数王朝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注释:
(1)引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十二》
(2)引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
(3)引自干宝《搜神记》
(4)引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三武帝太康五年》
(5)引自干宝《搜神记》
(6)引自《中国通史••第五卷》(7)引自江统《迁徙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