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06年3月13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要求的通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要求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日期】2006.08.21•【文号】•【施行日期】2006.08.21•【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要求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为充分发挥科技馆作为公益性科普活动场所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科协发青字〔2006〕35号,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开展该项工作。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和要求通知如下:一、“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关键是要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相结合,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
这项工作与《科学素质纲要》中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程的组成部分。
各地科协要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高度结合本地区相关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按照《通知》中的实施工作方案对该项工作做出安排。
二、各省科协应将《通知》和本通知转发给各级科协所属科普场馆(含流动科技馆),组织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其建设和管理,积极研究、策划、开发、设计与学校科学课程相适应的活动内容,制定规范化的活动方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此项工作,探索构建社会化的合作平台;加强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部、外交部、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内国际科技会议及展览会管理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外交部、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内国际科技会议及展览会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布日期】1999.01.11•【文号】国科发外字[1999]012号•【施行日期】1999.01.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国际科技合作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科学技术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与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日期:2008年1月25日实施日期:2008年1月25日)废止(原因:已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管理办法》(中办发[2006]10号)和科技部、外交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际科学技术会议与展览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外字[2001]311号)代替)科学技术部、外交部、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内国际科技会议及展览会管理的通知(国科发外字〔1999〕012号)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科委、广东海关分署及各直属海关,各有关单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境内召开的国际科技会议及展览会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这些国际会议和展览会为我国了解国外最新科技动态、推动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及展示我国科技成就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扩大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规定,科技部负责审批境内召开的国际科技会议和以科研、技术交流、研讨为内容的国际展览会。
为进一步规范此类活动,加强管理和规划,杜绝某些会议及展览会中存在的内容空泛、超标接待、规模过大、规格过高、重复办会等不良现象,特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有关概念的定义(一)“国际科技会议”指与会者来自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含中国),以科技内容为主题的会议,主要包括:1.国际科技组织委托中国有关机构举行的年会、例会及其他会议;综合性国际组织在华举办的科技方面的各类会议;2.涉及某一专门学术领域或是为某一课题举办的国际研讨会;3.在华举办的国际科技展览附设的研讨会。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安全生产落实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安全生产落实年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13•【字号】冀政办函[2006]14号•【施行日期】2006.03.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安全生产落实年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政办函〔2006〕14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省安委办制定的《全省安全生产落实年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六年三月十三日全省安全生产落实年工作方案(河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省委、省政府决定2006年为全省安全生产落实年。
为使落实年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目的,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全省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抓落实,围绕解决难点热点问题抓落实,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在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国家和我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逐条落到实处,下大力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全省安全生产落实年要实现“一个确保,三个促进”,即确保国家和我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逐条落到实处;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促进全省2006年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尽快建立。
三、重点任务在全面完成2006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的同时,突出抓好六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力求有新突破,新进展。
(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
1、把安全生产纳入各级各部门“十一五”规划,做到有指标、有项目、有措施、有支撑体系。
2、把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并严格进行考核。
(药事法规)第一章1-法规概论
• 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9部
• 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 发[2013]18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 见(国办发[2013]14号) •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 [2012]5号)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 则(试行)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11]483号)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 验室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11]482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 排的通知(国办函〔2009〕75号) •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 22号) • 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 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 17日中发〔2009〕6号发布)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 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00号)
三、药事法历史沿革
• • • • 1911-1948:雏形阶段 1949-1983:形成阶段 1984-1997:发展阶段 1998-现在:完善阶段
第二节 药事法渊源
一、法律的部门体系
1、宪法: –规定国家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公民基本权 利,是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的基础。 –包括宪法、组织法、选举法、特别行政…… 2、民商法: –调整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主体之间财产、人 身关系。 –包括: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物权法、 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知识产权法等。
药 事 法 规
关于修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的报告(2006年5月22日六届六次全委会议通过)
中国科协六大 以来 ,我 国发展进入 了一个重要的战
略机遇期 。党 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 中、四中、五 中全会
业单位对 《 章程》修改的意见。
大家普遍认为 ,近些年来 ,我 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制定了一系列重大 的方针政策 ,提 出了我 国 “ 十一五 ” 时期发展 的主要 目标 、指 导思想和重大部署 。全 国科学 技术大会提 出了我 国科学技术发展 的奋斗 目标和重要任 务 。为适应 我 国发 展 的阶段 性特 征 ,加 强科 协组 织建 设,更好地 履行 中国科协 的职责 ,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 建设创新型 国家 、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中的作用 ,需 要对 《 章程》进行必要 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工作者服务 ,有利于推动科协工作 的开展 ,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 为进 一步修 改好 《 章程 》 ,3 月中旬, 中央办 公厅
协、机关各部门和直属单位参加 的座谈会 ,广泛 听取各
方面对 《 章程 》修 改的意见和建议 ,提 出了 《 章程》修 改初稿 。2 0 年 1 0 6 月,按照 中央书记处对 《 章程 》修改 的要 求 ,经 过认 真讨论 研究 ,反 复修 改,形 成 了 《 章 程 》征求意见稿 。2 0 年2 0 6 月,通过 中国科协 网站,广 泛征求各全国性学会 、地方科协和 中国科协机关及直属
各全 国性 学会和 各省 区市科协 的意见 。4 O 月3 日,根据
中央 书记 处听取 中 国科 协关 于七大 筹备 工作汇 报后对
《 章程 》提 出的修 改意见 ,又作 了修改 。5 O 月1 日,中
国科协六届十八次常委会议对修 改后 的 《 章程》再次审 议后 ,提请六届六次全委会 议审议,形成 了 《 章程 ( 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通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日期】2014.10.17•【文号】科协办发普字[2014]39号•【施行日期】2014.10.17•【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014〕39号)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加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适应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和变化的需要,鼓励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和支持科普工作,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中国科协制定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行业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联系方式:中国科协科普部:刘俊联系电话:************电子邮箱:**************联系地址:北京市复兴路3号中国科协科普部(100863)附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中国科协办公厅2014年10月17日附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科普工作,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推动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传媒和服务等资源载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机构。
主要包括:(一)科技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专门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科技、文化、教育类场馆,分为综合性科技馆和专业科技场馆。
综合性科技馆包括科技馆、自然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专业科技馆包括天文馆、气象馆、地震馆等。
科学技术部令第17号——《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的决定》
科学技术部令第17号——《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6.06.23•【文号】科学技术部令第17号•【施行日期】2016.06.23•【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科学技术部令第17号《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的决定》《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的决定》已经科学技术部2016年第2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万钢二○一六年六月二十三日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的决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文件清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办函〔2016〕12号)精神,按照依法行政、转变职能、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的原则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科技部对单独制定的以及牵头会同其他部门制定的规章和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
现决定对《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2部规章(附件1)予以废止,对《关于科学事业费管理的暂行规定》等128份政策性文件(附件2)予以废止。
附件:1. 科技部决定废止的规章目录2. 科技部决定废止的政策性文件目录附件1科技部决定废止的规章目录1、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发文单位:国家科委发文时间:1994年10月26日文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19号说明: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决定》(国发〔2004〕16号),规定科技成果鉴定改变管理方式,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由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实行自律管理。
2、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发文单位:科技部发文时间与文号:1999年12月26日科学技术部令第3号发布,2006年2月5日科学技术部令第10号修改说明:2013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其中取消了科技部对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全国、跨国境和跨省区域的科学技术奖的登记许可。
现行法律框架下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规则梳理
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法规、政策演变过程一、“股权激励”体系法规、政策演变过程1、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8号)发布。
[2002]48号《通知》就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开始允许对国有企业科技人员及经营管理人试点进行股权激励.《通知》明确了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的原则、条件、对象、方式、额度、激励股权的转让限制、审批程序等一般规则。
2、2002年11月18日,《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实施<</SPAN>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2]508号)发布。
[2002]508号《通知》是财政部、科技部对前文所述[2002]48号《通知》的进一步落实,508号文重申并强调了股权激励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选择的试点企业不超过5户,并就企业申报试点应报送的材料进行了明确、补充。
3、2003年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号)发布.该文明确:转制科研机构改制可对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激励,具体办法按照[2002]48号文执行。
4、2004年4月3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关于高新技术中央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通知》(国资厅发分配[2004]23号)发布。
该文充分肯定了[2002]48号文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的重要意义与积极作用,并要求各中央企业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优秀人才获得合理的收入,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更大贡献.该文就中央企业股权激励试点企业的条件、方案、申报程序等进行了细化、明确,并要求各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06.08.21•【文号】国办发[2006]56号•【施行日期】2006.08.2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二00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财政部、科技部)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国的科技事业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为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现就改进和加强中央(民口)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出以下意见:一、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制1. 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及重大科技事项的决策机制。
新设立(或在每个五年规划期后需延续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以及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事项,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报请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或国务院决策。
2. 建立部(局)际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交流部门年度重点科技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沟通,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分散和浪费。
3. 加强对地方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经费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构建中央、地方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联合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财政部解答:科研项目经费中能否列支人员性费用?
2010年11月09日 16:55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9日讯据财政部网站消息,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央财政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着力改进和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会同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科技经费管理办法。
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方面还存在一些疑问。
为进一步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确保政策顺利执行,我们针对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整理形成了科技经费管理有关政策问答,供参考。
1.为体现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科研项目经费中能否列支人员性费用?对于参与国家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根据其身份,可划分为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项目实施中聘用的无工资性收入的(如在读研究生)人员以及咨询专家三类。
现行相关国家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对这三类人员的人员性费用开支分别采取不同的规定。
其中,对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读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以及咨询专家等的劳务性费用和咨询费,允许在项目经费中按照科研工作实际需求,在“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列支。
对于课题组成员中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由于目前国家财政按照相关工资制度和财政预算管理规定,对正式在编的科研人员已经通过部门预算安排了相应的人员经费,因此一般不允许直接在项目中列支此类人员的人员性费用。
在2006年修订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时,财政部、科技部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工资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针对当时在科研项目经费中以种种名义擅自提取并高额发放人员费,进而造成科研项目立项中的不正当竞争、立项的异化等不良现象,明确规定了国家科技计划等项目经费中不得直接开支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的人员性费用。
此后,针对科技界反映强烈的在科研项目中列支人员费,以及国外允许相关做法等问题,我们对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科研人员的人员费开支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于所在单位性质和人员身份等的不同,其开支渠道和水平也不尽相同。
拓展延伸:中国改革开放32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件
中国改革开放32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件1978--2010,共32年。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宣传画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定名为“经济特区”。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香港回归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
《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
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6、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06.03.19•【文号】中办发[2006]11号•【施行日期】2006.03.1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中办发[2006]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各人民团体:《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3月19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
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
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06]21号)
( ) 照《 止传 销条 例 》 《 八 依 禁 和 直销 管理 条 程监 管 , 断提 高食 品 安全 水 平 , 好 地 满 足 人 民 例》 不 更 规范直销 , 查禁传销。要坚决取缔 “ 拉人头 ” 、
群众 的消 费需 求 。要将 农 村 食 品 安全 作 为 重 中之 团 队计酬 、 收取入 门 费和利 用互 联 网等 形式 的传 销 重抓 出 明显成 效 , 通过 集 中整 治和 推进农 村 食 品安 活动 , 严厉 查 处 以介 绍 工 作 、 事 经 营活 动 等 名 义 从 全现 代流 通 网 、 督 责 任 网 和 群 众监 督 网 建设 , 监 有 欺骗 他人 离开 居所 非 法 聚集 并 限制 人 身 自由的 行 效 遏制 假 冒伪 劣 食 品 流 向农 村 。具 体行 动 方 案另 为 。 行 印发 。
、
安全 责任 制 和责任 追究 制 , 特别 是地 方各 级人 民政 府 要对 本地 区食 品安 全 负总 责 。
一
个工 作班 子 。 ( ) 一步 推动 加 强 行 政执 法 与 刑 事 司法 的 六 进
( -继 续 实 施 全 国食 品 放 心 工 程 规 划 , 一 衔 接 , -) 进 开展跨 地 区 、 部 门执法 协作 和国 际合作 ; 跨 充 步 完善 食 品安全 综 合 监 督 、 织 协 调 机 制 , 强 食 实 和加 强基 层版 权 、 利 、 组 加 专 文化 、 安 和工 商专业 执 公
—
20 07年) 。按照标本兼治 的要求 , 》 在重点行业 校。要多形式 、 多渠道充分揭露传销的伎俩和伪直
维普资讯
8
国务 院办公 厅文 件
销的操作手法等 , 使广大群众认清传销的违法犯罪 网络炒汇以及洗钱行为 , 落实账户实名制 , 打击 地 性质 和欺 诈本 质 。 下 保单 。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1)2000年6月,原国家经贸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通告》,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主管部门发出的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的文件。
2)国家经贸委关于印发〈〈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引导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的技术服务机制,以克服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中的市场障碍。
”。
(2001 年10月10日)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提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融资担保等新机制。
” 。
(2004年4月1日,)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通知,提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克服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
(2004年11月10日)5)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对于节电工作开展得好、节电效果显著的单位,各地应予以奖励。
(2004年11月23日)6)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2005年6月27日)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提出“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
(2005年7月8日)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部等关于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通知,提出“逐步建立政府机构能源管理能力评价体系,鼓励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聘请节能专业服务机构参与政府机构节能改造,优化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科学技术部、中宣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
科学技术部、中宣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6.11.30•【文号】国科发政字[2006]494号•【施行日期】2006.11.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学技术部、中宣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06]49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科委)、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财政厅、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教育局、财政局、科协,中国科学院各单位: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普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1. 科研机构和大学利用现有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让科技进步惠及广大公众,是其重要社会责任和义务,是提升我国科普能力,增强公众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科技素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对于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本意见所称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是指由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类从事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单位和相关高等院校。
开放范围包括科研机构和大学中的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各类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自然科技资源库(馆)、科学数据中心(网)、科技文献中心(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网)等科研基础设施;非涉密的科研仪器设施、实验和观测场所;科技类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馆、站)和植物园等。
科技部废止科技成果鉴定办法的决定
科学技术部令第17号《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
的决定》
《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的决定》已经科学技术部2016年第2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万钢
二○一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的决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文件清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办函〔2016〕12号)精神,按照依法行政、转变职能、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的原则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科技部对单独制定的以及牵头会同其他部门制定的规章和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
现决定对《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2部规章(附件1)予以废止,对《关于科学事业费管理的暂行规定》等128份政策性文件(附件2)予以废止。
附件:1. 科技部决定废止的规章目录
附件1
科技部决定废止的规章目录
1、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发文单位:国家科委
发文时间:1994年10月26日
文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19号
说明: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决定》(国发〔2004〕16号),规定科技成果鉴定改变管理方式,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由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实行自律管理。
2、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
发文单位:科技部
发文时间与文号:1999年12月26日科学技术部令第3号发布,2006年2月5日科学技术部令第10号修改
说明:2013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其中取消了科技部对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全国、跨国境和跨省区域的科学技术奖的登记许可。
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
□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张国发(大庆师范学院教务处,黑龙江大庆163712)摘 要:学校美育是指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在我国各级学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㊂通过系统梳理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发展与实践探索历程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美育尚存在理念认知偏差㊁现实选择两难㊁资源建设滞后㊁发展不均衡㊁制度建设缺失等现实困境㊂做好学校美育工作,需要在内容体系㊁组织形式㊁评价体系㊁条件建设等方面全面构建学校美育体系,并从学校 家庭 社会协同㊁大中小幼各学段协同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㊁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协同㊁德智体美劳融合等多维度构建学校美育工作开放发展格局㊂关键词:学校美育;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发展路径;美育体系;美育格局作者简介:张国发(1977 ),男,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从事教学管理与研究㊂基金项目: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GBB1317002)㊂DOI 编码:10.13356/ki.jdnu.2095-0063.2021.03.016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21)03-0120-09 收稿日期:2021-03-28美育是审美教育㊁情操教育㊁心灵教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㊁陶冶情操㊁温润心灵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㊂①学校美育是指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㊂在我国各级学校的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育人体系中,美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㊁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能有机地融入德育㊁智育㊁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对于学生道德情操发展㊁智力发展㊁身心健康养成和创造性劳动培养均有极大促进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德㊁智㊁体㊁劳的育人效果和育人长效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㊁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②进一步凸显了美育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地位,也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㊂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在具体实践中美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不同区域学校㊁不同学段学校㊁城乡学校的美育工作发展还十分不平衡㊂梳理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脉络,厘清当前学校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学校美育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㊂21第41卷 第3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Vol.41 No.3 2021年05月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May,2021 ①②参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6日,第4版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㊂一、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美是纯洁道德㊁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㊂当前,对于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取得共识,但这一共识的取得,在教育方针上和实践探索上均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㊂1.学校美育的政策发展历程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现代教育中的美育概念,把美视为主体的感性同理性的有机统一,并且是可以促进人性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奠定了现代美育理论㊂20世纪初,美育被蔡元培等先行教育家引入中国,促进了同我国传统美育思想的有效结合,我国现代美育理论正式生成㊂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些教育理念和美育思想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实施与推广,因此这一时期只能算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倡导和探索时期㊂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美育工作逐渐受到重视㊂1951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会议提出德育㊁智育㊁体育㊁美育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美育被明确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但学校教育仍偏重智育,仅把美育视为德育的组成部分或有效路径,美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有关教育方针的表述中曾一度不再提及美育㊂伴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美育逐步重新受到重视,并经历了重启㊁发展㊁改革和体系化建设几个阶段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正式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㊁智育㊁体育㊁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㊂①同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使德育㊁智育㊁体育㊁美育㊁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相互渗透,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㊂②2002年,教育部第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颁布,对小学㊁初级中学㊁普通高级中学㊁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㊁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做了明确规定㊂③2004年,教育部启动 体育㊁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④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11年,在总结多年来试验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正式实施该项目㊂⑤2005年,为进一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高雅艺术的普及工作,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该项目一直持续至今,⑥ 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优秀经典剧目演出㊁专家讲学㊁作品展览等美育实践活动15000余场,惠及全国2000余所高校的千万学生,成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领略艺术经典㊁塑造健全人格的知名美育品牌㊂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121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①②③④⑤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jyb_sjzl /moe_177/tnull_2478.html,2021年3月10日㊂‘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年7月25日, /gongbao /content /2003/content_62104.htm,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体育㊁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2004年8月2日, /s78/A17/twys_left /moe_938/moe_939/s3276/201001/t20100128_80891.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 体育㊁艺术2+1项目”的通知“,2011年04月26日, /srcsite /A17/s7059/201104/t20110426_171748.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的通知“,2006年5月17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628/200508/t20050818_80326.html,2021年3月10日㊂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并明确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等8门课程,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㊁制度化的轨道㊂①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都空前加大,但其关注点仍主要聚焦于艺术教育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对学校美育目标的界定,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美育的内涵,奠定了美育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㊂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②进一步强化了艺术教育在学校美育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㊂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㊂为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㊂③这个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学校美育文件,对新时期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㊁基本原则㊁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为学校美育教育工作指明了建设与改革方向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㊂④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校美育工作的十四项主要举措,清晰地规划出美育建设的时间表,进一步强化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及改革举措㊂⑤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对学校美育系统性㊁一体化㊁一贯式的全方位改革方案㊂⑥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文艺工作座谈会,再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针对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研究并出台系列改革文件,着力构建全员㊁全过程㊁全方位 三全”育人格局,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美育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㊂2.学校美育的实践探索历程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系列美育文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设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创造性地推进学校美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也不断探索学校美育发展新模式㊂2014年4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实施 高等学校㊁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㊁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简称 高参小”),其目的在于发挥北京高校㊁社会力量在体育㊁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从学校文化建设㊁学科课程教学㊁学生社团发展㊁教师培养培训㊁理论实践研究等方面对中小学进行重点支持,促进高校教育资源与中小学的协作共建㊁资源共享,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合力育人㊂截止到2020年9月,依托该项目研发形成了600多门课程,221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3,2021①②③④⑤⑥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2006年3月8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624/200603/t20060308_80347.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14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795/201401/t20140114_163173.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9月28日, /zhengce /con⁃tent /2015-09/28/content_10196.htm,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zhengce /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4月2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15日, /zhengce /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2021年3月10日㊂完成140万课时,超过1万多名教员参与其中,惠及了全市166所小学的近40多万名学生,包括乡村学校近40所㊂①为切实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对于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形成上下联动㊁统筹整合㊁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2016年,教育部启动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工作,至2018年4月,教育部分三批完成与31个省(区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的工作,开创性地构建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有效机制㊂2018年至今,教育部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活动,在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建设了15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106个传承基地,按照课程建设㊁社团建设㊁工作坊建设㊁科学研究㊁辐射带动㊁展示交流等六个维度扎实推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㊂2019年,教育部启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探索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机制,首批遴选20所高校试点,依托高校体育美育教师和学生力量,为本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㊁民族地区㊁边疆地区㊁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为中小学体育美育均衡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小学体育美育日常化㊁多样化㊁特色化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美育教育㊂政策上的推进和实践上的探索有效推进了学校美育工作㊂ 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由2015年的59.9万增加到2019年的74.8万,2019年,全国小学的艺术器材配备达标率达到95.07%,初中达到了96.12%,高中达到了93.26%,并且已经有9个省开始美育中考改革试点㊂②二、学校美育的发展困境从对国家层面学校美育政策及各地典型实践的梳理来看,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美育不可谓不重视,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学校美育工作的普及和发展进程并不尽如人意㊂1.理念认知偏差的困境学校美育固然重要,但究竟什么是美育,它的范畴如何界定,它在学校德智体美劳 五育”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对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议㊂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人们对美育的认知进入了一个误区,即把美育当作一门单独的门类和专业来对待,并没有把审美和人文素养视作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素质㊂从美育的范畴来讲,长期以来,对于教师㊁学生㊁教学管理人员,甚或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常将美育等同于美术㊁音乐等艺术课程教育㊂这种一直以来的观念误区和惯性思维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美育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通过 艺术渗透”的方式单向度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㊂从美育在学校育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多年来教育界对于美育的重要作用和独立地位一直存在争论,在教育教学中也长期存在把智育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从而出现了重视智育㊁轻视美育,或者将美育简单地归为德育的从属性工作等不合理现象㊂理念认知偏差的困境导致学校美育工作的被边缘化或简单化,在中小学,美术㊁音乐等艺术321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①②参见李青:‘北京教育的一抹亮色 写在 高参小”项目实施六周年之际“,‘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第4期,第39 41页㊂参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深化改革创新引领推进学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2020年12月24日, /fbh /live /2020/52806/sfcl /202012/t20201214_505281.html,2021年3月10日㊂类课程的所占比重较低㊁教学时间安排较少,且相关课程被文化课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校甚至将艺术类课时压缩,甚至取消,出现美育课程与文化课割裂甚至完全对立的现象㊂在高等院校,大多也仅仅是将艺术类课程纳入通识选修课中开设,作为素质教育的补充,较少有将美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㊂2.现实选择两难的困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学校的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培养㊁综合培养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识,这一点毋庸置疑㊂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㊁工具化和短视化人才观的钳制和功利观的影响, 唯分数”的教育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家长和学校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下,认为高考不考艺术课程,而对其选择性漠视或寄希望于学生进入大学后再补上美育这一课,严重制约了学校美育的正常发展㊂如在学前阶段,只要家庭条件相对宽裕,家长都会热衷于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艺体类特长班,对孩子的美育还是热火朝天的,但只要孩子一入小学,这种热情就快速消退,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数外等 主要”考试科目学得好不好㊁能不能升学㊁升到什么规格的学校,这些以 升学”为核心的话题才是学校和家长普遍关注的,美育教育作为 不是很紧迫的任务”,自然而然被边缘化㊂进入大学阶段,学生又面临毕业和就业(升学)的压力,现实的就业或升学竞争压力使大学生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以及各种就业或升学需要的考级与考证上,从而更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较少投入时间和精力顾及美育素质的提升㊂更为重要的是,升学㊁就业也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成效评价的核心指标,因而对学校而言,在德智体美劳 五育”体系中也更关注学生的智育培养,其他方面的培养往往被置于从属地位㊂3.资源建设滞后的困境虽然近年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加大了对美育工作的投入,但总的来看,资金投入不足㊁场所设备短缺㊁师资不到位等问题依然较普遍存在㊂中小学的学科较为单一,艺术类课程开设主要根据统编教材,开设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都相对单一,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㊂高校的学科门类齐全,美育工作资源配备相对完善,但是除艺术类院校㊁师范类院校的美育师资和资源相对丰富外,大多数高校的美育学科建设㊁师资队伍建设㊁课程建设㊁场地器材建设等还无法满足美育工作需要㊂如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曾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对高等学校美育课程设置㊁修读要求㊁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保障等做出了具体规定㊂根据通知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数应达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 0.2%,其中专职教师应不低于艺术教师总数的50%,文件下达多年,也较少有高校能达到这一标准㊂4.发展不均衡的困境学校美育工作发展的不均衡体现在区域之间㊁城乡之间㊁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㊂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尤其突出,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小学的教育理念㊁家长观念较为先进,且美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资源相对丰富,除美育第一课堂外,还能开出形式相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广大乡镇㊁农村区域或欠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㊁教育资源本身就比较缺乏,投入到学生审美教育层面的更为稀少㊂特别是师资方面,在广大乡镇㊁农村区域或欠发达地区不仅美育的专业师资短缺,并且因客观条件所限,从业者多是非专业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㊂①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则主要受到不同地域以及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㊁政府政策引导以及教育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㊂421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3,2021①参见林慧㊁黄昕㊁林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服务乡村路径与实施 以 乡育美好”公益项目为例“,‘艺术教育“2021年第1期㊂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区域之间㊁城乡之间美育工作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 五育”的均衡化发展㊂①5.制度建设缺失的困境评价是对育人结果的客观检验和价值判断,它既具有导向与监督作用,同时也具有激励与保障作用㊂截至目前,我国对高校及中小学的各类评价体系中并没有专门针对美育的评价指标,评估㊁评价制度缺失,更谈不上科学㊁量化的审美素质要求㊂美育成效既不作为学校的评价内容也未作为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内容,而缺少评价这一指挥棒,导致学校在资金㊁师资㊁资源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将其优先配备那些更 急需”的工作,这也是导致美育工作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㊂另一方面,办学的相对封闭性导致城乡学校之间㊁高校与中小学之间㊁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深入交流,美育资源未能充分共享互补,也缺少相应的制度引导㊂三、学校美育的发展路径美育是一个系统性㊁整体性㊁终身性的概念,美育活动是脱离了生命阶段的约束而与个体长期相伴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全程性㊁全方位性的 一以贯之”的浸润式发展㊂开展学校美育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构建学校美育工作体系,并多维度构建学校美育工作协同发展格局㊂(一)构建学校美育工作体系落地㊁落实学校美育工作,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㊁学校发展的具体实际和所在地域的特色美育资源,构建科学合理且系统化的学校美育工作体系至关重要㊂1.内容体系特色化做好学校美育工作,首先要科学确定学校美育工作目标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学前教育阶段㊁义务教育阶段㊁高中阶段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美育课程目标作了明确表述㊂各级各类学校还应把美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顶层设计㊂首先,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对标‘意见“要求,进一步细化学校美育工作目标定位,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元素,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德智体美劳 五育”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突出学校美育全方位育人功能㊂其次,要利用好区域文化资源和学校传统优势,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开发具有地域性㊁民族性的美育课程和教材,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 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的美育内容体系㊂2.组织形式多元化‘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做了明确要求㊂在开展学校美育工作中首先还是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㊂同时,不断创新美育形式,开展好艺术实践活动,将活动纳入学业要求㊂首先,建设校园艺术展演㊁校园艺术节等常态化机制,通过文艺比赛㊁艺术展演㊁艺术体验等途径,将美育教育推广惠及到全体学生㊂其次,充分利用名家讲座㊁社团活动㊁名师工作坊㊁艺术实践工作坊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㊂再次,引导学生开展田野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切身感受美㊁发现美㊁创造美,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㊂②3.评价体系时代化521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①②参见刘伟杰㊁李海霞:‘ 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12期㊂参见刘志㊁梁晨曦:‘将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五育融合的有力抓手“,‘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2期㊂。
庞博与科技部信息公开二审行政判决书
庞博与科技部信息公开二审行政判决书【案由】行政行政行为种类政府信息公开【审理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02.06【案件字号】(2019)京行终9240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刘井玉哈胜男支小龙【审理法官】刘井玉哈胜男支小龙【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庞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当事人】庞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当事人-个人】庞博【当事人-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代理律师/律所】郭子僮北京京云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律所】郭子僮北京京云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郭子僮【代理律所】北京京云律师事务所【法院级别】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结果】二审维持原判二审改判【字号名称】行终字【原告】庞博【被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本院观点】鉴于各方当事人对被诉告知书的作出职权、程序合法性及公开1号处罚决定的合法性均无异议,经审查,科技部具有作出被诉告知书的职权,其作出程序及公开1号处罚决定均符合法律规定。
【权责关键词】行政处罚合法违法户籍所在地客观性合法性改判听证政府信息公开【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一审期间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均已移送至本院。
经审查,一审法院对证据的认证意见正确。
根据上述有效证据,本院对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院认为,鉴于各方当事人对被诉告知书的作出职权、程序合法性及公开1号处罚决定的合法性均无异议,经审查,科技部具有作出被诉告知书的职权,其作出程序及公开1号处罚决定均符合法律规定。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一审法院认定庞博申请的“处罚依据和相关材料”属咨询、不属于原信息公开条例所规定的政府信息范畴是否正确。
根据原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的规定,该条例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2019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也作了类似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总2491)科学技术部办公厅2006年3月13日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自主创新报告团系列报告之五梅永红1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把自主创新确立为国家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
下面我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这是基于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论断。
早在198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就曾指出,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有政治独立。
也就是说,技术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
1993年,克林顿政府发布了《科学与国家利益》、《技术与国家利益》1梅永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
1等系列报告,认为在过去50多年里,技术是为美国带来高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并提出美国应当在“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失落的十年”后,更加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的决定性意义。
2003年7月,日本发布了《创造、保护及应用知识财产推进计划》,明确提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旨在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提升并强化核心技术竞争力。
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后发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挤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利用技术优势掌握和控制事关全局利益的战略资源,也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重要策略。
比如,在空间领域,美国正在全面实施太空控制战略,俄罗斯、欧盟、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也都进行了重点部署。
美国人强调:“我们在太空有着巨大的优势。
太空孕育的商机有多大,我们在太空的国家利益就有多大,我们在太空的军事力量就应该有多大。
”在海洋领域,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后,对专属经济区以外深海大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前所未有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占海洋面积2/3的深海领域悄悄地展开,科技上的领先将会直接导致发达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占有。
在生物领域,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生物资源的抢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专利圈地”。
创新能力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不可分。
1997年7月起于泰国的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给相关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有些国家甚至陷入社会和政治动荡。
事实上,早在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曾发表一篇题为《亚洲经济之奇迹》的文章,对东南亚经济提出了警告,明确指出东南亚经济的高速成长不是建立在质量和效2率提高的基础上,而是建设在资本扩张的基础上,这种经济是不可持续的。
当时整个东南亚地区经济一片繁荣,被学术界称之为“东亚奇迹”,因此许多人都对克鲁格曼的警告不以为然。
不幸的是,仅仅三年之后危机就爆发了。
我们研究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缺失,他们无法驾驭国家经济的宏观走势,只能任由其按照已有的惯性发展下去。
到过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动力基本上都不是内生的,他们选择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包括资本依赖、市场依赖和技术依赖。
理论界将这种经济模式称之为“雁型经济”,一旦国际经济稍有波动,这些对外依赖型的经济体就很难避免危机的降临。
拉美地区一些国家近年来相继发生的经济危机,原因也在于此。
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李斯特早就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不是取决于它所蓄积财富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
他说:“力量比财富更加重要,因为力量的反面——软弱无能足以使我们丧失所有的一切,不但使我们既得的财富难以保持,就是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自由,还不仅是这些,甚至我们国家的独立自主,都会落在力量上超过我们的那些国家手里。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已经有了充分证明,意大利共和国、汉萨同盟、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都是前车之鉴。
”在全球化条件下,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权重显著下降,而基于技术实力、创新能力的较量更加激烈。
在技术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往往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利益博弈的主导权。
在技术上无所作为、亦步亦趋,将很难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二、中国的崛起和富强有赖于自主创新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对于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劳动力3以及资源环境成本的逐步提高,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环节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尖锐。
比如,我国现在生产的个人计算机平均利润不到5%,一位企业家说,“卖一台PC机只能赚一捆大葱的钱”;我国企业生产的DVD机,每台售价不到30美元,交给别人的专利费接近10美元,生产企业的最终利润只有1美元;我国生产的电视机,纯利润已经不到10元人民币。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另据商务部的调查报告,在我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只占27%,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事实表明,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依靠过去那种拼资源、拼劳力的方式已经很难换来应有的利益。
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赢得竞争优势,这是我国加快实现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自身特定的需求,我们不可能指望别人来帮我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上百万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上亿的肝炎病毒感染者、数百万的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阴霾。
面对人民的期待,我们能够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吗?答案无疑都是否定的。
正如印度曾经担任总理首席科学顾问的现任总统卡拉姆强调:“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技术永远是国家的财富,没有哪个国家会为别国去搞技术开发。
”多年来,我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取得了很大成就。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后我们仍然需要广泛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冷战时期,美国等17个西方国家通过“巴统”协定,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4上万种产品。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为首的西方32个国家又订立了新的“瓦森纳协议”,继续限制并且不断强化所谓敏感技术的出口。
近年来,针对我国连续发生的美国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火箭发射事件、以色列预警机事件、捷克维拉无源监视系统事件、美国SMIC公司对华投资建设芯片生产厂受阻事件、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等,都反映出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把对华技术控制作为扼制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得到的。
即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进技术,但技术创新能力却是引进不来的。
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是组织内生的,只有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
也正因为如此,即使那些与美国有着更加密切关系的西方国家,也无一例外地致力于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去年,法国总统希拉克针对欧盟实施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伽利略计划”强调指出,如果我们不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就只能成为美国的附庸,就不可能建设起一个独立的欧洲。
1967年,当韩国现代集团准备在一片稻田上启动造车项目时,美国通用的一位高官不屑一顾地说:“如果韩国人能够造出轿车来,我就能用手指头点燃蜡烛。
”但在仅仅四年之后,韩国就造出了自己的轿车,到八十年代中期就把轿车批量卖到了美国。
这些国家尚且如此,我们更没有理由对他人心存奢求。
总之,引进技术只是条件而不是结果,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
在形成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有的同志心存疑虑,担心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
我的理解是,强调自主创新,决不是排斥对外开放。
恰恰相反,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更加主动地利用对外开放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也才能在对外开放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比如,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计划有16个国家参与,对我国始终关闭合作5的大门,但在我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有关国家已经向我国正式提出开展相关合作的意愿。
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些高举自主创新大旗的企业,如华为、奇瑞等,正是最主动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最积极地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
这些事例清楚地表明,科技上的对外开放,决不只是意味着对国外技术的引进。
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合作,只能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是“珍珠换玛瑙”的交易,而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廉价施舍。
少一点短视与功利,多一些远见与坚韧,这是所有成功国家秉持不二的法则,也是我国近代兴衰历史留下的深刻教训。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球的28.7%,比英、法两国的总和还多,却无法避免八国联军野蛮入侵的屈辱。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中国的1/3,“甲午之败”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至为惨痛的一页。
今天,中国的历史已经掀开了新的篇章,那个曾经长期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我们还远没有发展到太平盛世,未来面临的挑战只会增加而不可能减少。
自主创新之路注定是一条艰辛之路,更是一条希望之路,是我们这个大国实现崛起的筋骨,是我们这个民族实现复兴的希望。
没有这个能力,不积累起丰厚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我们就无法走向未来,无法赢得未来。
三、推进自主创新是全民族共同的事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彰显了中国力图有所作为的国家意志。
纵观近代历史,各国创新能力的增强从来都是与坚定的国家意志相生相伴的。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就职的当天,特意穿着国产布料制成的服装,其目的就是“使一切后继者,一切后来人的立法者获得一次深刻的教训,告诉他们怎样才能促进这个国家6的福利。
”二战后的50年间,美国联邦政府的投入占美国全部研究开发投入的1/2—2/3。
日本和韩国当年处于赶超阶段的时候,主要由企业进行的技术学习也充分贯彻了国家的政治意志。
我国作为当今的后发国家,在技术创新中注定将会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对科学技术的投资上,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投资、消费、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环境上,在动员和集中全国科技力量“办大事”上,必须充分体现国家的坚定意志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这是全国科技大会确立的重大部署。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各国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通过企业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