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许衡的哲学思想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生观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生观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断句为“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出自《元史•许衡传》,意思是:梨已经不属于任何人了(没有归属),难道我的内心也不属于任何人了吗(我属于我自己)。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这句铮铮名言传达了一种做人准则,刻画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线,那就是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对诱惑,坚守道德操行,固守廉耻尊严,恪守心灵纯洁,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原文: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释义:
许衡字仲平,是怀州的河内人。
他曾经在酷暑的时候路过河阳(今河南孟西县),当时非常口渴。
道路旁有一棵梨树,人们都争着摘梨吃,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而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毫不动心。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拿,是不可以的。
"那人说:"现在世道这么乱,这梨树没有主人了。
"许衡回答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1209~1281)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为官敢于直言,一生致力于教育,著述颇丰。
许衡不食路边梨的典故
许衡不食路边梨的典故,出自《元史·许衡传》。
许衡是元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自律。
有一天,许衡在旅途中经过一片梨树林,正值盛夏时节,梨树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梨子。
许衡口渴难耐,便走到树下随手摘了一个梨子解渴。
同行的人见状纷纷效仿,纷纷摘梨子吃。
许衡却不为所动,他坐在树下,默默地吃着自己的梨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梨子,许衡回答说:“这些梨子不是我的,我不能随意摘取。
”那人又说:“现在兵荒马乱,这周围没有人看管这些梨子,不吃浪费了。
”许衡却说:“虽然没有人看管这些梨子,但我的心中有主。
我不能因为没有人看管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
这个典故体现了许衡自律和注重道德修养的精神。
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会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
同时,这个典故也启示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我们要学会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元代儒学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元代儒学《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第六编元明时期哲学一、元代理学的演化1.理学与科举的结合元代(1279—1368)是蒙古族灭金和宋以后所建立的一个朝代。
在思想文化上,元代既是汉、蒙思想文化互相融合交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儒家文化以及理学思想得到进一步传续的历史时期。
早在元朝正式建立之前,蒙古统治者就开始采取了一些吸引中原儒家文人的文化策略。
譬如在1237年及次年,令各路举行考试,并允许被俘“儒人”就试,“得士凡四千三百人”(《元史》卷八十一《选举一》)。
这反映出蒙古统治者对儒学思想的政治文化意义有一定程度的重视,目的是凭借汉文化的历史与传统,以便巩固和确立自身的社会政治体制。
在政治文化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则是科举制度的再次确立。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由儒士制定了科举考试的具体条例,经仁宗核准,正式下诏开科取士。
考试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主要以程朱或程朱一系的注疏(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
其中,“四书”作为首要科目,其重要性超过“五经”,建立了以“四书”取士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体制。
这是科举史上的创举,并为后世所沿袭。
应当指出,在宋代屡遭“伪学”之禁的理学,虽在南宋末期的理宗朝得到了缓解,但是理学真正获得制度上的保证,进而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则是以元代科举制度的重新确立作为其主要标志。
随着以“四书”取士这一新的科举方式的形成,程朱理学遂开始普及化、正统化,并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时人称:“(元朝)专以周、程、朱子之说为主,定为国是,而曲学异说,悉罢黜之。
”(《滋溪文稿》卷五《伊洛渊源录序》)讲的当是实情。
自此,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相结合,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可,并对后来明清两朝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和会朱陆的倾向关于元代理学的传承情况,一般认为,以湖北儒者赵复(生卒不详)为先驱,他被元人俘虏后,在燕京的太极书院传授程朱理学。
许衡的天人和谐思想及其现实价值评估
的“ 己 、 物”,参 天地 而赞 化育 ” 成 成 “ 的价值 理 念 , 而 且关 心人 的精神 境 界 的提 升 , 加 注 重社 会 人 生 的 更
和谐 与有 序 , 以“ 为 四德 之 长 ” 追 求 “ 思 无 即 仁 , 教 穷 , 民无 疆 ”1 保 |( 的大 而化 之 之境 。这 是 他 对 j 元 代理 学 的重要 贡献 , 现 了他对 天人 和谐 的追 求 , 体 彰显 了一种 贯通 天 人 的慧识 。他 的这 一 慧 识 , 仅 不
收 稿 日期 : 1 2 0—0 0 2—1 0
以摆脱 个人 一 己之小我 , 就宇宙 式大 我 , 到天人 成 达 体 的圣贤境 界 , 实现 天人 和谐 的终极追 求 , 并在这
原则 的指 导下 建立一 个理 想 的社会制 度 。如周敦 颐提出:仁者与天地合其德。 j 张载认为 :为 “ ” ( “
枢 , 窦 默 , 郝 经 , 鲁 斋 其 大 宗 也 , 实 赖 日 日 而 元 之” … , 可见其 学 术 地 位 之 高 。作 为 一 名 具 有 担 当意 识 的儒 家 学 者 , 他不 但 继 承 了始 自原始 儒 家
其本然 之 善性 , 可 以 “ 天 地 之 化 育 ” “ 天 ” 便 赞 或 知 了 。在 《 礼记 ・ 运 》中则 进 一 步将 和 谐 社会 的 设 礼 想 描述 为 : 大 道 之行 也 , 下 为公 。选 贤 与 能 , “ 天 讲
一
许衡 和谐 思想 的理 论渊 源 在 中 国哲 学 中 , 追求 天人 和谐 从而 建立 公平 、 家 一 贯 提 倡 和 实 践 的 。《中 庸 》 出 : 唯 天下 至诚 , 能 尽 其 性 ; 尽 其 性 , 指 “ 为 能 则 能尽人 之性 ; 能尽 人 之 性 , 能 尽 物 之性 ; 则 能尽 物 之
许衡故事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读后感
许衡是一位著名的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据传说,他曾经耗费了无数心血,利用梨子的成分和结构来研究天地之间的道理。
这个故事激发了我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本文将以许衡故事为引子,谈谈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1. 许衡故事在东汉时期,许衡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清正廉洁的品德受到了当时皇帝的器重。
据传说,他曾经在研究梨子时发现了梨子虽然无主,但他却能够通过观察梨子的形态、结构和成分来揭示天地之间的玄机。
这个故事反映了许衡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知识的追求,也表现了他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
2. 我心有主“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它让我意识到,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心信念,保持初心,勇敢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个主心。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内心的那个主心,我们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3. 个人观点对我来说,许衡故事教导了我很多。
首先是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宇宙规律的探索。
许衡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梨子,从中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奥秘,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其次是坚守内心的信念。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保持内心的清澈和坚定,不受外界干扰,勇敢前行。
最后是谦逊和敬畏。
许衡在研究梨子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更表现出对宇宙自然法则的敬畏和谦卑。
4. 总结通过许衡故事,我学到了追求知识、坚持内心信念和谦逊敬畏的品质。
这些品质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力量,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许衡故事通过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个主题,深刻地诠释了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和坚持。
对我来说,这个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我会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忘初心,牢记内心的信念,勇敢前行,敬畏自然,追求真理。
许衡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个追求真理、坚守信念的典范。
他在研究梨子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品质和智慧,深深触动了我。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可以从许衡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努力成为一个有追求、有信念、有敬畏的人。
许衡不食梨文言文的启示
许衡不食梨文言文的启示
《许衡不食梨》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章,其深刻的启示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古代著名大夫许衡受到赏赐,但不为自己留下任何一样,而给了穷
人的小故事。
许衡见到桃源的农夫得到了大量的梨,他有口腹之欲要吃一些,但一想到他
不是这个地方的人,他遂自己把梨买走,用金子替农夫补偿了损失并把钱交给他们,他说:“我不是你们这儿的人,我不该吃别人的梨,我给你们买走就好了。
”他把梨赏赐给身边
的穷人。
文章中充分体现了许衡道德高尚、心胸宽大的处世态度,他坚韧不拔、有远见的志向,以自身行为劝说将来之辈,他用行动表明了真正的仁义,自制的品质以及大仁大义的思想,启发了后世的千百年经典范式。
文章中述叙出许衡不食梨的道德启示是多么重要。
他入世不为利,崇尚仁义,敢于把
自己信仰的真理付诸行动,保持清贞和正义,勇敢地面对挑战,保持正义感和责任感,这
是非常卓著的。
许衡把这样的本质引入自己的行为准则中,不仅是后人遥望的英雄,更是
有益启示的实践范例,是古往今来弘扬正确道德观念的最佳典范。
本文的启示是:以自我约束、正义重在的态度去处理任何事情,不因险境失去自律,
保持心態稳健,要求自己遵守政策,在实践过程中,要坚持正义,为实现公平正义而抗争,坚守未来社会文明、和谐的精神,使自己在世界上巍然屹立。
实现人生的价值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央视二 套《理财》节目的名言,这句话十分经典 地道出了财富积累的主动性,人们正在逐 步改变传统的被动等待的理财观念。这说 明 ①通过理财致富是人类价值观的进步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差异性
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 价也会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 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 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 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B
-----社会历史性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 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 石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 而看不到矿物的美.
----阶级性
差 选价 择值 异 因判 性 人断
而与 异价 值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人!
伟大的 艺术品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 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 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意义: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 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 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在阶级社会 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差异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 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2、“既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 那么,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无所 谓对错。”观点中的结论( ) A.错误,因为衡量人们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正确与否是有客观标准的 B.正确,因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属于主观 范畴 C.正确,因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 历史性 D.错误,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 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元代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7章元代的哲学思想一、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1.元朝的治政思想元朝是蒙古族建立和统治的王朝。
元代把各族人分为蒙古、色目、汉、南四个不平等的级别,但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多采取汉制。
蒙古贵族征服中原汉地后,一方面采取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采用儒家的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2.北方理学的复兴随着金人占领北方,宋室南渡,洛学向南发展,经道南和湖南二派而发展到朱熹的体系,使道学在南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金元之际,北方的理学重新抬头。
金末北方理学的复兴的主要原因:(1)洛学本发生于北方,洛学在北方并未绝迹,仍绵延不绝;(2)金末正值朱熹学说在南宋流行,朱学在此时亦藉偶然机会传入中原。
传播期中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赵复的北上。
3.赵复的贡献赵复的北上,为元代的理学开创了新局面。
其贡献有三:(1)把程朱理学系统介绍到北方;(2)赵复开北方书院讲学之风;(3)赵复开始建立元代北方理学的传授体系。
二、许衡的思想1.“性即理”许衡的思想学说基本上属于理学中的朱熹一派。
许衡主张天即理、性即理,他所主张的是“性即理”的理本体论。
2.知行观许衡的知行观,有三个方面的特色:(1)明确以“知”“行”为“两事”;(2)提倡“真知力行”;(3)主张“知行并进”。
许衡的学说以重视道德践履即“力行”的特点著称于后世。
在倡导力行的方面,他把道德践行视为行其当然,与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划清了界限,认为欲望顺合理性是道德实践的初级阶段。
3.“理一分殊”关于人性与人性的修养,许衡以“理一分殊”来说明人的性命之别,认为仁义礼智是“本然之性”,是“理一”;贫富贵贱是“气禀之命”,是“分殊”。
许衡以“本然之性”与“气禀之命”相对,肯定了朱熹的以仁义礼智为本然之性的思想,认为本然之性人人相同,所以说是“理一”;而人的气命各个不同,所以说是“分殊”。
4.“为恶者气,为善者性”关于人性之修养,许衡认为恶的来源是气,他主张“为恶者气,为善者性”。
慨然行道:许衡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作者: 淮建利[1]
作者机构: [1]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7-150页
主题词: 许衡;理学;国学;《授时历》
摘要:作为元代最具影响力的理学家,许衡思想的特点在于弘扬了理学中固有的务实和入世成分,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士志于道'的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慨然行道,积极投身于元初的政治实践.许衡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紧密结合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总结出了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必行'汉法'的规律,向忽必烈提出了以'汉法'为核心的'立国规模',指出了蒙古统治者在据有中原以后所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治国方略,深刻地影响了元初的政治走向;二是开元朝国学之先河,奠定了元朝国学的教育制度,为元朝统治者培养了一批以儒家思想武装头脑的高级统治人才,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三是领导并参与了元初修治新历这一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活动,对<授时历>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
元代大儒许衡弘扬程朱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释程朱理学 , 解 决 了程 朱 理学 的 传 播 危 机 。继 而 , 他 的 思想呈现 出“ 尊奉程朱 、 以 陆补 朱 ” 的特 点 , 并 非 后 世 学 者所言的 “ 和会朱陆” “ 折 衷朱陆” , 极 大促进了其弘扬 ,
正所谓“ 使 国人知有圣 贤之学 , 而 朱 子 之 书 得 以 行 于 斯
天 道 观 即是 论 述 天 地 万 物 生 成 、 存 在 和 发 展 模 式 的
哲学范畴。程朱理学将 “ 理” 作 为 其 思 想 体 系 的 逻 辑 起
点和最 高范畴 , 通过 论述 “ 理 与气 … ‘ 道 与器 ” 和“ 体 与
用” 等 范 畴 之 间 的关 系 , 建 立 其 理 论 体 系 。 许 衡 的 天 道
许 衡 是 元 代 著名 的 理学 家 , 针 对 元 初 程 朱 理 学 博 而
不能返 约 、 陷入“ 支离 ” 的困境 , 引入 “ 陆学 ” , 来 重 新 阐
言传身 教 , 著有《 大 学 直 解 》《 大 学 要 略 》 《中 庸 直 解 》
《 读 易 私 言》 等, 他 的理 学 思想 基 本上 祖 述程 朱 。 天道 观方
然 而 。程 朱 理 学 发 展 到 元 代 也 出 现 了 一 些 新 变 化 ,
高谈性理 . 空疏 之风泛滥 , 逐 渐 陷入 “ 支离 ” . 有 识 之 士
1 .许 衡 生 平 及 学 术 源 流
许衡( 1 2 0 9 — 1 2 8 1 ) , 字 仲平 , 号 鲁斋 , 元 代 河 内( 今
许 衡 的思 想 以公 元 1 2 4 2年 为 界 . 之 前 师 承 汉 唐 以 来 传 统 的章 句 训 诂 之 学 , 然许衡似乎对其 并不满足 , 从 其年 幼时对 章句之 学功用 的怀疑 可见一 斑 : “ 授 章句 ,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意思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意思
许衡,我国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自幼便接受严谨的父母教育,聪明勤奋,成为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流连于典籍,学习各种知识,长于于文辞,格言警句,得到大家的赞叹。
传说许衡饮用水,不会乱放,也不会留有余水,因而深受人们的称赞。
又传说有一天,他经过一片梨树林的时候,发现一棵梨树正挂满梨子,可是这些梨子没有任何人放任它们自由地成熟,他看见这棵梨树上的梨子就像没有主人的孩子一样,便无心收割。
许衡心想:“这些没有主人的梨子,就像是没有家庭的孩子,我不能把它们收割下来,而正好此时此刻,我得到了一种新的见解,即‘不食无主之梨’,也就是说,有人要珍惜他们,而且不能擅自收割没有主人的果实。
”
因此,“不食无主之梨”的含义就是指,人们必须尊重自然,尊重他人的权益,不能独断专行,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
今天,不仅是可以尊重自然资源和他人,而且要保护动植物,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家人,不管它们是植物还是动物,都要用责任心、尊重和保护来对待。
另外,“不食无主之梨”还可以象征着我们做任何事情,企业经营,社会发展,都要在尊重政府制度,履行社会义务下进行,遵循法治精神,共同努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不食无主之梨”这句话,其实包含了多方面的含义,是许衡对大自然的尊重,也是他对人类共同责任的号召。
在当今社会,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习许衡的哲学,在生活中时刻牢记“不食无主之梨”的原则,坚守道德,尊重人生,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4.1第一节 许衡心性有别的思想
第一节许衡心性有别的思想 >一、心具众理应万事许衡哲学之心论主要是继承了朱熹的思想,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区别,然其基本倾向仍不同于陆九渊心学。
(一)心应万事以心为认知主体,心具有思虑与反映事物及事物之理的功能和属性,这是许衡对心作出的基本规定。
他说:“心是人之神明,人之一心虽不过方寸,然其本体至虚至灵,莫不有个自然知识。
”“人之一心,……应万事的是大用。
”认为人心虚灵,心中具有知识,能够认识与反映事物。
许衡把心应万事喻为以镜照物。
指出:“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
”认为心对外物的认识与反映,犹如明镜止水,其反映功能具有客观性,不受干扰。
许衡哲学的心,不仅具有认识与反映事物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思虑的属性。
他说:“人心虚灵,无槁木死灰不思之理,要当精于可思虑处。
”认为人心有思,以此与槁木死灰不同,并强调要精于思虑,发挥主体思维的能动作用。
这是对孟子“心之官则思”思想的继承。
许衡并认识到“思虑尤无形”,把无形的思维与有形的认识对象区别开,即意识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主体所认识与反映的对象则是有形的万物,概括出心之思虑不同于有形客体的特点。
许衡还指出,心不仅认识万物,而且还认识理,理须通过心的思维才能得到。
他说:“心常思则义理出,力常运则百事可作。
”指出通过用心思索,才能得到义理。
可见其心与理并不是一回事,其区别在于心能思,而理由心之思虑得到。
(二)心具众理许衡哲学的心,不仅应万事,而且具众理。
指出心“能具众理”。
所谓具,指具有、存有,心具众理,指理存在于人心,心具备有理。
许衡心具众理的思想与“心即理”,把心、理等同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其心与理的关系的要点是,二者既有区别,不能相混为一;又有联系,相互贯通。
其心理的区别在于:人心有知,是认知主体,能够认识理;而理则无知,是宇宙本体,被心所认识。
在许衡的哲学体系里,心不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
他曾说:“盖子帝降衷,人得之以为心,心形虽小,中间蕴藏天地万物之理,所谓性也,所谓明德也,虚灵明觉,神妙不测,与天地一般,故圣人说天地人为三才。
“元朝一人”--许衡
(公元1209-1282)中国元代哲学家。
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河南新郑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焦作)人。
生于金朝﹐幼受章句之学。
蒙古灭金后﹐应试中选﹐占籍为儒。
许衡34岁时﹐始得程颐的《伊川易传》﹑朱熹的《四书集注》﹐倾心研读﹐视为“进德之基”﹐由此崇信程朱理学。
1254年后﹐许衡在忽必烈朝中任京兆提学﹑太子太保﹑国子祭酒﹐并与刘秉忠﹑张文谦等定朝仪﹑立制度。
因阿合马擅权﹐弹劾未成﹐遂辞职。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复任许衡为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修授时历。
在兼管太学间﹐着《中庸直解》﹑《大学直解》等书以为课本﹐并聘医﹑算等师﹐以教授汉蒙弟子﹐在北方传播理学和医算等六艺。
在蒙元刚入主中原时﹐许衡提倡儒学﹐行“汉法”﹐间接地保护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死后谥文正﹐封魏国公。
葛荣晋:心灵主宰论
葛荣晋:心灵主宰论一、从许衡的故事说起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学者称之为鲁斋先生。
许衡祖籍怀州河內(今焦作市中站区),他是宋、元之际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今天,我们通过对许衡义利观的现代诠释,可以从他身上学到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从而为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有益的历史借鉴。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许衡一生恪守儒家的“义以为上”的义利观。
“义以为上”是孔子为世人提出的立身行事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义”呢?古人多以“宜”释义,如《礼记·中庸》篇云:“义者,宜也。
”汉代贾谊云:“行充其宜谓之义。
”(《新书·道术》)扬雄云:“事得其宜之谓义。
”(《法言·重黎》)《白虎通·情性》篇亦云:“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
”皆认为事得其宜即为义,当人遇事时能够作出正确判断,采取适宜、恰当行为,就是“义”。
什么是“利”呢?泛指物质利益,利又分为“公利”与“私利”。
当义与利相对而言,义泛指道义,即人所需要的道德价值。
义与利是用以标志道德价值与物质利益的一对哲学范畴。
儒家所谓“义利之辨”,是指人在立身行事时,究竟是以道义为行为准则还是以私利为指导思想。
在道德价值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上,孔子明确指出:“君子义以为质。
”(《论语·卫灵公》)“质”即原质,犹本原,根本也。
君子立身行事应以道义为根本。
孔子又指出:“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这里的“上”即是崇高、尊重之义。
“义以为上”是指在处理物质利益与道义价值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价值重于物质利益,应从道义出发,以道义为指导。
不管是“义以为质”或“义以为上”,都是孔子为君子提出的“做人”的基本原则。
据《元史·许衡传》记载:金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许)衡夜思昼诵,身体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今河南孟州市),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论许衡诗中的治世之心
论许衡诗中的治世之心作者:安明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安明宏(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元代大儒许衡一生致力于政治和教育事业,并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他的诗也不可小觑,通过他的诗可见其救世济民、匡扶朝政的治世之心。
本文从他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肯定、忧国忧民的悯农诗以及他别具一格的隐逸诗三方面,论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人民解忧的那份社会责任感,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
关键词:治世之心;正统地位;忧国忧民;隐逸之思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7-0130-02鲁斋先生许衡,字仲平,是元朝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文学、哲学、医学、历法、思想、教育、政治、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不凡的建树,可以说在我国元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儒和学术大师。
其一生经历了两个朝代,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并不像大多数经历朝代更替的文人那样,对前朝充满了念念不忘之情,甚至发誓终身不得仕元,而是运用自身文史兼备的知识结构为元朝统治出谋划策。
他的亲身经历、悯农思想让他深切感受到了民生疾苦,因此他忧国忧民;同时许衡也有遁入山林的归隐的愿望,然而却是建立在对社会做出贡献、功成名就之后再去实现。
众所周知,许衡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位文学家,因此诗歌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其表达与抒发治世之心的方式之一。
一、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肯定无论是哪一朝代更替,都会存在前朝遗民;而无论哪一朝代的遗民,都多多少少对前朝充满留恋之情或是对所处朝代产生憎恶之感,例如杨宏道、段成己等人均是入元不仕,优游以终。
但由金入元的许衡却是个特例,他生于金朝、长于金朝、受教育于金朝,却在元朝开展了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成为元王朝的重臣,且在他的诗文中表现出了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肯定。
少数民族统治自古以来便不被人们所认可,认为他们绝非正统,而是外族的入侵。
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
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贪赃枉法,或晚节不保,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终生,代价极为惨痛。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自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坚持是一种美,它造就成功。
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
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诀,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
我们常常忘记,即使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成功的大门绝不会轻易地开启。
成功并没有秘诀,但坚持是它的过程。
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不会一直平坦,也不会一直坑洼不平,重要的是你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它去实现它,决不因为一次次的失败而放弃自己原来所追求的目标。
从“治生”观看许衡教育理念论文
从“治生”观看许衡的教育理念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摘要许衡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衡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其中,“治生”观是许衡教育思想的精华,充分体现了他务实的教育理念。
许衡“治生”观的产生与其所处时代环境及所受前代思想家的影响相关,其“治生”观有着特定的内涵,并渗透在其教育理念当中。
许衡的“治生”教育理念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对当时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当代教育也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许衡治生教育理念影响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元怀庆路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
许衡一生传承儒学和程朱理学,功绩卓著,声名显赫,并结合自己的从教体会,提出了“治生”观。
以往史学界对许衡的政治地位、哲学思想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而很少有人对许衡的“治生”观做太多研究,也很少有人透过许衡的“治生”观剖析其教育理念。
下面我们就从许衡的“治生”观入手,着力探讨许衡“治生”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内涵,分析其教学理念中所渗透的”治生”思想,并进一步分析其“治生”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
一、许衡“治生”观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一)许衡“治生”观产生的背景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许衡“治生”观的产生正是与其所处时代环境及所受前代思想家的影响相关。
首先,许衡“治生”观的提出与其生活环境有关。
许衡生于战乱时代,其家“世为农”,“稍长,嗜学如饥渴。
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后经逃难之苦,“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菜”。
[1] (>许衡传)对于生于乱世,家世贫寒的许衡来说,九儒十丐的社会现实使他认识到经世致用之学的重要,同时,颠沛流离的社会实践更使他深感讲实用、重生计的现实需要。
所以,许衡治学必然会从现实出发,提倡“治生”,给百姓以生路,否则,社会根本不可能安定。
元代许衡的哲学思想
元代许衡的哲学思想段文明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南沁阳人。
生于1209年,卒于1281年。
其著述有《许文正公遗书》、《许鲁斋集》。
34岁时,许衡从姚枢那里得到《伊川易传》、《四书集注》、《小学》、《或问》、《大学章句》,此后终生致力于研习程朱理学。
在元代的理学家当中,许衡、刘因、吴澄占有重要地位,三个之中,就对社会、对入主中原的蒙古族统治者的影响来说,又以许衡为最。
许衡为理学在北方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元代蒙汉思想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进而促进了蒙古封建化的进程。
延佑年间,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定为科场程式,与他在北方传播朱子学有很大关系,史称许衡是“元之所以籍以立国者也”①。
他不仅是有影响的理学家、著名的教育家,而且博学多才,“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已任”②。
许衡不遗余力地潜思冥索程朱理学,为的是使由尧舜至孔孟,孔孟至二程的道统不被中断,并以此来影响入主中原的蒙古统治者。
他积极用世、热心事功,以程朱理学教化各族子弟,他的许多弟子“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③。
中统元年,他被忽必烈召至京师,中统二年,拜太子太保,力辞不任,改任国子祭酒,编《历代帝王嘉言善政录》。
后受命议事中书省。
至元6年,与刘秉忠等议定朝廷官制、朝仪。
翌年,被拜为中书左丞。
至元8年,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执掌全国教育事宜,并亲自任教。
许衡仕元为官,受到当时一些人的非议与讥讽,“公一聘即起,无乃速乎,衡曰:不如此,则道不行……不如此,则道不尊”④。
从许衡一生的政治活动来看,他积极用世的确并非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实践自己的“践履”于时,以儒术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
从政是为了保存、发展中原的封建文化。
在他受命议事中书省时,上疏《时务五事》,对忽必烈提出了“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国家之当行汉法无疑也”⑤。
并对忽必烈详细进讲了朱熹的为君之道的思想,正因为许衡采用了“践履”于时的传道途径,所以其哲学思想在元初对社会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导致了他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哲学思想。
元代主流意识的哲学基础
元代主流意识的哲学基础中国元代哲学:理学理学发展到元,出现了有别于宋代理学的新特点。
元时期理学始于赵复,鼎兴于“南吴北许”。
元灭宋后,蒙古贵族逐渐脱离了漠北的氈酪之风,开始了他们的封建化过程。
这一过程表现为他们一方面积极吸取儒学为主的汉族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思想传统传播到中原来,形成民族之间的思想交融。
“南儒”赵复被俘后,被礼送至燕京太极书院,传授程朱理学。
但是在北方传授理学,影响最大的是间接受学于赵复的许衡。
而吴澄则是元中叶南方著名的理学大师。
吴澄本为朱学传人,但他不株守朱学,成为“朱陆合会”的代表人物。
世人称吴澄和许衡为“南吴北许。
”1.许衡的理学思想许衡(公元1209年-1281 年)在理气论上,继承了朱熹的理本论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消长盛衰的思想。
他说:“天即理也,有则一时有,本无先后。
有时理而后有是物。
譬如木生,知其诚有是理而后成木之一物,表里精粗无不到。
凡物之生,必得是理而后有是形,无理则无形。
”(《语录上》,见《鲁斋遗书》)形而上之理是本体,形而下之物是理的产物,有理而后才有物。
关于理生万物的程序,许衡认为,作为宇宙本原的道(理)生出了太极;太极之理显现为太极之气,一气分为阴阳,判为天地,天地产生万物和人,人为万物之灵,承天履地。
在论到天地万物时,许衡认为,由理(道)生出的阴阳二气,具有造化发育万物的关键作用。
天地万物生长代谢的总过程,实际上就是阴阳二气的消长合散过程。
“凡物之生,都是阴阳之气合;凡物之死,都是阴阳之气散。
”世间一切具体事物,都可以从阴阳消长中得到解释。
在心性问题上,许衡直承程朱理学的人性观。
许衡认为,人禀赋天理即天命之性,人性本善。
但人禀气有清浊之不同,故又有气质之性。
通过静时“存养”,动时“省察”的修养方法,能使“气服于理”,复见天理。
他还提出“反身而诚”、“尊德性”等自省自思的认识和修养方法,认为这样就可以尽心,知性,知天。
2.吴澄的理学思想吴澄(公元1249年-1333 年)认为,天地、日月和人物的形成,本于“一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许衡的哲学思想段文明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南沁阳人。
生于1209年,卒于1281年。
其著述有《许文正公遗书》、《许鲁斋集》。
34岁时,许衡从姚枢那里得到《伊川易传》、《四书集注》、《小学》、《或问》、《大学章句》,此后终生致力于研习程朱理学。
在元代的理学家当中,许衡、刘因、吴澄占有重要地位,三个之中,就对社会、对入主中原的蒙古族统治者的影响来说,又以许衡为最。
许衡为理学在北方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元代蒙汉思想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进而促进了蒙古封建化的进程。
延佑年间,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定为科场程式,与他在北方传播朱子学有很大关系,史称许衡是“元之所以籍以立国者也”⒈。
他不仅是有影响的理学家、著名的教育家,而且博学多才,“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已任”⒉。
许衡不遗余力地潜思冥索程朱理学,为的是使由尧舜至孔孟,孔孟至二程的道统不被中断,并以此来影响入主中原的蒙古统治者。
他积极用世、热心事功,以程朱理学教化各族子弟,他的许多弟子“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⒊。
中统元年,他被忽必烈召至京师,中统二年,拜太子太保,力辞不任,改任国子祭酒,编《历代帝王嘉言善政录》。
后受命议事中书省。
至元6年,与刘秉忠等议定朝廷官制、朝仪。
翌年,被拜为中书左丞。
至元8年,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执掌全国教育事宜,并亲自任教。
许衡仕元为官,受到当时一些人的非议与讥讽,“公一聘即起,无乃速乎,衡曰:不如此,则道不行……不如此,则道不尊”⒋。
从许衡一生的政治活动来看,他积极用世的确并非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实践自己的“践履”于时,以儒术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
从政是为了保存、发展中原的封建文化。
在他受命议事中书省时,上疏《时务五事》,对忽必烈提出了“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国家之当行汉法无疑也”⒌。
并对忽必烈详细进讲了朱熹的为君之道的思想,正因为许衡采用了“践履”于时的传道途径,所以其哲学思想在元初对社会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导致了他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哲学思想。
下面试就其哲学思想分析如下:一、心性思想尊崇朱子学的许衡,为了使理学得到更广泛的普及,虽然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但采用了陆学直识本心的“简易”方法。
他和会了朱熹的“穷理以明心”与陆象山的“明心以穷理”。
许衡同意朱熹格物致知的见解,他在《大学直解》中说,“致知格物,格字解做至字,物是事物。
若要推及本心的知识,又在穷究天下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极处,不可有一些不到,所以说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人于天下之理。
既能穷究到至极处,然后本心的知识,无一些不致于天下之物”方面,他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在大学尽矣”。
但在如何“穷理所谓格物致知也,是知到十分善处也。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大学所谓心正是也,行到十分善处也”⒍。
为了正心诚意,须“尽心知性”,从自己身上去体察,去求人之良知善端,达到知自性。
为求万物之理,首先应当明白“心是人之神明,人之一心虽不过方寸,然其本体至虚至灵”,因此“穷理”须反观自心以“正心”,“正心”即修身。
求之于已,便可得到“天理”。
所以说,“孔子道修身在心,能正心便能修身。
……那诚意格物致知,都从这上头做根脚来”⒎。
许衡又进一步说明,天理在心中,心即是理,人们心性的不同是“尽心”程度不同所造成的。
“人与天地同,是甚底同?人不过六尸之躯,其大处同处,指心。
谓心与天地一般……天赋以德性,虚灵不昧,人皆有之。
所以物我皆得,求之即与之,所得深浅厚薄在人,而其始本同是一理也”⒏,故而“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⒐。
人们只要坚持不懈,虽是“至愚的夫妇”,其内在的“自然之良知”也能够得到发展和扩大。
许衡的“穷理”论,和会了朱陆,使元理学减少了空疏,增加了“笃实”。
其知行并论,提倡积极主动地进行心性修养,自我完善,此说成为后来王学知行合一论的先声。
许衡承袭朱熹关于人的气质的清浊美恶说,认为人“所禀之气,有清者,有浊者、有美者、有恶者,得其清者则为智,得其浊者则为愚,得其美者则为贤,得其恶者则为不肖,若得全清全美则大智大贤”,正因为人世间大多数人均程度不同地存在浊与愚,所以“圣人设教”以至善至美教化芸芸众生,以达到“人有义,虽处于贫贱富贵,各行乎当行之事”⒑。
这既是许衡所持的人性相同,气不相同的观点。
二、变化气质许衡潜心研习朱熹修身正心学说后,总结出一套理学修身的正心诚意之道。
他将人的心体动静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并明确说明不同阶段应该如何恪守天理,去除人欲。
心体未发临事之前,应当持敬。
此时要“身心收敛,气不粗暴”⑾,警惕非分的人欲产生不义。
“而敬身之目,其则有四:心术、威仪、衣服、饮食”⑿,与此四目有度,便能心平气和,就是达到了“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相似,心如明镜之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
心体将发而又未发阶段,这时的人欲处于完全萌发之际,心境要“谨慎”。
此时心与外物刚刚接触,是个非常要紧的“一念方动,非善即恶”的时刻⒀,因为一个人的善恶均是始于一念之差而造成的。
这实际上为了“存天理”而采取的防微杜渐办法,要人们将不符合封建道德的“人欲”禁绝于萌发之际。
最后是意念的心之已发阶段,此时的心动要格外“审察”。
这种“审察”不是出自某种外在因素,而是通过自省自物悟的自觉的内在主观力量来实现,即运用心体自身所具有的良知善端,通过恪物至知去认识永恒不变的天理和应当遵循的道德,穷理尽性知命知义。
命是天意,不可强求,只能顺从。
在许衡看来,“贫贱富贵死生修短祸福,禀于气,皆本乎天也,是一定之分,不可求也。
其中有正命,有非正命者,尽其道而不立立乎墙之下,修身以待之。
然此亦有吉凶祸福死生修短,来当以顺受。
所谓莫之致而至者,皆正命也,乃保乎天之所为也。
非正命者,行险徼幸,行非礼义之事,致于祸害桎梏死者,命亦随焉”⒁,因而世人当知天命不违“乐天知命”。
虽处贫贱患难不忧,要知道理在方寸之内,心是性的体现,尽性则明理,明理则知命知义。
于实际生活中在心体已发阶段就会“凡一言一动,必求其然与其所当然,不牵于爱,不蔽于憎,不因于喜,不激于怒,虚心端意,熟思而审处之”⒂,能达到喜怒哀乐四情之发各得其宜;临事之施“能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依”,“发而皆中节之和”⒃,即“吾心正,天地之心亦正”的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境界。
并强调指出四情之中,“唯怒为难治,又偏招患难。
须于盛怒时,坚忍不动,侯心气平时,审而应之,怒几无失”⒄。
持敬、谨慎、审察是“正心诚意”的三个不同阶段,人的气质变化若能写修炼到如此地步,则动必中节,心与天地同,与万物、与圣人同。
许衡的这一修身理论可以看作是对朱熹学说的释解。
三、治生论许衡在政治上主张积极出世,使宋理学注入了务实的理念。
他亲身经历了战乱,饱经颠沛与贫困,仕元后虽为显儒名宦,但他认为宋理学“求隐僻之理”,脱离社会实际“徒事于言语文字之间”,于世无补。
理学之道,本质上应该是“日用常行”之则,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故此道“不远于人”。
如果道是高远难行之道,便不是道了。
他厌恶一些理学家专事言辞玄奥而于事无补,“道尧、舜、周、孔、曾、孟之言,如出诸其口,由之以责其实,则霄壤唉”⒅。
在许衡看来,理学之道只有贴近生活,接近实际才具有切实的意义。
他将“盐米细事”看作是道和义,在《语录》中作了这样的论述,“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总谓之义,以其合宜之义,又谓之义;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于是提出“言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的主张。
这样注重国计民生,关心“盐米细事”的治生论,无疑是对宋理学的充实,这使先前空谈心性的学风有所改观。
许衡一改宋理学将心性与事功截然分开的做法,提出在满足人欲“生理”要求即在物质生活的前提下谈伦理纲常。
朱熹认为治学之道,在于“行天道,遏人欲”,许衡则说“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
彼旁求妄进,及作官谋利者,殆亦窘于生理所致,士君子当以务农为生。
商贾虽逐末,果处不失义理,或以姑济一时,亦无不可”。
⒆。
许衡的这一重践履力行的思想为后世进步思想家所继承。
后来的杨慎提出的“实学”论,就是对宋理学弊端的批判和改造,其“义在利中”的观点,明显有许衡治生论的痕迹。
许衡的治生论思想成为元理学区别于宋理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教育思想许衡是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仕元后,在元庭“以道事君”。
为使尧舜禹武周孔孟程朱的道统得以延续和弘扬,他竭力宣讲儒家学说以影响蒙古统治者,从而为蒙古民族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育英才,而教胄子”,“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⒇,他以此教育各民族的国学生员,培养他们的良知善端。
他为子国祭酒期间,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史称“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符之如成人。
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驰。
课诵少睱,即习礼,或习书算。
少者则令习拜跪、揖让、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
负者罚读书若干遍。
久之,诸生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诶为生人之道”(21)。
由此可见许衡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他重视生员的早期教育、即小学教育,教育孩子从小要懂做人的道理,知道伦理纲常,言行得体,衣食得仪。
认为早期教育应以《小学》为入门书,按朱熹《小学四卷》的立教、明伦、敬身为主,然后依次为《四书》、《五经》。
《小学》可以“教人自下事上之道,如子孝于父,臣忠于君等之类”。
15岁以上生员的学习应以《大学》为基础教材,以此教育生员正心诚意,许衡曾这样说:“孔子道修身在心,……能正心便能修身”。
他对朱注《四书》倍加推崇,说:“我平生长处,在信此数书。
”他强调大学教于是“教人自上临下之道,如敬天修德,节用爱民之类。
上知所以临下则下顺,下知所以事上则上安。
”国子学的生员多为各民族的贵族子弟,许衡教其“自上临下之道”,是为了生员今后从政为官后能以儒道理国安民。
许衡在幼年时期就认为考取功名固然需要学习,但学习并非仅为了功名。
如若不然,将学习视为进身之阶,那么,即使是获得高官厚禄,也会因心术之不正,导致“谤怒于天下”甚至“殆其生之不能保”。
许衡忌恶宋金科场遗风,注重在实践中提高。
同时,他认为学习不能似懂非懂,要真知而不是熟知,要学到“无疑看得有疑”,才算得上有了真功夫。
又说:“凡为学之道,必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
我所未能,当勉而行之。
或我所行,不合于《六经语孟中》,便需改之”(22)。
他要求生员读圣人书,行圣人道;自立自强,振作精神。
“从自己身上用力去克己复礼”,以礼为行为准则。
许衡在其著名的《时务五事》明确指出设学校的目的在于“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自洒扫应对以至平天下之要道。
”五、天道思想许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是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它衍生为“精气”,阴阳二气可以产生日月星辰、人以及有形的具体世界及其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