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诗词生命
古诗词鉴赏-意境
古诗词意境在当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古诗词意境 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
机遇。
当代文化中,古诗词意境的传承 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 化技术、网络平台等,以更广泛
章法的布局
诗人通过精心布局,将各个部分有机 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篇章结构。
起承转合的运用
起承转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结构手法, 通过合理的安排,使诗词情节跌宕起 伏、引人入胜。
结尾的处理
结尾是古诗词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诗 人通过巧妙的处理,使诗词意境深远、 意味无穷。
03
古诗词意境的鉴赏方法
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
古诗词鉴赏-意境
目录
• 古诗词意境概述 • 古诗词意境的构成要素 • 古诗词意境的鉴赏方法 • 古诗词意境的审美价值 • 古诗词意境的传承与发展
01
古诗词意境概述
意境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情景交融
意境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客观物象 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 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产物。
02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 诗人对国家破亡的悲痛之情和对 春天的美好向往。
分析语言与修辞的运用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含蓄,修辞手法多样。在鉴赏古诗词时 ,要分析语言与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艺术效果和深层含义。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 残酒”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酒醒后 对昨夜风雨的回忆。
通过象征和暗示的手法, 营造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运用比兴手法,将情感 与物象相互融合,形成
诗词意境解读花开花谢间的生命之美
诗词意境解读花开花谢间的生命之美花开花谢间的生命之美花开花谢,是大自然中一幅美丽而又富有哲理的画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更能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境。
花开,是春天的希望和生机。
当寒冷的冬天渐渐逝去,大地开始回春,嫩绿的芽儿冒出土壤,经历了严寒的考验后终于迎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此时,大自然万物开始复苏,花朵逐渐绽放,各种色彩斑斓的花朵争相竞艳。
粉红色的樱花在微风中轻轻飘舞,红色的玫瑰花绽放出浓郁的芬芳,黄色的迎春花为春天增添一抹亮色。
花朵的开放不仅带来了色彩斑斓的景观,更是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喜悦的心情。
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朵的绽放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然而,花开之后必然会有花谢。
有人说,花谢是生命的结束,但我却认为花谢是生命的另一种美丽。
花谢之后的花朵,虽然柔弱,却带着一种忧伤的美感。
它们在微风中摇曳着,渐渐飘落在大地上。
单独一朵的花瓣,也能成为枯枝上的一片安静的心灵,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与美丽。
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写:“是谁的夜未央,偎依在寒山松径,悄悄地数清凉。
”花谢并非是一种消亡,而是一种更深意义上的美丽。
花开花谢间的生命之美,正如人生的过程。
人的一生也有花开花谢的过程,年少时充满了朝气和生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经历了人生的起落和磨砺,最终迎来了人生的花谢之时。
然而,正如花谢不是生命的终结一样,人生的花谢也不是一种消亡,而是一种更加深沉、内在的美丽。
正是这种美丽,让我们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花开花谢间的生命之美,可以启示我们对于时间和生命的珍惜。
花开的瞬间,美丽也是脆弱的;而花谢的时刻,虽然衰败却更加坚韧。
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命如同原野上的草,每一年都有生长和枯败的过程。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活在当下,让我们的生命在花开花谢时展现出独特的美丽。
意境如诗解读中国诗词中的意境与诗意
意境如诗解读中国诗词中的意境与诗意意境如诗:解读中国诗词中的意境与诗意中国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对于欣赏中国诗词的人来说,其中的意境与诗意常常让人陶醉,引发无限遐想。
本文将从词的形式结构、诗的艺术特点以及诗词的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深入解读中国诗词中的意境与诗意。
一、词的形式结构与意境中国古代词的形式多样,其中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常见。
这种形式的特点在于短小精悍,每首词都是一种意境的凝聚。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简短而精准地描绘了一个浪漫的场景,令人感受到一股清新宜人的意境。
而在五言绝句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是以其广阔的意境而闻名。
通过描述登高望远的场景,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美好赞叹,还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这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恰似一幅精美的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二、诗的艺术特点与诗意相对于词的短小精悍,中国古代诗的形式则更为广泛多样。
无论是五言律诗、七言绝句还是其他形式,诗均具备强烈的艺术特点和深邃的诗意。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艺术特点的最大特征是音韵美与形象美的结合。
通过运用铿锵有力的韵脚和精准的对仗,诗人能够让读者在朗朗诗声中感受到诗意的独特魅力。
比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夕的夜景,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秋夕夜晚的神秘与美丽。
此外,中国古代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也十分独特,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增加诗意的层次与深度。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个比喻,将登高望远与追求进步相结合,寓意深远。
三、诗词的表现手法与意境除了形式和艺术特点,诗词中的表现手法也是感受到意境与诗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景物为载体描绘内心感受。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前言我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今学习古典诗词及其诗学理论已经蔚然成风。
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提问:怎样评价一首诗的优劣、高下?用什么来做评判的标准?我怎样才能写好一首诗不那么直白?如何使我写的诗有诗味,使人愿意咀嚼,愈咀嚼愈有味道?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喜爱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以为,诗歌的层次结构是诗歌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以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
(意境)那么,分析一首诗歌,我们就可以分为,由表及里三个层面:一·言语——二·意象及意象群——三·意境(整体艺术世界)来进行鉴赏。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每一个层面都提出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高境界、高标准的诗美追求。
我国聪慧的古代前辈,从丰富的汉语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我国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范畴。
并以此来衡量诗歌优劣、高下、精粗、文野。
在言语层面,提出整首诗的“气”的灌注;在意象及意象群层面提出神、韵;在诗的意境(整体艺术世界)层面提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味。
下面我们从我国古典诗学所追求的诗美的极致这一角度结合具体诗例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一.为什么说写诗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在言语层面,一首诗不应该是一些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我国古典诗学中有许多关于“气”的论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唐朝韩愈继承了曹丕的说法,他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由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诩书》)他的意思是说,在文章的言语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是根本的。
意境的鉴赏中国诗词意境分析
意境的鉴赏中国诗词意境分析意境的鉴赏——中国诗词意境分析中国诗词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优美的韵律和婉约的语言,更在于其独特而深刻的意境。
意境是诗词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它以丰富的形象和深邃的意义,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本文将就中国诗词的意境进行深度探讨和分析。
一、形象意境的表达中国诗词的意境主要通过形象的表现来传达。
这些形象或具象,或抽象,通过诗人独特的描述和细腻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个形象意境生动地展现了深夜的宁静和月光的明亮,给人以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或者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云生处有人家,2雨过天晴望斜阳。
”这里的形象意境表达了大好河山下的民生景象,让人心生向往和温暖。
二、意境的抽象与深化除了形象的表达之外,中国诗词的意境还常常在抽象与深化中达到高度。
通过抽象与深化,诗人能够超越现实,抵达灵魂的层次,使读者在思考和感受中体味到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余亦能得天子恩,为万里长途出风尘。
”这里的意境通过抽象的方式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和远离尘世的心情。
或者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里的意境通过抽象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追忆。
三、情境的交融与转化中国诗词中的意境常常通过情境的交融与转化来展现。
这种交融与转化既包括情感的转折和变化,也包括景物之间的互相关联和映衬。
通过情境的交融与转化,诗人能够将不同的情感和景物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复杂而有趣的意境。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战云收尽碧空霞,净斜阳。
”这里的情境交融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兄弟的思念和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感受,同时将夕阳的美丽与兄弟的远去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寂寥而美好的意境。
生命的意义古诗词句子摘抄
生命的意义古诗词句子摘抄生命的意义古诗词句子摘抄生命是一个神奇而奇妙的存在,它带着无尽的希望和可能性。
古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描绘,常常用诗词来表达,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下面是一些关于生命的意义的古诗词句子摘抄,让我们一起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意境。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句诗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瞬息即逝,春风一吹,万物焕发生机,正如生命带给我们无尽的惊喜和变幻。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诗勾勒了辽阔的天空与浩渺的大海,生命在广袤的天地间沉浮,人生也如一片浩瀚的大海,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的一粒尘埃。
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采薇》。
这句诗道出了生命自由自在的状态,人们的内心也如此,自由自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意义。
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这句诗描述了离别之苦与对生活的追求之间的矛盾,生命的意义也在离别和追求之中得以体味。
5.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诗表达了草木一年四季更迭的生生不息,生命的轮回与无穷的希望,也启示着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和经历。
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句诗鼓励人们敢于面对死亡,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只有活出真实的自己,才能留下世人的记忆。
7.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句诗表达了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活着,更在于爱与被爱。
爱情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也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8.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这句诗道出了人生中无法挽回的遗憾和懊悔,生命的意义也蕴藏在这份厚重的情感中。
9. “百年之后,名利何曾记得。
”——杨万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意境交融中国古诗词意境分析
意境交融中国古诗词意境分析意境交融中国古诗词意境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一直是表达情感和抒发意境的重要艺术形式。
古人通过诗词,能够准确地捕捉自然景物的美感,同时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人士人的心目中,意境是诗词最核心的追求之一。
意境交融是指将诗词与意境相融合,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其中蕴藏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对中国古诗词的意境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探讨古代文人如何将意境与诗词相融合,达到意境交融的效果。
一、自然意境的描绘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言语的艺术,将自然景物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感完美地传递给读者。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通过描绘明月的光辉、深夜的寂静,将月光照耀下的床前光景与自己的思念之情相结合,营造出浓郁的诗意氛围。
读者读到这首诗时,常常会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进而产生共鸣。
二、情感意境的表达除了自然意境的描绘,中国古代诗词中还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情感意境。
古代文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婉转的表达,将内心的情感与诗词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用静夜的寂寥、微风的轻抚来表达自己对逝去的时光和美好回忆的思念之情。
通过诗词的语言艺术,杜牧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意境深深地融入其中,感染了读者的心灵。
三、人物意境的塑造中国古代诗词中除了景物意境的描绘,还常常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古代文人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和思考,刻画出了丰富多样的人物意境。
这些人物意境既可以是作者内心的自我表达,也可以是对社会人物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在杜甫的《丽人行》中,他通过对歌姬的描绘和歌姬的感召力来反思忠诚与背叛、唯美与黑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人物意境的塑造不仅仅是对人物特质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的反思和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四、意象意境的构建中国古代诗词中通过意象来构建诗词的意境。
意象是古诗词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借助于象征性的形象,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论文]读《红豆诗三百首》谈诗歌意境
[论文]读《红豆诗三百首》谈诗歌意境读《红豆诗三百首》谈诗歌意境余廷林摘要:中华诗词的兴盛,是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的。
在当代诗词的创作中,已涌现出许多可流传百世的佳作。
本文试从诗歌意境方面对诗词的创作进行初步论述,以总结当代影响最巨大的一次诗歌大赛——“红豆?七夕”相思节诗词大赛在创作上的成败得失:红豆诗意境当代中华诗词关键词:《随园诗话》卷四云:“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
毕秋州。
中丞家漪香夫人有《青门柳枝词》云:‘留得六宫眉黛好,高楼付与晓妆人’,是闰阁语;中丞和云:‘莫向离亭争折去,浓荫留覆往来人’,是大臣语;严冬友付读和云:‘五里东风三里雪,一齐排着等离人’,是词客语”。
吾观之,始信之然也。
“红豆?七夕”相思节诗词人赛2002年所征十多万首诗词,选编之《红豆诗三百首》中,略可见一斑。
正如丁国成诗家曰:“情至不能已,氤氲能作诗”。
然在十多万首中仅选出此三百首,可见诗词高下异也。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怀,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按瑚《红豆诗三百首》,实为第一等真诗,然余细品读之,觉各组诗之差别大矣,何者,意境高下异矣。
意境有无异矣,意境深浅异矣。
司空图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岂容易谭哉?”(《与极浦书》)然而经历代诗评家的不断研究,已把意境的本质把握住了,特别是近代王国维,在意境说方面达到了顶峰,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如钟振振《红豆》:“海外捐红豆,镶钟十二时。
心针巡日夜,无刻不相思!”从“相思豆”想到了海外赤子无日无刻不思乡,再联想到用“镶钟”时刻勾起赤子们的爱国怀乡之情,真是奇想,从意境上看比起卿卿我我者,要高出许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多,实为佳构。
女诗人甄秀荣《送别》:“思写满天”。
意境何等阔大,何等浩茫,而其象征物“夕阳如红豆”言别人不能言之,却又是人人心目中都存在欲吐的意象,令人拍案叫绝,爱不释手,盖因意境深远矣。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规范,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者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经作者们的精雕细琢,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形态。
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中,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风格来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上,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受到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通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来传达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在具体表现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表现物与情的融合等方式来呈现。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在表现物与情的融合上,古代诗人常常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暗示等,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使诗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解析
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解析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解析中国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深厚的意境深入人心。
意境是诗词之魂,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美感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意境常常通过音韵、形象、情感等方面来传达。
本文将探讨中国诗词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精髓。
一、意境的传达方式1. 音韵的魅力中国古代诗词注重音韵的美感。
作者通过诗句的押韵、平仄格律的变化等手法打造出独特的音乐美。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与“霜”形成了押韵,给人一种悠远、清新的感觉。
音韵的和谐与流畅使诗词意境更为深远,使读者陶醉其中。
2. 形象的独特性中国古代诗词善于运用具体形象来传达感情和思想。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绘了广阔的草原和奔腾的骏马,展现了丰富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
3. 情感的凝练中国古代诗词充满了丰富的情感,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情感是诗词意境的核心,它可以是喜悦、哀愁、思乡、爱别等各种情感。
通过深入触动读者的情感,诗词意境得以传达。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鬓轻毛薄嫩,云杳霭臞微”中抒发了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读者读到这些词句时会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二、意境的精髓1. 幽情婉约中国古代诗词通过温婉优美的闺情所表达的意境,给人以柔媚、浪漫的感受。
这种婉约之美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以典型的婉约手法描绘了女子待婚夜的心情,给人以悠远、缠绵之感。
2. 雄浑豪放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有雄浑豪放的意境,它通过形象独特的描写,展现出激昂的情感和宏大的气势。
例如,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诗人凭借对爱国的热情和对家乡的思念,创造了磅礴壮丽的意境:“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些字句传递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意境交融中国古诗词意境解读
意境交融中国古诗词意境解读意境交融中国古诗词意境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一直被视为艺术的巅峰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以诗词传情达意,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又渲染了自然景物的美,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表现方式的核心就是“意境交融”。
本文将对中国古诗词中的意境进行解读,剖析其与意境交融的关系。
意境,是指通过文字所创造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感受。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以及心理状态等的描绘,通过音韵、格律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精神的境界。
古诗词的意境往往与自然景物的描绘息息相关,如“春花秋月何时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描绘月亮和季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这种意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将相融合,营造出一种美的境界。
意境交融,是指作者通过对景物、情感的描绘,使意境与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结构相互融合,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意境与文学形式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作品的魅力。
例如,苏轼《定风波》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呼应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坚定的意志,进而创造出一种深沉凄婉的意境。
这种意境不仅仅是景物的描绘,更体现了诗人对时代悲欢离合的思考与感慨。
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交融还体现在对音韵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诗词中的音韵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比喻等,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相互交织,共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平仄的运用和押韵的巧妙组合,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使人们能够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此外,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交融还表现在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国古代诗词不仅仅是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更是反映了社会、人生、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描绘和诠释,诗词作品的意境得以丰富和发展。
例如,杜牧的《秋夕》通过描绘团圆与离别的场景,交织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显示出诗人对家庭、亲情的关怀与思考。
意境解析诗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感悟
意境解析诗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感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既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的载体。
通过对诗词中的意境进行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进而启迪我们的智慧,指引我们的人生。
一、自然意境中的哲学思考自然意境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环境,诗人们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山与河流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并借此思考人生的辽阔与无限。
在自然意境中,还有很多表达哲理的象征和意象。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华;杜甫的《春望》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则展示了景物的繁茂与欣欣向荣,与人生的起伏与盛衰相呼应。
二、人情意境中的哲学思考诗词中的人情意境也常常能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通过对社会人情的描绘,可以触发我们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
例如,元稹的《遣怀》中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除却巫山不是云”,借落花来比喻人的离别和失散,表达了对朋友离散的惋惜之情。
诗中的比喻,使我们思考到人际关系的离合与缘分的无常,深刻反映了人生的拜别和聚散。
在人情意境中,诗人们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对比来表达深刻哲理。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十指暗相寻”,通过对景物和人的对比,表达了一个人在孤寂中寻找知己的孤独与渴望,引起读者对友情和爱情的思考。
三、生活意境中的哲学思考生活意境是诗词中对日常生活进行描绘和思考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生活的切身观察和思考,诗人们能够洞察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对战争和离散的描绘,抒发了对生离死别的思考和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诗人深情地表达了对生活中痛苦和忧伤事物的思考,使我们思考到人生的幸福与忧伤。
古诗词里风代表的情感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
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
展开浩如烟海的文卷,有关“风”的诗词也比比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是借以抒发对大千世界的赞颂。
一、以风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比如: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的上片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下片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描写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刘秉忠《江上寄别》:军中无酒慰飘零,辜负沙头双玉瓶。
鞍马几年南北路,关河千古短长亭。
好风到枕客愁破,残月入帘归梦醒。
梦断故山人不见,晓来江上数峰青。
诗中既真实反映和高度概括了诗转徙四方的生活,又见出诗人的真性情.夜风袭来,孤客梦醒,再也无法梦回家园,这是何等凄苦之情,却用“好风”来说,与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感受到了那隐隐的离思与乡愁.全诗的感情虽不强烈,但很悠长,诗味隽永。
二、以风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愁苦的情怀关汉卿《大德歌》: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此曲以秋声写人物心灵的感受,描写女主人公因怀念远人而引起的烦恼。
“风飘飘,雨潇潇”,是说风雨交加,突然而至,声势咄咄逼人,给脆弱的少妇带来很大压力。
诗词中的意境美
诗词中的意境美意境美是指诗词作品中通过意境的塑造,给读者带来的美的感受。
它不仅仅是描述景物的美丽,而更多的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并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意境美在诗词作品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诗词艺术的高度体现,也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意境的塑造,诗人可以表达对自然、人情、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受,也可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意境美是诗词作品的灵魂所在。
诗词作品中的意境美有多种表现形式。
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文字,抒发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写道:“绿波荡漾清无限,远树带花寒食天。
”以及宋代词人苏轼的《赤壁赋》中写道:“抚今追昔,恰似春梦了无痕。
”这些描写一方面展示了自然界的美景,另一方面也传达了诗人的思考和感受。
在描写人情方面,诗人通过描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表现出人情之美。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残月已生斜,冷霜又照堂。
茶熟铜瓜生,被白笋归房。
”这些描写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更是运用细腻的文字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情的思考。
在描写社会方面,诗人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人情的描写,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并对社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
例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宦海沉浮的思考。
在描写人生方面,诗人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达出人生之美。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现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意境美在诗词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诗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诗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空间,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其中,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是赋予作品独特魅力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从诗词的意象与意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带您领略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一、诗词的意象诗词的意象是通过独特的文字描绘和隐喻手法,表达出作者所要传递的形象或感受。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是诗人通过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自然界的景物作为意象的表达对象。
比如“绿”、“花”、“月”等,都是人们熟悉的自然元素。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通过描绘月夜下的水面和花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此外,诗词还常常运用动物、物品和人物等作为意象的描绘对象。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将鹅、群山和楼阁作为意象,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豪情壮志。
二、诗词的意境诗词所创造的意境是通过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给读者带来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共同的情感共鸣。
意境是诗词作品的精髓所在。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烟锁池塘柳,深圳杳无消息。
自从弃置,便作长江流”。
这些文字打破了常规的描写方式,通过流淌的江水和远离的景象,与读者一同感慨时光的流转和遗憾的发生。
诗词意境还可以通过音韵和节奏来建立。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句平仄抑扬有致,读来让人感受到明月的悠然宁静,引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与意境是诗词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意象给予诗词以形象的表达,借助于描写,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鲜活性。
而意境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独特的情感与节奏,创造出更为深远的美感和思考空间。
意象和意境的紧密结合是古代诗词独特魅力的体现。
通过感官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诗词绘制出了一幅精彩纷呈的画卷,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古代诗词的三种意境:物境、情境和意境
意境是是指诗词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词作者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王国维像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诗格》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意境之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如藉物直抒胸臆:曹植《雁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等诗词都包含了一种典雅含蓄美,写景空旷幽远别致,写人温文尔雅特立,写情绵绵不尽,洗练的语言,表达一种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凝重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再如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王之涣“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陈宝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等,表达的是一种阳刚奔放美,雄浑侧重写物的气象磅礴和宏大,劲健旷达侧重于写人的精神特质,多用夸张、想象、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达物象情怀,具有豪迈浪漫主义特性。
生命的意义的古诗词名句
生命的意义的古诗词名句生命的意义的古诗词名句古人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以此探索生命的意义。
这些古诗词名句用简练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在一生中不断探寻、琢磨和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古诗词名句,探索生命的意义。
1.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诗启示我们,人生如梦一般短暂而虚幻,我们应该珍惜每个时刻,倾泻出内心的感悟和短暂的快乐。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句诗表达了生命的可贵而短暂,就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样,我们只有珍惜当下,才能使生命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3.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这句词意味深长,通过词人的表达,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生中的情感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可以来自于各种因素,但我们应该去决绝那些无关紧要的痛苦。
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诗经·诗·秦风·子衿》)这句古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它描绘了青年人的心境,强调了年轻时的激情和心情的轻信。
5. “尽是他乡之客,伤心画不成。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这句诗激发了我们对流离失所者的同情。
诗人告诫我们要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因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痛苦是真实存在的。
6. “黄金无足赤,人不多完美。
”(杨凯歌《黄飞鸿》)这句名句告诉我们,没有人是完美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完美,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
7. “人生自有诗和远方。
”(苏东坡)这句话充满了对生活和创造力的热爱。
正因为我们存在于这个丰富多样的世界上,我们才能创造出独特的诗歌和远方。
8.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杨绛《江湖》)这句诗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告诉我们,与其依赖他人生活,不如自己追求自由和寻找自己内在的世界。
诗词意境解析花开花落的生命之美
诗词意境解析花开花落的生命之美花开花落的生命之美花开花落,是自然界中一幅美丽而短暂的景象。
在这一生命的循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意和哲理的碎片。
花朵的盛开和凋谢,如同生命的起伏与变迁,所蕴含的意境值得我们深思和解析。
一、花的盛开——生命的昇华与美的展现花开是生命的昇华,代表着一种生命的绽放和美的展现。
当花蕊由未开放到完全绽放,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成长的力量。
在花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期盼和憧憬,就像一个孩子在充满好奇心的时刻。
当花朵逐渐展开,它们散发出的美妙芬芳让人陶醉。
花的盛开如同人们追求成长和展示自我的过程,正是这样的昇华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在诗意的意境中,花开的瞬间代表了美的极致和生命的辉煌。
二、花的凋谢——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无常花凋谢了,代表着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转。
花朵渐渐枯萎,花瓣飘落,它们曾经娇艳欲滴的容颜逐渐消逝。
凋谢的花朵如同人们渐行渐远的青春岁月,时光无情地将美好变得短暂。
在花凋谢的时刻,我们需要学会接受时间的流转,珍惜生命中的美好瞬间。
花朵凋谢的意境让人们反思生命以及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态度,引发了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三、花开花落的生命意境——感悟生命的真谛花开花落的生命意境让我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花的一生短暂而美丽,正如人们的一生,我们也会经历盛开和凋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珍惜和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花开花落的意境提醒着我们,生命如同花朵一样需要充满希望和激情,而且应该用美好的姿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
在花开花落的生命意境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对人生的力量和智慧的启示。
花朵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们用自己有限的时间演绎出了生命的美好。
它们凭借着自己的存在,为人们带来了温暖和美的享受。
正如诗人所说:“花开自有花落时,春有百花秋有月。
”花朵的美意味着生命的存在和意义,它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之美。
总之,花开花落的生命之美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花朵的盛开和凋谢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2011.09·95·意境是诗词生命葛国治摘要:“诗以意为主”,无论古今,都是诗词创作和赏析的一种共识。
那么,如何立意?怎么认识立意的本质,更好地营造意境?在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意境诗词立意深远雅健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Poetry of LifeGE Guo-zhiAbstract: " Poems on sense ",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are poetry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a consensus. So, how to approach? How to recognize the essential conception, build a better mood? In this paper, Here say several my opinions.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Poetry; Conception; Profound; Elegant healthy“诗以意为主”。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袁枚《随园诗话》指出:“诗以意为主,文采为奴婢,如主弱奴强,虽僮仆千人,唤之不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
本也,气质、神韵、未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关于立意在诗词中的重要性,从古至今论者众多,无一例外,皆已成为诗词创作和赏析的一种共识。
何谓意境?《辞源》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为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换言之,意境是诗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生活反映在作品中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来源于客观,是客观世界(包括诸如时序代谢、世态炎凉、人事升沉、境遇顺逆等)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同时它又包含着诗人内在的人生阅历、价值取向、个人情感等,这些因素一旦触动诗人心灵,就能变为琴台乐章,笔底波澜。
“诗是感情的宣泄”。
所有外界的感知只有通过作者头脑的加工才可升华到高层面的理性世界。
这是一个包括部分和整体,具体和抽象,虚和实的转换过程。
诗歌艺术也只能靠意境反映出来,只有懂得立意要旨的人,才会注重炼意和营构意境,在创作中才能自出机杼。
意境的有无、高低、深浅便成为创作和评价作品的首要标准。
怎么认识立意的本质,更好地营造意境,我认为主要应把握好四点:1.求新奇。
要在前人已经多次写过或今人正在大量创作的同一题材上,找到与众不同的感受,发现新的美,新的诗意。
力避趋同思维,力求求异思维,发掘出别人尚未认识到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世界的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事物皆有多个侧面和层次,因之也就构成诗词创作立意的多样性。
有的题材如:山川名胜、花虫草木、历史事件等,从古至今引起过无数诗人赋诗吟咏。
如古战场赤壁,到此登临凭吊的古今诗人何止万千,但总有佳作不断问世,老题材也常咏常新。
唐代李白诗“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怀古纪实再现壮烈的战争场面;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侧重天时机遇对战争结局的影响;胡曾:“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咏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帅;罗贯中“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
写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明代王奉:“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喻历史规律人难逆转。
清代伙瑾的“潼潼水势响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怪味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于红”。
偏重托物寄意,移景入情;当今诗人石理俊诗“殷殷血火映彤云,往事悠悠壁有痕。
心共江流同拍石,声声言合不言分”。
强调以史为鉴,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袁第锐诗:“漫说鏖兵成赤壁,谁存一念到苍生”。
钱明锵诗“穷兵谁恤民涂炭,一炬功成万骨枯”。
虽然同是谴责穷兵黩武,不顾老百姓死活,但所选角度有别。
诸如此例,俯拾皆是数不胜数。
如古今咏梅花诗充栋,立意角度千奇百样。
陆游的《卜算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孤芳自怜,满怀委曲,无可奈何;而毛泽东的《卜算子》:“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从容大度,洒脱无私,坦露伟人胸襟。
可见,“天下无有不能咏之事,无物不可写的诗”。
只要独具慧眼,多角度观察事物,深层次营造意境,便有取之不竭、咏之不尽的题材。
2.求深远。
人贵直,诗贵曲。
诗词立意要避免平淡浅薄,力求意深旨远。
很多人喜欢把人家好的作品拿来作为自己揣摩学习的范本,照搬照套,拾人牙慧,这只能作为初学写诗的方法,不可长行此径。
而有些人干脆省去形象思维过程将思想感情直白地写入作品,绕过立意这一关。
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便不能称之为诗了。
如一首《颂祖国》这样写道:“人人都颂党恩情,百业方作者简介:葛国治(1948.2—),男,汉族,湖北通城人,大学文化,原赤壁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现任赤壁市调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诗词学会理事、赤壁市楹联学会会长,著有诗词集《闲芹类稿》(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研究方向:古诗词。
百家争鸣·96·2011.09兴庆太平。
千载蓝图宏愿现,这边风景更迷人。
”作者把诗词创作当成工厂的装配线,将一些俗语名词当作“通用零件”进行组装,然后“销售”发表。
此类“诗”的特点内容空乏,浮词堆砌,不是“言尽而意不尽”,而是意尽而言未尽,全无诗味。
诗贵含蓄,境贵深远。
要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诗品》)。
晚唐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人认为男儿只要持有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的百折不挠精神,一定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取得最后胜利。
这首议论诗不落窠臼,立意深远。
再看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些忠勇将士,远离家乡,告别父母妻儿,征战杀敌,已属悲壮;为国捐躯战死沙场,尤见惨烈;更不幸的是,暴露在无定河边的白骨,其家中却音信全无,依然是闺中女子日夜思念的夫君。
剥茧抽丝、一咏三叹,令人撕心裂肺,热泪横流。
当今诗人林从龙先生《过秦俑坑》诗:“胆丧荆卿剑,魂惊博浪椎。
泥封兵马俑,能否慰孤危?”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人称世界第七奇观,文人墨客吟唱自然不少,然绝大多数只是称奇赞绝,从国计民生方面发掘主题的确不多见,而林从龙先生以秦始皇暴虐不仁,终究免不了庙隳国亡的角度立意,用生前虽有天下无敌的虎狼之师,仍屡遭行刺的史实,反诘死后即使有威猛雄壮的兵马俑群,怎么能慰藉暴君之魂?意境深远,沉雄顿挫。
吴定中的《甲申三百六十周年有感》“记得当年祭甲申,进京赶考语犹新。
几从读史知殷鉴,岂只忧天作杞人?道是恤民兴大业,恨多暴敛入迷津。
今朝八卦炉中走,谁个金刚不坏身!”酣畅淋漓,掷地有声。
意境深远,全在储蓄凝练。
如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 妾梦,不得到辽西”。
韩愈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皆是。
3.求雅健。
诗的立意要求积极健康,构章之先要营造出一种高尚文明的意境。
诗的“兴、观、群、怨”的特质,决定了她对“真、善、美”的追求,赋予了她维护社会主流价值的使命。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诗人必须具备爱国亲民的情怀;秉持正义,贬恶扬善的勇气;看重操守,舍小我顾大我的无私品德。
王巨农的七律《无题》是一首意境雅健的佳作:“柳色年年绿涨深,东君一别邈难寻。
红颜早付潺潺雨,白首犹存耿耿心。
老去镜圆今夕梦,归来人剩旧时音。
行舟欲系千斤石,又怕寒生隔岸衾。
”诗中的人物是一位老妇,年轻时结婚不久,丈夫被抓壮丁去了台湾,四十多年不改初衷,历尽艰辛守望亲人,改革开放后,丈夫终于回乡,见她一直在等待自己,十分感动,决心定居大陆。
当知道丈夫在台湾已经结婚的事实,为了成全丈夫和他在台湾的妻子,她深明大义劝丈夫回到台湾,而自己甘度孤寂晚年。
作者掌握了这一素材后,经过意境的锤炼,马上捕捉到了“推已及人”的高尚情怀。
将现代版《闺怨》诗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精神高度。
有的人肚肠狭小,心怀怨恨,难免立意猥琐、意境阴暗,即使具备遣词炼字工夫,终难写出好诗。
唐代黄巢《菊花》诗“待到明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虽有气势之笔,却无仁善之心,通篇肃杀恐怖,终不能入大雅之堂。
古往今来,中华诗词意境文采俱佳之作,卷帙浩繁,煌煌可睹,皆已名垂千古,流芳宇内,为后世风范。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感怀》诗。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无一不是义薄云天,浩然千秋。
4.求空灵。
所谓空灵,即超逸灵活,不着迹象。
讲空灵,一是不可把意象当成摄象机,将景物事例,实打实的一一罗列,要融入人对自然的审美观和情感;二是不能将思想感情直白地写入诗中,要借景物和事例来抒发个人的见解和情感,《诗经》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开空灵之先河。
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南·关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
有景无情,诗无灵性,有情无景,诗无骨肉,赤壁陆水湖咏者甚众,虽平庸之作较多,但不乏大家诗句。
如王文英先生《游陆水湖》“奇峰拔地水连天,一望无垠岛万千。
疑是青螺浮碧海,名湖如画我如仙。
”融情入景,诗中有我;熊东遨先生《侍诸公雨中游陆水湖》“清风吹动一天云,十座峰峦九失真。
翻喜湖山无世态,四时晴雨不因人。
”托物寄意,借景抒怀。
侯孝琼先生《豫西行》:“平山远水几家村,好景遥观自有神。
红袖倚门闲看我,不知已作画中人。
”人、诗、画三者立体交叉,意境到了化境,空灵水鲜。
我曾游桂林,写过《独秀峰》:“独秀奇峰耸市陬,万千气象眼中收。
天公造物多慷慨,能出头时让出头。
”桂林市区有一座孤峰名“独秀峰”,陡峭高峻,穿云破雾,直插蓝天。
我攀至山顶,极目河山美景,联想到天时人事,以“能出头”和“让出头”寓意,口占立成。
当今正处华夏复兴之时,我辈幸逢盛世,值得大书特书。
作为时代心声的诗歌要“与时俱进”,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诗歌的题材应多种多样,把个性和人民性紧密结合,发掘更多更美的意境,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而当今诗坛的现状是“三多一少”,即政治性题材多、作者多、作品数量多,只是精品太少。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治诗主题的既定性和角度的限制性给创作带来难处;二是作者群整体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