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重要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之、以、其、焉”
古 今 异 义
蹑履相逢迎 逆以煎我怀 千万不复全 汝岂得自由 可怜体无比 槌床便大怒 承籍有宦官 处分适兄意 便可作婚姻 叶叶相交通 为仲卿母所遣 寻遣丞请还 渠会永无缘 虽与府吏要 却与小姑别
迎接 料想到将来 无论如何 自作主张 可爱 一种坐具 官宦 处理 两家结成儿女亲家 连接 被夫家休掉 不久 他 约定 退出来
使……起舞 使……哭泣
整理
渺小得像……
显出白色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望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2.歌 歌窈窕之章 歌曰:“……” 倚歌而和之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动词,眺望,远看) (动词,唱) ( 名词,歌词) (名词,歌曲的曲调或节拍)
3.属
举酒属客 乃以秦王属吏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予作文以记之 天下属安定 (此前读zhǔ音)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若属皆且为所虏
(用“于”表被动)
(四)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 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省略 “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 与客”)
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 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 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 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6.东方既白:指天亮了。
词类活用
• • • • • • • • • •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火尚足以明也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常在于险远 有泉侧出 问其深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名做动,居住,筑舍 名做动,命名 命名,取名 形做动,弄错.名、说明 形做动,照明 形做动,穷尽 形做名,险要偏远的地方 名做状,从侧旁 形做名 形做动,极尽
烛之武退秦师_重要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词(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有二心,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礼:礼待,礼遇3.军:驻军4、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5.使:派。
6. 辞:推辞。
7.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8. 然:然而。
9.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瑕……”)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10.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11. 陪,增加。
12. 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
13.共(gōng),通“供”,供给。
14.济,渡河。
15.设版,指筑墙16.为:给予17.东:在东边18.厌:通“餍”,满足。
19.封,疆界。
这里作用动词20.肆,延伸21.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22.图:认真考虑22.盟:结盟。
23.戍:守卫。
24.还:撤军回国。
25.微①没有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卑贱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⑥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6.因:依靠。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翻译及重点字词.doc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翻译及重点字词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烛之武退秦师全文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内容,具体内容: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烛...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英勇善战,以一己之力击退强大的敌军。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
下面我将为您重新讲述该故事,并列出其中的重点实词。
原文:在古代中国,秦朝是当时的霸主,他们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许多周边的城邦和诸侯国都成为了秦朝的附庸。
然而,燕国是一个小国,虽然小,却一直保持着独立和自主,不愿隶属于秦朝。
秦朝的皇帝秦始皇听说燕国不愿臣服,于是决定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燕国。
他派遣了大将军烛之武带领数万精兵前往燕国。
燕国国王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担心自己的国家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他通过外交手段试图保护自己的国家,但一直无果。
不得已,燕国国王决定将重任交给了年轻的将领杨志。
虽然杨志年少不经事,但他有着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勇敢的个性。
杨志接到国王的命令后,决定带领燕国的军队迎战秦军。
他带领着数百名燕国士兵,勇敢地站到了前线。
在激战中,燕国军队向秦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不畏艰险,奋勇杀敌。
杨志以身作则,亲自冲锋在前,率领士兵战胜了一波又一波的秦军。
烛之武见燕国士兵表现出色,但他并不以为意。
他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军队实力强大,必能击败杨志的燕国军。
然而,杨志的勇猛战斗激发了燕国士兵的斗志,他们集结在杨志的周围,形成了坚实的防线。
杨志不仅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还以智谋出色。
他派遣斥候潜入秦军营地,偷取到了秦军的作战计划。
凭借这个情报,杨志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并在适当的时机发起了攻击。
在经历了几场激烈的战斗后,秦军开始感到疲惫和无助。
烛之武意识到情况不对,但已经晚了。
在杨志的指挥下,燕国士兵集结成军,一举击溃了秦军。
战胜的消息传回燕国,燕国的民众欢欣鼓舞,赞美杨志的英勇事迹。
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zhú zhī wǔ):烛之武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他是秦朝派到燕国的大将军。
这个名字“烛之武”有着浓厚的战斗意味,其中“烛”意味着火炬的明亮,暗示他的英勇善战。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重点实词及翻译
一、原文及注释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
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
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
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
”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同“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
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
”亦去之。
二、实词、句型(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若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若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主人、某某主办方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古义:有求于您今义:求儿子5.以烦执事古义:表示敬称,婉指秦穆公今义:管某事的人6.微夫人之力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7.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2.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3.夜缒而出(名作状,在夜晚;名作动,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学常识:《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吾不能早用子2.是寡人之过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行李之往来5.夫晋,何厌之有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亦去之(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1.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4.夜缒而出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越国以鄙远7.邻之厚,君之薄也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9.朝济而夕设版焉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2.阙秦以利晋13.与郑人盟14.因人之力而敝之15. 以乱易整,不武(五)一词多义1、实词:鄙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⑤言语粗鄙许①许君焦、暇…… ——《烛之武退秦师》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微①国势衰微②微言大义③人微言轻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敝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敝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汇总
《烛之武退秦师》需要积累的文言“辞”“微”“许”“易”“与”(一)重要文言知识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对2,烛之武退秦师使动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动词,驻扎4,辞曰推辞拒绝5,臣之壮也主谓之间6,许之答应7,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8,越国以鄙远越过,来,把……当作边境,远方的国家9,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10,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11,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12,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主谓之间13,且君尝为晋军赐动词给予14,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转折,兼词,在那里15,何厌之有,通假字,满足1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动词,名词(边界)17,若不阙秦削弱18,将焉取之兼词,从哪里19,唯君图之希望,考虑2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那21,因人之力而敝之凭借转折损害22,失其所与结交23,以乱易整替代24,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二)重要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后何厌之有宾前120个重点实词(1)爱(21)度dù(41)假jiǎ(61)去qù(81)素sù(101)要yào(2)安(22)非fēi(42)间jiān(62)劝quàn(82)汤tāng(102)宜yí(3)被(23)复fù(43)见ji àn(63)却què(83)涕tì(103)遗yí(4)倍(24)负fù(44)解jiě(64)如rú(84)徒tú(104)贻yí(5)鄙(25)盖gài(45)就jiù(65)若ruò(85)亡wáng(105)易yì(6)兵(26)故gù(46)举jǔ(66)善shàn(86)王wáng(106)阴yīn(7)病(27)固gù(47)绝jué(67)少shǎo(87)望wàng(107)右yòu(8)察(28)顾gù(48)堪kān(68)涉shè(88)恶è(108)再zài(9)乘(29)归guī(49)克kè(69)胜shèng(89)微wēi(109)造zào(10)诚(30)国guó(50)类lèi(70)识shí(90)悉xī(110)知zhī(11)辞(31)过guò(51)怜lián(71)使shǐ(91)相xiàng(111)致zhì(12)度(32)何hé(52)弥mí(72)是shì(92)谢xiè(112)质zhì(13)顾(33)恨hèn(53)莫mò(73)适shì(93)信xìn(113)治zhì(14)固(34)胡hú(54)乃nǎi(74)书shū(94)兴xīng(114)诸zhū(15)恨(35)患huàn(55)内nèi(75)孰shú(95)行xíng(115)贼zéi(16)患(36)或huò(56)期qī(76)属shǔ(96)幸xìng(116)族zú(17)假jiǎ(37)疾jí(57)奇qí(77)数shù(97)修xiū(117)卒zú(18)当dāng(38)及jí(58)迁qiān(78)率shuài(98)徐xú(118)走zǒu(19)道dào(39)即jí(59)请qǐng(79)说shūo(99)许xǔ(119)左zuǒ(20)得dé(40)既jì(60)穷qióng(80)私sī(100)阳yáng(120)坐zu ò。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fàn yì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zhuì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jué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qǐpáng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shù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这是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第1篇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文言知识练习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解释下列重要实词并作为文言积累1、贰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同现代汉语)②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③《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积累)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通“缺”⑤jué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⑥《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解释下列虚词并作为文言积累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越国以鄙远⑤焉用亡郑以陪邻⑥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永之人争奔走焉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6.且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①晋军函陵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越国以鄙远⑤朝济而夕设版焉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8《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实词、句型+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一、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
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
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
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
”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同“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
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
”亦去之。
二、实词、句型(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若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若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主人、某某主办方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古义:有求于您今义:求儿子5.以烦执事古义:表示敬称,婉指秦穆公今义:管某事的人6.微夫人之力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7.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2.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3.夜缒而出(名作状,在夜晚;名作动,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解释及重点词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一、字词读音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夫(fú)人古义:那人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五、一词多义封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⑤以乱易整(用,介词)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③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其①君之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②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③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晋国)④失其所与(代词,晋国)⑤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1、实词:烛之武退秦师(军队)辞曰(推辞)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义鄙远(越过)亡郑以陪邻(增加)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许君焦、瑕(答应)朝济(渡河)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何厌之有(满足)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阙秦(侵损、削减)唯君图之(考虑)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派遣)(戍守)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以乱易整(替代)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犹不如人(尚且)今老矣(语气词)然郑亡(然而)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郑既知亡矣(已经)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夫晋(句首发语词)唯君图之(希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重点字词及句子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知识。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了解写作时代背景2、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熟读课文归纳层意,翻译成现代文。
3、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知识铺垫: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
3、题解: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4、自学字词:(1)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juã)秦函(hán)陵秦伯说(yuâ) 逢(páng)孙(2)、多音字/()朝济而夕设版焉/()人名逢孙朝逢﹨()朝廷\( ) 相逢二、整体感知:文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包围,形势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著作。
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
都君人,姓,名,春秋末期、、、、。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二、字词梳理(1)晋侯、秦伯:(2)以其无礼于晋:(3)贰于楚:(4)晋军两陵:(5)氾南:(6)佚之狐:(7)郑伯:(8)若:(9)辞:(10)臣之壮也:(11)犹:(12)无能为也已:(13)子:(14)寡人:(15)然:(16)许之:(17)缒:(18)既:(19)敢以烦执事:(20)越国以鄙远:(21)焉用亡郑以陪邻:(22)邻之厚、君之薄也:(2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4)行李:(25)共其乏闲:(26)尝为晋君赐矣:(27)许君焦、瑕:(28)朝济而夕设版焉:(9)既东封郑:(30)肆其西封:(31)阙秦:(32)将焉取之:(33)唯君图之:(34)杞子、逢孙、杨孙:(35)乃还:(36)子犯请击之:(37)公:(3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40)失其所与、不知:(41)以乱易整,不武:(42)吾其还也:(43)去之:三、文字读音(1)秦军氾.南:(2)佚.之狐:(3)夜缒.而出:(4)君之薄.也:(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6)共.其乏困:(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8)夫.晋:(9)阙.秦:(10)秦伯说.:(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3)失其所与,不知.:四、重要实词1.贰(1)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2)其内任卿贰.以上。
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词和虚词整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词和虚词整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退秦师行动不仅代表了勇气和智慧,更展现了实词和虚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和独立语法功能的词语,它能够直接表达出人们所要传递的信息。
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词整理是对他言辞中真实、直接的表达进行分析和概括,从中可以看到他智慧的闪光点和思想的深度。
通过深入研究其实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烛之武退秦师的丰功伟业。
而虚词则是指在语法上对其他词或短语起连接、修饰或限定作用的词语。
烛之武退秦师的虚词整理涉及了他在言辞中使用的虚词,这些词语常常不能直接表达具体的意思,但却能够为整篇文章增添情感色彩和修辞效果。
虚词的细致分析能够揭示烛之武退秦师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一步展现他作为一位杰出领袖的风采。
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实词和虚词的角度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言辞进行整理和概括,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智慧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实词和虚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挖掘烛之武退秦师的思想和领导才能,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作用。
接下来,本文将从实词和虚词两方面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言辞进行整理和阐述。
在实词整理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他言辞中具有实际意义和独立语法功能的词语,从中挖掘出他的智慧和勇气;在虚词整理部分,我们将着重分析他在言辞中使用的连接、修饰和限定词,探究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烛之武退秦师,也可以进一步体会实词和虚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魅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陈述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词和虚词的整理:2.正文:2.1 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词整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烛之武退秦师中所使用的实词。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关于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烛之武退秦师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烛之武退秦师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烛之武退秦师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烛之武退秦师实词
1、鄙①边疆(边邑),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②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器量狭小)《训俭示康》③庸俗,浅陋(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2、敝①坏,破旧使史更敝衣草屦《左忠毅公逸事》②疲惫,困乏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③(衰败)损害因人之力而敝之④通“弊”,弊病,害处为敝弥深⑤通“蔽”,蒙蔽,欺骗不敢敝其主①答应,允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②期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③处所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④这样,如此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⑤表示约计的数量(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4、阙①朝廷(帝王所居之所,宫阙)操乃诣阙贡献《后汉书》②空缺,缺少,欠缺南渡桂水阙舟楫《暮归》③(损伤)削减,侵损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掘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国语》5、微①精妙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②(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③(地位)卑下,低贱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④隐蔽,藏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部下)微之《左传》⑤暗中,秘密地童微视其睡《童区寄传》⑥伺察,侦察解使人微知贼处《汉书》6、信①言语真实,诚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②的确,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③信用,守信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④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孔雀东南飞》⑤任凭,随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7.【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1.连词。
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
①失其所与,不知3.参加,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
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⑧供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⑨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⑩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11.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通“已”,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说,通“悦”,赞同,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通“已”,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说,通“悦”,赞同,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⑥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官职;今义:掌管某项作的人)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人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⑨邻之厚,君之薄也。
判断句
⑩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