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黄山学院教学进度计划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1 学期)
院(系)文学院主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2010 教学班文化产业管理学生人数49
课程编号:150216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讲教师:吕尚枝职称:助教
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编: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始授课前一周内由主讲教师填写完成,一式三份交所在院系审核后,教务处、院系和主讲教师本人各留存一份;教师留存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在执行情况栏签字确认。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系)负责人(签字):填表日期:年月日
黄山学院教学进度计划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1 学期)
院(系)文学院主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2011 教学班文化产业管理学生人数46
课程编号:150216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讲教师:吕尚枝职称:助教
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编: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始授课前一周内由主讲教师填写完成,一式三份交所在院系审核后,教务处、院系和主讲教师本人各留存一份;教师留存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在执行情况栏签字确认。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系)负责人(签字):填表日期:年月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 能够识别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促进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 系统地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包括概念、范畴、特点、价值、表现形式和分类等。
- 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瓶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4. 实地考察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场,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 在实地考察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视瓶或展示一些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
并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以田野实践为基础,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弥补了“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较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认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进而掌握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发展状况,为学生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意义,以及中国和外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等内容。
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包括考察学生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状况、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等。
(四)教学时数周2课时,共36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 ♦・工*,一、本文第一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要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非物质文化遗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1课时)自然遗产概念的提出;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深化。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1课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相关概念的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2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
非遗文化赏析》课程标准
非遗文化赏析》课程标准本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课程。
通过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两个方面的讲授,结合非遗案例,系统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和非遗技艺。
本课程的宗旨是研究非遗文化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其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非遗文化种类特点,引导学生体会非遗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传承意义化生存梦想。
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同时结合课堂上课和线上课堂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讲座、技艺展示等方式为辅助教学手段。
从文化本质论、文化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五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非遗文化发展和传承规律,有助于学生认知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全日制高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是XXX的美育课程。
本课程共分为两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章导论(3学时)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概念的产生背景和保护的需要。
第二节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紧迫性。
第三节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包括我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四节总体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原则,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坚持科学性,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
第二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3学时)本章主要介绍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种类、特点和价值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研究,学生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产生的过程及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认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了解世界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与现状,识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界定原则、项目认定的主要原则、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目标1.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主要介绍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以及种类和传承人;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准和研究能力,有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和拓展;3.要求学生掌握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各类内容的特征;学会识记和鉴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作品;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作业的方法;4.本课程以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美学、民间文学、民俗学为先行课,同时它又是文学欣赏、影视文学创作、文化产业基础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本课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主要范围、研究方法、山西非遗资源、分类别的非遗项目文学类、音乐类、舞蹈类、戏剧、民俗、节日类非遗以及非遗调查为主要内容。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讲清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学科系统性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新成就。
注意非遗资源分布、保护发展方面的关系;2.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图片、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3.在讲述非遗过程中,充分注意非遗理论讲述与田野考察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民间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学时少,内容多,因此一部分要求学生自学掌握。
这一部分,采用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老师课堂解答的方式。
三、先修课程民间文学、民俗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来,当代意义;教学难点:非遗鉴赏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专题片欣赏和田野调查(视客观条件而定)为辅,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
非遗教学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教学课程二、课程目标1. 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课程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非遗的定义与特点(2)非遗的分类与分布(3)非遗的重要价值2. 非遗传承与保护(1)非遗传承人介绍(2)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政策法规(3)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实践案例3. 非遗艺术欣赏(1)民间音乐欣赏(2)民间舞蹈欣赏(3)民间戏剧欣赏(4)民间美术欣赏4. 非遗技艺传承(1)民间传统技艺介绍(2)非遗技艺传承实践(3)非遗技艺创新与发展5. 非遗文化传承与校园实践(1)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策划(2)非遗文化传承项目推广(3)非遗文化传承成果展示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教师讲解非遗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非遗文化。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传承与保护。
3. 演示法: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魅力。
4.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非遗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作品展示: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展示成果。
4. 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非遗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时间安排1. 课程总学时:32学时2. 每周授课时间:2学时3. 课程进度安排:第1-4周:非遗概述与传承与保护第5-8周:非遗艺术欣赏第9-12周:非遗技艺传承第13-16周:非遗文化传承与校园实践七、教学资源1. 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2. 教学课件3. 非遗传承人介绍视频4. 非遗技艺展示视频5. 校园非遗文化活动策划案例八、教学成果预期1. 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程度得到提高。
非遗校本课程设计
非遗校本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及传承情况;3. 学生了解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热爱和传承意识;2. 学生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学生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意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
2. 传统文化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美术(如剪纸、泥塑等);- 传统技艺(如刺绣、陶瓷等)。
3. 民间文学与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 传统戏剧、舞蹈、音乐等。
4. 节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 民间习俗、仪式活动等。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第二课时:传统文化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课时:民间文学与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课时:节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学内容与进度:1. 第一、二课时: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重点学习传统文化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 第三课时: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学与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欣赏和评价;3. 第四课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节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4.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72周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面向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如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性等,都能有所了解;同时,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另一方面,课程还将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等。
通过学习,将帮助学生更好的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协管员这一岗位方向。
2、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人才培养木目标。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总体的认识;(2)掌握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及旅游等相关问题;(3)熟悉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化等;(4)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5)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6)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7)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自主策划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一章 非遗的概念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 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传统手艺.
遗产对儿
剪纸遗产= 陶瓷遗产=
剪纸 + 古老的瓷器+
剪纸技术 古老的烧制技术
第 二 概念 界定 节 中存
完
(四)从传承的原生程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 须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那些已经被改编或改
造过的,也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焖炉烤鸭
吊炉烤鸭
(五)从品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 须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没有重 要价值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 科学价 值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二)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历史,时间不足百
年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为何是百年
户县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
(三)从传承形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那些历
史上确实存在,但并没有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封禅 月坛祭月 文字传承 文物复制 活态传承
文
遗 产 学
非 物 质
化
第
一
章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壹
概 念 的 界 定
第 一 节
贰
概念 界定 中存 在的 问题
第 二 节
概 念第 的一 界节 定
【印象刘三姐】 【印象普陀】 【户县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
【泰山封禅】
【天坛祭天】
【童子尿煮鸡蛋】 【摊煎饼】
【故宫 长城】
【古村落】
《非遗文化赏析》课程标准
《非遗文化赏析》课程标准总学时:30学时授课学时:25 实践课学时5一、课程描述课程从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两个方面,并结合非遗案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讲授,构成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课程。
以非物质文化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非遗文化的基本概况、非遗技艺,是研究非遗文化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其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非遗文化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
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实施以课堂上课与线上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讲座、技艺展示等方式为辅助教学手段,从文化本质论、文化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五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非遗文化发展和传承规律,有助于学生认知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引导学生体会非遗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传承意义化生存梦想,能够观察和基本鉴赏非遗领域的作品,研究非遗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实践服务。
二、本课程的应用范围:本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高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是博雅全人教育学院的美育课程。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理论)第一节非物质文虎遗产及其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概念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产生于保护的需要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保护的重要意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紧迫性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一、我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值得借鉴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总体把握一、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原则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要坚持科学性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二)教学要求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产生的过程及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
非遗文化的课程设计
非遗文化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和民间文学等。
3. 学生能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地理等学科的关联性。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搜集、整理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海报或小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学生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人文社会学科,旨在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提高综合素质。
2.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3.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果。
二、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内容: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以案例分析形式展示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表作品-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内容:详细讲解民间艺术、传统节日、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列举各类别的代表作品。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地理的关联-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地理等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介绍我国在保护与传承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果。
文化遗产概论 教学大纲
《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理论为历史学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基础主要是历史学、旅游学和建筑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般规律,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中国的世界遗产知识的原理分析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知晓其目前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保存状况,以及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内涵,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客观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主要对不同遗产类别的代表作做以介绍,讲授文化遗产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相关理论。
具体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内容。
(四)教学时数周4课时,共72课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参观、讨论、课外辅导等方式。
二、本文第一章“世界遗产”的诞生和发展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了解《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世界遗产提名和确定,以及世界遗产。
重点是《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委员会。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2课时)1.《世界遗产公约》;2.世界遗产组织。
第二节《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义务和权利(2课时)缔约国需承担和承认的义务和原则;缔约国享有的权。
第三节“世界遗产”的提名和确定(2课时)第四节“世界遗产”的现状(2课时)1.“世界遗产”项目的分布;2.“世界遗产”的主要类。
第二章中国的世界遗产工作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遗产政策与行动和世界遗产中的中国部分,重点是中国的遗产政策。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的遗产政策与行动(2课时)第二节世界遗产中的中国部分(2课时)第三节中国加入世界遗产组织(2课时)1.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2.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总体特征;3.中国近期世界遗产项目的预测。
第三章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上)---宫殿、坛庙、宗教建筑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概况、文化遗产中的宫殿、坛庙和宗教建筑,重点是故宫、天坛和布达拉宫。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非物质的文化元素,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相关的自然和生活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工具、物品和手工艺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五类:1.口述和表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口述传统和民族音乐等。
2.表演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舞蹈、音乐、民间戏曲、曲艺等。
3.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婚俗、祭祀仪式、传统节日等。
4.传统手工艺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染织技艺、木雕、金属锻造、园林艺术等。
5.传统医药和美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药方、手法、健康保健方法,以及传统美食等。
这些分类可以提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也是社会认同和凝聚力的象征。
它们通过参与、共享和传承的方式,增进了社区、族群和国家的凝聚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手工艺品销售等相结合,为社区和个人提供了经济收入来源。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和扶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策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威胁着传统文化的存续。
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许多年轻人不再感兴趣或不了解传统文化,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困境。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传统知识和技能的持续发展。
然而,年长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代表性项目;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意义;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代表性项目•分类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指导学生分析各个类别下的代表性项目,如中国京剧、太极拳、中国传统医药等。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意义•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包括口述记录、数字档案、社区参与等;•引导学生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如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
4. 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三、教学方法1.情境引入法:通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2.讨论法:在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题目进行思考并互相交流观点。
3.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4.观摩体验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或近期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或表演活动,并引导他们感受、体验其中的魅力。
四、评价方式1.小组讨论成果评价:根据小组讨论时学生的参与度、观点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进行评价。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综合作业,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方法的设计等,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参观活动反馈评价:组织学生参观活动后,要求学生撰写参观体会和感受,并根据内容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1.情境引入(5分钟)–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10分钟)–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艺术设计适用学制三年制获取证书无编制陈淑姣审核制定日期2014.9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与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艺术设计各专业开设的专业通识选修课。
其中理论与实践比例分别占70%和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艺术专业群大类的公选课,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本着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对接原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本课程前导课程有《文艺常识》和《中外美术鉴赏》,是学习后续课程《创意思维》、《设计综合应用实训》等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等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并掌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体系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整理与记录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标。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训“求实、创新、厚德、重艺”所包容的发展目标。
非遗课程安排方案模板设计
一、课程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特制定本非遗课程安排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2. 培养学生对非遗的热爱和保护意识;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4. 传承和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课程内容1. 课程模块设置(1)非遗概述:介绍非遗的概念、分类、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2)非遗技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剪纸、泥塑、刺绣、木雕等,进行技艺讲解和实践操作。
(3)非遗文化:介绍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4)非遗体验: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如制作手工艺品、参观非遗展览等。
2. 课程安排(1)课时安排:每周安排1-2课时,共计16-32课时。
(2)课程进度安排:第一周:非遗概述,让学生了解非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二周至第四周:非遗技艺学习,选取2-3个非遗项目进行技艺讲解和实践操作。
第五周至第八周:非遗文化学习,介绍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非遗体验,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项目体验活动。
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课程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非遗的基本概念、分类、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非遗技艺的实践操作,如剪纸、泥塑、刺绣等。
4. 体验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项目体验活动,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5.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非遗项目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非遗技艺实践操作中的熟练程度和创新能力。
3. 体验活动:了解学生在非遗项目体验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非遗课程设计详细介绍
非遗课程设计详细介绍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定义、分类、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等;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在技能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识别、评价和保护。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应能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保护措施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参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导论》2.参考书: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报告》等3.多媒体资料: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多媒体资料和进行相关实验以上就是本次示范课的课程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占总评的30%。
作业主要包括课后阅读报告和案例分析,占总评的20%。
考试为闭卷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评的50%。
评估方式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安排16周,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
适用学制三年制
获取证书无
编制陈淑姣
审核
制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与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艺术设计各专业开设地专业通识选修课.其中理论与实践比例分别占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艺术专业群大类地公选课,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地认识和理解,提高艺术修养地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地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本着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地融合、对接原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地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地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地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地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地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地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地文化价值判断.
本课程前导课程有《文艺常识》和《中外美术鉴赏》,是学习后续课程《创意思维》、《设计综合应用实训》等地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地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地学习,使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基本概念、基本形态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历史与现状等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并掌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地分类体系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分类体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地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地调查与分析、整理与记录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地实践目标.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地学习,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地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地文化自觉,从而实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训“求实、创新、厚德、重艺”所包容地发展目标.
三、教学起点
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学时)完成.该课程地前导除相当高中水平地通识课程以外,还有艺术类其它技术平台课程,如:《素描》、《色彩》、《中外美术鉴赏》等,他们已具有相关基础知识并具备相应地基本能力,具体如下:
.具有基本地语、数、史、地等文化基础,具备基本地语言表述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造型、色彩认知等美术基础,具备基本地绘画表现能力;
.具有对美术作品地层次、构成以及中外著名画家经典作品地创作规律、风格流派地基本认知.并学会了基本地赏析方法;
. 具有借助现代工具搜集信息、获得新知识地基本能力;
.愿意与人沟通,具有与他人合作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 课程教学载体
根据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生地学习需要,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地分类进行解读,并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十种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地项目,推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沿革、评价标准、人文内涵和审美特征,作为教学载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主题:
()民间文学(刘三姐、梁祝传说);
()传统音乐(蒙古族长调民歌、陕北民歌);
()传统舞蹈(秧歌舞、傩舞);
()传统戏剧(京剧、川剧);
()曲艺(京韵大鼓、山东快书);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北京天桥耍中幡、抖空竹,武当功夫);()传统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凤翔泥塑);
()传统技艺 (景泰蓝技艺、保安族腰刀技艺);
()传统医药(针灸、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民俗(春节、端午节).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学生数量大,涉及面广,为了保证教学目标地顺利实现,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学科特点,对课程地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在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及作业、考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主要做法有:rqyn1。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方式不拘一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样式非常丰富,根据不同地授课内容,课题组设计了不同地方式和方法.教学组织方式方面,打破课堂集中授课地单一模式,采取让学生分组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现场授课、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直观地了解.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学生地主动性地激发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地能力地培养.Emxvx。
例如,在进行概念辨析地时候,教师除了进行深入地理论剖析之外,还列举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作为例证来说明概念地内涵;在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地过程中,除了教师根据例证总结特点之外,还要求学生对教师讲解地内容加以应用,把教师总结地特点与自身熟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结合起来,把教师归纳地理论化地特点还原成丰富多样而又内在统一地直观感性认识,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地理解.SixE2。
、教学途径多管齐下,手段别出心裁
除进行有组织地教学活动之外,课程组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样化地教学途径,营造良好地学习环境,多渠道、多侧面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教学过程中,全过程采用多媒体授课,并于教师板书有机结合,使文字、图片和音像共同呈现在学生面前.此外,还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开设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与学生交流、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接受最前沿地学科信息,真实体验非物
质文化遗产地丰富多样,在传承过程中学生作为参与者,改变了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地“旁观者”角色,成为活动地参与者和主体.6ewMy。
、教学互动渠道丰富,学生主体地位明确
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与听课学生建立起了良好地沟通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与授课教师在线交流,尽可能地弥补了课堂内外地差别,为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地引导和帮助.教学过程中,课程组确立了学生地主体地位,同样地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地学生,列举不同地例证,便于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对授课内容加以理解和接受.在收集整理实践方面,也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将课程实践与学生个体情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地主动性和创造性.kavU4。
六、实践条件
.多媒体教室、校内相关工作室或实训基地;
.美术馆、博物馆等:
.信息化虚拟实践条件,如相关网络课、微课程平台等.
七、评价方法
.综合能力评价:
()学会记笔记:有关概念内涵、分类体系、遗产特征、社会背景、历史意义等;
()学会语言\文字表达:课堂参与主动提问,并积极回答问题,感想和认识;
()学会查找\整理信息: 课后搜集相关资讯,按照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
归纳整理.
.实操能力评价:
收集整理:须从当地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收集整理类.
.评价权重和激励机制:
本课程考核评价分为基础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具体评价权重如下:
()出勤率占,管理办法参照各学院有关规定;
()平时笔记与学习感想占,体现自主学习态度及文字表达能力.
()课堂参与占,包括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积极参与程度等课堂表现;
()课后搜集相关资讯占,能够运用各种数字媒体手段归纳整理.
()基础学习能力.包括收集整理当地非遗资源共占.
()参与相关知识问答竞赛,优胜者给予分加分奖励并与该课程成绩挂钩.
八、课程资源
.教材与学材
()纸本教材:
■教材选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陈淑姣主编
■参考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牟延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法律保护研究》赵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数字媒体资源: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资源;相关网络共享课、微课程、电子出版物地图文、视频数字资源以及相关艺术专业网站信息资源,中国非物质文化网站、中国工艺美术网站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