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在教授《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个内容时,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和运用这个概念上存在一些困难。

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一些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认为在引入这个概念之前,应该先复习和巩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基本理解。

例如,让学生回顾立方厘米、立方米和升的定义,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牢固的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进率的概念。

其次,我发现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们没有很好地掌握进率的计算方法。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加强进率计算的练习,包括通过真实场景的例子进行拓展。

例如,给学生一些物体的体积,让他们计算将这些物体从一个单位转换到另一个单位所需的进率。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率的概念,并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们对于进率的意义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疑惑。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进率概念的实际应用进行解释和示范。

例如,通过计算不同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容器装满水的时间、体积的增减等实际问题。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进率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将进率的概念与其他数学知识进行关联,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个容器装满水所需的时间,或者如何计算一个房间的容积等实际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率的重要性,并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教授《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个内容需要注意巩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基本理解、加强进率计算的练习、强调进率的实际应用以及将进率与其他数学知识进行关联。

通过这些改进,我相信学生们对进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得到提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

在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时,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具,课堂上无法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到100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我只能让学生看课件演示来进行对比计算。

因为1分米=10厘米,由此发现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与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样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学生因为有以前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所以很快就能归纳出具体的方法。

接着,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

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对比练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对这三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异同点。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令人满意的。

但也发现少数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还是混淆;还发现容积单位(升、毫升)与体积单位间的换算不熟练,还有的就是对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后进学生很容易出错,课后要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

总之,本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和掌握上难度并不大,多数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基本能在当堂掌握,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有收获,也有遗憾,珍藏收获,吸取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贵借鉴的经验。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二: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学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对比。

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

本节课导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我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1】篇〗《容积和容积单位》评课稿近日,本人听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容积和容积单位》。

下面我谈谈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本节课的优点:1、注重旧知的复习铺垫。

教师在新课前复习了体积单位及其进率,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教学“什么叫做容积”时,叶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介绍容积,自己举例,然后让学生举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什么叫做容积。

教师不还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容积与体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本节课注重了课堂的训练。

练习的量和题型都比较多,体现出课堂的`有效训练。

需要改进的地方:1、在认识容积单位时,虽然认识“升”和“毫升”是重点,但也应该向学生说明计量容积时,一般就可以用体积单位。

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理解升、毫升的实际大小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我觉得在教学中还落实得不够。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给学生看那个一升的正方体容器,用杯子装水倒在容器里,看要多少杯水才能到满容器,然后跟学生说:“这就是一升水。

”教师虽然也说了一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是400毫升,学生平时可能也有接触一瓶矿泉水400毫升,一盒牛奶250毫升等。

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学生对于1毫升、10毫升、100毫升的实际是多少,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的。

所以我觉得可以用量筒、量杯量1毫升、10毫升、100毫升的水是多少。

最好能够用教具或学具让学生分小组亲自动手量一量,这样学生就理解更深刻了。

3、在教学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体积位单位与容积的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些欠妥。

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米 1毫升=1立方厘米这些都是没有经过推导,是教师直接给出来的。

我觉得这里可以教学:①出示量筒,在量筒上找出1毫升、100毫升的刻度给学生看.。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含试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含试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计算对他们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不是很好掌握。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转换这部分知识学生就一直弄混淆,进率不清楚,碰到转换单位的题目很多同学都是猜进率,猜对了就做对了,猜不对就做错了。

相关的题目也做了很多,但是效果也不好。

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中,我先安排了复习旧知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化聚,以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化聚的方法。

并让学生回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用书上的建议是让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去验证,但是考虑到学生喜欢动手算,动手带动动脑,复习完旧知识之后,呈现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1分米,另外一个棱长标注10厘米,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能很快算出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通过观察能够知道这两个正方体完全一样。

既然完全一样,那么它们的体积也是完全相等的,这样就能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整个过程通过观察计算,学生自己动手的计算出来的结果,印象更深。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这节课比较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淡化了例题教学,以练习的形式带过,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后面的练习明显让我感觉无法深化。

另外,由于前面的环节没有把握好节奏,所以出现了后面提升练习和对比体验无法完成的情况,比较遗憾。

这就说明了我在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上还很欠火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注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篇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advance rate be tween volume units"《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篇章2: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篇章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下面是课堂中的几个片段。

片断一:师:我们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你能说说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生1:常用的长度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研究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生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同时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10×10=100平方分米来计算。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同样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铺垫,为接下来研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作好知识的迁移准备。

但是有很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差不多了。

片断二:师: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这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怎样的呢?你能猜猜看吗?生1:可能是100……生2:可能是1000……生3:可能是10000……师:你能联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的讨论,来研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吗?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1米也就是10分米,用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体积也是10×10×10=1000立方分米。

体积单位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的进率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的计算以及空间观念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在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思考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前,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能够进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上的讲解、练习和学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这些目标。

在讲解体积单位进率的推导过程时,我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可以切割成 1000 个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从而理解 1 立方分米等于 1000 立方厘米。

同样的方法,也让学生明白了 1 立方米等于 1000 立方分米。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较好地掌握了进率的概念。

在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的练习时,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将较大的体积单位换算成较小的体积单位,或者将较小的体积单位换算成较大的体积单位。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换算过程中出现错误,这也让我意识到在后续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直观演示法是我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和进率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法也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们在小组中讨论问题、交流想法,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然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直观演示时,由于时间有限,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手操作实物模型,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小组的讨论不够热烈,没有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优势。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让每个小组都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计算对他们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不是很好掌握。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转换这部分知识学生就一直弄混淆,进率不清楚,碰到转换单位的题目很多同学都是猜进率,猜对了就做对了,猜不对就做错了。

相关的题目也做了很多,但是效果也不好。

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中,我先安排了复习旧知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化聚,以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化聚的方法。

并让学生回忆“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用书上的建议是让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去验证,但是考虑到学生喜欢动手算,动手带动动脑,复习完旧知识之后,呈现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1分米,另外一个棱长标注10厘米,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能很快算出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通过观察能够知道这两个正方体完全一样。

既然完全一样,那么它们的体积也是完全相等的,这样就能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整个过程通过观察计算,学生自己动手的计算出来的结果,印象更深。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这节课比较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淡化了例题教学,以练习的形式带过,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后面的练习明显让我感觉无法深化。

另外,由于前面的环节没有把握好节奏,所以出现了后面提升练习和对比体验无法完成的情况,比较遗憾。

这就说明了我在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上还很欠火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注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计算对他们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不是很好掌握。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转换这部分知识学生就一直弄混淆,进率不清楚,碰到转换单位的题目很多同学都是猜进率,猜对了就做对了,猜不对就做错了。

相关的题目也做了很多,但是效果也不好。

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中,我先安排了复习旧知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化聚,以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化聚的方法。

并让学生回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用书上的建议是让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去验证,但是考虑到学生喜欢动手算,动手带动动脑,复习完旧知识之后,呈现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1分米,另外一个棱长标注10厘米,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能很快算出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通过观察能够知道这两个正方体完全一样。

既然完全一样,那么它们的体积也是完全相等的,这样就能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整个过程通过观察计算,学生自己动手的计算出来的结果,印象更深。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这节课比较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淡化了例题教学,以练习的形式带过,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后面的练习明显让我感觉无法深化。

另外,由于前面的环节没有把握好节奏,所以出现了后面提升练习和对比体验无法完成的情况,比较遗憾。

这就说明了我在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上还很欠火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注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汇总5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汇总5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汇总5篇)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

在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时,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具,课堂上无法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到100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我只能让学生看课件演示来进行对比计算。

因为1分米=10厘米,由此发现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与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样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学生因为有以前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所以很快就能归纳出具体的方法。

接着,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

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对比练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对这三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异同点。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令人满意的。

但也发现少数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还是混淆;还发现容积单位(升、毫升)与体积单位间的换算不熟练,还有的对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后进学生很容易出错,课后要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课》教学反思第十三课时1.练习设计体现层次感。

因为例4这一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通过自学是能够掌握的。

所以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练习课。

练习课的特点是目的明确,题目分层,适合不同的学生。

对于难点的`题目就要给一些台阶,让学生能够上得去。

这节课的6个练习题,分不同的层次进行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题目能做,都能接受挑战。

2.课堂的结束体现延伸性。

课堂小结在全课中起归纳总结的作用。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3篇2024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3篇2024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3篇2024〖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1】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及体积和体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尤其是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本节课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充分利用知识的正迁移,非常轻松地展现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课的开始,就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这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把与新授知识紧密相关的知识先复习一下,既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又为容易混淆的教学环节扫清了障碍。

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进率教学的主体环节分两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安排基本相同,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猜测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接着让他们用自己自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和推理,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当学生讲解完验证过程后,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一过程,教师又用多媒体形象的演示了一遍,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验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通过教具的实物操作,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的学习习惯。

但是这一节课下来也存在很多不足:1、对于开始的复习部分知识复习了一些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注重方法的传授。

2、对学生的倾听不够,学生展讲时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指出并改正。

3、对于验证过程这一环节还不够扎实,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时间来消化这部分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2】篇〗一、复习旧知,引出研究问题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2024年《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2024年《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约680字)这节课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开始,接着复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随后就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猜猜体积单位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一口猜出是一千。

学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诉学生这只是猜测。

于是就问猜测的东西应该怎样做才能确定,引出需要验证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学习活动。

首先,让学生独立去验证,教师巡视。

发现有点难,于是引导学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1分米,用厘米做单位便是10厘米,由体积公式便得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0__10__10=1000立方厘米。

于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接着,我用课件再次验证了这一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接着便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问题,书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让学生独立去做。

做之前,要求学生回答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应该怎样用进率,从高级到低级又怎样用。

再让学生去写。

随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本节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灌输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在教学例题4时处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费了一些时间。

其次在推导体积单位间进率时并不十分好,有点操之过急,只求完成任务,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学生。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要非常的熟。

还要预设多种方案,好让课堂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好游刃有余。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约470字)《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中通过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它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而1dm=10cm,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得出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不足之处哎呀,讲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真是让我想起了那段“斗米养恩,千金买骨”的岁月,简直是既好笑又无奈。

记得当时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看着我,就像看外星人一样,眼神里充满了疑惑。

我们在说毫升、升、立方米这些单位的时候,他们的脑袋里像是装了榴莲,怎么也转不过来。

于是我试图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

比如,我跟他们说:“一个升的水,就像一瓶饮料,想象一下你喝完的那个瓶子,差不多就是一个升。

”这时候,有个调皮的学生就举手说:“老师,那我能把一升水倒进洗手池吗?”我当时就愣住了,心里想着,难道这小子真的以为洗手池是无限的?说到洗手池,我就想起我家那个小小的水池,每次洗手都感觉水流得快,瞬间就没了。

可这可不是个好例子,想要教会他们体积单位,怎么能拿水池说事呢。

于是我试着换个思路,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比喻。

有次,我跟他们说:“你们看,一立方米的空间,能装多少东西?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冰箱,想象一下,里面塞满了饮料、食物,甚至连你最爱的零食都能放进去。

”大家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可偏偏,刚说完,有个同学就开始想象冰箱里的巧克力,完全不在状态。

后来,我还试着让他们用实际操作来感受这些单位。

我带了一些不同大小的容器,让他们自己去量水。

想象一下,孩子们围着我,一边量水一边打闹,水溅得到处都是,结果教室变成了“水上乐园”。

这时候,我心里一阵无奈,却又忍不住笑出声。

大家在嬉闹中,似乎对体积单位有了些感知。

可是,我发现,实际的理解还是差了一些。

因为这玩意儿不光是量的事,还是个思维的问题。

要让他们真正明白体积的变化,得从根本上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我又试着跟他们聊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比如,去超市买东西时,听到销售员说“这瓶水是500毫升”,我就问他们:“那你们觉得一升的水大概有多少瓶?”这一下子,教室里的气氛又活跃起来。

大家开始争论,想要找到答案。

我心里一阵欣慰,虽然这不是最专业的教学方式,但至少他们在互动中开始思考。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

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精推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1】篇〗这节课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开始,接着复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随后就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猜猜体积单位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一口猜出是一千。

学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诉学生这只是猜测。

于是就问猜测的东西应该怎样做才能确定,引出需要验证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学习活动。

首先,让学生独立去验证,教师巡视。

发现有点难,于是引导学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1分米,用厘米做单位便是10厘米,由体积公式便得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于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接着,我用课件再次验证了这一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接着便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问题,书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让学生独立去做。

做之前,要求学生回答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应该怎样用进率,从高级到低级又怎样用。

再让学生去写。

随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本节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灌输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在教学例题4时处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费了一些时间。

其次在推导体积单位间进率时并不十分好,有点操之过急,只求完成任务,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学生。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要非常的熟。

还要预设多种方案,好让课堂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好游刃有余。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2】篇〗1、对教材处理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体积的概念,加之活经验不足、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不强,教学难度较大。

教材不熟时间又紧,我便在网上观看了几位老师的教学视频,便采取"拿来主义"依葫芦画飘的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却没有深入思考每个环节的活动该占的比重,通过这一环节我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或者说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导致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水到渠成的知识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Progress Rate among Volume Unit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下面是小学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一: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学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对比。

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

本节课导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我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

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推算。

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

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

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

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
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接着,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

在练一练处理中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二: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

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
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

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

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

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

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平时上课的教学习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

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

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

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