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的编制实践

合集下载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设计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设计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 区位条件2. 地形地貌3. 地质水文4. 经济社会概况5. 上位规划概要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 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六)规划标准1. 雨水径流控制标准2. 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 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二)径流污染控制(三)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二)排水分区(三)排水管渠(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平面与竖向控制(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 城市涝水行泄通道2.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体制机制(二)信息化建设(三)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建设用地(二)资金筹措(三)其他十、附件(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 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 地形地貌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 地质水文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4. 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 上位规划概要(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关于武汉市发挥湖泊调蓄优势防治内涝的建议

关于武汉市发挥湖泊调蓄优势防治内涝的建议

有 城 市建 设 .当地 也 容 易 发生 洪 涝 而城 市 建 设 挤 占湖 泊 、实 施 地 面 硬
化. 更 加 重 了 洪 涝 程 度
次储存 全市范围 2 响 开 发 的 海 绵 城市建设 . 解 决 不 了武 汉 的 城市 洪 涝
二、 低 洼 处 的 众 多 湖 泊 也 是 防治 洪 涝 的优 越 条 件
虽 然 低 洼 地 带 的 湖 泊 容 易 发 生 内
三、 阻 碍 利 用 湖 泊 防治 洪
涝 的 问题
第一 . 防洪 排 水管 理 部 门无 权 调
挥 武 汉 湖 白众 多 的优 势 . 利 用湖 泊 调
涝 .但湖泊 本 身也可 作 为调 蓄洪 水 的 水 库 武 汉众 多的湖 泊 . 拥有很 大 的调 蓄 洪水 的潜力 . 如果 利用 得 当 , 完 全 可
行, 不 利于 旅游 、 养 鱼等 。

武 汉易发生洪涝 的 自
然 条 件
武 汉 市 地 处古 云梦 泽 的东 缘 . 地
势低洼 . 又是长江 、 汉 江 摆 动 交 汇 之
以变害 为利 。 发挥 积极 的作用 。
武 汉 市水 面率 居 全 国第 一 . 达 到 2 5 %。在扣 除 长江 、 汉 江 水面 后 , 湖 泊 水 面率 仍 达到 1 1 % 如 果 在 降 暴 雨 之 前 把 湖 泊 水 位
入 的探 讨 . 经研究分析 . 研 究 组 提 出 要 解 决 武汉 市 内涝 问题 . 必 须 充 分 发
的 同时 . 加 强其 他 方 面 的城 市 防洪 排 涝 能力 建设
空 间 ,并 充 分 发 挥 现 有 外 排 能 力 .
2 0 1 6年 6月 3 0 日一 7月 2 日 的 极 大 暴 雨 就 不 会 发 生 严 重 内涝

湖北武汉市中心城区内涝风险图编制及应用

湖北武汉市中心城区内涝风险图编制及应用

中图法分类号 :X43;TV8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 号:1673—9264(2018)03—12—05
1概 述
18日最大 24 h降雨量 200.5 mm,造成 市区 88处 地段不 同 程度渍水 。2013年 7月 7日最大 24 h降雨量 258.5 mm,最大
1.1 区 域 概 况
区严重 内涝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以下几场 :201 1年 6月 区部分)和汤逊湖水系(市 区部分 ),面积约543 km2,见图 1。
收 稿 日期 :2017-01_16 第 一 作者 信 息 :陈翠 珍 ,女 ,工程 师 ,E-mail:329831200@qq.com。
一 中国防汛抗旱 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
泊 凋蓄水 位的影 响 。 此 ,本项 目风 险罔编制 的上游 边界
条件为汛期城市暴雨 ,选川 10年 、20年 、50年 3种高重现期
币Il 24 h长历 时降雨 过程 .根据《武 汉市排 水防 涝规划设 计
标准》(DB 42— 2013),采川武汉 市 24 h暴雨 的暴雨强 度及
逐mlSl ̄j量分配 比例作为降雨量计 算依据 。下游边 界条件为
积 占 l0.38%,低于 25.50 m的面积 占56.2% ,除少数 山丘和 害。特 别是从 6月 30日持续至 7月 6日的强降雨 ,累计过程
湖塘外 ,一般地面高程为 21.O0 27.O0 m,比长江武汉关 站 最 大降雨量 582.5 mm(武汉 国家基本气象站 ),为0 n-i;平 均地 面 高程约 24.O0 m,低 于 气象记 录以来 周降雨量最 高值 。暴雨 造成 中心 城区 162处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提升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提升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提升一、引言城市内涝是指在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城市排水系统无法有效地排除雨水,从而引发的洪涝灾害。

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以及实践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完善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与实践方案的制定思路与方法,以实现优化提升城市内涝防治工作的效果和成效。

二、内涝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法1. 问题识别与分析在编制城市内涝防治规划之前,首先需要识别和分析城市内涝问题的具体情况。

包括内涝易发区域、内涝原因、内涝程度等综合分析,通过建立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体系,确定内涝风险区域和重点治理区域。

2. 技术指标制定与评估根据城市内涝防治的实际需求和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包括排水能力要求、径流控制要求、水源利用要求等。

同时,对已有的排水系统进行评估,对其进行改造和优化,提升其抗洪排涝能力,确保城市内涝防治的效果和质量。

3. 规划方案制定根据城市内涝问题的特点和规模,制定城市内涝防治的总体规划方案。

包括系统性的排水管网规划、流域内涝治理规划、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协调等。

规划方案的制定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4. 技术手段与措施选择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比如,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增加绿色休闲空间、合理利用地下蓄水等,以提升城市内涝防治的效果和质量。

三、实践方案制定的思路与方法1. 实地调研与数据收集在制定实践方案之前,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

通过调查城市灾害历史、排水系统状况、地形地貌等相关信息,全面了解城市内涝问题的具体情况,为制定实践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2. 多层次参与与合作城市内涝防治是一项综合性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城市内涝治理规划与实施方案编制

城市内涝治理规划与实施方案编制

城市内涝治理规划与实施方案编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城市内涝不仅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内涝治理规划与实施方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内涝问题分析城市内涝问题主要源于降雨与城市排水系统之间的不平衡。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耕地、水源地以及湿地被人为灌溉、淤积,导致大量地表水无法被自然循环,同时城市地质结构复杂,道路设计和建设不合理等因素也加剧了内涝的发生与扩大。

二、内涝治理规划原则1. 综合施策:内涝治理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参与与合作,要综合施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提高治理效果。

2. 预防为主:内涝治理应以预防为主,注重防御措施的先行性和全面性。

包括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科学选择排水设施等。

3. 分区管理: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区域,分别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根据区域特点,选择适当的排水措施,包括雨水花园、湿地保护、河道疏浚等。

4. 保护环境:在内涝治理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环境,尽量采用生态环保的方式。

例如,可以利用湿地提高水的自净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内涝治理实施方案1.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制定详细的城市规划方案,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避免低洼地区的建设,优化道路设计,减少城市硬化面积等。

2.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对城市进行排水网络的全面规划,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与合理布局。

包括清理疏浚城市水道、增加排水设施、改造污水处理设施等。

3. 构建雨水花园与湿地保护区: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雨水花园与湿地保护区的建设与保护。

通过修建雨水花园和湿地保护区,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自然排水能力。

4. 强化城市内涝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城市内涝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掌握内涝情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减少内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

5. 加强宣传与教育: 宣传内涝治理的重要性,引导市民加强环保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为造成的地下排水堵塞等问题。

武汉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

武汉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
4
4 暴雨强度及雨型
4.1 暴雨强度
4.1.1 武汉市短历时暴雨的暴雨强度应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 P =0.5~10a ◆ P =10~50a ◆ P =100a
q
=
885[1
+ 1.58lg(P + (t + 6.37)0.604
0.66)]
577(1 + 0.96 lg P) q=
(t + ) 2.26 0.432
q = 1057
(t − ) 0.57 0.317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P—重现期(a);
t—降雨历时(min);
4.1.2 武汉市 24 小时暴雨的暴雨强度应采用表 4-1-1 的数值。
表 4-1-1 武汉市长历时暴雨强度一览表
重现期(年)
1
5
10
20
30
50
100
24 小时降雨量(m..................................................................................................................5 4.2 暴雨雨型.......................................................................................................................5 5 防涝标准............................................................................................................................7 5.1 内涝程度分级 ............................................................................................................... 7 5.2 防护对象的重要性分级 ............................................................................................... 7 5.3 防涝标准.......................................................................................................................8 6 雨水流量计算标准 ............................................................................................................ 9 6.1 计算方法.......................................................................................................................9 6.2 设计重现期 ................................................................................................................. 12 6.3 径流系数.....................................................................................................................13 6.4 降雨历时及折减系数 ................................................................................................. 14 7 湖泊调蓄及水位控制标准 ................................................................................................ 16 8 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标准 ............................................................................................ 17 附录 A 武汉市大暴雨统计表(mm)..................................................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B 武汉市逐年各月降雨量(mm,东湖水文站数据)...............................................20 附录 C 武汉市逐年各时段最大降雨量(mm) .................................................................22 附录 D 武汉市主要暴雨各时段降雨量与 24 小时总降雨量的关系................................23 条文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武汉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方略

武汉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方略

第38卷第5期Vol.38No.5水㊀资㊀源㊀保㊀护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22年9月Sep.2022㊀㊀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A06037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890823)作者简介:李宗礼(1964 ),男,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利规划和战略研究㊂E-mail:lizongli@ 通信作者:王咏铃(1994 ),女,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生态环境修复研究㊂E-mail:wangyongling94@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06武汉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方略李宗礼 1,张宜清1,许明祥2,张㊀翔3,张利平3,王咏铃2,邓秋良2,王怀清4,谢㊀珊5(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㊀100120;2.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湖北武汉㊀430070;3.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湖北武汉㊀430072;4.武汉市水务局,湖北武汉㊀430010;5.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㊀430010)摘要:针对武汉市地势低洼易涝㊁人口产业高度集聚㊁洪涝遭遇风险大等突出问题,采用 子流域/排涝分区分析 流域/片区复核 体系综合集成 的技术方法与路线,系统研究了武汉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思路㊁布局和建设标准,提出了加强防洪体系建设㊁加强排涝体系建设和强化洪涝水管理与调度的主要措施㊂关键词:水网地区;防洪体系;排涝体系;洪涝水管理;武汉市中图分类号:TV21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6933(2022)05003907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ystem in Wuhan City ʊLI Zongli 1,ZHANG Yiqing 1,XU Mingxiang 2,ZHANG Xiang 3,ZHANG Liping 3,WANG Yongling 2,DENG Qiuliang 2,WANG Huaiqing 4,XIE Shan 5(1.China Renewable Energy Engineer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120,China ;2.Hubei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Survey and Design ,Wuhan 430070,China ;3.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China ;4.Water Resources Bureau of Wuhan ,Wuhan 430010,China ;5.Wuhan Institute of Water Science ,Wuhan 430010,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roblems of low-lying and prone to waterlogging,high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and increased risk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in Wuhan,the technical method and route of sub basin /drainage zoning analysis-basin /area review-system integration was adopted.The thought,layout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Wuhan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The main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system,drainage system and flood water management and dispatching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river network area;flood control system;drainage system;flood water management;Wuhan City㊀㊀城市防洪排涝问题一直是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1-3]㊂气候变化导致水循环变化,对降水㊁入渗㊁产流等水文过程产生复杂影响,进而增加了水资源管理和洪涝灾害防御难度,特别是极端水文气候事件导致全球范围内重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多发,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7]㊂城市人口增加,产业集聚,下垫面改变巨大,城市河湖空间规模化压缩和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大,引发城市化地区产汇流时间缩短㊁地表产流比例变大㊁洪峰提前㊁调蓄能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而平原地区的城市洪水外排时间相对较长,一旦遭遇大范围极端降水,发生严重内涝灾害事件的概率大幅增加㊂近年来,我国许多流域㊁区域和城市遭受了重特大洪涝灾害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暴露出城市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8-10]㊂建设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快速应对㊁恢复和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更好地应对未来洪涝灾害风险,已成为城市规划㊁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议题[11]㊂城市因地理位置和遭受洪涝类型的不同,防洪策略也差异很大,必须因地制宜㊁因水制宜㊂水网地区特大城市人口㊁产业高度集聚,水情复杂,洪涝风险大,防洪保障要求高,特别是在国家发展新阶段更应强化其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方略研究[12-14]㊂在加强城市水文模型研发和应用的基础上[15-19],深入㊃93㊃认识和探索城市洪涝水演进㊁致灾规律,以及城市防洪与排涝的协调关系[20-24],科学制定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方案,科学制定防洪排涝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持续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与水平,才能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运行[25]㊂本文从存在的防洪排涝问题出发,按照 子流域/排涝分区分析 流域/片区复核 体系综合集成 的技术路线,研究武汉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思路与布局,并提出有关措施建议㊂1㊀研究区概况武汉市地处长江及其重要支流汉江交汇处,降水丰沛,水系发育,湖泊众多,是长江流域防洪战略要地,也是国家重点防洪城市㊂由于武汉市建成区大部分的地面高程低于外江洪水位,一旦洪涝遭遇就面临外洪与内涝的双重压力㊂当前武汉市正处于新老洪涝问题交织的阶段,虽然长江三峡建成以后长江流域防洪形势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也使其防洪排涝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汛期高水位运行持续时间长㊁堤防防汛压力大㊁部分地区洪涝水蓄滞空间不足与出路不畅等问题[26],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a.防洪体系基本建成但仍有薄弱环节㊂三峡㊁丹江口水库建成运行后,武汉市防洪压力整体得到有效缓解,防洪安全保障水平基本满足城市发展要求㊂但目前长江㊁汉江局部堤防尚不完善,新城区防洪保护区不完备,府澴河㊁举水等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的防洪任务依然艰巨,民堤民垸防洪排涝标准偏低,挤占防洪排涝通道,北部山区山洪灾害威胁仍然较大,成为防洪薄弱环节㊂b.排涝体系初步建成但差距较大㊂武汉市现有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中心城区现状抽排能力仍未达到规划标准,部分区域排涝能力缺口较大㊂部分区域排水港渠淤积严重,排水出路㊁涝水蓄滞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占,排水的畅通性和及时性受到极大限制㊂部分建成区排水设施标准偏低㊁落后老化,改造难度大,城中村配套排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㊂c.水系发育但管理调度偏弱导致湖泊调蓄能力未能充分发挥㊂武汉市湖泊水位调控能力仍然不足,在内涝防治㊁水环境质量控制及景观需求的控制水位上存在不一致㊁不协调等问题,加之湖泊水域空间萎缩,通江能力严重不足,湖泊调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㊂d.极端天气及下垫面改变增加洪涝风险㊂随着人口㊁产业快速集聚,城市建成区产汇流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受极端天气增加和城市下垫面改变影响,外江洪水与城市内涝遭遇,中心城区在遭遇大暴雨时常出现渍水现象,洪涝水风险叠加,防洪减灾压力加大㊂例如,2013年㊁2016年㊁2020年等暴雨内涝给武汉市造成重大洪涝灾害损失㊂2㊀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总体思路2.1㊀总体思路创新洪涝水治理理念,按照 适度提标,风险管控,两网并重,通道优先 的总体思路,以河湖治理为核心,街区尺度 小海绵体 建设与城市尺度 大海绵体 建设相结合,开创城市建设新模式㊂着力优化洪涝水蓄滞空间与出路,强化洪水风险管理,推进洪涝水系统治理,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构建标准较高㊁设施完备㊁生态良好㊁智能高效的城市洪涝综合防治体系,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防洪排涝保安支撑㊂具体思路为:①适度提标,确保中心城区和长江新城有效防御1954年型洪水,适度提高新城区防洪标准;②风险管控,在确保蓄滞洪区防洪功能的前提下分级蓄水㊁适度开发以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标准偏低的民垸强化风险管控,在遭遇特大洪水时主动蓄滞洪水,确保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③两网并重,在加强排水管网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生态水网的蓄滞作用;④通道优先,在确定湖泊三线(蓝线㊁绿线㊁灰线)㊁确保城市湖泊调蓄容积的基础上,加强排涝通道建设,提倡多通道,确保两通道㊂到2035年,在进一步巩固完善长江㊁汉江干流防洪体系的基础上,提升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城市防洪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㊂城市建成区内涝防治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水系排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以上,8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洪涝灾害损失大幅降低,洪涝科学调度与社会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㊂2.2㊀体系布局统筹大江大河㊁内湖河网㊁区域排涝的关系,在满足大江大河防洪标准的前提下提升水系内涝防治标准,以充分发挥蓄滞洪区㊁河湖湿地蓄滞洪涝水能力为基础,以防洪保护圈(区)巩固完善为重点,以河湖水系排洪能力提升为核心,强化洪涝水风险管理,优化防洪排涝综合调度,全面完善武汉市防洪排涝体系㊂2.2.1㊀防洪体系布局武汉市防洪体系是长江中下游防洪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 蓄泄兼筹,以泄为主 的防洪方针,目前长江武汉段依靠堤防可防御重现期为20~ 30a的洪水,考虑河段上游及本地区蓄滞洪区的运用,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㊂因三峡水库的调蓄㊁城㊃04㊃陵矶附近地区洪水调控能力的增强,提高了长江干流洪水调度的灵活性,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市附近地区的蓄滞洪区运用,可避免武汉市防洪水位失控㊂武汉市防洪体系布局见图1,图中a ~p 表示防洪保护圈(区),见表1㊂图1㊀武汉市防洪体系布局Fig.1㊀Layout of flood control system of Wuhan City表1㊀防洪保护圈(区)及其防洪标准Table 1㊀Flood protection zone and its floodcontrol standards分区编号防洪保护圈(区)规划面积/km 2规划防洪重现期/a中心城区a 汉口防洪保护圈165.5b 武昌防洪保护圈820.0c 汉阳防洪保护圈413.5长江防御1954年型洪水汉江防御1964年型洪水新城区城关镇d滠西防洪保护区786.250e 江夏防洪区565.650f 新洲城关防洪保护区85.950g 东西湖防洪区470.030h 纱帽防洪保护区102.050i 蔡甸防洪保护区299.250j 武湖防洪区591.330重要集镇k 军山防洪保护区㊀28.850l左岭防洪保护区48.250m 旧街防洪保护区59.620其他区域n 涨渡湖防洪区524.020o汉南防洪区186.020p 洪北防洪区194.020为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布局,在长江三峡等中上游水库联合调度㊁科学调洪的基础上,结合蓄滞洪区调度运用,完善武汉市防洪保护区并有效提升防洪保安能力㊂中心城区受长江㊁汉江分隔,依靠自然高地和堤防设施,形成汉口㊁汉阳和武昌3个独立的防洪保护圈,总面积1399km 2㊂其中,汉口防洪保护圈将谌家矶防洪保护区并入,由汉江干堤㊁长江干堤㊁张公堤及新河堤组成,面积165.5km 2;汉阳防洪保护圈由汉江干堤㊁长江干堤㊁汉阳隔堤及狮子山至西湖泵站沿线自然高地合围组成,面积413.5km 2;武昌防洪保护圈由长江干堤和魏家大山至武惠堤末端白浒山沿线自然高地合围而成,面积820.0km 2㊂新城区防洪保护区依托长江汉江干堤㊁重要支流堤防㊁中小河流堤防和自然高地合围而成㊂防洪保护圈(区)及其防洪标准见表1㊂2.2.2㊀排涝体系布局按照全面贯彻源头减量㊁过程控制㊁系统治理的原则,构建以源头控制为目标的 小海绵体 建设与以涝水蓄滞空间和出路优化为核心的 大海绵体 建设相结合的内涝防治体系㊂优化现有涝水出路安排,按照规划标准计算确定不同标准下涝水总量,在全面测定计算源头控制㊁河湖水网蓄滞以及管网汇流排放之间定量关系的基础上,综合确定各阶段排水控制量㊂对于涝水蓄滞空间及出路受到限制的区域,因地制宜推进源头控制体系建设,加强湖泊调蓄景观综合功能水位优化调控措施研究,优化湖泊群水位调控措施,充分发挥湖泊群蓄滞功能㊂在适度还湖还渠㊁提高港渠排涝能力的基础上,强化浅层排水系统,谋划并启动百年排水深隧系统㊂根据武汉市三镇独立㊁水系各异的特点,按汇流与排涝方式进行布局,以直排区和排蓄结合区为重点,完善排涝体系㊂武汉市排涝体系布局见图2,图中z1~z16为直排区,其排涝标准见表2;x1~x19为排蓄结合区,其排涝标准见表3㊂直排区无调蓄能力,现状排涝方式为管网㊁港渠收集汇水后,通过泵站提排至外江㊂在源头控制的基础上,以畅通出路㊁提升外排能力为主要手段,内涝防治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㊂直排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及新城区城关镇沿江㊁沿河地带,总面积273.8km 2,包括汉口地区常青㊁金银潭㊁黄孝河㊁谌家矶㊁沿河㊁沿江等6个系统,武昌地区沿江㊁港西㊁青山镇㊁工业港等4个系统,汉阳地区沿河㊁沿江㊁河西等3个系统,新城区黄陂城关㊁新洲城关㊁蔡甸城关等3个系统㊂直排区及其排涝标准见表2㊂排蓄结合区为湖港调蓄和泵站提排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湖港优势,科学划分涝水渗㊁滞㊁蓄㊁排比例,合理安排涝水出路,排涝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以上㊂排蓄结合区主要位于武昌㊁汉阳和新城区,总面积6433.4km 2,包括东沙湖㊁汤逊湖㊁北湖等19个水系㊂排蓄结合区及其排涝标准见表3㊂㊃14㊃图2㊀武汉市排涝体系布局Fig.2㊀Layout of drainage system of Wuhan City表2㊀直排区及其排涝标准Table2㊀Direct drainage zone and its drainage standards编号直排区规划汇水面积/km2规划排涝重现期/az1常㊀青60.450z2金银潭13.550z3黄孝河51.450z4谌家矶16.650z5汉口沿河0.650z6汉口沿江7.250z7武昌沿江2.750z8港㊀西9.550z9青山镇2.950z10工业港11.550z11汉阳沿河9.750z12汉阳沿江6.750z13河㊀西15.950z14黄陂城关23.120z15新洲城关35.420z16蔡甸城关6.7203㊀完善防洪排涝体系的主要措施3.1㊀防洪体系建设武汉市防洪体系已基本建成,为进一步提升防洪能力,完善措施以河流生态化治理为主线,保障河道泄洪通畅㊁河势稳定,全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维护河道生态功能,优化蓄滞洪区建设,完善远郊山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系统构建并完善绿色生态的防洪保护圈(区),满足防洪保安需求㊂表3㊀排蓄结合区及其排涝标准Table3㊀Discharge-storage zone and its drainage standards 编号排蓄结合区规划汇水面积/km2规划排涝重现期/ax1东沙湖174.050x2北㊀湖187.850x3汤逊湖454.450x4梁子湖890.020x5蔡甸东湖348.550x6川江池21.850x7烂泥湖㊁硃山湖51.350x8官莲湖19.050x9泛㊀区13.020x10武㊀湖591.320x11涨渡湖524.020x12童家湖461.120x13后㊀湖157.050x14盘龙湖39.050x15什仔湖126.050x16西㊀湖299.220x17金水河(鲁湖)639.020x18东西湖470.020x19通顺河泛区967.020a.长江㊁汉江干流治理㊂武汉市长江㊁汉江防洪工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三峡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行后,清水下泄导致河床冲刷加剧,堤防时有险情发生,加之蓄滞洪区建设相对滞后,一旦发生较大洪水,将增大防洪压力㊂在现状基础上继续开展堤防江滩防洪与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河道整治㊁崩岸治理及险工险段治理,建成贯通武汉三镇河段的高标准㊁生态型江堤,在特殊地段应用拼装式防洪墙等新型防御措施,进一步巩固完善长江㊁汉江防洪保护圈(区),塑造城市滨水特色㊁历史文脉和现代文明交融的风景线,提升两江四岸百里生态画廊建设水平㊂b.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㊂武汉市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众多,防洪压力一直较大㊂目前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还存在防洪保护区尚有缺口㊁部分堤防标准偏低㊁配套不完善等问题㊂按照生态防洪理念,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生态治理技术,开展河流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堤防,同时协调好上下游㊁干支流㊁左右岸防洪关系㊂c.蓄滞洪区建设㊂武汉市防洪涉及杜家台㊁武湖㊁涨渡湖㊁白潭湖㊁西凉湖㊁东西湖等6个蓄滞洪区,有效容积122.1亿m3,承担分蓄长江68亿m3超额洪水的任务㊂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枢纽的建设与联合调度,武汉市防洪压力大幅减轻㊂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与运用调度,模拟联合应用对重点河段控制断面防洪水位的影响,可增强蓄滞洪区运用灵活性㊁可调度性及实用性㊂按照 以质量换数㊃24㊃量㊁以容积换面积 的思路,对蓄滞洪区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科学论证,提出蓄滞洪区运用条件㊁时机㊁方式㊁功能分区和优化调度建议,既保证其分洪能力不降低,又可在提高安全区保证程度的基础上,适度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㊂主要对东西湖蓄滞洪区深入研究论证调减其范围㊁扩大安全区或取消的可行性㊂d.山洪灾害防治㊂武汉市山洪灾害主要发生于黄陂㊁新洲的北部山区,涉及2个区㊁3个水系(滠水㊁府澴河㊁举水)㊁17个乡镇㊂基于山洪的突发性㊁破坏性㊁毁灭性㊁普遍性特点,以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为重点,建立监测预警通信系统,包括新建或改造遥测雨量站,各街镇配置预警信息访问终端设备和网络,安装简易报警器㊁无线预警广播,完善各流域水文测站等措施㊂e.病险水库除险加固㊂武汉市现有水库近300座,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目前仍有部分水库存在病险安全隐患㊂为满足各水库的防洪标准与灌溉功能要求,开展病险水库鉴定㊁除险加固㊁降等报废和运行管理达标建设㊂对部分规模减小㊁功能丧失或萎缩的小型水库采取降低等级或报废措施㊂3.2㊀排涝体系建设排涝体系的建设需统筹大江大河㊁内湖河网㊁区域排水的关系,充分发挥湖泊密布优势,加强河流㊁湖泊㊁水库㊁湿地等雨洪受纳区域的保护;结合各排水体系的具体问题,加快骨干外排泵站和主要通道的建设,提升区域基础排水能力;加强低影响开发控制和海绵设施建设,通过源头管控措施,缓解城市内涝㊂根据排涝体系建设要求,综合制定源头减量㊁过程控制㊁系统治理的排涝方案与措施㊂a.骨干排水系统建设㊂以优化水系管网结构㊁加强骨干渠系和排水通道㊁提升外排能力为重点,实施排涝攻坚行动㊂统筹协调综合管廊建设,结合区域地下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增加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功能,完善排水系统,主要实施南湖㊁汤逊湖地区和汉阳地区排涝泵站建设,同时配套完善骨干排涝港渠㊂b.源头控制体系建设㊂结合青山旧城示范区㊁汉阳四新新城示范区的海绵城市试点经验,按照海绵城市示范区㊁内涝防治重点区㊁溢流污染控制区㊁分流改造集中区以及源头径流控制重点区和其他区六大分区,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㊂中心城区源头径流控制重点区重点打造旧城更新典范;武昌有效进行污染控制,解决入湖调蓄受环境影响制约的问题;汉阳强化旧城的改造以及对外排入江入河的污染控制,确保水源地安全;新城区源头控制均按照海绵城市统一要求实施㊂c.河湖水网调蓄能力提升㊂在河网发达㊁湖港水体比例较大㊁涝水蓄滞空间及出路受到限制的区域,制定河湖水网调蓄方案,充分发挥湖泊群蓄滞功能,适度还湖还渠,提高湖渠调蓄能力㊂中心城区汤逊湖㊁东沙湖㊁北湖㊁后官湖等水系结合河湖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整治,加强湖港连通性,通过涵闸抢排㊁泵站提排㊁多出路排水等方式腾空湖泊调蓄空间㊂汤逊湖㊁梁子湖等水系适度退田还湖,退让调蓄空间㊂新城区武湖㊁后湖㊁西湖㊁盘龙湖等水系强化湖泊水面形态控制,在确保湖泊 蓝线 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湖泊调蓄水位,尽可能增大调蓄能力,为保障新城区发展留足空间㊂d.常规管渠系统能力提升㊂在全力推进已有洪涝灾害补短板项目的基础上,完善浅层排水管网㊂在直排区扩港扩渠,增加外排泵站规模;在排蓄结合区适度还湖还渠,调整湖泊控制水位,在增加湖泊调蓄能力的基础上适度提高外排泵站能力㊂e.超标排放系统建设㊂对于超过城市管渠系统排涝能力但低于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涝水,通过发挥湖泊群蓄滞功能㊁实施应急排涝调度㊁新增蓄滞空间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㊂对于武昌㊁汉阳和新城区等优势明显的区域,研究湖泊超标调蓄调度方案,在有条件的地区,例如汤逊湖梁子湖区域,实施跨流域应急排涝工程㊂对于汉口地区㊁武昌罗家路直排区㊁汉阳直排区等调蓄水体面积少㊁建成区比例大㊁排涝能力缺口大㊁难以通过小型防涝设施解决的区域,实施深层排水隧道建设㊂对于立交桥下洼地及难以通过系统手段解决局部内涝风险的区域,结合城市公园㊁下凹式绿地和广场或新建分散调蓄设施,新增雨水蓄滞空间,提高局部内涝防治标准㊂3.3㊀洪涝风险管理与调度树立适度承担风险和规避洪涝风险的防洪排涝观念,以洪水风险图编制与应用为抓手,以洪涝调度管理为重点,推进洪涝风险管理,实现从洪水控制到对洪水进行风险管理的转变㊂a.洪水风险图应用㊂继续推进武汉市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完善洪水风险图管理系统,做好洪水风险图动态更新与维护等工作㊂结合防洪应急预案㊁蓄滞洪区运用方案等已有工作基础,开展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势下洪涝水风险评估与动态监控,识别洪涝灾害高风险区㊂研究将洪水风险图成果纳入防汛指挥调度系统,支撑防汛会商决策及应急抢险㊂依托洪水风险图系统,协调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与防洪排涝的关系,规范和调控经济社会活动㊂b.洪水风险管理㊂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㊃34㊃综合减灾理念,健全武汉市洪涝风险管理制度,结合汛前准备㊁预报预警响应㊁应急抢险救援等过程,做好洪水风险源识别㊁洪水风险评估㊁洪水风险决策和洪水风险应对等工作㊂控制蓄滞洪区人口增长,完善蓄滞洪区扶持和补偿㊁救助制度㊂加强城市建设㊁居民点㊁商业区和工矿企业等选址洪涝影响评价与审批㊂完善不同洪水风险区域居民避洪安置方案,积极探索并建立武汉市洪涝保险制度㊂对于低洼地带㊁立交下穿㊁湖泊周边等区域,合理控制易涝区产业发展与布局,加强区域监测监控㊂c.防洪排涝调度与管理㊂依托信息化建设,与智慧水务相结合,制定防洪排涝水系调度方案,明晰各部门职责㊂强化洪涝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基于水雨情实时监测信息的决策㊁调度体系建设,实施洪涝统一调度,实现实时自动化调度㊂加强水雨情㊁道路积水点㊁城市水淹区的监测㊁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河段㊁重点地区的监测㊁巡查,完善洪涝预报调度系统,提高防洪排涝调度水平㊂4㊀结㊀语水网地区特大城市人口产业高度集聚㊁水情复杂㊁洪涝风险大㊁防洪保障要求高,特别是在国家新发展阶段更应强化其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方略研究,持续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与水平,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运行,应将其列为城市规划㊁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性重要议题,并突出基础研究和规划研究,以有效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㊂武汉市是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地位重要,但地势低洼,洪涝遭遇概率大,还存在防洪排涝体系不完善㊁内涝严重㊁最不利组合下洪涝风险偏高等诸多薄弱环节,需要在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和应急调度方案的框架内,结合复杂水网地区特大城市防洪排涝的地理格局与突出问题,按照 子流域/排涝分区分析 流域/片区复核 体系综合集成 的思路,深化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方略研究,加快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强化洪涝水风险管理与调度,不断提升城市洪涝防治水平,支撑和保障国家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㊂参考文献:[1]夏军,石卫,张利平,等.气候变化对防洪安全影响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6,48(2):7-13.(XIA Jun,SHI Wei,ZHANG Liping,et al.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flood protection[J].Advance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6,48(2):7-13.(in Chinese))[2]宋源,周杨军,毛斌.2017年长沙特大洪涝灾害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8,20(2):71-77.(SONG Yuan,ZHOU Yangjun,MAO Bin.Analysis on Changsha City s flood disaster in2017[J].Journal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2018,20(2):71-77.(in Chinese))[3]KUNDZEWICZ Z W,SU B,WANG Y,et al.Flood riskand its reduction in China[J].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019,130(8):37-45.[4]沈永平,王国亚.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 2013,35(5):1068-1076.(SHEN Yongping,WANG Guoya.Key findings and assessment results of IPCC WGI Fifth Assessment Report[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3,35(5):1068-1076.(in Chinese)) [5]JEONGBAE Kim,DEGHYO Bae.The impacts of globalwarming on climate zone changes over Asia based on CMIP6projections[J].Earth and Space Science,2021, 8(8):1-17.[6]王军,谭金凯.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沿海地区灾害风险研究与应对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5):870-882.(WANG Jun,TAN Jinkai.Understanding the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risks i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to develop coping strategies[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40(5):870-882.(in Chinese))[7]ZHANG Y,PANG X,XIA J,et al.Regional patterns ofextreme precipitation and urban signatures in metropolitan area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2019,124(2):641-663.[8]尚全民,褚明华,骆进军,等.2020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防御[J].人民长江,2020,51(12):15-20.(SHANG Quanmin,CHU Minghua,LUO Jinjun,et al.Prevention of basin severe flood of Yangtze River in2020[J].Yangtze River,2020,51(12):15-20.(in Chinese)) [9]夏军,陈进,王纲胜,等.从2020年长江上游洪水看流域防洪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2021,36(1):1-8.(XIA Jun,CHEN Jin,WANG Gangsheng,et al.Floo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the river basin enlightened by the 2020upper Yangtze River floods[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21,36(1):1-8.(in Chinese)) [10]张宏雅,魏永强,范仲杰.汛情下的城市防洪排涝方案分析:以武汉和重庆为例[J].长江技术经济,2021,5(1):9-13.(ZHANG Hongya,WEI Yongqiang,FANZhongjie.A discussion on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under flood situation:case studies on Wuhan and Chongqing[J].Technology and Economy of Changjiang, 2021,5(1):9-13.(in Chinese))[11]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2):48-54.(SHAO Yiwen,XU Jiang.Understanding urban resilience:a㊃44㊃。

湖北省城市排水规划编制大纲

湖北省城市排水规划编制大纲

湖北省城市排水规划编制纲要第一册规划文本前言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意义、技术路线、编制过程等。

第一章总则包括:规划的编制目的、定位及适用范围等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及目标第三章规划标准第四章雨水工程规划第五章污水工程规划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第七章投资估算第八章对相关规划的反馈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第十章附则包括:对规划的效力定位、规划文件组成、规划审查审批程序、规划解释权等事项的说明第二册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辖区、面积,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水系水体、地震烈度等。

第二节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定位,现状总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及分布,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主导产业、工业及其分布情况。

第二章相关规划的简介与协调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概况城市性质与职能、规划年限、规划区及规划中心城区建设范围及面积、规划总人口、规划城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

规划总体布局,用地平衡表,主要居住区分布及人口、主要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布局及面积等。

近期规划概况。

第二节城市相关专项规划概况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概况,主要包括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供水规划、城市节水规划、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等,特别是与本规划密切相关的内容、结论等。

上述各规划之间相关内容的协调性分析。

第三章城市供排水现状第一节概述城市水系、湖库(河道名称、流量、流向、水位等),城市河道、湖库污染情况,规划水体功能区划,综合水文、水工、水环境等信息,列河道、湖库现状一览表;城市供水设施(包括公共水厂、自备水厂)概况、取水口位置、供水量等;排水制度,现有各类主要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等。

第二节雨水排水系统现状城市雨水排水分区,城市雨水排放河道,城市低洼地区的积淹水情况;城市雨水管道、合流管道服务面积、管径、长度、管材等,列出一览表并附图,排水管道出口位置(含高程),列出一览表并附图;城市雨水管道服务面积普及率,各类管径构成。

湖北武汉市城市排水除涝规划设计问题探析

湖北武汉市城市排水除涝规划设计问题探析

表 1武汉市雨量观测站分布设置情况 统计 表
分布
观测站数/ 个

标 准历时雨量观测
1 0 m m 6 0 mi n 6 h 2 4 h 6 1 5 l 9 4 4 7 3 d l 1 7 7 2
9 9 9 站 网密度/ ( k m - 站 ) 1
第2 7 卷 第3 期2 0 1 7 年 o 6 l f l V o 1 . 2 7 N O . 3 J u n . 2 0 1 7
s t u I u 髑眦d D i s c u s s i o I I s l 研 究探 讨
湖北 武汉市城 市排水 除涝规 划设计 问题探析
区的市政排 水除涝 工程规划 也参 照中心城区计算 方法 。
武汉市现 有各类 雨量观测 站点共 1 2 0 余个, 纳 入湖北
省水文水 资源局统计 分析 的雨量站共 有 1 9 个“ , 其 中共有 5 个标 准 历时雨 量观 测 , 截至 2 0 0 8 年, 雨量 系列 长度 最短 的为 l 4 年, 最长 的有 1 0 0 年, 武汉 市雨量观 测站分 布设置 情况 统计表 见表 1 。
市 中心 城 区 1 6 1 5 k m 内 雨水 排水 工 程分 武 昌 、 汉I : 1、 汉 阳三大排 水片 区 , 按照 出江 口不 同 , 规 划拟定 2 2 个 排水 系 统; 主 汛期 , 受长江 、 汉 江水位顶 托 , 各 排水 系统的 雨水基 本都 要通 过 泵站 抽排 出江 。 现有 的规 划 是将 武 汉市 中心
个武汉市 , 现 有的汉 口片 区暴 雨强度公式 只能适用于汉 口 ( 2 4 h) 暴 雨量也 是 合理 的 。 目前 , 武 汉城 市排 水除涝 规 划 根据 武汉市典 型 片, 而武 昌片 、 黄 陂区和 新 洲 区等不 宜直 接 使用 , 宜 加 以 习惯统一使 用汉 口片吴 家山雨量站资料 ,

排洪防涝专项规划方案

排洪防涝专项规划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排水防涝问题日益突出。

为保障城市安全、提高城市品质,根据我国《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和《城市防洪规划规范》等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排洪防涝专项规划方案。

二、规划目标1. 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2. 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布局,提高排水效率。

3. 降低城市内涝风险,保障城市正常运行。

4.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原则1. 安全优先原则: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优先考虑城市防洪、排涝、调蓄等需求。

2. 综合治理原则:统筹考虑城市排水、防洪、景观、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多目标协调发展。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

4. 适度超前原则: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合理规划排水防涝设施。

四、规划内容1. 排水防涝系统布局(1)城市排水系统:根据城市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条件,合理规划雨水、污水排放系统。

(2)防洪系统:结合城市防洪规划,优化城市防洪设施布局,提高防洪能力。

(3)调蓄系统: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提高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排放能力。

2. 排水防涝设施建设(1)雨水管网:新建、改造雨水管网,提高雨水收集、排放能力。

(2)污水管网:新建、改造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3)泵站建设:新建、改造排涝泵站,提高城市排涝能力。

(4)蓄水设施:建设雨水蓄水池、地下调蓄设施等,提高城市雨水调蓄能力。

3. 排水防涝管理(1)完善排水防涝法规,加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管理。

(2)建立健全排水防涝预警体系,提高排水防涝应急能力。

(3)加强排水防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排水防涝意识。

五、实施计划1. 规划实施期限:根据城市排水防涝需求,分阶段实施。

2. 实施步骤:(1)前期准备: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详细规划方案。

(2)项目申报:根据规划方案,申报相关项目。

(3)项目建设:严格按照规划方案,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4)运营维护:建立健全排水防涝设施运营维护机制,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武汉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的编制实践

武汉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的编制实践

车行入口高程高于周边地面0.2米以上 人行入口高程高于周边地面0.45米以上
第三届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防涝系统
到 武 汉 来 看 海 !
第三届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其后,北京、成 都、南京、广州 等特大城市相继 出现严重的城市 内涝问题,城市 排水防涝问题需 要提高到一个新 的高度来审视、 检讨、应对。 7月3日—成都 7月18日—南京
武汉市政府提出, 用3年时间使武汉市 的排水防涝能力有显 著提高。
• 排水设施
可实施 性评价
• 蓄水设施
社会接 受程度
• 调度维护
第三届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防涝系统
采用的(递进模式):
源头 控制
径流控制 竖向控制
排水 设施
(含湖泊调蓄)
模型 评估
其他 工程
调度 维护
第三届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控制 目标
新建一般地区与传统方式相比下降30%以上 已建待改造区域比改造前下降20%以上 已建保留地区下降10%左右
第三届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防涝系统
1. 径流控制 控制 途径 (源头控制部分)
规划阶段:在规划用地条件中,增加径流系数控制要求 设计阶段:在设计方案审查中,增加径流系数核定环节 验收阶段:在项目竣工验收中。增加径流控制工程的验收内容 已建保留地区:政府示范项目及政策支持推进
用地类别 代码 R A B M W S、U G 控制径流系数上限 其他地区 湖泊汇流 范围内 二环线以内 二环线以外 0.5 0.6 0.5 0.5 0.6 0.5 0.5 0.65 0.6 0.5 0.65 0.6 0.5 0.65 0.6 0.5 0.65 0.6 0.15 0.2 0.15 0.15 0.2 0.15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城市内涝是当下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涝防治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完善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实践方案的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

一、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1.全面调研分析在编制城市内涝防治规划之前,首先需要对城市的水文地理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

包括城市地势、降雨特点、排水系统等方面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以了解城市内涝问题的根源和主要影响因素。

2.制定目标与指标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城市内涝防治的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

目标要明确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与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相衔接。

指标要科学合理,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反映城市内涝问题的状况与改善情况。

3.综合评价与风险评估结合内涝防治的目标与指标,对城市现有的排水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与风险评估。

从系统水平和功能性能两个方面考虑,综合评估排水设施的运行情况和可靠性,评估不同城区和关键节点的内涝风险程度。

4.规划布局与技术选用基于综合评价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内涝防治规划的布局和技术选用。

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排水系统的现状,合理划定内涝治理区域和重点排涝区域。

技术选用要兼顾经济性和效果性,选择适合城市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技术手段。

5.考虑生态与可持续性在制定内涝防治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采用生态抗洪、雨洪蓄滞、绿色雨水利用等措施,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

二、内涝防治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1.多元参与与协同创新内涝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和专业的合作与配合。

制定实践方案时,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协调,实现多元参与和协同创新。

通过专家论证、社会评议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方案。

2.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在制定实践方案时,要全面评估内涝的风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 区位条件2. 地形地貌3. 地质水文4. 经济社会概况5. 上位规划概要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 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六)规划标准1. 雨水径流控制标准2. 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 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二)径流污染控制(三)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二)排水分区(三)排水管渠(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平面与竖向控制(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 城市涝水行泄通道2.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体制机制(二)信息化建设(三)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建设用地(二)资金筹措(三)其他十、附件(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 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 地形地貌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 地质水文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4. 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 上位规划概要(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城市安全韧性规划实践-武汉市水空间保护与防洪排涝安全

城市安全韧性规划实践-武汉市水空间保护与防洪排涝安全

城市安全韧性规划实践 -武汉市水空间保护与防洪排涝安全摘要:“韧性”一词源于拉丁语“resilie”,其本意是“回到原始状态”,“韧性城市”在其基础内涵上进行延伸,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风险识别是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构建方法主要包括空间控制、设施配置和管理优化三个方面内容。

洪涝灾害一直是武汉市历史上的主要灾害之一,文章聚焦“城市水安全”,结合武汉市水系空间保护与城市排涝安全的相关经验,介绍构建“雨洪韧性城市”的武汉做法。

关键词:韧性城市;水空间保护;防洪防涝;1武汉市基本情况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坐落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河湖水系密布,水系网络发达,有长江、汉江及其支流165条,大小湖泊166个,水库264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255座),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包括沉湖、涨渡湖、草湖、武湖、上涉湖湿地保护区)和若干鱼塘、滩涂等。

水域面积达2117.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4,水面率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作为滨江、滨湖的内陆城市,武汉地势平坦,城市建成区地面高程大部分介于21.00-24.00米之间(黄海高程),郊区农田及湖塘周边高程只有19.00-22.00米(黄海高程)。

均低于长江多年年平均洪水水位23.87米(黄海高程)。

为防止外洪威胁,建设了堤防,城区成为自然高地和堤防围合的盆地。

汛期,城区雨水全部通过泵站抽排出江。

武汉三镇由于不同的空间特征,呈现出不同的排涝特点:汉口地势平坦,湖泊较少,主要采取以排为主的模式,汛期雨水通过管道、泵站快抽快排,尽快出江;武昌、汉阳地势起伏较大,湖泊较多,主要采取蓄排结合的模式,汛期雨水优先入湖调蓄,之后通过明渠与泵站抽排出江。

武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特征,一直以来饱受外洪与内涝的双重压力。

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洪水,受灾严重。

在城市安全建设方面,武汉防洪排涝任务艰巨,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韧性”显得尤为重要。

内涝防治实施方案湖北

内涝防治实施方案湖北

内涝防治实施方案湖北湖北省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但也因此容易受到内涝的影响。

内涝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内涝防治实施方案对于湖北省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内涝防治的监测预警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网络,可以及时掌握内涝发生的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预警体系应包括气象、水文、地质等多方面因素,以全面了解内涝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

其次,要加强内涝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排水效率;加大对堤防、水库、水闸等水利设施的维护力度,确保其安全可靠。

此外,还应加强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避免因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内涝问题。

另外,加强内涝防治的科技支撑也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内涝易发区进行精细化划分和监测,为内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研究开发更加高效的内涝防治技术和装备,提高内涝防治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此外,要加强内涝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内涝防治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内涝防治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同时,加强对内涝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内涝防治的良好氛围。

最后,要加强内涝防治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

建立健全内涝防治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合力推进内涝防治工作。

同时,加强内涝防治工作的协调配合,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总之,内涝防治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理内涝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推动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能认识到内涝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努力,为湖北省内涝防治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风险,制定相应的内涝防治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的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的思路与方法。

一、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的完善思路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水利工程、排水设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编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完善思路。

1. 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在编制城市内涝防治规划之前,需要对城市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包括城市地势、排水状况、降雨特征等。

通过对城市内涝问题的深入识别,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2. 目标确定与优化方案根据现状分析的结果,制定内涝防治的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例如减少内涝灾害发生频率、提高排水能力等。

基于目标的确定,可进一步制定优化方案,包括增加排水设施、改善水利工程等。

同时,要充分考虑工程投资与收益的可行性,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

3. 强化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内涝防治规划编制应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互协调,实现内涝防治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

通过强化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可以提高城市内涝防治的整体效益。

4. 引入新技术与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内涝防治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

在规划编制中,应积极引入新技术和手段,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二、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制定内涝防治的实践方案是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过程,需要明确的思路与方法。

1. 综合评估与风险分析在制定实践方案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综合评估与风险分析。

通过搜集相关数据,了解城市内涝的风险分布情况,评估各种风险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践方案,降低内涝风险。

2. 设置技术措施与管理策略实践方案的制定应包括具体的技术措施与管理策略。

技术措施可以包括改善排水系统、增加储水设施等,管理策略可以包括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维护管理等。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一、引言城市内涝是指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足以有效排除大量降雨而导致的城市区域内的内涝现象。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编制城市内涝防治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指南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1. 搜集基础数据编制城市内涝防治规划,首先需要搜集大量城市基础数据,包括城市地理、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分析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2. 制定防治目标在编制城市内涝防治规划时,明确防治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防治目标应该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例如,减少内涝风险、提高排水能力等。

3. 分析风险评估通过对城市内涝风险的评估,能够明确内涝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这有助于确定内涝防治的重点区域和重点措施,为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4. 制定防治策略基于对内涝问题的深入分析和风险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是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的核心内容。

防治策略包括建设排水设施、改善城市建设布局、提高城市自然保护能力等方面的措施。

5. 开展专题研究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内涝问题,需要开展相关专题研究。

例如,研究城市内涝事件的气象特征,确定剧烈降雨事件的预警机制等。

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城市内涝防治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三、实践方案制定的思路1. 建设城市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是内涝防治的关键。

在制定实践方案时,应考虑到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否足够健全和完善,是否需要进行扩容和改造等。

此外,应注重提高排水设施的抗灾能力,确保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依然能够正常运行。

2.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是避免内涝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减少城市地表的蓄水,提高城市的蓄洪能力。

因此,在实践方案制定中,应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避免大规模建设在易涝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讨、应对。
7月3日—成都 7月18日—南京
第三届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二、规划编制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本轮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需要回答好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城市为什么会内涝? 二是排水设施的标准与内涝频率如何关联? 三是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排水防涝新体系?
第三届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的规划建设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
也引起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到 武 汉 来 看 海 !
第三届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其后,北京、成 都、南京、广州 等特大城市相继 出现严重的城市 内涝问题,城市 排水防涝问题需 要提高到一个新 的高度来审视、
武汉市政府提出,
用3年时间使武汉市 的排水防涝能力有显 著提高。
时间(年)
第三届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武汉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的 编制实践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陈雄志 2014年7月
第三届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 武汉市在2011年6月8日的暴雨 过程中,由于88处道路节点渍水引 发了全城性的交通问题,并通过网 络的聚焦和放大,使城市排水系统
二、规划编制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一是城市为什么会内涝? 二是排水设施的标准与内涝频率如何关联? 三是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排水防涝新体系?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y = -0.1346x + 389.59
0 1951 1957 1963 1969 1975 1981 1987 1993 1999 2005 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