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中武汉城市景观系统的演变特征
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早期的城市化阶段,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绿地的分布较为零散。
这些绿地往往是自然形成的,如一些小型的森林、草地和池塘等。
它们主要起到了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和简单农业生产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
大量的农田和自然绿地被侵占,用于建设工厂、住宅和基础设施。
这一时期,绿地系统受到了较大的破坏,城市中的绿色空间逐渐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者们开始重新审视绿地系统的重要性。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一方面,城市规划中专门划出了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建设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
这些绿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具有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小气候、减少噪音等生态功能。
比如,大型的城市公园成为了人们周末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跑步、野餐,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道路绿化也得到了加强。
街道两旁种植了树木和花草,形成了绿色的廊道,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还能够吸收汽车尾气,降低道路温度。
此外,一些城市还建设了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增加绿色覆盖。
在绿地系统的演变过程中,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通过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可以在城市中营造出更加多样化和可持续的绿地景观。
同时,利用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对绿地进行更加精准的养护和监测。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限制了绿地的大规模扩张。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要开辟新的绿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其次,绿地的分布不均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老旧城区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而新开发的区域可能拥有较为充足的绿地,但往往距离居民较远,使用不便。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城市沿江生态空间划定与管控研究——以武汉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4-0119-05 收稿日期 2022-09-21摘 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沿江空间是城市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较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亟需对沿江生态空间进行保护和管控。
既有研究中,对我国城市沿江生态空间管控仍存在边界不清晰、管控要素不全面、管控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该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城市武汉为对象,首先通过最小阻力模型划定武汉市沿江空间范围,基于格局与过程原理对沿江空间内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继而利用CA模型模拟武汉市2025年、2035年和2050年的城市增长情况,在考虑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兼顾的前提下,试图构建“分区管控—动态反馈—政策保障”沿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以期为后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沿江生态空间的管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沿江生态空间 城市增长 空间管控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rapid, and the riverside space is an area with significant urban ecologic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as well as an area wher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s prominent. It is urgent to protect and control the ecological spa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existing studie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trol of urban river ecological space, such as unclear boundary, incomplete control elements and imperfect control system. In this paper, Wuhan, a typical cit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selected as the object. Firstly, the spatial scope of Wuha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demarcated by the least resistance model, an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n the spa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attern and process principle. Then, the urban growth of Wuhan in 2025, 2035 and 2050 is simulated by the CA model. Under the premise of considering both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we attempt to construct a "zoning control-dynamic feedback-policy guarantee" ecological space control system along the river,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rban ecological space control along the river in the post-urbanization process.Key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Eco-space along the river, Urban growth, Space control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城市沿江生态空间划定与管控研究——以武汉为例Control and Demarcation of Wuhan Urban Ecological Spa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Context of Yangtze River Conservation:Taking Wuhan City as an Example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地资源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城市景观与人文地理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与发展
城市景观与人文地理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与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城市景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城市景观不仅仅代表了城市的美丽与繁荣,也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地理特征。
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在城市景观的塑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景观与人文地理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与发展。
一、城市景观的意义城市景观是城市的面貌和形象,是城市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城市景观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吸引游客,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
同时,城市景观也代表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不同的城市景观反映了城市的人文地理特征和民族文化,让人们对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二、人文地理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城市景观的塑造中,人文地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景观的形成和演变与城市的历史发展、人口结构、经济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的设计和规划。
例如,在历史悠久的古城里,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古文化遗迹,这些都是城市景观与人文地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是城市景观塑造的重要手段。
城市绿化包括公园、绿地和植被等方面,它们不仅美化城市环境,还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景观设计则通过合理规划和安排城市中的建筑、道路、绿化等要素,使得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加和谐统一。
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城市绿化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基础条件和素材,而景观设计则通过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将绿化与其他元素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景观。
四、城市景观与人文地理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景观与人文地理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未来的城市景观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绿化将更加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创新和艺术性,融入当地的文化和地域特色。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31 过程性问题 带详解
2022地理微专题训练31过程性问题一、单选题1.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
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D 地下水水量较少且流量较稳定,因此自然状态下的地下径流过程线为④;城市化后植被遭到破坏,下垫面被硬化,雨水汇流速度快,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使径流量峰值时间提前且流量增大,①为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修建水库后,水库有调节河流径流量的作用,由于水库的调节河流峰值流量减小且时间推迟,②为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③为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故选D。
2.下图从t1一t4的演变过程是一个()A.城市的形成过程B.城市的移动过程C.城市郊区化过程D.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群的形成过程【答案】D从图中可以看出,从t1一t4城镇数量逐步增多,城镇面积逐渐增大,形成了城市群,所以D 正确。
3.读图,回答:图体现出的地理过程是A.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B.变质岩的形成过程C.岩浆的冷却凝固过程 D.岩浆岩的形成过程【答案】B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图中石灰岩为沉积岩,沉积岩接近岩浆部分受高温高压条件影响,变质称为变质岩大理岩。
所以该图体现的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4.下图从t1一t4的演变过程是一个()A.城市的形成过程B.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群的形成过程C.城市郊区化过程D.城市的移动过程【答案】B读图,根据图例判断t1一t4的演变过程是城市郊区化,最后城市连到一块,因此是一个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群的形成过程。
城市化的类型以及相关特征
职能型城市化
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城市功能区(即城市关键连同周围功能上有联络旳 区域)来替 代城市行政区作为城市旳地域范围,并以城市功能区旳人口作为城市总人口。
职能型城市化是老式旳城市化体现形式,指旳是当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旳 效用旳过程。这种城市化体现了地域进化旳潜在乎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发明密集旳市区 景观,因而又称间接城市化。间接城市化旳出现对城市地域旳划分和城市化水平旳衡量 有主要影响。图为珠三角中深圳市,它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演变为5个城市功能区。
四:主动型城市化和悲观型城市化
主动型城市化
• 主动型城市化是一种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同步旳 城市化方式。普遍以为,这是一种比较良好旳 城市化方式
• 如我国旳浙江省、江苏省等地经济发达,城市 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悲观型城市化
• 悲观型城市化是指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化 水平,从而在城市内造成了贫民窟、失业、犯罪、 饥饿、传染病等问题。
自下而上城市化
所谓自下而上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域经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旳非农业 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化,进而铜鼓欧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 住地旳空间转化。
如图中城市为郑州。
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部平原旳中心地带,农业历史悠久发达。继而其良好 旳地理位置。经过数年旳发展成为整个中原地域产品交易旳是悲观型城市化旳经典 例子
五: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 上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所谓自上而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伴随经济发展产生 旳劳动力需求而引起旳城市化,详细旳体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 业城市产生量个方面。
如图中城市为广西北海。在广西规划中,将北海作为北部湾进出口旳 主要大型商贸城市,力求抗衡长三角和珠三角。所以由国家拨款大力发 展,继而聚居形成旳城市。
城市空间发展的地理特征
城市空间发展的地理特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城市规模与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城市空间发展的地理特征涉及到城市的布局、空间结构、功能分异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城市的布局特征城市的布局特征是指城市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特点。
城市布局受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历史遗存的影响。
一般来说,城市布局呈现出集中、分散、环绕和均衡的不同形式。
集中型布局是指城市在某一特定地理位置上集聚,形成独立的城市核心区。
例如,中国的北京、上海和纽约市等国际大都市都是集中型布局。
这种布局有利于城市的凝聚力和高效运作,但也容易造成城市中心地带的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分散型布局是指城市在较大范围内分散布局,形成了多个独立的城市中心。
例如,德国的柏林和美国的洛杉矶都是典型的分散型城市布局。
这种布局具有较强的区域均衡性和资源配置优势,但也会增加交通成本和城市管理难度。
环绕型布局是指城市环绕着某一特定地理要素(如山脉、湖泊等)而形成的环形地带。
例如,瑞士的苏黎世和中国的南京都是环绕型城市布局。
这种布局常常带来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的优势,但也面临着狭长地带的交通瓶颈和开发利用的限制。
均衡型布局是指城市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城市核心,并且相互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与互动。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和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就是典型的均衡型城市布局。
这种布局综合了分散和集中的优势,有利于区域发展和资源整合。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指城市内部各个区域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城市的空间结构受到城市规模、历史演变、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的影响。
在空间上,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城市核心区通常包括市中心、商务区和政府机关等,是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核心区周围是城市的边缘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园区和农村地区等。
此外,城市还会形成一些特定的空间分区,如工业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 城市范围 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2.驱动力 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示,反映 了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4.意义:带来了 聚落形态及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等 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 服饰、居民心理、 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3.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 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 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人口观念被现代的人口观念取代。(见下表)
(4)D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 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 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4)下列属于我国目前城市化过程表现的是( ) A.特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B.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 C.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D.城市化速度快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解析】 本题借助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来考查我国 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2)我国的 城市发展地区间不平衡,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读图 时注意三个时间段,注意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数量的变化比较。 【答案】 (1)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进 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东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
当代中国景观与城市化关系的演变
当代中国景观与城市化关系的演变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景观的发展与变化密不可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城市群形成和城市的扩张使得原有景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当代中国景观与城市化关系的演变。
城市化使得农村景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转移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农田和农村景观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农村地区被大规模建设的工厂、住宅楼、商业中心和基础设施所取代。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原有的山水格局和农田景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化带来的现代化建筑和工业化景观。
这种变化使得农村地区失去了原有的传统文化和农业特色,同样也使得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愈加明显。
城市化对于城市景观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更新换代。
传统的建筑和街道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道路所取代。
城市的绿化也得到了重视,公园和花园的建设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
城市景观的变化使得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给人一种繁忙、现代和发达的印象。
城市化也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城市化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许多原本的自然景观被毁坏和破坏。
城市的扩张往往会占用农田和森林,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和生物多样性下降。
城市化也给环境增加了压力,例如大量的排放物、废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保护自然景观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当代中国的景观与城市化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城市化使得农村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农田被建设用地所取代,导致农村地区的山水和农业特色逐渐消失。
城市化也对城市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规模扩大,建筑和道路不断更新,城市变得现代化和国际化。
城市化也带来了对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挑战。
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实现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近20年武汉城市化与湖泊演化的时空耦合研究
近20年武汉城市化与湖泊演化的时空耦合研究摘要:以1995、2000、2005、2010年武汉市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耦合度方法,研究近20年(1991-2010年)来武汉市城市化过程、湖泊演化过程以及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
结果发现:1)武汉市城市化在1991-2001年速度较慢,2001-2010年速度增快;2)武汉市湖泊总面积1995-2000年减少,2000-2010年增大,其中主城区的湖泊面积一直在减小;3)整体上城市化与湖泊从中心城区的颉颃关系逐步过渡到边缘城区和郊区的协调和不相关关系。
关键字:武汉市,湖泊,空间演变,城市化Nearly 20 years in Wuhan urbanization coupled with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of the lakeAbstract: In 1995,2000,2005,2010 in Wuhan Landsat remote sensing image as the main data sources, using coupling methods, research nearly 20 years (1991-2010) to Wuhan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lake and the evolution of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urbanization of Wuhan City in 1991-2001, 2001-2010 slower faster speed; 2) the total area of lakes in Wuhan reduction 1995-2000 2000-2005 2010 increases, including the main city lake area has been reduced; 3) the overall urbanization and lakes from the antagon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city of a gradual transition tothe edge of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and non-correlation.Key word: Wuhan City, lakes, spatial evolution, urbanization前言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快速,政府大力推进城市群、都市连绵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城市湖泊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调蓄、供水、旅游功能为一体,却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面积不断改变,因此,研究城市化发展与湖泊演化的关系非常有现实意义。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八)(城规评估)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八)本试卷用于邵阳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1、答卷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2、答卷必须写明题目序号,并按题号顺序答题。
3、请保持行距,保持卷面整洁。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可分为和两部分。
2、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即:、和。
3、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成三类:即、和政治性转运。
4、城市的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5、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大致可将城市分为三种类型,即、和。
6、美国按照1990年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和两部分组成,两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
7、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公式表达:。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称为。
A、首位城市B、首位分布C、首位度D、首位比2、扇形模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学说是提出的。
A、伯吉斯B、霍伊特C、哈里斯D、厄尔曼3、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
A、城市建成区B、城市功能区C、大都市区D、城市影响圈4、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
A、一般描述方法B、统计描述方法C、统计分析方法D、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5、在国外,贫民窟一般位于。
A、城市交通不方便区B、大城市中心区附近C、城市边缘区D、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三、解释下列每组术语(每组5分,共20分)1、社区和社会区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3、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城市均质性和城市均质地域四、绘图说明题(8分)试绘图说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S型曲线。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2、简述郊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1990_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_潘竟虎
收稿时间:2014-07-08;修回时间:2014-08-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40);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YB12021)作者简介:潘竟虎(1974—),男,甘肃嘉峪关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分析。
E-mail :panjh_nwnu@ 。
快速城市化是中国正经历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能够清晰地刻画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城市的空间扩展、功能演替和群组空间的融合,必然引起空间形态的剧烈演变,而城市中不同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壮大、组合、嬗变,也必将强烈地作用于城市的形态演化过程[1]。
城市空间形态(Urban Morphology )指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在外部形状、紧凑度和破碎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城市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城市功能结构、空间发展政策以及规划管理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2]。
城市空间形态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成为了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历经经验主199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潘竟虎,戴维丽(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构建了SVBI 指数,以多时相、多波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1990—2010年中国62个主要城市的建成区,通过测算各城市的紧凑度、形状指数及分维数,分析城市空间扩展和形态演变趋势。
结果发现,20年间我国主要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城市的级别成正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199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城市空间形状趋于稳定,集中于正方形与矩形之间;城市的空间紧凑度总体提升,分维数呈下降趋势;城市扩张方向往往趋向于少数几个方向,“摊大饼”式的扩张不多见;39个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合理;H 形和星形形态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化推进、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城市新空间要素出现和政府调控力度加大是影响62个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________增长的主导 区域经济 力量。 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________功能 辐射带动 显著增强。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经 典 例 题 探 究 知 能 达 标 训 练
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 城镇。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经 典 例 题 探 究 知 能 达 标 训 练
返回
模块二
人文地理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与地理环境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地形 气候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强烈改变原有地表形态,使地表趋于 ____ 平坦 强烈改变______性质,产生大量的 下垫面 ____气体 温室 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水系紊乱、地面 地表水 大量硬化、阻隔______下渗 “城市三废”强烈破坏生态环境,城 生态系统 市人工________比较脆弱
经 典 例 题 探 究 知 能 达 标 训 练
返回
模块二
人文地理
3.城市化的意义 (1)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 的____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 (2)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 于改善地区____结构。 产业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经 典 例 题 探 究 知 能 达 标 训 练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经 典 例 题 探 究 知 能 达 标 训 练
返回
模块二
人文地理
污染 类别
污染源
污染物
危害
娱乐音响、 破坏生活环 大于50分 噪声 ________、工业生 交通运输 境,危害健 污染 贝的噪声 产、建筑施工 康 固体 占据空间、 废弃 工业生产、建筑施 垃圾 滋生蚊虫影 物污 工、居民生活 响____ 健康 染
城市地理学 第4章 (2)
4)电气火车时代(20世纪初):公共汽车替代马
车,支线交通得以发展,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
的城市 5)近几十年来: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普及,城市
化近域推进的速度空前加快。
*
31
*
32
2、工业的扩张 1)工业驱动城市化机制:企业追求经济效益
形成工
业园区(集聚经济) 扩大再生产 兴建厂房和附属设施
第一种:正统城市化: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
散,两者协调发展。
第二种: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
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
的人。
第三种:逆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
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
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拉力:就业机会、较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
推力:农业生产率提高、人口增长、人均耕地
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受限等,
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
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
2)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优点:能较好地说明城市化的丰富内涵;资料获取相
对容易。
*
26
4)局限性: a.城镇定义的不同影响测算结果; b.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亦影响测算结果; c.只反映人口特征,不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 d.只反映相对规模,不反映总体规模。
*
27
e.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
区域名词解释
1、柔性生产方式:柔性是指在不可预见的、连续改变的环境中的企业生存能力,也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的应变能力。
柔性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以柔性专业化基础上的协作生产方式,以产品为龙头组织协作生产,除设计和装配外,其余生产过程转包给柔性专业化的企业,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的集成。
柔性生产方式强调的是专业化分工和企业的动态集成。
2、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是使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一般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第一阶段和以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技术密集型轻、重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第二阶段。
3、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
城市竞争力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对外影响。
4、城市等级—规模模式:城市规模分布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它是揭示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中各类城市数目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从而反映出人口在城市中分布规律特征的一种理论探讨。
简答题1 区域在经济上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的含义?答: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这种完整,是指区域能够独立地生存和发展,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够独立地组织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这就要求区域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这种能力指制定符合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而同时又刺激区域经济高涨的有关政策的能力,还指它必须具备有高级循环,也就是由银行金融业,贸易和服务业,信息产业,现代化工业,商业批发业等所组成的循环系统,这也就要求有一个中心城市充当区域经济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完整的地区需要一个这种能够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以高级循环占主导地位的中心城市的存在。
2、联系成本变化对企业区位选择趋势的影响。
区位选择是指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空间位置选择产生一定倾向性的行为。
当代中国景观与城市化关系的演变
当代中国景观与城市化关系的演变当代中国的景观与城市化关系发生了重大的演变,这种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化对景观的破坏程度加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大量的土地被拆迁改造成建筑、道路和基础设施,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农田逐渐被破坏。
很多城市的湖泊、河流和公园等自然景观,都被填埋或者被建筑物所遮挡,使得城市的自然环境日益贫乏。
城市中心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和高楼大厦林立,形成了一个个“钢筋森林”,给城市的天际线带来了压迫感,不再有旧时的宽敞和自由感。
城市化对景观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城市规划师在设计城市景观时,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保护、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社会文化的传承等多种因素,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化对景观的要求非常高,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城市化给景观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同时也给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很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注重景观的保护和创新,保留了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建筑设计手法,打造了一些标志性的景观,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和广州的珠江夜景等,都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城市化对景观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了影响。
在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城市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力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了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通过植树造林和湿地保护等措施,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城市化也促进了一些新兴的环保产业的发展,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金属和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这些都对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对景观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景观要素演变探讨
由建筑 物构 成 。随 着城 市发 展 , 别 是 城 市 路 网 的 特
建立 和 完善 , 种状 态发 生 了改 变 。道 路 在 城 市 景 这
观 中 的性质 发生 了极 大 的改 变 , 逐 渐 向基 质转 变 有
的趋势 。
然环 境改 造最 彻底 的地方 之一 。城 市景 观 和 自然 强 等 : 市 景观 要 素 演 变 探 讨 城
降 、 市热 岛效 应 等 。为 了解 决 城 市人 口的迅 速 增 城
长 , 解 住 房 和 工 作 场 所 的 紧 张 状 况 , 土 地 资 源 十 缓 在
则 由绿地 等构 成 。随 着 社会 发 展 , 城市 化 水 平 的 提
高, 城市 景观 发生 了巨大 变化 , 相应 地景 观要 素也 发 生 了变化 , 不再 完 全 与传 统 认 识 相 一 致 。本 文 将 从 新 时期城 市发展 特点 来讨 论城 市景 观要 素 的演变 。
城市 化是 社会 发展 的一 个 阶段 。快速 城市 化带
来 了一 系列 的社会 和 环 境 问题 , 比如 城 市人 口的 急 剧 增加 、 通拥 挤 、 房 紧 张 、 市 居住 环 境 质 量 下 交 住 城
比较模糊 的 j 。一 般认 为 , 在城 市 景 观要 素 中 , 基
质 是 由街 区 构 成 的 , 道 包 括 道 路 、 流 等 , 斑 块 廊 河 而
【 章 编 号 】0 6 8 2 2 0 )5— 0 3 4 文 10 —3 6 (0 8 0 0 5 —0
辍 懿 镣 囊 专
城 市 景观 要 素 演 变 探 讨
刘 强 黄 义 雄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3 07 福州, 00) 5
陆地生态系统演替与景观格局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演替与景观格局变化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演替过程逐步演变,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
这一演替过程涉及到众多的生物种类和环境因素,对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演替的起始与过程演替是指从一个生态系统向另一个生态系统的转变过程。
它通常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级演替是指在没有任何生物存在的环境中,通过风、水或其他方式带来的种子和孢子最先落地生根发芽,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而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来受到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系统中,通过已有的土壤和植物遗迹,再次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演替的过程中,植物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初级演替中,最早出现的植物通常是草本植物,它们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和强大的生殖能力,能够快速占领土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木逐渐出现,形成森林。
不同植物种类的逐渐演替对环境质量和土壤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植物的演替也影响着动物种群的分布和多样性。
二、演替与景观格局变化的关系景观格局是指在一定空间尺度上,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相对位置、大小和形状等几何特征的组合。
演替过程影响着景观格局的变化。
在初级演替中,由于草本植物生长速度较快,它们能够迅速覆盖土地,形成连续而单一的景观。
而随着乔木的逐渐出现,景观格局开始变得复杂多样。
乔木的成熟周期通常较长,所以形成的森林景观往往具有较大的面积和较多的连续性。
然而,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和大规模植被砍伐,导致次生演替的发生。
次生演替中的植被多样性相对较低,而且景观格局多样性也减少。
这种人为破坏导致的景观格局的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演替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演替和景观格局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或转变为人工景观。
这种转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构成了威胁。
同时,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景观地貌演变过程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地貌演变过程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景观地貌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之一。
景观地貌演变过程分析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景观地貌演变过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意义与作用。
一、景观地貌演变过程的分析方法景观地貌演变过程的分析通常采用多个学科间的交叉方法,包括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水文学等。
其中,地质学提供了地层的演变历史和物质特征,地貌学揭示了地貌形态和演化过程,气象学和水文学揭示了气候和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
通过这些学科的综合运用,可以对景观地貌演变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景观地貌演变过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意义1. 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景观地貌演变过程的分析能够揭示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为城市规划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例如,通过对地质变迁和地貌演化的研究,可以确定城市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域,采取相应的规划措施,保障城市的安全发展。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景观地貌演变过程的分析能够帮助城市规划者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例如,通过对地貌演化的研究,可以确定河流和山地等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从而合理规划城市的建设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3. 保护生态环境景观地貌演变过程的分析能够帮助城市规划者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例如,通过对地貌演化的研究,可以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为城市规划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案,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景观地貌演变过程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1. 城市生态林带规划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原始地貌的分析,可以确定城市的生态林带规划,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地貌演变过程的研究,合理布局城市的生态农田和生态景观,促进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2. 自然资源开发规划通过对地质地貌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确定城市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规划。
例如,通过对地质变迁的研究,可以确定矿产资源分布的规律,为城市规划者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ityscape 类别
cityscape 类别摘要:1.城市景观的定义和特点2.城市景观的分类3.城市景观的演变与影响因素4.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5.我国城市景观的现状与挑战6.总结与展望正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作为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景观不仅体现了城市的风貌和特色,还反映出城市的发展历程和规划理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城市景观的类别、演变、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及我国城市景观的现状与挑战。
一、城市景观的定义和特点城市景观是指城市中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交融、形成的视觉总体特征。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城市景观包括建筑、道路、公园、河流等多种要素,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2.层次性:城市景观由不同高度、密度的建筑和绿化带构成,形成明显的空间层次。
3.动态性:城市景观随着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不断演变,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时期特色。
4.文化性:城市景观凝聚了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成为城市形象的载体。
二、城市景观的分类根据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和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类:1.建筑景观:包括住宅、商业、办公等各类建筑,体现了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2.道路景观:包括城市干道、街区小路等道路网络,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街头小品。
3.公共空间景观:如公园、广场、绿地等,为市民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
4.自然景观:包括河流、湖泊、山体等自然地貌,以及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
5.文化景观:如历史遗迹、雕塑、艺术装置等,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
三、城市景观的演变与影响因素城市景观的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
政治因素包括城市规划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等;经济因素涉及城市建设投资、产业发展等;社会因素关注市民需求、文化传承等;技术因素体现在建筑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自然因素则关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
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需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城市规划: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合理布局空间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过程中武汉城市景观系统的演变特征美讯在线网 2009年 08月 11日 09:24 人气指数:来源:《现代城市研究》摘要: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景观的扩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景观系统发生了剧烈改变,各类型景观都处于不断的相互转移和变化过程中。
在概括武汉城市景观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城市景观系统的层面,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分别对其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武汉市城市景观要素的演变最主要表现为建成景观不断吞食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的过程。
城市景观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从景观利用程度来看,各类型建成景观变化幅度最高。
武汉城市景观的功能演变主要表现为功能分化过程和交互式分布模式。
分析城市景观系统演变特征,能为改进武汉市景观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支撑,为探索武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的未来发展趋势打下基础。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景观系统;演变特征;武汉市Abstract:The rapid urbanization goes with expansion of urban landscape.Since 1990s,there are exceptional changes of urban landscape system in Wuhan,with continuous ly transform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After summari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landscape in the are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andscape system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have empirical explanation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s,structures and functions.The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characters of urban landscape system of the city is to hav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nd exploring for a better development pattern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Key words:urbanization; urban landscape system; evolution characters;Wuhan1 引言一个世纪前,世界上多数人口还居住在乡村,而现在有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选择。
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人口在城市聚集,城市景观扩张及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已成为近几十年全球范围内景观变化的基本特征。
城市化和密集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城市景观格局的改变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地理学对城市景观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Zube E.H.[1~2]和Mcharg I.L.[3]等学者在景观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初步形成了景观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方法框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广泛认识到,在城市景观水平基础上研究格局和过程的关系,对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及其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进入21世纪,关于城市化与城市景观演变的关系研究成为热门,Marc Antrop认为景观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是整体论、感知和演变[5],他对欧洲城市景观及其城市化过程做了大量研究,认为城市与郊区的极化及其通达性仍然是景观动力机制的重要方面[6]。
很多学者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土地利用角度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景观演变,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以及通过格局的改变来控制景观功能[7~8]。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景观的研究包括景观的社会文化性[9~10]、景观生态结构[11]、景观的安全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2]等领域,景观理论广泛应用于我国区域规划、城乡建设、园林设计以及生态旅游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3~14]。
1990年代后期以来,通过分析城市景观结构和特征来研究城市问题开始在我国兴起[15~16],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也为我国城市景观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景观系统发生了剧烈改变。
城市景观系统的演变一方面是城市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景观系统又会反过来制约城市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对武汉市景观系统进行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在此基础上对其城市景观功能提出规划建议,对武汉市景观的演变过程及城市景观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等进行系统研究,对整个城市的合理规划,对复合系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都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
2 武汉城市景观演变进程概况建国初,武汉市呈现出比较完善的带状组团型城市发展格局,到20世纪80年代,武汉市城市空间沿长江轴线不断垂直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十五”期间,城市土地迅速向外蔓延扩张,从“九五”期末到“十五”期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约1.48倍,实际达到355.65km2,已经超过了上轮城市总体规划预测的2010年343.30km2的规模[17]。
武汉市现辖13个区,面积8467.11km2。
根据1996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城市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市域、城镇和主城(城市建成区)。
本文研究区域覆盖整个市域,但是重点集中在对主城区城市景观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研究武汉市不同时期景观结构的演变及其特征,主城区的范围在不同时期会有相应的变化。
到2000年以后,武汉市城市发展已经扩展到三镇轴向填充、由“点”向“面”呈发散布局的扩展。
2005年后,武汉市市域面积增加到8549km2,其中建成区425km2,建设用地384km2,城市化水平达68%。
武汉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及景观扩展的基本特征见图2。
但是,近10年来,由于城市发展仍以低水平的外延扩张为主,加上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局限和区级经济利益强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景观空间拓展主要集中在紧贴主城的黄陂南部、金银湖、后官湖、汤逊湖等地区,1996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卫星城”的空间发展模式未能有效实施[18],城镇地区的农业景观和林业景观的生态隔离作用逐渐消减,而被人工化的城市景观所代替,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呈现蔓延发展的态势。
而正是在1995至2005年10年内,武汉市城市景观变化巨大,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10年武汉城市景观的演变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在城市景观的研究分析中,基于武汉市景观划分方法,运用ARCGIS9.0软件对武汉市2000年和2005年的TM遥感影像进行相关处理和分析,通过合并有关土地利用类型,制成了武汉城市景观总体类型图(图3、4)。
3 武汉城市景观系统的演变特征在对武汉市城市景观的演变过程进行概括的基础上,要了解武汉市城市景观的整体演变特征,就需要从城市景观的系统角度出发,分别讨论在演变过程中,特别是1995~2005年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建成景观的扩展程度如何?城市景观各要素之间、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1 武汉城市景观的主要要素在1995~2005年之间,武汉市各类景观都处于一个不断地相互转移和变化的过程中,对城市景观主要类型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城市景观演变的总体情况。
武汉市1995~2005年不同时段城市景观要素面积变化见表1。
从表1可见,武汉市景观要素面积在10年间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景观变化十分明显。
城市农业景观和生态景观的面积不断萎缩,而建成景观要素所占面积则不断增加,存在逐年扩展的现象。
耕地、湖泊和林地景观面积的减少十分惊人。
武汉城市景观中农业景观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武汉市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
1995到2000年间,耕地、湖泊和林地景观面积分别减少79.10km2、43.11km2和6.64km2;而2000~2005年5年间,面积减少更快更明显,分别为101.00km2、145.32km2和14.26km2。
(2)各种城市建成景观要素的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10年间以居住景观、工业景观和公共设施景观为主要类型的建成景观面积不断扩展,特别是2000年到2005年间,居住景观和工业景观面积出现大幅度增长,面积达到125.94km2和65.43km2,相对于1995年,增长比例分别为110.24%和17.46%。
具体来看,生态景观面积不断减少,在城市景观中所占比重不断降度指数。
景观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反映人类对景观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反映了景观本身的自然属性,也反映了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效应。
景观利用程度及其变化可以定量地表达景观利用的综合水平和变化趋势。
本文借鉴刘纪远[20]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相关学者对城市景观的研究经验,在城市景观分类基础上,对武汉城市景观的综合利用程度进行分析。
景观利用程度及其变化可以分别用景观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模型来测量。
3.2 武汉城市景观3.2.1 武汉城市景观构成变化在城市土地使用基础上形成的景观结构的特征,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城市的结构特征。
武汉市1995~2005年整体景观格局在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武汉市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从1995~2005年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多样性指数从1995年的1.0160上升到2005 年的1.1052,其中,2000~2005年,多样性指数增幅明显。
均匀度指数从1995年的0.5298上升到0.5549。
同时,优势度指数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0.3703下降到0.2811。
说明各类型景观面积比例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城市景观格局分布越来越均匀,某一占优势地位景观类型的面积正逐渐缩小,导致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优势度不断缩小。
一般来说,城市景观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是伴随着多样性值和均匀度值上升的过程,同时也预示着城市结构的优化调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