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2课 桥
12《桥》(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五四学制2024版)
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桥》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人性的光辉”为主题的小说单元,这个单元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写作要素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桥》作为单元的首篇,不仅篇幅短小,还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是一篇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理解的课文。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可以熟练的运用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和想象等方法进行文本理解。
在已经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情节及当时的环境来体会人物形象,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引导学生从个体影像、群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丰富文本体验。
三、教学目标1. 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理解“拥戴、跌跌撞撞”等11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支书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 揣摩文中描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等词句,感受这些词句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坚守党性的高尚品质和伟大形象。
难点:体会文中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知道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学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六、课时安排 2课时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呢,诗歌、散文、说明文、小说……那你对小说的了解有多少?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这是一个小说单元。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桥》教案
12 桥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村里仅有的一座窄窄的木桥,就在这座木桥边发生了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来到木桥边,感受发生在那个黎明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出示词语):咆哮狞笑放肆惊醒惊慌乱哄哄清瘦沙哑揪出(个别读,开火车读)2.这些词语是有规律的,你发现了吗?(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中间是写人们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
)(板书:洪水人们老汉)二、汇报、探究(一)感受洪水的可怕(1)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灾呢?请用“﹏﹏”画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在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旁边做批注;2.抽生汇报。
3.(出示课件)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如魔)5.指导朗读。
个别读,师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感受洪水可怕,情势危急、营造紧张的气氛,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6.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此时此刻,村民们怎么样?请找出相关句子。
(出示课件)●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7.你体会到了什么?(村民惊慌失措、惊恐不安……气氛非常紧张,恐惧,生死之间,逃生已经成了人们的本能。
)唯一给人带来生路的希望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8.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二)感悟老汉的精神品质1.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是谁控制了整个混乱的局面?(老汉)请画出的描写老汉的句子,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桥》教案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在危难时刻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说中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领悟小说结尾的巧妙之处,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村支书的高尚品质,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领悟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讨论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桥的印象。
引出课题《桥》,提问: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词。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精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
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段落,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洪水的凶猛和危急形势,为下文人物的表现做铺垫。
感悟人物形象。
分析村支书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他在危难时刻的冷静、果断和舍己为人。
如“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探讨结尾的巧妙。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体会结尾的意外和震撼,深化主题,展现人物的高尚品质。
4.总结全文总结课文内容,回顾村支书的英雄事迹。
强调村支书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光辉。
5.拓展延伸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像村支书这样的人,分享他们的故事。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人物。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结尾的巧妙之处,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村支书的高尚品质和小说的艺术魅力。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案
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熟读文中重点的12个词语,并能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想象、文本对话等手段,进入角色,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注重篇章结构的渗透,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感受老共产党员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因其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此殊荣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用不同的方法去探寻它的独特魅力。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它讲述哪些人之间的故事?2、谁说将这些人物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那么这个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呢?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用小黑板出示,想一想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来,在旁边做上批注。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随机交流: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点拔(可随机改变)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第一句中哪一个词重读,为什么重读?(淌着重读),说明当时的雨下得很大很急。
B、“乱哄哄”表明了当时怎样的情景?(表明了当时的秩序很乱,人们很着急、很害怕,都想逃生)C、“他像一座大山”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汉怎样的表现?(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和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2《桥》教学设计1
2.理解课题,深化主题。
3.交流收获,拓展提高。
(1)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命桥、父子桥、英雄桥、老汉桥、爱心桥……)(2)教师结合“桥”的含义,进行评价和小结。
(3)拓展“桥”的广度,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特殊的“桥”。
(1)让学生谈一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上谈。
(2)以诗结课,触发对老汉的崇敬之情。
一座山/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但我知道/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哦,老汉!/你是一座山/一座镇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一座刚毅的山/抵挡了可怕的灾难/更是一座深情的山/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永远,永远!感,而不是滞留于表面,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一次语言实践活动。
老汉以自己的威信、高风亮节以及果断的指挥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活动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出示作业要求: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后阅读类似文章,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丰碑》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2.选做《同步练习》3.讲好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
我以“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课上,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引导学生感受老汉高大的形象和无私的品质。
在学生交流体会老汉是怎样一个人时,根据学情相机引导学生感受洪水的肆虐、桥的危机、人们的慌乱,从而更能体会到老汉人格的伟大,老汉做法的可贵。
不足的是,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些,没有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究时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改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桥 -人教(部编版)
10.桥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课件多组;音乐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谁能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二、自学1、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一场洪水当中,(播放视频)从视频中你感受到洪水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课件出示6个句子)2.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师: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急、雨大)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师:还有哪个句子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个句子把“山洪”比作“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师:作者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这可怕的洪水?(拟人)谁来读读拟人的句子?(每人一句)4.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从“跳舞”“狞笑”“舔”“爬上”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洪水?(心惊肉跳、汹涌澎湃、惊涛骇浪、浊浪滔天···)5.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转眼间)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一瞬间)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刹那间)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紧接着)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最后)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三、梳理情节,感知内容1.面对这势不可当,来势汹汹的洪水,乡亲们有什么反应?(1)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2)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相机教学“咆哮、狞笑、揪、瞪”等重点词语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桥》.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师板书:小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请你们也去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提个醒,你可以抓时间、主要人物、事件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评: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交流反馈2-3人,(评:概括能力不错,概括得很准确)师随机板书:老汉村民师点拨:你们说的是故事感人的情节,(板书:情节)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汉为了让村民顺利过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板书:人物)3.那么,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生的呢?(板书:环境)三、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1、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分句读句子,正音,适机引导朗读。
(评:找得真准)第1句:这雨下得很大呀,声音响点,读的“这雨很大很大的样子出来。
”第2句:咆哮一般指什么?(人暴怒喊叫。
)这里什么在咆哮,洪水好像受惊的野马在咆哮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觉到洪水的——(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学生读这句,分析后再让他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桥》部编版
(3)课文结构的分析:学生需掌握课文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桥的坚固、美观和历史悠久,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举例:分析课文中如何通过描述桥的历史、结构特点等方面展现桥的价值。
2.教学难点
(1)对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往往对生字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教师需采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桥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桥的设计、功能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型桥搭建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桥的基本原理和建筑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桥》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表达能力;2.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桥的建筑美和历史文化价值,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力;4.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围绕这些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新教材教学要求下的学科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桥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桥的价值,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桥 人教(部编版)
《桥》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桥》这篇课文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黎明的时候,洪水肆虐,村民们惊慌失措,党支部书记以自己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课有27个自然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个部分来写。
第一部分为第1-6自然段,主要写了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村民们惊慌失措,奔向背面那座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为7-23自然段,写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第三部分为第24-27自然段,写老支书和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山洪暴发时,村民们慌不择路,老支书如山般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村民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先机。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两次矛盾中:当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因党性原则,“揪”出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当只剩下老支书和小伙子未过桥时,两人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
这一个个矛盾都让读者心中充满疑问。
直到小说的结尾写了“老妇人”祭奠的情节,才解开所有的疑惑:原来,老支书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
这一悬念在最后一刻揭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被共产党人高尚品格所震撼,被父子之间无言的亲情所震撼,这样的品格和情感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这也正是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和人物,本文很显著地突出了小说的特点。
一是环境描写。
文章共五百多字,其中一百多字都在进行环境描写。
例如:开头用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像泼。
像倒”“像一群受伤的野马”“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等,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渲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是人物刻画。
小说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感染读者的,本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的形象。
(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桥-人教部编版
2.抽生汇报: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
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不能)请自由练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是场怎样
可怕的洪水。
3.(出示课件)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部编版小学语文资料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上部是小字头。
揪: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中间的“禾”的最后一笔变成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
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
词,造句。
(16)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咆、哮、嗓、哑、呻”,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淌、揪”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废”半包围结构。)
( 17-29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淌、揪”,学生练写。
)
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
教师做适当点拨。
3.本单元的习作的要求是:给出小说三要素,要求编写小说,在教学时要结合前面学过
的三篇文章来进行,以此为切入点,随后要明确本次习作要紧紧围绕主人公来展开,同时要
把故事写完整,故事情节要曲折,有吸引力。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资料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桥》人教部编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临危险时,有人挺身而出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课文中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精神。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桥》的情节、背景,学习了修辞手法和生字词。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教授《桥》这一课时,我深感课文所传达的共产党员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能够体会到这种精神的力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桥》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桥》是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章内容主要包括:通过预习,了解作者和背景;掌握生字词,如磅、礴、咆、哮等;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英勇行为;体会课文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出的紧张、惊险的气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探讨和感悟课文所传达的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生字词的掌握:学生需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磅、礴、咆、哮等,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运用。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应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英勇行为,体会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精神。
-写作手法分析:学生需学会分析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5个生字。
2. 抓重点词句,从老汉言行中体会情感,并体会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
3.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培养阅读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从老汉言行中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并培养阅读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山洪爆发的场面吗?当你亲眼目睹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时,是不是很想迫切地了解一些关于桥的知识呢?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篇与桥有关的文章。
让我们一起欣赏吧!有一篇课文《桥》也是写洪水,却写得非常生动有趣。
让我们先来听听歌曲《桥之美》片段吧!你看到怎样的桥?(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桥》。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心中有哪些疑问?(是谁在桥上?什么桥?怎么读这篇文章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同学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紧张、害怕、害怕洪水、敬佩老支书……)3. 老师也有感受了,老支书发疯似的喊道:“党员们在哪里?快上来!”(揪出党员)大家看到老支书的架势,心里会怎么想?(着急、惊慌、紧张……)那么大家紧张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是什么让大家如此惊慌失措?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用笔画下来。
4. 小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山洪暴发、洪水如龙的自然场景让大家感到害怕,有的同学说是因为洪水随时可能冲垮桥梁,让人们感到危机四伏。
大家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因为洪水来得太突然,太凶猛了。
5. 大屏幕出示重点句子:(1)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放行!”(排成队)这时人们惊慌失措、乱作一团,老汉怎么还让大家排成一队呢?你体会到什么?(老汉考虑周到、果断、他先考虑群众)带着这种感受读好这句话。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第【1】篇〗《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
从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如果人被卷入到这样的洪水中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村庄,也曾受到了洪水的袭击,而这村庄中一座窄窄的桥,却成了唯一的逃生通道,就在这个桥上演绎了感人的一幕,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2.请同学们拿出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课文预习情况,这些生字同学们都认识吗?那位同学可以起来读一下。
(教师相机点评)4.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在山洪爆发的黎明,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乡亲们过桥撤退的故事。
同学们读懂了课文,概括的十分准确,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画面。
三、精读课文,层层深入1.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洪水肆虐和人们慌乱的句子,读一读。
描写洪水肆虐的句子请同学起来回答描写人们恐慌的句子请同学起来回答同学们都认真阅读了课文。
2.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合作来朗读这些句子,一起感受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12桥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12 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惊慌、嗓子、呻吟、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积累有特色的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对老支书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找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感受当时的形势危急以及人们紧张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1,展示桥的图片。
同学们,这些图片上画的是什么?(生回答:桥)2.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板书:12桥),看到课文题目,你们来设想一下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老师的叙述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老师从学过的课文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出示课件2:1.圈画生字生词,会读生字条中的8个生字。
2.理解下列词语: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拥戴、沙哑、党员、呻吟、废话、吞没、猛然。
3.出示课件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4.出示课件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在一次山洪暴发时,一位老汉沉着冷静地指挥乡亲们先过桥,而他和儿子却英勇殉职,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粘贴等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
2、出示抢答问题(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教师解答)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4)我国有很多桥,世界上的桥就更多了,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长的桥在哪个国家?世界上最长的桥叫什么名字?生:世界上最长的桥是美国----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5)我们的家乡滨州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生:公铁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立交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
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不同点:生: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12桥教学设计
12.桥【教学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暴雨洪水的图片或视频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以“桥”导入,梳理课文1.导人:一座桥连接两岸,一座桥跨越天堑,一座桥甚至能带来生存的希望。
今天咱们就来读一篇以“桥”为题的小说。
2.学生交流:关于小说这种文体,你都知道些什么?(虚构;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学生带着“这篇小说写了怎样的环境,又有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故事”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边读边思考。
4.学习词语。
(1)学习词语。
拥戴清瘦沙哑揪出咆哮呻吟狞笑放肆势不可当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描写老支书,第二组词语描写洪水。
③在第二组词语前面加上“洪水”,学生再读词语,感受洪水的威力。
洪水咆哮洪水呻吟洪水狞笑洪水放肆洪水势不可当④学生练写“咆哮”“呻吟”,注意“吟”的写法,再选择课后生字表中自已觉得难写的字写一写。
(2)读准多音字。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从描写老汉的词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1、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这个可怕的黎明。
(播放山洪视频)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怕的场面,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山洪的特点。
(大、猛、狂)(二)扣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1、导入:同学们,课文一次次地写到山洪和暴雨,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2、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让我们有了这种可怕的感觉呢?(大屏幕出示句子)3、感受三种表达特色。
出示三个句子:(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天动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第一种表达特色:哪一种有最简短的句子?在哪儿?(像泼。
像倒。
)指导朗读(读得有力、并猛)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是第一种表达特色。
在句后批注雨的力度。
第二种表达特色:由学生说;指导朗读(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句子读好?):指名读、齐读。
第三种特色:让学生自己发现。
(指名回答);找出文中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教师课件出示);你们看,“跳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令人畏惧、胆战心惊)句后批注洪魔的恐怖;指导朗读。
(三)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1、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书上是怎么写的?读3----10自然段,划出关键词语。
(学生汇报找出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句子指导朗读。
)2、同样是在山洪的突发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呢?(老汉)该选哪些词来表现老汉呢?也在3---10处然段中找几个关键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会写“咆哮、祭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老汉的形象,感受老汉的崇高品质。
4.学习课文在环境描写上的表达方式以及短句的使用。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并学习迁移运用。
三、教学难点
感受老汉的临危不惧和镇定自若。
四、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教师导入:今天学习一篇小小说。
(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3.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的课文,哪些课题里含有“桥”字?(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兰兰过桥》《赵州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小桥流水人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齐读词语。
(PPT出示词语)
咆哮发疯狞笑
流淌放肆揪出来
豹子呻吟瞪眼
胸膛搀扶祭奠
3. 学生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字音或字形。
4.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记字进行书写指导。
5. 学生在作业纸上练习书写,写后同桌交换互查。
6.学生汇报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三)反复研读,品味词句
1. 教师提出默读课文要求:画出具体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
2.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句子。
3. 指名汇报。
(PPT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了。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 教师提问:洪水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从哪些词语里体会出这样的感觉?
5.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洪水来临时,大家的反应是怎样的?
(四)对比人物,体会作用
1. 教师提出默读要求:找出描写村民、老汉的句子读一读。
2. 学生自由汇报找到的句子。
(1)有关村民(PPT出示句子)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有关老汉(PPT出示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3. 学生对比读以上句子,并用四字词语分别形容村民和老汉此时的情景。
4. 教师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运用学法,练笔迁移
1. 教师出示小练笔内容。
若干年后,我作为获救村民的代表,向记者回忆起洪水袭来时的情景:“黎明时分,我惊慌失措地冲出家门,只见
面对这一切,老汉却镇定得像一座山。
”
2.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评点拨。
(六)巧设悬念,结束学习
教师以悬念结束本课学习:老汉指挥村民逃生的过程中,他还会面对怎样的突发情况呢?这个问题留待下节课探讨。
(七)板书设计
桥
雨洪水村民老汉
大猛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