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具体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篇章结构及修辞手法。

重点章节为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详细内容主要是对“一着惊海天”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及深层含义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着惊海天”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主题和深层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和观点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事件历史意义的认识,以及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一着惊海天”事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事件背景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一着惊海天”事件的经过。

3. 讲解:对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如文章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作者的观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一着惊海天》2. 主要内容:事件背景事件经过历史意义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一着惊海天”事件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文章中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具体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事件经过: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历史意义:事件展示了我国海军的英勇顽强,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2)修辞手法分析:见课堂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一着惊海天”事件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我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4年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2024年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课文背景
《一着惊海天》是一篇描写我国 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的文章,记录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时代背景
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我国海军 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航母的研制 和服役标志着我国海军进入了一 个新时代。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文章中的生字 词、重点语句,理解文章 的内容和结构,学习新闻 特写的写作技巧。
情境导入
通过模拟或再现与课文内容相关 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
理解课文。
2024/3/24
问题导入
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背景导入
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 等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课文。
17
课堂活动安排及互动形式
活动安排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以加深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文学手法和技巧方面的不足,教 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示范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 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文学手法和技巧。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常识方面的不足 ,教师可以在课前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作 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背景和文学常识。
2024/3/24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文本理解和感悟方面的不足,教 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开展小组讨论和 分享阅读感受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 主旨和要点,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 色。 14
2024/3/24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 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 的情感和态度。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一着惊海天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一着惊海天 (教案)

第四课、一着惊海天【目标】1、了解通讯的主要特点与常见写法。

2、把握本则通讯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色。

3、感受作品中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激情。

【指导】1、观看辽宁舰在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影像资料,感受当时激动热烈的气氛。

2、欣赏文中描述舰载机着舰过程的语段,品味生动、饱和深情的语言,学习新闻通讯的写作手法。

3、练习课文,结合生活实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感想。

【考点】1、“凛冽”“一丝不苟”“默契”“弹精竭虑”等词语。

2、分析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解读】主标题“一着惊海天”,新颖独特,能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目光,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则概括了这篇通讯记叙的主要事件。

【背景】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

有改动。

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成功,《人民海军报》于11月25日发表了这篇通讯。

这篇通讯现场感强,角度新颖,信息量大,震撼力强,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

因保密需要,原文以“xx”代替一些具体数据。

【课文解读】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交代地点,符合通讯的特点。

运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事件发生的环境,展现了一幅宏阔辽远的美景}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点明了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字词详解】海域(yù):指海洋的一定范围(包括水上和水下)。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舰岛:现代航空母舰常把舰桥、烟囱等集中建造在飞行甲板得得一侧,形似小岛,称为舰岛。

桅(wéi)杆:船上挂帆的杆子;轮船上悬挂悬挂信号、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杆。

迎风招展:形容旗子等等随风飘扬。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精确到“上午8点时”,显示这一时刻重要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一着惊海天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一着惊海天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4《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2.感知文章内容,掌握依据标题提取信息、聚合句子研读的方法。

3.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叙述中夹议论夹抒情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叙述中夹议论夹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国庆阅兵视频。

同学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强盛。

旧中国我们任人宰割,如今,我们终于挺起了胸膛,敢于向任何来犯之敌说“不”!走到今天,我们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讯,感受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二.展示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2.感知文章内容,掌握依据标题提取信息、聚合句子研读的方法。

3.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叙述中夹议论夹抒情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检查预习:1.读读写写:桅杆wéi gān 浩瀚hào hàn 娴熟xián shú咆哮páo xiào 紧绷jǐnbēng 镌刻juān kè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 白手起家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同学们,如何牢固地记住这些词语的书写和释义呢?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示例:桅杆:都是“木”旁。

桅,是竖立于船的甲板上的长杆。

“桅”是“杆”;“杆”是“桅”。

这就是“互训”。

许多双音节词的每一词素都可以互训,你能举出例子吗?示例:绽放呼啸观察汪洋……根据这一现象,试着解释本课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解释:娴熟:熟练。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镌刻:雕刻。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

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202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 写作手法指南:学习相关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夸张等,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情感表达研究: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章或书籍,探讨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
2. 拓展建议
-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文学作品,与《一着惊海天》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不同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理解,互相交流和学习。
例题3:请分析文章中的夸张手法是如何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的。
答案:文章中的夸张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和效果,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效果。例如,作者在描述人物的勇气和决心时使用了夸张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例题4:请举例说明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是如何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心境的。
答案:文章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腻的描绘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境。例如,作者通过描述人物眼神中的坚定和决心,传达了他们在战斗中的勇敢和坚持。
教学反思:
- 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相关文学作品:阅读其他描写海战或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甲午海战》、《南沙战事》等,对比分析不同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 历史背景资料:深入了解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希望大家能够在完成检测卷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和回答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成绩,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和我的指导,我们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典型例题讲解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通过一些典型例题来进一步巩固《一着惊海天》这篇文章的知识点。例题将主要围绕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以及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

最新-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一着惊海天》教案三篇 精品

最新-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一着惊海天》教案三篇 精品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一着惊海天》教案三篇《一着惊海天》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019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由杨海波朗读。

这篇课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先后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4、揣摩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品析文章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手法。

5、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

教学过程第一步检查预习积累,夯实基础,习惯培养。

1、重点的字积累着陆凛冽默契殚精竭虑镌刻桅杆娴熟一丝不苟浩瀚2、多音字着着陆高着儿着火调调动调动载三年五载载人3、重点词语积累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4、背景介绍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9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本文报道的就是这场训练的情况。

21--第二步初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划分结构1、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句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在县里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1•2、划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二部分2-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第三步,研读课文,掌握文章写法特色1、一着惊海天文章标题的妙处?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英勇行为在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着惊海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令人震撼的英勇行为?”(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课文中英勇精神的奥秘。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研读课文,理解作者通过描述“一着惊海天”事件,展示我国海军战士英勇顽强、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一着惊海天”的含义、背景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生动的叙述,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着惊海天》的基本内容、英勇行为的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一着惊海天》讲述了我国海军战士在一次行动中展现出的英勇行为。这种英勇行为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着惊海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勇敢面对困难的情况?”比如,在体育比赛中,你是否曾经遇到过挑战,需要你克服恐惧,全力以赴?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勇敢精神的奥秘。
-修辞手法应用:教师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创新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拓展练习,如设计不同的冒险结局,以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
-文化背景: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表达交流: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达。
4.写作技巧:学习如何通过设置悬念、描绘细节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并尝试仿写类似的短文。
5.情感价值观:感悟勇敢、团结、拼搏的精神,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
6.课后实践: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合作,编写一段以海洋冒险为主题的故事,并在课堂上分享。
-修辞手法的应用:学生可能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感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灵感,创作新的故事时,学生可能缺乏创新点子和结构设计的能力。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对海洋文化和相关历史背景可能了解不足,影响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举例解释:
-情感态度: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课文中人物在危机时刻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团结精神,这是难点。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课堂氛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精选9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精选9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精选9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篇1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凛冽、浩瀚、白手起家、殚精竭虑”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以祖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为荣,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奉献的志向。

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澎湃(pén pài)呼啸(xiào)桅杆(wéi)凛冽(ln liè)殚精竭虑(dn jié)娴熟(xián)默契(qì)咆哮(páo xiào)浩瀚(hàn)紧绷(bn)镌刻(jun)一丝不苟(u)惊心动魄(pò)2.理解词语舰岛:现代航空母舰常把舰桥、烟囱等集中建造在飞行甲板的一侧,形似小岛,称为舰岛。

战位:“战斗部位”的简称。

舰艇战斗组织系统的最低一级组织,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标志。

阻拦索:横向设置在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降落跑道上的特制钢索,用于吸收着舰飞机的前冲能量,以缩短其滑行距离,一般设置4~6道。

桅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苟:苟且,马虎。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殚:竭尽。

虑:思虑。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国首架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

”)对的,在20xx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热潮,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在全世界的面前彰显了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扬我国威,可谓是非常自豪的事。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来重温一下当时的盛况吧。

二、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新闻,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最后,关于课后作业的布置,我意识到需要更加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精心设计课后作业,使之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4.写作训练:以“我的海洋梦想”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口语交际:讨论与海洋相关的话题,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如生僻词汇、修辞手法理解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确保教学实际与教材要求相符。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一着惊海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海洋题材的文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对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踊跃提问。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课文《一着惊海天》,提高学生对语文词汇、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准确、生动的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海洋探索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感悟课文所传递的海洋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
举例: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海洋的热爱及对人类探索海洋的期待。
(3)海洋相关科普知识:掌握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举例: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优质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优质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

本课选自教材第二章“讲述”,涉及详细内容为:通过叙述一场海上冒险经历,让学生解和掌握记叙文写作技巧,提高他们叙述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记叙文写作方法,学会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叙述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冒险精神认同,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表现出冒险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写作方法,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海上冒险图片,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和讲解。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分析记叙文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描绘场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一个简短故事,要求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

6. 互动交流: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一着惊海天》2. 记叙文写作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主题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一次难忘冒险”为题,编写一篇记叙文。

答案示例:一次难忘冒险去年暑假,我和几个好朋友决定去附近山上探险。

那天,阳光明媚,我们带着背包,踏上征途。

山路崎岖,我们一路欢歌笑语,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山涧。

山涧两侧是陡峭悬崖,中间是一条湍急河流。

我们看着眼前景象,都惊呆。

这时,一个朋友提议:“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跳过去。

”大家纷纷附和。

我小心翼翼地踏上河中一块石头,准备起跳。

然而,就在我即将跃起那一刻,脚下一滑,整个人掉进河里。

我惊慌失措,挣扎着想要上岸,但水流太急,始终无法摆脱困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17)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17)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课文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通过描绘“一着惊海天”的场景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写作手法: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模仿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文章结构:讲解课文的篇章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提高他们的文章构思能力。
举例: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这部分学生巩固所学。
1.注重问题的设计,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引导性。
2.简化语言,用更直观的方式讲解知识点,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表达。
- “惊涛拍岸”一词通过形象的描绘,表现了海浪的猛烈,学生需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作者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氛围,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情感。
2.教学难点
-情感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在面对大自然壮丽景象时的内心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情境创设来帮助学生感悟。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使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享成果时,有些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着惊海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被大自然壮丽景象深深震撼的情况?”比如,面对汹涌的海浪或壮美的日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在课文中描绘这种震撼人心的场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着惊海天》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一着惊海天》这个故事,了解学生对于该故事的了解程度。

二、阅读课文(15分钟)
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

2.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三、课堂讨论(15分钟)
1.以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如:你认为故事中的小鱼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小鱼成功地下到了大海?
2.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练习(15分钟)
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勇敢和坚持的短文。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扩展阅读相关故事,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一着惊海天教案(大全5篇)

一着惊海天教案(大全5篇)

一着惊海天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一着惊海天教案一着惊海天南京汉开书院备课材料课标分析:1、“把握文章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即通过新闻阅读实践活动,学生既能从新闻事实提取的角度出发,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又能从新闻采写角度出发,学习作者获取和组织新闻事实的方法,尝试参与新闻作品的创造;2、“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即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能“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即学生能说出重点词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或表达手法,起到了形象、生动或精确的表达效果。

教材分析:1、第一单元是部编版教材新增的活动探究单元,学生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大任务。

新闻阅读任务包括消息《消息二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特写《“飞天”凌空》和通讯《一着惊海天》,旨在让学生以新闻的方式学新闻,要学会分析新闻要素、梳理新闻(特别是消息)结构,理解作者是组织、呈现新闻事实,用事实表现态度与倾向,以达成较佳的新闻效果的方法。

同时,新闻阅读为新闻采访和写作任务提供知识、技能储备。

2、《一着惊海天》是本单元唯一一篇通讯,记录了2012年11月23日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经过,将这一宏大历史事件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精心组织安排,传递给读者。

3、教材选编《一着惊海天》正是为了达成课标,使学生能够用新闻的方式学新闻,通过对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的梳理和概括,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作者对新闻事实获取和组织的方法,了解采访的价值和作用,并通过对比消息等其他新闻题材,掌握通讯新闻性、文学性、评价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本文是军事题材,学生对辽宁舰发展历程及舰载战斗机起降能力对于航母的重要意义缺乏了解,因而难以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学生初次接触新闻体裁,经过前三课的学习,对于消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基本知识已有初步认识,但对于通讯的特点、新闻事实的获取方式、新闻采访的价值等还处于盲区。

八年级语文上册-4《一着惊海天》【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4《一着惊海天》【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4《一着惊海天》【教案】《一着惊海天》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新闻通讯的写作知识。

2.学习本文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感知新闻通讯的写作知识。

学习本文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航母建设承载国人百年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本文记者获取了独家——辽宁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全过程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

综合现场所见所闻所感,记者聚焦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时刻,独家完成了现场特写。

稿件刊发后,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

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对稿件进行了转载。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着惊海天》,去领略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澎湃(péng pài) 桅杆(wéi) 凛冽(liè) 浩瀚(hàn)娴熟(xián) 默契(qì) 咆哮(páo) 镌刻(juān) 殚精竭虑(dān)2.词语理解。

镌刻:雕刻。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却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学生思考:这篇新闻稿从内容上属于新闻体裁的哪一类?明确:通讯。

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

2.这篇通讯重点写了什么内容?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一. 教材分析《一着惊海天》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完成舰载战斗机着舰训练的通讯。

课文通过讲述辽宁舰飞行甲板上官兵们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展现了我国航母战斗群官兵的英勇风貌和高尚品质。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时事政治和国家发展有一定的关注。

但对于航空母舰、舰载战斗机等专业术语以及航母战斗群官兵的工作和品质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感受官兵们的英勇风貌和高尚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航空母舰、舰载战斗机等专业术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感受官兵们的英勇风貌和高尚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专业术语;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感受官兵们的英勇风貌和高尚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专业术语、人物形象分析等;2.图片资料:收集与航空母舰、舰载战斗机相关的图片资料;3.视频资料:寻找与航母战斗群官兵工作相关的视频资料;4.学习工具:准备课文阅读理解题、人物形象分析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课文《一着惊海天》。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娴熟(xián shú)默契(mò qì)咆哮(páo xiào)紧绷(jǐn bēng)镌刻(juān kè)
2.注意词语意思。
一丝不苟: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苟(gǒu),苟且。
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惊,使人神魂震惊。
白手起家: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
2013年11月,“辽宁舰”从青岛赴中国南海展开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期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战斗群编列近20艘各类舰艇。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除美国海军外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单国海上兵力集结演练,亦标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开始具备海上编队战斗群能力。2017年1月12日凌晨,赴南海执行跨海区训练和试验的“辽宁舰”编队通过台湾海峡,继续开展后续任务。
第二部分(5〜20):舰载机降落过程。
第一层(5〜17):舰、机默契配合。
第二层(18〜20):舰载机成功降落。
第三部分(21〜26):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及人们的激动心情。
五、思考讨论,品味写法
1.我们从题目入手分析文章可以事倍功半,请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优点?
师生共同归纳:标题简洁、准确、丰富地传达了很多信息。“一着”和“惊”看似简单的动作、“海天”一个恢宏阔达的景象,强烈的画面感和对比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特别是“惊”字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学生分组讨论。.
具体语句是:“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着惊海天》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飞行员在南海执行任务时,与敌机英勇斗争的故事。

通过描绘飞行员们的英勇无畏和对国家安全的忠诚,展现了他们大无畏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紧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在分析课文主题和理解人物内心活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飞行员们的英勇无畏和忠诚报国精神。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教育法:以情促知,以情促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英雄人物事迹,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飞行员在南海执行任务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飞行员们的英勇事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飞行员们的英勇无畏和忠诚报国精神。

八年级一着惊海天教案

八年级一着惊海天教案

八年级一着惊海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生动优美的文学作品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朗读、品味,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伟大壮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2)赏析文章语言,体会其准确性和生动性。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展现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请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3、教师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 段):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

第二部分(5-19 段):详细描述了舰载战斗机着舰的精彩瞬间。

第三部分(20-26 段):描写了舰载战斗机着舰成功后人们的激动喜悦之情。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舰载战斗机着舰过程的语句,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 时08 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

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这段文字通过“眨眼之间”“刹那间”等词语,准确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速度之快。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

本课选自李白的诗篇,主要描绘了诗人在观看围棋比赛时,被一步巧妙的棋着所震撼的情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围棋文化,感受古人对围棋的热爱,同时也能深入理解李白的豪放诗风。

教学内容包括:1. 诗歌朗读与解析:熟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惊”、“着”、“海”等。

3. 课文赏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主题,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对围棋的热爱,学习诗人豪放不羁的品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围棋故事,引起学生对围棋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意。

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查找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帮助学生掌握。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讲解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歌。

5.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一着惊海天》2. 作者:李白3. 重点词语:惊、着、海、围棋、豪放、比喻、夸张等。

4.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围棋为题材的诗歌。

2. 答案示例:碧波荡漾棋盘间,一着妙手惊海天。

世间英雄谁敌手,唯有李白最豪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诗风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5—19段)
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5.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2)从表达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也以叙述为主,可以灵活运用描写及抒情、议论,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
(3)以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它应该比通讯来得更快。
四、预习检测
1.字音检测
着()陆 凛()冽 默契()
殚()精竭虑 镌()刻 桅()杆
娴()熟
一、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有改动。本文记者多次协调,随直升机飞降到辽宁舰上。在战场,记者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这一位置采访,并充分利用这个视角,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见的全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通讯的基本常识,学习本文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的写法。
【1】内容上:这两段揭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并交代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风险的难题;
【2】结构上:这两段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这篇通讯在描写舰载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
《一着惊海天》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由杨海波朗读。这篇课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先后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文体知识
1.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七、探究主旨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八、归纳艺术特色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
【3】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为的就是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高深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6】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其他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
7】课堂练习
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着舰指挥员及众工作人员
时间:2012年11月23日
明确:
【1】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2】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3】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4】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5】小结
1.主题: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现了英雄航天员镇定自若、献身国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风险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写作特点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课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整个试验过程都作了完整的记叙。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一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我国首架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对的,在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热潮,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在全世界的面前彰显了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扬我国威,可谓是非常自豪的事。今天,我们就来重温一下当时的盛况吧。
6.第18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本段第一句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惊心动魄的气势。
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
“一着惊海天”,是我们辽宁号航空母舰首次战斗机成功首舰的写照,到底是怎样惊海天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感受我们祖国伟大的军事力量。
二、背景*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2.掌握释义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五、学习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2.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3.通讯和消息的区别
相同点:两者都是新闻体裁,都有真实性和时效性要求。
不同点:(1)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求细节反映;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报道失误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
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验是一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同成功失败密切相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读者最关心的还是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件事。那么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作者就是紧紧抓住这些环节来展开叙写的。这些关键环节就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了这些环节在着舰过程中的状态,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喜悦和自豪。
第三部分(20—25段)
8.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二)课文品读
第一部分(1—4段)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具体、形象、生动、详尽的描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难点:
增强自豪,激发爱国热情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④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9.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场面。
7.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地点:渤海某海域
原因: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
经过:在渤海某海域,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