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试题:专题九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含答案

高考地理试题:专题九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含答案

专题九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

开展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对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图为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及变化预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7.(浙江学考,27,2分)影响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加强B.全球气候变暖C.极昼天数较多D.太阳辐射增强7.答案 B 本题考查全球变暖。

图中预测的冰雪覆盖范围大大减小,北冰洋极地冰雪继续融化,说明全球气温不断升高。

7.(广东文综,11,4分)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其合理的解释是(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7.答案 B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欧洲西部不受上升流影响,A项错误;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导致冬季温度偏低,B项正确;全球变暖不会导致极地东风带北移,C项错误;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小,D项错误。

8.(安徽文综,35,24分)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

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

下图表示某地区1961—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46%,曾承办国际雪联滑雪积分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冬奥会的申办工作。

(1)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16分)(2)简述乙地具备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

(8分)8.答案(1)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

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背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较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2020高考地理专练: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答案)

2020高考地理专练: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答案)

2020高考地理专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答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一)读漫画,回答1--2题: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解析:第1题,绿色植物的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

漫画反映植被破坏引起沙尘危害,说明植物具有防风固沙作用,植被破坏引起沙尘暴现象。

第2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

社会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气候干旱和半干旱区;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应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

(二)读“我国某市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示意图”,回答1--2题:1.该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中a、b、c、d表示的事项依次为( )A.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B.自然资源、市场、环境、环保体系C.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D.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环境2.关于该示范区生态经济体系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②釆用清洁生产技术,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③拥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④依托海运,有利于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A.①②B.①③C.②④ D .③④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a为原料;b为产品的销售区;c为废弃物的处理环节;d为废弃物的排放区,故只有D选项正确。

第2题,图示流程图从产品生产→废弃物处理→产品销售,全过程实现了工业的清洁生产,运输方式依托海运,有利于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故C选项正确。

地理必修2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试卷及答案解析)

地理必修2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试卷及答案解析)

地理复习(9)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

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戏文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A.史前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后工业化时期2.下列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A.崇拜B.依赖C.征服D.友好4.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森林锐减C.土地荒漠化D.矿产资源枯竭6.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C.农作侵入牧区D.土地生产力下降读“全球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反映的大气环境问题是()A.酸雨B.臭氧层破坏C.全球气候变暖D.水旱灾害频繁8.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的环境问题,需要遵循的原则是()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普遍性原则(2018·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月考)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9~10题。

9.下列描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10.当今的发展要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2017·福建宁德期末)上海世博“零碳馆”利用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并且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子的天然“空调”。

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

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21·“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联考)湖泊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叶绿素是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分,其中叶绿素a是所有浮游植物门类都含有的叶绿素类型,因此水体叶绿素a的含量成为测量富营养化的关键指标。

下图是“2012~2013年我国东部地区某湖泊不同区域的叶绿素a的含量分布曲线”,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该湖泊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B)A.7月该湖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B.北部湖区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南部湖区C.湖心区水体富营养化季节变化小D.冬季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空间差异大2.根据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推测该湖区周围的人类活动集中分布于(D)A.西南地区B.东南地区C.南部地区D.北部地区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夏季叶绿素a含量高是因为水温高,利于藻类繁殖②夏季风导致藻类植物漂向北部使北部湖区叶绿素a含量高③疏通河道,增加湖水流动性可有效缓解湖泊富营养化④扩大湖泊水产养殖规模,既可缓解湖泊富营养化,又可增加经济收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湖泊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北部湖区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南部湖区;7月该湖水体富营养化较轻,10月最严重;西南区水体富营养化季节变化小;冬季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空间差异小。

第2题,根据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湖泊东北区、西北区的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推测该湖区周围的人类活动集中分布于北部地区。

第3题,夏季叶绿素a含量高是因为水温高,利于藻类繁殖,①对;夏季风导致藻类植物漂向北部使北部湖区叶绿素a含量高,②对;疏通河道,增加湖水流动性可有效缓解湖泊富营养化,③对;扩大湖泊水产养殖规模,会加重湖泊富营养化,④错。

(2020·山东威海二模)滇池是云贵高原湖群中面积最大的湖泊,北端湖堤将滇池分为外海(290 km2)和草海(10 km2)两部分,平均水深4.1 m。

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12题。

1。

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

黑龙江B。

新疆 C. 山东 D. 广西2。

该循环经济模式( )A。

不会产生任何废弃物B。

受市场影响最为显著C。

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D。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生产右图为“我国某地可持续发展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3. 1985—1995年该地()A。

环境污染指数持续上升B. 经济发展指数先降后升C. 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D。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4。

该地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A. 1985—1990年B。

1990—1995年C. 1995-2000年D. 2000—2005年读“某地秸秆利用示意图",回答5~6题。

5. 秸秆有四种不同的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6. 四种利用方式中,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益紧张。

据此回答7~8题。

7. 下列引起我国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原因中,正确的有()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河流径流量小,且水污染严重③人口多,经济发达,用水量大④开发历史悠久,水资源渐趋枯竭A。

全国版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试题含解析

全国版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试题含解析

第十三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好题·对照检测下图示意2000—2011年我国PM2.5污染重心迁移轨迹。

据此完成1—2题。

1.2000—2011年我国PM2.5污染重心的变化趋势是( )A.先快后慢并持续向东移动B.先快后慢并总体向东移动C.先慢后快并持续向东移动D.先慢后快并总体向东移动2.造成2004年后PM2.5污染重心移动趋缓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重化工业大力发展B.东部的能源消耗大幅度减少C.西部生态保护力度加大D.东部产业发展环保门槛提高[2020北京地理卷,15,3分]为缓解塑料生产和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以玉米、木材等为原料的生物塑料产业逐渐兴起。

2018年全球生物塑料的产量约200万吨,原料种植占用耕地约80万公顷。

据此,回答下题。

3.生物塑料( )A.用木材废料替代玉米为原料,少占耕地B.产品在运输和消费过程中实现了零污染C.生产区位向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厂集聚D.有效消除二氧化碳排放,削弱温室效应4.[2020浙江1月选考,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甲地有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该矿易采易选,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

甲地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 300米、宽3 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横亘在沙漠中,如同地球上一块巨型伤疤。

现甲地所在国重视环境保护监管,建立了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简析甲地铜矿开采和冶炼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1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我国资源供给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下图示意吉林省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分布的基本特征是( )A.数量众多,类型单一B.西部城市以油气资源型为主C.空间集聚,分类布局D.东部城市以煤炭资源型为主6.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是( )A.关停资源密集型工业B.加大资金投入,培育网红经济C.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D.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2020全国卷Ⅰ,1—3,12分]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能力1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解析】第(1)题,由于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灌溉退水流入乌梁素海,造成严重污染,另外农田土壤疏松,泥沙入湖量大,造成污染。

第(2)题,乌梁素海污染来源主要是河套平原灌溉退水从农田中带来的农药化肥、泥沙等,因此应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严格执行废水排放标准;加大宣传教育及执法力度等。

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 突破2 A.环境污染 B.资源短缺C.生态破坏D.自然灾害A.环境污染B.资源短缺(2) 突破2C.生态破坏D.自然灾害答案:1.(1)B (2)B 2.(1)A (2)A【备用真题】(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2002~2015年,该区域(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解析】(1)选C,(2)选C。

高考地理 专题十一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e7c5d1063245

高考地理  专题十一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e7c5d1063245

专题十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我国T县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是亚热带花岗岩丘陵地区水蚀荒漠化的典型代表,严重土壤侵蚀发生于20世纪初,至今长达100年之久。

2000—2010年,T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8万公顷,治理成效显著。

图1示意T县各种治理措施实施面积比例,图2示意T县各种治理措施资金投入比例。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1图21.T县水土流失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陡坡开垦B.生态脆弱C.气候异常D.人地矛盾答案 D T县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耕地有限。

根据材料,T县土壤侵蚀达100年之久,推测当地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D正确;陡坡开垦是直接原因,A错误;该地位于我国南方,水热条件好,B错误;气候异常不会导致水土流失达百年之久,C错误。

2.T县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中最经济的是( )A.封禁治理B.生态林草C.坡改梯D.低效林改造答案 A 最经济的治理措施,即投入资金较少,治理面积较大。

根据图2,封禁措施资金投入比例相对较小,只有6%,但实施面积最大,达83%,A正确;生态林草措施实施面积不大,但投入的资金比例却是最大的,达32%,B错误;坡改梯的实施面积最小,说明该地地形坡度大,适合改造为梯田的地方少,若要全部实施坡改梯,则投入资金过大,C错误;相比直接封禁,低效林改造投入资金更高,D错误。

3.2000年以来,T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得益于当地( )A.水热资源丰富B.优化产业结构C.土地生产力高D.大量生态移民答案 B 百年来,该地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结合图示,可推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为植树、种草、种果等为主,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了当地植被覆盖率,减轻了水土流失,B正确;水热资源丰富、土地生产力高只是基础自然条件,A、C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当地实施了生态移民,D错误。

知识归纳南方丘陵山区常见水土流失原因:①地形复杂,起伏大;②降水强度大;③毁林开荒;等。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读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A.青藏高原B.塔里木盆地C.东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A.饲料厂B.油菜地C.养鱼场D.酒精厂3.该循环经济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D.产业之间不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针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5.下列关于“循环经济”叙述错误的是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B.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的绝对值。

下图为湟水位置示意图及湟水流域2019—2019年人均生态赤字图。

据此完成6—7题。

6.湟水流域人均生态赤字的变化趋势是A.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呈减小趋势C.人均草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D.人均水域生态赤字先减小后扩大7.据图推断,湟水流域各项人均生态赤字变化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A.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地退化造成的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过度樵采、过度农垦造成的C.人均草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过度放牧及草原病虫鼠害造成的D.人均水域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退耕还湖、降水增加造成的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高考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项练习(带答案)

高考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项练习(带答案)

高考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项练习(带答案)A.气候恶劣,自然灾害多B.工业发展快,环境污染重C.人口增长快,环境压力大D.科技水平低,国民素质差【解析】促使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构成对国家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故第(1)题选B。

第(2)题,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虽已下降,但也不是接近零增长,且人口就业压力大,劳动力富余,环境污染并未得到控制。

故A、B、D三项均错,C项正确。

第(3)题,四个国家都是人口数量超过1亿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是影响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最突出问题,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 (1)B (2)C (3)C针对训练1 下图为我国西北内陆某河流简图,据图完成(1)~(2)题。

(1)有关该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平坦,人口稠密B.副高控制,常年干旱C.冬冷夏热,植被稀少D.地高天寒,日照强烈(2)受人口数量变化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图中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最易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荒漠化C.地面下沉D.森林锐减解析根据题干及水系轮廓、图例信息判断该河流域为塔里木河流域,据此分析可知正确选项。

答案 (1)C (2)B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例2 读某国XL牛奶集团公司建设的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的概念示意图,回答(1)~(2)题。

(1)建设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获取的产品是()A.电力、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饼、乙醇B.甘油、乙醇、牛奶、混合肥料C.乙醇、混合肥料、微生物泥饼、甘油D.牛奶、乙醇、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饼(2)下列关于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示意图表明该工厂实现了能量的自给自足B.通过能量的传递与转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C.该工厂的生产环节清洁无污染,因此生产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D.该工厂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解析】第(1)题,观察图中箭头可知其产品。

高考地理总复习 人类与地理化境的协调发展章末(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地理总复习 人类与地理化境的协调发展章末(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如图显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读图,回答1~2题。

1.环境质量开始逐渐改善提高的阶段是( )A.后工业化阶段B.工业化初期阶段C.经济发展阶段 D.工业化起飞阶段2.图中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A.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B.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D.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解析:工业化初期阶段和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逐渐下降,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带来的经济增长会严重危害人类将来的生存条件。

在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为人类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技术能力,也提高了人的素质和认识能力,而人类为求得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应被动适应,应主动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案:1.A 2.D3.读下面漫画图,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解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随意排入江河湖海,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的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

故水污染是环境污染。

答案:C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图示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叙述有( )①生态环境危急程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生态环境危急区的自然植被以森林与草原为主③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④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读图可知,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但生态环境危急程度与人口密度并不呈正相关;生态环境危急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森林区与内蒙古草原区。

答案:D5.关于Ⅰ、Ⅱ两地的正确叙述有( )①Ⅰ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肥力下降②Ⅰ地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毁林开荒③Ⅱ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④解决Ⅱ地环境问题应当退耕还草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Ⅰ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解决的措施是合理采伐,做好更新抚育工作;Ⅱ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草场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解决的措施是退耕还草,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考题(有答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考题(有答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下载券)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下图示意我国人口总量、GDP、能源消费量、能源生产量变化的现状及预测情况。

基于该预测情况,完成1~2题。

1.2008~2017年( )A.人均能耗不断下降B.人口依然迅速增长C.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D.能源净进口量不断增大解析:比较四条曲线在2008—2017年间的变化,可以看出人口依然增长但有所放缓,人均能耗上升,能源净进口量不断减少,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

读图时注意正确对应坐标。

答案:C2.下列措施可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是( )①加快发展核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②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③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降低单位GDP能耗④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重化工业比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提高重化工业会加大能源需求,从而加重能源供需矛盾。

答案:A(原创题)我国古代院落中,透水地面比例在80%以上,在我国古代园林中绿地90%以上是凹式的。

下图为发达国家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下凹式绿地和图中透水步行道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增加地表水的下渗B.削减洪峰C.更新承压水D.涵养水源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中的下渗环节,重点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我国古代下凹式绿地、透水步行道在水循环中具有增加地表水的下渗、涵养水源、补充潜水的功能,承压水在隔水层之下,故下渗水不能起到更新承压水的作用。

答案:C4.在我国古代院落中,替代图中过滤室作用的自然地理事物为( )A.土壤B.隔水层C.木炭D.石灰岩解析:本题考查土壤在水循环中的功能。

隔水层、石灰岩等起不到过滤作用;木炭为人文地理事物;土壤具有过滤下渗水的作用。

答案:A5.我国古代院落中的透水地面、园林中下凹式绿地以及现代发达国家城市排水系统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与下列相符的是( )A.退耕还林,合理放牧B.竭泽而渔,焚林而猎C.地理环境决定论D.人定胜天论解析:本题考查人地关系协调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2015·高考北京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

据此回答下题。

1.如果过度猎狼,将会()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14·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下题。

2.土壤铜含量()A.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B.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C.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D.在居民点大于200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mg/kg大量微小尘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下图示意黄淮地区1971~2001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

据此完成3~4题。

3.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关系是()A.20世纪80年代之前,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B.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对湿度越大,霾日数越少C.20世纪80年代之前,霾日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D.20世纪80年代之后,霾日数与风力相关性增强4.推测黄淮地区1971~2001年间()A.冬季风势力减弱B.降水量显著增大C.霾的主要组成物质改变D.森林湖泊面积大量增加2015年12月12日,湖北省多地空气质量急剧变差,遭遇雾霾锁城(如下表所示)。

从8日开始,襄阳、随州、荆门、荆州、武汉、孝感等地区陆续出现中、重度污染天气。

11日,湖北省环保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完成5~6题。

2015年12月12日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城市7时和14时排名排名城市AQI空气质量等级1武汉369严重污染2孝感332严重污染3荆州313严重污染4荆门308严重污染5鄂州304严重污染6随州300重度污染7襄阳279重度污染8长沙263重度污染9南昌262重度污染10石家庄261重度污染排名城市AQI空气质量等级1鞍山327严重污染2荆州318严重污染3武汉311严重污染4鄂州295重度污染5黄冈264重度污染6孝感259重度污染7哈尔滨253重度污染8长治252重度污染9忻州242重度污染10辽阳232重度污染AQI:空气质量指数的简称,其数值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越大。

5.湖北此时所示天气状况可能是()6.造成湖北省众多城市雾霾天气的人为因素是()①焚烧秸秆,区域传输②毁林开荒,植被锐减③机动车数量增长、尾气污染严重④冬季取暖,燃煤量增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为贵州某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完成7~8题。

7.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 900米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8.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9.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

学生经过分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A.城镇B.牧区C.林区D.矿区读图文材料,回答10~11题。

葡萄酒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酿造而成。

近年来,我国葡萄酒产量及消费量快速增长。

10.据图文材料分析,影响葡萄酒产业布局最主要的一组区位因素是()A.原料、劳动力B.原料、市场C.技术、市场D.交通、能源11.对图中葡萄酒产业特点的描述,符合图文信息的是()A.以工业为基础,产业部门单一B.地域文化决定了葡萄酒的产量C.工业产品间都有“上下游”联系D.产业结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二、综合题12.(2017·浙江宁波十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冰糖心苹果”具有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生长期在4~10月份,采摘上市时间较晚,严格控制在每年的10月25日霜冻期以后采摘上市。

下图中A地是著名的“冰糖心苹果”产地。

下表为A地各月气温、降水信息表。

月份123456789101112最高均温-1.15.113.922.226.830.030.830.126.018.99.10.0(℃)最低均温(℃)-13.1-8.10.8.212.114.917.016.110.94.3-3.-10.1平均降水量(mm)223391016136312材料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气候条件对A地苹果生产的有利影响。

(2)简述图示地区过度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为该地区苹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13.(2014·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

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

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答案一、选择题1~5.DCACA 6~10.CABAB 11.D二、综合题12.(1)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③苹果生长期平均气温高,有利于苹果的生长发育和结果;④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周期长;⑤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2)主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或盐碱化、土地退化);水资源锐减。

建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产量、质量;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道路,提高产品竞争力;发展苹果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13.观点A:有利。

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四点即可) 观点B:不利。

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答四点即可)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选D.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

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

所以D选项正确。

2.解析:选C.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

读图可知,土壤铜含量并没有沿河流流向递减,A项错误;从冶炼厂向北递减,B项错误;高值区沿东南、西北方向延伸,与盛行风(东南风、西北风)向一致,C项正确;在居民点处的土壤铜含量大于150 mg/kg、小于200 mg/kg,D项错误。

3.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冬季霾日数与风力呈明显负相关,故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A正确。

注意正相关说明变化一致,负相关说明变化不一致,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

4.第4题,从图中只能看出不同时期,霾日数与各要素的相关性,不能看出冬季风势力强弱、降水量变化趋势,更不能看出森林、湖泊面积变化;同时,霾日数与风力、降水、湿度相关性发生较大变化,可能是霾的组成物质发生改变,导致同样的外部条件下,霾日数存在差异。

5.解析:第5题,图示A图反映逆温天气,而逆温天气不利于近地面空气对流扩散,易出现雾霾现象,故此时天气状况可能是A图所示。

B图为大风天气,利于空气流动而不易出现雾霾现象;C图为强降水天气,利于空气中灰尘降落而不易出现雾霾;D图为高压系统,湖北冬季一般不会出现此类强高压系统。

6.第6题,雾霾主因是人为排放尘埃过多。

湖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一般不会因毁林开荒而出现雾霾天气,故②错误;湖北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冬季取暖燃煤量不大,故④错误;则①③正确。

7.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2000~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小,说明该地区人口百分比增大,人口增长快,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读图,图中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小的区域主要在1 300米以下地带,该区域是人地关系最紧张地带,故A正确。

其他范围变化小或是弹性系数增大,人地关系转好,则B.C.D错误。

8.第8题,图示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增大,说明人口百分比减小,其原因可能是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故B正确。

高海拔地区没有大量可开垦耕地,则A错误。

大量退耕还林,弹性系数会减小,则C错误。

人口迁入,弹性系数减小,则D错误。

9.解析:选A.由图可知,L湖靠近城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污水会影响到L湖,故A正确,矿区距L湖较远且不属于同一水系,影响不到L湖。

牧区、林区影响较小,故B.C.D三项不正确。

10.解析:第10题,图示显示葡萄酒产业的产品是由葡萄直接加工而成,故葡萄酒产业应接近原料地;又因葡萄酒、油类、药类需直接投放市场,故该产业还应接近市场。

根据葡萄酒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而可判定B项正确。

11.第11题,图示显示葡萄酒产业的生产过程为循环生产模式,基本实现了无污染排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综合题12.解析:第(1)题,影响农业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照、气温、气温日较差、降水等方面,注意要结合材料回答。

第(2)题,干旱区过度发展农业,必然会造成荒漠化、盐碱化,以及过量用水导致水资源紧张等;建议可从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加工工业,以及走专业化道路等角度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