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在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下是具体要求和任务。
一、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按照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包括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物科技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
同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更多高水平科研人才。
同时,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要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
五、加强创业创新环境建设。
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减轻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负担,提供更加便利的创业政策和金融支持,推动创新创业育苗成长。
六、加强产学研用合作。
要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七、加强绿色可持续发展。
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总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政策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市场主体发挥决定性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提高整体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
八、加强产业集群和区域协同发展。
要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加强不同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产业集聚区。
山东功能区改革实施方案
山东功能区改革实施方案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大省之一。
为了推动山东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区域发展质量和效益,山东省政府提出了功能区改革实施方案。
该方案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乡发展质量,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山东功能区改革实施方案。
一、产业结构调整山东省将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二、城乡发展协调山东省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和良性互动。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实现城乡发展良性互动。
三、资源环境保护山东省将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实行严格的资源环境准入制度,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四、区域协调发展山东省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推动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五、政策支持山东省将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财税支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推动功能区改革实施。
加大对各类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为功能区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六、监督评估山东省将建立健全功能区改革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改革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政策,确保功能区改革实施方案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山东功能区改革实施方案将从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发展协调、资源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支持和监督评估等方面全面推进。
这将为山东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决定国发〔2018〕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地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地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地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地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地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地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地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地根本要求.<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地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地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地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地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地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地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地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地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地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地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地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地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地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地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地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地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地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地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地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地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十年左右地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地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地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地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地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地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地智能制造装备.<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地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地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M、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等地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地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地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地政府科技计划工程,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地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地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地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地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地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地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地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地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地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地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地培养.支持知识产权地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地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地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地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地奖励力度.<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地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地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地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地环境.<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地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实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地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地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地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地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地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地工程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地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地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地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地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工程.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地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共同形成国际标准.<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地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地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地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地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地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地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地税收政策地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地税收支持政策.<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地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地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力度.<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地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地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地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地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地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地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地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地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地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地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地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地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地贡献.国务院二○一○年十月十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解读(后续)
巩 固基 础 研 究 、加 速 推 进 产 业 化 、 有 序 促 进 大 规 模 应 用 为 主 线 , 力 利 用 大 生 物 技 术 开发 重 大 疾 病 防 治 新 药 , 加 快 发 展 新 型 生物 医 学 工 程 产 品 , 化 强 重 要 粮 食 作 物 、 济 作 物 、 禽 和 水 经 畜 产 品 等 为 主 要 对 象 的 生 物 育 种 产 业 发 展 , 进 绿 色 农 用 生 物 产 品和 海 洋 促 生 物技 术产 品 的发 展 。 进 生 物 制 造 推
业发展 的比较优势 , 做 强我国源自息 从术 和 装 备 ,大 力 推 进 新 型 材 料 产 业 化 , 力 推进 大 宗 高 端 材 料 规 模 化 生 大
产应用。
产 业 的 需 求 出 发 ,未 来 应 以 建 设 宽 带 、 在 、 合 、 全 的信 息 网 络 基 础 泛 融 安 设施 , 进“ 网” 合 , 进物联 网、 推 三 融 促 云 计 算 的研 发 和 示范 应用 为 主 线 , 增 强 集 成 电路 、 型 显 示 、 端 软 件 等 新 高 核 , 础 产 业 的发 展 能 力 , 速 网 络 t基 2 加 增 值 服 务 等 新 业 态壮 大发 展 。 从 生 物 产 业 看 , 命 科 学 和 生物 生 技 术将 是 从 根 本 上 影 响 2 世 纪 人 类 1 发 展 的 重 大 领 域 , 对 改 变 消 耗 自然 将 资源 的 传 统 发 展 模 式 、 建 绿 色 可 再 构 生 产 业 体 系 、 进 人 类健 康 产 生 革 命 促 性 影响 。 国 在 生 命 科 学和 生物 技 术 我
六 、 快 培 育 和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加
业 ; 是 以提 高人民健 康水平 、 进 三 促
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动力,以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特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发展。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1. 加大研发投入。
政府和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2. 优化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
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传承和发展传统产业。
挖掘传统产业潜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三、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1. 培育产业集群。
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 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3.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1. 深化“放管服”改革。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2. 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信用体系,提高企业信用水平,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 推进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解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解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构建起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
通过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可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传统产业结构面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因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这些产业需要具备技术先进、市场开放、创新能力强等特点,能够在全球市场上竞争。
培育现代化产业不仅可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需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
同时,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现代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持。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现代产业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需要与国际市场对接、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加快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需要完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在政策上要鼓励企业创新投入,减少不合理的行业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要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运用。
总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系统、全面地推进。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现代化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完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可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简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简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新常态指的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将以营造绿色、可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平衡增长为特征,特点和趋势如下: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结构调整的效率。
以质量优先、效率优先、创新为驱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实现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型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
加快实施制造业升级,实现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
(3)建设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以低碳生活和循环经济发展为核心,实施节约优先型、资源节约型、绿色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智慧发展。
(4)发展新型社会治理,改善人民生活。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5)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化。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体系建设,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科技力量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年度产业发展工作总结(3篇)
第1篇2023年,我国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2023年度产业发展工作总结如下:一、产业发展总体情况1.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2. 经济增长稳定。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1%,第二产业增长4.4%,第三产业增长9.5%。
3. 市场需求旺盛。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2.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 深化科技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 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6. 深化国企改革。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产业发展不平衡。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部分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改进措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改进措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人才短缺。
高层次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不足。
改进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素质。
四、2024年工作展望1.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4. 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决策。
本文将探讨这些决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并提出个人的看法。
一、背景和原因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支撑未来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二、决策内容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明确目标和定位: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2.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降低产业链上下游的融资成本。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发展体系,打破壁垒,推进产学研用结合。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正。
4.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吸引力。
优化人才流动和流通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5.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和竞争,推动我国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加强国际科技和技术标准的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三、意义和影响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一决定将加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这一决定将推动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地位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义
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强调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
2.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新型工业化提倡创新驱动,能够有效推动经济从依赖资源消耗、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集约型增长方式。
3. 环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强调绿色发展,倡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4. 社会就业和民生改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能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 国际竞争力提升: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型工业化有
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推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推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高质量发展是指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式。
在推动产业升级中,高质量发展战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高质量发展战略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新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
通过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例如,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程度,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型升级。
其次,高质量发展战略可以推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
传统上,中国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成本优势,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
而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通过推动研发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可以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产业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级转型。
再次,高质量发展战略可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近年来,人们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关注日益增加,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的趋势。
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加强节能减排,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还能够推动新的绿色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最后,高质量发展战略可以推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要求,也是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需求。
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国内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品牌,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高质量发展战略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产业的跨国合作和创新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共享。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结合徐州实际,及早谋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思路,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都在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
美国发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以保障美国在各科技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组织实施了“第三期科学技术五年计划”,重点投资基础研究、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和材料、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技术、尖端技术等九个领域;欧盟启动了第七框架计划,整合欧洲研发机构、强化研发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健康、生物、信息、纳米、能源、环境和气候、空间和安全等主题,应对全球竞争。
这预示着人类发展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
重大发现和发明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
国家作出了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地质勘探等七大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
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传感网、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六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这为我市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推动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市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较快提升,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2009年全市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433.6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产值103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195.4亿元,新医药产业产值77.7亿元。
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一、制定战略规划,强化创新主导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将创新主导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制定一系列研发经费投入、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
同时,在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和应用。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通过加大对重点地区和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
同时,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整体竞争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开放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开放。
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重组,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用地政策等综合性支持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少制度性约束,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创新,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1]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促进蚌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长的势 头。安徽 天润化工股份有 限公 导 、 政策 的支持 。 目前 国家在 财政 、 税 了企 业 必 须 在 科 技 创 新 上 有 比较 大 的 司建 有 多条 较 大产 能 的单体 生产 装 收 、 融资 、 创新等方 面对新 兴产业正在 投 入 。 是 引进 高 技 术 人 才 , 是 加 大 一 二
置 , 产的 阴、 生 阳离 子 和 非 离 子 聚 丙 烯 制 定 相 关 的支 持 政 策 ,具 体 落 实 需 要 自主 知 识 产 权 和 自主 品牌 的 建 设 及 投
酰胺档 次较 高 . 量排名全 国第三 , 产 产
一
定 的周 期 .新 兴 产 业 的 崛起 尚待 时 入 。 是 建 立 自己 的创 新 主 体 , 成 立 三 如
乳 酸一 聚乳 酸 产 品链 延伸
5聚 丙 烯 酰胺 .
聚丙烯 酰胺素 有百业助剂之 称 . 成类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 随着采油、 原水及污水处理 、造纸等行 业的发展
的成本和技术优 势 ,实现 了柠 檬酸一 是 全 球 消 费量 最 大 、应用 最 广 泛 的 合
3苯基有机硅新材料 .
业。将蚌埠市具备优势 的产业迅速培 居世界前列,产 品质量达 到世 界先进 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 升企 业 自 水平。公 司以柠檬酸为主原料 的柠檬
4塑料 辅 助 热 稳 定 剂 .
蚌埠 佳 先 化 工股份 有 限公 司主
主发展 能力和竞争力,这对形成蚌埠 酸酯增塑剂具有技术和成本 的比较优 要 产 品 二 苯 甲 酰 甲烷 和 硬 脂 酰 苯 甲 地 区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具有重要的和 势 , 有效地实现 了产业链延伸 。 其市场 酰 甲烷 ,是 新 型 无 毒 P C 辅 助 热 稳 V
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
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
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科技研发
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引导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
术产业和服务业倾斜,减少传统产业的比重,通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3.推动企业创新与转型。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引
进和消化吸收能力,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推动企业从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优势特色小微企业。
4.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加强
绿色、智能、数字、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5.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通过建设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孵化基
地等,促进同业产业集聚,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服务,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
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建立健全人才
培养机制,吸引和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总之,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创新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发展和人才培养引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推动。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产业一直面临着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和低端制造等问题。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本文中,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问题分析1. 产能过剩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煤炭等领域。
产能过剩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加剧了市场竞争,降低了行业整体效益。
2. 环境污染传统产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困扰我们的严重环境问题。
3. 低端制造我国传统产业以低端制造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导致产品陷入低价竞争,盈利能力较低。
二、对策建议1. 淘汰落后产能对于产能过剩的问题,应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2. 加强环保治理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加强自主创新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4. 优化产业结构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方向转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总结与展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高度责任感。
只有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保治理、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一系列举措,才能有效解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产业结构一定会不断优化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繁重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三)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2023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新教材使用)
四、考点对接
教材:必修2《经济与社会》 考点 坚持新发展理念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内涵: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要求:①发展目的: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发展动力: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 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 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③发展趋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4)意义: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 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2. 贯彻新发展 理念(1)必要性: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 理念。②是为了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关系: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通,不能顾此失彼, 也不能相互替代。(4)要求: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 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热点材料提炼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和保障,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投入力 度逐步加大。新兴技术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二)引导资源型产业有序发展 中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多依赖增加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 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以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高耗水行业产 能规模,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 平项目盲目发展。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推动相关产业向更具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地区集中 集聚,优化生产力布局,深化区域间分工协作,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协调协同的现代化 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原材料产业合理布局。深化各地区分工协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27•【字号】黔府发[2011]29号•【施行日期】2011.09.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黔府发〔2011〕29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积极应对新兴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挑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和支撑保障作用。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我省抢抓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世界新兴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有利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和城镇化建设快速科学发展,拓展工业化空间,扩大产业总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新优势,缩小发展差距;有利于发挥各地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整合各种资源,抢占有利位置,加快黔中经济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竞相发展,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有利于创造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3年度重点突破和发展方向总结
2023年度重点突破和发展方向总结2023年度重点突破和发展方向总结一、引言2023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制定2023年度发展重点突破和发展方向,并深入落实具体工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2023年经济发展重点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2023年,我们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科技企业,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2023年,我们将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绿色制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益。
3. 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在2023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外贸布局。
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干预,促进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2023年,我们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体系。
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力度,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三、2023年社会发展重点1. 促进就业和扩大内需在2023年,我们将加大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鼓励大中小企业招聘稳定就业人数。
加强扶贫工作,提高特殊群体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同时,促进人民群众收入增长,增加可支配收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提要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个重点领域 关于主要政策措施的取向
一、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时代背景
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
以美国为主要代表 过度消费 虚拟经济 低储蓄率
VS
以中国为主要代表 过度生产 实体经济 高储蓄率
我国重要矿产需求趋势
全国大江大河的水体有1/5属于劣五类的水 体,1.5亿农村人口使用不合格的水。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较多: 紫金矿业位于福建上杭县的紫金山铜矿污 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废水外渗引发福 建汀江流域污染, 德盛镍业污染福建罗源湾 陕西的血铅超标事件 长江鱼的雌激素超标 山东临沂河水砷超标重大污染
我国人口红利变化趋势
刘易斯拐点( 2.16亿老龄人 口,16.7%)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结构优化 技术先进 清洁安全 附加值高 吸纳就业能力强
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内需主导、消费驱动 环境友好、绿色驱动 分工细化、服务驱动
创新驱动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兰德公司报告认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 等的融合和突破将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产业与科技革命的前沿
重 大 事 件 新技术革命和 产业革命进入 一个转折点 发电机(1867) 电子管、晶体管、 集成电路
汽船(1807)
电视机
远距离输电
生物 技术
信息 技术 融合 纳米 技术
纺织技术
铁路与火车 内燃机(1892)
先导产业 高技术产业 战略产业 新兴产业
指研究与开发在生产或服务中起关键 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 作用的产业部门 目录
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所 信息、能源、材料、 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 生物等产业 义的产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物联网、三网融合 而出现的新的产业(动态的)
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一、二、三产业之间 轻工业与重工业 大企业与小企业(大企业不强vs小企业不活)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要素成本将持续上升(土地、劳动力、资金)
重工业比重逐年上升
中国已进入能源消费高增长阶段
2008年人均能耗
2008年人均能耗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2009年BP世界能源报告
蒸汽机
计算机
电灯(1879) 电影、电报、电话 手机
风能
太阳能
生物 质能
钢铁冶炼技术 化工技术
汽车(1885)
互联网
绿色革命
1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2 运输机械革命 (19世纪初)
5 新一轮革命 4 信息革命 电力革命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21世纪以后) 3
国内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统筹考虑两方面因素
瞄准国际前沿,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谋划长远,超前 部署,力争在新一轮产业竞争力掌握主导权。 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要立足我国现有产业 基础,立足发挥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立足潜力巨大的国 内需求。
新兴支柱产业(2009年5月)
经济全球化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模式面 临严峻挑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都面临深 度调整。增加储蓄、减少负债消费、回归制造业、重新关 注实体经济发展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战略选择。
主要经济体谋划新一轮产业布局
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美国制造业促进法 案》、《2009 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等(新能 源、生物、电动汽车、宽带网络)。 英国:《英国低碳工业战略》(新能源、电动汽 车) 日本:《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电动汽 车、低碳排放、医疗与护理、太阳能发电) 韩国:《新增长动力前景及发展战略》(绿色技 术、高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 印度:将信息、生物和材料三个领域作为优先发 展领域,出台《生物技术产业伙伴计划》。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 也代表产业升级的方向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现代产 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构建国际 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工 业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念
概念 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 内涵 相关产业 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 机械装备制造业 (3-5%),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 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取得新的生 汽车产业、电子信息 产函数,能够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 快速发展的产业。 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 节能环保、生物、高 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 端装备 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
新兴产业Vs传统产业
现有产业与新兴科技融合衍生 新技术突破而诞生全新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独立的新产业
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钢铁 汽车 船舶 石化 轻工 纺织 有色金属 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 物流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原则
先导性。体现技术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具 有知识技术密集、创新活跃度强、资源节 约、环境友好等特征; 成长性。市场需求潜力大,产业链条长, 在发育成熟后发展速度较快,能形成较长 时期、较大规模的市场和最终消费; 带动性。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综合国力具有全 局性的重要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 环境友好性: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
100 nm
Energy and Environment
Biomedical Technology
环境拐点与绿色驱动
服务驱动
主要发达国家生产服务业在已占到全部服务业的50%以上。 2009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500强企业中,接近60%的企业 是服务业企业。 在从事制造业的跨国公司中,其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平 均值超过25%。
现状分析
我国人均能耗远远低于发达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耗存 在大幅增长趋势,导致能源需 求缺口增大。
国家
我国人均能耗增长速度远远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Strategy of Global Mineral Resources, C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