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教案-第4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大学物理教案-第4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动的时刻)。
反映 t=0 时刻的振动状态(x0、v0)。
x0 Acos0
v0 Asin0 x
m
A
0=0
o
A
X0 = A
o x
-A x
t T
0 = /2
m
A
o X0 = 0
m
-A
o
X0 = -A
o x
-A x
A
o x
-A
t T
0 = Tt
4、振幅和初位相由初始条件决定

x0 Acos0
v0 Asin 0
A A12 A22 2 A1A2 cos2 1 ,
tan A1 sin 1 A2 sin 2 。 A1 cos1 A2 cos2
3. 两种特殊情况
(1)若两分振动同相 2 1 2k ,则 A A1 A2 , 两分振动相互加强, 如 A1=
A2 ,则 A = 2A1
(2)若两分振动反相,2 1 2k 1 , 则 A | A1 A2 | ,两分振动相互减弱,
波动是振动的传播过程。 机械波----机械振动的传播 波动 电磁波----电磁场的传播 粒子波----与微观粒子对应的波动 虽然各种波的本质不同,但都具有一些相似的规律。
一、 弹簧振子的振动 m
o X0 = 0
§4.1
m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二、谐振动方程 f=-kx
a f k x
x
mm
令 k 2 则有 m
教学内容
备注
1
大学物理学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教案
第 4 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前言 1. 振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 2. 振动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机械振动:位移 x 随 t 变化;电磁振动;微观振动 广义振动:任一物理量(如位移、电流等)在某一数值附近反复变化。 3. 振动分类

一轮复习教案机械振动和机械波部分人教版

一轮复习教案机械振动和机械波部分人教版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10.求波的驻波现象中的波节和波腹
题型:已知机械波的波长为λ,求其驻波现象中的波节和波腹。
答案:波节:x = nλ / 2
波腹:x = (2n + 1)λ / 2
说明:波节是指波的振幅为零的位置,波腹是指波的振幅最大的位置。
11.求机械波的能量和功率
题型:已知机械波的振幅为A,求其能量E和功率P。
答案:E = (1/2)A^2ω^2 / λ
展示一些关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它们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答案:相长干涉:λ1 = λ2
相消干涉:λ1 = -λ2
说明:相长干涉是指两波相遇时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波谷相遇,导致干涉加强;相消干涉是指两波相遇时波峰与波谷相遇,导致干涉减弱。
9.求波的衍射现象中的最小衍射角
题型:已知波的波长为λ,求其衍射现象中的最小衍射角θ。
答案:θ = λ / d
说明:最小衍射角是指波在衍射时达到最小强度时的角度。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物理学科,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学生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已经展示出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来学习,有的则更擅长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来解决问题。

高三物理第13讲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案)

高三物理第13讲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案)

第13讲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适用学科 物理 适用年级高三适用区域 全国 课时时长(分钟) 120知识点1:机械振动 2:波的周期性 3:波的特性教学目标1:了解振动和波的考查特点 2:掌握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

3:学会利用波的特性解题教学重点1:机械振动 2:波的周期性教学难点1:波的周期性 3:波的特性【重点知识精讲和知识拓展】1.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满足:F=-kx 。

2.简谐运动的运动方程及速度、加速度的瞬时表达式振动方程:x =A cos(ωt +φ). 速度表达式: v =-ωA sin(ωt +φ). 加速度表达式:a =-ω2A cos(ωt +φ).3. 简谐运动的周期和能量振动的周期:T =2πkm . 振动的能量:E =21mv 2+21kx 2=21kA 2.弹簧振子和单摆,振幅越大,系统能量越大。

在振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4.物体做简谐运动其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量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简谐运动周期T。

动能和势能也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T/2.5.单摆振动周期公式单摆做简谐运动时,周期公式为T=2πLg,此公式不仅适用于基本单摆装置,也适用于其他较为复杂情况下的简谐运动,此时"L"应为等效摆长,"g"为等效重力加速度。

灵活运用等效摆长和等效重力加速度,能给我们处理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6.摆钟问题。

利用单摆运动的等时性可制成摆钟计时。

计算摆钟类问题方法是:在一定时间内,摆钟走过的格子数n(n可以是分钟数,也可以是秒数)与频率f成正比。

即n∝f∝1L。

7.机械波传播机械波的传播是“前带后,后跟前,运动状态向后传”。

前带后是各个质点相继起振的内因,后跟前,使各个质点的起振方向和运动形式和波源完全相同,只是后一质点在时间上滞后前一质点。

沿波动传播方向上各个介质都做受迫振动,起振方向由波源决定,其振动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和波源提供的能量、信息,质点不随波迁移,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

《主题二 第四节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二 第四节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

3. 了解波的传播规律,包括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4. 学会利用波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简谐振动和波的传播原理。

2. 教学难点: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振子、示波器、水波模型等。

3. 准备习题集和案例分析材料,供学生练习。

4. 安排实验室或教室,进行现场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提问:请学生回顾初中物理中学习的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概念。

2. 教师介绍:高中物理中,我们将从更深入的角度来研究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二)新课教学1. 机械振动的定义和分类:(1)教师讲解: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的特性。

(2)举例:弹簧振子、单摆等常见机械振动。

2. 简谐运动:(1)教师介绍简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简谐运动的能量转化过程。

3. 机械波的描述:(1)教师讲解波的传播过程,包括波源、介质和波速等概念。

(2)教师介绍如何用数学模型描述波的传播。

4. 波的叠加和干涉:(1)教师讲解波的叠加原理,并演示波的叠加实验。

(2)教师介绍波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5. 多普勒效应:(1)教师介绍多普勒效应的基本概念。

(2)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的产生原理。

6.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举例说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振动筛、声波测距等。

(2)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相关应用实例。

(三)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相关的思考题,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第一部分机械振动1机械振动定义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叫简谐运动。

表达式为:F=-kx,是判断一个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的充分必要条件。

注(1)简谐运动的位移必须是指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也就是说,在研究简谐运动时所说的位移的起点都必须在平衡位置处。

(2)回复力是一种效果力,是振动物体在沿振动方向上所受的合力。

(3)“平衡位置”不等于“平衡状态”。

平衡位置是指回复力为零的位置,物体在该位置所受的合外力不一定为零。

(如单摆摆到最低点时,沿振动方向的合力为零,但在指向悬点方向上的合力却不等于零,所以并不处于平衡状态。

)(4)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位移x、回复力F、加速度a、速度v这四个矢量的相互关系。

(1)F x,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2)a F,方向与F方向相同。

(3)a x,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4):当v、a同向时v一定增大;当v、a反向时,v一定减小。

2.表达式,其中A是振幅,是t=0时的相位,即初相位或初相。

3.简谐运动的图象表示振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函数表达式为,图象如图1。

(2)从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函数表达式,图象如图2。

简谐运动的过程特点1.变化特点:抓住两条线第一,从中间到两边(平衡位置到最大位移):,,,动能,势能,机械能E不变。

第二,从两边到中间(最大位移到平衡位置):,动能,势能,机械能E不变。

.从图象中可以知道(1)任一个时刻质点的位移(2)振幅A (3)周期T (4)速度方向(5)加速度:注:(1)简谐运动的图象不是振动质点的轨迹。

(2)简谐运动的周期性体现在振动图象上是曲线的重复性。

简谐运动的图象任一时刻图线上过该点切线的斜率数值代表该时刻振子的速度大小,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斜率为正时表示速度沿x正向,斜率为负时表示速度沿x负向。

1:一质点做简谐振动,其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由可知() A.质点振动频率是4Hz B.t=2s时,质点的加速度最大C.质点的振幅为2cm D.t=3s时,质点所受合外力最大答案:BC2、一质点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

机械振动 机械波教案第四课时

机械振动 机械波教案第四课时

由①②两式可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为.
1.本实验的系统误差主要来
源于单摆模型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否符合要求,
振动是圆锥摆还是同一竖直平面
内的振动,以及测量哪段长度作
为摆长等.
2.本实验的偶然误差主要来自时间(单摆周 期)的测量上.因此,要注意测准时间(周期) ,要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最好采用 倒数计时计数的方法,不能多记或漏记振动次 数.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应进行多次测量后取 平均值. 3.本实验中长度(摆线长、摆球的直径)的
5.数据处理 方法一:将测得的几次的周期T和摆长l代入公式g= 中算出重力
加速度g的值,再算出g的平均值,即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值. 方法二:图象法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 可得l= T2,因此以摆长l为纵轴,
以T2为横轴做出l-T2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7-4-
2,求出斜率 k,即可求出g值.g=4π 2k,k= .
6.分析与比较:将测得的重力加速度的值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比 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二、注意事项 1.选择材料时应选择细而不易伸长的 线,比如用单根尼龙丝、丝线等,长度 一般不应短于1 m,小球应选用密度较大 的金属球,直径最好不超过2 cm. 2.单摆悬线的上端不可随意卷在铁夹 的杆上,应夹紧在铁夹中,以免摆动时
⑤减 弱 ④加强
,使某些区域振动
,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减弱的区域 ⑥间隔出现 .
4.波的衍射 (1)定义:波
⑦绕过
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 . ⑧更小或相差不多 (3)衍射现象始终存在,只有明显、不明显的区别. 干涉和衍射现象是波的特有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 干涉和衍射现象.反之,能发生干涉、衍射现象的一定 是波.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学教案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学教案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学教案定西工贸中专刘陇斌教材分析:本章知识在高考中涉及的∏级要求有三个:弹簧振子、简谐振动、简谐运动的周期、频率和振幅、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单摆在小振幅情况下的简谐振动,周期公式;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横波和纵波、横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其中振动和波的结合问题是高考出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单摆结合实际的考察也经常出现,一般是以周期公式考察为主,较为简单;多普勒效应是一个较冷的考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简谐振动是物体机械运动的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了解简谐运动过程各物理量和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

2.知道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过程的特征和各物理量的关系,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3. 明确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形成过程、波传播的特征。

掌握波动公式。

4.能合理的应用波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与分析,理解简谐运动的特征,并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简谐运动的特征。

2.通过实验,认识受迫振动的特点,了解产生共振的条件及技术上的应用。

3.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验能综合利用图像法、理想模型法、类比法等物理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三)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简谐运动的学习,掌握物理学中理想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2.针对弹簧振子和单摆的周期性往复运动,让学生了解对称和周期性的特征,树立学生自身的理解美学观念。

教法学法:利用演示实验、结合PPT课件,归纳总结简谐运动,帮助学生掌握在一般物理学问题中的理想化模型的建立(例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牛顿第一定律等)。

教学重点:1.简谐运动的特点及特征量描述,位移、回复力的变化关系。

2.机械波的形成和过程描述,波动图像分析。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讲运动和力完美的结合起来,对简谐运动的各物理量进行分析,掌握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2.针对机械波的传播,结合震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第六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1.定义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叫简谐运动。

表达式为:F = -kx⑴简谐运动的位移必须是指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也就是说,在研究简谐运动时所说的位移的起点都必须在平衡位置处。

⑵回复力是一种效果力。

是振动物体在沿振动方向上所受的合力。

⑶“平衡位置”不等于“平衡状态”。

平衡位置是指回复力为零的位置,物体在该位置所受的合外力不一定为零。

(如单摆摆到最低点时,沿振动方向的合力为零,但在指向悬点方向上的合力却不等于零,所以并不处于平衡状态)⑷F=-kx 是判断一个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的充分必要条件。

凡是简谐运动沿振动方向的合力必须满足该条件;反之,只要沿振动方向的合力满足该条件,那么该振动一定是简谐运动。

2.几个重要的物理量间的关系要熟练掌握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位移x 、回复力F 、加速度a 、速度v 这四个矢量的相互关系。

⑴由定义知:F ∝x ,方向相反。

⑵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 ∝a ,方向相同。

⑶由以上两条可知:a ∝x ,方向相反。

⑷v 和x 、F 、a 之间的关系最复杂:当v 、a 同向(即 v 、 F 同向,也就是v 、x 反向)时v 一定增大;当v 、a 反向(即 v 、 F 反向,也就是v 、x 同向)时,v 一定减小。

3.从总体上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动的最大特点是往复性或者说是周期性。

因此振动物体在空间的运动有一定的范围,用振幅A 来描述;在时间上则用周期T 来描述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须的时间。

⑴振幅A 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一定要将振幅跟位移相区别,在简谐运动的振动过程中,振幅是不变的而位移是时刻在改变的)⑵周期T 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频率f =1/T 也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周期由振动系统本身的因素决定,叫固有周期。

任何简谐振动都有共同的周期公式:k m T π2=(其中m 是振动物体的质量,k 是回复力系数,即简谐运动的判定式F = -kx 中的比例系数,对于弹簧振子k 就是弹簧的劲度,对其它简谐运动它就不再是弹簧的劲度了)。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能够描述机械振动的特征参数和振动方程;4.能够描述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和波动方程;5.能够解决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机械振动的特征参数和振动方程;2.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和波动方程。

三、教学难点1.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和波动方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并以日常生活中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例子来引入。

2.机械振动(20分钟)2.1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振动特征的物体(如钟摆、弹簧等),引导学生了解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2机械振动的特征参数和振动方程介绍机械振动的特征参数,如周期、频率、角频率、振幅等。

并通过示例讲解机械振动的振动方程。

3.机械波(20分钟)3.1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波动特征的物质(如水波、声波等),引导学生了解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2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和波动方程介绍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如波速、频率、波长等。

并通过示例讲解机械波的波动方程。

4.练习与巩固(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解决一些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与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并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展示。

6.总结与展望(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资源1.PPT课件;2.实验设备:钟摆、弹簧、水槽等;3.小组讨论资料。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个人解答问题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机械波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机械波【】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物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机械振动1、判断简谐振动的方法简谐运动: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

特征是:F=-kx,a=-kx/m.要判定一个物体的运动是简谐运动,首先要判定这个物体的运动是机械振动,即看这个物体是不是做的往复运动;看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没有平衡位置;看当物体离开平衡位置时,会不会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物体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是不是足够小。

然后再找出平衡位置并以平衡位置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再让物体沿着x轴的正方向偏离平衡位置,求出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若回复力为F=-kx,则该物体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2、简谐运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特点简谐运动涉及到的物理量较多,但都与简谐运动物体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x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如果弄清了上述关系,就很容易判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3)理解共振曲线的意义单摆考点分析:一、周期公式的理解1、周期与质量、振幅无关2、等效摆长3、等效重力加速度二、摆钟快慢问题三、利用周期公式求重力加速度,进而求高度四、单摆与其他力学知识的综合机械波二、考点分析:①.波的波速、波长、频率、周期和介质的关系:②.判定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方法一:同侧原理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均位于波形的同侧。

方法二:逆描波形法用笔沿波形逆着波的传播方向描,笔势向上该处质点振动方向即向③、已知波的图象,求某质点的坐标,波速,振动图象等④已知波速V和波形,作出再经t时间后的波形图方法一、平移法:先算出经t时间波传播的距离x=Vt,再把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x即可。

因为波动图象的重复性,若已知波长,则波形平移n个时波形不变,当x=n+x时,可采取去n留零x的方法,只需平移x即可。

《主题二 第四节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

《主题二 第四节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震动和机械波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简谐震动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

3. 了解波的传播规律,包括波的叠加、干涉、衍射等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简谐震动和波的传播规律。

2. 教学难点:波的叠加、干涉、衍射等现象的实验操作和诠释。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包括水波发生器、激光笔等。

3.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并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4. 安排实验时间,确保器械充足且安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回顾初中物理中的震动和波动相关知识,用生动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提出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什么是机械震动?什么是机械波?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有哪些基本特征?(二)新课讲授1. 机械震动:通过实验展示弹簧振子的震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机械震动的定义和特征。

再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震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机械波:通过水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机械波的定义和特征。

再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三)互动讨论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机械震动引起的?哪些现象是机械波形成的?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证据。

2.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四)小结1. 总结机械震动和机械波的基本观点和特征。

2. 强调机械震动和机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思考,发现更多的物理现象。

(五)作业安置1. 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一些有关机械震动和机械波的实际应用案例,并分享给全班同砚。

2. 思考:在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波动理论来诠释的?请举例说明。

(六)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第六讲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第六讲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高三物理复习教案第六讲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祁东县育贤中学撰稿:陈志华校稿:肖仲春一、【考点梳理】1.简谐运动的三个特征简谐运动物体的受力特征:F=kxm;简谐运动的能量特征:机械能转化及守恒;简谐运动的运动特征:变加速运动。

2.单摆的振动规律单摆的摆角越小,其运动越接近简谐运动。

单摆回复力是重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而不是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

3.阻尼振动与无阻尼振动阻尼振动和无阻尼振动的区别只在于外表现象,即振幅是否衰减。

但无阻尼振动不能单一理解成无阻力自由振动,例如:当筹划力补充能量与抑制阻力消耗能量相等时,此时的受迫振动尽管有阻力作用,但由于能量不变,振幅不变,所以仍为无阻尼振动。

4.几个辩析①机械振动能量只取决于振幅,与周期和频率无关;②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与周期和频率无关;波由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只改变波速和波长,不改频率;③波干预中振动加强的点比振动减弱的点振幅大,但每一时刻的位移并不一定大,即振动加强的点也有即时位移为零的时候;波的干预图像中除加强和减弱点外,还有振动介于二者之间的质点。

同时波的干预是有前提条件的。

5.波动问题的周期性和多解性波动过程具有时间是是和空间的周期性。

第一:介质在传播振动的过程中,介质中每一个质点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是是作周期性变化,这表达了时间是是的周期性。

第二:介质中沿波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空间分布具有空间周期性。

如相距波长整数倍的两个质点振动状态一样,即它们在任一时刻的位移、速度及相关量均一样;相距半波长奇数倍的两个质点振动状态相反,即它们在任一时刻的位移、速度及相关量均相反。

双向性与重复性是波的两个根本特征。

波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波问题通常具有多解性。

为了准确地表达波的多解性,通常选写出含有“n〞或者者“k〞的通式,再结合某些限制条件,得出所需要的特解,这样可有效地防止漏解。

二、【热身训练】1.如下列图,两单摆摆长一样,平衡时两摆球刚好接触。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振动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掌握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3)了解机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特点;(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机械波的传播过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机械振动(1)振动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简谐振动的特点及分类;(3)周期振动与非周期振动的区别。

2.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1)波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机械波的形成原理;(3)机械波的传播规律。

3. 机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1)衍射现象的产生及特点;(2)折射现象的产生及规律;(3)反射现象的产生及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振动的基本特征;(2)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3)机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现象。

2. 教学难点:(1)机械波的传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2)机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的数学计算;(3)复杂机械波形的分析。

四、教学措施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像和现象;2. 利用实验设备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特点;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机械波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4. 设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规律;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现象;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机械波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发现并理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应用。

六、机械波的能量与功率1. 机械波能量的传递理解机械波传递能量的方式学习波的能量密度和能量传递的定量分析2. 机械波的功率掌握功率的概念及其在机械波中的应用学习功率的计算方法和功率与波传播速度、振幅的关系七、机械波的干涉1. 干涉现象的产生解释两个或多个波源产生的波相遇时的干涉现象学习干涉条件的判定和干涉图样的特点2. 干涉图样的分析掌握干涉图样的数学描述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干涉图样测量波长和其他物理量八、多普勒效应1. 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解释多普勒效应的产生机制学习多普勒效应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形式2.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探索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学习如何利用多普勒效应进行速度测量和频率分析九、机械波的传播介质1. 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理解介质对机械波传播的影响学习不同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特性2. 机械波的衰减掌握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的原因学习如何定量描述机械波的衰减规律十、机械波的实际应用1. 机械波在工程中的应用探索机械波在建筑、声学等领域的应用学习如何利用机械波解决实际工程问题2. 机械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机械波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利用机械波改善生活质量回顾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展望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新的研究方向每个章节的教案应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学习评估和教学反思等部分,以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波动

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波动

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波动机械振动与波动引言机械振动与波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实际应用和现象的解释。

本教案将介绍机械振动与波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机械振动1. 振动的基本概念- 振动是物体围绕平衡位置做往复运动的现象。

- 振幅、周期、频率是描述振动性质的重要参数。

2. 单摆- 单摆是一个简单的振动系统,由质点和可以绕着固定点旋转的轻绳组成。

- 单摆的周期公式为T = 2π√(L/g),其中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

3. 弹簧振子- 弹簧振子是由弹簧和质点组成的系统,在弹力作用下产生往复运动。

- 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为T = 2π√(m/k),其中m为质点质量,k为弹簧刚度系数。

4. 阻尼振动- 阻尼振动是在摩擦或其他耗散力作用下进行的振动。

- 阻尼振动可以分为欠阻尼、过阻尼和临界阻尼三种情况。

二、机械波动1. 波动的基本概念- 波是物质或能量在空间中传播的方式。

- 机械波需要介质传递,而电磁波则不依赖介质。

2. 机械波的类型- 横波:介质颗粒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 纵波:介质颗粒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振动。

3. 波长、频率和速度- 波长是相邻两个振动最大值之间的距离,用λ表示。

- 频率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波峰或波谷个数,用f表示。

- 速度等于波长乘以频率,即v = λf。

4.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一种机械纵波单色波单色暴发夹层单色夹层单色籍绝经籍儿童噪声卡片亮片暗绿色振动,需要通过介质传递。

-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三、实例分析1. 手摇弹簧振子- 实验装置:一个手摇装置和一个悬挂弹簧振子。

- 操作步骤:通过手摇装置给弹簧带来一个初速度,观察振子的运动。

- 结果分析:初速度越大,周期越小;弹簧刚度越大,周期越小;重力加速度越大,周期越小。

2. 压电效应- 实验装置:一个压电晶体和一个接收器。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教案)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教案)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教案)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教学⽬标】1、通过对⽐简谐运动与简谐波,掌握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的特征及描述⽅法。

2、知道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相结合的综合题的题型,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法。

【教学过程】⼀、核⼼知识1、研究对象:简谐运动、简谐波2、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的对⽐学⽣活动:学⽣先讨论课前独⽴填写的学案中的下表中红⾊内容(2分钟),然后⼆、命题探究学⽣活动:①学⽣先⼩组讨论学案上按要求完成的内容(每⼀类问题2分钟),然后展⽰要难点问题,提请全班讨论解决。

②第三类题型讨论完后,总结合归纳解题基本⽅法。

⽼师活动:①⽼师对重点突破共同难点问题,突破⽅法是通过提前预设的PPT进⾏分析。

②对学⽣归纳的解题⽅法进⾏提炼和深化。

③强调解题规范。

1、已知波的传播和波上质点振动的部分信息,分析问题【例1】(2016年全国Ⅲ卷,34(1))(5分)由波源S 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

波源振动的频率为20 Hz ,波速为16 m/s 。

已知介质中P 、Q 两质点位于波源S 的两侧,且P 、Q 和S 的平衡位置在⼀条直线上,P 、Q 的平衡位置到S 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m 、 m ,P 、Q 开始震动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

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 .P 、Q 两质点运动的⽅向始终相同 B .P 、Q 两质点运动的⽅向始终相反C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P 、Q 两点也正好通过平衡位置D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 在波峰E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Q 在波峰【答案】BDE 【考点】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解析】根据题意信息可得1s 0.05s 20T ==,16m/s v =,故波长为0.8m vT λ==,找P 点关于S 点的对称点P ',根据对称性可知P '和P 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P '、Q 两点相距15.814.630.80.82x λλ??=-=,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所以两点为反相点,故P '、Q 两点振动⽅向始终相反,即P 、Q 两点振动⽅向始终相反,A 错误B 正确;P点距离S 点3194x 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P 点在波峰,同理Q点距离S 点1184x 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时,Q 点在波峰,DE 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2)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
(3)了解机械波的种类极其传播特征;
(4)掌握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包括波长、频率、波速)。

2.要重视观察演示实验,对波的产生条件及形成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本的插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要重视引导和自觉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2.难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三、教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
2.横波、纵波演示仪;
3.描述波的形成过程的挂图。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例子——水波:向平静的水面投一小石子或用小树枝不断地点水,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

例如:
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

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

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

第三行表示经过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

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4、T和5T/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3.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
(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
(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4.波的种类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
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又叫起伏波。

如图3波形所示。

(2)纵波
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

如图4波形所示。

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声带;
介质——空气、固体、液体。

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叫做水纹波。

5.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
定义: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

单位:米符号:λ
演示:观察演示仪器,从中可以看出:
①在横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在纵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密部或疏部的中央之间的距离。

②质点振动一个周期,振动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恰好等于一个波长,即: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波速
定义:波的传播快慢,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并不相同。

单位:米/秒符号:v
表达式:v=λ/T
(3)频率质点振动的周期又叫做波的周期(T);质点振动的频率又叫做波的频率(f)。

波的振动周期和频率只与振源有关,与媒质无关。

6.思考题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