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常用护理诊断
脑血栓形成常用护理诊断
临床表现(临床类型)
? 1、完全性卒中 :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 重较完全,常于数小时内(〈 6h)达到高峰。
? 2、进展性卒中 :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 1—数天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样加重。
? 3、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发病后神经 功能缺失症状较轻,持续 24小时以上,但可于 3周内恢复 。
临床表现(小脑后下动脉 )
? 此处梗塞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 Wallenberg 综合征。
? 临床表现为突然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及声带麻痹(舌咽,迷 走神经疑核受损),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 受损),面部痛觉温度觉障碍(三叉神经脊髓 束核受损), 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 维受损),对侧半身痛觉温度觉障碍(脊髓丘 脑束受损)。
临床表现(椎-基底动脉 )
? 出现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共济失调、交叉瘫等症状
?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 时出现四肢瘫、球麻痹、意 识障碍,常迅速死亡。
? 脑桥基底部梗塞 可出现闭锁综合征( Locked-in syndrome ),患者意识清楚,因四肢瘫、双侧 面瘫、球麻痹,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 各种动作,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 意愿。
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 CI
脑梗死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是由于脑部血液供 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灶性 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
? 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
? 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 病理分期 :
? 1、超早期(1~ 6小时):病变脑组织变化不明 显,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星型 胶质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
脑血栓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措施、分期表现、护理及健康指导
护理评估【nursing assessment】
一、病史 1.询问病人起病情况,如起病时间、方式、前驱
症状、伴发症状 2.有无既往史及临床症状 3.了解病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二、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 2.意识与精神状态 3.头颈部检查 4.四肢躯干检查 三、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给药途径
2.抗凝治疗:
目的:在于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
形成
选用药物:
肝素静脉滴注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华法林口服
3.脑保护治疗:
迄今,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证实具有保护神 经元作用的药物不多。可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 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自由基清 除剂和亚低温治疗。药物有维生素C、维生素E、
胞二磷胆碱、依达拉奉、纳络酮、脑复康等。
1.椎一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a主干闭塞: 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 肢瘫痪,肺水肿,消化道出血,昏迷, 高热。b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眼球运动及 瞳孔异常,意识障碍,对侧偏盲或皮质 盲,严重记忆障碍。
2.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对侧偏盲、 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主侧半球病 变可有失读症,命名性失语。
4.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结合,结合病人练 习使用辅助工具,如:手杖、拐杖等。
5.观察病人肌肉恢复能力情况及有无肌肉 僵硬等症状。
七、潜在并发症:脑内压增高。
1.解释颅内压增高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 防措施。
2.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神志、意识、 瞳孔变化。
3.如病人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提 示有脑内压增高,应立刻报告医生并协 助处理,以免发生脑疝而危及病人生命。
二、自理缺陷:与一侧肢体活动能力丧 失有关。
1.评估病人自理缺陷的程度及范围。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脑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通过临床治疗患者能适应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的状态;按计划进行语言和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叙述引起受伤和感染的原因,并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未发生各种并发症。
选取临床20xx年6月20xx年6月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3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43 74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30 m in,5个月,平均病程30d。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并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RD证实。
1. 2方法治疗以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尿激酶。
水肿高峰期,脱水降颅压,防治脑水肿。
发病3d内进行心电监护,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碎死,必要时可给予钙拮抗剂。
扩张血管,改善循环。
脑保护治疗,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
1. 3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意识恢复正常,生活自理;显效:失语、偏瘫、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症状有改善,但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症状无改变。
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好转)八总例数X 100% 。
2结果经治疗及护理,基本治愈20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
3护理方法3. 1争取治疗时问脑血栓患者有的可出现前驱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语言不流利,有的病前甚至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时家属应争取时问,及早将患者送到医院救治。
3. 2急性期护理急性期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如患者出现呕吐,可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阻塞呼吸道或协助患者取侧卧位,便于呕吐物吐出。
伴有咳痰的患者侧卧位也有利于痰液排出,轻轻叩打背部,有促使痰液排出的作用。
3. 3进食护理患者的偏瘫侧面肌无力,舌的搅拌能力减弱,常常出现口角漏汤、面颊部残存食物。
在进食时不能坐起来的患者,要取侧卧位进食,健侧在下,患侧在上,食物在健侧易于咀嚼,同时避免呛咳。
能够坐起来的患者应尽量鼓励患者坐位进食,这样能避免呛咳,同时早期就可得到日常生活锻炼。
脑血栓的突发症状及护理
脑血栓的突发症状及护理一、突发症状1. 言语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
2. 肢体无力: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能伴有面部歪斜。
3. 视觉障碍:突发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
4. 头痛:剧烈头痛,可能伴随恶心和呕吐。
5. 意识障碍:意识水平下降,甚至昏迷。
6. 协调性丧失: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
二、紧急护理措施1. 立即就医: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送至医院。
2. 保持平静:尽量让患者保持平静,避免情绪激动。
3. 头部抬高: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时,可将患者头部抬高约30度。
4. 避免喂食:若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不要试图喂食或给水,以免呛咳。
5.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和意识状态。
三、住院护理1. 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
2. 用药:遵医嘱给予抗凝、溶栓或降压药物。
3. 康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锻炼。
4. 饮食:提供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食物。
5.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
四、出院后护理1. 定期复查:按照医嘱定期复查血压、血脂和血液粘稠度。
2. 生活方式调整:鼓励患者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量的运动。
3. 用药依从性:确保患者按时服用预防性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
4. 康复锻炼:继续进行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5. 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复发的警觉性。
请注意,本指南仅供参考,具体护理措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指导进行。
脑血栓形成病患的护理实践PPT课件
护理实践的重要性
减轻家庭负担:合理的护理实践可以减 轻患者家属的照顾负担,促进家庭和谐 。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脑血栓形成病 患的护理实践
PPT课件
目录 引言 脑血栓形成的护理实践 护理实践的重要性
引言
引言
脑血栓形成是质量。
脑血栓形成的 护理实践
脑血栓形成的护理实践
早期护理: - 早期发现症状:及时判断患者是否
出现脑血栓形成的症状,如头痛、眩晕 、恶心等。
脑血栓形成的护理实践
出院后护理: - 家庭护理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提
供脑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指导其进行 康复锻炼、药物管理等。
- 随访和复诊:定期与患者进行随访 ,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指导其复诊并按 医嘱继续治疗。
护理实践的重 要性
护理实践的重要性
提高康复率:有效的护理实践 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减少 并发症的发生。
- 紧急处理:立即呼叫急救,并确保 患者的安全,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脑院-内血定护栓期理监:形测成:密的切护观察理患实者 践
的生命体征、神经症状等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 防止并发症:采取适当的 措施,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 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 等。
- 药物治疗:按照医嘱给予 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药物,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脑血栓患者护理的优质护理措施分析
脑血栓患者护理的优质护理措施分析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一旦患上脑血栓,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脑血栓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脑血栓患者的护理需求出发,分析优质的脑血栓患者护理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脑血栓患者的护理需求分析1. 生理护理需求脑血栓患者常常出现言语、感觉、运动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需要进行生理功能的康复训练,恢复受损的脑功能。
2. 心理护理需求脑血栓患者常常因丧失了某些生活自理能力,导致心理上的痛苦和抑郁,需要进行心理护理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3. 饮食护理需求脑血栓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特殊的饮食方案,保证膳食的均衡和多样化,有利于康复和预防疾病。
4. 安全护理需求脑血栓患者常常出现行走不稳、视力模糊等情况,需要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护。
5. 康复护理需求脑血栓患者需要进行康复锻炼和功能训练,以尽快恢复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脑血栓患者护理的优质护理措施分析1. 建立个性化护理计划针对不同的脑血栓患者,根据其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生理、心理、饮食、安全和康复等多方面的内容,确保护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2. 定期生理功能评估定期对脑血栓患者的生理功能进行评估和检测,包括言语、感觉、运动、认知等方面,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康复锻炼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3. 提供专业护理指导向脑血栓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专业的护理指导,包括疾病知识、日常护理技巧、康复训练方法等内容,增强患者和家属的护理能力,促进护理效果的提高。
4. 配备专业的护理设施为脑血栓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设施,包括特殊饮食、洗浴、排泄等设施,为患者提供舒适和安全的护理环境。
5. 倡导多学科合作护理建立多学科合作的护理团队,包括神经内科、康复科、心理科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共同为脑血栓患者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护理服务。
三、脑血栓患者护理的相关建议1.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护理技能,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脑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
脑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发生粥样硬化及血管壁炎症等病理改变,造成血管管腔狭窄或者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导致脑局部供血区的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 护理评估1.1 病史了解患者有无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病史;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是否经过治疗及目前用药情况;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注意是否长期摄入高盐、高动物脂肪,有无烟酒嗜好;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
1.2 身心状况1.2.1 症状及体征询问有无失语,有无肢体运动障碍及其部位,是否有复视、步态不稳、记忆障碍或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突然跌倒病史;评估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观察患者神志是否清楚,对人、物、地点、时间的定向判断能力如何。
注意有无四肢活动障碍和感觉障碍;有无步态不稳或不自主动作;四肢肌力、肌张力有无异常。
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语言表达能力、吐词是否清楚,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力是否准确无误,判断患者有无失语和构音障碍。
1.2.2 心理、社会状况患者因偏瘫、失语等影响工作、生活而可能出现焦虑、自卑、依赖、悲观失望等心理反应。
因长期住院加重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或由于长期照顾患者而致家属身心疲惫。
2 护理措施2.1 一般护理2.1.1 环境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流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声、光的刺激,保证患者休息。
2.1.2 休息与体位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清醒患者取平卧位以利脑部血液供应;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并将头部抬高。
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缓慢使脑血流量减少。
2.1.3 饮食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避免粗糙、干硬、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细嚼慢咽,给患者提供充足的进餐时间。
如患者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不能进食时,给予鼻饲流质并给予相应护理。
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要点分析
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要点分析摘要】脑血栓患者通常自理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因此对于此病的护理措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预后,本文在通过对脑血栓患者护理要点的分析,提出规范、优质的护理服务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可以提高脑血栓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提高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脑血栓护理要点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371-01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
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50岁以后。
脑血栓轻微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钝、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
护理是脑血栓治疗和康复阶段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有效安全的护理脑血栓病人,帮助病人度过疾病的各个时期并达到最佳康复程度,是每一个医护工作者探讨的目标,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
1 临床资料我院2011—2013年收治出院脑血栓患者568例,其中男性271例,女性297例;年龄60周岁以下36例,60周岁(含)以上532例,占样本人数94%,年龄分布呈明显老年化现象。
平均住院天数12.3天,治愈及好转531人,占样本总数93.5%。
入院时轻微语言障碍、行动受阻人,昏迷人。
2 护理要点2.1 心理护理由于脑血栓患者一般都是突遇肢体活动受阻、感觉迟钝、失语、偏瘫甚至意识障碍,在感情上难以承受,恐慌心理将使他们心理承受力面临很大的压力、情绪的不稳定对病情恢复极为不利。
脑血栓的治疗与恢复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对此未必理解,焦虑、悲观、厌倦情绪很容易滋生。
我们护理人员应积极采取心理护理手段,从语言上给予安慰、鼓励。
可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解释,针对病人不同的思想活动、文化程度、工作岗位、病情轻重等,采取不同的措施[1]。
可以运用安慰性语言稳定病人的情绪,取得病人的信赖。
脑血栓形成患者内科护理
脑血栓形成患者内科护理发表时间:2012-05-30T09:59:37.4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祝凤娟1 祝凤珍2 [导读] 系统地进行患肢运动和语言功能的训练和康复治疗。
祝凤娟1 祝凤珍2 (1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2北京市慧慈医院 100000)【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8-0356-02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内科护理措施。
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
结论脑血栓其急性期死亡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为宜,忌烟酒。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积极治疗,做好护理工作很重要。
【关键词】脑血栓内科护理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又称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供应脑部动脉系统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相应部位脑组织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受损表现,称为脑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偏瘫、失语等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
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增高。
患病率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亦相应增高。
其急性期死亡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下面将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内科护理报告如下。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脑血栓形成的最首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常见疾病是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和血高脂症以及高龄。
其次为各种动脉炎、动脉畸形、血液成分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异常、肌纤维发育不良等。
1.2 血管痉挛: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偏头痛、子痫和头外伤等病人。
1.3 病因未明:发生可能与来源不明的微栓子或高凝状态等有关。
脑梗死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脑血栓的护理措施
(四)感觉障碍的护理
感觉圳练 用温水擦洗感觉障碍的部位,以促 进血液循环和感觉恢复,对无感知痈觉,同时可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 按摩、理疗及针灸
脑血栓的护理措施
(五)语言康复的护理
鼓励患者大声说话:选择患者感兴 趣的话题,激发患者语言交流的欲 望,鼓励患者进行语言尝试,当患 者勇于尝试或有一定进展时给予鼓 励、赞扬和肯定,以增强患者的信 心
走不稳的患者可选用三角手杖等辅具,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偏瘫患
3
者更衣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时顺序相反。穿裤子时应抬起患者
臀部,避免生拉硬拽,以防擦伤患者皮肤。更衣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
凉感冒。指导患者学会配合使用便器。要注意动作轻柔,勿拖拉和用力
过猛。教会患者及家属锻炼的方法、使用辅具的方法,必要时进行理疗
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腔隙性梗死 脑栓塞
脑梗死概述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CT)是指脑 动脉在粥样硬化或血管壁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 致脑局部血流中断,脑组织发生放血、缺氧,坏死、软化,是脑梗死 中最常见的类型
脑血栓形成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
高压,应立即通知医生 5、观察是否有感染、压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脑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三)瘫痪的护理
脑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告知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与患者、家届共同制订康复计划,
1
强调合适、适度、循序渐进、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原则,并及时评价和修 改
患者一旦出现主动运动后,协助和督促患者早期床上桥式主动运动、十
缩、血流减少而加重病情
饮食: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给予高蛋日、高维生素、低盐、低
脑梗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嗪、西比 灵。 引起问题:
七、治疗要点
急性期-高压氧
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反盗血”;增强脑 组织有 氧代谢。 急性期-抗血小板聚集
七、治疗要点
急性期-脑代谢活化剂和中药
胞二磷胆碱、脑活素、心脑通、都可喜
等。
丹参、川芎嗪、脉络宁、黄芪。 急性期-手术
缓慢进展型卒中; 大块梗死型卒中(大面积梗死);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四、临床表现
特 别 提 示
因梗死部位不同表现亦异
最常见表现为:
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头颅CT
24-48h后出现低密度影像。
脑血管造影
显示动脉瘤、动脉炎、狭窄和闭塞部位。
血生化
血糖、血脂、血流变等。
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颅内外动脉吻合
七、治疗要点
恢复期
促进康复:
按摩、被动运动、针灸、理疗、功能训练。
预防性用药:
肠溶阿司匹林、尼莫地平、维生素E。
八、护理评估
病史 病因和诱因、主要及其伴随症状、高危因 素。 身体评估 生命体征、意识和精神状态、肌力和肌张 力、 语言功能等。 辅助检查
九、常用护理诊断
十三、其他护理诊断
焦虑
与担心疾病预后等有关。
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肢体瘫痪致长期卧床有关。 知识缺乏
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
十四、保健指导
积极治疗原发病
控制高危因素
调节饮食
缓慢变换体位 适度体育活动 康复治疗知识和自我护理的方法
脑栓塞
一、概
念
脑栓塞(crerbral embolism) 各种栓子(固体、气体)随血流进入颅内动 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 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脑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脑血栓形成护理常规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指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常出现偏瘫、失语。
【护理常规】1.休息与运动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限制探视,在床上活动患侧肢体,保持功能位。
2.饮食护理给予低钠、低脂肪、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及纤维素饮食。
有糖尿病者,给予糖尿病饮食。
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流食。
3.用药护理使用溶栓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变化及有无出血情况发生;应用脱水药应注意观察尿量及电解质变化,注意有无肾功能损害;应用抗凝药应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随时检查出凝血时间;使用降血压药者,注意药物剂量及滴速,定时测量血压。
4.心理护理对患者焦虑、恐惧、悲观、失望及易激惹的情绪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病情观察与护理严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呼吸、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警惕脑疝或进展性卒中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工作。
6.基础护理对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抽搐、躁动的患者等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应用气垫床,定时翻身,骨隆突部位可给予减压贴保护,避免压疮的发生;长期卧床和昏迷患者应采用适当的体位,经常翻身叩背及防止误吸,预防肺部感染;留置尿管患者每日定时给予会阴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做肢体的被动运动,鼓励患者主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护理遵医嘱正确应用降血压药,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用药过程中要定时测量血压,根据医嘱调节剂量。
控制血糖和血脂,按时服药。
避免患者过度劳累和失眠,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阿普唑仑等催眠药。
患者剧烈呕吐时,应观察有无脱水倾向,遵医嘱给予补液等。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急性期卧床休息,减少探视,保持病室安静,恢复期可适当活动,如慢跑、散步等,合理休息,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脑血栓的形成与护理
4、TCD:对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 血管痉挛、侧枝循环建立程度有帮助
a 为发病2个半小时的CT表现,可见整个右侧大脑中动脉的 供血区密度轻度降低,皮质、白质分界不清。 b 为发病7天后的CT表现,可见整个右侧大脑中动脉的供血 区明显的低密度梗死灶
治疗
急性期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 个体化治疗 防止并发症
定义
脑血栓形成:颅内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 发生病理改变,血管腔变狭窄,或在狭窄 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血流中断、 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 神经 系统症状。
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高血压病 2、动脉炎: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等 3、血液系统疾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 血栓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原因不明:脑血管痉挛、来源不明的微栓子、 抗磷脂抗体综合症等。
1、该患者的诊断可能是什么? 2、诊断依据是什么? 3、存在哪些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与措施
护理诊断 1意识障碍 与脑梗塞、 脑水肿所致 大脑功能受 损有关
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观察生命体征、 意识、瞳孔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气道不畅者,配 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3遵医嘱应用降颅内压的药物,并观察疗 效及副作用 4备好抢救药品和物品 5应做好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 6给予舒适卧位,如果病情允许,床头抬 高15-30度,减轻脑水肿,使用床档,保 护病人安全
临床表现
(3)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病灶对 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枕叶病变主要引起偏盲
2.椎-基底动脉系统
(1) 小脑后下动脉 (Wallenberg) 综合征: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柳少娜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柳少娜发表时间:2013-08-05T08:35:53.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柳少娜[导读] 预防压疮评估病人压疮发生危险,每2小时翻身1次,避免拖拉病人,禁止按摩受压部位。
保持床单干燥、平整、清洁。
柳少娜 (烟台长岛县人民医院 2658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5-0326-02脑血栓形成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
脑血栓形成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梗死的60%。
脑部任何血管都可以发生血栓形成,以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多见,基底动脉和椎动脉次之。
老年人脑血栓形成发病率较高。
脑血栓形成病人应在卒中病房接受治疗,由多科医师、护士和治疗师共同参与治疗,实行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1 指导休息与活动 1.1 适当体位急性期平卧位,尽量不要抬高头部,以便增加脑部供血量。
维持肢体良肢位(功能位),尽量采取偏瘫侧上肢各关节伸展,下肢各关节屈曲的体位。
不宜厚被压足。
足底放置一个枕头,使足与小腿垂直,防足下垂和足内翻。
(1)仰卧位:头放中立位。
垫高患肩防止肩胛骨后缩。
患侧上肢稍外展,肘伸展,手心向上,放在高于心脏的枕上。
患侧臀下放一小垫,防髋部下沉。
患侧下肢腘窝处放一枕头,防髋关节外旋。
(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放在胸前枕头上,肩背部用靠垫支持。
下肢屈髋、屈膝向前并垫高,两腿不要过度靠拢。
(3)患侧卧位:身体稍向后,患肩稍向前。
患肢伸展。
肩背用靠垫支持。
健腿屈曲向前并垫高。
患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
1.2 早期康复训练①目的:是预防皮肤、关节、肌肉及心、肺、泌尿系统并发症,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防止或减轻残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基本病因。导致动脉粥 样硬化性脑梗死,常伴高血压,与之互为因果。 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 样硬化的发展。
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动脉瘤、红细胞增 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内动脉、椎一基底 动脉交界处,动脉分叉处多见。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 病理分期:
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检查
血、尿常规、血沉、血糖、血脂及心电图应列 为常规检查项目
如脑底动脉环完整,眼动脉和颈外动脉分枝间 吻合良好,可以完全代偿其供血,临床也可无 任可症状,如出现症状,可仅表现为TIA。偶 可出现晕厥发作或痴呆。
临床表现(大脑中动脉 )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 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 失语。当梗塞面积大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 增高、昏迷,甚至可导致死亡。
病理生理
阻断血流30秒------脑代谢改 1分钟 ------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
》5分钟 ------脑梗死 轻度缺血——某些神经原丧失
严重缺血——各种神经原均有选择性死亡 严重持久缺血——各种神经原、角质细胞、
内皮细胞均坏死
病理生理
脑梗死病灶:中心坏死区、周围缺血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 时间窗 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损伤机制:自由基过度形成和自由基
临床表现(椎-基底动脉 )
出现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共济失调、交叉瘫等症状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时出现四肢瘫、球麻痹、意 识障碍,常迅速死亡。
脑桥基底部梗塞可出现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患者意识清楚,因四肢瘫、双侧 面瘫、球麻痹,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 各种动作,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 意愿。
1、超早期(1~ 6小时):病变脑组织变化不明 显,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星型 胶质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
2、急性期(6~ 24小时),病变部位脑组织苍 白肿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 呈明显缺血改变;
病理
病理分期 3、坏死期(24 ~ 48小时):大量神经细胞消
失、胶质细胞坏变,中性粒、淋巴及巨噬细胞 浸润,脑组织明显水肿; 4、软化期(3日~ 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 5、恢复期(3 ~ 4周后)液化坏死组织被格子 细胞清除,脑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疤痕,大 病灶形成中风囊。此期持续数月甚至2年。
面积梗塞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
临床表现(临床类型)
1、完全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 重较完全,常于数小时内(〈6h)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 1—数天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样加重。
3、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病后神经 功能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小时以上,但可于 3周内恢复 。
“瀑布式”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 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和酸中毒
临床表现(一般特点)
1、动脉硬化以中、老年人多见,中青年以动 脉炎多见。
2、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 3、多于静态发病。 4、约25%患者病前有TIA史。 5、多数病例症状经数小时至1-2天达高峰。。 6、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除大脑大
皮质支闭塞: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及上 肢为重,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对侧偏侧忽视 症等体象障碍。
深穿支闭塞:内囊部分软化,出现对侧偏瘫, 一般无感觉障碍及偏盲
临床表现(大脑前动脉 )
近端阻塞时因前交通支侧支循环良好可无症状。 前交通支以后阻塞时,额叶内侧缺血,出现对
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因旁中央小叶受累排 尿不易控制。 深穿支闭塞时,内囊前肢和尾状核缺血,出现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淡漠、欣快等 精神症状及双侧脑性瘫痪。
4、缓慢进展性卒中:2周以后症状仍逐渐进展。
临床表现(临床类型)
1 依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完全性、进展性卒 中及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
2 依临床表现,特别是神经影像学检查证据分 为:大面积脑梗死 、 分水岭脑梗死、 出血性 脑梗死 、多发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颈内动脉 )
典型症状:患侧视觉障碍和病变对侧瘫痪及感 觉减退,如有眼动脉受累则可出现患侧单眼视 力减退或失明;若视神经束和视放射受累可出 现病变对侧同向偏盲。
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
脑血栓形成
1、定义 2、病因、病理、病理生理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诊断及鉴别诊断 6、治疗 7、护理 8、预后
脑血栓形成
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
通常指脑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 等血管病变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 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 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 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大脑后动脉 )
常见对侧同向性偏盲(有黄斑回避)及一过性 视力障碍如黑蒙等。优势半球受累除有皮质感 觉障碍外,还可出现失语、失读、失认、失写 等症状;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象障碍。
深穿支阻塞累及丘脑和上部脑干,出现丘脑综 合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感觉异常、 感觉过度、丘脑痛;锥体外系症状如手足徐动、 舞蹈、震颤等;还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小脑 性共济失调
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 CI
脑梗死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是由于脑部血液供 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灶性 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
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
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临床表现(小脑后下动脉 )
此处梗塞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Wallenberg 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突然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及声带麻痹(舌咽,迷 走神经疑核受损),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 受损),面部痛觉温度觉障碍(三叉神经脊髓 束核受损),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 维受损),对侧半身痛觉温度觉障碍(脊髓丘 脑束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