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基础

合集下载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考察就
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 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每一代人只能提出和完成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任务,而不可 能超越时代,完成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任务。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条件。
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实淡出, 学术凸显”?
• 一、“学院派”(纯粹学术)研究范式 的方法论特征
• “现实淡出,学术凸显”已成为近年 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 的“纯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 研究范式,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 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 学院派研究的特点: • 1、文风晦涩、表达抽象。 • 2、热衷于创造,尤其是形式的创新。 • 3、简单问题复杂化。 • 4、“体系情结”浓厚,热衷理论体系创建。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西南财经大学 范伟伟
•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 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 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 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践, 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描述当 下、预测未来!
马克思
主要内容: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实践, 要概括实践,要回归实践。
一、立足实践的需要进行研究理论
•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到底从哪里出发?是从观念出发,还是 从实践出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从观念出发,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 不同,“这里要求发展一种比从前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 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张“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所谓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就是指以实践的观点、立场和眼光去看待事物, 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客观基础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实践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分化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的前提。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实践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和人类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2.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 本途径。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
面向实践:立足实践 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概括实践:对实践 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回归实践:在实践 中检验、发展理论
(一)面向实践:立足实践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1.为何要立足实践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马克思:“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 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 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毛泽东:“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 识世界中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1.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地认识世界
马克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 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 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 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 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的缺陷。
◆坚持以实践的观点和立场认识世界。
2.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

以实践为基础,注重过程,打造德育教育的核心

以实践为基础,注重过程,打造德育教育的核心

以实践为基础,注重过程,打造德育教育的核心以实践为基础,注重过程,打造德育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品德和人格素质的根本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变化。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人们更注重教材和老师的纲领,而实践性作为德育教育的关键环节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实践性教育已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

以实践为基础的德育教育是指通过实际的行动、实践的经验、实际的感受和体验,来启发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行动和实践来追求道德层面的发展。

在实践性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品德和人格,成为更优秀、更有价值的人。

注重过程的德育教育是指在实践中,更注重过程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发展。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思考,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交互作用,逐渐认识到问题的原因和实质,加深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

打造德育教育的核心,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实践体验德育教育更加注重行动和经验。

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机会去实践,通过亲身体验问题,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完善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育者应该积极精心策划教授课程,注重实践的体验,让学生们能真正体会到道德品质的价值。

二、注重过程引导在实践及体验中,教育者应注重过程的引导。

引导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

教育者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育目的,因材施教,灵活变通,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育者需要精心设计实践过程,及时跟进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根源。

这样才能灵活地开发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注重培养能力教育者应注重德育教育的能力培养。

通过实践、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人格,提高学生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质。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⑴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超越了自然,形成了社会存在。

实践又不断实现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

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的永恒主题①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②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⑶以正确的实践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味限制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但传统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已经不适应客观实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实践方式。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方式不当而造成的。

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自然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活动并不必然违背客观规律。

关键是在人的活动中采取正确的活动方式,尽量地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③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自然界的运动属于物质运动,人类的实践属于物质活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正确的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李海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经典归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物质定义——一个概括: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一讲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第一讲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第一讲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讲第一讲: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毛泽东写了一‎篇哲学专论《实践论》,列宁的《唯批》有专门论述实‎践的章节。

现在我们哲学‎原理教科书和‎马原的教科书‎中论“认识论”部分,讲的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

这些观点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所以,这堂课我们重‎点就不讲这些‎,而是探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问题。

但是,在探讨这些方‎法论的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先回顾‎、温习一下。

所以,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点‎:(一)实践生存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这个观点首先‎中国人大19‎95年李秀林‎等主编的第四‎版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的。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人就提出了‎实践本体论的‎问题。

中间,经过一些波折‎之后,90年代中期‎,就从生存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这一命题内涵‎是:第一,人不单纯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又超‎出于自然之上‎的存在物。

而这种分离和‎结合的基础是‎实践。

第二,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不纯‎粹物质的活动‎,而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过去,认为是纯物质‎的活动是形而‎上学的。

第三,人的本质的生‎成是一个在践‎基础不断二重‎化自己的矛盾‎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从“现实的我”和“应有的我”的转化。

(二)实践的定义和‎形式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为解‎决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这里有三个要‎素:主体——活动——客体。

黑格尔说,这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通过中间项即‎活动,把主体的愿望‎转化为客体,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2、“外国理论+中国例子”:西方解释框架流 行
• 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 • 把西方的思想理论、政策主张奉作圭臬,认为只有
西方思想理论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变革,将西方
理论简单地嫁接到中国,无视中国问题的特殊历史 语境,“透过西方理论的针孔来观察中国的实际问 题”。
• 西方理论及其实践模式在他国是否 有生存的土壤,西方理论在何种程
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 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
步”。
“问题”与“理论”
“问题”为理论所中介,“理论”为理论所 “污染”。 没有纯粹的问题!人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和把握,总是以一定的理论素养、学术背景乃 至政治立场为前提,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负 载”着理论,为理论所“中介”。因此,关键 在于 “负载”着什么样的理论?理论中介不同, “问题”背后的“潜台词”以及“问题”承载 的意蕴也是不同的。
理的解决。”
(二)实践需要是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 论研究的价值。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 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 的内容。”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的二元对立关系。
• 一些学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 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
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
验,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 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
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
社会科学研究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认 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理论研究成为 了学者们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智力游 戏。

谈谈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谈谈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学术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思考,从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它不同于传统理论性学术方法,例如历史、文化或心理学;而是将重点放在当前问题上:如何应对当前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强调交流、协作、创新思考以及多元化意义上的处理能力。

因此,在使用这一方法时,要特别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整体思考能力以及多元化意义上的处理能力。

此外,要特别强调“尝试-评估-修正”循环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断尝试和修正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咬文嚼字(阅读)、汲取吸收新信息并把之应用于当前问题之中。

专题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专题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6、获得经验资料的方法
• 实验方法 • 调查方法 • 实地研究方法 • 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实验组 测量因变量
实验方法
比较
对照组 测量因变量
刺激:实施试验
再测量因变量
再比较
再测量因变量
实验设计基本原理 引自: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217页
调查方法
• 个案调查 • 典型调查 • 抽样调查 • 普查
• 访问调查 • 邮寄问卷 • 电话调查
(一)实践的基本类型
• ——物质生产实践 • ——社会政治实践 •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功能
• ——实践既具有改变环境功能,也具有改变实践的主体 人的本身。具体体现在: 一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 质生活; 二是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 式; 三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实 践。 人是在实践中生存和发展的。
• 个案式研究、通则式研究 • 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式研究 •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评估研究 • 历史研究、比较研究
四、实证研究的伦理与政治
1、研究活动中的伦理问题
• 自愿 • 知情 • 欺骗、蒙蔽问题 • 隐私权:匿名与保密问题 • 伤害问题
2、价值中立或独立性问题
• 价值中立? • 一切社会理论都是意识形态
• 选题既要有理论意义,又要有现实意义
2、理论的构成
• 概念 • 定理、命题、陈述 • 逻辑与结构 • 推论、预测、假设
• 定理揭示真实的因果关系
单因关系
直接关系 间接关系
X
Y
X ZY
因果关系
X
多因直接关系
Y
Z
多因关系
多因间接关系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为解决问题所采用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行动方式。

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正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经验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就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实践就没有方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认识,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其次,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活动与理论思维的有机结合。

实践活动是理论思维的源泉和动力,理论思维是对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提高。

实践活动和理论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地提炼理论思维,才能不断地推动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提高。

再次,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践活动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经验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地提炼理论思维,从而推动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最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践活动是检验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

研究成果只有经过实践活动的检验,才能得到验证和肯定。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检验研究成果,不断地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推动研究成果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经验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强调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注重实践活动与理论思维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活动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实践活动是检验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推动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⑴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超越了自然,形成了社会存在。

实践又不断实现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

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的永恒主题①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②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⑶以正确的实践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味限制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但传统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已经不适应客观实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实践方式。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方式不当而造成的。

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自然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活动并不必然违背客观规律。

关键是在人的活动中采取正确的活动方式,尽量地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③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自然界的运动属于物质运动,人类的实践属于物质活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正确的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李海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经典归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物质定义——一个概括: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2.定义方式——两种关系: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定义和把握物质①承认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是哲学存在的前提。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PPT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PPT
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是纯粹的理论思维,而 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 观念。
大家好
大家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 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 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 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 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 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 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 检验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既可以是会议调查、访谈调查、蹲 点调查,也可以是书面调查、问卷 调查、网络调查,还可以是田野调 查、实地调查、试验调查。
大家好
毛泽东的田野调查
案例: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调查: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内容: 一、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二、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 要性。 三、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 四、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 的革命思想。
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大家好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

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

毛泽东说:“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人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
3、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4、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5、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6、调查研究室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7、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探索和分析,而研究方法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和步骤。

在研究方法中,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它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验证理论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从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优势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调实践性。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二是追求实效性。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社会效益,追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是注重实地调研。

实践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开展实地调研和实践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其次,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许多优势。

一是能够提高研究的实用性。

通过实践活动,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是能够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实践活动可以帮助研究者验证理论,同时理论也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使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

三是能够促进研究者的成长。

实践研究需要研究者深入实地,与实际问题打交道,这有助于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最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教育领域,实践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在管理领域,实践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制定更科学的经营策略。

在科学研究领域,实践研究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验证理论,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总之,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它具有强调实践性、追求实效性、注重实地调研等特点,具有提高研究实用性、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进研究者成长等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研究中更好地利用这一方法,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1.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1.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一、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三、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的实践活动是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社会历史,不仅超越了神学目的论的历史观,而且超越了自然主义的历史观。

(1)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

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它不仅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且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

(2)生产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实践活动。

(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4)实践创造了社会关系。

A.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的过程。

通过生产活动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创造了物质财富。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在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关系决定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Summary: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

只有深刻理解实践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才能把握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5)实践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一方面,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人们能否够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们只能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达到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

另一方面,人们并不满足于认识世界,而是要实现从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的转化,从真理向价值的转化,而要完成这种转化,必须诉诸人的实践活动。

朱熹的教育理念 以实践为基础 以创新为动力

朱熹的教育理念 以实践为基础 以创新为动力

朱熹的教育理念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朱熹(1130年-1200年),北宋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强调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注重实用主义教育,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他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朱熹的教育理念。

朱熹的教育观念朱熹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修养和能力的过程,强调实践与创新。

他主张教育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强调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他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实践能够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朱熹的教学方法朱熹提倡广泛阅读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在他的教学中,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实践的方式去探索和发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朱熹的影响朱熹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创了理学教育的新局面。

他的实践教育理念为后来的教育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和创新,这在当时非常超前,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总结朱熹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念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

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操作,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

朱熹的教育思想为后世的教育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朱熹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劳动最光荣》教案:以实践为基础,落实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

《劳动最光荣》教案:以实践为基础,落实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

《劳动最光荣》教案:以实践为基础,落实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

《劳动最光荣》教材,以实践为基础,落实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并且通过实际的行动,让孩子们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教材中涉及的问题也十分广泛,可以让我们对社会与生命有更深入的认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分析这篇教材。

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教材中的主题:劳动最光荣。

通过这一主题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材的核心价值观:重视劳动者的贡献,让劳动者得到应有的回报。

同时,《劳动最光荣》也提醒我们,只有尊重劳动,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

因此,这篇教材的主题不仅能够引导孩子们对劳动的认识和感悟,还能够引导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教材的具体内容。

在这篇教材中,作者们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事物出发,如贴士、日历、钟表等,通过相关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探讨劳动的重要性和各种职业的贡献。

同时,教材中也突出了一些特定的职业,如医生、警察等,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些职业所承担的重要责任。

教材中还通过实际模拟,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一些可能存在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如日常工作的规划与安排等,让孩子们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劳动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劳动最光荣》教材还有一些其他的精彩内容。

例如教材中的诗句:“春种一粒粟,夏收万颗子。

”这一古老的谚语,不仅代表着劳动的前人对劳动的一种珍视和尊重,也说明了劳动的收获乃由劳动者的努力而来。

而这一精神也正是教材所提倡的——劳动者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当然,《劳动最光荣》教材也存在一些可能的缺陷。

例如教材中关于劳动的定义可能稍显空泛,看起来并没有一个特别确定的说法,这个问题有可能让部分学生对劳动和工作的意义产生模糊和混淆。

但综合来看,《劳动最光荣》作为一篇灵活性较强的教材,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启示意义,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劳动的认识和兴趣。

作为一篇关于劳动教育的教材,我们认为《劳动最光荣》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和启示意义。

教师科研成果:以实践为基础,提升教育质量

教师科研成果:以实践为基础,提升教育质量

教师科研成果:以实践为基础,提升教育质量教师科研成果:以实践为基础,提升教育质量2023年了,我们回望过去,发现教育领域的变革在这个时代愈加迫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直面现实,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师科研成果教师科研成果是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科研成果的水平呢?一方面,我们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是很重要的。

以实践为基础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通过实践不断试错改进,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首先需要双向的学习能力,不但要掌握优秀的教学方法,还要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行合一;其次,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的思考能力,不断从实践中总结问题和经验,分析原因和优化方案,进一步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再次,需要有团队合作与学科交叉的意识,创新性地将不同学科知识理论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科研成果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转化为可操作的“攻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目标的需求。

因此,教师在进行科研成果时,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设计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的题材,加强实际操作的演练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全面、高效的教学方案。

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对于国家和社会,教育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一方面,教育质量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各行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质量也是衡量一名教师能力水平的基本标准。

随着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的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样多元化、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深入了解和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新媒体应用,实现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不仅是一种传承和积累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改变和创新思维的过程。

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技能和科研成果,还需要彼此合作,积极反思和创新,加强教育效果,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进而提高自我素质和实现个人价值。

以实践为基础,发挥活动的作用

以实践为基础,发挥活动的作用

以实践为基础,发挥活动的作用进入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无可避免地要进行改革。

在改革中,《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真富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校的社会责任感。

”我也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一系列地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高实践水平,发展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精神。

一、实践活动为主线,发挥课程效应要上好综合实践课,我认为应该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

要想上好综合实践,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1、选好主题。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一定要选择一个学生们喜欢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喜欢上,想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它。

2、典型引路。

在新课程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我会为学生们做好引导工作。

比如我讲的《水》这一案例,在这个案例中,就能从中教育到学生要节约用水,珍惜用水。

3、专题细化。

在这点上,我个人认为要把内容分类做细。

如:在《水》的案例中,我就要求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

(1)水资源污染小组;(2)水资源保护小组;(3)水资源利用小组;(4)水资源测试小组。

通过把这个专题细化,跟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知识。

4、有机整合。

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我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看一看,走一走,写一写,画一画,通过这些手段让同学们拓展视野,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这些在我们平时生活中要的,就要学生去做,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为了让同学们更加认识到水的,我们学校就带学生去参观我们镇的水厂,这对于我们同学来说,能见到一些他们平时见不到的东西,体验生活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中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与实践相对应的是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专业是建国后我国最早设立的财政学学科点,在财税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并被教育部评为财政学专业的国家重点学科。

该学科点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方针,力求培养既懂财政税收基本理论又通财税实务的应用型人才。

几十年来,该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我坚定地相信实践决定认识,所以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立足实践需要。

财政学的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从经济学的源流发展来看,把经济学转为“科学”的第一人是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同样被认为是财政学的开山之作。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哲学,因为它开创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主张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财政学科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因此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似乎“应该”适合财政学。

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认为,经济学的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前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开创实证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把经济研究纳入可“验证”的轨道,也就是马歇尔所说的“牛顿方法”。

开创规范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庇古,把经济研究纳入“伦理”的轨道。

但不论是实证还是规范,都与研究对象有关。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还强调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研究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理论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还是理论实现发展的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总结概括实践,更要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

理论成果从实践中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样,理论会更丰富、更完整、更发展,实践也会更成功。

所以,我们在实践中要注重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能孤立地搞理论,也不能孤立地搞实践。

实践可以检验和发展理论,理论也会对实践产生影响,正确的理论会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理论会阻碍实践的发展,只有将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我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小事正符合这一理论。

在经济学说史的研究中,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是十分困难的。

在西方的研究中,许多学者索性不提马克思。

也有少数提到的,比如熊彼特,他认为应该给马克思在学说史中有一席之地,但他的评价主要从“马克思学说”整体出发的。

在经济学方面,他认为马克思主要继承李嘉图的学说,并没有什么原创性成果。

熊彼特的评论并不符合学说史的发展规律。

在我国,一些学说史专家把马克思放在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立的地位,并且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萨伊(183)以后的理论都是“庸俗”的。

我以为那些研究方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应该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角度审视其学说史的地位,而不应该仅根据马克思的个别论断(尽管产生过很大的社会影响)作推论。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和斯密的是一致的,也只是指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但马克思认为这是“价值”的惟一
源泉。

斯密在《国富论》中讨论“价值”源泉的时候,认为除了“劳动”之外还有“资本”和“土地”。

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认为这是斯密理论中的“矛盾”。

一方面斯密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劳动价值论”;另方面斯密把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混为一谈了。

但从斯密的阐述来看,似乎并没有发生逻辑矛盾。

斯密把“资本”和“土地”看作是不同于“劳动”的另外两个“价值”的源泉,但确实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是“源泉”的问题,因此姑且称之为“斯密猜想”。

从斯密的整个理论来看,斯密的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斯密猜想”之上的。

不仅如此,从主流经济学的源流来看,都是建立在这个不甚了了的基础之上的。

正是这个原因,马克思猛烈批判为“庸俗经济学”。

由于主流经济学没有证明“斯密猜想”,其理论从本质上说是不严密的。

马克思彻底否定了“斯密猜想”,把经济学说建立在一元论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

由此推论,必然得出“剩余价值论”的结论来。

由于“劳动”、“资本”和“土地”所有者的目的不同,因此马克思认为不存在统一的“经济人”假设,而认为“经济人”是有阶级性的,并且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阶级对抗)。

这可以说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说明政治斗争的必然性。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货币的表达方式来推论“本质”,但研究者在“分析”现象时却存在对“本质”的理解。

在一个社会中,民间存在盈利性组织和非盈利性组织(我国通常称为事业单位),此外还有驾于两者之上的“国家组织”。

在民间的非盈利性组织中,还有家庭组织,但在“交换结构”中至今仍被看作是非生产性的消费单位。

国家组织本质上也是非盈利性的,但它处于特殊的地位,是民间组织的制度供给者和管理者。

“交换结构”的制度建立和变迁是所有组织中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在货币表达的社会中,“非盈利性组织”和“国家组织”的“收入”来源于盈利性组织,后者给人不创造价值的错觉。

在盈利性组织中,“收入”是由“交换结构”中货币表达的“产权”决定的,给人造成“产权”是价值源泉的错觉。

我们可以认为斯密并没有根据“错觉”作结论,他并不认为“资本”和“土地”本身会产生价值。

但按照他的“思维习惯”,这是分工的条件和必然结果,或者说这种“交换结构”只能那样来处理新创价值的“分配”问题。

但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在盈利性组织中可以用货币表达的“产权”获得了价值源泉的“收入”,其它不能用货币表达的“产权”却得不到;而且,这种“收入”和“交换结构”的制度贡献是不成比例的。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府的批判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这一矛盾在主流经济学中表现为“生产福利”和“消费福利”的不一致;表现为“宏观”和“微观”的不一致。

新制度学派虽然有“交易费用”的重大发现,但本质上并没有把“国家”作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来处理,这就是“诺斯悖论”的根源。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善于应用该方法论,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好地进行。

财政学科的发展是靠“人”推动的,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在学科发展中有重要地位。

但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是一个具体的人,在经济分析中也只是一个“经济人”,但这个“经济人”的内涵要比所有经济分析中的“经济人”内涵丰富。

真正的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必须首先是爱国主义者,充满对其自身民族的爱;然后必须是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但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总是有局限性的,一方面他是环境的产物;另方面一个人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和趋势性问题的敏感能力受其自身的习惯、道德情操、知识、经历,以及年龄的限制。

因此,从发展的观点看,任何已有的成果总是不完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