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地质
我的家乡——黄梅
挪步园坐落在黄梅县紫云山正南面。纵横10公里,方圆25 公里,与江西庐山牯岭隔长江相对峙。挪步园奇峰险崖,雾海 流云,层峦叠嶂,变化莫测。龙泉劈山而下,苍林翠竹形成妙 绝风光。 挪步园,旧名萝葡园,是黄梅县保护最完整的自 然森林公园,2003年被湖北省定为省级旅游风景区。位于黄梅 县北部紫云山区,海拔800——1244.14米,年平均温度22.8℃, 这里森林覆盖面积达95%,有300多种草本植物,400多种木本 植物。这里山峰奇石千姿百态,雾海云瀑变幻。 挪步园曾是明 末兵部尚书汪可受颐养天年的地方。 编辑本段景点介绍
湖沉积平原和沿江冲积平原,平原和湖泊占全 县总面积78%。黄梅人文历史悠久,旅游开发 潜力巨大。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建县, 名胜古迹众多,全 县拥有各类文物点200多处, 县中有省级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1处,有驰名中外的"禅宗祖庭"四祖寺、五祖 寺,有中华长梅寿星、蔡山晋梅, 有新石器时
黄黄乱梅梅石挑戏挪塔花步园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端,长江中下游结合
部北岸,为鄂、赣、皖三省交界。史称吴头楚 尾,荆扬咽喉,可北走京华,南驰百粤;今襟 鄂皖赣3省, 连华东与华中两大经济区。总面 积为1640平方公里。黄梅县地势北高南低,呈 三级阶梯状倾斜。北部山地属大别山脉,中部 为丘陵及垄 岗平原,中南部为湖泊,南部为滨
湖北黄梅小池口地区重磁异常特征及隐伏构造的推断意义
北部有少量 的 白垩一第 三系公 安寨组 零星 出露 , 其 余大
部分地段 均被第 四系所覆 盖。1 : 5 万航 磁测 量成果 显示
图 1 黄梅 小池 口地 区布 格 重 力 异 常 平 面 图
F i g . 1 Th e B o u g u e r g r a v i t y a n o ma l y ma p o f Xi a o c h i k o u a r e a
调 查局基 础性公 益性 地 质 调查 项 目《 湖 北 黄 梅 小池 口 地 区铜金 矿远 景调查 》 的成 果弥 补 了这 一块空 白区 , 提
高 了黄 梅小 池 口一 带 1 0 0 0 k m 覆 盖 区 的基础 地质 研
究 程度 , 本文 对该 项 目在 区 内圈定 的重 磁 异 常及 异 常 验 证结果 进行 解剖分 析 , 推 断 了该覆 盖 区的 隐伏 构造 ,
划 分 了找矿靶 区 , 旨在 为 今后 长 江 中下 游 成 矿 带部 署
找矿工 作提 供新 的依据 。
1 区域 地 质 背 景
小池 口地 区位 于扬子 准地 台北缘 、 下扬子 台坪 之武 汉一 大冶台褶 , 四级 构造 单 元 属 于望 江一 安 庆 凹 陷 , 襄广断裂与 郯庐 断裂交汇 处 , 北邻 大别褶 皱 系。区内仅
反 映为深部 基底 构造 。
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 行政区划隶属于湖北省黄梅县。
该 区为全 覆盖 区 , 前人 在 该 区仅 做 过 一些 区域 性 的地 质调 查工作 , 由于其 特殊 的地 质构 造环 境 , 针对 区 内 的
矿 产勘查 工作几 乎从 未进行 过 , 近年来 , 作 为 中 国地 质
第2 7卷 第 3期
我的家乡
历史文化
黄梅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晚期(1——4万年前)即有人 类栖息。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境内即建有寻阳县,迄今 2149年。 黄梅境内建县始于汉,初名寻阳。汉文帝十六年(前164), 置庐江国,领县十二,有寻阳。此为寻阳县名见于史册之始。 西晋永兴元年(304),划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立寻阳 郡,约以今之太白湖、龙感湖一线的“江北故道”为界,北境 划归蕲春县,南境仍属县治迁江南之寻阳县。 北境,东晋太元三年(378)改蕲春为蕲阳。南齐永明四年 (486)析蕲阳县之东境立永兴县。隋开皇初(581),改永兴 县为新蔡县。十八年(598),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因县境北有 黄梅山,黄梅水,故名。唐武德四年(621),析黄梅为义丰、 长吉、塘阳、新蔡四县,置南晋州领之。八年(625),废州, 省四县复为黄梅县。自此至今,县名未变。
地理环境
黄梅县地处大别山丘陵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地 势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状倾斜。北部山地属大别山脉,中部 为丘陵及垄岗平原,中南部为湖泊,东有龙感湖,西有太白湖。 南部为滨湖沉积平原和沿江冲积平原,平原和湖泊占全县总面 积78%。这里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 和,雨量充沛,年均无霜期达258天,年平均温度为摄氏 16.8℃左右。由北向南倾斜,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最高的 山峰为大土坡,海拔1244米。
视频
禅宗祖庭
四祖寺 四祖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 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 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 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 (公元624年),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 (公元624年),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 五祖寺 五祖寺由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于唐 咸亨三年(672年 创建,位于黄梅县东12公 咸亨三年(672年)创建,位于黄梅县东12公 里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 寺。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 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之地。 五祖寺和四祖寺不但在我国佛教发展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特别 是在日本、印度、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 等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
黄梅县下新石膏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黄梅县下新石膏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作者:黄佳琪曹文锋王登来源:《河南科技》2018年第25期摘要:黄梅县三叠纪蒲圻组石膏矿为大型矿床规模,具较大的经济价值。
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中统蒲圻组地层中,隐伏于蒲圻组上段红色岩层之下。
在含膏岩系中圈定有三个主矿体,呈层状产出,平面走向北东,剖面倾向南东,厚度、品位变化均匀,矿石以硬石膏为主,少量石膏。
根据相关资料,认为扬子板块在三叠纪期间向北漂移,并与亚洲板块碰撞抬升,造成陆表海向亚热带潮坪-泻湖环境转变,是该区石膏矿床形成的重要原因,中三叠世地层及其顶、底板红色碎屑岩组合是该矿床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石膏;地质特征;三叠纪中图分类号:P619.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8)25-0076-031 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陆块区(一级)、下扬子陆块(二级)、苏皖前陆盆地(三级)、小池周缘前陆盆地(四级)。
区内第四系覆盖范围较广,岩石地层出露有志留系下统-中统、泥盆系上统、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下统-中统、三叠系上统-侏罗系下统、白垩系上统-下第三系统。
其中,石炭系-二叠系为本区铁矿矿化富集层位,三叠系中统蒲圻组为本区含膏地层。
区域褶皱构造主要有五里墩背斜和金星山向斜。
五里墩背斜轴迹走向北东,核部地层为志留系,两翼由泥盆-三叠系地层组成,南东翼地层正常,北西翼地层倒转,岩层总体倾向南东,倾角为30°~65°。
金星山向斜与五里墩背斜南东翼相邻,核部地层为三叠系上统-侏罗系下统王龙滩组,两翼为三叠系中统蒲圻组,轴迹走向与五里墩背斜大致平行,北西翼地层倾向南东,南东翼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5°~40°。
区域断裂发育有纵断裂与斜断裂,纵断裂为褶皱形成过程中岩层递进变形的产物,走向与褶皱轴迹方向基本一致,规模一般较大,主要表现为压扭性的逆掩断层性质,断面倾向南东,具有叠瓦状组合特点,是本区铁矿的主要控矿、容矿构造。
黄梅县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
黄梅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地理位置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端,大别山尾南缘,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北岸,为鄂、赣、皖三省交界。
地跨东经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纬29度43分至30度18分,东西最大宽度37公里,南北最大长度6l公里,总面积为1645平方公里。
东与安徽省宿松县接壤,西与湖北省武穴市毗连,南与江西省九江市区隔江相望、一桥相连(即九江长江大桥),北与湖北省蕲春县山水相依。
地当要冲,四通八达。
史称吴头楚尾,荆扬咽喉,可北走京华,南驰百粤;今枢连鄂皖赣3省,连华东与华中两大经济区。
地质条件黄梅县位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部位,地势北高南低,阶梯倾斜。
北部山地属大别山脉,为其东端尾部,山高岭峻,绕县境北部东北西三面,绵亘百里,形成天然的北风屏障。
丘陵垂系其下,如冕旒然。
再下为湖泊,横贯县境中部,更下为平原,滨临长江。
最高点为西北黄梅、蕲春边界的云丹山(俗名烂泥滩,又名大头坡),海拔1244.1米,最低点为小池区关湖乡,海拔9.6米,高低相差1234.5米。
水文气象条件黄梅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
四季光热界线分明。
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6.49-113.3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913.5-2161.5小时,西北部日照高于东南部,全市日照率为43-49%之间。
年平均气温为15.7℃-17.1℃。
全年无霜期在237-278天之间。
年平均降雨量1223-1493毫米,年降水总量222.37亿立方米,降雨日数(≥0.1毫米日数)在115-147天之间。
光照丰富,雨量充足,是植物生长的有利条件。
但气候要素分布不均匀,也常有洪涝、干旱、低温冷冻、高温为害。
自然资源黄梅水域广阔。
河流、湖泊、水库众多,塘堰密布,共计河流34条,大小湖泊29个,大中小型水库24座,长江水道59.2公里,全县可利用水资源装机2万千瓦。
黄梅矿产资源丰富。
其中磷矿探明储量1300万吨;铁矿储量5800万吨,品位45%左右;重晶石储量约50万吨;硅石储量约1000万吨;钾长石储量约5000万吨;石膏储量约2.6亿吨;滑石粉储量2000万吨;瓷土、石灰石、花岗岩分布较广,储量甚为可观。
黄梅县 简介
黄梅简介湖北省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端,大别山尾南缘,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北岸,为鄂、赣、皖三省交界。
东与安徽省宿松县接壤,西与湖北省武穴市毗连,南与江西省九江市区隔江相望、一桥相连(即九江长江大桥),北与湖北省蕲春县山水相依。
地当要冲,四通八达。
史称吴头楚尾,荆扬咽喉,可北走京华,南驰百粤;今襟鄂皖赣3省,连华东与华中两大经济区。
地跨东经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纬29度43分至30度18分,东西最大宽度37公里,南北最大长度6l公里,总面积为1645平方公里。
县治黄梅镇,西北距湖北省会武汉(公路)253公里。
黄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黄梅县,距今有1450年历史。
黄梅是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圣地,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故乡,是鄂东红十五军诞生地,还是闻名全国的“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挑花之乡”、“佛教之乡”。
“唯楚有才,鄂东为最”。
这里诞生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哺育了明朝哲学家瞿九思、兵部尚书汪可受;清朝探花、一代廉臣帅承瀛;走出了中国近代哲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著名民主人士、民革中央秘书长梅龚彬;孕育了当代教育家、独树一帜的文学巨匠废名(冯文炳),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赵辛初、前中共中央团委第一书记、现湖南省副书记、湖南省省长周强等。
古往今来,群星灿烂,无不显现这是一块充满灵气、绚丽而文明的热土。
黄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
破额山前的四祖寺重建如初,距寺不远的灵润桥、毗卢塔,造型奇特。
驰名中外的五祖寺,始建于唐,盛于宋,是我国佛教禅宗的主要圣地。
西山挪步园云雾缭绕,幽静清新,崇山峻岭之中,宾馆楼房林立,实属避暑胜地。
被誉为中华古梅寿星的蔡山晋梅,比浙江天台山的隋梅还年长300岁,堪称稀世之宝。
还有新石器时代的塞墩遗址,汉代英布王城址,南北朝时参军鲍照墓,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墓,宋代乱石塔、朱元璋题匾天下第一山的意生寺等,都是著名的古迹,这些已与江西的庐山、石钟山、龙宫洞以及安徽的天柱山、九华山、黄山等旅游胜地连成跨省旅游网络。
湖北黄梅复式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
湖北黄梅复式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
湖北黄梅复式岩体位于鄂东南,是一个复杂的地层结构,由岩漂层、基性-超基性岩体、拉斑岩体和花岗岩体构成。
这篇文章主要就该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进行分析。
首先,该区域的主要岩石类型为拉斑岩、辉绿岩、辉长岩和二辉橄岩。
它们的化学成分中富含MgO、Ni、Cr等元素,并且具有高Mg#值。
此外,黄梅复式岩体中还有许多铜、铅、锌等金属矿物资源,其含量极高。
该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岩石类型与大洋中脊玄武岩相似,属于洋壳和陆壳交界的地质背景。
其次,从构造环境来看,黄梅复式岩体经历了多次地质变革,发生了多期岩浆活动。
这导致了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地质体系,包括构造裂隙、矿物化学反应等。
在这个过程中,成分富集的岩浆在岩石中残留下来,形成了铜、铅、锌等重要矿物资源。
总之,湖北黄梅复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复杂多变。
通过分析其化学成分以及岩浆活动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并且探索更多的矿物资源。
在未来的实践中,需要针对该区域的特点,采用更精确的测试方法,更加深入地研究黄梅复式岩体,为该区域的开发和矿产资源利用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黄梅调查报告
黄梅调查报告黄梅调查报告近日,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黄梅的调查,旨在了解这一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黄梅,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素有“楚地明珠”之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古城。
通过对黄梅的实地考察和深入交流,我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黄梅是蜀国的重要军事据点。
在这个历史时期,黄梅的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来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梅戏。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通过观看黄梅戏的演出,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除了黄梅戏,黄梅还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黄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农历正月的迎春花会、端午节的赛龙舟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古老的民俗文化。
在黄梅的街头巷尾,我们还看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这些古老的建筑给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感觉。
除了历史文化,黄梅的自然风光也令人陶醉。
黄梅位于长江中游,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在黄梅的郊外,我们看到了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
这里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我们还参观了黄梅的一些著名景点,如黄梅古镇和黄梅山。
黄梅古镇以其古朴的建筑和独特的水乡风情吸引了许多游客,而黄梅山则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观而闻名。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黄梅还以其丰富的农产品而闻名。
在黄梅的农田里,我们看到了一片片翠绿的稻田和金黄的麦田。
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如黄梅大米、黄梅柚子等都享有盛誉。
通过与当地农民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他们对农业的热爱和辛勤劳作,为黄梅的农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黄梅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黄梅拥有一所优秀的高中——黄梅中学,该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子。
黄梅中学以其严谨的教育理念和出色的教学质量而享有盛誉。
通过与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黄梅中学的浓厚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黄梅县
黄梅县
黄梅地理环境优越,位居大别山尾南缘,鄂皖赣三省交界,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
,地势北高南低,高低相差1234.5米,山地、丘陵和平原、湖区面积各半,呈三级阶梯倾斜。
源于山区的古角、垅坪、小溪、考田四河,自北向南流入龙感、太白二湖。
古角、垅坪、考田三水库高踞北部山区,干支渠依地势分布于上半个县的丘陵地区。
长江流经县南长达58.87公里,沿江有小池、二套口、李英等港口。
县城为鄂皖赣毗连地区公路交通重要枢纽,小池镇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为九江长江大桥北岸桥头堡。
本县自然景观秀丽,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7℃,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有利于发展农、林、牧、渔、旅游各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尤以磷、铁矿为最。
自然灾异频繁,旱涝灾害更是常见。
自上乡三大水库,下乡四大排灌闸及其配套工程建成后,旱涝保收面积居全地区第一,基本实现水旱无忧。
鄂东明珠—黄梅
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超市越开越多,喜欢吃海鲜的去水产街,买真货到小南街,便宜的到银海
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美容美发一点不比武汉差,太平洋广场那的好莱巫美容美发排带都要等老半天
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黄商下面的专卖店一家挨着一家,佐丹奴,班尼路,以纯,喜欢穿休闲的你就去逛
你们 恩带地(上乡)、恩队地(下乡)
他们 Kai带地(上乡)、Kei对地(下乡)
父亲 罢把、(过去叫爹)、老头儿(下乡)
母亲 恩妈
爷爷 嗲dia(上乡)公 (下乡)
奶奶 奶(上乡)婆(下乡)
外公 嗄公嗲dia(上乡)、嗄公(下乡)
外婆 嗄婆奶(上乡)、嗄婆(下乡)
舅舅 母 (第二声)
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有李先念纪念馆,李先念在黄梅住过,差点成了黄梅的女婿
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网吧很多,黄商一条街三四个,一块钱一小时,五块钱可以玩到天亮
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房价真是便宜,500块钱一平方你就可以住富丽小区,阳光小区
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900快钱一平方你就可以住黄梅的外滩花园,有钱人的聚集地御京园御花园
小孩子: 细恩阿儿(上乡),小板儿(下乡)
傻瓜: 嫂(上乡)、苕、夯巴(下乡)
要饭的人: 讨米的(上乡)告胡子(下乡
婴儿 毛恩阿(上乡)、灭镜: 恩安镜(进)
牙齿: 恩阿 齿
膝盖: 塞及波(上乡)客基波乃(下乡)
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麻将地主高手都很多,数一数你的亲戚里,不管男将,女将,总有那么一两个“精角”
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想唱卡拉OK你就去创缘轩,想吃快餐去湘口福,想吃中餐去民营街饮食一条街,想有情调吃西餐你就去电影院对面的大拇指
藏在黄梅大山深处的名胜古迹
藏在黄梅大山深处的名胜古迹▲李正阳题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
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 联系我们黄梅有句世代相传的古话:先有南北山,后有四五祖。
可见在古代,南北山的名气大于四五祖,先于四五祖。
古人眼里的南北山在哪里?顺治县志载:南北山属黄梅县东北之山,距县城七十里,曰南山,即普庵禅师道场。
曰北山,即无迹禅师道场。
两山项背相依,故曰南山煮火北山烟。
南北山与鼓角山、天衢山、迴旆岭山相邻,抵宿松界。
这里居楚黄末壤,东峙潜皖,南距浔阳,万山崇峻,诸水曲折。
顺治时期黄梅形胜古八景中,就有两景在南北山。
一是北山古木:干苍枝曲,盘旋如盖,周围覆二亩许,相传为古娑萝树。
二是南山古洞:洞有奇石怪木,宽敞如屋数间,内有古桌古字。
南北山处地图标示,北山有北相国寺,南山有南山寺,即南山灵峰寺。
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
南山寺之南有南山岭、南冲、南山古洞和紫云洞,是黄梅名胜,道教修练的道场。
这里还有从古角山下至南山寺门前的三千余米麻石条和石板铺成的南山古道遗址,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的南北山,今属柳林乡管辖的南北山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南3公里,天衢山东北2公里,辖十一个村民小组。
出了南山古道,就是南山寺,进入南北山古村落,山里的民居大多青砖黛瓦,古朴久远。
村边的望云桥,桥孔丈余高,桥下溪流潺潺,桥边樟树遮日,桥面是由几块巨大的条石铺成。
桥面的条石上有雕刻的棋盘,长宽不足三尺,历尽沧桑的石雕棋盘,线条依稀可见。
古时山里人的闲情真是做到了极致,试想,倚高山傍流水,对弈天地之间,不惹凡尘,抛却烦忧,不在仙境胜仙境啊。
南北山村有庄家洼、王家、郑家凹、何大屋、三塔庵、姚家岭、瓦窑榜、换袍垅、张家、长冲沟、向家碾、南山岭等十三个古村落。
每一个村落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特有的传说和故事,如三塔庵,就是因村傍有三座和尚塔和一庵庙,故名。
换袍垅是传说村南村北两寺菩萨,曾在垅边交换过龙袍,故名。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拟注销已公告废止探矿权的公示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拟注销已公告废止探矿权的公
示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公布日期】2024.06.28
•【字号】
•【施行日期】2024.06.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
正文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拟注销已公告废止探矿权的公示
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的通知》(自然资规〔2023〕4号)第(十八)条规定,拟注销97个已公告废止的探矿权,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30个工作日。
公示期内对公示有异议的,请以书面材料形式送达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联系人:郭全京,电话:*************
附件:拟注销已公告废止勘查许可证名单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2024年6月28日附件
拟注销已公告废止勘查许可证名单。
(整理)黄梅县历史简介
黄梅县历史简介百科名片黄梅地理环境优越,位居大别山尾南缘,鄂皖赣三省交界,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
,地势北高南低,高低相差1234.5米,山地、丘陵和平原、湖区面积各半,呈三级阶梯倾斜。
源于山区的古角、垅坪、小溪、考田四河,自北向南流入龙感、太白二湖。
古角、垅坪、考田三水库高踞北部山区,干支渠依地势分布于上半个县的丘陵地区。
长江流经县南长达58.87公里,沿江有小池、二套口、李英等港口。
县城为鄂皖赣毗连地区公路交通重要枢纽,小池镇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为九江长江大桥北岸桥头堡。
精品文档目录黄梅县概况 (1)行政区划 (1)特产 (6)历史沿革 (8)县域隶属 (9)地理 (14)自然资源 (15)农业 (15)黄梅戏的发源地 (16)黄梅戏的起源 (17)旅游资源 (19)历史名人 (20)词语——黄梅 (21)精品文档黄梅县概况【位置面积】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北岸。
东邻安徽省宿松县,南隔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望。
面积1701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2009年底,人口1257000人。
【地形气候】地处大别山丘陵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
由北向南倾斜,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
北部为山区,中部是丘陵,南为长江冲积平原。
最高的山峰为大土坡,海拔1244米。
东有龙感湖,西有太白湖。
地面高程约15—25米。
【驻地邮编】县人民政府驻黄梅镇。
邮编:435500。
区号:0713。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行政区划2004年底,辖12个镇、4个乡,33个居委会、488个村委会。
黄梅镇镇政府驻黄梅,人口108500人,面积90平方千米。
辖8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古塔、城乡、竹林咀、沙岭、城西、刘塘、东山、周岭、李塘、石老屋、刘大屋、陈圩、段圩、张湖、滨湖、苗竹林、苗咀、七星、停刀口、蒋花园、五里墩、观塘岭、大胜坡、魏凉、王岭、向窑、蔡枫树、潘湖、东禅寺、赤土坡、章大屋、程白马、商河、茨林树、西河桥、许铺。
湖北省黄梅县马尾山铁矿区生态恢复治理研究
湖北省黄梅县马尾山铁矿区生态恢复治理研究作者:赵罡补建伟谭海英谢配红肖春山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6期[關键词]生态环境;地质灾害;恢复治理;黄梅铁矿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同时,矿山的地质环境也遭受着巨大的改变和破坏[1]。
近年来,生态修复逐渐成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核心目标和重要手段,国内外应用广泛、效果显著[2-3]。
然而,废弃、闭坑矿山的环境治理与恢复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关键是在了解废弃、闭坑矿山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进而使其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重现[4-5]。
本文以湖北省黄梅县马尾山铁矿区为例,在矿山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工程设计,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并结合当地规划需求,着重考虑工程手段的互补、植被物种的选择、种植方式的优化和后期抚育的管理等环节,进而开展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理论探索与工程实践。
1. 研究区概况1.1 交通区位马尾山铁矿区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城东约1 km处,行政区隶属于黄梅县黄梅镇和杉木镇辖区。
整个矿区呈NE-SW条带展布,东西绵延约7.6 km,南北宽约0.9 km,矿区总面积达6.744 km2,紧靠G50沪渝高速和G105国道,如图1所示。
1.2 气象水文矿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雨量1293.8mm,非常适合各类植物落根生长和生态恢复。
区内最大地表水系为北侧的县河,深15.5~17.5m,宽80~120m,流经袁家垅、朱家埂至苗竹林,再经三角湖入龙感湖,全长12.5km。
1.3 地形地貌矿区整个区域上地处大别山丘陵向长江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马尾山铁矿区及周围地势以丘陵地貌为主,地势中间高,南北两侧相对较低。
矿区最高点为东部马尾山头,海拔标高约+190 m,最低(县城河)处海拔高程约+20 m,相对高差170 m。
黄梅地质
黄梅地理环境优越,位居大别山尾南缘,鄂皖赣三省交界,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
,地势北高南低,高低相差1234.5米,山地、丘陵和平原、湖区面积各半,呈三级阶梯倾斜。
源于山区的古角、垅坪、小溪、考田四河,自北向南流入龙感、太白二湖。
古角、垅坪、考田三水库高踞北部山区,干支渠依地势分布于上半个县的丘陵地区。
长江流经县南长达58.87公里,沿江有小池、二套口、李英等港口。
县城为鄂皖赣毗连地区公路交通重要枢纽,小池镇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为九江长江大桥北岸桥头堡。
本县自然景观秀丽,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7℃,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有利于发展农、林、牧、渔、旅游各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尤以磷、铁矿为最。
自然灾异频繁,旱涝灾害更是常见。
自上乡三大水库,下乡四大排灌闸及其配套工程建成后,旱涝保收面积居全地区第一,基本实现水旱无忧。
(一)地质1、地质发展史黄梅县位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部位,大体以潘家河、柯家岭、茨林、大河一线分野,其北侧属秦岭褶皱系东部南缘部分,基底岩性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属加里东运动的产物。
至燕山晚期,有大量的酸性岩浆侵入,造就县北部山区的地貌景观。
其南侧属下扬子台褶带的北缘。
在震旦纪以前,下扬子台褶带是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当时华夏陆台和华北陆台连接一块完整陆台。
震旦纪一志留纪期间,江南古陆上升,两个陆台之间的下扬子台褶带相对下沉,海水由南面侵入,此时下乡为浅海,因而沉积志留系页岩。
到志留纪末期,地壳普遍上升,海水退出,下扬子台褶带形成为山前凹地。
沉积的堆积物有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粘土质页岩,这就是泥盆纪上统五通石英砂岩建造,与志留纪页岩呈不整合接触,这是加里东运动的产物。
石炭纪开始,下扬子台褶带继续下沉,海水已大面积侵入。
此时,下扬子台褶带在古生界已不是地槽,而是广阔的海陆交互地堑。
其中沉积中统黄龙群厚层状屑岩,富含古生物的海成石灰岩及二迭纪茅口组合含燧石结核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黄梅县胡家寨矿区绢云母矿地质勘查梗概
湖北省黄梅县胡家寨矿区绢云母矿地质详查1、项目概况:为中央财政补助地方矿产勘查项目(建地[2004]02号),项目承担单位及勘查单位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湖北总队,工作期限2003年-2004年,2005年5月提交地质详查报告。
2、矿区地质: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秦岭褶皱系桐柏—大别中间隆起带南东段大别山复背斜之浠水褶皱束东北部。
①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青白口系(Qn)及第四系(Q)。
矿区内发育的变质岩(青白口系)以区域变质岩为主。
由于区域变质作用发生在扬子期,使青白口系变质程度达绿片岩相。
青白口系(Qn)分布于邓老屋-胡家寨一带,为区域变质岩层,根据其岩性组合、原岩建造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岩性组(Qn1、Qn2、Qn3)。
与下伏红安群呈断层接触。
但在整个矿区内仅出露青白口系(Qn)第二岩性组(Qn2),厚度大于375.20米;第四系(Q)区内第四系分布广泛,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均被第四系覆盖。
为含铁锰质蠕虫状粘土、亚粘土、砂土、含砾砂土,厚度一般1-3米。
②构造区内经受了多期次强烈的韧性再造和脆性改造,表现出多期次变质变形特征。
由于区域内构造展布的总体轮廓是以北西向和北东向韧性剪切带阵列与弱应变域配置为主体,矿区位于大别山复背斜之浠水褶皱束东北部处在强应变带之间剪应变相对较弱的菱形和矩形块体内的青白口系构造区内。
矿区为单斜构造,岩(矿)层呈单斜产出,总体产状:倾向180-220°,倾角24-70°。
由于长期受到地壳运动之构造应力的影响,岩层揉皱厉害,波状起伏,具明显的小褶曲、揉皱现象。
矿区内断层构造不发育。
区内节理发育,岩层揉皱厉害,岩石多破碎,根据调查统计,矿区节理主要发育一组,其产状:倾向90-130°,倾角25-55°。
节理密度为3-8条/米,呈雁形排列,沿此组节理有石英细脉产出。
③侵入岩矿区内侵入岩不甚发育,只见有一些煌斑岩脉和细石英脉。
④主要控矿因素通过绢云母矿的矿物学特征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分析以及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的探讨,其成矿规律及主要控矿因素有以下特点:绢云母矿床是沉积变质矿床,原岩为泥质岩、粉砂质泥质岩、泥质凝灰质粉砂岩,沉积环境次深海槽盆相区裂陷槽盆相;绢云母矿的构造控矿作用明显,其一受深大断裂的控制,其二区域变质作用的发生与历次构造运动有关,基于上述特征,沿着秦岭-大别山脉两侧的中、上元古界火山沉积变质岩可以找到绢云母矿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梅地理环境优越,位居大别山尾南缘,鄂皖赣三省交界,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
,地势北高南低,高低相差1234.5米,山地、丘陵和平原、湖区面积各半,呈三级阶梯倾斜。
源于山区的古角、垅坪、小溪、考田四河,自北向南流入龙感、太白二湖。
古角、垅坪、考田三水库高踞北部山区,干支渠依地势分布于上半个县的丘陵地区。
长江流经县南长达58.87公里,沿江有小池、二套口、李英等港口。
县城为鄂皖赣毗连地区公路交通重要枢纽,小池镇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为九江长江大桥北岸桥头堡。
本县自然景观秀丽,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7℃,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有利于发展农、林、牧、渔、旅游各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尤以磷、铁矿为最。
自然灾异频繁,旱涝灾害更是常见。
自上乡三大水库,下乡四大排灌闸及其配套工程建成后,旱涝保收面积居全地区第一,基本实现水旱无忧。
(一)地质1、地质发展史黄梅县位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部位,大体以潘家河、柯家岭、茨林、大河一线分野,其北侧属秦岭褶皱系东部南缘部分,基底岩性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属加里东运动的产物。
至燕山晚期,有大量的酸性岩浆侵入,造就县北部山区的地貌景观。
其南侧属下扬子台褶带的北缘。
在震旦纪以前,下扬子台褶带是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当时华夏陆台和华北陆台连接一块完整陆台。
震旦纪一志留纪期间,江南古陆上升,两个陆台之间的下扬子台褶带相对下沉,海水由南面侵入,此时下乡为浅海,因而沉积志留系页岩。
到志留纪末期,地壳普遍上升,海水退出,下扬子台褶带形成为山前凹地。
沉积的堆积物有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粘土质页岩,这就是泥盆纪上统五通石英砂岩建造,与志留纪页岩呈不整合接触,这是加里东运动的产物。
石炭纪开始,下扬子台褶带继续下沉,海水已大面积侵入。
此时,下扬子台褶带在古生界已不是地槽,而是广阔的海陆交互地堑。
其中沉积中统黄龙群厚层状屑岩,富含古生物的海成石灰岩及二迭纪茅口组合含燧石结核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二迭纪早期,海的范围逐渐缩小,下扬子台褶带形成一个靠近江南古陆的海湾,部分地方海水淡化,因而沉积茅口组上部的硅质岩,至晚期下扬子台褶带普遍上升,大羽羊齿植物生长茂盛,形成龙潭组炭质页岩、劣质煤、菱铁矿结核或扁豆体,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这就是海西期的东吴运动所形成阳。
龙潭组沉积后,海水又侵入,下扬子台褶带成为一片汪洋大海。
由于海水震荡,沉积物逐渐发生变化,形成层次很薄的砂质页岩和石灰岩(大冶灰岩)。
到二迭纪末期,距今1.95亿年,受印支造山运动的影响,海水全部退出境内,古生界及中生界所有地层全部开始褶皱,在本县境内形成马鞍山~马尾山背斜,踏石岭背斜,周家山单斜,汪家坪向斜。
侏罗纪一白垩纪一第三纪陆相碎屑岩丌始堆积。
东部地域缓慢地上升,形成以石从岩、泥灰岩以及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以含粗砂为主的夹砾岩和细砾岩透镜体,中部为安山岩及安山质类溶岩所组成的垄岗、丘陵地貌。
南部上升幅度较小,仍保持低丘一平原地貌。
第四纪以来,境内除东北部处于缓慢上升外,南部地域处在缓慢下降阶段,其中一部分成为水域,后来由于长期的泥沙沉积,长江主泓道南移,湖底抬高,滨湖、沿江、平原日渐形成。
2、地层县境内地层出露比较齐全,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除南部为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外,其余均为太古界一元古界一古生界变质岩系。
太古界飞虎山组上段(Arfh2)本组地层分布于垅坪水库以东,界岭一线以西,停前以北的柳林大部分地区,出露面积约45平方公里,由于本组地层在此处出露不全,加之为断裂和岩浆活动所破坏,厚度不清。
主要由中一深区域变质的斜长角闪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
元古界一磨盘寨组(Ptm)塔尔岗组(Pttr)磨盘寨组分布于停前街以东,刘壁大屋断层北面,界岭断层以南,由中一浅变质的白云钠长石英片岩组成。
塔尔岗组分布于刘壁大屋断层南东,柯家岭一线北西,由上、下两段组成,下段为白云钠长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上段为干梅岩夹结晶灰岩透镜体。
古生界寒武系下统(t1)出露在县境南东角,东起黄土墙,西至刘地铺,最大出露宽度为20米,顶部为硅质岩夹紫色箔层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及砂页岩互层,底部为含炭白云质灰岩及砾状灰岩,含钒钼较高。
奥陶系上、中统(O2+3)见于蔡家洼,上部黄灰、黄白色页岩,砂质、炭质页岩;下部为硅质页岩。
下统高家边群(S1gj)分布于马鞍山背斜核部及潘铺一带,主要岩性:下段为页岩,炭、硅质页岩;上段为页岩,砂质页岩。
中统坟头群(S2fn)见于马鞍山一带,岩性为砂质页岩,细、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
泥盆系上统一五通组(D3w)出露于马鞍山一马尾山一带,常与志留系地层相伴出露,组成背斜翼部地层,在地貌上形成山脊或陡崖,上部夹有含铁石英砂岩或含砾石石英砂岩及鲕状赤铁矿,扁豆体石英砂岩。
石炭系上中统(C2+3)仅出露于马鞍山背斜的北西翼,主要岩性为灰岩、白云岩。
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广泛分布于马鞍山背斜的两翼,上部为燧石层及硅质岩,下部为含少量燧石结核的白云质灰岩及灰岩。
上统一大隆组和龙潭组(I)2)仅见于马鞍山背斜的北东倾伏端,大隆组为一套含菊石的硅质岩,龙潭组为劣质页岩类煤系地层。
中生界三迭系一中统扁担山组(T26)分布于县境东部边缘潘铺至水码一带。
主要岩性,上段为白云岩,下段为灰岩。
上统黄马青组(T3h)分布于县境东部边缘内侧,与扁担山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由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粉砂质页岩砂岩组成,局部见溶崩角砾岩,其深部可见石膏薄层。
下统武昌群(J1wCh)分布于停刀口一独山一线以南,大源湖以北地区,岩性为页岩、细砂岩、粉砂岩类煤层,是少量在用煤资源的赋存层位。
中统“下火山岩”组(J26)仅见于向铺以南的局部地区,岩性为层凝灰质火山角砾岩上统江镇(J3j)出露于县城东北边缘刘地铺、潘家河、葡萄堰一线,呈北东一南西走向,最大出露宽度约600米,由安山质火山集块角砾岩和火山碎屑质集块角砾岩组成。
白垩系一第三系东湖群(K—Rdn)出露在土桥、柴培塘、大源湖、张湖、十里铺一带,组成岩石以不显层理和分选性差的砾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粉砂岩,仅在藕塘角、柴培塘以南边缘有微显层理的砂质砾岩零星分布。
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统(Q1-3)常沿基岩两侧出露于垅岗地带或河流二级阶地,岩性较复杂,多由网纹状红土、含砾亚砂土及砂质粘土组成。
一般下部为网纹状红土和粘土质褐色土,上部为含砾亚砂土、砂质粘土,有时夹砂砾层,并有铁、锰、钙质结核或薄膜。
全新统(Q4)分布于河谷地带,湖泊周围及南部滨江平原地区。
沿江滨湖地区为冲积、湖积的细砂、亚砂土、淤泥及腐殖土;岗地和河谷地带主要为残破积、冲积的网纹状粘土、砂砾石层。
3、构造本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淮阳l』J字型构造前弧东侧,近弧顶的内侧部位,即淮阳古陆南部边缘凹陷盆地的褶皱带中。
境内构造线方向主要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构造活动比较频繁,褶皱和断裂比较发育。
(1)褶皱构造总体形态:本县东半部为背斜构造形态,背斜轴近于东西,其中显生宙地层组成马鞍山一马尾山背斜,其形态为两翼近于对称,向北东倾伏,至县境东部边界演化成一次级近南北向小背斜。
前寒武系变质地层组成飞虎岭背斜,其核部地层为飞虎山组上段,南东翼为磨盘组和塔耳岗组地层,由于受历次构造运动和燕山期岩浆活动的破坏,加上境内范围的局限,因而使该背斜构造形态残缺不全和核部地层及两翼地层中次一级褶皱构造发育。
次一级褶皱主要为:太古界飞虎山组中的褶皱,在南部呈北东一南西走向;在东北部呈北西一南东走向,向南延伸逐步转向东西走向至南西一北东走向。
元古界红安群中的褶皱,包括朱家山单斜构造和东部褶皱构造,东部褶皱构造由徐家咀倒转背斜,陶家墩倒转背斜,邹家湾向斜组成。
(2)断裂构造。
断层:境内的断裂构造,按其走向可分为北东一南西走向属郯(城)一庐(江深大断裂延伸部分]和北西--南东走向[属襄(樊)广(济)断裂延伸部分]两组。
北东一南西走向断层有:①黄土墙一棉花地一柯家岭断层,这是鲁园街一转棚桥一拉犁尖迭互状冲断层带南西延伸部位。
②刘壁大屋断层为元古界磨盘组和塔耳岗组的分界,向南西走向230。
,出露长度4公里,赵家庄以西被覆盖,推测其延伸至土桥以西,长约10公里。
③大路周平移正断层,位于东部,沿太古界飞虎山组与元古界磨盘组之间延伸,走向北东40。
,延伸1000余米,向南东倾斜,上盘发育有400—800米宽的破碎带。
④曹家湾一胡家湾平移逆断层,位于西部,走向60。
,向北西倾斜,断距800米。
北西一南东走向断层有:①胡岩_成岭平移断层,位于北部,走向300度。
倾向倾角不明,断距500米。
其两侧岩石受强烈破碎,宽20—30米。
②竹家山一王仓下断层,位于东北部,沿元古界磨盘组延伸,走向315度,出露长度3公里。
何家老屋破碎带,位于古角水库南冲东南坡,钱家岭至洪畈一带,长1700米,窀3—9米,走向20度,倾向南东,倾角70度。
4、岩浆岩(1)侵入岩境内侵入岩比较发达,主要分布于县内北部山区,多为酸性花岗斑岩和花岗岩,系梅川岩体的南缘部分,其内侧即望江、向蔡、挪步园以南等地,为中、粗粒的花岗斑岩,外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停前、苦竹口至大河一线。
(2)喷出岩火山活动形成的喷出岩在境内亦有少量分布,如侏罗纪安山质火山集块砾岩和火山碎屑集块角砾岩,出露于刘地铺、潘家河、葡萄堰等处。
(二)地貌县境地势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倾斜。
北部山地属大别山脉,为其东端尾部,山高岭峻,绕县境北部东北西三面,绵亘百里,形成天然的北风屏障。
丘陵垂系其下,如冕旒然。
再下为湖泊,横贯县境中部,更下为平原,滨临长江。
最高点为西北黄梅、蕲春边界的云丹山(俗名烂泥滩,又名大头坡),海拔1244.1米,最低点为小池区关湖乡,海拔9.6米,高低相差1234.5米。
按高程分:1244.1—801米,有13.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0.82%;800—501米,有60.83平方公里,占3.71%;500—201米,有97.35平方公里,占5.94%;200—101米,有69.83平方公里,占4.26%;100—51米,有114.22平方公里,占6.95%;50米以下,有1284.32平方公里,占78.32%。
1、山地北部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淮阳地盾,范围包括停前、五祖、苦竹、大河四个区的13个乡、2个乡级镇,面积为339.97平方公里,折合5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20.73%。
旧按山冲依古角、垅坪、小溪、考田四河称两岸山地为“四山”,极为不确。
黄梅诸山发脉蕲春,依四河可分为五支山系。
(1)以古角寨为主山,分布于古角河右岸,黄梅与蕲春、宿松两县交界处,由北东转向东南的山系。
古角寨,原名鼓角山。
《蕲州志》载:“旧传汉高祖屯兵于此,鸣鼓角。
”后传为:天欲雨,先闻山上有鼓角之声,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