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二)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二)三、填空题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此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接连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4.在受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办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5.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代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8.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9.1921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0.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年代前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一样,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13.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15.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原名冯文炳)是“浅草社”成员。
创造社及郁达夫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沉沦》
1921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 集出版。《沉沦》包括三个短篇:《沉沦》、 《南迁》、《银灰色的死》。 《沉沦》中作者通篇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 用第三人称刻画了一个敏感弱懦,自卑孤僻, 沉闷阴暗的青年形象。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东赴 日本,独在异乡求学。正值花季的年龄,本应 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他,却因为身在异乡的 孤独和身世飘零的沧桑,而终日苦闷,情感过 度压抑,最终造成了心理上的畸形变态。
兴起
在日本的留学生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 活动”,同时吸收1921年—1923年间正风靡于日 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 特点,加以创作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心境 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灵与肉的 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礼教 挑战的艺术手段。
思想内容
1、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主人公畸形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文化的毒害,另一 方面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
2、具有较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主人公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至死仍然从内心希 望祖国富强起来。 3、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大胆描写“性”的苦闷,顺应时代潮流,向扼杀人们的个性和 情欲要求的封建道德作了冲击。
2、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
当主人公承受不住生活中的孤独和痛苦时,选择走向自然。在美丽 、清新、充满活力的自然中,抛弃颓废,恢复满身的力气。自然已 成了主人公逃避现世的世外桃源。
3、渲染主人公的变态性心理和行为
通过对主人公在性方面的巨大压抑和痛苦,刻画了一个“弱国子 民”的可怜形象。“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是人的正当权利的追 求,但这种要求却得不到满足,最终转化为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和 女人肉体的神往和拥有。 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在被窝里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 偷看旅馆主人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野外偷听一对日本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一面偷听,“你去 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踏进妓院大门——“我已经变成一个最下等的人了。” 不是自甘堕落,每一次变态行为都交织着内心苦斗、自责、悔恨 他意识到所乞求的爱和同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极度失 望——失去生活信心。
郁达夫的简介
郁达夫的简介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文学家,《在寒风里》、《孤独者的哀愁》、《我的忏悔》等都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郁达夫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郁达夫的简介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
三岁丧父,家庭窘迫。
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
七岁入私塾。
九岁便能赋诗。
1908年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厉麟似是同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堂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次年春改读蕙兰中学。
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学。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毕业后被分发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三部。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1917年7月毕业,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郁达夫的文学影响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这篇自传体小说一出版,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受“五四”运动洗礼后的青年一代,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撞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
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浅析郁达夫及创造社作家的作品
达 夫是创 造社成 员 中小说散 文方面创作数量最 多、 成就最大的作 家, 也是 “ 五四” 新文 学运动 中产生过重 大影 响的作 家。本 文主要评析郁 达夫当时的文学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
露 和率直 的 自我 表 白, 在 重 压 下 的 呻 吟 之 中 寄 寓 着 反 “
。 沉沦》 3 中的小说《 风铃》 《 、 怀乡病者》 《 、 茑萝行》 郁 达夫 回国后 积极 参与 了创造社 的文学 活动 , 辑创 造社 抗” [《 编
以及《 还乡记》 《 、还乡后记》 《 、 离散之前》 等篇 , 都带有“ 自 叙传” 性质。有些不 以“ 为主人公而 “ ” 我” 我 在其 中。写
“ 为主人公 , 用浓 郁 的抒 情 笔调 , 行 大 胆 的 自我 暴 我” 运 进
中国人一样 , 种种歧 视 、 受过 冷遇 以至 屈辱 , 而激 发 了他 从 的爱 国热 忱 , 了他 的愤世 嫉俗 、 郁感 伤 的思想 性格 。 增强 忧 这些 生 活经 历和思想 状态 , 来在 他 的作 品中得 到 了鲜 明 后
兄去 日本 , 过几年 的 中学 ( 经 日本 称 为 “ 等学 校 ” 学 习 , 高 )
怎 么不强大 起来 !“ 就爱 我 的祖 国 , 就 把 我 的祖 国当 ”我 我 起 来 !强起 来罢 !你 还有 许 多 儿女 在 那里 受 苦 呢 !小 说 ” 派人士 的非难 。正如 郭 沫若 在 谈 到 郁达 夫 早期 创 作 时 所 股春风 , 刻吹醒 了 当时 的无数 青 年 的心 。他那 大胆 的 立
他们感 受着作假 的困难 。 … ”
第六讲:创造社与郁达夫的《沉沦》
主人公性心理变态的种种表现
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 怕见人面 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 非常,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 打嘴巴,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 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 最下等的人了”
五、《沉沦》:性苦闷与时代苦闷的宣泄
1.主人公“忧郁症”的原因 2.《沉沦》描写主人公性苦闷的积极意义 1)作品对主人公的性苦闷的描写是真实的,
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他是在内心痛苦无 法解脱的情况下滔海自尽,是五四青年感 时忧国情绪的表现,是对时代的抗议。
2)主人公的性苦闷,是当时青年人中最为
2、坦率的心理暴露,单纯热烈而又感伤的 抒情独白。 没有惊险传奇,精细的构思,不注重写 故事,结构散漫、叙述拖沓。却特别擅长 情绪疏泄,表现内心的纷争、苦闷、变态。 它里边所写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幸, 为一般人所不能遇到的。所以凡是领略过 人生悲哀的人们,都能懂得这本小集子, 都能对于他表同情。
3、创造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象征意境 崇拜自然,是浪漫主义的共同特点。 对于大自然的迷恋,似乎是我从小的一种 天性。大自然最容易使读者感到实在,最容 易使小说美化。 景物描写与心理开掘契合,寓情于景, 景随心变,升华为象征。 《沉沦》的海景,既是实景,又是自杀者 眼中的幻觉,是主人公临死前眷恋故国的哀 情的物化。
创造社与郁达夫的创作
创造社p33
创造社: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 立于日本东京,由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 吾等人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1922年创办的《创造 季刊》和后来陆续创办的《创造周报》、《创造日》 等。它要求把文学看作是自我表现的形式,其文学 主张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以及表现主义 等多方面影响,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 故被称为“为艺术派”。创造社以既反对封建文学 又反对为人生派文学的姿态崛起于文坛,被称为 “异军突起”。1928年以后,文学主张发生变化, 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后期创 造社”。
郁达夫的翻译
简析郁达夫的翻译观中文摘要:郁达夫是以独树一帜的小说创造蜚声文艺新苑,为世暇目的文学家。
同时,他也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我国“五四”以来的许多著名作家一样,重视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是一位出色的翻译象。
他毕生翻译了数十万言的作品,还对翻译间题发表了不少精到的见解和主张,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责献,并且也促进了他的新文学创作。
关键词:郁达夫翻译观总观郁达夫的翻译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造社时期。
一九二一年七月郁达夫在日本东京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现代最早的新文学团体之一的创造社.直至一九二七年八月脱离。
在这期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和气势,积极从事创造社事业和致力于新文学创作,成绩卓著,成为创造社的重要台柱之一。
在翻译上,也初露了他的热情和才华了二九二二年在《创造》(季刊)上开始发表译作,并且在一些小说、日记和文章中,融入了不少的译诗。
如《沉沦》中英国诗人华斯华兹的《孤寂的高原》《稻者》、《南迁》中德国诗人歌德的《迷娘的歌》和《胃病》中英国诗人W.E.亨利的《入院的患者》,以及《施笃姆》、等文中的英国施托姆泛道森的一些短诗。
但正如鲁迅所说:“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的,崇创作,恶翻译”。
作为创造社重要支柱的郁达夫,也明显存有这种倾向。
他这时期虽然开始了翻译活动,但在长达七年左右的时间里,作为译作发表的仅有英国作家王尔德的《“杜莲格来”的序文》一篇,而已经在《创造》(季刊)上登了广告、并列入《创造社世界名家小说集》的王尔德长篇小说《杜莲格来》和列入《奶造的世界少年文学选集》的德国作家豪普特曼的童话剧《沉钟》这两本译作,一直未见出版。
翻译较多的是在他作品中所融入的这些英、德等国一些诗人的短诗。
由此可见,郁达夫这一阶段的翻译,是从属于他的创作的。
翻译围绕着他的创作而展开,并为他的创作服务。
郁达夫翻译活动的第二阶段,是他和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前后。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I.课程说明《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35)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O制定日期O审核O审核日期O批准O批准日期O(1)课程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我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向已经具有了初步文学历史基础知识,介绍1919至200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轨迹,讲述包括现当代文学作家主体、客体、载体、受体在内的当代文学系统运动过程(包括当代文学作家、文本、流派、思潮,及其催促和影响当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等)。
(2)课程任务:通过具体代表性作家主体的代表性文本的详细和深入分析,以期让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形成其有关当代文学历史的基本知识构架,以及培养欣赏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觉,并训练基本的当代文学思维,提高其运用当代文学思维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大学语文、儿童文学,后续课程有外国文学。
2 .学习目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热爱文学是进入技能培养的一个敲门砖。
因此,以阅读促教学是学生技能提高的一个屡试不爽的基本方法。
以师生的“阅读”为着眼点和出发点,以思维的培养为目标,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为归宿,充分利用师生以往学习过的文学历史知识,从当代文学潮流发展变化的历史联系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去讨论某一当代文学现象产生的原由,去评判当代文学文本创作的得失。
对待当代文学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没有“阅读”是寸步难行的。
所以,师生双方都应该从阅读文学文本、阅读教材、阅读参考资料中进行学术训练和培养当代文学的审美感悟能力。
在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规范和用法;帮助学生扩充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相关的各种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注重原著的精读与欣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语言感知、文体感知能力,以及读写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以及面对这一冲突所表现出的痛苦、抗争与情怀。
现代文学史的作家们及其作品
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
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名文。
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
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
郁达夫的创作
(二)抒情小说创作表现内容
1、时代病的色彩
二、郁达夫的创作
(一):生平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 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 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出国。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人东京帝国大学经 济学部。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 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 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A、感伤的性格
B、人物的病态
C、祖国的贫病 D、病态性苦闷
2、零余者的形象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 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 种典型。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 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而零 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 的《多余人的日记》出版之后。 1924年,郁达夫散文《零余者》袋里 无钱, 心头多恨。 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
(四)生命的终结:
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起到抗日战争
止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
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
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这种变
化显示了时代浪潮推涌下作者思想的发展 。
十分曲折、时有起伏 。
他始终仰慕光明,但并没有勇 气真正参加革命; 他不断地追求,然而结果往往 是失望,甚至颓唐 这正代表了那些要求进步但未 能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和弱点
郁达夫及其创作
郁达夫故居
日本留学期间的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三兄弟
风雨茅庐
郁达夫手迹
《沉沦》第一版封面
二、相关名词概念
1、创造社 创造社:直抒情感,“主情主义” 创造社 1921年由一批在日本留学的青年作家组织成立的文 学社团。创造社主要成员有郁达夫、郭沫若和成仿 吾等。创造社的作家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 观性和抒情性。他们的作品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 的自我形象,作者不着意于通过人物性格刻画,以 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 烈感情,去打动读者。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 全新的样式,也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一个新发展。
第四章、郁达夫及其创作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 出生于浙江富阳县。 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 。 1921年发起并成立创造社。 1923年毕业回国。 1927年退出创造社,结识王映霞,开始恋爱 与婚姻的波折。 1938年赴新加坡抗日。 1945年被日军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2、 “自我抒情小说” 是指那些着重抒发作家的主观情感,表现作 家的一无境遇的小说。其主要作家有郁达夫、 郭沫若、周全平、倪贻德等;浅草社的林如 稷、陈翔鹤、陈炜漠等;文学研究会的庐隐、 王以仁等。
“自我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一,着重表现自我,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 质。 第二,着重渲泄情感,具有感伤的抒情格调。 第三,着重心理剖析,开掘灵魂深层。
3、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观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观: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观 “一切小说都是作者的自叙传”,写小说的 目的是:“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 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
三、小说分析
(一)、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1、灵与肉的冲突 2、零余者形象 零余者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这些人物由于具有某些现代意识和特异 的个性以及过人的才华,不被社会所容,被 抛出了原来社会的既定轨道;二是这些人物 由于性格较弱,意志不坚,对于不合理的行 为无力反抗,在现实面前无所作为,在自己 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找不到适宜的位置。
第六讲创造社作家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创作
第六讲:创造社作家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创作一、关于创造社:五四运动活跃了当时的思想界,一大批知识分子以文学为手段倾诉着自由、叛逆、骚动的时代心曲。
据统计,自1921-1925年,志趣相投的文学青年和已成名未成名的作家们组成了100多个文学社团,创造社是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社团之一。
创造社的演化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何畏、徐祖正、成仿吾、郑伯奇、穆木天、陶晶孙等。
他们都是留日学生,虽然所学专业很少有是文学的,但他们对文学有着共同的爱好与兴趣。
初期创造社以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为核心,开始了其有声有色的活动。
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于1921年8月、10月相继作为《创造社丛书》出版。
它们或以新颖的形式或以惊人的取材震惊了文坛,赢得了众多男女的心。
次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张资平著),译著《少年维特的烦恼》、《王尔德童话集》等也风靡一时。
同年5月纯文学刊物《创造》季刊问世,主要发表同人作品,后也吸收了一些社外友人的稿件。
创造社同人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诗歌、戏剧创作,大胆激烈的评论征服了无数读者。
1923年创办的《创造周报》、《创造日》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
后因郁达夫北上担任北大统计学讲师,郭沫若东渡日本,成仿吾去广东,创造社三足离散,其所办三种刊物于1924年全部终刊。
中期中期创造社增添了一些新成员:周全平、倪贻德、敬隐渔、严良才,创办了《洪水》半月刊、《创造月刊》,继续出版创造社丛书,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中期创造社打破了小集团、宗派门户之见,广纳不同社团流派、不同思想倾向的作家的作品,思想十分活跃。
后郁达夫因外部压力以及朋友间的隔阂与误会,也为了不致因个人原因而累及创造社,于1927年8月登报声明脱离创造社,四个月之后《洪水》半月刊终刊。
后期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加入创造社迎来了它最后的短暂的一年。
20年代小说(二)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本章讲授6课时,主要内容为1、20年代小说概述;2、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等“问题小说”作家;3、郁达夫的生平及小说创作。
20年代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20年代人生写实派小说家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主要作家是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他们创作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积极探索现实人生问题,尽管他们对这一问题探索的角度不同,但他们的作品都注重暴露和谴责黑暗的社会和污浊的人生,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文学研究会在中国所首创的现实主义美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包括《新青年》《新潮》作家群在内的初期小说作家,有着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显示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问题小说初始在1918-1920年间,但问题小说的写作高潮则在1921年之后,即周作人的理论倡导,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创作不可分离。
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的,是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第一、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第二、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与“为人生”小写实派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为艺术派的创作)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在20年代的小说界,别立新宗,另辟蹊径,开拓出现代小说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一.创造社创造社,又称“艺术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日》、《创造周报》、《创造月刊》。
主张表现自我,尊崇个性,提倡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创造社对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郁达夫及其创作(一)作家·爱国者·革命烈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早年丧父,家境窘迫,年幼就身体羸弱,性格忧郁,情感脆弱,同情病态柔弱的人们。
1913 年,郁达夫去日本留学,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在此期间,他开始了文学创作,成为创造社最重要的小说家。
郁达夫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
抗战爆发后,他由国内流亡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一直坚持进行抗日救亡工作。
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宪兵队暗害。
(二)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1.郁达夫与外国文学A.西方浪漫主义B.日本私小说2.《沉沦》:启蒙者性爱的幻灭与悲苦A.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零余者”的哀怨——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思——生的悲哀和“性苦闷”B.郁达夫“性苦闷”的意义:(1) 对封建道德礼教的大胆反叛(2)“性苦闷”与“生的苦闷”紧密联系3.现代抒情小说的开拓A.自叙传式写真B.忧郁感伤的主观抒情:直率有余,含蓄不足C.结构的散文化4.艺术风格的变化A.从自我暴露转向表现社会B.从主观抒情转向客观描写(三)郁达夫的散文《屐痕处处》、《达夫游记》、《还乡记》等1.记实性2.系列性3.形式多样性三.创造社其他作家的创作(一)张资平(1893-1959),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1.创造社中接近写实主义的作家。
《冲积期化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2.三角恋爱小说。
(二)淦女士(1900-1974),原名冯沅君。
她不是创造社成员,但她是经创造社培养并推出的有成就的新文学女作家。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性格的作家,他在创造社时期创作的小说集《沉沦》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大胆直白的心理塑造及深厚真挚的抒情描写构成了郁达夫创造社时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小说集中,《沉沦》一篇从性格塑造和语言描写方面直观的展现了“零余者”的忧郁。
文本中大量运用的感叹、疑问和重复句,体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冲突、贫弱与富强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社会因素和性格因素方面探究出主人公走向沉沦的悲剧致因。
由此可以看出,郁达夫对自我经历的控诉与迫切寻找出路的渴望和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
关键词:创造社郁达夫《沉沦》零余者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擅长写小说、散文,注重人物描写、情感抒发和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在创造社时期创作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小说,这些作品不管是在内容还是主题上都蕴含了作者的生命感悟、革命主张以及文学思想。
《沉沦》作为郁达夫独具特色的自叙体小说,是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其塑造的“零余者”是指“五四”时期部分知识青年,彷徨没有目标,渴望找寻生活找的出路,却又忧郁悲愤,自暴自弃,陷入矛盾交织的痛苦中,最终走上黑暗沉沦的道路。
尤其是小说集中的《沉沦》一篇更加直观反映了特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苦闷、萎靡的精神状态。
一、“零余者”的忧郁影响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环境、文化观念、生命体验等,在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中,父亲的早逝、家庭的破败、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危难等都对其个体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郁达夫早期创作阴郁、悲愤的基调。
(1)性格的忧郁《沉沦》描写了一位内心病态,精神颓废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心怀对祖国的思念,因故土弱小而备受欺凌感到愤懑,又因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主人公在日本学校受到歧视和排挤,想要维护故土的形象,不满学校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被学校开除,为社会所不容,成了一位孤独的“零余者”。
郁达夫
4
文学成就
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 郁达夫作品图片 (12张) 早期:1920—1933。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 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 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 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 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 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晚期:1938—1945。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 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15]
3
人物生平2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郁达夫与关楚璞、姚楠、许云樵等文人创建新加坡南洋学会。民国三十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行 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年初,郁达夫出席了由陈嘉庚领导成立的“新加坡文化界抗敌联合会”成立大会, 被选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二月,新加坡沦陷后,胡愈之、 郁达夫等参加抗战委员会的28位文化界人士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的巴亚公务市,郁达夫化名赵 廉,开了一家“赵豫记”酒厂,后来日本宪兵得知他精通日语,胁迫他当了7个月的翻译。其间,他暗 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成仿吾抗战胜利后,陈嘉庚曾对中共党员国外统一战线负责人夏衍说:“那 时郁达夫不仅掩护了我,还援救了许多被日本人逮捕的华侨。”一位马来西亚共产党负责人说:“没有 他的帮助,我们的组织会遭到不可补救的损失。”由于汉奸告密,日本宪兵开始全面调查郁达夫,并准 备对郁达夫在内的南下文化界人士实施大屠杀。身处险境的郁达夫安排胡愈之等人先行离开印尼。六月, 郁达夫流亡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在当地华人协助下开设酒厂谋生。民国三十四年 (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
茅盾
京派与海派文学形成
《边城》
沈从文
现代主义文学探索,如新感觉派等
《上海摩登》
刘呐鸥
40年代文学
抗战文学与解放区文学蓬勃发展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
国统区文学在艰难中坚持
《四世同堂》
老舍
现代主义文学继续探索,如存在主义等
-
-
文学研究会成立,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呐喊》
鲁迅
新月社成立,倡导新格律诗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语丝社创办《语丝》,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野草》
鲁迅
20年代小说创作
郁达夫、郭沫若等作家的现代小说创作兴起
《沉沦》
郁达夫
台湾新文学小说创作开始
-
-
30年代文学发展
左翼文学兴起,抗日救亡文学成为主流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
时期
重要事件与文学流派
代表作品
代表作家
五四文学革命(1917-1927)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主要阵地为《新青年》
《狂人日记》
鲁迅
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尝试集》
胡适
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女神》
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1、文学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大变革活动。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是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
文章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1917年2月,《新青年》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以“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以“写实主义”取代“古典主义”,以“社会文学”取代“山林文学”。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成为文学革命成功的标志。
2、文学研究会(艺术倾向)1)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意思是文学要书写现实人生,表现人生,对人生有现实的意义。
就是很重视文学的现实功能。
反对游戏文学观念,反对消遣的文学态度。
2)文研会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多注重现实主义。
这在沈雁冰的文论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中显示出来。
3)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东欧、西欧现实主义名著,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易卜生、莫泊桑等人的作品。
3、创造社:1921年7月,创造社宣告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发行)、《洪水》、《创造月刊》。
艺术倾向:1)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创作的无目的。
通常被歧视为“艺术派”。
2)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大都尊崇个性,表现自我,富有强烈的反抗色彩。
3)在翻译方面,主要翻译介绍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泰戈尔、王尔德、波特莱尔等人的作品。
大多数为浪漫主义,也有现代主义作家。
4、郁达夫: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
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于1921年结集为《沉沦》发行,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但其在轰动一时的同时也毁誉参半。
褒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
郁达夫及其作品
在文艺标准尚未确定的时代,那些善于自吹自捧的、工于谩骂的、作品含有强烈刺激性的、质虽粗滥而量尚丰富的作家,每容易为读者所注意。
所以过去十年中“创造社”成为新文艺运动主要潮流之一;有夸大狂和领袖欲发达的郭沫若,为一般知识浅薄的中学生所崇拜;善写多角恋爱的张资平,为供奉电影明星玉照,捧女校皇后的摩登青年所醉心;而赤裸裸描写色情与性的烦闷的郁达夫,则为荒唐颓废的现代中国人所欢迎。
郁达夫在一九二一年发表小说集《沉沦》,引起上海文艺界剧烈的攻击,当时握批评界最高权威的周作人曾为文为他辩护。
以后他陆续出版《寒灰》、《鸡助》、《过去》、《奇零》、《敝帚》、《薇蕨》、《忏余》等短篇小说集;《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后改名《饶了她》)等中篇小说;以及《日记九种》等其他杂著,以产量论算是很丰富的。
郁氏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都是一贯的,那就是所谓“性欲”的问题。
本来“性”是人类一切情欲中最基本的一种,像弗洛依德所说还是情感的泉源,能力的府库,整个生活力的出发点,抓住这个来做谈话和写作的题材,决不怕听者读者不注意的。
何况中国民族本如周作人所说,多少都患着一点“山魈风”,最喜谈人闺阃和关于色情的事情,对于这些蒙着新文艺外衣的肉麻猥亵的小说,哪有不热烈欢迎之理?况且郁达夫的作品又喜欢尽量地表现自身的丑恶,又给了颓废淫猥的中国人一个初次在镜子里窥见自己容颜的惊喜。
郁氏作品之不胫而走,传诵一时,便是这个缘故吧。
但郁达夫虽爱谈性欲问题,他所表现的性的苦闷,却带着强烈的病态。
即所谓“色情狂”的倾向,这就是郁氏自己的写照,而不是一般人的相貌。
像《沉沦》中的主人公一见女性呼吸就急促,面色就涨红,脸上筋肉就起痉挛,浑身就发颤,还有其他许多不堪言说的情形,这是一般青年所有的现象吗?《茫茫夜》里的于质夫,到小店女人处,买针买帕,回来自刺等等可笑的行为,又是普通男子感到性欲无可发泄时的情况吗?这些地方郁氏若以“自叙体”的文字来写,我们无非说作者生理状态异乎常人而已,但他所用大都为他叙体裁并声明这可为现代青年的典型,那就大大地错误了。
郁达夫: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
一郁达夫(1896-194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
他是“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与鲁迅、成仿吾、田汉、陶晶孙等交往甚密,共同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过推动作用。
他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中,细致入微地、赤裸裸地展示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成为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虽然这些作品中同时也饮食着自然主义及其它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浪漫主义的风格是其主要的特点。
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控日本,是近代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迁就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其风格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极相似,即呈现出一种“忧伤、厌世”的情绪。
这一风格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特点。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十年。
从1914年考入东京旧制“一高”预科,到1922年东京帝大经济学科毕业,他不仅耳濡目染了汇集东西方文化、五光十色的“大正文化”,同时也饱尝了海外游子受歧视的辛酸和孤独的痛苦。
他的早期作品是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作者通过表现主人公的压抑感到遗憾和病态心理,表现出了一种渴望获得个性解放的愿望,喊出“五四”前后中国青年的苦闷之声,呼吁社会尊重人的价值。
二从1921年郁达夫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短篇小说)到他1945年在印尼被害为止,他一生共创作了小说约50篇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总计500多万字。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
我们在对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之前,不妨先把它梳理一下,以求对郁达夫的文学及其学术研究有总体上的了解。
第一,20至40年代,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首先是对《沉沦》的争议。
1921年10月,《沉沦》一出版,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也招来了非议,“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在创作上同文学研究会成员显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创造社诸作家。
他们侧重自我表现,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在他们的作品里,对于当时黑暗污浊社会所怀的不满,主要不是渗透于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发为大胆的诅咒和强烈的抗议。
因此,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创造社作家表示内心激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
作为艺术上的特点,这些又是形成他们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因素。
除新诗的开拓者郭沫若而外,创造社在小说、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除了中国古典诗文等传统教育里必修书之外,少年时代就爱读小说戏曲作品;留学日本期间,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也养成了忧伤、愤世、过敏而近于病态的心理。
他从研究经济学转到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初曾发表过一些旧诗,一九二一年参加发起创造社的前后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
早年作品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怀乡病者》、《风铃》等,均写留日学生的生活片断,着重表现其内心的悒郁、苦闷,体现着他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注:郁达夫:《过去集·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的主张;即如《采石矶》中所写的清代诗人黄仲则,实际上也都含有作者自我寄托的成分。
在表达个人对社会的愤懑方面,郁达夫这些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郭沫若的强烈反抗,而是一种带点灰色、感伤的调子,——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又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究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颂诉和叹息。
郁达夫作品的这种特色,正代表了创造社一部分成员的倾向。
《沉沦》是郁达夫早年的一篇代表性作品。
小说借一个中国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的刻划,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的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与爱情而又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
作品主人公的苦闷具有时代的特征,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
郁达夫通过大胆真率的描写,呼喊出了他们所共有的内心要求,进而控诉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统治的罪恶社会,因此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许多知识青年的共鸣。
在坦率暴露病态心理这一点上,郁达夫显然受了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某些自然主义作家(如日本的葛西善藏)的影响。
这种大胆暴露,一方面体现了对封建道德的叛逆精神,“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道学家、伪君子们“感受着作假的因难”(注: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第12卷第547页),另一方面却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主人公的愤激和反抗,最终往往变成自戕,爱国心又常与个人欲望相联系,再加上作品笼罩着一层悒郁颓丧的气氛,就构成了《沉沦》的严重缺点。
这说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的郁达夫不仅接受了欧洲资产阶级所谓世纪末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且沾染了中国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式的哀愁(郁达夫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表示对统治势力的反抗和蔑视,这里面也有中国古代某些文人如刘令等的影响)。
从《茫茫夜》以后,作家有意识地去写性变态心理,这使《沉沦》中所出现的消极成分一度有了发展,以至后来写出了象《迷羊》(一九二七年)那样绝少积极意义的作品。
一九二三年至二四年间,辗转奔波的生活和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的客观形势,促进了郁达夫对下层人民的了解,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有所发展。
论文《文学上的阶级斗争》虽然没有真正的阶级论的观点,但却已表明作者朦胧地感到“二十世纪的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几乎要同社会实际的阶级斗争,取一致的行动了”。
散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则以愤世嫉俗的方式,大胆地召唤青年对一切恶势力进行叛逆和反抗。
与此相应,从《茑萝集》起,小说创作上也发生某些变化,现实主义成分有所增长。
自叙性作品《茑萝行》感伤情调虽仍较重,但通过个人贫困生活的抒写,诅咒了金钱和罪恶的社会制度。
而到《寒灰集》中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则已表达了对被压迫的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作者后来认为它们是“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注:《达夫自选集·自序》)的作品。
《春风沉醉的晚上》以贫民窟里的知识分子与烟厂女工的生活为对照,写出他们共同的不幸命运。
虽然有时还流露出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愁绪和感慨,但可贵的是,作者歌颂了女工善良美好的心灵,突出了她在苦难深重的情况下坚韧的意志和朴素的反抗精神,以此反衬并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软弱和灰色情调。
《薄奠》写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
这个善良本分的劳动者,为了想从车主的残酷压榨下挣脱出来,拚出全力拉车,然而最后连买一辆车这点仅有的低微愿望都成为泡影,自身却成了罪恶社会的一个牺牲品。
而那个怀着强烈同情却又无能为力的“我”,只能以纸糊的洋车来表示“薄奠”,这更增染了作品的悲痛感人的气氛,使它成为一篇饱和着血泪与愤怒的对旧社会的控诉书。
这两篇小说连同稍后的《微雪的早晨》等作品,表明作者在题材上突破了他以往创作的范围,开辟了一个新的方面。
郁达夫悲痛地反映了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对他们表示了诚挚的同情,同时也坦率地表白了自己在生活方式上、思想感情上与劳动人民之间所存在的距离。
在艺术上,这些短篇抒情气氛浓重,文笔圆熟,结构都较为完整,已经克服了早年自叙体小说中松散拖沓的毛病。
它们是初期新文学的优秀作品。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郁达夫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激荡。
一九二六年曾去大革命策源地广州。
翌年春折回上海,由于同创造社某些成员意见不合,也由于思相一时跟不上急遽变化的形势,宣布退出创造社。
一九二八年前后,郁达夫提倡农民文艺和大众文艺,对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表示了不同的主张。
他一直否认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作家经过努力有可能写出无产阶级的作品,而他自己在这方面确实也很少努力。
在政治上,郁达夫不满新旧军阀的统治而倾向革命(《日记九种》曾痛斥蒋介石集团的叛变),这在他加入“左联”后所写的中篇《她是一个弱女子》里也有清楚的表现。
作品侧面反映了大革命风暴在知识青年中激起的回响,接触到军阀压迫、工人罢工、日帝暴行等当时社会现实的苦干重要方面。
但是,中篇的主要篇幅仍然用来描写性变态生活,却表明了作者远未能摆脱旧有的思想局限。
在白色恐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郁达夫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
这就在了《迟桂花》、《迟暮》、《瓢儿和尚》等短篇的问世。
虽然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有值得称道之处,如人物形象比较清晰,文笔也能给人以舒徐清澈之感,但它们对那种远离斗争的隐士式的生活却表示赞美和肯定,用很多笔墨去渲染乡居生活的所谓安逸和恬静,在思想上正好代表了作者脱离政治、脱离斗争的种种倾向。
郁达夫最后一篇小说是一九三五年写的《出奔》。
它以大革命为背景,写一个青年革命者被地主腐蚀、收买到觉醒后焚烧地主全家而“出奔”的过程。
作者怀着十分憎恶的心情刻划了地主董玉林的形象,揭示其贪婪、刻薄、阴险、残忍的阶级本性,暴露其丑恶灵魂。
虽然这篇作品也有弱点,但它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题材而艺术上又能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这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上是一个可喜的进展。
作家在后期还定过数量较多的小品随笔,它们“充分的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的社会里的苦闷心怀”(注:阿英:《郁达夫小品序》,见1935年3月光明书局初版《现代十六家小品》)。
《断残集》中的“琐言猥说”,议论时事,多所讽喻,战斗性较强。
游记散文集《屐痕处处》,寄情山水,以清婉胜,但也时露愤激之音。
郁达夫散文在表达真挚、沉痛的感情时,往往还插入一些旧诗,以补充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显得跌宕多姿,更富感情色彩。
如“九一八”事变后所写的《水明楼日记》(《忏余集》)中,录《过岳坟有感时事》一律,其中有“北地小儿耽逸乐,南朝天子爱风流”之句,讽刺蒋介石王朝,借古喻今,感慨百端。
这种爱国主义诗句也散见于《屐痕处处》中。
《钓台的春昼》本是一篇美丽的游记,夜探桐君,朝发富春,沿途山光水色,写来十分动人。
作者为了抨击国民党“中央党帝”,嘲讽卖国贼“罗三郎郑太郎”(指罗振玉、郑孝胥——引者),便在游程中插入一梦,夹叙了两三年前所写的一首旧诗,后来还题在严子陵祠上,那首诗是: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戟刺时事,兼披中怀,这本是郁达夫诗文的特点。
但他也有一些旧诗只是写景写情,以与游记的文字相辅相成,读来清新之气扑人。
例如《西游日录》里有宿禅源寺一诗:二月春寒雪满山,高峰遥望皖东关。
西来两宿禅源寺,为恋林间水一湾。
音节自然,意境清远。
至于另外一些感怀身世之作,于悲愤中夹杂着感伤,其凄苦正与黄仲则相似,感情颇不健康。
作者自称旧诗于他“性情最适宜”(注:《骸骨迷恋者的独语》)。
就艺术表现而言,这些旧诗在散文中不但是有机而和谐的部分,而且往往是感情最浓烈的部分。
它们有助于使他的散文象小说一样表现出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郁达夫于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时在南洋被日本帝国主义分子杀害。
他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起到抗日战争止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
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这种变化显示了时代浪潮推涌下作者思想的发展。
但郁达夫的这种发展是十分曲折、时有起伏的。
他始终仰慕光明,但并没有勇气真正参加革命;他不断地追求,然而结果往往是失望,甚至颓唐。
这正代表了那些要求进步但未能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和弱点。
从精神状态上说,郁达夫始终保持了“五四”知识分子和许多特色,“他永远忠实于‘五四’,没有背叛过‘五四’”(注:《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香港咫园书屋1946年9月出版,胡愈之:第33页),这是他的长处。
但他缺少投身于革命的激流,站到时代最前列的勇气,思想水平大体上停顿在“五四”阶段,这又是他的短处。
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同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对革命、对人生的态度全部诚恳地反映在他自己的创作中。
他的作品虽然没有杰出的价值,却有着鲜明的特色,对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
早期创造社作家还有郑伯奇和成仿吾。
郑伯奇(1895—1979)作品不多,但收在《抗争》集里的小说和剧作,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短篇《最初之课》借一个留日学生在第一堂课上的遭遇和感受,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侵略性质,能激发起读者的爱国感情(注:参阅闻一多1922年7月29日给友人的信,《闻一多全集》第3册庚集第9页)。
虽然实际上只是一篇速写,但它出现在反帝作品还不多的一九二二年,颇为可贵。
独幕剧《抗争》,写热血青年同企图侮辱中国妇女的帝国主义士兵所进行的搏斗,表现了“五卅”以后人民群众高涨的反帝爱国热情,也有一定的战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