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案例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背景。
2. 简述《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家的感受,引出《夜归鹿门歌》的主题。
2. 介绍孟浩然: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强调其诗歌风格。
3. 创作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4. 学习目标说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鹿门”、“夜归”等。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分享法: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1.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情感体验。
3. 分享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四章:创作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
教学内容:1. 创作指导:教师提供创作指导,帮助学生创作诗词。
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指导创作自己的诗词。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2、__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诗人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剖析诗歌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诗人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能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夜归鹿门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故事《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分析:《夜归鹿门歌》2.文学背景:唐代民间故事3.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舞剧《鹿钟离》,通过欣赏舞蹈,引领学生进入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学习氛围。
2.导入知识:教师简单介绍《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唐代民间故事,被誉为唐代四大名曲之一3.教学重点: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
5.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6.学生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编写自己的版本并进行表演。
7.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如《长恨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夜归鹿门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好的理解。
2.学生通过讨论和表演,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夜归鹿门歌》故事文本2.《鹿钟离》舞蹈片段视频3.《夜归鹿门歌》其他版本的录音或视频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夜归鹿门歌》,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延伸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丰富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作者孟浩然的生活时代。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深入解读《夜归鹿门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夜归鹿门歌》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简介。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诗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诗中古代文化和习俗的理解。
对诗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孟浩然生活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解读诗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2 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在作业和测验中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夜归鹿门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相关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5.3 参考书籍:相关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诗中情境的理解。
6.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孟浩然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孟浩然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分析。
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浩然其他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教师答疑解惑,总结诗文主题。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提升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夜归鹿门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词意象的分析。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3. 诗词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创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夜归鹿门歌》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夜归鹿门歌》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诗词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解释关键词句。
2.2 分析诗词意象,如“鹿门”、“夜归”等,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3. 情感体验3.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如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等。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4. 实践环节4.1 学生分组讨论,创作以“家乡”或“自然”为主题的诗词。
4.2 各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5. 总结反馈5.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
5.2 学生评价本次公开课的收获及建议。
注意事项: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课堂活动丰富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5. 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家乡或自然的古代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色。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描写家乡或自然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
2.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朗读及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本《夜归鹿门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夜归鹿门歌》的学习。
Step 2:学习课文(15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
3.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Step 3:课文赏析(20分钟)1.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让学生了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Step 4:课外拓展(15分钟)1.学生自选一首诗歌,向同学朗读,并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分享所选诗歌的特点和感受。
Step 5:诗歌欣赏(25分钟)1.多媒体课件展示经典诗歌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学生一起朗读古代和现代的诗歌,体会不同诗歌对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的引导。
Step 6:诗歌创作(15分钟)1.学生自由组合创作小组,共同创作一首诗歌。
2.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感受和思想,体验创作的乐趣。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通过《夜归鹿门歌》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较高,能积极与他人合作,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和互动讨论,使教学更生动有趣。
然而,还需要注意在诗歌赏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诗文的意义。
(3)分析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夜归鹿门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意义。
(3)分析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文的意境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字词,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夜归鹿门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讨论诗文中的情感表达,领悟诗文的深刻内涵。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选择一首与《夜归鹿门歌》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简要阐述其异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拓展活动:组织一次以《夜归鹿门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诗歌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 诗歌的意象分析与情感体验。
3. 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感悟。
2.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孟浩然像、鹿门山、鹿门寺等相关图片。
(2)简介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创作背景。
(3)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家乡的感情,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家乡、自然的感情。
(2)推荐相关诗作,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表达。
7. 布置作业(1)背诵《夜归鹿门歌》。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的情况。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案(周强)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周强【教学目标】1、明确意象、场景2、明确对比3、明确诗人形象4、明确意境5、明确手法【教学重点】1—5【教学难点】2、4【教学方法】1、诵读法2、圈点批注法【学习方法】1、诵读法2、圈点批注法3、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在此诗中,你会看到或听到哪些景物?又会看到哪些人和场景呢?【预设】1、景物钟鸣声、月、树、岩扉、松径。
◆景物整体上有什么特点?【预设】宁静、幽静、朦胧、美2、人【预设】人们(世俗之人)庞公幽人(庞公、诗人)3、场景【预设】江边人们争渡回家的场景和山中幽人自来去的场景二、请细读此诗,赏析对比手法在此诗中的妙处。
【预设】1、山寺钟鸣——昼已昏2、昼已昏——争渡喧3、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4、人们争渡喧的形象——我乘舟归鹿门的形象5、人们争渡喧的心境——我乘舟归鹿门的心境6、江边之场景特点——山中之场景特点7、人们争渡喧的形象——幽人自来去的形象8、人们争渡喧的心境——幽人自来去的心境◆从对比中,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预设】1、两种对立的形象2、两种对立的心境3、两种对立的世界4、揭示主旨:对世俗的厌弃、对统治者淡淡的愤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美读此诗,充分感受对比。
三、手法1、借景抒情2、对比3、用典四、对比阅读课后练习三•此诗与王维《归嵩山作》对比。
五、作业背诵此诗。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教案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教案【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教案】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归途中的美景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山水之美和故乡之情的赞美。
本教案将以夜归鹿门山歌为基础,设计一堂中学生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夜归鹿门山歌》的背景和作者孟浩然;2.理解诗人表达的美景和故乡之情;3.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山水诗的能力;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夜归鹿门山歌》的基本内容;2.理解并感知诗人的理想乡村风景;3.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1.展示《夜归鹿门山歌》的诗句或诗画与学生分享,引起学生对夜晚归途和山水的思考;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与向往,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重要性。
核心教学:1.介绍作者孟浩然的生平和主题:孟浩然是唐代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著称。
他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自然山水的美景结合,以表达对理想故乡的向往。
2.解读《夜归鹿门山歌》的诗句:利用投影或黑板,呈现诗句,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句的美景描写:带领学生分析文中描绘的夜晚景色,如月亮、明媚星斗、山川河流等,让学生感受到山水之美。
4.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乡情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带领学生欣赏诗人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5.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并认真准备后续的组内展示。
展示与总结:1.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各自对《夜归鹿门山歌》的理解和感受;2.汇总学生的发言和展示,总结诗中表达的美景和乡情;3.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之情。
四、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制作海报或PPT,展示对《夜归鹿门山歌》的理解;2.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写一首自己的山水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向往。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的小组展示和个人作业;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情感。
2. 诗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意义。
4.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诗词鉴赏: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夜归鹿门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 诗词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
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
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
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
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
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所见的景象以及内心的感慨。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简介2.1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他的诗以写景见长,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2.2 作品简介《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诗中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经过鹿门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背景唐玄宗开元年间,孟浩然游历江南,返回途中经过鹿门山,被山间的美景所吸引,夜晚归家时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夜归鹿门歌》。
3.2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通过描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等景象,展现了夜晚的山中美景。
诗人以“鹿门月照”寓意自己归隐的心态,表达了对淡泊名利、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4.1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各自的感悟。
4.3 诗句接龙以诗句接龙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5.3 选择一首孟浩然的其它诗作,进行阅读和解析。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1. 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诗境和诗风。
2. 分析孟浩然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6.2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寓意和象征的手法。
2. 感悟诗人在归隐与入仕之间的矛盾心理。
第七章:教学方法与手段7.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夜归鹿门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归鹿门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孟浩然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拓宽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夜归鹿门歌》的注释译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每课时教学内容:讲解诗歌、鉴赏与讨论、创意表达等。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讲解《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1.2 作者介绍讲述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地、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分析孟浩然的其他著名诗作,如《春晓》、《宿建德江》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每句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到孟浩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诗歌主题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如自然景色、归隐生活、人生哲理等。
讨论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3.2 诗歌主题延伸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探讨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思考诗歌主题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诗歌艺术特色介绍讲解孟浩然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分析《夜归鹿门歌》中的艺术特色,如诗句的韵律美、意象的生动描绘等。
4.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来感受孟浩然的写作风格。
鼓励学生欣赏和评价孟浩然的诗歌艺术特色,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欣赏5.1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以《夜归鹿门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指导学生运用孟浩然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或归隐生活的感悟。
5.2 诗歌欣赏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
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诗歌作品,共同学习和提高。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唐代文化探讨《夜归鹿门歌》所反映的唐代社会文化特点,如文人墨客的隐逸思想、对自然美景的赞美等。
分析孟浩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夜归鹿门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演唱《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艺术能力。
3. 通过讲解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夜归鹿门歌》是一首唐代文人李白的诗歌作品,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和抒情的音乐表达了作者夜归的心情。
本课将以《夜归鹿门歌》为主要素材,通过学习歌词内容、音乐节奏和表演技巧,向学生展示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三、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引入课题《夜归鹿门歌》,介绍李白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歌词学习:将《夜归鹿门歌》的歌词分段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通过讲解古代文人的典故和修辞手法,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音乐欣赏:播放《夜归鹿门歌》的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感受其中的音乐美感和情感表达。
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4. 歌曲学唱: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训练程度,选择合适的版本进行歌曲学唱。
教师示范和学生跟唱,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和发音。
5. 课文背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句背诵《夜归鹿门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和语感。
6. 表演展示:分组进行小组合唱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安排舞台动作和表演形式。
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歌词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传递。
7. 欣赏与评价:学生观看其他小组表演,开展互动评价和讨论。
通过欣赏和评价,加深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8. 总结回顾: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展望今后的学习和表演机会。
四、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参与度和评价意见为主要参考指标。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小组表演和互动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通用5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夜归鹿门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诗人简介2.1 诗人孟浩生简介介绍孟浩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2 孟浩生的诗风特点分析孟浩生诗风的清新、淡雅、自然等特点。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内容概述讲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描绘诗人夜归鹿门所见所感。
3.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鹿门”、“夜江”、“月”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诗歌在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诗歌鉴赏4.1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4.2 欣赏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画面,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3 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第五章:拓展与提升5.1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夜晚的诗篇,与《夜归鹿门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5.2 创作练习以“夜”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5.3 文化探究了解古代诗人夜晚活动的习俗,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夜归鹿门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6.2 问题解答学生提出关于《夜归鹿门歌》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第七章:古代文学背景7.1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唐代的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7.2 诗歌流派简介讲解唐代诗歌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并与孟浩然的诗风进行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教案
编写:审核:高一语文组上课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熟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能够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鉴赏本诗。
3、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经典永流传——春晓》?它的作者是?对,孟浩然。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学习他的一首诗《夜归鹿门歌》。
二、品读全诗[思(10分钟)、议(8分钟)、展(8分钟)、评(12分钟)]
(一)自主学习
1、听录音,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诗文,标出难以理解的部分(不少于两处)。
疑惑一:“争渡喧”——渡头上的船夫们,为争夺渡船的客人而彼此喧闹。
疑惑二:“开烟树”——因为傍晚时,江面上烟雾缭绕,月光透过树枝,直射到树上,树周围的烟雾都散开了,于是便有了开烟树。
疑惑三:“松径长”——“长松径”:长长的长满松树的小径。
2、请用准确、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参考: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经接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渡船回到了鹿门。
鹿门的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么寂寥,只有我这个隐者在此自来自去。
(二)合作探究,小组内相互讨论,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讨论时将讨论结果写在提纲空白处)1、全诗以时空(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当空,从汉江行舟到鹿门山途)为顺序展开描写的,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图画(黄昏江景图,月夜山景图)。
2、这两幅图画主要描写哪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钟声——悠然(唐代佛教兴盛,大量寺庙因此兴建。
有山就有庙,有庙必有钟,许多诗人陶醉在山水之间,忘情于寺庙之内,于是描写“钟声”的诗歌也就大量出现。
如唐人张继《枫桥夜泊》),渡头——嘈杂(动景热闹)烟树——树影朦胧,夜月——皎洁清冷,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幽寂寥(静景寂静)3、那么,孟浩然更喜欢的是黄昏江景图,还是是月夜山景图?从诗中哪些具体的诗句可以看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提示:注意结合诗句中透露作者心思的具体字、词、句;知人论世。
)
明确:唐诗鉴赏词典上归纳本诗的情感:孟浩然在诗歌中真实地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表现孤独寂寞与超然自得的情绪。
-------选自《唐诗鉴赏词典》。
参考:喜欢江边景
①诗句开头两句意境开阔,渡头上看着满载而归的渔人这样的景多么的热闹,作者对江边景是很留恋的。
而后两句山中景,作者渲染的气氛和意境都很凄凉,寂寥,作者也显得很孤独。
②“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感到山中景是寂寞聊赖的,只有自己独来独往。
喜欢山中景
①知人论世: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40多岁时,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应进士举不第,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仕途上不得志,在经历了官场的喧闹后,我想此时的他更渴望宁静,归隐是他最好的选择,而山中那幽静与自然,正适合诗人此时的心境。
②从“忽到庞公栖隐处”“庞公”东汉隐士,荆州刺史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返。
作者在这里突然提到庞公,说明作者心里是非常认同庞公,同时,正所谓心有所想,身有所往,孟浩然心中想寻找一片宁静的地方,才会不知不觉中来到庞公的栖隐处,抒发了作者厌倦官场纷争归隐田园。
③“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可见,这幅画面描写的是渡头上船夫们为了争夺渡船的客人,发出阵阵喧闹的吆喝声,渡船的客人们争先恐后的登上渡船,也给人一片混乱吵杂声,似乎这里就有作者对官场尔虞我诈,混乱复杂的隐喻,作者用“争”字表明他讨厌这种环境,厌恶官场生活,而他回到鹿门一个人自由自在胜过官场争斗。
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亦”:也。
我也乘舟回到了鹿门。
人们回江村是回家,我也回鹿门,可见作者是将鹿门视为了自己的家,有谁不喜欢自己的家的,所以,更喜欢山中景。
⑤“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之所以感到寂寥,说明他的确有过对江边景(官场生活)的向往,感到隐居是寂寥的,但结合孟浩然的介绍和本首诗歌的创造背景,可知作者孟浩然40多岁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40岁后经历了长安谋仕不遇,但他其实本可以有机会再出仕的,但他却放弃了,例如: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说明他对官场的生活虽然留恋,但他更爱隐居生活,隐居生活虽然有时会感到寂寞孤独,但却自由自在,更多的是一种怡然自得。
小结:如果我们能抓住诗句中关键字、词,我们会很清楚的发现,作者留恋黄昏江边景,但更加喜爱月夜山中景,诗人希望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以庞公为引子引申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进而表达自己悠然自得的高尚情操。
三、当堂检测(4分钟):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