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学生)

合集下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3、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重点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一、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生平: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3、解释题意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南园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doc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doc

通道一中直二年级董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夜归鹿门歌主备人向掌兰备课组成员学菊利群晓英帮桂隆武课型新授课1时总课时1授课人集体备课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S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法法教学多媒体教学、引导分析法、朗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显示平台教学过程导学案二次备课(修改)导入新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谁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和王维并称“王孟”,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乂称之为孟山人。

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K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2 .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幌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o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幌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作家作品】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⑤济:渡⑥端居:安居⑦耻(ch 1 )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⑧徒:白白的⑨楫:(jí )划船用具,船桨)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 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整体感知】1. 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昼:昏:,天刚黑的时候昼已昏:(昼:白天;昏:傍晚;昼已昏:天已黄昏)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江村走去)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岩扉:,(岩洞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惟:(只有)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微观探究】:置身诗境(一)寻场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两两合作,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明确: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二)入场景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明确: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第3 页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三)比场境1、找出前两联和后两联所描写的两个场景的侧重点明确: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2、除此对比,同学们能找出两个场景内部存在的对比吗?明确: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3、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明确:两种生活指尘杂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两种人:俗人和恬然超脱的隐士【微观探究】:缘景明情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明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 (《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总结升华】1、总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思路明确: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2、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明确: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背景补充】孟浩然与鹿门山。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作为一首唐代叙事长诗,《夜归鹿门歌》以其深度的人文关怀和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成为古代华夏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名导师,在教授本诗时,如何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其精神内涵和道德情操,是本案设计的核心目标。

一、兴趣引导作为一首唐诗,一般学生的文化背景下,这首诗并不是很相识。

因此,在展开本诗导学之前,先要进行兴趣引导。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介绍本诗的作者——李白:可以结合李白的介绍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多角度感受到这位伟大诗人的魅力。

2. 划重点:分别读出本诗题目中的“夜”、“归”、“鹿门”、“歌”四个字,让学生们猜测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然后播放一张鹿门夜景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那光幕闪烁、人声鼎沸的夜晚。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们进入本诗的想象世界。

二、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时,应该区分“五言诗”的特点,以及李白的文风和思想:1. 文学风格:李白的诗歌特色是袒露、豪放、通俗易懂,最大程度上迎合了市井文人口味。

2. 思想意蕴:如同李白的诗歌,李白的一生也十分豪放、自由。

他始终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命价值,不愿意按社会规范行事。

这种思想精神反映在本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阅读理解本部分,将结合导师的课堂授课和传统阅读题进行综合性阅读。

1. 物象描写。

学生应从物象描写中寻找莫大的诗意。

2. 情感表达。

学生应剖析诗人借助情感的运用表达出对亲人的敬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3. 抒情手法。

学生应分析诗人使用的抒情手法,窥探它厚重的意蕴和内涵。

四、文本分析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设计以下内容:1. 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生应通过综合分析、理解和梳理,从宏观的角度,揭示出本诗的思想内涵。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应将焦点聚焦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提取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着重讲解音韵、形象和结构性特点。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9999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9999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编写人谢存华审核人语文教研组高二年级班姓名课题《夜归鹿门歌》课时:总2课时本案第1,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学习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学法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教材,排查疑难课前预习案学习疑问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

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七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名篇《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三、感知诗歌内容1.请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2.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及作品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传说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但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但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

2、背景介绍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原本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诗歌内容赏析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四、课堂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五、布置作业课下篙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明确:《归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高中语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泗县三中高二语文导学案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及作品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传说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但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但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

2、背景介绍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原本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诗歌内容赏析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四、课堂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五、布置作业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明确:《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得之志趣。

二、复习旧知: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三、诗歌鉴赏(一)简介作者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1、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本名_______ ,字______ 。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

以写_______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________,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

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二、赏析学案:
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三.演练学案
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诗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2、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

”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教学要点:
1.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概念; 2.运用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预习案:
1.预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22-24页,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概念含义;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预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内容,通过体会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引导:
一.朗读诗歌《夜归鹿门歌》,通过读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小组合作探究。

按照一般鉴赏诗歌的方法,完成下列的合作探究问题:
(一)看题目。

思考:从题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二)看作者。

(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和写诗背景。

(三)看主体。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夜归鹿门歌(唐代孟浩然)
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改: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思考:1.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认为哪首诗更好?为什么?
2.被删减的诗句写的是哪些地方的景?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
点?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任选其中一、两句进行分析。

3.全诗按照时间空间顺序,描写了哪些地方的场景,请找出这些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些个场景。

三.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请查阅资料或者结合你所知道实际情况分析说明。

(1)隐逸缘由:①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②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③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④以隐求名,期待重用.(2)两种处世观点:文死谏,武死战(人生价值观——积极入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价值观——消极出仕)总结:对于该不该归隐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古人做出怎样的抉择,都没有对错,忠情于自己既定的人生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

一生怀才不遇,布衣一盛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著有《孟浩然集》,名篇有《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山水田园诗的祖宗——陶渊明[东晋]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谢灵运[南朝·宋]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等(2)作者背后的经典故事:3、解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4、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翻译):首联: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颔联: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颈联:鹿门山的月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突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尾联: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置身诗境问题设置:诗歌中选择了哪些意象?展开联想从意象的归类中你看到了几幅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意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画面:山中景:山中有悠然的钟声;山中有朦胧的月光;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幽静冷清)2、缘景明情问题设置:文中作者的情感指向是什么?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培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态。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归隐之情与人生思考。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孟浩然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试不第,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所作。

诗人决心归隐,但又深感人生道路的艰难。

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写下了这首诗。

四、文本解读1、诗歌原文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诗句翻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走向江村,我也乘着小船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光照亮了朦胧的树影,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德公隐居的地方。

石门对着松树间的小路,一直都是那么寂寥,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3、内容分析(1)首联“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描绘了傍晚时分,山寺传来钟声,渡口人们喧闹争渡的场景。

“昼已昏”点明时间,“钟鸣”以动衬静,衬托出山寺的宁静。

“争渡喧”则写出了世俗之人归家的急切和喧闹。

(2)颔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写世人回家,后句写诗人归鹿门,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与世俗之人不同的选择和心境。

(3)颈联“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描绘了鹿门山在月光下的美景,诗人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德公隐居的地方,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夜归鹿门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归鹿门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孟浩然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拓宽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夜归鹿门歌》的注释译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每课时教学内容:讲解诗歌、鉴赏与讨论、创意表达等。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高二语文组高考试卷对古代诗词的考查内容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部分笔读原诗让我来抄写一遍《夜归鹿门歌》。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人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写作背景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在外游历数年后返乡,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1、让我来整理一下诗人的归途见闻: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2、我要仔细想一下“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的意思,特别是其中的“开”“忽”二字,值得细细玩味: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3、题目中有一“归”字,这首诗中走向归途的可并非诗人自己,让我对他们的目的地分别作以归纳比较,挖掘一下“归”的涵义: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4、我来想像一下诗人“归”后的生活状态——我的想像在诗中可是有依据的哦!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5、通过此诗,我看到的诗人形象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6、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都有或曾经有“兼济天下”的想法,可是这些人又往往都难酬壮志,有趣的是他们选择了种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来度过余年,我们小组要选择一个最熟悉的人来评价一下他所选择的生活: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共同结论是第三部分我对自己说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第四部分且试霜刃第五部分何事锁眉头我还有疑惑:我又想到了:【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预习】一、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有《孟浩然集》。

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二、背景资料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时的作品。

三、四、积累1、字音辨识栖隐()岩扉()寂寥()喧闹()轩冕()揖让()耆年()2、词语解释渔梁渡头争渡喧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3、名句填空山寺钟鸣昼已昏,。

岩扉松径长寂寥,。

,暮禽相与还。

(王维《归嵩山作》)吾爱孟夫子,。

(李白《赠孟浩然》)导学过程:一、导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第周第课时《夜归鹿门歌》导学案【预习】一、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有《孟浩然集》。

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二、背景资料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时的作品。

三、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是谢灵运,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裴迪、储光羲、常建等。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夜归鹿门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诗人简介2.1 诗人孟浩生简介介绍孟浩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2 孟浩生的诗风特点分析孟浩生诗风的清新、淡雅、自然等特点。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内容概述讲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描绘诗人夜归鹿门所见所感。

3.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鹿门”、“夜江”、“月”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诗歌在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诗歌鉴赏4.1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4.2 欣赏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画面,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3 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第五章:拓展与提升5.1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夜晚的诗篇,与《夜归鹿门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5.2 创作练习以“夜”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5.3 文化探究了解古代诗人夜晚活动的习俗,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夜归鹿门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6.2 问题解答学生提出关于《夜归鹿门歌》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第七章:古代文学背景7.1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唐代的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7.2 诗歌流派简介讲解唐代诗歌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并与孟浩然的诗风进行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生平: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2.了解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自主检测】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字______。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

以写_______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

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整体感知】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感,初步感知。

(1)诗的前四句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的其活动?并概括所写场景。

(2)诗的后四句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概括所写场景。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诗歌内容赏析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2.分析第2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学习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合作探究1】——置身诗境一、寻场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二、入场景——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

三、比场境1.找出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两个场景的侧重点。

2.除此对比,同学们能找出两个场景内部存在的对比吗?3.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

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合作探究2】——缘景明情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总结升华】1.总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思路。

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2.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训练案举一反三—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炼字提问:你认为“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是一首七言律诗,该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韵味悠长。

B.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歌行体诗,诗题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C.“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评价王维的话。

D.《长恨歌》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为名。

3.名句名篇默写填空——孟浩然作品:①《春晓》:②《过故人庄》:,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

③《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④《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

⑤《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4.《夜归鹿门歌》与孟浩然《归嵩山作》对比阅读,比较它们诗境(选择的意象,,情感,,营造的意境)的异同。

归嵩山作孟浩然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5.请运用缘景明情的思路(绘景——析景——摹形——溯情)分析鉴赏《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文本卡片】——李白与孟浩然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①,风流②天下闻。

红颜③弃轩冕④,白首卧松云⑤。

醉月⑥频中圣⑦,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⑧可仰,徒此⑨揖清芬⑩。

【词语解释】①夫子:对男子的敬称。

②风流: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④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指退隐山林。

⑥醉月:月下醉酒。

⑦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⑧安:岂。

⑨徒此:惟有在此。

⑩揖清芬:向高风清韵致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

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

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

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

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

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

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

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

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送别,情自依依。

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素养案夯实语文基础,提高人文修养初中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孔子语录》《鱼我所欲也》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

4.《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1),;(2),;(3),;(4),。

5.《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是:(1);(2);(3),;(4)。

6.《论语十则》中,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

9.《论语十则》中的“”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1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11.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2.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

规范书写《夜归鹿门歌》【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