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5f9a003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4.png)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一、制度设计:1.目标和原则:确保医疗安全事件的及时上报,促进事故的处理和预防,保障患者权益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2.管理机构:建立医疗安全委员会,负责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制定上报制度和流程,提供政策支持和培训等。
3.设立责任部门:明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责任部门,如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负责接收、登记和处理上报事件。
4.信息库建设:建立医疗安全事件信息系统,包括事件登记、溯源追责、统计分析和风险评估等功能,为事件处理和事故预防提供数据支持。
5.奖惩机制: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对积极上报和质量改进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故意瞒报或不配合处理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
二、流程建立:1.发现事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任何医疗安全风险或不良事件时,应立即向责任部门报告,责任部门应设立专人接收上报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2.事件登记:责任部门接收到上报后,应及时进行事件登记,记录事件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涉及人员、患者情况以及事件的性质和后果等。
3.事件调查:责任部门组织调查小组进行详细的事实调查,收集证据,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和责任主体,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4.事件处理:医疗机构根据调查报告,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对责任人的处罚和整改措施的落实,以及对受伤患者的赔偿和善后工作等。
5.信息反馈:医疗机构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件处理情况,并向相关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信息反馈,做到阳光透明。
三、案例分析:假设医院发生了一起手术中发生器械残留的不良事件。
按照上报制度和流程,事件发生后,手术人员及时将事件向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报告,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登记案件,并成立调查小组进行调查。
调查小组通过核查手术室的手术记录、手术器械日志和医疗废物处理等资料,发现事件是由于手术室护士在手术结束后未及时清点手术器械导致的。
调查小组撰写了调查报告,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包括加强手术室器械清点培训和定期进行手术室巡查等。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f60825d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9.png)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安全隐患、预防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疗发展、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实现卫生部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落实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和隐患主动报告制度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 目的_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分析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反馈医院管理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制度、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总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和隐患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必须按照具体的报告形式和程序进行报告,不属于本次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内容报告。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和医院运行过程中,可能影响患者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可能引起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事件。
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2) 分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严重程度分为4级:I 类事件(警告事件)——非由于疾病的自然进展而导致的意外死亡或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的医学治疗过程中,由诊断和治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引起的对患者身体和功能的损害。
第三类事件(没有后果的事件)——尽管发生了虚假事实,但并未对患者的身体和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后果轻微,无需任何治疗即可完全康复。
IV类事件(隐藏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尚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原则:(一)第一类、第二类事件属于强制报告的类别,报告原则按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和卫生部《重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
过失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卫一发[2002]206号)执行。
(2) III 类和 IV 类事件报告是自愿的、保密的、非惩罚性的和公开的。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164cccd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b.png)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一、背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为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减少并及时妥善处理医院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卫计委《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2011]4号),结合《三级中医医院评审实施细则(2017版)》的具体要求,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定义及范围(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范围:涵盖医疗、护理、感染管理、医疗器械管理和运行、行政后勤等各个部门,具体包括:1. 诊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非正常死亡、严重并发症、严重功能障碍及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
2. 药物、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导致的医疗事件。
3. 医院感染事件。
4. 医疗设备故障导致的医疗事件。
5. 医疗环境不良导致的医疗事件。
6.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
7. 其他可能导致患者伤害的医疗安全事件。
三、报告制度(一)报告原则1. 主动报告:医务人员应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2. 及时报告:发生或者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及时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3. 保密性:对报告人主动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医务科等专人专职受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将严格保密。
4. 非处罚性:凡主动报告者为无责非追究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医疗责任追究和医疗技术鉴定等依据。
(二)报告程序1. 科室报告:医务人员发现或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dabff9b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b.png)
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一、引言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疗行为、医疗设备、药品、医疗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患者伤害或死亡事件。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加强医疗监管,规范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工作,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及范围2.1 定义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疗行为、医疗设备、药品、医疗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患者伤害或死亡事件。
2.2 范围医疗不良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医疗技术性事件:包括误诊、漏诊、手术并发症、医疗操作失误等。
(2)医疗设备性事件:包括设备故障、设备使用不当等。
(3)药品性事件:包括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使用错误等。
(4)医疗环境性事件:包括医院感染、医疗环境安全隐患等。
三、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原则3.1 及时性: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及时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3.2 真实性:上报的医疗不良事件应真实可靠,不得隐瞒、虚报、篡改。
3.3 保密性:对涉及个人隐私的医疗不良事件,应严格保密,保护患者权益。
四、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4.1 科室内部上报: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在2小时内向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报告。
4.2 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进行初步核实,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处理。
4.3 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应在4小时内将初步核实结果上报医院领导,并根据领导指示进行进一步处理。
4.4 医院领导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5 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应定期对医疗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五、医疗不良事件的处理5.1 对发生医疗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医务人员的主观过错,进行相应的处理。
5.2 对发生医疗不良事件的科室,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科室的管理责任,进行相应的处理。
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7825768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6.png)
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一、引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可能导致患者伤害或死亡的事件。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医院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以促进医疗安全的持续改进。
本文将介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的相关内容。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可能导致患者伤害或死亡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医疗错误、手术并发症、药品不良反应、设备故障、患者跌倒等。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可能导致患者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甚至死亡,同时也可能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产生负面影响。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1. 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的目的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医疗安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纠正医疗安全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2.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的责任主体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的责任主体是医院全体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积极配合医院进行调查和处理。
3.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的时间和方式医务人员应当自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之日起72小时内,通过医院指定的上报渠道(如电话、邮件、网络等)向医院医疗安全管理部门报告。
4.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的内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信息:事件发生的日期和时间、事件发生的科室和地点、涉及的患者基本信息、事件的具体情况、事件的可能原因和后果、已采取或拟采取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等。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调查和处理流程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调查医院医疗安全管理部门接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
调查人员应当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后果和可能原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2.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处理医院医疗安全管理部门根据调查报告,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
对于涉及医疗质量问题的,应当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f3ad3d4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3.png)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符合规范、损害患者安全和健康的事件。
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制度和流程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
一、明确责任主体。
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上报责任主体,一般是由质量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或专门的不良事件管理小组负责。
他们负责指导和监督不良事件的上报工作,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保障上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规定上报标准。
医疗机构应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要求,制定明确的不良事件上报标准,包括事件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科室和人员、事件的描述和后果等。
规定清晰的上报标准有助于提高上报的准确度和完整性,为事件调查和处理提供有力依据。
四、明确上报流程。
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不良事件上报流程,明确上报的步骤和环节。
一般包括填写上报表格、汇总和审核上报材料、交由质量管理部门或不良事件管理小组进行调查和处理等。
上报流程应简洁明确,避免繁琐和冗长,以提高工作效率。
五、保护举报人权益。
医疗机构应明确保护举报人的权益,不得对其进行打击报复。
可以建立匿名举报制度,保障举报人的隐私和安全。
同时,还应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教育,让医务人员知晓举报行为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一、事件上报。
事件的上报可以由医务人员或相关部门主动上报,也可以由患者和家属进行举报。
上报时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填写上报表格,描述事件的时间和地点、事件经过、涉及的人员和科室等详细情况。
二、上报材料审核。
负责上报工作的部门接收上报材料后,要进行审核,检查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一般包括对材料的内容、相关证据的真实性、涉及人员的确认等核查工作。
三、事件调查和处理。
当上报材料审核通过后,医疗机构应成立不良事件调查处理小组,对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和处理。
调查可以采取询问当事人、查阅病历资料、检查医疗器械、召开听证会等方式,以获得准确的事件经过和原因。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80def48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c.png)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普遍建立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旨在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下面将介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流程1.事件发生: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或患者及其家属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2.事件报告:相关人员应按照医疗机构制定的报告流程,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给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部门或专门的事件管理部门。
3.事件调查:质量管理部门或事件管理部门将对报告的事件进行调查。
调查主要包括通过查看病历、会诊、专家评估等方式,获取事件发生的详细情况和原因。
4.事件评估:调查结果通常将呈交给医疗机构的专家组进行评估。
专家组将综合调查结果,判断事件的严重程度和责任归属。
5.报告结果:医疗机构将调查结果和评估意见整理成报告,并将报告存档。
如果事件涉及医疗纠纷或赔偿需求,相关报告将作为依据。
6.处理措施:医疗机构根据专家组的评估意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处理措施可包括对责任人员的纪律处分、对制度漏洞的改进以及对患者的赔偿等。
7.完善制度:医疗机构应及时总结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经验,根据事件反馈的问题,改进相关制度和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影响与意义1.导致医疗过失的原因得到深入挖掘,有助于改进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
2.通过报告和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医疗质量意识,从而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3.事件报告和处理能够增强医疗机构的公信力,在群众中树立起医院的良好形象。
总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工作,共同维护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834d6ec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b.png)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1.制度目标:2.制度范围和依据:3.上报主体和责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主体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内部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患者。
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检验技师等。
管理人员包括院长、副院长、质控科科长等。
患者及其家属也可以直接向医疗机构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上报。
每个主体在上报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如医务人员要及时发现和上报安全问题,管理人员要及时处理和经验总结,患者及其家属要配合医疗机构的调查。
4.上报内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内容主要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患者基本情况、事件经过、原因分析、危害程度、处理措施和后续监测等。
对于严重的不良事件,还需要将相关资料和证据一并上报,如病历记录、治疗方案、手术记录等。
5.上报时间和方式: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流程1.事件发现和报告: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医疗安全问题或不良事件后,应当及时报告给所在科室或部门的负责人,如果负责人无法解决或认为需要上级机构介入的,应当将事件报告给上级管理人员。
2.事件调查和处理:上级管理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处理。
调查过程中应当进行现场勘查、询问相关人员、收集证据和资料等工作,以查明事件的真实原因和责任人。
根据调查结果,决定处理措施,如对相关人员进行警告、停职、辞退等,并采取改进措施以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上报和记录: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将事件调查和处理结果上报给上级医疗行政部门或相关监管机构。
上报的内容应当准确、详细,并附上相关资料和证据。
医疗机构还要将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包括事件的发生、调查过程、处理结果和后续监测等。
4.监测和总结:医疗机构应当对上报事件进行监测和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事件的上报和调查处理,医疗机构可以积累经验教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和质量管理,提升医疗安全水平。
5.反馈和通报:医疗机构应当向上级医疗行政部门或相关监管机构及时反馈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督和评估。
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ecfe43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5.png)
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是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不良事件上报的定义、重要性、上报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一、不良事件上报的定义。
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对患者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的意外事件,包括医疗操作失误、药物过敏、感染等。
不良事件上报是指医疗机构内部对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和报告的制度。
二、不良事件上报的重要性。
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现和纠正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通过上报不良事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三、不良事件上报流程。
1. 发现不良事件,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发现不良事件,应当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等。
2. 报告上级部门,一旦发现不良事件,医护人员应当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包括医院管理部门、质控部门等。
3. 归档记录,医疗机构应当对不良事件进行归档记录,包括事件的详细情况、原因分析、处理措施等。
4. 分析总结,医疗机构应当对不良事件进行定期的分析总结,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四、不良事件上报的注意事项。
1. 及时性,不良事件上报应当及时进行,不能拖延或隐瞒。
2. 完整性,上报的内容应当准确、完整,包括事件的详细情况、原因分析、处理措施等。
3. 保密性,不良事件上报的内容应当严格保密,避免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4. 责任追究,对于发生的不良事件,医疗机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以上就是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的相关介绍,希望医疗机构能够重视不良事件上报工作,加强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副本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5d72277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a.png)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副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副本一、引言在医疗行业,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成为了医疗行业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的制度和流程,并探讨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和效果。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1、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可能影响患者安全和疗效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差错、感染、意外伤害等。
2、上报范围:所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论严重程度,均应上报。
3、上报时间:发生不良事件后,相关医务人员应立即报告给上级领导,并在24小时内向相关部门提交详细报告。
4、报告格式:报告应采用统一格式,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经过、原因分析、处理措施及效果等。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流程1、事件发现: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任何可能的不良事件,立即报告给上级领导。
2、初步评估:上级领导接到报告后,进行初步评估,并指导下属进行事件调查。
3、详细调查:对事件进行详细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原因,确定责任人。
4、报告撰写: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详细报告,内容包括事件经过、原因分析、处理措施及效果等。
5、审核提交:报告经上级领导审核后,提交给相关部门。
6、反馈与改进:相关部门对报告进行评估,提出反馈意见,并督促医疗机构进行整改。
四、案例分析以某医院为例,该医院实施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后,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并上报了一起药物误用事件。
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相关人员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原因是护士在药品核对过程中疏忽,导致了误用。
针对这一事件,医院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整改,包括加强药品管理、严格核对程序等,有效降低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五、总结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明确的制度和流程,医疗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事件,从而降低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医院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院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c2af0cd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9.png)
医院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一、引言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患沟通、加强医疗监管和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措施。
为规范医院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工作,提高上报质量和效率,及时发现并排除医疗安全隐患,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
二、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医院运行,特别是临床诊疗过程中,任何造成或可能造成患者非预期的人身伤害、痛苦和负担增加的事件和因素,以及影响医院正常运行和危害医院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事件和因素。
三、医疗不良事件的种类医疗不良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医疗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事件,包括:医疗信息传递错误事件、治疗错误事件、方法技术错误事件、药物医嘱/使用错误(医生)、检查事件、麻醉事件、诊疗记录事件、知情同意事件、非预期事件、手术事件、医疗投诉事件、产伤事件、呼吸机事件、择期手术后并发症事件、医源性气胸事件、医源性意外事件等。
2. 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等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导致的患者伤害。
3. 医院环境、设施、设备等存在安全隐患导致的患者伤害。
4. 医院内部管理混乱、工作流程不合理导致的医疗不良事件。
5. 医患沟通不良导致的医疗不良事件。
6. 医院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的事件。
四、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1. 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目击者应立即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救治,并保护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2. 当事人或目击者应在第一时间内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3. 科室负责人应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将事件的基本情况、初步调查结果和采取的措施上报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
4. 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在接到科室上报后48小时内召开会议,对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5篇)
![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14f24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3.png)
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特制定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具体如下。
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
是指特殊的、意外发生的事件;与常规不相一致的护理和治疗。
二、各科室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由当事人或发现者及时登记发生的经过、原因、后果。
护士长经常检查,定期____讨论和总结。
三、发生不良事件时,要积极采取补救或抢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四、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并保留患者的标本,以备鉴定研究之用。
五、不良事件报告:(一)发生不良事件时,责任者要立即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____小时内书面报告护理部(特殊情况可在____小时内报告);重大事故要立即电话报告护理部及科主任,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院长报告。
(二)范围:凡是不符合常规护理和治疗,预期结果以外所发生的非正常事件均应上报。
如:给药差错、压疮(院内)、跌倒、管道滑脱、输血、约束具使用问题、转运过程问题及其他的意外事件。
(三)不良事件报告人员须认真填写《吕梁市人民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应详实说明如下内容:1、不良事件涉及患者身份资料;2、不良事件发生时段;3、报告事件类型(给药差错、跌倒、压疮、管路滑脱、意外事件及其它);4、患者目前状态;5、原因分析;6、整改措施。
六、不良事件发生后,按性质、情节轻重分别____全科、全院有关人员进行讨论,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确定事故性质,提出处理意见。
七、针对科室报告的不良事件,护理部每季____护理质量安全委员会成员进行讨论,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并跟踪检查改进意见的落实情况,落实情况列入科室年终考评内容。
八、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和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发现时,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九、免罚及奖励1、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科室或责任人,根据给病人造成的后果,经护理质量安全委员会讨论减轻或免于处罚。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f3acb71af01dc281e53af0c4.png)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结合《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患者安全目标》,特制定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具体如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分三个级别:(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Ⅰ、Ⅱ级为重大事件,Ⅲ、Ⅳ级为一般事件。
二、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主动性和非处罚性的特点。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0eb37430aeaad1f347933f3b.png)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结合《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患者安全目标》,特制定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具体如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分三个级别:(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Ⅰ、Ⅱ级为重大事件,Ⅲ、Ⅳ级为一般事件。
二、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be8a316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d.png)
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建立的一套规范化的程序,用于及时、准确地收集、报告和处理不良事件,以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对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不良事件上报的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不良事件的定义。
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对患者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的事件,包括医疗错误、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等。
不良事件的上报范围应包括医疗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如诊断、治疗、护理、药品使用等。
二、不良事件上报的流程。
1. 发现不良事件,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现不良事件时,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的管理部门或专门的不良事件管理部门报告。
2. 登记报告,医疗机构接到不良事件报告后,应当立即对事件进行登记,并尽快进行初步调查,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可能的原因。
3. 归类分级,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归类分级,对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事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4. 分析原因,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专门的不良事件分析小组,对不良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责任所在,并提出改进措施。
5. 报告上级部门,对于严重的不良事件,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报告,并按照要求配合调查和处理。
6. 完善制度,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时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三、注意事项。
1. 不良事件上报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不得隐瞒、瞒报或谎报。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不良事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3. 对于不良事件的处理,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依规进行,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防止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结语。
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应当重视不良事件上报工作,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共同维护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654a80df7ec4afe04a1dfd4.png)
xx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结合《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患者安全目标》,特制定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具体如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xx功能丧失。
分三个级别:(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xx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人以上xx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xx。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xx错误,未形成事实。
Ⅰ、Ⅱ级为重大事件,Ⅲ、Ⅳ级为一般事件。
二、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xx,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主动性和非处罚性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结合《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患者安全目标》,特制定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具体如下: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一)定义
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分三个级别:
(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Ⅰ、Ⅱ级为重大事件,Ⅲ、Ⅳ级为一般事件。
二、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主动性和非处罚性的特点。
1、主动性:医院倡导各科室、部门和个人自愿参与,主动报告不良事件。
2、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三、接收报告单位: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表上报相应职能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分析处理。
其中:
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由医务科处理。
2、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由护理部处理。
3、院感安全(不良)事件由院感科处理。
4、药品安全(不良)事件由药剂科处理。
5、器械、设备安全(不良)事件由设备科处理。
6、设施安全(不良)事件由总务部处理。
7、医德医风违法乱纪(不良)事件由院办处理。
8、消防、治安安全(不良)事件由保卫科处理。
四、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
书面报告:
(一)Ⅰ、Ⅱ级事件报告流程
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Ⅰ、Ⅱ级事件,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向医务科、护理部报告。
同时在1个工作日内填报《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至医务科或护理部;由其核实结果后再上报分管院领导。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流程
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Ⅲ、Ⅳ级事件时,当事人需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在1-2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上交至医务科或护理部,并提出初步的质量改进建议。
(三)医务科、护理部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与相关科室共同分析问题,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在7个工作日内提出建议,反馈给科室,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
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备案,每季度进行总结,依据评定标准,提出奖惩意见,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上报院长办公会决议。
紧急电话:
仅限于在安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紧急情况使用。
并随后履行书面补报。
夜间及节假日应统一上报医院总值班。
上班时间直报上述职能部门。
如果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涉及2个或者2个以上部门,由相应职能部门协调共同解决,必要时召开部门间联席会议。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监管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实行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相关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及病区参与的管理体系。
各临床科室、病区应积极主动上报,全院年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案例,要求每百张床位至少≥10例。
对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科室应及时总结,提出科室质量与安全改进措施。
职能部门应对科室上报安全(不良)事件及时给予调查及核实,给出改进意见,每季度进行汇总,并提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应针对各职能部门上报的安全(不良)事件,每半年召开一次评估总结会议,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各职能部门,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六、奖惩制度:
1、主动报告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并积极整改的科室与个人,视情节轻重可减轻或免于处罚。
如上报的事件对科室或医院从管理体系、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上的流程再造有显著帮助,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者,每次根据医院《考核细则》加3分。
2、当事人或科室在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Ⅲ-Ⅳ级)发生后未及时上报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的,主管部门从其它途径获知的,视情节轻重给予10分扣分,由此引发纠纷或事故的(Ⅰ-Ⅱ级)另按本院医疗纠纷处置办法处罚。
3、发生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未主动报告的个人或科室取消评优资格。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 2017年1月修订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处理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