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骨架和内吞作用的抑制、激活剂
细胞骨架及其调控机制
细胞骨架及其调控机制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各种器官、分子和结构紧密相连、协同作用,完成细胞的各种功能。
细胞骨架就像细胞的“肌肉与骨骼”,维持着细胞的形态与机能。
本文将从细胞骨架的组成、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细胞骨架的组成细胞骨架是由三种类别的蛋白质纤维组成的:微管、中间纤维和微丝。
微管由α-和β-微管蛋白聚合而成,是直径较大的管状结构,长度可达数十微米。
微管的组装和解组装部分依赖于动力蛋白驱动。
由于微管的极性性,其在细胞架构中形成了一个极性方向性明显的平台;中间纤维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中间纤维蛋白组成的二级结构,它们的直径较大,为10纳米左右;微丝是一种直径约为7nm的细长蛋白质纤维,由肌球蛋白及其变异体组成,富含细胞质中。
除此之外,细胞骨架还有许多与上述三类纤维不同的细胞骨架相关的小分子或蛋白基质特征,比如透明质酸、紧密连接等。
这些小分子和蛋白能够帮助细胞骨架保持稳定性,是组成整个细胞骨架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细胞骨架的功能1. 维持细胞形态细胞骨架能够维持细胞的稳定性和形态,确保细胞能够正常生长和分裂。
通过动态调整不同类型的细胞骨架结构,细胞能够响应外界的各种刺激,完成细胞向多种形态转换,包括缩小变形细胞、伸出伸长的细胞、收缩的胚胎发育细胞等。
2. 机械支撑与运动细胞骨架在细胞内的机械支撑和细胞运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微管与细胞质元件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微管网之间相互作用,有助于染色体的分离。
中间纤维则常被用作隔离器官的“弹性结构”,在许多不同的细胞类型中起到支撑细胞组织结构的作用。
微丝通过构建肌肉纤维,实现了许多关键的生物学功能,例如细胞肌动力学、细胞吞噬、细胞迁移等。
3. 分子运输和细胞分裂细胞骨架是参与细胞分裂并分子物质运输的关键因素。
微管与亚微米的分子运动和分布过程中相互作用,对细胞质的运输和分子的分布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动态调节的微管和微丝被逐渐组织和重组,释放出综合物、染色体和新细胞膜等关键分子,帮助细胞实现有序的分裂过程。
细胞骨架和细胞膜动态变化的调节机制
细胞骨架和细胞膜动态变化的调节机制细胞是生命的最小单位,它在生命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细胞骨架和细胞膜是细胞内重要的组成部分。
细胞骨架是细胞质内基本的组织结构,细胞膜则是细胞的外部界面,两者相互作用构建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骨架和细胞膜动态变化的调节机制是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细胞质中的不同类型的长链蛋白分子组成的网状结构,通过相互交联,构成了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和细胞过程所需的结构。
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微丝、中间纤维和微管。
1. 微丝微丝是由肌动蛋白分子聚合而成的细胞骨架,直径为6-8nm。
微丝是许多细胞的运动和变形的原动力。
例如,在细胞的肌肉中,微丝的收缩能够使肌肉变形;在大多数细胞内,微丝的细胞质边缘朝外的扩张能够使细胞的周长增加,产生胞足等突出结构。
2. 中间纤维中间纤维是由中间纤维蛋白聚合而成的细胞骨架,直径为10nm。
中间纤维一般分布在细胞的肌肉组织内,对细胞需要的张力提供支持。
此外,中间纤维也参与了细胞内不同种类的信号传递。
3. 微管微管是由微管蛋白分子聚合而成的细胞骨架,直径为25nm。
微管在细胞的组成和细胞分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分裂中,微管形成纺锤体,并负责将染色体正确地分配到两个新细胞内。
二、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外部界面,由磷脂双层和膜蛋白构成,磷脂双层还包括许多不同的脂质和膜结合蛋白。
细胞膜主要起到保持细胞形态、维持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细胞信号的转导等功能。
细胞膜的动态变化和调节机制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
比如,细胞膜的形态变化与细胞质骨架相互关联,通过细胞骨架的调节,可以将细胞膜变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例如胞足、伪足和排列在微绒毛上的许多微鬃等。
此外,膜蛋白也可以通过转运蛋白和内吞作用调节细胞膜的动态变化。
正常的细胞膜需要保持其平衡态,这种平衡态通过细胞膜的内外侧之间的运输进行维持。
在某些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如白细胞迁移、炎症和肿瘤形成等情况下,细胞膜内吞的增强通常发生。
新概念疫苗考试重点
新概念疫苗一、名词解释1.新概念疫苗:与传统疫苗成分,机制,作用不同,且能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新型疫苗。
(1.成分不同:传统疫苗多为死疫苗/减毒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新概念疫苗则为编码无毒力抗原蛋白的病毒核酸或能激发特异性机体免疫应答的细胞疫苗2.机制不同:传统疫苗主要靠病毒的抗原蛋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保护抗体,新型疫苗不仅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保护抗体,而且能激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3.作用不同:传统疫苗只能起一定预防作用,新型疫苗不仅能预防疾病,且更能起到特异性治疗作用)2.核酸疫苗:把编码外源蛋白基因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到动物体内, 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3.T细胞疫苗:将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导致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活化并灭活后作为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致病性T细胞或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消除或减轻这些细胞的致病作用.称为T细胞疫苗4.T细胞表位:抗原经过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后,由MHC分子递呈给T细胞受体(TCR)的短肽。
5.树突状细胞(DC)疫苗:荷载抗原的DC具有疫苗的功能,故称~6.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7.专职APC: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8.内源性抗原:APC内合成的,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9.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10.交叉递呈:有些APC的MHC-I类分子具有提呈外源性抗原给CD8+细胞的能力。
11.Th1:特征性分泌IL-2、IFN-γ、LT等细胞因子,主要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和巨噬细胞活化等细胞免疫反应。
12.Th2:特征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细胞因子,主要促成B细胞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
Src、FAK对E-cadherin和integrin介导的串联以及肿瘤浸润、转移的影响
Src、FAK对E-cadherin和integrin介导的串联以及肿瘤浸润、转移的影响周俭珊;黄海燕【摘要】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整合素(Integrin)在协调控制细胞基本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形态发生、组织分化、伤口愈合、免疫监视、炎症反应、肿瘤进展和转移等.然而,目前调节钙黏蛋白和整合素之间通信的根本性分子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尽管大量的证据支持两种黏附受体家族间存在有精细调控的串联,而且这种串联可以影响他们的表达、翻转、定位和/或功能,并可根据细胞内外的环境背景来增强或抑制黏附连接,然而这些重要的现象中涉及到的分子和分子调控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和FAK与整合素和钙黏蛋白调控的细胞间黏附和信号转导的过程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是综述Src及FAK在串联中的重要作用,及探讨这种串联对肿瘤细胞的集体迁移、浸润和转移的潜力的影响.【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6(027)001【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钙黏蛋白;整合素;串联;Src;FAK【作者】周俭珊;黄海燕【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襄阳 443000;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襄阳4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所谓分子串联是指信号通路间的通信,在细胞生物学中起着核心作用,使细胞能够连接到相邻细胞或者较远的分子功能组件,来产生协同或拮抗效应,最终产生生物学效果[1]。
细胞间最重要的串联事件是连接到整合素和钙黏蛋白家族的黏附分子受体的信号网络。
钙黏蛋白(E-cadherins)和整合素(Integrins)是在上皮中分别介导细胞和细胞间、细胞和胞外基质间黏附的主要分子。
已有研究证实,这些分子参与了如细胞迁移、增殖、分化,生存和基因表达等重要生物过程的调节。
大量的体内和体外实验都证明了在细胞黏附和移动过程中E-cadherins和Integrins两者介导的连接存在着串联,且这种串联可以调控肿瘤细胞的可塑性,在肿瘤细胞的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
医学细胞生物学专业英语词汇
医学细胞生物学专业英语词汇* acrocentric chromosome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actin 肌动蛋白 actin filament 肌动蛋白丝 actinomycin D 放线菌素D activator 活化物 active transport 主动运输 adenine 腺嘌呤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MP 腺苷一磷酸, 腺苷酸 adenyl cyclase, AC 腺苷酸环化酶 adhesion plaque 黏着斑agranular endoplasmic reticulum 无颗粒内质网 Alzheimer disease 阿尔茨海默病 amino acid 氨基酸 aminoacyl site, A site 氨基酰位,A位 amitosis; direct division 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amphipathic molecule 双型性分子anaphase 后期anchoring junction 锚定连接 annular granule 孔环颗粒 anticoding strand 反编码链 antigen 抗原antiparallel 逆平行性 apoptic body 凋亡小体 apoptosis 凋亡assembly 组装aster 星体asymmetry 不对称性autolysis 自溶作用 autophagolysosome 自噬性溶酶体 autophagy 自噬作用autoradiography 放射自显影技术 autosome 常染色体 B lymphocyte B淋巴细胞bacteria 细菌 base substitution 碱基替换 belt desmosome 带状桥粒bioblast 生命小体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 生物大分子 biomembrane 生物膜biotechnology 生物技术 bivalent 二价体 breakage 断裂 cadherin 钙粘连素calmodulin, CaM 钙调蛋白 cAMP 环一磷酸腺苷 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环一磷酸腺苷依赖型蛋白激酶capping 戴帽 carrier protein 载体蛋白 cat cry syndrome 猫叫综合症cell division cycle gene CDC基因 cell 细胞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细胞分子生物学 cel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 cell coat; glycocalyx 细胞衣;糖萼 cell culture 细胞培养 cell cycle 细胞周期cell cycle-regulating protein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 cell cycle time 细胞周期时间 cell determination 细胞决定 cell differentiation 细胞分化 cell division cycle, CDC 细胞分裂周期 cell division cycle gene, CDC gene 细胞分裂周期基因 cell engineering 细胞工程 cell fractionation 细胞分级分离cell fusion 细胞融合 cell junction 细胞连接 cell line 细胞系 cell membrane; plasma membrane 细胞膜;质膜 cell plate 细胞板 cell proliferation 细胞增殖 cell recognition 细胞识别 cell surface antigen 细胞表面抗原 cell theory 细胞学说 cell strain 细胞株 cell aging 细胞衰老cell synchronization 细胞同步化 cellular oxidation 细胞氧化 cellular respiration 细胞呼吸 central granule 中央颗粒 centromere 着丝粒 chalone 抑素 channel protein 通道蛋白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化学渗透假说chiasmata 交叉 cholesterol 胆固醇chromatid 染色单体 chromatin 染色质 chromomere 染色粒 chromosome 染色体 chromosome arm 染色体臂 chromosome banding 染色体带 chromosome disease 染色体病 chromosome engineering 染色体工程 chromosome scaffold 染色体支架 chromosome syndrome 染色体综合症 cis Golgi network 顺面高尔基网状结构 cisterna(pl. cisternae)扁平囊 clathrin 笼蛋白 clone 克隆coated pit 有被小窝 coated vesicle 包被小泡 coding strand 编码链 codon 密码子 codon degeneracy 密码子兼并性 coenzyme 辅酶 collagenfibronectin, FN 纤连蛋白 communication junction 通讯连接 complementation 互补性condensation stage 凝集期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connexin 连接子 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 结构异染色质continuous microtubules 极微管 converting enzyme 转变酶crista(pl. cristae)嵴 cyanine 胞嘧啶 cyclin 细胞周期素cydoeximide 放线菌酮 cytidine monophosphate, CMP 胞苷一磷酸,胞苷酸cytokinesis 细胞质分裂 cytology 细胞学 cytoplasm 细胞质 cytoplasm engineering 细胞质工程 cytoplasm substitution 细胞质代换 cytoplasmic plaque 胞质斑 cytoskeleton 细胞骨架 dark field microscope 暗视野显微镜dedifferentiation 去分化 degeneracy 兼并 deletion 缺失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密度梯度离心 deoxyadenosine monophosphate, dAMP 脱氧腺苷酸 deoxycytidine monophosphate, dCMP 脱氧胞苷酸 deoxyguanosine monophosphate, dGMP 脱氧鸟苷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脱氧核糖核酸deoxythymidine monophosphate, dTMP 脱氧胸苷酸 desmosome 桥粒 diakinesis 终变期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差速离心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差异性表达 differentiation induction 分化诱导 differentiation inhibition 分化抑制 diplococcus pneumonia 肺炎双球菌diplotene 双线期 disassembly 去组装 DNA probe DNA探针 DNA synthesis phase DNA合成期 dosage compensation 剂量补偿 doublet 二联管 duplication 重复 effector 效应器 electric coupling 电偶联 electron microscope 电子显微镜 elementary particle 基粒 eletronfusion 电融合 elongation factor, EF 延长因子 embryonic induction 胚胎诱导作用 endocytosis 内吞作用endolysosome 内体性溶酶体 endomembrane system 内膜系统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内质网 enhancer 增强子 enzyme 酶 equatorial plane 赤道面eucaryotes 真核生物 euchromatin 常染色质 eukaryotic cell 真核细胞exocytosis 胞吐作用 exon 外显子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细胞外基质extrinsic; peripheral protein 外在蛋白;外周蛋白 F body 荧光小体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 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 兼性异染色质 fibrillar component 原纤维成分 fibronectin, FN 纤粘连蛋白 fibrous actin, F-actin 纤维状肌动蛋白 flanking sequence 侧翼顺序 fluid mosaic model 液态镶嵌模型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荧光显微镜 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荧光漂白恢复 photobleaching, FRAPfork-initiation protein 叉起始蛋白 frameshift mutation 移码突变 free cell 游离细胞 free diffusion 自由扩散 free energy 自由能galactocerebroside 半乳糖脑苷脂 ganglioside 神经节苷脂 gap junction 间隙连接 gene 基因 gene cluster 基因簇 gene engineering 基因工程 gene expression 基因表达 gene family 基因家族 gene mutation 基因突变 genetic code 遗传密码 genetic message 遗传信息 genome 基因组 genome engineering 染色体工程 genomic DNA library 基因组DNA文库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型糖原蓄积病 glycolipid 糖脂glycoprotein 糖蛋白 glycosaminoglycan, GAG 氨基聚糖 glycosylation 糖基化Golgi apparatus 高尔基器 Golgi body 高尔基体 Golgi complex 高尔基复合体granular component 颗粒成分 granular drop 脱粒 granular endoplasmic reticulum 颗粒内质网 growth factor 生长因子 GT-AG rule GT-AG法则guanine 鸟嘌呤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GMP 鸟苷一磷酸,鸟苷酸hemidesmosome 半桥粒 hereditary factor 遗传因子 heterochromatin 异染色质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hnRNA 不均一核RNA heterokaryon 异核体heterophagolysosome 异噬性溶酶体 heterophagy 异噬作用 heteropyknosis 异固缩 highly repetitive sequence 高度重复序列 histone 组蛋白 holoenzyme全酶 homokaryon 同核体 housekeeping gene 管家基因 housekeeping protein管家蛋白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人白细胞抗原 hyaluronic acid, HA 透明质酸 hybrid cell 杂交细胞 hyperdiploid 超二倍体 hypodiploid 亚二倍体immun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 immunoglobulin 免疫球蛋白 in vitro 离体的 in vivo 体内的 inactive X hypothesis 失活X假说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inducer 诱导物 induction 诱导 inhibitor of mitotic factor, IMF 有丝分裂因子抑制物 initiation factor, IF 起始因子 inner membrane 内膜 inner nuclear membrane 内层核膜insertion sequence, IS 插入顺序 Integral protein 整合蛋白 integrin 整连蛋白 inter membrane space; outer chamber 膜间腔;外室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细胞间通讯 intercristal space; inner chamber 嵴间腔;内室intermediate filament 中间纤维 internal membrane 内膜 internal reticular apparatus 内网器 interphase 间期 interstitial deletion 中间缺失interzonal microtubules 区间微管intracristal space 嵴内腔 intra-nucleolar chromatin 核仁内染色质intrinsic; integral protein 内在蛋白;整合蛋白 intron 内含子 inversion倒位 inverted repetitive sequence 倒位重复顺序 ionic channel 离子通道ionic coupling 离子偶联 jumping gene 跳跃基因 karyotype 核型 kinetochore 着丝点 kinetochore microtubules 动粒微管Klinefelter’s syndrome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 lagging strand 后随链 laminin, LN 层粘连蛋白 lateral diffusion 侧向扩散 leading strand 前导链 leptotene 细线期 ligand; chemical signal 配体;化学信号 light microscope 光学显微镜 linear polymer 线性多聚体 linker 连接线 liposome 脂质体 liquid crystal 液晶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低密度脂蛋白 luxury gene 奢侈基因 luxuryprotein 奢侈蛋白 lymphokine 淋巴激活素 lymphotoxin 淋巴毒素lysosome 溶酶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lignancy 恶性 matrical granule 基质颗粒 matrix 基质 matrix fibronectin, mFN 基质纤连蛋白 maturation-prompting factor, MPF 成熟促进因子 medial Golgi stack 高尔基中间囊膜 meiosis 减数分裂 membrane antigen 膜抗原 membrane carbohydrate 膜碳水化合物 membrane flow 膜流 membrane lipid 膜脂 membrane protein 膜蛋白 membrane receptor 膜受体 membranous structure 膜相结构 messenger RNA 信使核糖核酸 mesosome 中间体 metabolic coupling 代谢偶联 metacentric chromosome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metaphase 中期micelle 微团 microfilament 微丝 microscopy 显微镜技术 microsome 微粒体microtrabecular lattice 微梁网格 microtubule 微管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MAP 微管结合蛋白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s, MTOC 微管组织中心microvillus 微绒毛 middle repetitive sequence 中度重复序列 miniband 微带 missense mutation 错义突变 mitochondria 线粒体 mitosis 有丝分裂mitosis phase 有丝分裂期 mitotic apparatus 有丝分裂器 mitotic factor, MF 有丝分裂因子 mobility 流动性 model for controlling gene expression 基因表达调控模型 molecular biology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disease 分子病monopotent cell 单能细胞 monosomy 单体性 multiple coiling model 多级螺旋模型 multipotent cell 多能细胞 myasthenia gravis 重症肌无力症 mycoplasma 支原体 myofibrils 肌原纤维 necrosis 坏死 neuropeptide 神经肽 non-continuation 不连续性 non-histone 非组蛋白 non-membranous structure 非膜相结构 nonsense mutation 无义突变 nuclear envelope 核被膜 nuclear lamina 核纤层 nuclear matrix 核基质nuclear pore 核孔 nuclear pore complex 核孔复合体 nuclear sap 核液nuclear sex 核性别 nuclear skeleton 核骨架 nucleic acid 核酸 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核酸分子杂交 nucleo-cytoplasmic ratio 核质比 nucleoid 类核体 nucleoids 拟核 nucleolar associated chromatin 核仁相随染色质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 核仁组织区 nucleolus 核仁 nucleosome 核小体nucleotide 核苷酸 nucleosome core 核小体核心 nucleus 细胞核 nucleus transplantation 核移植法 nucleus-cytoplasm hybrid 核质杂种 Okazaki fragment 岗崎片段 oligomer fibronectin,oFN 寡聚纤连蛋白 oncogene 癌基因operator gene 操纵基因 operon 操纵子 operon theory 操纵子学说 organelle 细胞器 origin 起点 outer membrane 外膜 outer nuclear membrane 外层核膜overlapping gene 重叠基因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pachytene 粗线期 pairing stage 配对期 partial monosome 部分单体 partial trisomy 部分三体 passive transport 被动运输 patching 成斑现象 peptide bond 肽键 peptidyl site, P site 肽基位;P位 perinuclear space 核间隙perinucleolar chromatin 核仁周围染色质 peripheral granule 周边颗粒peripheral protein 外周蛋白 permeability 通透性 peroxisome; microbody 过氧化物酶体;微体 phagocytosis 吞噬作用 phagolysosome 吞噬性溶酶体phagosome 自噬体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相差显微镜 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PAH 苯丙氨酸羟化酶 phenylketonuria, PKU 苯丙酮尿症phosphatidylinositol, PL 磷脂酰肌醇 phosphodiester bond 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ase, PDE 磷酸二酯酶 phosphoglyceride 磷酸甘油酯phospholipase C,PLC 磷脂酶C phospholipid 磷脂 pinocytosis 胞饮作用pinocytotic vesicle 吞饮泡 plasma cell 浆细胞 plasma fibronectin, pFN 血浆纤连蛋白 plasmid 质粒 point mutation 点突变 polar microtubule 极间微管 polarizing microscope 偏光显微镜 polyadenylation 多聚腺苷酸反应polyploid 多倍体 polyribosome 多聚核糖体 premature condensed chromosome, PCC 早熟染色体 premeiosis interphase 减数分裂前间期 primary constriction 主缢痕 primary culture 原代培养 primary culture cell 原代细胞 programmed cell death 细胞程序性死亡 prokaryotes 原核生物 prokaryotic cell 原核细胞promotor 启动子 promotor gene 启动基因 prophase 前期 protein 蛋白质protein kinase C, PKC 蛋白激酶C proteoglycan, PG 蛋白聚糖 protofilament 原纤维 protooncogene 原癌基因 protoplasm 原生质 purine 嘌呤碱 pyrimidine 嘧啶碱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相互易位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重组DNA技术recombination nodules 重组小节 recombination stage 重组期 recondensation stage 再凝集期 redifferentiation 再分化 regulator gene 调节基因 release factor, RF 释放因子 replication 复制 replication eyes 复制眼 replication fork 复制叉 replicon 复制子 repressor 阻碍物 resolving power 分辨力residual body 残体 respiratory chain 呼吸链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restriction point 限制点 reverse transcription 逆转录 rho factor, ρ ρ因子 ribonucleic acid, RNA 核糖核酸 ribophorin 核糖体结合蛋白 ribosomal RNA 核糖体核糖核酸 ribosome 核糖核蛋白体 RNA polymerase RNA聚合酶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R 粗面内质网 sac 扁平囊 same sense mutation 同义突变sarcoplasmic reticulum 肌质网 satellite 随体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扫描电子显微镜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secondary constriction 次缢痕 secondary culture 传代培养semiautonomous organelle 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半保留复制 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 半不连续复制 sensor 感受器sequential expression 顺序表达 sex chromosome 性染色体 signal codon 信号密码子 signal hypothesis 信号肽假说 signal molecule 信号分子 signal peptide 信号肽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PR 信号识别颗粒 simple diffusion 简单扩散 single sequence 单一序列 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单链DNA结合蛋白 singlet 单管 small nuclear RNA, snRNA 小分子细胞核RNA 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sER 滑面内质网 solenoid 螺线管sparsomycin 稀疏酶素 sphingomyelin 神经鞘磷脂 spindle 纺锤体 splicing 剪接 split gene 断裂基因start codon 起始密码子 stem cell 干细胞 stress fiber 张力基因structural gene 结构基因 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upersolenoid 超螺线管 suppressor tRNA 校正tRNA synapsis 联会synaptonemal complex 联会复合体 synkaryon 合核体 synonymous codon 同义密码子 synonymous mutation 同义突变 T lymphocyte T淋巴细胞 tailing 加尾telomere 端粒 telophase 末期 terminal deletion 末端缺失 terminalization 端化 terminator 终止子 tetrad 四分体 tetraploid 四倍体 thymine 胸腺嘧啶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3D 三维结构 tight junction 紧密连接 tissue cell 组织细胞 tissue engineering 组织工程 totipotency 全能性 trans Golgi network 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 transcribed spacer 转录间隔区transcription 转录 transdifferentiation 转分化 transfer RNA 转运核糖核酸 transformation 转化 transition 转换 translation 翻译 translocation 易位 transport protein 运输蛋白 transposition 转座 transversion 颠换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透视电子显微镜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三羧酸循环 trigger protein 触发蛋白 triplet 三联管 triploid 三倍体triskelion 三臂蛋白 trisomy 三体 tubulin 微管蛋白 tumor necrosis factor 肿瘤坏死因子Turner’s syndrome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 tyrosinase, TN 酪氨酸酶 ultravoltage electron microscope 超高压电子显微镜 unit membrane 单位膜 untranscribed spacer 非转录间隔区 unwinding protein 解链蛋白 uracil 尿嘧啶 uridine monophosphate, UMP 尿苷一磷酸;尿苷酸 vacuole 大囊泡vector 载体vesicle 小囊泡 vinculin 粘着斑连接蛋白 wobble hypothesis 摇摆学说 X chromatin X染色质 Y chromatin Y染色质 zygotene 偶线期。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在生物学中,病毒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它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能力,并且可以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而细胞则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其有机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进行调节和完成的。
在疾病研究中,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一、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病毒侵入细胞需要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分子识别和结合过程,以突破细胞的防御机制。
首先,病毒通过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例如受体蛋白)识别宿主细胞,并与之结合。
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病毒和受体的亲和力,受体的表达水平等。
接下来,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发生的结合和反应会引发一系列分子信号,从而导致病毒和宿主细胞的内部发生相互作用和调节,这个过程也是病毒侵入细胞的关键步骤。
二、病毒进入细胞的途径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途径一般有三种:膜融合、受体介导、内吞作用。
膜融合是指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膜融合现象,病毒膜和宿主细胞膜融为一体,使得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
受体介导是指病毒通过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例如HIV病毒通过CD4受体和CXCR4受体进入人T淋巴细胞。
内吞作用则是指细胞将病毒包裹并从细胞表面折叠到内部,这一过程一般需要细胞骨架和微管的支持。
三、病毒复制过程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受到宿主细胞的调控和控制,通过同时利用细胞的代谢物质和细胞副本机制,进行繁殖和复制。
病毒其实是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为自身复制提供能量和物质的来源。
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核酸和其他分子物质都将由宿主细胞提供,这些物质在病毒复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四、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不仅会影响宿主细胞的代谢和生理机能,也会调节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和信号通路。
在这一过程中,病毒利用了一系列分子机制破坏宿主细胞和免疫系统的常规功能,从而满足病毒自身的繁殖要求。
例如,在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它可能会干扰或抑制免疫系统中的信号途径、细胞凋亡途径,改变细胞的核酸代谢或刺激细胞激素的产生等。
专业辨析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神话
专业辨析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神话命基111 陈俊青10111115摘要: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神经营养因子中最早被发现,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具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双重生物学功能的一种神经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它对中枢及周围神经元的发育、分化、生长、再生和功能特性的表达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但是神经生长因子在临床应用上尚未成熟,它的诸多作用还是理论上的推测。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细胞、神经生长因子的中国神话正文:1.概念[3]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略称NGF。
在将小鼠肉瘤180移植于3日龄鸡胚体壁时,与移植片连接的脊髓感觉神经节及交感神经节增大20%—40%,基于比克尔(E.D.Bueker,1948)的这一发现,科恩(S.Cohen,1954)等从小鼠肉瘤180和37中成功地分离出具有同一活性的核蛋白质,以后从蛇毒中分离出具有千倍活性(Cohen,R.Levi-Montalcini,1956)和从小鼠颚下腺分离出具有万倍活性的蛋白质(Cohen,1960),这种蛋白质被称为神经生长因子。
NGF含于马、猪的颚下腺和小鼠肉瘤、小鼠胚胎及成体的交感神经细胞、小鼠尿和唾液、鸡胚的多种器官和一切哺乳类的血清中。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神经营养因子中最早被发现,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具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双重生物学功能的一种神经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它对中枢及周围神经元的发育、分化、生长、再生和功能特性的表达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NGF包含α、β、γ三个亚单位,活性区是β亚单位,由两个11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通过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二聚体,与人体NGF的结构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生物效应也无明显的种间特异性。
2.发现人与研究历程[2]、[6]2.1 1953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和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科恩(Stanley·Cohen)发现并分离提纯出神经生长因子(NGF)。
细胞骨架结构和功能的调控机制
细胞骨架结构和功能的调控机制细胞骨架是一种由蛋白质多聚物组成的动态网络结构,存在于所有生物细胞中。
细胞骨架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形态和机械性质,支撑细胞内外分子的转运、细胞运动和分裂等生命过程。
细胞骨架结构和功能的调控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细胞骨架结构和功能调控机制的基本原理。
一、微管调控机制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了细胞内所有需要动态重排的过程,例如细胞极性的建立、有丝分裂和细胞运动等。
微管的动态重组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调控。
其中,微管末端动力学稳定性调控机制最为重要。
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微管末端的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与微管相关蛋白EB1的相互作用。
GABA-R可以将停滞的微管末端固定在膜上,从而保持稳定;当GABA-R释放,EB1与微管聚集蛋白动态连接起来,使末端不断成长。
此外,微管尾端还与SCLIP和Dynein等蛋白相互作用,通过配合动力肌动蛋白产生拉力,推动微管在细胞内的方向运移。
二、微丝调控机制微丝由肌动蛋白单体有方向性地聚合而成,是细胞内最常见的骨架蛋白之一。
微丝的形态和力学稳定性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机制来调节。
其中,微丝动态重组调控机制的核心是肌动蛋白的聚合和解聚机制。
调控机制与肌动蛋白单体浓度和ATP浓度有关。
在高肌动蛋白单体浓度和低ATP浓度下,肌动蛋白单体倾向于通过串联聚合的方式形成合成微丝;而在低肌动蛋白单体浓度和高ATP浓度下,肌动蛋白难以形成合成微丝,而更容易组装成动态、不稳定的谷点和丘点。
三、中间纤维调控机制中间纤维是细胞内支撑力和稳定性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中间纤维的形态和动力学行为主要由交联芯片蛋白和过渡纤维激酶TfⅡ-I的调控相互作用调控。
TfⅡ-I是中间纤维中的一种磷酸化酶,它与TFⅠ-A、TFⅠ-B和TFⅠ-C等蛋白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高度选择性的细胞内信号通路。
此外,交联芯片蛋白通过与适当浓度的钙、锌离子结合,调制中间纤维的聚合状态,维持其稳定。
细胞分泌和内吞的过程和机制
细胞分泌和内吞的过程和机制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其内部的分泌和吞噬过程对于细胞正常功能和生物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胞的分泌过程和内吞过程,并探讨其机制。
一、细胞分泌的过程和机制细胞分泌是指细胞通过排泄物质的方式将物质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的过程。
细胞分泌涉及到多种物质,如激素、酶、蛋白质等,这些物质对于调节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和维持体内平衡至关重要。
在细胞分泌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1. 合成:分泌物质在细胞内部通过合成过程产生。
合成的过程通常涉及到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参与。
2. 包装:合成的物质在高尔基体中经过进一步的修饰和包装。
这个过程包括糖基化、磷酸化、脂质修饰等。
3. 运输:包装好的物质通过高尔基体和细胞质骨架的支持进入到细胞膜内。
4. 融合:物质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到细胞外。
细胞分泌的机制主要涉及到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细胞膜等细胞器的协同作用。
这些细胞器通过运输物质的蛋白质、酶和信号传导分子等来实现物质的合成、包装、运输和释放。
二、细胞内吞的过程和机制细胞内吞是指细胞将外界固体或液体颗粒包围、吞噬到细胞内部形成囊泡的过程。
细胞内吞的主要目的是摄取营养物质、调节信号通路和清除细胞垃圾。
细胞内吞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启动:细胞通过膜表面的受体或信号分子接收外界信号,启动内吞的过程。
2. 形成囊泡:细胞膜通过膜的弯曲形成小囊泡,将外界的物质包围进来。
3. 成熟囊泡:形成的囊泡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进一步转化为成熟的内吞体。
4. 融合:内吞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消化泡。
5. 消化:内吞体内的物质被溶酶体内的酶降解,进行消化和吸收。
细胞内吞的机制主要涉及到细胞膜、受体蛋白、细胞骨架和溶酶体等细胞器的协同作用。
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可以识别并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触发细胞内吞的过程。
细胞骨架提供支持和动力,使细胞膜能够弯曲而形成囊泡,溶酶体则参与囊泡的成熟和物质的消化。
急性胰腺炎胰酶异常活化和分泌的分子机制
!N"!急性胰腺炎胰酶异常活化和分泌的分子机制崔恬玉a,刘瑞霞b,阴 宏a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a.内科,b.中心试验室,北京100026摘要:胰腺腺泡细胞内胰酶异常活化和分泌是急性胰腺炎(AP)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加速疾病进程,诱发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前临床抑制胰酶异常活化和分泌的药物效果欠佳,探寻新的治疗靶点十分重要。
本文归纳了AP胰酶异常活化和分泌的病理事件(胞浆钙离子超载、溶酶体与酶原颗粒的共定位、细胞器损伤、胰酶顶端侧分泌受阻和基底侧分泌增加等),搜集了相关事件的分子机制,讨论了胰酶异常活化和分泌在AP早期的作用过程,为未来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
关键词:胰腺炎;胰酶;分泌小泡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KM201910025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933)ResearchadvancesinabnormalactivationandsecretionofpancreaticenzymesinacutepancreatitisCUITianyua,LIURuixiab,YINChenghonga.(a.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b.DepartmentofCentralLaboratory,BeijingObstetricsandGynecology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26,China)Correspondingauthor:YINChenghong,yinchh@ccmu.edu.cn(ORCID:0000-0002-2503-3285)Abstract:Abnormalactivationandsecretionofpancreaticenzymesinpancreaticacinarcellsisoneoftheimportantpathogenesesofacutepancreatitis(AP)andcandirectlydamagethepancreatictissuetoacceleratediseaseprogressionandinducesevereAP.Atpresent,thedrugsinhibitingtheabnormalactivationandsecretionofpancreaticenzymestendtohaveanunsatisfactoryeffectinclinicalpractice,andtherefore,itisofgreatimportancetosearchfornewtherapeutictargets.Thisarticlesummarizesthepathologicaleventsofabnormalactiva tionandsecretionofpancreaticenzymes(cytoplasmiccalciumoverload,colocalizationoflysosomesandzymogengranules,organelleinjury,obstructedapicalsecretionoftrypsin,andincreasedbasalsecretionoftrypsin),collectsthemolecularmechanismsofrelatedevents,anddiscussestheroleofabnormalactivationandsecretionofpancreaticenzymesintheearlystageofAP,soastoprovideideasforthedevelopmentoftargeteddrugsinthefuture.Keywords:Pancreatitis;Pancreatin;SecretoryVesiclesResearchfunding:BeijingMunicipalCommissionofEducation(KM201910025007);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81571933)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05.047收稿日期:2021-08-31;录用日期:2021-10-08通信作者:阴宏,yinchh@ccmu.edu.cn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一种临床常见急腹症,发病率为34/10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1],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常合并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达15%~35%[2-3],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细胞骨架及其调控
细胞骨架及其调控细胞骨架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结构,它能够维持细胞的形态和稳定性,以及通过参与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等生物过程来影响细胞的功能。
细胞骨架包括微丝、中间纤维和微管三种主要类型的纤维蛋白,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组成细胞内的网络结构,并通过多种调节机制来调节细胞形态和细胞功能。
微丝是由肌动蛋白分子组成的细长的蛋白丝,它们存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并参与各种复杂的细胞运动过程。
微丝的生成和消失受到多种信号分子的调节,例如细胞内钙离子、小GTP酶和蛋白激酶等。
在细胞运动中,微丝起到支撑和推动细胞的作用,并合成参与细胞移动的其他蛋白物质。
中间纤维是一类相对较粗的纤维蛋白,存在于许多类型的细胞中,并负责维持细胞的形态和稳定性。
中间纤维的形成受到多种细胞信号的调节,例如细胞逆转录病毒等的感染。
中间纤维缺失会导致细胞结构松弛,对细胞进行正常的分裂和修复都会产生影响。
微管是粗长的管状蛋白质结构,存在于由三个单蛋白亚基组成的α-β管二聚体中。
微管参与许多细胞生物学基本过程,包括细胞分裂、细胞内运输、细胞极化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等。
细胞内的微管网格由中央粗管和周围细小细胞骨架支撑而成,通过不同的调控机制可以影响微管的形成和稳定性。
蛋白激酶也能够影响微管的形成和调节,同时在几种细胞运动情况下微管也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细胞的作用。
除了三种主要类型的骨架蛋白外,细胞骨架还包括许多调节蛋白和膜蛋白,如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RC、ENAH和WASP、细胞膜附着蛋白α-肌动蛋白、胶原蛋白和纤维素等。
这些蛋白能够通过相互作用来形成细胞内的大型网络结构,并对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进行调节。
同时,还存在许多外部因素和信号分子,例如细胞因子、激素和神经递质等,它们都能够影响细胞骨架的形成和稳定性,从而为细胞的各种功能过程提供支持。
总之,细胞骨架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结构,它通过多种机制调节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参与了细胞的许多重要过程。
对于细胞骨架以及其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西米替丁的药用原理
西米替丁的药用原理西米替丁(Simvastatin)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脂症的药物。
它属于一类被称为他汀类药物(statins)的化合物。
西米替丁通过作用于胆固醇合成途径,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以下将详细介绍西米替丁的药用原理。
西米替丁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3-羟基-3-甲戊酸还原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的合成。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过程的一个关键酶,它催化HMG-CoA转化为玻璃醇并最终生成胆固醇。
西米替丁通过与HMG-CoA还原酶结合并阻断其活性,抑制胆固醇生成。
这种抑制作用导致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另外,西米替丁还能够促使细胞表面的LDL受体增多,并提高LDL清除的速率。
LDL受体是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负责将循环中的LDL与细胞内部的溶酶体结合,通过内吞作用清除体内过多的胆固醇。
西米替丁的作用是通过增加LDL受体的表达,促进胆固醇的清除。
西米替丁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机制。
它能够抑制一种被称为Rho蛋白激酶的酶的活性,该酶参与细胞骨架的形成和稳定。
通过抑制Rho蛋白激酶的活性,西米替丁可以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防止动脉壁的肥厚和破裂。
此外,西米替丁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
它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白细胞的黏附,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它还能够减轻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损伤,维护细胞的正常功能。
总结起来,西米替丁的药用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胆固醇合成;促使LDL受体增多,加速血浆中LDL的清除;通过抑制Rho蛋白激酶活性,减少血管病变;抗炎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西米替丁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
过高的剂量可能导致肝脏和肌肉等器官的损害,而过长时间的使用可能增加患肝炎、肾功能不全和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甘肃农业大学825动物生物化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二)动物有机体的化学 1.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及功能 2.生物有机体的分子组成 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4.生物体体系中的非共价作用力
(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蛋白质的分类 2.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共 10 页
第5页
(3)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3.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1)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氨基酸氧化脱氨基作用的概念、反应过程及作用酶,转氨基 作用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辅酶,联合脱氨基作用的概念、反应过程及意义,酰胺氨基酸 的脱氨基作用,氨基酸脱羧基作用的概念及反应过程。
(2)氨的代谢:家畜体内氨的来源与去路,动物体内氨的转运方式,尿素生成的机制 —尿素循环的反应过程。
(1)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及谷氨酰胺、天冬酰胺的合成途径的主要特点 (2)丝氨酸、甘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合成途径的主要特点 (3)脯氨酸的合成途径的主要特点 (4)酪氨酸的合成途径的主要特点 (十一)核酸分解与核苷酸代谢 1.核酸的分解及核苷酸的生物学意义 2.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1)嘌呤碱的分解过程与主要产物 (2)嘧啶碱的分解过程与主要产物 3.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1)嘌呤环上各原子的来源 (2)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主要过程 (3)嘧啶环上各原子的来源 (4)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主要过程 (5)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系的组成与脱氧核苷酸的生成过程 (6)胸腺核苷酸的生成过程 (十二)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1.动物体内物质代谢的基本目的与基本特征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1)糖代谢与脂代谢之间的联系 (2)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之间的联系 (3)脂代谢与氨基酸代谢之间的联系 (4)核苷酸代谢与其他物质之间的联系 (5)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影响 3.物质代谢的调节 (1)细胞水平调节:酶的区室化,酶活性调节的机制,酶活性调节的方式,酶含量调 节的基本方式。 (2)激素水平调节(组织器官水平的调节):激素的类型,作用特点及作用机制。 (3)整体水平调节的概念与机制 (十三)DNA 的生物合成 1.中心法则
细胞生物学答案
第一章细胞概述参考答案一、填空题4.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 6.支原体 7.原生质体 9.定形的核,拟核 10.核酶(ribozyrne) 11.都有DNA,都有核糖体都是分裂法增殖都有细胞质膜 21.基因组,细胞质膜23.生命活动,1665,胡克,质膜,一团原生质,核膜,质膜,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二、判断题3.正确。
4.正确。
5.错误,还有病毒等非细胞的生命形式。
6.错误。
多以游离水存在。
7.正确。
8.正确。
染色体的个数随生物而异,但是在同一个生物的所有细胞中它是恒定的。
13.正确。
14.部分正确。
过氧化物酶体与溶酶体含有一些酶,胞质溶胶中产生的一些物质或被细胞摄入的物质由这些酶分解。
不过,这些物质中有许多被降解并可利用,并不全是废物。
三、选择题2.E 4.B 5.A 6.E 8.C 9.B 10.C 13.B 14.A 16.C 17.D 18.A 21.C 26.E 27.C 28.B 29.A 30.B 32.D第二章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一、填空题1.镜筒,真空系统,电力系统 5.自发荧光,诱发荧光,诱发荧光 6.紫外光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 7.突变,克隆化11.物镜和照明系统的位置颠倒 12.0.1µm,0.1nm,3 nm13.分辨出相邻两个点的,最小分辨距离 16.离体条件下观察和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 19.体外环境不能与体内的条件完全等同 20.柠檬酸铅,醋酸双氧铀 21.抗原 22.电磁,玻璃 23.重金属 24.显微结构,超微结构 25.线粒体,高尔基体,质膜 26.一半,最大值 28.可以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32.绿色,红色 33.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倒置显微镜 34.100 μm,0.2 μm,0.1 nm,0.001 nm,3 nm,0.1μm二、判断题1.正确。
7.错误。
通过染色是不行的。
8.错误。
前者称为显微结构,后者称为亚显微结构或超微结构。
细胞膜和胞吞作用的分子机制和调控
细胞膜和胞吞作用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细胞膜是细胞内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它负责对外界信息的识别、传导和转化。
细胞膜的功能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其中包括许多类似受体、离子通道、酶和载体等蛋白质,它们能够在反应过程中参与到胞吞作用的过程中。
本文将探究细胞膜和胞吞作用的分子机制和调控。
一、细胞膜的分子构成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而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是实现细胞膜很多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膜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构成成分,它们主要由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肌醇等物质组成。
蛋白质受到磷脂分子结构和被包裹物的影响而发生结构变化,通过一些结构域与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细胞内外信息的传递,进而调整细胞功能和代谢的酶活性。
细胞膜也通过其蛋白质组成,来充当信号传递和传导的能力。
二、胞吞作用的分子机制胞吞作用也称内吞作用,是一种细胞可以摄取和处理物质的过程。
这种作用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进食过程,涉及了多种分子、结构和细胞类型。
1. 细胞外液体和物质的吞噬胞吞作用是细胞将外界液体、物质等杂质摄取到细胞内部并加以消化的过程。
其作用的机理是对外界杂质进行吞噬,并经过内部蛋白质降解系统的处理,最终得到有用的物质。
2. 胞吞作用和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胞吞作用不仅涉及到细胞上的蛋白质分子和结构,还涉及到细胞骨架的塑性和变化。
胞吞作用的过程就是由细胞骨架的重塑来实现的。
细胞骨架是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组成的,这些骨架蛋白在胞吞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胞吞作用的调控胞吞作用是由多种蛋白质、分子和结构域所调控的。
胞吞作用的调控可以分为两个序列,一个是胞吞作用的识别序列,另一个是胞吞作用的合成序列。
后者通常与其保护细胞免受外来环境的侵害直接相关。
1.胞吞作用的识别序列胞吞作用的识别序列在胞吞的过程中使用,可以进一步分为内快速选择识别和外势能识别两种类型。
内快速选择识别指的是某些分子的特异性部位被应用于细胞内,从而引导胞吞活动异常快速地进行。
外势能识别是指细胞膜蛋白质通过受体和信号分子进行配合的机制来进行胞吞。
细胞膜的内吞和溶酶体降解机制
细胞膜的内吞和溶酶体降解机制细胞膜内吞和溶酶体降解机制是细胞内重要的分解和清除废物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细胞能够消化、回收和排除各种物质,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本文将介绍细胞膜的内吞和溶酶体降解机制的基本概念、过程和调控。
一、细胞膜的内吞过程细胞膜的内吞是指细胞通过膜的融合和膜囊的形成将溶质、液滴或细胞外部分包裹进来的过程。
细胞膜内吞的主要过程包括三个步骤:引导、融合和内吞囊的形成。
1. 引导:在内吞开始之前,特定的分子会与特异性的适配分子结合,发生一系列的信号传导和蛋白质互作。
这些分子通常被称为配体,它们能够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将其引导到内吞的位置。
2. 融合:一旦配体和受体结合后,细胞膜上会形成富集了这些配体和受体的特定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细胞膜会与细胞质内的细胞器膜融合,形成一个膜泡。
3. 内吞囊的形成:膜泡形成后,细胞膜会进一步固化形成内吞囊,将配体和受体以及周围的液滴或溶质包裹在内。
内吞囊的形成依赖于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的参与,这些蛋白质可以将膜泡定向到特定的位置。
二、溶酶体的降解过程溶酶体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质器,其主要功能是分解和消化细胞内外的废物和降解产物。
巨噬细胞和多核白细胞是溶酶体最为典型的例子,它们主要通过吞噬和吞吐作用将外来物质或被细胞膜内吞形成的内吞囊引入溶酶体进行降解。
1. 吞噬:巨噬细胞和多核白细胞通过细胞膜的伸缩和膜的融合将外来物质吞噬进细胞内部形成吞噬体。
吞噬体与溶酶体逐渐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
2. 吞吐:细胞膜内吞形成的内吞囊也可以通过与溶酶体膜的融合形成吞吐泡。
吞吐泡会将内吞囊内的废物和降解产物引入溶酶体进行降解。
3. 降解:一旦吞噬体或吞吐泡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的酶会被激活并开始降解和分解引入的废物。
这些酶能够分解蛋白质、核酸、脂质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使其转化为小分子物质,供细胞再利用或排出体外。
三、内吞和溶酶体降解的调控机制内吞和溶酶体降解的过程需要复杂的调控机制来保证其准确性和高效性。
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基本作用之欧阳理创编
细胞骨架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与蛋白质搭建起的骨架网络结构,主要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其主要成分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丝。
广义的细胞骨架还包括核骨架、核纤层和细胞外基质,形成贯穿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外的一体化网络结构。
细胞骨架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机械支撑与空间组织作用,不仅参与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和几乎所有形式的细胞运动,如:肌肉的收缩、细胞迁移、染色体向极运动、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的运输以及细胞之内生物网大分子的不对称分布等。
微丝又称肌动蛋白丝或纤维状肌动蛋白,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
是由肌动蛋白组成的直径约7nm的骨架纤维。
高等动物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分为3类,α分布于各种肌肉细胞中,β和γ分布于肌细胞和非肌细胞中。
肌动蛋白纤维是由两条线性排列的肌动蛋白链形成的螺旋,状如双线捻成的绳子,每条丝都是由肌动蛋白单体头尾相连螺旋排列的。
每个肌动蛋白单体周围都有4个单体,上、下各一,另外两个位于一侧,这种不对称性,使微丝在结构上具有极性。
肌动蛋白的单体为球形分子,称为球形肌动蛋白,它的多聚体称为纤维形肌动蛋白。
一般细胞中含量约占细胞内总蛋白质的1%-5%,在肌细胞中,含量可达10%左右。
在适宜的温度,存在ATP、K+、Mg2+离子的条件下,肌动蛋白单体可自组装为纤维。
微丝具有极性,肌动蛋白单体加到(+)极的速度要比加到(-)极的速度快5-10倍。
组装过程中可表现出一种“踏车”现象。
非肌肉细胞内微丝的结合蛋白,包括成核蛋白、单体隐蔽蛋白、封端蛋白、单体聚合蛋白、微丝解聚蛋白、纤维切断蛋白、交联蛋白、膜结合蛋白等都对微丝网络动态结构起调节作用。
作用:在肌细胞组成粗肌丝、细肌丝,可以收缩,肌细胞的收缩主要是由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完成的。
在非肌细胞中主要起支撑作用、非肌性运动和信息传导作用:细胞皮层中的微丝结构可影响膜蛋白的功能状态,为细胞质膜提供强度和韧性,并与形状维持和多种运动相关;应力纤维它通过黏着斑与细胞外基质相连,在细胞形态发生、细胞分化和组织建成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参与细胞伪足的形成与细胞的迁移运动;形成的微绒毛是肠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用以增加肠上皮细胞表面积,利于营养的快速吸收;有丝分裂末期,两个即将分离的子细胞内产生收缩环,收缩环由反向平行排列的微丝和myosin II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扰乱微丝介导的过程。与G-肌动蛋白单体形成1:1的复合物(Kd= 200 nM)。
溶于DMSO和乙醇。比细胞松弛素的抑制效果强10-100倍。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比Lantraculin B的效果更强。
Lantraculin B(C20H29NO5S)
肌动蛋白
体外反应中抑制肌动蛋白的聚合(Kd= 60 nM)。扰乱微丝的组织和微丝介导的过程。
秋水仙碱(C22H25NO6)
微管
与微管蛋白结合并阻止其聚合
在乙醇中溶解度达50 mg/ml,在水中溶解度可达100 mM,DMSO中溶解度可达100 mM。有丝分裂抑制剂。在一些正常的及癌症细胞系中诱导凋亡
长春新碱(C46H56N4O10· H2SO4)
微管
能与微管蛋白结合并抑制微管形成的吲哚生物碱。解聚微管。
溶于乙醇和甲醇。从真菌中分离出的有毒双环七肽。干扰富含肌动蛋白的结构行使功能。鬼笔环肽的偶联物被用作确认纤维状肌动蛋白的探针。
表常用的内吞作用抑制剂。HOE.64和LY294002是另外两种巨胞饮抑制剂。单丹磺酰尸胺和巴弗洛霉素A1是用于研究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的另外两种抑制剂。
抑制剂
靶点
机制
作用特点及效果
溶于DMSO。具有细胞通透性。在很高浓度时抑制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和PI4激酶活性。抑制polo样激酶1(PLK1)(IC50= 5.8 nM)。
激活剂
靶点
机制
作用特点及效果
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C36H56O8)(佛波酯)
巨胞饮
在体内和体外都激活蛋白激酶C。诱导膜转运和酶激活。
制霉菌素(C47H75NO17)
胞膜窖介导的内吞作用
胆固醇隔离。
溶于DMSO、DMF、乙醇和甲醇。抗微生物(酵母、支原体)。增加Na+- K+泵活性。
莫能菌素(C36H61O11。Na)
内涵体成熟
阻止内涵体酸化
溶于氯仿、乙醇和甲醇。聚醚类抗生素。Na+离子载体。阻断糖蛋白分泌。阻断神经酰胺在高尔基体中的运输
溶于甲醇和水。延迟细胞周期的进程。在人类淋巴瘤细胞中诱导凋亡。
表1常用的细胞骨架抑制剂。
常用的细胞骨架激活剂
激活剂
靶点
机制
作用特点及效果
Jasplakinolide(C36H45BrN4O6)
肌动蛋白
在体外诱导肌动蛋白聚合及稳定。在体内同样诱导肌动蛋白单体聚合成F-肌动蛋白。
在DMSO中溶解度>2 mg/ml。一种具有杀菌、抗癌特性的环羧酚酸肽。无荧光且具有细胞透性的F-actin。
紫杉醇(Taxol)(C47H51NO14)
微管
结合于β-微管蛋白的N端,促进微管组装并抑制微管蛋白分解
溶于DMSO和甲醇。抗肿瘤和抗白血病试剂。将细胞周期阻止于G2/M期。导致异常的有丝分裂并且有时会引起凋亡。
鬼笔环肽(C35H48N8O11S)
肌动蛋白
与聚合的F-肌动蛋白结合并保持其稳定,防止解聚的发生(F-肌动蛋白转变为G-肌动蛋白)
在DMSO的溶解度达10 mg/ml。有丝分裂抑制剂。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抑制各种癌症相关的激酶,包括ABL、c-KIT、BRAF、MEK1、MEK2和MET。
长春碱(C46H58N4O9· H2SO4)
微管
解聚微管。与微管蛋白结合并诱导其自缔形成螺旋形聚合体,抑制微管组装。
溶于水和甲醇。通过阻断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在一些肿瘤细胞系中诱导凋亡。抑制自噬体的成熟。
Mycalolide B(C52H74N4O17)
肌动蛋白
它选择性地将F-actin彻底解聚成G-actin。与actin1:1进行结合。
溶于DMSO、甲醇或异丙醇。抑制肌动球蛋白ATP酶。
Nocodazole(C14H11N3O3S)
微管
抑制微管的动态变化并促使其解聚。与β-tublin结合并阻止两个链间二硫键中任意一个的形成。
磷酸氯喹(C18H26ClN3·2H3PO4)
内涵体成熟
它是一种可以装入内涵体和溶酶体这样的酸性囊泡的弱碱,从而抑制内涵体酸化和溶酶体酶活性。
水中溶解度达100 mM。内涵体Toll样受体抑制剂(拮抗剂)。在许多癌症细胞系中抑制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死亡。
渥曼青霉素(C23H24O8)
巨胞饮
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激酶)(IC50= 5nM)
抑制剂
靶点
机制
作用特点及效果
细胞松弛素D(C30H37NO6)
肌动蛋白
结合于肌动蛋白核和F-肌动蛋白的生长端,从而抑制聚合反应。诱导肌动蛋白解聚。
溶于DMSO和乙醇。抑制收缩。抑制依赖于p-53的细胞通路。引起G1-S转化过程中的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
Lantraculin A(C22H31NO5S)
DMSO中可溶解至100 mM,在乙醇中可溶解至10 mM。具有感光性。强力的肿瘤诱发物
12-O-十四烷酰佛波醋酸酯-13(TPA)(C36H56O8)(佛波酯)
内吞作用
结合并激活蛋白激酶C
溶于DMSO和乙醇。具有感光性。强力的肿瘤诱发物。人单核U937细胞中诱导凋亡。
抑制动力蛋白1和2的GTP酶活性(IC50~15 µM)。
溶于DMSO和乙醇。同样抑制Drp1(线粒体)。会引起纤维化并在胸膜间皮细胞中诱导PAI-1。抑制BSC1细胞的细胞铺展和迁移。
非律平(C35H58O11)
胞膜窖介导的内吞作用
与膜上的胆固醇结合并形成超微机构聚集与复合。
非律平由4个异构的多烯大环内酯组成。非律平III是主要成分。抗生素和抗真菌。抑制朊蛋白(PrP)的内吞。
溶于DMSO、甲醇或乙醇。比细胞松弛素的抑制效果强10-100倍。在该复合物持续存在的情况下被血清in(C17H18Br2N2O)
肌动蛋白
选择性地抑制N-WASP(WASp家族)并抑制Arp2/3复合物活化,该分子阻断肌动蛋白丝的组装。
在DMSO中溶解度可达100 mM。同样抑制PIP2诱导的肌动蛋白聚合反应(EC50~ 4μM)。抑制依赖于actin的细胞功能(迁移、吞噬、内褶)。
盐酸阿米洛利(C6H8ClN7O.HCl.H2O)
巨胞饮
抑制Na+/H+交换。降低膜下pH值。阻止Rac1和Cdc42的信号传导。
S水中溶解度达50 mg/ml。T-型钙通道阻滞剂。抑制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抑制血管生成。
Dynasore(C18H14N2O4)
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中的动力蛋白
溶于DMSO。可渗透细胞。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抗血管生成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分化。体外抑制拓扑异构酶II活性。
β-环糊精(C42H70O35)
胞膜窖介导的内吞作用
清除胆固醇
水中溶解度达50 mg/ml。由相同的环状α1,4-糖苷键连接的D-葡萄吡喃糖单元形成的七元环。形成包合物。常用的络合剂。
氯丙嗪(C17H19ClN2S · HCl)
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
引起网格蛋白网络在内涵体膜上的组装并阻止细胞表面上的被膜小窝组装。
溶于水和甲醇。抑制钙调蛋白依赖性的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激活。对白血病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和抗增殖活性。
金雀异黄素(C15H10O5)
胞膜窖介导的内吞作用
可逆性抑制酪氨酸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