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恐怖美学文献述评

合集下载

恐怖元素在斯蒂芬·金恐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分析

恐怖元素在斯蒂芬·金恐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分析

JIAN NAN WEN XUE恐怖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的一种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本文从对恐怖文学作品进行简析入手,对恐怖元素在斯蒂芬·金恐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

恐怖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让人在观赏时觉得惊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小说作者合理地应用了不同类型的恐怖元素,而通过对于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的作品进行研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恐怖元素的应用模式。

一、恐怖文学作品简析1.兴起过程恐怖小说作为独特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类型兴起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最终发源于英国的哥特式小说,而后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开始日益流行起来,西方国家早期的恐怖小说多借鉴于当地的传说和自然神话,如鬼魂、僵尸、吸血鬼、人狼等等,对于恐怖元素的应用相对来说仍旧较为落后。

2.近代发展在进入20世纪之后,恐怖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的一种得到了异军突起式的发展,并且成为世界范围内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悬疑小说、克鲁苏小说在内的不同类型的恐怖文学作品的发展进一步充实了恐怖小说的大家族,在这一过程中恐怖小说作家对于恐怖元素的应用更加炉火纯青,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恐怖小说作家都赞同现实社会即是恐怖的根源的说法,并且将其应用到恐怖文学作品中让读者能够感觉到一种“安全受到威胁”的感受,而将这一恐怖元素应用到极致的作家就是大名鼎鼎的“恐怖小说之王”的斯蒂芬·金。

3.恐怖之王斯蒂芬窑金斯蒂芬·金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恐怖文学作品的创作,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了美国极其畅销的恐怖小说作作家,截止现在,斯蒂芬·金一共出版了60多部恐怖小说并且其中大部分的发行量超过100万册,整体销售量超过3亿5000万册,从而创造了世界恐怖小说出版和销售的奇迹。

二、恐怖元素在斯蒂芬·金恐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1.环境带来的恐怖因素环境是最容易对人产生影响的恐怖因素,斯蒂芬·金许多小说中别具一格的恐怖的长期都能够带来一种非常让人压抑的环境,例如其早期的作品《闪灵》中的小男孩男孩丹尼和母亲跟随做冬季看守的父亲来到了远望酒店,这里由于大雪封山与世隔绝。

从东西方恐怖美学差异性,恐怖题材游戏创作策略论文

从东西方恐怖美学差异性,恐怖题材游戏创作策略论文

从东西方恐怖美学的差异性,探究恐怖题材游戏的创作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6-000-01摘要随着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不断扩展,不同形式的审美需求呈多元化发展,从上个世纪恐怖电影的流行,恐怖美学渐被人所接受,甚至一度被众多受众热捧。

关键词恐怖美学游戏创作差异性一、恐怖题材游戏的现状随着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不断扩展,不同形式的审美需求呈多元化发展,从上个世纪恐怖电影的流行,恐怖美学渐被人所接受,甚至一度被众多受众热捧,通过观看恐怖电影,人们得到了另类的心理体验,作为与电影艺术关联紧密的电子游戏也相继出版了恐怖题材游戏,吸引了不少玩家的参与,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现了恐怖题材游戏。

纵观国内外恐怖题材游戏的发展,国外的恐怖题材游戏发展较国内要早些,无论在技术还是创意设计上都较国内成熟。

国外的恐怖题材游戏较为知名的有:《生化危机》、《鬼屋魔影》、《死亡之屋》、《尸体派对》、《寂静岭》等,能让玩家如数家珍的经典作品不少。

而国内原创以恐怖为题材的游戏甚少,在市面上能够被玩家说出名来的不多,诸如《鬼寺》、《七夜》等,且这些游戏画面设计与可玩性都显得尚需努力。

国内游戏市场发展较国外要晚,在游戏类型上还停留在跟风严重的情况,在游戏类型与题材的开发上尚还较单一,国内以恐怖题材的游戏还有很多发展空间,本文尝试从东西方恐怖美学的差异性的角度分析国内原创恐怖题材游戏的创作路径,为业界人士提供些有价值的建议。

二,东西方恐怖美学的差异化(一)恐怖的定义差异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东西方在对恐怖的理解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西方的大工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困惑,环境被污染,势必会产生出千奇百怪的异态生物,给人们带来隐忧,人内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产生的灭绝人性的恐怖行为等等之类的担忧和恐惧,促成西方恐怖元素的形成,而东方对恐怖的理解更强调内心的暗示,人对生死的恐惧,所以更多的是灵异的事件,采用了更加抽象的表现手法,来唤起观众内心的恐惧、压力和孤单,对生命的敬畏,对轮回的笃信,例如中国的鬼片,《画皮》、《倩女幽魂》,日本的《午夜凶铃》等等所呈现的恐怖,不是血腥的场面而是以飘逸、玄虚、苍白与其他的对比来实现。

灵异化、丑恶化、卑贱化:欧美恐怖电影审美的三次流变

灵异化、丑恶化、卑贱化:欧美恐怖电影审美的三次流变

同 时 ,德 国 表 现 主 义 让 生 存 在 艺 术 黑 暗 地 域 中 的 灵 异
鬼 魂 进 行 了 又 一 次 复 活 :“在 德 国 浪 漫 主 义 的 幽 灵
中 ,鬼 魂 扑 面 而 来 … 这 些 神 秘 的 幽 灵 在 表 现 主 义 的
末 日 学 说 中 达 到 顶 峰 。”[4]W2 3 以 双 重 人 格 、古 怪 幽
化 流 变 的 三 个 阶 段 2 0 世 纪 初 至 3 0 年 代 ,以 “灵 异 化 ”为 主 导 的 恐 怖 起 源 时 期 ;2 0 世 纪 3 0 至 6 0 年 代 ,以 “丑 恶 化 ”为 表 征 的 恐 怖 经 典 时 期 ;2 0 世 纪 6 0 年 代 后 ,以 “卑 贱 化 ,,为 特 征 的 恐 怖
第 三 ,受 众 在 不 同 时 代 的 恐 怖 电 影 中 体 会 到 的 “恐 怖 体 验 ”不 停 转 变 。 文 章 以 2 0 世 纪 欧 美
恐 怖 电 影 为 研 究 对 象 ,梳 理 阶 段 性 影 像 风 格 与 受 众 审 美 诉 求 间 的 联 系 ,总 结 出 恐 怖 审 美 具 象
审 美 内 倾 、焦虑审 视 、杂糅体验
《科 学 怪 人 》
( Frankenstein,
1931)
审 美 个 体 回 归 、新 《精 神 病 患 者 》
审美秩序
(Psycho, 1960)
一、第一次流变:以“灵异化”为主导的恐怖 起源时期(2 0 世纪初一 20世 纪 3 0 年代)
受众对于眼前的影像判断会不自觉地与既定文 化 经 验 产 生 联 系 。 从 审 美 情 感 角 度 出 发 ,2 0 世 纪 初
些 电 影 使 得 “灵 异 化 ”的 审 美 情 感 倾 向 达 到 巔 峰 。

恐惧之美--恐怖电影的美学价值及其审美体验摭谈

恐惧之美--恐怖电影的美学价值及其审美体验摭谈

恐惧之美--恐怖电影的美学价值及其审美体验摭谈刘斌【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5【摘要】恐怖电影给观众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和巨大心理恐惧让好之者谓之快哉,为何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暴力、血腥、恐怖的画面能让观众乐此不疲?显然,现代的恐怖电影中不乏能让观众从恐惧中找到快感的元素,这与恐怖电影本身具有的美学价值有关,因为只有能让人们产生审美体验的事物才能合理存在并继续发展。

通过对恐怖电影发展史的简单梳理并分析其美学价值及给观众带来的审美体验,还原恐惧之为美的本来面目,为恐怖电影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谋得一席之地。

%Horror movie has a strong visual impact to the audience and make a huge psychological fear.So that the people who like it are praising.Why the violence, gore, horror screen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film allows viewers never bored? Clearly, modern horror movie has enough elements which can make the audience to find pleasure from it. It is relationship with its aesthetic value. Because of only the things that allow people to produce aesthetic experience can exist reasonable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 history of horror movie briefly and analyze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what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bring to the audience. In order to find beautiful fear’s true colors. Then we can find a place for horror movie to exit reasonable and necessary.【总页数】4页(P120-123)【作者】刘斌【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3【相关文献】1.《世说新语》审美体验思想摭论 [J], 荣梅2.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创造——谈戏剧舞台审美形象的生成要素 [J], 李高华3.从审美体验角度看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评价 [J], 王玉4.怜悯与恐惧--《嫌疑人X的献身》中悲剧精神的美学价值探究 [J], 李静漪5.视觉文化与恐惧、焦虑体验的审美再生产——以恐怖电影为例 [J], 史修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卡罗尔的恐怖美学理论

解读卡罗尔的恐怖美学理论

解读卡罗尔的恐怖美学理论作者:臧彦钦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1期摘要: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1890年—1937年)是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恐怖、科幻与奇幻小说作家,尤以怪奇小说著称。

其作品在经后人的不断梳理下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因洛夫克拉夫特生前的代表短篇小说《克苏鲁的呼唤》而被称之为“克苏鲁神话”。

“不可名状”的恐惧之感是洛式文学的主要特征,这使其成为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恐怖小说家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大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克苏鲁神话系列作品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但却鲜有学者从理论高度上对其进行阐释。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学界一系列恐怖艺术研究热的升温,恐怖这种审美体验逐渐由一种艺术风格上升到了美学、文艺理论的高度,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体系。

美国当代艺术理论家诺埃尔·卡罗尔就是恐怖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1990年的著作《恐怖哲学——心灵悖论》,对恐怖艺术所产生的审美愉悦进行了哲学角度上的研究,他将以恐怖电影和恐怖小说为代表的恐怖艺术定义为叙事性恐怖艺术,卡罗尔早期的恐怖理论虽然遭到众多学者的批评。

但当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去解读洛夫克拉夫特为代表的古典恐怖小说作品时,卡罗尔的思想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卡罗尔克苏鲁神话审美体验恐怖美学一、现实——艺术恐怖之本何为艺术恐怖?首先要阐释清楚何为恐怖:恐怖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情感表现,是一种混合情绪,其中包括恐惧、紧张、焦虑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而恐惧是这种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卡罗尔认为恐怖艺术所引发的恐怖感是一种偶发性的情绪状态,它既是感觉又是情绪。

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对真实的恐怖以及艺术恐怖两种类型加以区分,真实的恐怖是当人们面临突如其来的危险以及可怕事件时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会产生审美体验,而在艺术作品中的恐怖却因为与人自身有一定的距离,并不会真正地威胁人的生命,其导致的恐怖藝术会产生一种审美体验,触发偶发性的恐惧状态,[1]这种审美体验可以看作是类似康德对于崇高的看法。

惊悚片的悲剧美学特征

惊悚片的悲剧美学特征

惊悚片的悲剧美学特征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界线,西方恐怖电影分别以经典恐怖和后现代恐怖为主导的审美类型,经典恐怖电影是恐怖电影的儿童时期,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恐怖美学特征具有最初原始性的特征。

一、恐怖形象经典恐怖电影中的恐怖形象与美国恐怖电影研究的专家诺埃尔?卡罗尔(Nol Carroll)Xj恐怖怪物的界定比较相似,他在《恐怖哲学一—心灵的悖论》一书中将恐怖艺术的对象定义为被现在的科学证明为不可能存在的怪物,如非人类怪物、通过奇怪组合拼凑而成的畸形物、外星球的入侵者等等。

怪物在形象上具有超越界限的特征,比如说猫人,融合了猫和人类的两种外形特征;吸血鬼德拉库拉,超越了活人与死人的界定,具有人类的外表,却能在嗜血中得到永生。

卡罗尔将肮脏、不洁净作为怪物不可缺少的一个特征,也适合于经典恐怖电影,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恐怖电影,基本上都不可或缺地将非人类的怪物纳入恐怖的必要元素,但是这些怪物通过何种方式达到恐怖的效果呢?除了杀人如麻的暴力倾向,经典恐怖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肮脏,怪物必须在外形上表现出令接受者感到恶心的特征,这种肮脏、恶心的东西是被我们的文化所认定的僭越种属划分的东西,是卑贱之物。

西方经典恐怖电影最具代表性的恐怖形象就是吸血鬼和科学怪人,它们影响了之后一大批经典恐怖形象的产生,成为恐怖艺术流派中最古老的恐怖符号。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狰狞可怕,令人恶心,代表了西方启蒙以后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新的困惑与危机,科学带来的不仅仅是进步与文明,工具理性的膨胀潜伏着文明的危机,科学怪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前进过程中新的焦虑与不安,具有普遍的意义。

经典恐怖电影中的怪物都是异于人类的生物,无论在外形特征上,还是生活习性上,它们都是来自异类世界的“不速之客”,这些怪物身上体现的是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恐惧,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们害怕的是未知世界对现存秩序的破坏,怪物反映了资木主义上升时期人对外在灾难的抗争与恐惧。

从西方恐怖电影看西方人的审美特征

从西方恐怖电影看西方人的审美特征

从西方恐怖电影看西方人的审美特征摘要:本文以西方恐怖电影中的西方人的审美特征为研究对象,拟从西方恐怖电影中暴力美学的深层内涵来探究恐怖电影艺术中的文化之美,分析影片中暴力美学的显现和内涵。

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界线,西方恐怖电影分别以经典恐怖和后现代恐怖为主导的审美类型,西方恐怖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注重对暴力的细节及场面处理,通过对攻击性力量的夸张性展示,关注焦点投入到人性和社会的最黑暗处,特意制造出了一种不安定的情愫来刺激观众的神经,在人物的忧郁气质展示中带有些偏执狂的意味。

西方恐怖电影不单是展示血腥和屠杀,更重要的是在展示暴力的同时,引导观众进行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

暴力美学是一个美学和社会伦理的范畴,具有道德批评和社会认识功能,在艺术的发展中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艺术概念,电影不再给观众提供一种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而只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判断和情感宣泄,对暴力的崇尚和对社会伦理的呼唤都成为影视中的暴力美学发展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西方恐怖电影;审美特征;文化原因From the western horror movie watch western aestheticcharacteristics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western horror film in the west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western horror film violence aesthetics in the deep meaning to explore the horror film art in the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es the film violence aesthetics in appearance and connotation. In the nineteen sixties as a dividing line, the western horror film with classic horror and terror of the postmodern as the dominant aesthetic types, western horror film aesthetics of violence in the attention to details and scenes of violence, the attacking force exaggerated display, focus into the dark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specially produced a restless feeling to stimulate the audience's nerve, in the character of melancholy temperament show with some paranoid means. Western horror film is not only display and bloody slaughter, is more important in the display of violence at the same time,guiding the audience to life and social thinking. Aesthetics of violence is an aesthetic and social ethics, ethical criticism and social cognition fun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s a mere formalism art concept, the film is no longer to the audience on a social model and moral guide, but a pure aesthetic judgment and emotion, for violence and on social ethics call became the film aesthetics of viol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origin.Key words: western horror film;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auses目录一、绪论 (1)(一)选题意义 (1)(二)研究现状 (1)(三)研究思路 (1)二、恐怖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1)(一)恐怖电影中对暴力的展示 (1)(二)恐怖展示中的刺激和宣泄 (2)(三)恐怖之后的伤感氛围 (3)三、恐怖电影中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 (4)(一)恐怖中的人文审美 (4)(二)恐怖与人文关怀 (5)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7)一、绪论(一)选题意义“恐怖电影”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界线,西方恐怖电影分别以经典恐怖和后现代恐怖为主导的审美类型。

论爱伦·坡《丽姬娅》中的恐怖美学

论爱伦·坡《丽姬娅》中的恐怖美学

论爱伦·坡《丽姬娅》中的恐怖美学作者:张晓燕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2年第09期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

他的作品风格在任何时代都是“举世无双”的: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他宣扬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

研究美国文学,对爱伦·坡的作品不可不了解。

萧伯纳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爱伦·坡的作品中既有恐怖怪异的哥特风格也充满着独特的审美要素,极好地体现了恐怖与美的结合,本文将从恐怖美学角度分析爱伦·坡的著名小说《丽姬娅》。

关键词:恐怖美学丽姬娅哥特与唯美结合一、恐怖美学概论恐怖美学这一概念是近年来随着哥特式唯美的电影,摄影,文学等艺术的发展而新起的。

虽作为一新造词汇,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从字面来了解其意,即恐怖与美的并存。

一般来说恐怖美学作品在包含着阴郁惊悚氛围的同时又有着独特的美学要素,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压力重重精神紧绷的现代社会中,满足了读者猎奇寻求刺激的需求。

让人一边害怕,一边欣赏回味。

恐怖美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恐怖,它还包含了对生命的诠释和对美的追求,让人们感觉到兴奋害怕后,又能给人以深思。

恐怖美学虽然是一新兴的词汇,但却可以从早期的美学思想中寻找其渊源。

其渊源就是美学理论中的壮美思想。

这种壮美思想在早期的哥特文学中就有充分的体现。

爱德蒙·伯克从罗马文论家朗吉弩斯那里获得灵感,把其“崇高”概念加以发挥,1757年时发表了《关于壮美与优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第一次直接把恐怖作为一种可以引发壮美感(崇高感)的因素,并把它当作一种审美体验加以确认。

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恐怖美学概念就是从伯克的壮美思想上发展而来的。

二、《丽姬娅》中恐怖美学的体现《丽姬娅》作为世界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中充满了死亡、恐怖、惊险,笼罩着一种忧郁、诡异的气氛,具有典型的哥特式色彩。

植根文化沃土的战栗与惊悚——论西方哥特式恐怖片

植根文化沃土的战栗与惊悚——论西方哥特式恐怖片
2 0 1 7年 5月
重 庆 邮 电大 学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Ma y 2 0 1 7
第2 9卷 第 3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o s t s a n d T e l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s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0 1 . 2 9 N 0 . 3
的建筑 称为 哥特 式 , 意指 野 蛮 、 落后 、 黑 暗, 带 有 明
标题 “ 一个 哥特故事 ” 遂有 “ 哥特式小 说” 之 谓。 “ 这 种 小说通 常 以古堡 、 废墟 、 荒 野 为背 景 , 故 事 往
往 发生 在 中世 纪 , 情节恐怖刺激 , 充 斥 着 凶杀 、 暴
究, 以便 厘 清哥特 文化 对 恐怖 电影 的影 响 , 深 化理
解 西方恐 怖 电影 的文化 内涵 和美 学价值 。


“ 哥特 ” 与恐怖 电影 的遇合
塔古 ・ 萨默斯 的《 吸血鬼传奇》 ] , 国内学者陈娟
“ 哥特” 一词最 早用来 指称 古 日耳曼 民族 的一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7 一 O 1 基金项 目: 山 东省 艺 术 科 学 重 点课 题 : 中 国 恐怖 电影 类型 发 展 与 西 方哥 特 式 恐怖 电影 研 究 ( 1 6 0 7 1 9 5 )
的《 行走 在 银 幕 上 的德 古 拉— — 吸血 鬼 影 片 的文
化学研究》 、 许正林等人的《 哥特式小说 : 恐怖 电影 的文学 渊源 》 J 、 韩笑的《 论 哥 特 电影 造 型 》 , 这 些

论西方文学中“恐怖”的简要内涵

论西方文学中“恐怖”的简要内涵

仙侠作品中总有一些与善 良对立的邪恶。在西方 ,
斯又设计杀死塔摩拉的儿子及妖后 :塔摩拉伙 同自
恐怖是一 个贯穿始终 的文学主题 ,但是恐怖审美却 己的 2 个儿子借机杀死泰特斯美丽的女儿拉薇尼娅 是一种不确定 的审美类型 ,有的恐怖很惊悚 ,有的 的丈夫 ,又将拉薇尼娅 的四肢及舌头斩掉 ,备受屈
目主持人对此大为鄙夷 ,这让这位老实人在大庭广 并不能将世界写得很恐惧 ,是 因为缺乏这样温润富
众之下显得很尴尬。即使这位爱好者的设想一点道 足 的创 作 环 境 ,对 生 活 、对 人 内心 的感 触 和文 学 中 理也没有 ,但是他那么认真 ,这种精神也是值得肯 真正的恐惧一比 ,就显得非常浅显。 定 的。公众人物如此 ,社会却无动于衷 ,可知价值 不论在文学中,还是在 自然 中,都有两条线 , 观 的负面趋 同。这些公众人物 内心何惧 ,他们踌躇 那就是 内心的恐惧与对外界 的征服。很多女性为了
被俘 ,获胜 的罗马大将泰特斯为了庆祝 自己女儿的
生 日,将塔摩拉 的长子杀死 ,泰特斯拥立的荒淫的 化所产生 的时刻保持的危机感 ,任何一个矛盾 的社
罗 马皇帝萨特尼纳斯立 了塔摩拉为皇后 ,围绕着泰 会都需要这种可贵 的精神 。欧洲的理性主义认为 ,
收稿 日期 :2 0 1 7 - 0 3 - 0 6 作者简介:姚萌萌 ( 1 9 8 0 一 ),女,河南大学博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都长出来 了,他选 了个黄道吉 日 播 的种却 因为水分 到了清代 ,帝王们 的心理已经极其膨胀 ,我们 的国 不足发不 出芽来。所 以,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 ,科 民也被压迫得极其麻木 ,心 中再无震颤的情感 。所
学与迷信也是一步之遥。 以 ,除了生老病死的恐惧 ,国民缺少对 民族前途的

浅析爱伦坡小说《红死病的假面》论文

浅析爱伦坡小说《红死病的假面》论文

浅析爱伦坡小说《红死病的假面》论文在美国文学史上,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游离于美国主流文化之外但却拥有特殊地位的天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尤其是他一生所著的超过70篇的短篇小说因其在“任何时代下都独一无二的风格”,被后世奉为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和恐怖小说的大师。

近年来,针对其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842年的《红死病的假面》(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众多专家学者分别从象征主义、哥特风格、梦幻性主题等单一角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研究。

一、爱伦·坡及其小说概述作为最能代表爱伦·坡风格的短篇恐怖小说,《红死病的假面》继承了 18世纪欧洲哥特风格小说的传统,并从中吸收了中世纪颇为流行的恐怖艺术概念。

诸如,充满了没落和惊悚气氛的幽灵城堡,被遗弃的萧条的村落还有古怪反常的人们。

并独辟蹊径,在欧洲传统恐怖小说理念中加入心理惊悚因素。

如小说发生的地点是“一座非常偏远的城堡式宅院”,里面有颇具中古特色的“黑色大钟”,并且虽然宅院“富丽堂皇”,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低沉压抑的气氛。

而舞会上的人“有人装扮成肢体与面具不相成的怪物。

有人穿戴着精神病患者才能想出的怪装。

有许多人装扮得漂亮,许多人装扮得荒唐,许多人装扮得怪诞,有一些人装扮得可怕,还有不少人装备得令人恶心”。

二、唯美主义爱伦·坡竭尽所能描绘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近乎奢靡的生活。

《红死病的假面》中,人们的面具怪诞乖张,火光点亮了暗黑的帷幔,气氛阴郁而诡异。

跳舞的男人女人,面色惨白,在黑暗中疯狂舞蹈。

人群中,一个轮廓带着“红死病”的面具,裹着尸布,忽然之间又消失,只剩下面具和尸布。

这种充盈于整个故事的.基调给人一种颤抖悸动的恐怖感受。

在这种恐怖惊悚的极致感官下,作品又丝丝密密如月光透过树叶般的渗出些许“唯美”的画面触感。

从精神理看爱伦·坡短篇小说恐怖美论文

从精神理看爱伦·坡短篇小说恐怖美论文

从精神分析理论看爱伦·坡短篇小说的恐怖美摘要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集合了许多精神分裂的变态人物,这些人物在小说中以异样的行为,展现了坡小说中的恐怖美。

本文以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爱伦·坡小说中人物的变态情结和人格二重性问题,探讨了坡是如何通过这些变态的人物形象传达恐怖美的。

关键词:精神分析理论恐怖美变态情结人格二重性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爱伦·坡的心理恐怖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美国哥特文学的巅峰之作,他所撰写的恐怖故事大都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环环相扣,整体效果十分突出。

为了使其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爱伦·坡常通过破坏来进行创造,通过恐惧来追逐美感,通过黑暗来接近光明,以此实现对读者心灵的极大震撼,可以说,他的恐怖小说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恐怖小说。

二小说中人物的变态情结与弗洛伊德不同,荣格将力比多看作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和心理的原动力,包括生殖、生长和其他的生命活动,而性欲只是众多的、生理的、心理的功能之一。

他认为心灵代表了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反映了意识和无意识中的思想、情感、行为并且预设了人物行为和心理的走向及趋势;他将心灵结构中的无意识结构进一步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也就是他所说的情结,是一种心象与意念的集合,多属于心灵分裂的产物。

创伤性的体验、情感上的困扰或道德上的冲突都会导致情结的形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与之协调的话就会引发心理疾病。

爱伦·坡心理恐怖小说中描写的都是比较典型的变态情结和心理异常的人物,从这些变态人物的身上,读者能感受到一种诡异的恐怖美。

总体上来说,爱伦·坡心理小说中的故事主要围绕三个变态情结展开,即俄狄浦斯情结、安提戈涅情结和皮革马利翁情结。

1 俄狄浦斯情结荣格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即幼儿时期的恋母情结,是从弑父娶母的野蛮时代遗传下来的原始印象。

恐惧之美--恐怖电影的美学价值及其审美体验摭谈

恐惧之美--恐怖电影的美学价值及其审美体验摭谈

也被称为世界恐怖片的创造者 , 这一恐怖 电影一一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7 — 2 0
作者简介 :刘斌 ( 1 9 9 0 - - ),女 ,湖南娄底人 ,闽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2 0 1 2 级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 方向 :文学 文体 和叙事 。 基金项 目: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仓 4 新项 目基金
恐怖电影对精神的刺激正好可以让紧绷的大脑得以放松能在繁忙的工作琐碎的家事不愉快的回忆里短暂的抽离恐怖电影以自由的方式传递自由的情卡西尔说过艺术能够把所有痛苦和凌辱残忍与暴行都转化为一种自我解放的手段从而给了我们一种用任何其他方式都不可能得到的内在自由也就是说艺术能够将痛苦转化并因此使我们获得解放和自由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净化作用必须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轻易感受到的恐惧紧张等激发情感的宣泄才能有感到自由畅快的心情
惧 的电影 ( s c a r y m o v i e )。 恐惧 心理是恐怖 电影 带
飞驰而来 的火车 ,瞬时万分惊恐 ,他们有 的 目瞪 口
给观众 的最大心理感受 ,然而 ,对 恐怖 电影意义 的
解读 ,决不能仅 限于此 ,恐怖 电影作为 电影类 型中 的一大独立 门户 , 它不仅包括我们认 为的讲述鬼 、 魂 、僵 尸等 故事的普通 恐怖 片,惊悚片、悬疑片等
中图分类号 :G2 0 6 . 3
文献标识码 :A
恐怖 电影 通过对观 众的视听觉和 心理 的刺激 ,
使观众倍感恐惧 ,从而谈其色变 ,但 也正是这种 恐 惧感吸 引了众多恐怖 电影 的追随者 。 相信通过本 文 的分析 ,能让读 者对 恐怖 电影恐 惧之 美有 更深地


恐 怖 电影 的发 展
高之美。

《厄舍古屋的倒塌》恐怖效果研究

《厄舍古屋的倒塌》恐怖效果研究
其 次是 小 湖 。“ 个 公 馆 和 庄 院都 笼 罩 着 一 种 气 ,这 跟 天 上 大 气 绝 整 不相 同 , 是 从 枯树 、 墙 、 池 中散 发 出来 — — 这 是 种 玄 妙 的毒 雾 ,阴 而 灰 死
在那年秋天一个寂静 、 寥落 、 昏暗的 日子 , 云暗, 天地 整整一天我独 自
策马前行 , 穿过乡间一 片异常萧瑟的荒野。暮色降临时 , 我终于看见 了那 所 阴郁的古屋。不知道为什么 , 我第一眼看见那座府 邸, 心中就充满 了一 种不堪忍受的哀愁 。我好生惆怅的看看眼前这番景色 : 兀立的府邸 、 庄园 中天然的 山水胜迹 、 荒凉的桓墙 、 茫然 眼睛似 的窗户 、 三两枝有 臭味的芦
苇 、 两 棵 枯 萎 的 白树 … …心 中涌 起 一 阵 从 未 有 过 的 凄凉 。 三 在 描 写 古 屋 时 作者 这 样 写 到 : 再 仔 细 端 详府 邸 的 面 目, 人 眼 帘 的便 是 古 色 古 香 ,色 彩 斑 斓 的 古 映
郁, 沉滞 ,隐约可见 ,色呈青铅 。 ”这股 “ 雾气 ” 此地恐怖气氛之精华 乃 的汇聚 , 常年弥漫在古屋周 围 , 腐蚀着一切 , 更毒化着劳德立克 的心灵 。 当最后 厄舍府轰然倒进湖中时 , 湖水 “ 阴郁郁 的、 默地 ” 默 淹没 了已成 为
关 键 词 :爱 伦 ・ 类- : 0  ̄I 2 -1
简 介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9 2(0 0 0 0 6 0 1 7 0 9 2 1 ) 7— 2 0— 1
不 曾与 “ ” 一 句话 ,也 不 曾 和 “ ” 一 个 房 间 里 待 过 。 她 虽 然 与 我 说 我 在
埃德加 ・ 爱伦 ・ ( d a A l o ) 10 — 14 )是美 国著名 的 坡 E gr l nPe (8 9 a 89 浪漫主义时期不 同凡响的一位文学家 , 他创作 的短篇恐怖小 说成 了世 界 的楷模。坡认为 : 在短篇小 说这种文 艺形式里 ,每一事件 ,每 一描写 细 节, 甚至一字一句都应 当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 , 一个预想中的效果 , 印象 主义的效果 。爱伦 ・ 坡在营造恐怖 氛围的 同时, 也深入探索 人大脑最 隐 秘处无意识 和潜意识的精神活动 , 展示 了人类最 原始的本能及需求 , 或 者人物从 心理变态到精神崩 溃的全过程 。《 舍古屋 的倒塌 》 厄 是短篇恐 怖小说的名作 ,语言如诗 , 情节则恐怖骇 人 , 亡和颓败 的意象统辖 全 死

最新-西方恐怖电影叙事动力分析 精品

最新-西方恐怖电影叙事动力分析 精品

西方恐怖电影叙事动力分析[摘要]相对中、日等国的恐怖电影而言,美国、加拿大与欧洲的恐怖电影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

以恐怖符号而言,西方恐怖电影常常出现魔鬼或者怪物,他们或是超自然语境下的鬼魂,拥有恐怖外表的人类造物,天外来客,或是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吸血鬼、狼人,或就是人类本身,如凶残变态的连环杀手等,无不对普通人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给观众带来惊吓、刺激。

而这些符号的出现,直接反映着西方恐怖电影在心理学层面上的叙事动力。

[关键词]西方电影;恐怖电影;叙事动力恐怖电影的叙事高度依赖于对人类心理的把握。

相对中、日等国的恐怖电影而言,美国、加拿大与欧洲的恐怖电影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

以恐怖符号而言,西方恐怖电影常常出现魔鬼或者怪物,他们或是超自然语境下的鬼魂,拥有恐怖外表的人类造物,天外来客,或是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吸血鬼、狼人,或就是人类本身,如凶残变态的连环杀手等,无不对普通人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给观众带来惊吓、刺激。

而这些符号的出现,直接反映着西方恐怖电影在心理学层面上的叙事动力。

一、外部动力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恐惧以及在这种恐惧下的担心、想象等心理,直接催生了恐怖电影中的大量情节,因此这也是恐怖电影的外部叙事动力。

人类自有意识起,就对于世界未知之处有着迷茫与敬畏,而无论科技进步到哪一步,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掌握永远是有限的,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世界依然是神秘的,存在着人类无法完全掌控的魔影。

这一点从大量西方的民间传说中就可以看出。

尤其是在人类对于死亡有着无法排解的终极情感的情况下,魔影被具象化,如与死亡有直接联系的吸血鬼等,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即使是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其并不存在时,吸血鬼的习性、其与人类的关系等依然在被不断完善。

西方恐怖电影也根据这样的心理基础构建了一个个超自然语境,将存在于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恐怖题材搬上大银幕。

如以吸血鬼德拉库拉为主人公的《惊情四百年》1992;探索吸血鬼的永生特质,借由吸血鬼来表现出宿命感的《夜访吸血鬼》1994等。

西方怪诞美学研究评述

西方怪诞美学研究评述

于是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越来越多的美 学家逐渐把怪诞纳入到他们的研究视野。人们发 现,怪诞不单是现代艺术所特有的,从原始人的洞 窟岩画到中世纪的哥特传奇,从拉伯雷的《巨人 传》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怪诞其实一直 就存在艺术之中,只是被人们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审 美误解或偏见而弃之不顾。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怪 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现象,甚至有人认为: “作为一种复杂而带综合性质的艺术手法和审美途 径,怪诞可以说是连接诸种感性学范畴——悲剧、 喜剧、滑稽、丑与荒诞等——的元范畴。”[2]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对怪诞艺术的最早评述来 自于古罗马时代作家马库斯 维特鲁尼亚。面对当 时出现的一种将人、动物和植物错综复杂的交织在 一起的绘画风格,他表现了一般人常有的困惑:
我们当今的艺术家用奇形怪状的东西装饰墙 壁,而不再去再现我们现实世界的形象。他们不画 圆柱,而画刻有凹槽、长着奇形怪状的叶子和盘蜗 的树茎;不画山墙而搞蔓藤花纹。华柱和着了色的 大建筑物亦是如此,山墙上精美的花朵从长袍里流 展出来,其顶端莫名其妙的冒出许多长着人头或兽 头的半身像。然而这样的东西过去不曾有过,现在 不存在,将来也不会出现。 花茎怎能支撑起房 顶,华柱怎能承担起山墙雕塑?嫩弱的枝芽怎会负 得起人像,根须里怎会长出人体和花朵构成的奇异 形状来?⑥
有人常把怪诞看作是丑的一个类型,其实这是 很不恰当的。怪诞的东西不一定丑,而只是怪。它 并非完全与观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期待相对抗,它 引起的反应也并非厌恶、震惊或反感,而往往是混 合了诧异、恐怖、趣味和愉悦的复杂情感。怪诞在 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中的表述都是“grotesque”,它们都源出于意大利语“grottesco”,这 个词在意大利语中与“洞窟”(grotta)相关。最早 在 15 世纪时人们用“grottesco”来指当时从洞窟 中发现的原始绘画风格以及追随这种风格的装饰 艺术,因其组合的怪异奇特而得名。后来由于怪诞 艺术不断出现,人们才把它从单一的装饰风格扩展 为一个美学范畴。而今天被人们公认的第一件真正 意义上的怪诞艺术作品是 1940 年在法国拉斯科山 洞发现的原始人绘制的野兽图案。它描绘了一头完 全凭空想象的怪兽,狮身马首,肩背弯曲高耸,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恐怖美学研究文献评述摘要:恐怖美学从早期的美学当中的“壮美”发展而来,其理论研究在西方现已有累累硕果,甚至构建起了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体系。

近年来在中国文艺创作欣赏领域掀起了一股以欣赏恐惧、焦虑、恶心等负面情绪为诉求的恐怖艺术风潮。

文艺美学领域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艺现象中的恐怖因素的分析,包括对恐怖文学的类型特征的探讨、对中西方文艺作品中恐怖因素的概括分析等;另一类是对恐怖美的特征的探讨,如把恐怖美归为“壮美”、“崇高”等。

两类研究往往把恐怖当做一个现成的美学范畴来用,即使对恐怖美的特征有简单思考,也未见出这一范畴在美学史中的研究状况。

对这一范畴的思考和使用首先必须对这一范畴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其实,恐怖乃是现代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范畴,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试图从范畴研究的角度梳理出西方恐怖美学的几个维度,分析其中的不足,以期国内学人对这一领域做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范畴恐怖快感维度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西方的恐怖美学研究著作当推弗洛伊德在1919年发表的论文《论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

他在这篇论文中试图以人们成长过程中被克服和压抑的领域对“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作出界定。

对恐怖这一范畴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美学研究则是伴随着恐怖艺术的繁荣,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的,此类艺术由于以激起欣赏者的恐惧、恶心等等负面情感为首要诉求,因此美学家用了“恐怖”这一范畴来表示新兴文艺现象的美学特征。

研究者从不同的问题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恐怖的奥秘,形成了研究的三个维度。

美学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对恐怖文本的接受活动是否是一种审美活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恐怖文本是否带给我们愉悦,如果有,又如何带给我们愉悦。

有些美学家侧重于从认识/理性的角度去回答这一问题,形成了研究的认识维度;另外一些美学家则从人的潜意识/无意识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形成了研究的精神分析维度。

前者从欣赏主体的外部找原因,后者则挖掘欣赏主体的内部驱动力。

还有一些美学家从美学史的角度探讨恐怖这一范畴同美学史上的范畴如悲剧、崇高的关系,试图给恐怖做美学史上的定位,形成了研究的美学史维度。

一、认识论维度(一)诺埃尔·卡罗尔对恐怖艺术的观点对恐怖艺术的真正哲学美学的严肃探讨起始于诺埃尔·卡罗尔,他在1990年出版的《恐怖的哲学》引起了学者们对恐怖艺术的广泛主义。

作者在此书中把“艺术恐怖”同“现实恐怖”加以区分,认为艺术恐怖与现实恐怖不同,其一是真假的不同,现实中的恐怖事物是真实的,激起的恐惧、恶心等情绪也是真实的,但是艺术恐怖激起的情绪建立在一些人们在理智上不相信的怪物上,因此虽然同样也激起类似现实中的恐惧、恶心的情绪,但是虚假的前提使这些情绪获得了一种距离,这种距离使审美活动成为可能。

其二是艺术恐怖的虚构叙事激起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及作品中的人类主角同怪物的斗争中获得快感,从而恐惧、恶心与愉悦两类看似矛盾的情绪达到某种平衡。

恐惧感乃是我们为了享受快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种分析使得恐惧艺术中的恐惧因素区别于近代崇高中的恐惧因素,首先恐怖的对象不同,恐怖艺术中的恐怖的对象乃是一些人们理智上不相信、现实中不存在的怪物,这一点与崇高中的可怕的现实的自然对象是截然不同的;其次恐惧感的内涵不同,卡罗尔认为恐怖艺术的恐怖感则主要包括恐惧和恶心两种情绪,而崇高中的恐怖感主要是靠恐惧感。

卡罗尔把恐怖艺术中的愉快主要归结为认识上的愉快,这同休谟所认为的雄辩为悲剧带来的快感是相近的,这也说明了卡罗尔的问题所在,这种认识论的愉悦无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愉悦,显然不能说明恐怖美的特殊性。

(二)后继学者对恐怖艺术的观点后来的学者扩充了这种认识论的的各个层面。

丹尼尔·肖认为恐怖艺术的愉悦不只在于一种间接的理性认识的层面,怪物本身就是直接令人愉悦的,因为怪物同人类一样,都代表着某种超出普通人的特殊能力。

辛西娅·阿·弗里兰德则打破了卡罗尔对艺术恐怖和现实恐怖的区分,认为一书中的恐惧也可以建立在真是的基础上,可以是一种现实性的恐怖,这种形式尤其反映在根据现实案例改变的连环杀手电影中。

在恐怖艺术中,非正常主角的行为由于触犯了一些道德、法律的戒律让我们觉得恐惧、恶心,但正是这种违规才体现出了他的创造力,欣赏者的愉悦就产生在创造力对道德的超越中。

迈特·希尔则认为这种说法主要从客体的角度分析恐怖感的产生,就忽略或否定了非客观化的情感,如文艺作品中的突然的情节、电影中的不和谐的音乐、怪响等使观众产生阅读期待、使人产生焦虑震惊的情绪,这类非客观化的情感在建构艺术恐怖时也是非常必要的,是恐怖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恐怖审美国栋的动态性上去欣赏给欣赏着带来的愉悦,而非静态的分解。

二、精神分析维度不同于人们从认识论的维度去寻找恐怖让人愉悦的原因,一些研究者把恐怖艺术给人的愉悦主要与人的潜意识/无意识的层面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研究的精神分析维度。

上面已经提到,正是弗洛伊德开始了恐怖美学研究的领域,他认为“神秘和恐怖感源于某种熟悉的但却受到压抑的东西”。

这一命题在弗洛伊德看来是不可逆的,这种感觉了能与被克服/压抑的思维形式的神秘和恐惧有关,也可能缘自受压抑的冲动,但并非所有被克服/压抑的思维形式和冲动都给我们以神秘和恐怖感。

这说明弗洛伊德对研究的局限性有清醒认识,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弗洛伊德论文中的压抑、重复、焦虑等概念成为研究者用来分析恐怖艺术的愉悦的重要资源。

罗宾·伍德从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出发,认为怪物是人的被压抑的部分的表现,人类主角对怪物的斗争使得欣赏着通过一种净化的方式来满足这一本分本能的冲动,从而获得快感。

芭芭拉·克里德结合了茱莉亚·克里斯蒂瓦的卑贱的概念,认为恐怖艺术是对卑贱的事物的一种清洁,由此让人愉快。

斯蒂文·吉·施纳德则认为只把愉悦归于怪物身上体现的关于人类的一些超越界限的信仰(如不死、思想的万能等)的隐喻,这些超越界限的信仰正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如生命科学。

人工智能的发展无一不体现这些信仰对现实的架构能力,这些隐喻就使这些信仰再次得到了确证,这也是恐怖艺术的魅力所在。

认识论维度和精神分析维度的研究都在说,我们是如何从对恐惧艺术的审美活动中获得愉悦的,那么这种思考的逻辑前提就是: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愉悦,这一前提就拒绝了不能从这种接受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况。

这种情况显然是有的,毕竟也有不少人拒绝这类作品。

甚至可能存在不能从某些恐惧作品获得愉悦的情况。

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三、美学史维度有些美学家希望从美学史的角度对恐怖范畴做出声明,或者用美学史上已存在的概念来解释这一范畴,或者把恐怖同悲剧等范畴作一番比较。

一些美学家认为,可以用崇高这一范畴来解释恐怖,特雷·海勒认为神秘恐怖故事提供开拓自我的创造力的愉悦,惊悚恐怖故事带来再现潜意识的愉悦,奇幻恐怖故事带来颠覆自我律令的愉悦。

这些愉悦接通过令人恐惧的意象来获得,而令人恐惧的一项乃是对不饿能表现的东西何在主体身份中潜隐的部分的呈现,因此属于崇高的范畴。

国内学者徐岱就把恐怖美归为壮美,周宪认为恐惧美学表现为一种崇高的英雄体验。

我们知道,西方美学史上悲剧的审美活动如同崇高的审美活动一样,包含着强烈的痛感经验,这使得美学家得以把这两种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作出比较。

卡罗尔的认识论恐怖美学研究证实汲取了休谟关于悲剧快感问题的成果,有些研究者则从具体的文本出发,认为恐怖艺术也可以是悲剧。

可以看出,虽然美学家已经开始探讨恐怖在美学史上的地位,但是这一维度还是非常薄弱的,缺乏对恐怖范畴同其他也具有痛感的范畴如悲剧、崇高、怪诞等的区别研究,是我们依然无法对这些范畴中的痛感因素、愉悦原因作出区分。

正如用崇高来概括恐怖艺术的美学特征,虽然能说明恐怖的超越性特征,但是由于恐惧感是崇高中的引发痛感的主要因素,这就忽视了恐怖中的恶心感、焦虑感等因素,只关注恐怖同其它美学范畴的形同点,就会简化恐怖的内涵、抹杀它的特殊性。

这召唤我们对此作出更充分、更详细的说明。

四、文献评析我们从美学家的探索中可以总结出恐怖的两个特征:其一,恐怖的对象逐渐扩展,由人们理智上不相信、叙事中的不和谐部分等;其二,恐怖感愈益丰富,由主要是恐惧、恶心的情绪丰富为恐惧、恶心、焦虑等情绪。

美学家对恐怖如何产生愉悦的机制的不同回答也有两点特征:其一:恐怖与愉悦的关系从间接到直接。

从认识上的好奇心、求知欲所带来的间接愉悦到怪物直接给我们带来愉悦、从人的被压抑的部分的释放所带来的愉悦到由于对人类的一些超越现实的信仰的隐喻而直接使人愉悦,都反映了这一特征。

恐怖艺术越来越在一中直接的意义上使人愉快,这种对恐怖的解释就使得恐怖脱离了悲剧、崇高等范畴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

其二:对恐怖的不同维度的解释是并存的,不存在一种解释取代另一种解释的问题,而是在相互修正、补充的意义上同时有效,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对恐怖艺术的讨论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恐怖作为审美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的丰富性。

虽然西方美学研究还存在其他的研究维度,比如对恐怖艺术与文化现实的关系的研究、对具体恐怖艺术尤其是恐怖电影等在欣赏主体身上激起的情绪反应、欣赏主体对具体恐怖艺术的意义的理解的具体调查研究等、这些思考成果对于我们理解我国的恐怖艺术的状况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纵观整个美学史我们就会发现,美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大都是对某些新兴艺术现象的思考的结果。

国内文艺创作领域中恐怖艺术的风靡已经向文艺美学工作者提出了新问题,对文艺美学解释文艺现实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亟需研究者放下高雅和低俗、主流与非主流等偏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上文对西方恐怖美学研究的简单梳理,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文艺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1]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M]刘继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欧文·亚龙.直视骄阳:政府死亡恐惧[M]张亚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 诺埃尔·卡罗尔.恐怖的哲学[M]杨衡译.江苏凤凰出版社,1990[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弗洛伊德.论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7]於鲸.哥特小说的恐怖美学:崇高与诡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习题答案1、何谓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结合案例材料讨论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的关系。

答: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研究问题: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