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课件

合集下载

经腧学总论PPT课件

经腧学总论PPT课件
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 之意,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 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 “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 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2.作用:对其它经络起统率、联络 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3.特点:(与十二经脉比较) ①有具体的循行路线:行于十
阴经属脏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足三阴 足厥阴—肝
足少阴—肾
内行部分
手阳明—大肠
手三阳 手少阳—三焦
阳经属腑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足三阳 足少阳—胆
足太阳—膀胱
并有属脏者络于腑,属腑者络于脏 的“属络”关系
(3)流注关系 ①流注方向(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 十二经筋
循股外上行结于頄(面部)
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膈)
十二经筋
③与脏腑无联系 ④筋有大小、刚柔:
阳经经筋多大而刚, 阴经经筋多小而柔。
(六)十二皮部
1.含义:十二经脉循行的体表区域,亦 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足少阳、足厥阴——二合
足阳明、足太阴——三合
手太阳、手少阴——四合 十二经别
手少阳、手厥阴——五合
特点
手阳明、手太阴——六合
十二经别
特点
③与脏腑有直接联系 ④无流注规律 ⑤无专穴,无病侯主治。
(四)十五络脉
1. 含义:十五络是十二经脉 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 脾之大络的总称。分别以其 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行。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有效应用
许多人已经发现了经络腧穴学在防治疾病方面的作用,并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1
穴位
特定的身体部位,有着不同的生理、病理反应。
2
经络
是人体内经气之流注液之道,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桥梁。
3
特点
经络系统是一种复杂的传递信息的系统,具有全身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特点。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论、技术开发、临床应用、心理
内对中医的渐趋重视,经络腧穴
中体现。
学等方面均有不断的突破。
学的今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总结与展望
1
全面总览 ⚡️
课件详细阐述了经络腧穴学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应用,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文
化,提高中医文化素养。
2
新时代
在当前大环境下,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对中医古老智慧进行深入挖掘,并与现代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也为经络
腧穴理论提供经络系统和腧穴系统之间正反馈形成相
互依存的关系,进而形成人体调节与恢
复的完整机制。
经络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针灸
中药
按摩 ♀️
经络腧穴学重要的应用方向
中药理论中提到的“药到经脉,
利用手法按摩经络腧穴可改
之一,可调节气血、神经、
科研相结合。
3
展望未来 ⏭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经络腧穴学的中医技术在未来一定可以更好的应用于生产生
活中。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
课件
随着中医的普及和世界的认可,经络腧穴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课件
将为您带来系统全面而易懂的经络腧穴学知识。
经络腧穴学的概述
历史悠久

经络腧穴学(全套课件367P)

经络腧穴学(全套课件367P)
2021/8/10
2、奇经八脉
因其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特点:既无表里关系,亦不隶属十二脏腑。但于 奇恒之腑联系密切。
一源三岐:任督冲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 阴脉之海:任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 阳脉之海:督脉总督起全身阳经经气。 十二脉之海: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又称血海。
奇穴:有固定名称和定位,但未归入十四 经的腧穴。
阿是穴:无固定名称和定位,以压痛或其 他反应点作为针灸的部位。又称天应穴、 不定穴、压痛点。首见于《千金要方》。
2021/8/10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1)诊断方面:经络辩证,经络诊法 (2)治疗方面:循经取穴,药物归经
2021/8/10
2021/8/10
一、腧穴的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 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 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名 “节”“会”、“气穴”、“气府”、 “骨空”。
2021/8/10
二、腧穴的发展
无定位、无命名阶段;
定位、定名阶段;
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2021/8/10
腧穴数目的发展
《内经》:160个
《针灸甲乙经》:349个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个
《针灸大成》:359个
《针灸逢源》:361个
2021/8/10
三、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有固定名称和定位,且归属于 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
2021/8/10
6、十二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 分布部位的分区。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 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 散布的所在。所以各经皮部就是该经在皮 肤表面的反应区和该经濡养的皮肤区域。 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 分布范围为依据的。由于二十皮部居于人 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 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 反映病证的作用。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
《医学经络腧穴》PPT课件
• 经络系统概述 • 腧穴基础知识 • 常用经络腧穴介绍 • 经络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 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总结词
阐述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复杂网络。经 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
THANKS
感谢观看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总结词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与膀胱和小肠相关 。
详细描述
足太阳膀胱经共有67个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面部、颈部 、胸背部和下肢。这些穴位主治泌尿系统、神志、五官 等疾病,如委中、昆仑、承山等。
足少阴肾经腧穴
总结词
足少阴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与肾和膀胱相关。
详细描述
足少阴肾经共有27个穴位,其中10个位于下肢内侧, 17个位于胸腹部。这些穴位主治泌尿系统、妇科、男 科等疾病,如涌泉、太溪、复溜等。
腧穴的定位与操作技巧
总结词
准确找到腧穴的位置是治疗的前提,需要掌握一定的定位技巧和方法。操作腧穴时需要 注意安全、准确、有效。
详细描述
掌握腧穴的定位技巧和方法是准确找到腧穴的前提,如根据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 等确定腧穴的位置。操作腧穴时需要注意安全、准确、有效,如采用合适的刺激方法、 掌握正确的刺激强度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刺激过度或刺
足太阴脾经腧穴
总结词
足太阴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与消化系 统和气血相关。
详细描述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其中11个位于 下肢内侧,10个位于胸腹部。这些穴位主 治消化系统、妇科、男科等疾病,如三阴交 、血海、阴陵泉等。

《经络腧穴学》课件

《经络腧穴学》课件
总结词
推拿按摩疗法是一种利用手法按摩来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通过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疗法是中医经络腧穴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手法按摩来刺激穴位,可以舒缓肌肉紧张 、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推拿按摩疗法对于一些肌肉骨骼疾病和疼痛病症有很好 的疗效,如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的别络,具有沟通表里、渗灌气 血的功能。
孙络、浮络
孙络、浮络是络脉的细分支,具 有渗灌气血、濡养肌肤的作用。
经筋系统
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 属部分,主要管理关 节运动和肌肉收缩。
经筋的分布和走向与 十二经脉相一致,但 其功能更侧重于运动 和调节。
经筋病变常表现为肌 肉、关节疼痛和运动 障碍。
自然标志定位法
利用五官、毛发、肌肉、 关节等自然标志来定位腧 穴。
常用腧穴定位与主治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
等。
合谷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主治头痛、齿痛等

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主治胃痛、
腧穴分类与定位
03
腧穴分类
01
02
03
按部位分类
头面颈项、躯干、四肢等 不同部位的腧穴。
按作用分类
补虚泻实、清热温寒、安 神宁志等不同作用的腧穴 。
按特定穴分类
五输穴、原穴、络穴、背 俞穴、募穴等特定穴位。
腧穴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以骨骼作为标志,按照一 定的比例来定位腧穴。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 测量腧穴的位置。
经络系统
02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课件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课件
第一章 经络腧穴理论的 形成和学术发展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一、 《内经》以前的文献
《帛书》:(《脉书· 十一脉》)
帛书有两种文本:《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二 、《内经》所载 《内经》的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
《内经》对经络的阐述:
(1)阐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 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2)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 (3)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 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 (4)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 (5)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 况,以及对人体组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第二节 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一、魏、晋及隋、唐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编集的《针灸甲 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是汇集《素问》、《九卷》(又称《针经》,即今《灵 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 在《隋书· 经籍志》中还记载有《明堂流注》, 《明堂孔穴》、《明堂孔穴图》等各种书名,可知当 时有多种传本。杨上善于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之外, 又将《内经》与《明堂孔穴》的内容汇合编成《黄帝 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 合一卷
三、《内经》以后文献
《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难经》原称《八十一难》,是对《内经》等古经 提出各种问题进行解答。有关经络的问特注重寸口 脉诊、原气、奇经八脉以及对“是动”“所生病”的 解释。
东汉末,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伤寒 论》),是对《内经》、《难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对经络理论的灵活运用,为后人树立典范。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编集的《针灸 甲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 经》。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循行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十二条经 脉在人体上按照特定的路径循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循环体系。
主治
十二经脉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主治肺系病证,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大肠病证等。同 时,十二经脉还主治各自循行经过部位的病证,如足阳明胃经主治头面、口齿、鼻咽部病证等。
拔罐疗法:在经络腧穴上拔罐,以形成负压,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效 果。
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在经络腧穴上,通过皮肤 吸收药物成分,以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理的目 的。
刮痧疗法:用刮痧板在经络腧穴上进行刮拭,以 疏通经络,驱邪外出,治疗感冒、中暑等病症。
综上所述,经络腧穴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不仅在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还在其他疗法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价值。
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腧穴三络气血输 注的部位。
功能
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 里上下的作用。它能够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主治
03
腧穴理论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
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作用和特性,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三类。经穴 主要分布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奇穴则不在经脉上,但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 穴则是根据压痛点取穴。
命名
腧穴的命名多与其所在部位、形态、气血流注、功能主治等因素有关,如“足 三里”表示该穴位位于足部,可治疗脾胃疾病,“合谷”则表示该穴位位于手 掌合拢时的凹陷处,可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经络腧穴PPT课件

经络腧穴PPT课件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 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 内侧和胸腹。
上下肢内侧
❖ 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和头面、躯干
上下肢外侧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 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
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作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 特定的孔隙。 ❖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腧穴的分类
❖ 经穴
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为“十四 经穴”,简称经穴,共361个
有名称和固定位置,有经属和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类
❖ 经外穴
有固定名称和明确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 的腧穴,有独特疗效,称为“经外奇穴”
主治:肩胛局部病证、气喘
足太阳膀胱经
(左右各67穴)
❖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 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 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 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 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 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外侧,经过外踝 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 隐白 ❖ 公孙 ❖ 三阴交 ❖ 阴陵泉 ❖ 血海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左右各9穴)
❖ 起于心中,联系心、肺、咽及目系, 属心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 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 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 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 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 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 于脑的脉络

《腧穴总论》课件

《腧穴总论》课件

腧穴的历史和发展
1
经典著作
2
古代医书中首次出现了对腧穴的系统论
述,如《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3
古代发现
腧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是中 国医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腧穴的研 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腧穴的分类和定位方法
经穴和奇穴
腧穴可分为经穴和奇穴两大类,根据其在经络上的 位置和特点进行分类。
《腧穴总论》PPT课件
腧穴总论 PPT 大纲
什么是腧穴?
1 穴位的定义
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解剖 结构点,通过刺激腧穴可 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2 穴位的特点
3 穴位的起源
每个腧穴具有特定的名称、 位置、属性和功能,是中 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
腧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 代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 独特贡献之一。
定位方法
定位腧穴的方法包括解剖定位、经络定位、传统方 法等,各有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腧穴的功能和作用
调节气血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缓解疼痛
腧穴刺激可以激活身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缓解各种疼痛。
提高免疫力
刺激腧穴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
腧穴与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
腧穴的常见应用
1
体内穴位刺激
通过针刺、按摩等方式刺激体内的腧穴,
穴位注射疗法
2
治疗各种疾病和不适。
将药物注射到穴位,起到针灸和药物疗
法的综合效果。
3
穴位贴敷疗法
利用药物贴敷在腧穴上,通过经络吸收 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
腧穴的选穴方法
1 经典选穴法

《经络与腧穴》课件

《经络与腧穴》课件

3 腧穴的主要特点
腧穴可以根据位置、功能 和疗效进行分类,如经穴、 合穴和奇穴等。
腧穴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 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 网络系统。
每个腧穴都具有特定的位 置、属性和治疗效果,是 中医治疗的重要依据。
腧穴的作用
1 腧穴调节人体生理功 2 腧穴治疗疾病的作用 3 腧穴保健的作用
能的作用
腧穴在中医治疗中被广泛
《经络与腧穴》PPT课件
欢迎来到《经络与腧穴》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深入研究经络和腧 穴的基础知识,了解它们在中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让我们开始吧!
经络基础知识
1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 体内贯通全身的系统。
2 经络的分类
根据功能和位置的不同,经络可以分为十二 正经和八脉络。
现代科学技术正不断探索经络与腧穴的机制和疗效,为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经络与腧穴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中医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经络与腧穴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络与腧穴的应用前 3 对学习和应用经络与

腧穴的建议
经络与腧穴是中医理论的
核心内容,对于维护人体
经络系统在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腧穴基础知识
1 腧穴的定义
腧穴是人体表面上的特殊穴位,是经络的分布点。
2 腧穴的作用
腧穴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等多种作用。
3 腧穴和经络的关系
腧穴与经络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的主要要素。
腧穴分类与分布
1 腧穴的分类
2 腧穴的分布
3 经络的主要特点
经络具有循环、连接、调节等特点,是人体 阴阳气血运行的通道。
4 经络的作用

中医经络与腧穴—腧穴(中医基础课件)

中医经络与腧穴—腧穴(中医基础课件)
• 一切腧穴共同和最基本的特点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⑵远道作用:
• 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 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 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 十四经穴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⑶特殊作用
•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
素髎升压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 1、分经主治规律 • 2、分部主治规律
• 是指同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 应脏腑的病证。每一经脉均有多个经穴,这些经穴虽各 有主治特点,但均有共同的主治病证,反映出分经主治 的规律。
• 如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均可治 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古代医籍在论述针灸治疗时, 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定经不定 穴”。
• 有一定名称和位置,尚未归经 • 主要对某些病有特效、局部作用
3)阿是穴
• 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 针灸施术部位,“以痛为腧”,并有“天 应穴”、“不定穴”等之称。
• 无固定名称和位置 • 局部作用
三类腧穴的特点:
定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有归经 分布在十四 经中
五、特定穴
• 1、含义 •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有特称号的腧穴。
【特定穴】
含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名 称概括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来源
分类 分布
是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根据穴位的位置、
穴性、主治作用等方面的相类特点而对十
四经中部分穴位再归类、再命名总结出来
的。 四肢部: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郄穴
下合穴 八脉交会穴

经络与腧穴概要_PPT课件

经络与腧穴概要_PPT课件
• (1)曲泽 • (2)间使 • (3)内关 • (4)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

• 本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上行出于 第四、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
足太阴脾经
• 本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 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 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 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进入腹 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止于舌;分支从胃别 出注心中;另一分支分布于胸腹部 第3测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
• (1)隐白 • (2)三阴交 • (3)阴陵泉 • (4)血海
内容
• (1) 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 • (2) 经络系统的形成 • (3) 腧穴
目标
• 1.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主治作用 • 2.掌握常用腧穴的归经,具体定位,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腧穴的分类 • 4.熟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表里络属关系,循行走向
•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有路径 的含义,它贯穿上下,是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 经脉别出的分支,是经络的细小部分。经络纵横交错,相互联系, 彼此衔接,构成了经络系统。
手少阴心经
• 本经起于心中,属心络小肠,从肺 部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缘,经 掌后,入掌内,止于小指绕侧端。
• (1)少海 • (2)神门 • (3)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
• 本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沿着 手掌小指边而上行至腕关节部,出 于手踝骨(尺骨小头突起处)中,直 行向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到达肘关 节内侧(尺侧)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 踝之间,向上沿着上臂内侧后缘到 达肩关节部(肩解),绕行于肩胛, 与诸阳经交会于肩上至大椎穴处, 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心,沿食 管(咽)向下穿过膈肌至腹腔属本腑 小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内经》以后文献
《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难经》原称《八十一难》,是对《内经》等古经 提出各种问题进行解答。有关经络的问题特注重寸口 脉诊、原气、奇经八脉以及对“是动”“所生病”的 解释。
东汉末,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伤寒 论》),是对《内经》、《难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对经络理论的灵活运用,为后人树立典范。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编集的《针灸 甲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 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载 即采自甄权(65 2年) ,并绘制《明堂三人图》, 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绘经络腧穴图。 唐代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时(762年)还 引用过《中诰孔穴图经》,所载孔穴数较《甲乙》 略有增加
二、宋、元、明、清
宋代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 共载354经穴。并铸成“铜人”经穴模型两座。 元代,滑伯仁编著成《十四经发挥》。
第二节 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一、魏、晋及隋、唐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编集的《针灸甲 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是汇集《素问》、《九卷》(又称《针经》,即今《灵 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 在《隋书· 经籍志》中还记载有《明堂流注》, 《明堂孔穴》、《明堂孔穴图》等各种书名,可知当 时有多种传本。杨上善于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之外, 又将《内经》与《明堂孔穴》的内容汇合编成《黄帝 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 合一卷
第一章 经络腧穴理论的 形成和学术发展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一、 《内经》以前的文献
《帛书》:(《脉书· 十一脉》)
帛书有两种文本:《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二 、《内经》所载 《内经》的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
《内经》对经络的阐述:
(1)阐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 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2)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 (3)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 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 (4)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 (5)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 况,以及对人体组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明代,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 证,编著成《奇经八脉考》 清代,李学川著 《针灸逢源》,载经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