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十二 经脉为主,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 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 用的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 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 三部的外行支脉。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 分为十二经筋;皮部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 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 “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 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 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 “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 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 系。 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人体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 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 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例如: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 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 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 的循行是分不开的。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 十二经脉 足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奇经八脉】 奇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经络系统图】
(内)
脏腑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络脉 十二经筋 (外) 十二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 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 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 等。另外十二条经脉还根据所属的脏腑的阴阳属性和经脉 在体表分布的位置特点,而定经脉本身的阴阳属性。脏为 阴,肢体的内侧为阴,凡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内 侧,故称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故称 阳经。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三种。阳经包括 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三种。又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有上 下的不同,分布在上肢的称为手经,分布在下肢的称为足 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 周连属部分。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 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 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 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外上行结于顺(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 (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 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 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十二经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 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任脉、督脉的别洛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任脉的别脉从鸠尾分出 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 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的分支络脉由于由络穴分出,故 均以络穴命名。由络穴分出后分上下两支,十五络脉一支向下走向与本经脉阴阳 表里相合的经脉,而达四肢末端,加强了阴阳经脉表里相合的关系,另一支向上 走在本经脉循行部位的浅层,可到达头面部,也可进入胸腹腔走在脏腑之间。任 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之前面胸腹部而下行;督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 散络于躯干部的后面腰背部而上行,直达足太阳经头项部;脾经之大络由络穴分 出后散络于躯干部的侧面胁肋部。 这样全身的浮络、孙络皆归属于十五络脉,将气血运送到人体各个部位,既起到 了网络周身、联系内外左右前后的作用,又可完成滋润荣养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八脉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 “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 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 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 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 络诸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十二 经脉为主,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 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 用的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 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 三部的外行支脉。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 分为十二经筋;皮部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 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 “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 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 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 “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 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 系。 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人体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 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 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例如: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 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 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 的循行是分不开的。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 十二经脉 足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奇经八脉】 奇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经络系统图】
(内)
脏腑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络脉 十二经筋 (外) 十二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 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 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 等。另外十二条经脉还根据所属的脏腑的阴阳属性和经脉 在体表分布的位置特点,而定经脉本身的阴阳属性。脏为 阴,肢体的内侧为阴,凡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内 侧,故称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故称 阳经。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三种。阳经包括 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三种。又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有上 下的不同,分布在上肢的称为手经,分布在下肢的称为足 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 周连属部分。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 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 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 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外上行结于顺(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 (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 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 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十二经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 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任脉、督脉的别洛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任脉的别脉从鸠尾分出 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 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的分支络脉由于由络穴分出,故 均以络穴命名。由络穴分出后分上下两支,十五络脉一支向下走向与本经脉阴阳 表里相合的经脉,而达四肢末端,加强了阴阳经脉表里相合的关系,另一支向上 走在本经脉循行部位的浅层,可到达头面部,也可进入胸腹腔走在脏腑之间。任 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之前面胸腹部而下行;督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 散络于躯干部的后面腰背部而上行,直达足太阳经头项部;脾经之大络由络穴分 出后散络于躯干部的侧面胁肋部。 这样全身的浮络、孙络皆归属于十五络脉,将气血运送到人体各个部位,既起到 了网络周身、联系内外左右前后的作用,又可完成滋润荣养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八脉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 “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 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 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 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 络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