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学目标】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9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一、字形推断法1、想一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财物)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田地)③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2、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与竹子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3、课堂练习①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分析:“造”的义符为“辶”,与行走、行动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可推断其意为“到,去”。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实词推断方法。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相关案例。

2. 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实词意义。

c. 邻字帮助法:通过邻近字的含义来推断实词意义。

d. 成语联想法:运用成语中的实词意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答练习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推断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境、语法、邻字和成语的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词推断方法、分析实例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要加强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文化知识:讲解古代职官、地理、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实词。

2. 介绍古代诗词: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实践1. 安排文言文阅读课: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运用所学实词推断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积累实词。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猜一猜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二、话说实词不论是理解文言文内容,还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判断上,因而掌握实词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三、方法探究(一)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经典例句1——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

提示:(《寡人之于国也》)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经典例句2——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

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提示:(《六国论》)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二)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经典例句3——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

我们可联想成语“绳之以法”而推出其为“约束、制裁”经典例句4——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概述1.1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意义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1.2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语境利用词类活用规律参考成语、古籍等资料第二章:词类活用推断实词2.1 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时态、语气、态态活用动词的宾语、补语、状语2.2 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形容词作名词、动词的用法2.3 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的修饰语、宾语、补语第三章: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3.1 上下文语境的定义和作用上下文语境对实词推断的重要性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的方法3.2 具体语境下的实词推断实例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分析不同语境下的实词推断技巧第四章:成语、古籍参考推断实词4.1 成语对实词推断的启示成语中的实词含义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实词的方法4.2 古籍对实词推断的参考价值古籍中的实词用法和含义利用古籍资料推断文言文实词的方法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综合练习题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词推断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5.2 拓展阅读材料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第六章:词义引申与转移推断实词6.1 词义引申的概念解释词义引申的含义和特点强调词义引申在文言文实词推断中的应用6.2 常见词义引申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词义引申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词义引申的推断方法第七章:反义词、同义词推断实词7.1 反义词在实词推断中的应用解释反义词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反义词推断实词7.2 同义词在实词推断中的应用解释同义词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同义词推断实词第八章:通假字、异体字推断实词8.1 通假字的概念和特点解释通假字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强调通假字在文言文实词推断中的重要性8.2 异体字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异体字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强调异体字在文言文实词推断中的重要性第九章:词序、成分省略与实词推断9.1 词序变化对实词推断的影响解释词序变化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词序变化推断实词9.2 成分省略对实词推断的影响解释成分省略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成分省略推断实词第十章:文言文实词推断实践与应用10.1 实践题目设计与分析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词推断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培养其文言文阅读能力10.2 应用拓展与讨论鼓励学生将实词推断方法应用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词推断的心得与经验第十一章:文言文实词推断策略与技巧11.1 实词推断的策略介绍常见的实词推断策略,如语境分析、语法分析等强调策略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11.2 实词推断的技巧介绍一些实用的实词推断技巧,如联想记忆、词根词缀分析等强调技巧的实际运用和效果第十二章: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与评估12.1 实词推断练习设计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词推断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评估和反馈12.2 实词推断评估方法介绍一些评估实词推断能力的方法,如答题正确率、解题思路等强调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第十三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案例分析13.1 实词推断案例选取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实词推断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实词推断方法和策略13.2 实词推断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享实词推断的心得和经验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实词推断能力第十四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与实施14.1 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培养学生实词推断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14.2 教学过程实施设计具体的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等第十五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反思与改进15.1 教学反思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改进的空间15.2 教学改进策略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强调持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文言文实词推断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教学教案,包括实词推断的意义、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3.能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正确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3.文言实词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文言实词的特点文言实词的特点有以下几点:•词义稳定,不易改变;•用法规范,不易混淆;•语义丰富,含义深刻。

2.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从上下文推断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典型、比喻等修辞手法,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之俱出,入则安之,出则顾之,言则以之鼓之。

”(《论语·卫灵公》)其中,“夫人”指的是孔子的妻子,而“相”则是指“陪伴”的意思。

2.从词形推断文言实词的词形往往能够反映出其含义,需要通过词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夫人之躬,不为大妇人。

”(《论语·卫灵公》)其中,“躬”字的上面是“身”字,下面是“龙”字,表示“身体弯曲,像龙一样”,因此,“躬”字的含义是“谦恭、恭敬”。

3.从词义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词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里仁》)其中,“戒”字的含义是“警惕、提醒”,与现代汉语中的“戒烟、戒酒”等含义不同。

3. 文言实词的应用1.词义辨析文言实词的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推断来正确理解。

例如:“君子不器。

”(《论语·卫灵公》)其中,“器”字的含义是“器重、看重”,因此,“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看重外表”。

2.语法分析文言实词的语法结构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推断来正确理解。

例如:“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2.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a.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词性等信息推断实词。
c. 常识运用法:运用生活常识、历史知识等推断实词。
d. 词义引申法:根据实词的本义,推断其在文中的引申义。
3. 典型例句分析:分析含有实词的典型例句,讲解实词推断的过程和方法。
十四、教学反馈
向学生提供教学反馈,告诉他们他们在文言文实词推断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十五、教学资源补充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可以提供一些补充材料,如相关的文章、视频、练习题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知识和方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讲解:总结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强调灵活运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在实词推断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在后续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词推断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他们在学习文言文实词推断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十二、教学改进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适合学生的水平。
2.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针对他们在实词推断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
3.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实词推断方法,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推断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速度。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推断方法,自主解读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常见实词推断方法的学习与实践。

3. 实词推断在阅读文言文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实词推断方法准确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词推断的定义、方法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c. 词义引申法:根据词的本义推断其在文中的引申义。

d. 词义推测法:根据常识、成语等推断词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词推断在阅读文言文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解读一篇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实词推断方法的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词推断方法。

2.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掌握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推断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推断法。

四、教学准备:1. 文言文实例: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段落。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实词推断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知识:介绍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如上下文推断、成语推断、语法推断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推断法进行实词推断。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推断法,对给定的文言文段落进行实词推断。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实词推断法的要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运用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实词推断能力。

要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还要注重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运用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在实词用法上的差异,加深对文言实词推断的理解。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实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实践: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案例,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 课堂展示:让学生选取一个文言文实例,展示如何运用实词推断法进行推断。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的实词推断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教案标题:文言实词推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运用上下文信息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

3. 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实词的相关教材和例句。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实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解释上下文信息对于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重要性。

2. 教师提供一些文言实词的例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信息推断实词的意思。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言实词进行推断。

2.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上下文信息,推断实词的意思,并记录下推断的过程和结果。

四、展示和讨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推断过程和结果。

2.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提供反馈和建议。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一些文言实词的推断练习题。

2. 学生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讨论和纠正。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一段文言文,尝试推断其中的实词意思。

2. 学生将推断的结果写下并与他人分享。

七、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日常阅读中多注意文言实词的使用,并尝试推断其意思。

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例子和用法。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文言实词推断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推断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依据。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运用推断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讲解和例句分析。

2. 练习材料:含有文言实词的句子或段落。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实词推断法?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它?第二环节: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定义和原理。

2. 介绍文言实词推断法的几种常用方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成语推断法等。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20分钟)1. 呈现典型例句,引导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进行分析和解答。

2. 讲解例句中的实词推断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推断方法。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放练习材料,让学生独立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进行解答。

2. 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五环节: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言实词推断法及其运用。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文言文时,积极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的反馈,及时解答疑问,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评价方法:a.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解题能力和推断过程。

b.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

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以勇力事鲁庄公事:侍奉B. 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和平C. 北面就群臣之位就:靠近,引申为“回到”D. 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亡:丢失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胁迫君其图之考虑曹沫投其匕首丢下桓公怒,欲倍其约通“背”,背叛(二)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

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方法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语境推断法: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3.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推断其意义。

4. 联想推断法:联系已知词语的意义,推断未知词语的意义。

5. 字形推断法:通过词语的字形特点,推断其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论和实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学会运用推断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讲解语境推断法:分析典型例句,讲解如何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

3. 讲解语法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讲解如何根据词语的语法地位推断其意义。

4. 讲解联想推断法:分析典型例句,讲解如何联系已知词语意义推断未知词语意义。

5. 讲解字形推断法:分析典型例句,讲解如何通过词语的字形特点推断其意义。

6. 实践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实词推断。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经验。

8.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在阅读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包括准确性和解题思路。

3. 小组讨论效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难点:如何准确运用推断方法理解实词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一篇文言文,让学生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实词,引出文言文实词推断的话题。

2.推断方法讲解
(1)字形推断法: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推断实词的含义。

(2)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的含义。

(3)语法推断法:根据实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推断其词性和含义。

(4)联想推断法:通过联想已学过的文言文或成语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

3.实例演练
选取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推断方法推断实词的含义,并进行讲解和分析。

4.巩固练习
布置一些文言文阅读练习,让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理解文章中的实词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5.归纳总结
总结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在阅读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推断。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学对象:高中语文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

2. 能够运用所学的推断方法,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文言文材料,包含有一定难度的实词。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过哪些难以理解的实词?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二、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包括:a. 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断b. 运用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推断c. 利用词缀和词尾变化推断d. 比较和对照常用词义推断2. 举例讲解每种方法的运用和效果。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推断方法,解决文言实词的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练习与反馈(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文言实词的推断。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反馈和解答疑问。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所学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和技巧。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 教师给出建议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和技巧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所学生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段含有较多未知实词的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独立进行阅读和推断。

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词推断任务。

3. 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七、拓展与深化(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应用于其他文言文材料?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讨论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实词推断公开课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公开课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推断的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3.学生能够通过推断,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文言实词的句子或段落,用于示范和练习。

2.教师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教师介绍文言实词推断的概念,并解释其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实词推断的必要性。

Step 2 示范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文言实词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其中的实词。

2.教师解释实词可能的含义,并与学生共同推断出其中最合理的含义。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上下文、字义等推断的方法,确定实词的含义。

4.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帮助他们进行推断。

5.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推断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Step 3 练习1.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文言实词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推断练习。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逐个核对并讲解答案,解释推断的过程和方法。

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适当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加深学生对实词推断的理解。

Step 4 总结和小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实词推断的方法和要点。

2.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Step 5 拓展练习1.教师设计一些拓展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上下文的帮助下,推断出文言实词的含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逐个核对并给予反馈。

Step 6 课堂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反思,让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Step 7 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

2.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注重分析、推断的过程,并写出推断的依据。

3.教师告知学生作业的提交时间和方式。

Step 8 教学结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实词推断公开课教案获奖课件

实词推断公开课教案获奖课件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 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 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 为褒义,故选B。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 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侯史高。
“事”在文中的意思是: 分析:“事”有“奉”“为……服务”之意, 从下文“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看来, 当有贬的感情色彩,从搭配看,可推断为
(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 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六、联想推断法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 成语、一般词语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 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 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 词词义问题。
1、2001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
文 言 文 阅 读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 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 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 的意义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五、语境推断法
二、字音推断法
三、结构推断法
六、联想推断法
七、代入检测推断法
四、语法推断法
将军身披坚执锐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 的宾语,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上下文、语法结构、词义推测等手段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学生能够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实践阅读推断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文言文阅读材料。

2. 相关文言实词推断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章:文言实词推断概述1.1 导入:介绍文言实词推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讲解:解释文言实词推断的概念和方法。

1.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1.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二章:上下文推断法2.1 导入:介绍上下文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2.2 讲解:解释如何通过上下文线索推断实词含义。

2.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2.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三章:语法结构推断法3.1 导入:介绍语法结构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3.2 讲解:解释如何通过语法结构推断实词含义。

3.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3.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四章:词义推测法4.1 导入:介绍词义推测法的原理和应用。

4.2 讲解:解释如何通过词义推测实词含义。

4.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4.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五章:综合推断法5.1 导入:介绍综合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5.2 讲解:解释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推断方法推断实词含义。

5.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5.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练习推断的正确率。

3. 学生对文言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词类活用推断法6.1 导入:介绍词类活用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 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意义和重要性。

2.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a. 语境分析法b. 语法分析法c. 联想推断法d. 词义辨析法3. 实例分析与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a. 语境分析法:通过分析句子中的其他词语,推断实词的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实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推断其意义。

c. 联想推断法:根据实词的常见搭配和用法,推断其在文中的意义。

d. 词义辨析法:通过对实词的词义进行辨析,找出最符合语境的义项。

3. 实例分析:给出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实词推断。

4. 练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片段,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实词推断,并讨论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五、教学资源:1. 文言文实词推断实例分析。

2. 文言文片段练习。

3. 参考资料:有关文言文实词推断的书籍和网络资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难度:中等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实词推断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实词推断,巩固知识点。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七、教学环境: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分析和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3.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便于拓展知识。

八、教学策略:1. 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学习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学习过程:一、导入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

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

庄公十分喜好打仗。

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

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

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城环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还想要侵占。

”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鲁国的地方都还给鲁国。

曹沫见齐桓公这么说,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坛,面向北站在群臣应该站的地方,面容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说话做事好象以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齐桓公大怒,想要扩大盟约的内容。

管仲说:“这样做不可以。

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贪图这样小的利益。

这样做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以勇力事鲁庄公事:侍奉B. 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和平C. 北面就群臣之位就:靠近,引申为“回到”D. 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亡:丢失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胁迫君其图之考虑曹沫投其匕首丢下桓公怒,欲倍其约通“背”,背叛(二)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

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其见抑也如此。

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译文:少傅白居易,文章举世无双,却未曾升任过地位显赫的高官。

从前,刘禹锡在太和年间做宾客时,与太尉李德裕都在东都做事。

刘禹锡拜访李德裕,说:“最近你得到过白居易的文集吗?”李德裕说:“给了一些文集让我看,我把它们积攒起来让人放在别的地方收藏起来,可是我从来没看过,现在给你看看”。

等取来一看,白居易的文稿装了满满一箱子,上面积了厚厚的灰尘,等把书卷打开后又给卷了回去,对刘禹锡说:“我和这人比,一直有不足之处啊,他的文章精彩绝伦,何必看呢!只是害怕读后心中增添自愧不如之意,所以不想看。

”对白居易文章的忌惮之心到了如此的地步。

有地位的人都忌妒他,说他:“有学士之才,却没有宰相之能。

”赏识他的人在白居易的奏对中发现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可实际上他被时俗所排挤,就象当年汉文帝时的贾谊,不被卿相所了解,人们都为之感到惋惜。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跻:晋升 B.累有相示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我”C.既启之而复卷之启:启发D.其见抑也如此见:表被动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箱子;尘埃有学士才,非宰臣器才能为时所排排斥(三)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

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

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

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译文: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

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

二十几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冀州(古代九州之一)中间游历学习,和他交接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或者译为“一向尊重知名人士”——求教于方家),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

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我以为此处的“当时”与现汉不同,应译为“当下、当前”——求教于方家)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

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

“高干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

不久,高干凭借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

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

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他一直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我以为“自娱”就是使自己快乐,和现汉没有区别——求教于方家),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

)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与交友者多异之异:认为……与众不同 B. 访以当时之事访:访问C. 统遂去之去:离开D. 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卜:选择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统过干,干善待遇对待干雅自多,不纳其言向来不矜小节注重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赴任,就职(四)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

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

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

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

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

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也,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

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①焉,求之不中,不可得也。

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

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

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

”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

作《射说》。

——元好问《射说》[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

②彀:拉弓。

③走:自称谦词。

(译文: 晋侯在柳溪(以酒)招待宾客,让他的女婿骑马射箭(助兴)。

(他的)女婿是个英俊少年,跨着步子,像柳条那样轻快地行走着,高傲不平凡的气质醒目地舞动在脸部(表情上)。

大家都靠拢了来观看,(女婿)好象是能够命中又准备一搏(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音乐响起,(女婿)射了第一次,箭枝偏落;第二次射穿了马的左耳。

马因疼痛而狂奔,女婿和弓箭都掉下马来,周围的人奔上去救他,(他)虽然肢体完好,然而体内似乎有些损伤。

晋侯不高兴,(想要)辞别宾客。

其中有个宾客从下等的座位走上来说:“射箭,是一种技术,(其中)有射箭之道的,心中没有(射箭之道)而能射中的情况是没有的。

(那么)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呢?(就是把)马匹,身躯,弓箭,靶子,这四者统一起来,(那么)即使靶子只有虱子那样小,(看起来)也会变的像车轮那样大,想不射中都不能做到。

心中没有(射箭之道)就不是这样,身体是一方面,马是一方面,弓箭是一方面,靶子又是另外一方面,(控制了)身体就无暇(控制)骑马,(控制了)骑马就无暇(控制)拉弓,(控制了)拉弓由无暇(控制)中靶,就凭这想要在奔驰之中射中目标,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我并非在射箭方面有什么心得,只是曾经学过(一些)。

冒昧地(向您)要一匹您府上之外的马厩里的劣马,来给您尽兴,怎么样?”晋侯不答应,回头对自己的手下人说:“一匹马值好多钱,一放开的话可以跑百里,马嚼和马鞭都在你手上,我去哪里追你呢!”(晋侯)最终结束了酒宴。

我听说了(这故事)以后,说:天下的情况可以得见了!做事情的人没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又无法有所作为。

前者导致(事业的)失败,后者导致(人才的)荒废埋没,这(实在)值得感叹啊!(于是我)写下了《射说》。

)7.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再而贯马耳之左再:第二次B. 敢请外厩之下驷驷:马C. 以卒贤主人之欢卒:最终D. 天下事可见矣见:想见,料想8.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以酒款待马负痛而轶狂奔而的又为一箭靶衔策在汝手马嚼和马鞭2. 请各组同学上台板书答案,台下同学如有不同看法可上台进行修正。

3. 请上台的同学解释答案,具体是用什么方法或根据什么依据判定这些实词的含义。

并询问台下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方法或依据。

4. 根据以上内容让学生们合作探究,请同学以以上练习为参照,归纳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参考:(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上文练习中的“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