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遗忘的基本研究范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向遗忘的基本研究范式
本文来源:论文 /
【摘要】定向遗忘是记忆研究中的重要范式,它代表了人脑对信息主动而成功地遗忘。本文总结了定向遗忘的涵义,探讨定向遗忘的基本研究范式,并就目前的研究结果尝试比较不同研究范式下定向遗忘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定向遗忘;研究范式;机制
1定向遗忘的涵义
主动地遗忘一些内容对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自发地忘记曾经的电话号码,不愉快的经历等。在认知研究中,将主动遗忘在实验中表现的形式便是定向遗忘研究范式。
早在1954年,john brown就用了实验的方法控制被试只记住实验材料的一部分而忽略其他,并得出了遗忘指示促进材料中数字记忆的结果。然而直到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r.a.bjork才提出了“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这一概念,并证明遗忘可以有意识地发生。研究中bjork向被试呈现了要求不同的实验材料,一部分要求被试记住,另一部分要求被试遗忘。在测验时主试要求被试回忆所有的实验材料,不论学习阶段的指示是什么。结果发现被试有意识地去遗忘的实验材料真的很少在回忆时出现,遗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有意识地控制的。而这种降低遗忘项目回忆效果的现象便是定向遗忘效应。
2定向遗忘的基本范式
定向遗忘范式的核心程序为对遗忘线索的控制。而如何控制遗忘线索的两种方式就使定向遗忘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方法,它们分别是单项目方式(item method)和字表方式(list method)。
单项目方式的程序为:每次向被试呈现一个学习项目,在项目后会随机出现一个指示符,提示被试此项目需要记忆还是遗忘。指示符为被试事先在指导语中了解的一些符号的涵义,如绿色的对号代表记忆此项目,红色的叉代表遗忘这些项目。大部分的研究中,指示符在项目之后出现是因为此做法可以保证被试对项目的编码登记。在学习完所有项目之后被试进行一段时间的分心任务,再使其接受测验,而此时要让被试回忆所有的项目,无论指示遗忘还是记忆。
字表方式的程序为:首先向被试呈现一组学习项目,然后用不同的指导语指导不同组的被试。
对于遗忘组的被试,主试会告知之前学习的材料为练习,下面才是正式实验,指导被试遗忘刚才学习的项目,以免对接下来要学习的项目产生干扰;而记忆组被试收到的指导是让被试继续记忆下一组学习项目。之后呈现第二组项目。所有的项目学习完之后也要进行分心任务和测验。
少量研究中也用到了两种方式的变异形式(如mac

leod,1975),可在若干个项目之后呈现一个遗忘线索。
这几种研究方法反映出定向遗忘产生的方式通常是相同的,即不管以方式控制遗忘线索,测验中回忆出的记忆项目数量显著地高于遗忘项目数量。 3不同研究方法下定向遗忘的机制
自定向遗忘提出以来,研究者就在不断地探索其背后作用的机制,因而也提出了许多对其解释的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包括以下两种:选择性复述理论(selective rehearsal),此理论认为记忆与遗忘项目之间记忆差异是由于被试在实验中对记忆项目进行了精细复述而遗忘项目则没有。提取抑制理论(retrieval inhibition)认为,遗忘项目和记忆项目在编码上区别不大,在反应阶段抑制了对遗忘项目,阻碍其提取。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说,各研究者基本同意单项目法产生的定向遗忘主要由选择性复述引起(如bjork,1972)。单项目法中每个项目之后即呈现指示符,被试可以立即停止对遗忘项目的加工。不同的测验也为此提供了证据。研究定向遗忘主要有自由回忆、再认测验和内隐记忆测验。再认测验中项目的再次呈现会使提取抑制消失,只有选择性复述才会对再认中的定向遗忘起作用。而编码的精细程度不影响内隐测验成绩,只有提取抑制会影响内隐测验。在此基础上,大量研究显示,单项目法在再认测验中会存在定向遗忘。而字表法却在内隐测验时会出现定向遗忘效应,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字表法的作用机制是提取抑制。字表法中选择性复述的作用,单项目法中提取抑制作用,目前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没有定论。
4定向遗忘研究范式的展望
经过几十年来的研究,定向遗忘研究范式成为了一种有效地记忆研究工具。定向遗忘在记忆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基本的研究范式,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大量地研究。但在许多方面,定向遗忘还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如不同范式下不同机制的精确作用。定向遗忘范式作为一种研究记忆的工具,在今后的认知研究中,也会发挥其作用,对其自身的机制研究也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bjork,r.a.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directed forgetting. coding processes in human memory, 1972.
[2]muther,w.s. erasure or partitioning in short-term memory. psychonomic science, 1965.
[3]sahakyan,l., & delaney,p.f. can encoding differences explain the benefits of directed forgetting in the list-method paradigm?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3.
中国论文网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