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遗忘的基本研究范式

合集下载

有意遗忘的脑机制_朱永泽

有意遗忘的脑机制_朱永泽

有意遗忘的脑机制*朱永泽 毛伟宾** 赵浩远 李玉婷(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摘 要 有意遗忘是指个体主动忘记无用和过时的信息,本质是记忆的主动抑制,包括定向遗忘和压抑遗忘。

定向遗忘中的记忆抑制既发生在编码阶段也发生在提取阶段,脑机制研究支持编码抑制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压抑遗忘中的记忆抑制是通过前额-海马神经环路实现的,体现在No-think 诱发前额区域的激活增强和海马的激活减弱。

未来应重视定向遗忘和压抑遗忘的脑机制差异、记忆抑制和其他心理活动抑制之间的差异、创伤个体的有意遗忘研究和记忆控制神经网络的可塑性研究。

关键词 有意遗忘 定向遗忘 压抑遗忘 脑机制* 本研究得到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4CM022)的资助。

** 通讯作者:毛伟宾。

E-mail:wb_mao@有意遗忘(intentional forgetting)作为人类记忆系统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既有利于记忆系统的更新,又具有很强的适应功能,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而形成的。

有意遗忘主要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忘记不想要的记忆,是一种积极的、有指向性的遗忘,它减弱了无关信息的干扰。

本文主要对有意遗忘的两种类型: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和压抑遗忘(suppression forgetting)的大脑神经机制进行全面的介绍。

1 定向遗忘1.1 定向遗忘的研究现状定向遗忘是指人们有意的按指令去忘记一些信息。

人们通常用选择性复述(the selective rehearsal)观点对定向遗忘进行解释,即被试会对跟随着R(记住)指示语的项目继续复述并进行精细化的编码加工,而对跟随着F(忘记)指示语的项目则会停止复述。

选择性复述观点认为定向遗忘是一种被动的遗忘,是由于个体在编码阶段中止了对TBF(to-be-forgotten)项目的复述,导致记忆痕迹随着时间延迟发生消退而遗忘。

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认为编码阶段的注意抑制(attention inhibition)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定向遗忘是一种主动的过程(Cheng & Liu, 2012; Fawcett & Taylor, 2008; Lee & Lee, 2011),是个体对TBF 项目进行主动抑制的结果,并且这个过程会消耗认知资源。

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

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

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DRM范式)是一种记忆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记忆的巩固和遗忘。

这种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迪亚兹·德斯(William Deese)、阿尔文·罗迪格(Albert Roediger)和凯文·麦克德莫特(Kevin McDermott)提出,因此得名。

在DRM范式中,研究者首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词对,每个词对包括一个目标词(如“苹果”)和一个与目标词相关的上下文词(如“果汁”)。

然后,让被试学习这些词对,并记住每个目标词的上下文词。

在随后的测试中,研究者会呈现目标词,并要求被试回忆与之相关的上下文词。

如果被试能够正确回忆出上下文词,就表明他们对目标词的记忆是稳固的;如果被试无法回忆出上下文词或者回忆出的上下文词与原始的上下文词不一致,就表明他们对目标词的记忆已经发生了遗忘。

DRM范式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测量记忆的巩固和遗忘,并且可以控制各种实验变量,如上下文词的关联性、目标词的重复次数等。

此外,DRM范式还可以用于研究各种因素对记忆的影响,如睡眠、药物、年龄等。

然而,DRM范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只能测量被试对目标词的记忆情况,而无法测量被试对上下文词的记忆情况。

其次,由于DRM范式依赖于被试的回忆能力,因此它可能不适用于那些记忆力较差或者有记忆障碍的被试。

最后,DRM范式的实验结果可能受到被试的主观因素和实验设计的影响。

总之,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是一种有效的记忆研究方法,它可以用于研究记忆的巩固和遗忘,并且可以用于探讨各种因素对记忆的影响。

然而,研究者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谨慎考虑其局限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记忆过程的抑制(定向遗忘方面)

记忆过程的抑制(定向遗忘方面)

2.定向遗忘的进展(国外)



Muter(1965)首先提出并开始研究的,其后BjorkLaberge和 Legrand(1968)等真正建立了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 Bjork ( 1970, 1971) , Woodward ( 1971)WilliEpstein( 1971) 等运用实 验研究探讨了遗忘指示符的作用, 结发现遗忘项目在记忆中没有完全消 失, 有一部分确实还存在于记忆系统中, 但是遗忘指示符使记住与遗忘系 统产生了分离( 系统差异)。 经典的研究是MacLeod , Basden 展开的。 MacLeod( 1989) 用单字研究方式, 在两个内隐记忆测验( 残词补笔, 词 汇判断) 中发现了显著的单字法定向遗忘效应 ; Basden( 1993) 在残词 补笔测验中也发现了显著的单字法定向遗忘效应。 随后, MacLeod 和Daniels( 2000) 用自由回忆和快速单词阅读 作为外显 和内隐记忆的测验方式探讨了定向遗忘是否与生成效应匹配。内隐和外 显记忆测验这些分离表明两项强有力的编码操作分别影响了测验各自所 敏感的过程。
2.定向遗忘的进展(国内)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定向遗忘的研究, 主要是探讨定 向遗忘效应的产生原因是选择性复述还是提取抑制。 陈曦, 王大伟和刘永芳 , 张海芹 运用实验探讨了定 向遗忘的机制, 结果发现选择性搜寻观点具有很大 的局限性, 而选择性复述和提取抑制在定向遗忘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大伟等人打破以往只研究外显记忆测验中定向遗 忘的局限, 探讨了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 并且发现定向遗忘显著影响了内隐记忆测验, 这丰 富了定向遗忘的研究。
类别
平均字 平均笔 频(次/ 画 万) 10.60 低频记 3.65 住字 低频遗 3.65 忘字 10.62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觉: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这些成分是指感受器所提供的具体的感觉特性,如亮度的差异、空间频率、视觉图形基本成分的朝向等等。

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是指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过程的操作和运行。

掩蔽:只要刺激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那么刺激之间就将会互相干扰或掩蔽对方的知觉。

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的阈值因另一声音的出现而提高的现象。

前项掩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前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

后项掩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后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

视觉潴留:指刺激作用后神经活动的惰性,所以,即使在刺激物消失后,它的痕迹依然存在。

后效:一种刺激作用之后对随后的心理活动的影响。

图形后效:指注视一个图形一定时间之后,对随后感知别的图形的影响。

形状后效:又称弯曲后效,是指由于图形的方向而导致的图形形状的变化。

关联后效: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产生后效,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

知觉定势:是由过去经验和环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感知世界的一种知觉启动。

诱导运动:是一种错觉,就是说观察者知觉到某个物体的运动,而实际上该物体根本没有发生空间位移,只是由于其他物体的运动使得被观察物体好像在运动。

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自主运动:在一个漆黑的房间中注视一个固定的光点一定时间后,这个光点好像就会动起来的现象。

运动后效: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

瀑布错觉:是一种运动后效的例子,即在注视向下流动的瀑布一定时间之后,如果在观察静止的景物,该景物看起来向上运动。

单眼线索:有些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起作用,这样的线索称为单眼线索。

情绪对定向遗忘影响的研究综述

情绪对定向遗忘影响的研究综述

情绪对定向遗忘影响的研究综述【摘要】定向遗忘是指由主试的“遗忘”指令所引起的记忆内容的受损,强调个体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

情绪对定向遗忘的影响主要受情绪材料、个体情绪状态、人格特质和个体经历等方面的共同作用。

本文从情绪材料、情绪状态、特殊人群和以往研究不足与展望四个方面分析概括,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对定向遗忘和情绪相关的研究有更多的了解,为国内外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关键词】情绪;定向遗忘;研究综述1引言主动遗忘情绪性记忆,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忘记带有情绪色彩的记忆内容,但多为带来痛苦的负面情绪记忆。

对不同个体定向遗忘的研究也主要关注于消极特质的个体和特殊经历的患者。

2情绪材料在情绪材料方面,情绪性词汇、图片、面孔以及自传体的事件等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

词汇的定向遗忘效应比图片更强,负性情绪性图片的唤醒度比负性词汇要强。

实验材料的差异可能是负性情绪记忆有意遗忘的效果不统一的原因。

2.1 情绪词定向遗忘实验的情绪词,一般选用词频较高的正性、负性和中性词,并在实验前对词语的效价、唤醒度和熟悉度进行评分。

大部分结果都支持负性词的定向遗忘效应小于中性词,中性词的定向遗忘效应强于正性和负性词,其结果的不同主要在于不同效价的词汇之间定向遗忘效应差异是否显著,以及负性词是否同样可以被有意遗忘。

研究发现遗忘负性词并不比遗忘中性词更难,但被试会倾向于记住负性词[1]。

尽管材料的情绪性可能会干扰定向遗忘效应,但被试在正性词、中性词和负性词都表现出明显的定向遗忘效应,说明了个体对情绪性信息也能主动遗忘,只是负性词更不容易忘记。

2.2 情绪图片图片效价、唤醒度的控制会对最终的实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有意遗忘效应仅出现在中性情绪图片条件中,当使用唤醒度较高的情绪图片和中性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时,只有中性材料才具有定向遗忘效应,被试不能够对情绪性材料产生定向遗忘[2]。

负性情绪图片会干扰有意遗忘,相比于中性图片,被试更难以忘记以及更容易记住负性图片。

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

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

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定向遗忘,也被称为遗忘定向训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该范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指导个体有意识地忘记特定的信息,从而研究记忆和遗忘的机制。

这一研究范式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记忆的过程,也可以为认知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在定向遗忘的实验中,研究者一般会选择特定的信息作为研究对象,例如,一段文字、一张图片或一段音频。

然后,参与者被要求阅读、观看或聆听这些信息,并且记住它们。

接下来,研究者通过一系列训练步骤教授参与者忘记这些信息。

这些步骤可以包括一些认知和行为技巧,例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或通过思考其他相关信息来干扰原有信息的记忆。

最后,参与者被要求在一定时间后回忆先前学习的信息,以评估遗忘的效果。

通过定向遗忘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记忆遗忘的动态过程。

这种实验范式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并理解记忆遗忘的不同阶段,例如,遗忘的启动、加快和稳定阶段。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检查参与者在重复操作和持续训练过程中的遗忘效应来了解记忆持久性和崩溃的模式。

定向遗忘的研究对于认知障碍和心理健康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人面临着无法忘记令他们困扰的痛苦回忆或创伤性经历的问题。

通过定向遗忘的技术,我们可以教导他们有意识地减少对这些负面记忆的回忆,从而减轻痛苦和改善心理健康。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和抑郁等疾病。

尽管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具有潜力,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首先,定向遗忘的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变化,这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和情绪状态。

其次,该范式对于忘记一些重要信息可能会带来风险,因此,使用定向遗忘技术时需要谨慎。

最后,定向遗忘的效果可能是暂时性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其持久性。

综上所述,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在理解记忆和遗忘的机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探索遗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记忆的本质,并为认知障碍和心理健康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定向遗忘的局限性,并谨慎应用于实际临床场景中,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情绪项定向遗忘论文影响因素论文

情绪项定向遗忘论文影响因素论文

情绪项定向遗忘论文影响因素论文摘要:情绪项定向遗忘的影响因素以及其机制,都还是一个值得争议和研究的问题。

它的研究领域还只是刚刚起步,未来我们期待在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上有突破性进展。

一、情绪项定向遗忘的概念和范式情绪性记忆的定向遗忘,是指人们有意识的主动地遗忘掉带有情绪色彩的记忆内容。

定向遗忘,是指由主试的“忘记”指令引起的记忆内容受损现象(Anderson, 2003)。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 Muter (1965)提出的,随后 Bjork 等人(1968)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定向遗忘范式。

其实验流程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一些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必须记住(to-be-remembered, TBR),一些材料必须遗忘(to-be-forgotten,TBF)。

遗忘和记住的指令是通过指示符(这些指示符引导被试做出遗忘或记住反应)呈现的。

测试阶段,考察被试对之前呈现的所有学习项目回忆或再认的成绩。

结果显示,指示符显著影响了记忆测验的成绩,具体表现为TBF项目的回忆或再认成绩显著低于TBR项目,即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定向遗忘具有有意性和指向性,在这一过程中,被试根据指示符主动控制遗忘的内容,这都与自然遗忘不同,因此被认为是研究主动遗忘(intentional forgetting)的一种重要范式。

根据指示符呈现位置的不同,该范式又分为两种:即项目法(item method)和字表法(list method),项目法是指每个项目呈现后立即给予指示符,而字表法是在材料呈现一半后再给予一个指示符(王大伟,刘永芳,毕玉芳,2006)[1]。

二、情绪项定向遗忘的研究进展Hamann在2001年证实了情绪词有更好的记忆效果,情绪项比中性项更容易记忆。

更重要的是已有实验证实,记忆的好坏不仅和记忆的数量有关,还和性质有关(Brandt et al, 2006; Dewhurst andParry, 2000; Kensinger and Corkin, 2003; Ochsner, 2000)。

小学生有意遗忘的发展研究

小学生有意遗忘的发展研究

小学生有意遗忘的发展研究一、问题提出有意遗忘muster于1965年提出。

随后bjork,laberge和legrand (1968)等人随后进行了深入研究,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遵循代价-收益原则,向被试呈现一定的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必须记住(to be remembered,简称tbr),一些材料必须遗忘(to be forgotten,简称tbf),这些材料主要通过指示符(记住或遗忘)呈现。

在呈现材料的过程中,告诉被试只对记住项目进行测验。

如果指示符显著影响了记忆测验,也就是说如果记住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定向遗忘效应(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便出现了。

有意遗忘又称定向遗忘,指向性遗忘或直接遗忘强调遗忘的有意性与指向性。

关于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bjork于1972年提出一种新的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他认为有意遗忘实验的关键在于向被试呈现实验材料后,要求记住一些实验材料和忘记其余实验材料,如果存在有意遗忘,就会表现出当要求被试只回忆记忆项目时,只有非常少的指示遗忘的项目掺杂进来,而当要求回忆所有项目时,指示遗忘的项目的回忆就少于指示记忆项目的回忆。

二、有意遗忘的研究机制1、系统差异和选择性搜寻(set differentiation selective search)这一理论是bjork(1972)和epstein(1972)提出的。

他们认为,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两个功能上相互独立的子系统。

记住(r)和遗忘(f)系统。

在记忆测验中,为了确定目标项目(target items),被试会有选择地搜寻记忆系统中合适的子系统完成测验,停止搜寻不适合的子系统,这样就降低了两种系统的互相干扰,从而提高了测验的成绩。

在测验中,如果被试可以选择记住项目的数目高于遗忘项目,那么就是说定向遗忘效应便出现了。

2、双过程理论这一理论是bjork在1973年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在定向遗忘效应的研究中,遗忘线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记住项目的复述、记忆和联结;而记住项目的复述、组织和编码在机能上逐渐和记忆系统中的遗忘项目分离。

记忆主动遗忘研究新进展:“想不想”范式

记忆主动遗忘研究新进展:“想不想”范式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2), 147-154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8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8.82018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otivatedMemory Inhibition: Think/No-Think TaskMojun Jiang, Xiaosi Ma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Jan. 24th, 2018; accepted: Feb. 15th, 2018; published: Feb. 22nd, 2018AbstractPeople would rather choose to forget unpleasant memories in daily life. Therefore, the motivated inhibition mechanism is important for human beings. Studies showed that people can inhibit memory retrieval promptly to achieve forgetting. As the Think/no-think task has been put for-ward since 2001,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used in task have been expanded, including faces, scenes, disastrous memories and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furthermore, to explore the moti-vated inhibition mechanism adopted neuroima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ERPs and fMRI, and combined it with anticipatory effect paradigm, sleep and so on. Through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technology, results indicate the specific component of N2 family, and different subcomponets may represent different functions. Also, the fMRI results show the top-down modulatory influence from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via function connective analysis,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hippo-campal GABA is vital for the success of memory inhibition.KeywordsMemory Inhibition, Experimental Materials, ERPs, fMRI记忆主动遗忘研究新进展:“想/不想”范式姜沫君,马小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18年1月24日;录用日期:2018年2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2月22日摘要对于生活中不愉快的记忆,人们宁愿选择遗忘,由此个体大脑的主动抑制功能尤为重要。

定向遗忘实验记忆实验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勤思考研心理学考研

定向遗忘实验记忆实验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勤思考研心理学考研

定向遗忘实验记忆实验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勤思考研心理学考研定向遗忘实验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是过去四十多年记忆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发现。

它主要遵循代价——收益(cost-benefit)原则,向被试呈现一定的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必须记住(W-be-remembered,简称TBR),一些材料必须遗忘(to—be-forgotten,简称TBF),如果记住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效应便产生了(Muter,1965;Bjork:Laberge,Legrand,1968)。

定向遗忘主要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与自然遗忘不同,它是检验有意遗忘(intentional forgetting)的一种重要方式(Bjork,1972:Epscein,1972)田。

因此,对定向遗忘的测量成为研究者非常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

定向遗忘的主要测量方式是直接比较一定条件下,相同数目的记住和遗忘项目的成绩,这就不需要区分RR(remember-remember)或CR (control-remember)组,主要是比较FR (forget-remember)组中的TBR和TBF成绩,如果TBR的成绩显著高于TBF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收益是巨大的,也就是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但是定向遗忘并没有有意抑制TBF项目。

这一方式更多的是关注遗忘项目的成绩(Davis&Okada,1971:Woodward & Bjork,1971),成为研究者非常偏好的测量定向遗忘效应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定向遗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现在依然占主导地位的单字方式(the word method),即在每个学习项目之后随即呈现要求记忆与遗忘的指示符(记住或遗忘)伽。

通常,研究者先给被试一个必须遗忘的项目的外显指示符,比如“forget”或"FFFF”,然后记住项目用补充的指示符(比如"remember"或"RRRR")来标明,最为重要的是能保证被试记住或遗忘相关项目;另一种是字表方式(the list method),即要求被试学习一个初始的字表,然后呈现遗忘指示符,使被试能集中精力学习第二个字表。

实验心理

实验心理

提取诱发遗忘是指在回忆部分记忆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其他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

Anderson 和 Bjork 指出在信息提取过程中,记忆项目间会相互干扰,这种相互干扰激发一个抑制过程,从而压抑了其它竞争项目,最终导致这些项目被遗忘。

他们认为不要求被试主动忘记某些记忆信息,仅对相关项目的提取就会造成对其竞争项目的抑制,导致对这些竞争项目的暂时遗忘,这种遗忘不需要外显的指示遗忘的线索,是记忆行为本身固有的性质。

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一般实验范式称为提取练习范式,包括三个成分:线索表征——由线索开始进行记忆搜索;一个或更多的目标表征——记忆搜索到此结束;联结纽带——通过这种联结纽带,目标表征和线索表征相联系。

提取练习范式分为三阶段:学习阶段、提取练习阶段、最后测验阶段。

在学习阶段,被试学习几种类别样例词对,以“类别名称-样例”的形式呈现,如“Fruit-apple”等;在提取练习阶段,进行提取练习作业:从全部类别中选择出一半类别,再从这些类别所组成的“类别名称-样例”词对中选择出一半进行线索提取,形式仍是呈现词对,如“Fruit-ap___”,要求被试根据这些线索回忆出完整的样例单词。

通过实验安排,所有学习材料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进行过提取练习的词对(如“Fru it-apple”等,记为 Rp+);另一类是与 Rp+属于相同类别但样例未进行提取练习的词对(如“Fruit-pear”等,记为Rp-);第三类是类别和样例都没有进行提取练习的词对(记为Nrp),又称为基线类别;在最后的测验阶段,向被试呈现每个类别名称,要求被试回忆出在实验过程中见过的所有样例项目。

在提取练习阶段,属于同一类别的样例单词彼此竞争,要准确提取出所需要的记忆项目,被试必须克服竞争样例的干扰,由此形成了对这些竞争样例的暂时抑制,这种抑制使得在最后测验阶段,对Rp-样例的回忆率显著低于Nrp样例,即表现出提取诱发遗忘。

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是过去四十多年记忆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发现。

定向遗忘的研究进展

定向遗忘的研究进展

定向遗忘的研究进展作者:杜渊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定向遗忘是关于遗忘研究的一种新的实验范式,也是记忆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阐释了基于代价——收益原则的定向遗忘研究范式和强调抑制机制的T/NT有意遗忘研究范式,论述了三种主动遗忘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定向遗忘可能存在的机制,并结合现代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参与下的有关定向遗忘的实证研究论述了定向遗忘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定向遗忘;代价——收益;T/NT范式;ERP;FMRI有时,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记住与任务有关的信息.而另外一些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忘记不再有关的、甚至是对当前行为造成干扰的信息。

记忆与遗忘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反义词,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一个没有很好遗忘功能的记忆系统不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记忆系统。

而定向遗忘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对于自然遗忘的研究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研究遗忘的通道。

近十年来,在记忆领域,大量研究探讨了有意遗忘的可能性及其机制。

1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因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其研究与自然遗忘的研究有所不同,是有关记忆研究的另一类实验范式。

到目前为止,对定向遗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基于代价——收益原则的定向遗忘范式;还有一种是强调抑制机制的T/NT定向遗忘(有意遗忘)范式。

1.1 基于代价——收益原则的定向遗忘范式在这类程序中,当一个或一组项目呈现完之后,向被试呈现一个提示刺激,告诉被试前面的项目需要记住,或者需要忘记。

该范式有两种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种称作单一项目提示法或单字法(single-item-cueing method or word method)。

在这种方法中,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学习阶段中实验者按照一定比便安排遗忘项目和记住项目的数量比值(一般按照1∶1的比例),项目一个个呈现,每呈现完一个项目立即随机呈现要求记住或遗忘的指示符。

提取抑制-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

提取抑制-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

提取抑制: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摘要两个实验采用语音材料考察Ti~-]表表达方式下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以及相应机制。

实验一中,采用2(组别)×2(词表)混合实验设计获得了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较为模糊,部分数据显示可能是额外的被试个体差异导致的;实验二中,采用2(性别)×2(词表)×2(条件)×2(科系)混合实验设计,严格控制了被试个体差异等因素,获得了较清晰的定向遗忘效应,且支持提取抑制理论。

关键词定向遗忘,提取抑制,听觉通道,语音刺激。

1 前言定向遗忘是一种典型的有意遗忘,由于它的范式较成熟。

当前许多研究者B-31对有意遗忘和定向-遗忘不作严格区分。

所谓定向遗忘就是指在意识参与下对要求记住的材料进行有意的遗忘,强调遗忘的指向性和有意性,主要表现为定向遗忘效应,即要求遗忘学习项目的记忆成绩差于要求记忆的项目。

定向遗忘范式最先是由Bjork等提出的,主要有单字法和词表法两种范式。

单字法是向被试呈现单字,之后随机呈现要求记住或遗忘的指导语(如R-cun,e或F-cue);而词表法则是向被试呈现两个词表,要求被试学习两个词表,学习完词表1立即呈现遗忘线索,同时呈现记住词表2的指导语,然后继续学习词表2,最后进行检测。

为了获得较精确的结果,在词表法范式中除设置实验条件外还会设置一个对照记忆条件,也就是要求被试记住两个词表,指导语呈现方式类同实验条件的呈现过程,即呈现在两个词表的中间。

研究发现对照条件的记忆组对两词表的遗忘无显著差异,而实验条件的对照组被试对词表1的记忆明显低于对词表2的记忆。

即获得了定向遗忘效应。

目前定向遗忘研究的焦点在其理论解释,主要有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

编码理论认为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被试在实验中对记忆项进行了复述,但没有对遗忘项复述导致的。

而提取理论则认为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遗忘项在提取时被抑制导致的,即遗忘项目在提取时受到抑制造成在回忆测验中更难提取所致。

负性情绪词语在外显和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

负性情绪词语在外显和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

负性情绪词语在外显和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摘要以两类具有不同负性情绪强度值的高频汉语双字词为材料,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探究负性情绪词语在外显和内隐记忆测验中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

结果显示,(1)在外显记忆测验中,强、弱负性词均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并且弱负性词的定向遗忘效应大于强负性词;(2)在内隐记忆测验中,只有弱负性词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而强负性词则无。

可见,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对负性信息比外显记忆测验更加敏感。

关键词负性情绪,外显记忆测验,内隐记忆测验,定向遗忘效应。

1 引言遗忘是记忆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个体主动遗忘部分负性信息,既能释放有限的记忆资源,又有利于调节身心健康。

项目法定向遗忘(the item-method directed forgetting)是实验室研究主动遗忘的基本范式之一。

其过程主要是在每个学习项之后立即呈现要求被试记住或遗忘该学习项的指令,随后对所有学习项目进行记忆测验,若要求记住的项目(to be remembered,TBR)成绩优于要求遗忘的项目(to be forgotten,TBF),则说明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Anderson,2003)。

前人关于情绪性记忆的研究表明情绪具有记忆增强效应,情绪性信息比中性信息更难以忘记(王海宝,张达人,余永强,2009;Nowicka,Marchewka,& Jednorog,et al.,2011)。

对此,负性情绪记忆能否被定向遗忘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研究者们采用了不同的被试(普通人群、PTSD患者等)、实验材料(带有情绪色彩的词语、图片、自传体材料等)、测验方式(再认、自由回忆、线索回忆)等对负性情绪的定向遗忘展开探究,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Payne和Comgan (2007)以正性、中性和负性三类情绪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发现只有中性材料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但在正、负性材料中未出现定向遗忘效应。

定向遗忘的基本研究范式

定向遗忘的基本研究范式

定向遗忘的基本研究范式发表时间:2012-03-23T17:02:02.3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6月(上)总第193期供稿作者:刘佳白雪[导读] 主动地遗忘一些内容对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佳白雪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吉林长春 130024) 【摘要】定向遗忘是记忆研究中的重要范式,它代表了人脑对信息主动而成功地遗忘。

本文总结了定向遗忘的涵义,探讨定向遗忘的基本研究范式,并就目前的研究结果尝试比较不同研究范式下定向遗忘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定向遗忘;研究范式;机制【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143-01 1定向遗忘的涵义主动地遗忘一些内容对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自发地忘记曾经的电话号码,不愉快的经历等。

在认知研究中,将主动遗忘在实验中表现的形式便是定向遗忘研究范式。

早在1954年,John Brown就用了实验的方法控制被试只记住实验材料的一部分而忽略其他,并得出了遗忘指示促进材料中数字记忆的结果。

然而直到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R.A.Bjork才提出了“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这一概念,并证明遗忘可以有意识地发生。

研究中Bjork向被试呈现了要求不同的实验材料,一部分要求被试记住,另一部分要求被试遗忘。

在测验时主试要求被试回忆所有的实验材料,不论学习阶段的指示是什么。

结果发现被试有意识地去遗忘的实验材料真的很少在回忆时出现,遗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有意识地控制的。

而这种降低遗忘项目回忆效果的现象便是定向遗忘效应。

2定向遗忘的基本范式定向遗忘范式的核心程序为对遗忘线索的控制。

而如何控制遗忘线索的两种方式就使定向遗忘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方法,它们分别是单项目方式(item method)和字表方式(list method)。

单项目方式的程序为:每次向被试呈现一个学习项目,在项目后会随机出现一个指示符,提示被试此项目需要记忆还是遗忘。

执行操作中的定向遗忘效应

执行操作中的定向遗忘效应

执行操作中的定向遗忘效应本研究旨在通过项目法探索在执行操作任务中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

方法本实验采用2(项目类型:执行操作项目VS言语学习项目)×2(组别:记住VS遗忘)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

因变量为项目的回忆成绩。

结果执行操作项目的记忆成绩比言语学习的记忆成绩更好;执行操作任务中存在定向遗忘效应,但执行操作任务与言语学习任务之间的定向遗忘效应未呈现显著差异。

结论执行操作任务中存在定向遗忘效应。

日常生活中,人们既希望记住快乐的、有价值的信息也希望忘记悲伤的、无价值的信息。

遗忘无效信息和记住有效信息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1]。

记忆心理学家Ribot[2]认为,遗忘并不是一种疾病,适当的遗忘有助于身心健康;James[3]指出,在许多情景下,努力记住所有信息的回忆效果非常差。

这说明遗忘对记忆具有重大的意义,有效的记忆系统就是一个不断更新信息的过程,而过去无效的信息是否影响新近信息的研究主要通过定向遗忘的研究方式展开。

以往的定向遗忘研究[4-8]中通常是让被试记一列单词然后再进行测试。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是大多是关于我们做过的动作或者我们参与过的活动。

比如,你记起昨天把车停在哪儿了就表明需要对一些执行操作(performed action)做出选择性提取;你记起昨天下午体育课上打过网球,同时会有一些网球基本动作的提取。

然而在定向遗忘实验范式发展的四十多年里,研究者们很少对执行操作中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进行探索。

本问主要将就操作执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做出探索。

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18名,男生8人,女生10人,年龄19~22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1.2仪器及材料Hp dv2000、14英寸显示屏、刷新频率60Hz笔记本电脑1台。

刺激材料全部利用电脑屏幕呈现,采用Inquisit3.0编制及呈现。

28个与外部具体事物有关的动词短语(踢足球,喝水等。

这28个动词短语中有14个会被要求是将其表演(Perform)出来,另14个要求口头学习(Study)。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7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7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7(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单选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在前瞻记忆的研究中,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不一致时。

这一现象称为(分数:2.00)A.TAP效应 √B.情境依存性效应C.状态依存性效应D.编码特异性效应解析:解析:TAP效应就是迁移恰当加工(Transfer appropriate processing)效应,是指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不一致时的现象。

进行中任务一般可分为语义型(semantic)和知觉型(perceptual)两种,语义型任务要求对所涉及的字词进行语义加工,知觉型任务要求对字词的外在知觉特征进行判断。

前瞻记忆的靶事件也分为这样两种类型。

于是,在实验设计上,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就有4种组合情况,即语义一语义,知觉一知觉,语义一知觉,知觉一语义。

一些研究表明,前两种情况,即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后两种情况,这就是TAP效应。

因此本题选A。

3.既可以考察对单词,也可以考察对图片、脸谱等材料的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是(分数:2.00)A.错误联接范式√B.联想研究范式C.KK范式D.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解析:解析:用于研究错误记忆的范式主要有联想研究范式、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错误联接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范式。

其中联想研究范式和无意识知觉范式主要考察的是人们对单词的错误记忆;错误联接范式既可以考察对单词,也可以考察对图片、脸谱等材料的错误记忆;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范式则是考察人们对事件的错误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定向遗忘的基本范式
定向遗忘范式的核心程序为对遗忘线索的控制。而如何控制遗忘线索的两种方式就使定向遗忘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方法,它们分别是单项目方式(item method)和字表方式(list method)。
单项目方式的程序为:每次向被试呈现一个学习项目,在项目后会随机出现一个指示符,提示被试此项目需要记忆还是遗忘。指示符为被试事先在指导语中了解的一些符号的涵义,如绿色的对号代表记忆此项目,红色的叉代表遗忘这些项目。大部分的研究中,指示符在项目之后出现是因为此做法可以保证被试对项目的编码登记。在学习完所有项目之后被试进行一段时间的分心任务,再使其接受测验,而此时要让被试回忆所有的项目,无论指示遗忘还是记忆。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说,各研究者基本同意单项目法产生的定向遗忘主要由选择性复述引起(如bjork,1972)。单项目法中每个项目之后即呈现指示符,被试可以立即停止对遗忘项目的加工。不同的测验也为此提供了证据。研究定向遗忘主要有自由回忆、再认测验和内隐记忆测验。再认测验中项目的再次呈现会使提取抑制消失,只有选择性复述才会对再认中的定向遗忘起作用。而编码的精细程度不影响内隐测验成绩,只有提取抑制会影响内隐测验。在此基础上,大量研究显示,单项目法在再认测验中会存在定向遗忘。而字表法却在内隐测验时会出现定向遗忘效应,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字表法的作用机制是提取抑制。字表法中选择性复述的作用,单项目法中提取抑制作用,目前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没有定论。
1定向遗忘的涵义
主动地遗忘一些内容对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自发地忘记曾经的电话号码,不愉快的经历等。在认知研究中,将主动遗忘在实验中表现的形式便是定向遗忘研究范式。
早在1954年,john brown就用了实验的方法控制被试只记住实验材料的一部分而忽略其他,并得出了遗忘指示促进材料中数字记忆的结果。然而直到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r.a.bjork才提出了“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这一概念,并证明遗忘可以有意识地发生。研究中bjork向被试呈现了要求不同的实验材料,一部分要求被试记住,另一部分要求被试遗忘。在测验时主试要求被试回忆所有的实验材料,不论学习阶段的指示是什么。结果发现被试有意识地去遗忘的实验材料真的很少在回忆时出现,遗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有意识地控制的。而这种降低遗忘项目回忆效果的现象便是定向遗忘效应。
定向遗忘的基本研究范式
本文来源:论文 /
【摘要】定向遗忘是记忆研究中的重要范式,它代表了人脑对信息主动而成功地遗忘。本文总结了定向遗忘的涵义,探讨定向遗忘的基本研究范式,并就目前的研究结果尝试比较不同研究范式下定向遗忘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定向遗忘;研究范式;机制
中国论文网 /2/
字表方式的程序为:首先向被试呈现一组学习项目,然后用不同的指导语指导不同组的被试。
对于遗忘组的被试,主试会告知之前学习的材料为练习,下面才是正式实验,指导被试遗忘刚才学习的项目,以免对接下来要学习的项目产生干扰;而记忆组被试收到的指导是让被试继续记忆下一组学习项目。之后呈现第二组项目。所有的项目学习完之后也要进行分心任务和测验。
[3]sahakyan,l., & delaney,p.f. can encoding differences explain the benefits of directed forgetting in the list-method paradigm?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3.
自定向遗忘提出以来,研究者就在不断地探索其背后作用的机制,因而也提出了许多对其解释的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包括以下两种:选择性复述理论(selective rehearsal),此理论认为记忆与遗忘项目之间记忆差异是由于被试在实验中对记忆项目进行了精细复述而遗忘项目则没有。提取抑制理论(retrieval inhibition)认为,遗忘项目和记忆项目在编码上区别不大,在反应阶段抑制了对遗忘项目,阻碍其提取。
少量研究中也用到了两种方式的变异形式(如macleod,1975),可在若干个项目之后呈现一个遗忘线索。
这几种研究方法反映出定向遗忘产生的方式通常是相同的,即不管以方式控制遗忘线索,测验中回忆出的记忆项目数量显著地高于遗忘项目数量。 3不同研究方法下定向遗忘的机制
4定向遗忘研究范式的展望
经过几十年来的研究,定向遗忘研究范式成为了一种有效地记忆研究工具。定向遗忘在记忆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基本的研究范式,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大量地研究。但在许多方面,定向遗忘还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如不同范式下不同机制的精确作用。定向遗忘范式作为一种研究记忆的工具,在今后的认知研究中,也会发挥其作用,对其自身的机制研究也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bjork,r.a. theoretical of directed forgetting. coding processes in human memory, 1972.
[2]muther,w.s. erasure or partitioning in short-term memory. psychonomic science, 19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