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
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对学前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
科学研究方法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
首先,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需要建立科学的研究框架。
学前教育是一个复杂
的系统工程,涉及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
因此,科学研究方法需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明确研究的范畴和目标,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其次,科学研究方法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和技术。
学前教育涉及到儿童的行为、语言、认知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和技术进行研究。
比如,可以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等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获得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再次,科学研究方法需要注重实证研究。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要求研究结果
具有科学性和实证性,能够为学前教育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证研究,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另外,科学研究方法需要注重实践应用。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最终目的是
为了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因此,科学研究方法需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对学前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
科学研究方法需要建立科学的研究框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和技术,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试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阶段。
试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阶段。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1)直观思辨的经验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研究处于未分化或独立状态,人们凭经验和直觉臆断来了解学前教育现象。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等口号。
该阶段的时间跨度为从文艺复兴到19 世纪前半叶。
(2)实证分析的自然科学化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母体学科的成熟,学前教育学步入了实证分析的科学化阶段,其重要的标志是普莱尔的系统现象实验法、梅伊曼的学前教育实验法、比奈的儿童智力测验法等。
20世纪初,学前教育研究走上了追求自然科学化的道路,将实验法、测量法作为最科学的方法加以推崇。
(3)方法整合的多元化阶段。
20 世纪后半叶学前教育研究者逐步发现自然科学研究走向的实验法、测量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下的研究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因而以高扬人文精神为特点的质性研究很快形成了强劲势头,并逐步实现了多元方法的融合。
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和人文主义评价范式
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和人文主义评价范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学范式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两种典型教学范式。
科学主义教学范式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自然、客观规律、知识、逻辑等;人文主义教学范式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人、主观情感、价值、直觉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是贯穿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大主线。
由于两者的教育主张基本对立,两种教育思想形成的教学范式也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中,这必将推进教学范式的改革,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学范式相互融合,扬长避短。
一、“范式”与“教学范式”“范式”在美国科学史家库恩《必要的张力》一书中首次作为专业术语提出。
“教科书只是提出专业人员作为范式而接受的具体题解……实质上都十分接近于教科书或相应的讲课给以引导的题目”该术语的流行始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问世之后。
他指出,一种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我们称之为“范式”。
崔允漷(1996)根据库恩的观点为“范式”提出了较科学的解释:“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简言之,范式代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美国教学研究之父盖奇在《教学研究的范式》(1963)中首先将“范式”与教学研究领域建立起联系,说明范式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或研究形式,对理论的形成起着很大作用。
“教学范式”是指教学人员及研究者对教学这一特殊而复杂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认识,是对教学活动结构形式的抽象,回答“教学的形式与本质”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人与物及人与文化间的关系”等问题,讲明教学过程的逻辑及如何进行教学。
二、科学主义教学范式科学主义教学范式是指以科学主义影响下的教育哲学(主要是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教学理论、计划、步骤及方法。
科学主义崇尚理智、逻辑与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认为学习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所在,是为了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教育论文的基本格式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教育论文的基本格式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论文的基本格式是学前教育研究中的两个关键方面。
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回答问题、验证假设和推断结论。
在学前教育论文的基本格式中,研究人员必须按照特定的结构和规定的格式编写论文,以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以下是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论文的基本格式的详细说明。
1.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的目的和问题,明确研究的范围和目标。
2.文献综述:回顾和分析现有的学前教育研究,了解已有的知识和发现,确定研究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3.研究设计: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如实证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以收集数据并回答研究问题。
4.数据收集:确定适当的数据收集方法,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以收集研究所需的数据。
5.数据分析:运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质性分析、内容分析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解释和推断。
6.结果和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回答研究问题,讨论发现的意义和限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推荐。
学前教育论文的基本格式:1.标题:明确和简洁地描述研究的主题和目的。
2.摘要:提供论文的要点,包括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等,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论文的内容和价值。
3.引言: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问题和目的,并回顾相关的文献。
4.方法:详细描述研究的参与者、材料和设备、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以确保研究的透明度和可复制性。
5.结果:清晰地呈现研究的结果和发现,使用图表和表格来支持结果的解释。
6.讨论:解释和分析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研究进行比较,探讨发现的意义和限制,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7.结论: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并讨论其对学前教育实践和政策的意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研究范式的冲突及其整合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研究范式的冲突及其整合作者:李震峰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第09期自20世纪至今,教育研究领域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范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两种范式在对教育事实属性、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整体还是局部的研究视角上构成了对立的两极。
而复杂科学的出现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为我们对教育研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观点资源。
本文试图在梳理两大研究范式对立的基础上,阐述其在复杂科学视野下的整合。
一、两大研究范式的对立1.对教育事实的把握——客观的、被决定的还是主观的、选择性生成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认为教育事实是客观的、被决定的。
他们虽然承认教育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但同时又认为这种活动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等内外部因素。
虽然承认参与教育实践的人具有情绪、动机、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但又认为这些主观因素的形成与演化又有其客观性,认为人在根本上是被决定的,并进一步认为教育事实也是被决定的。
这实际上是把教育事实当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之物”。
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反对人在根本上是被控制的、被决定的观点。
认为这实际上是把人的生活世界等同于自然界的物的世界。
自然界的物是僵死的,而人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具有情绪、动机、价值等主观因素。
2.教育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带有普遍性法则、模式或规律还是寻找教育活动背后的意义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在其对教育世界是客观的、被决定的本体论假设的基础之上,认为对教育世界的把握、说明应该运用规律、模式、原则等范畴。
规律、模式、原则等都是把复杂的现象还原为几个有限的,具有因果联系的因素,具有因果性、简约性的色彩。
并认为这些因素不因时空转移而发生变化,因而具有普遍性。
教育研究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寻找与建构蕴含在教育世界中的带有普通性的规律、模式与法则。
科学主义范式通过对其研究结果的技术运用而指导教育实践。
人文主义研究范式批判科学主义把教育事实与事实的背后的价值分离了,认为人的主观价值和意志在教育事实的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人的主观价值和意志具有个别性和差异性,且客观条件也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同,教育活动具备情境性和差异性,难以重复。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教育研究方法是人们在探索和认识教育科学规律中所使用的一些方式、手段、技术、技巧。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性的、可定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称为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另一种是从人文学科推衍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称为人本主义研究范式①。
一、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股思潮,它是“以实证方法、数学方法、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方法为手段,研究数学、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人和社会问题”②。
科学主义将“科学”仅仅理解为实证白然科学,它要求哲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和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它崇尚可感经验、精确量化、机械性预设,反对用思辨的方法探讨、研究问题,相信唯有科学才是认识世界的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唯有科学及其自身进化才能保证社会进步,科学主义因此又被称为“唯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在教育研究中表现为:一方面强调教育科研应采用可量化的研究;另一方面重视各种数据的收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阐释教育现象。
其研究特点如下: (1) 由于看到了事物本身具有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因此人们十分重视事物(4) 常因果关系的解释,以及精确的定量分析与预测。
(2) 提倡严格控制的可量化的研究,重视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3) 试图对教育现象进行不偏不倚的研究,认为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应当是彼此分离的。
使用演绎法进行研究。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中基本研究步骤遵循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即研究者从观察教育现象人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界定问题;然后经过查阅有关资料和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暂时假设;为验证假设,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要求选样本,进行测验和实验,收集有关数据、资料,并对这些数资料分析处理.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可信度,研究者有时也会采用控制组、实验组相对照的方法,确定变量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
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丁海东《学前教育》2007年10期/user1/6/archives/2007/16260.html早在20世纪之初,瑞典教育学家胡森就提出过在教育研究中存在着两个范式——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的问题:“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可定量化的观察。
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
另一类范式是从人文学科推衍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
”[1]在现代学前教育研究中,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的并存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两条路径: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分别标识着两条不同的研究路径,并各自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科学范式反映的是对于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研究中的“物”取向和科学实证的思维方式,以一种“事实互动”的视界和价值中立的立场,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外在于人的工具性手段和方法,追求对学前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事实的量化处理、客观描述和因果分析,以为现实性问题直接地提供可操作的教育对策和方法;人文范式反映的是“人”的取向和人文理解的思维方式,强调学前教育的人文性和对于儿童作为“人”的存在的观照和尊重,在以哲学的思辩和理性的逻辑运用于对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的终极把握和宏观思考的同时,并不排除研究者情感意志和主观愿望的个性化表达,甚至以一种设身处地的直觉、体验、感悟,在“价值互动”中来整体综合地获取关于学前教育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倘若进一步具体的比较学前教育研究中这两种范式的功能差异,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科学范式指向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是怎样的”或“是什么”的事实分析,并更多的表现出为教育实践中的手段和操作方法提供更直接的客观依据和因素参照,因而常常成为学前教育的应用研究所惯用的思路和手法。
诸如关于婴幼儿身心某方面发展的量化评估、不同教养背景或教学方案下的质量差异比较、托幼机构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乃至特定时期学前教育事业层面的财政投入等等,这些事实性问题的研究,大体是以科学范式的研究为基本路径,并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操作性对策和方法为主要目的。
学前教育的科学探究
学前教育的科学探究学前教育,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学的学前教育不仅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够激发孩子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性格。
那么,什么是学前教育的科学探究呢?科学探究首先要基于对儿童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孩子在学前阶段,身体和心智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通过感知、观察、操作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因此,学前教育应当顺应这一特点,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和实践机会。
比如,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可以安排孩子们参与种植活动。
让他们亲手种下种子,观察种子的发芽、生长过程。
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孩子们能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耐心。
科学的学前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孩子与他人交流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可以通过讲故事、唱儿歌、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孩子的语言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另外,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前阶段是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学会与人合作和分享的关键时期。
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种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完成任务,学会相互帮助和支持。
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也能够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交礼仪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搭积木的游戏中,孩子们需要共同协商、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一个漂亮的建筑作品。
科学的学前教育也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
教师应当尊重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逐渐融入集体;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将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
在课程设置方面,科学的学前教育应当涵盖多个领域,包括艺术、科学、数学、健康、社会等。
第三章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式
第三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式【本章导读】一谈到研究方法,相信马上掠过读者脑海的很有可能就是诸如访谈法、观察法之类的方法。
但是研究者是如何选择以及为何选择这些研究方法而非其它?很大程度上是由研究者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立场决定的。
在这一章我们将挖掘隐含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范式。
本章首先讨论了传统意义上,学前教育研究中“范式”的内涵以及实证主义范式、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范式、参与—解放主义、实用主义这五大范式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方面作了阐释。
同时,本章将五大范式与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进行了链接,提出了实证主义范式主要倾向于定量研究,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主要倾向于质性研究,而混合研究主要仰赖于实用主义范式。
其次,本章也介绍目前学前教育研究中的一种新范式:基于设计的研究。
另外,并且立足于一项研究案例,从其定义、特征、主要观点等方面加以了阐述。
【关键词】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建构主义范式“参与-解放”范式实用主义范式DBR新学期开学才没几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D同学已经开始幻想自己游刃有余地进行研究时候的场景了。
为了加快自己学会研究方法的步伐,她天天泡在了图书馆里检索、阅读相关的文献。
不过,在书架上寻找所需的文献似乎还较为顺利,但阅读文献举步维艰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一连串看似雷同或字面意思又好像一致的几个概念映入眼帘,D同学不禁有些犯迷糊了:“定量研究”、“质性研究”、“范式”、“方法”、“方法论”、“理论”、“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它们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彼此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D同学的直觉告诉她,理解这些概念对于一项研究而言应该是极为重要的。
可是,她到底该从何处着手呢?在上面的这则小故事中,相信D同学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其他初学者来说并不会陌生。
这一系列概念——本章中即将为大家介绍的——很有可能是我们这部书中为数最多,最难理解,但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概念。
它们对于任何一项学前教育研究而言,都是一座座绕不开的“高峰”。
幼儿园学科教育的研究方法与范式
幼儿园学科教育的研究方法与范式概述:幼儿园学科教育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的认知、语言、数学等学科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学科教育的研究方法与范式,以期为幼儿园教育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
在幼儿园学科教育中,定量研究方法可以用于评估教育政策的有效性,探究幼儿学科学习的现状和问题等。
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意见,了解他们对于学科教育的看法和期望,从而为改进学科教育提供依据。
二、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文字和描述的研究方法,它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式来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数据来得出结论。
在幼儿园学科教育中,定性研究方法可以用于深入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探究他们在学科学习中的困惑和挑战。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学科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结合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从而为针对性的教学提供参考。
三、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和研究者的合作来改进教育实践的研究方法。
在幼儿园学科教育中,行动研究方法可以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然后,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尝试这些策略,并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学习情况。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和总结这些观察和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多元研究方法多元研究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旨在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研究对象。
在幼儿园学科教育中,多元研究方法可以用于深入研究幼儿的学科学习情况和影响因素。
例如,可以结合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学科学习情况和问题。
结语:幼儿园学科教育的研究方法与范式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全部资料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全部资料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是一门系统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学前教育相关数据,运用科学方法和研究技术,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与解决方法的学术活动。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定性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研究中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学前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言语和环境等来获取数据和信息,使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学前教育实际情况。
访谈法是通过与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家长或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对话,了解他们的观点、经验和看法。
文献资料分析法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学前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来获取研究所需的信息和证据。
二、定量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研究中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等。
问卷调查法是通过编制问卷,向大量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家长或学生发放,收集他们的回答意见,从而获取大量的、可量化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对学前教育的整体评价和效果分析。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对学前教育环境、教材、教学方法等进行设置和操作,观察和比较不同处理组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效果,从而验证学前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影响因素。
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得出学前教育相关问题的定性和定量结论。
三、实地调研方法:学前教育研究中常用的实地调研方法有考察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考察法是通过实地考察学前教育机构、班级或教育活动等,直接观察和记录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现象,了解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学质量、师生关系、家校合作等。
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一些具体的学前教育事件、问题或个体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和描述,从中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启示。
四、纵向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研究中常用的纵向研究方法有追踪调查法和发展研究法等。
追踪调查法是通过追踪观察同一组学生或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和效果,从而了解学前教育的长期影响和持续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研究方案
学前教育研究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方案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学前教育研究方案1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教育科学研究的道德伦理性答:教育科学研究不能违背道德伦理,即教育科学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能对研究对象的身心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
2.预测性假设答:是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3.自然观察法答: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暗示、不加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方法。
4.个案研究答:又称案例研究,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所谓的单一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个体、一个社会组织(如幼儿园、家庭、社区)、一个团体、一个情境或事件等。
5.课题论证答:是指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
6.“行动研究环”答:行动研究是由确定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和解释、采取行动等构成。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确立研究课题的原则有哪些?答:一、迫切性原则是指课题的选择应该是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既包括基础性课题,也包括应用性课题。
二、创造性原则是课题选择的一项基本原则。
研究者要已为人类增加新知识、新见解为己任,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三、科学性原则是指选题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所选择的课题不能违背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原理。
课题的选定要注重科学性原则,与人们的思维定式做斗争。
四、可行性原则是指被研究的问题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它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本人的知识、能力、经验、专长、爱好、研究热情等等。
客观条件是指科研经费、实验设备、人力、必要的资料、技术和人力准备等等。
课题的选择应有利于发挥研究者的专长,这样才会获得较好的科研成果。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长期以来,不同研究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研究思路、框架,这就逐渐形成了教育研究的多种范式。
一、哲学研究范式(一)概念研究者认为,哲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并着重于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构划着教育的理想或应然状态。
〔李雁冰,2000(1)〕(二)历史研究者指出,哲学研究范式是最古老的一种教育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古代,至今仍然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而存在着。
代表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卢梭、赫尔巴特、杜威、马斯洛以及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等各教育流派。
〔李雁冰,2000(1)〕(三)缺陷一是单一化的终极价值取向,与此有关,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往往在设想某种终极理想的人,作为构建教育理论的依据。
正因为如此,各种理论往往抱着独此为尊、唯我为是的态度,由此导致的争议往往是各执一端,看不到各自理论的局限和理论间的共通性。
而且,事实上,任何追求某种终极的实体的人性的政府都是虚妄的。
二是容易流于哲学本身所易犯的虚玄而脱离教育实际,有违教育研究这一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精神。
因此教育研究的哲学范式衰落下去。
〔李雁冰,2000(1)〕(四)具体方法一是从某种特定的哲学观点出发,演绎出相应的教育思想;二是从个别的教育问题入手,上溯至某种哲学框架,从而建构教育理念的框架。
无论何种途径,思考的都是教育中的目的、价值、规范等带有终极意义的问题。
二、量化研究范式(一)概念和哲学基础1.概念:有的称之为定量研究;还有研究者称之为实证—分析范式;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范式亦即实证研究范式,是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学工具,以求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范式。
2.哲学基础: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也有认为,是实证主义。
(二)历史17、18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长足进步,工业技术成绩斐然。
在这种情况之下,以追究形而上学为己任的哲学传统受到质疑,科学及其方法逐渐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内容框架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内容框架一、研究目的:1.1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状1.2探索学前教育的问题和挑战1.3发现学前教育的优势和特色1.4推动学前教育的与创新二、研究内容:2.1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和任务2.2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2.3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2.4学前教育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2.5学前教育的评估与质量控制三、研究对象:3.1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3.2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实践3.3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实践四、研究方法:4.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学前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4.2调查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从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和家长等角度获取研究数据。
4.3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控制变量和实验组对照组的比较,研究学前教育的特定问题。
4.4观察研究方法:采用观察和记录的方式,观察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深入了解他们的行为和表现。
4.5质性研究方法: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从深层次和细致的角度,探索学前教育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五、研究设计:5.1实证研究设计: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3应用研究设计:针对学前教育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为实践提供参考。
六、研究工具:6.1问卷:用于收集大量受试者的意见、观点和行为等信息。
6.2访谈指南:用于指导研究者与受试者进行深入交流和观察。
6.3观察工具:用于记录和描述学前儿童的行为和表现。
6.4实验设备:用于控制实验条件和收集实验数据。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是基于科学原理和规范的方法和技术,以实证为基础,通过调查、实验、观察和分析等手段,研究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探索学前教育的问题和优势,推动学前教育的与创新。
第二章 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和理论建构
统计资料分析 统计资料 二次分析 原始数据 文字声像
第三节 逻辑体系与理论建构
一、归纳逻辑与理论建构
1、广义的理论是指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范畴的体系或命题的 集合,是关于特定领域或对象的系统化知识。不管是何种理论, 其建构有两种逻辑:归纳和演绎。 2、归纳逻辑是指“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 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不足:第一,文献的质量难以保证。第二,对文献的依赖性强。第三, 很难保证研究的信度。
(二)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 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 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形式。包含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两种类型。 实地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这意味着它并不仅仅是搜集材料,它 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通过分析所收集的材料,对研究对象 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因此,可以说实地研究是一个“理论发明者” 优点:首先,效度高。其次,实地研究的灵活性大。
第二章 学前教育研 究的范式和理论建构
第一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与知识观
第二节 研究路径和研究方式 第三节 逻辑体系与理论建构
什么是范式?
主要包括一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科共同体所持有的 共同理念,在共同体内公认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及 理论视角。简而言之,范式就是用以观察和理解研究 问题的模型和框架。
5、在结构主义中,结构系统是动态平衡
的,这取决于两种机制:第一,结构不是 一成不变的。在复杂的内部组成部分的作 用下,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第二,变化遵 循的规律是不变的。所以结构的变化又不 会是漫无边际不可控的,这可以保障整个 系统持久地存在。
后结构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后结构主义范式特点: 首先,后结构主义的首要特征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而上学的拒斥。 其次后结构主义是历史的回归。 2、后结构主义认为世界在根本上是不确定的,这与
科学或人文:两种大学课程范式的思考与抉择
科学或人文:两种大学课程范式的思考与抉择大学课程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基本“范式”,这两种课程范式往往相互对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此,人们需要以辩证的观点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促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课程中和谐共存。
[标签]科学人文课程范式由此出现了两种大的课程范式:科学主义课程范式和人本主义课程范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课程摇摆在两者之间。
对于大学而言,历来有一种重视理性和科学力量的精神传统。
尤其是当代中国大学,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种“情结”:提升学术科研品位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所以推崇科学主义课程范式本不足为奇。
然而当代社会对科学主义导致“非人化”的诟病和批判日益加深,时代越来越彰显出对“人”的关注,大学的人文功能随之也逐步凸现出来,人本主义的课程范式也渐渐在大学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学课程建构究竟如何在科学和人文中取得融通共生呢?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课程范式的回顾与反思,进而结合当代社会的境遇而得到答案。
一、科学主义课程的省思迄今为止,最为盛行的课程范式是科学主义课程的范式,它影响了整个工业时代的课程理念并延续至今。
科学主义可以被视为由来已久的理性主义哲学在科学主导的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时代的体现。
在这一时期,由于科学对生产力和人类生活的巨大促进作用,使得人们对之产生一种膜拜。
而科学背后的支撑——人的理性思维的力量自然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崇。
科学主义的特点是推崇科学知识,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而人文科学只属于价值世界,是以体验为特点的纯主观世界。
科学主义的原则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因此科学主义课程范式强调以科学作为导向,以理性作为准绳,这就不足为怪了。
其共同特点是反映并满足“科学化”的工业时代的特征和要求,例如追求高效率,强调精确性、可控制性等,并将之折射在课程中,表现为以培养高智力的专家作为课程方向,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以严谨的分科作为课程形式,以悉心的传授作为课程的施行方式,以艰苦的训练作为课程的途径等等。
学前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学前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1. 学前教育的定义及重要性学前教育指的是对3至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为儿童提供早期的社会化和学习经验,为其日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 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的目标包括促进儿童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
身体发展包括培养儿童的协调能力、精细运动和体育技能;心理发展包括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社会发展包括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社交技能和道德价值观。
3. 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学前教育的内容包括语言表达、数学概念、科学知识、艺术创作和社交技能等。
教育方法应以游戏为核心,注重兴趣培养和实践体验,通过有趣的活动和互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4. 学前教育的家庭与社会合作家庭和社会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应积极参与和支持儿童的学前教育,为其提供温暖、稳定和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社会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前教育资源,如幼儿园、儿童图书馆和博物馆,以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
5. 学前教育的评估与发展学前教育的评估应以儿童的发展情况为核心,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评估结果可用于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工作,改进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6. 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普及化、国际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学前教育也面临着资源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和教育内容不够科学等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提供更好的学前教育环境和条件。
以上是关于学前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学前教育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
这些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等。
通过运用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对学前教育中的现象、问题和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为学前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首先是实证研究方法。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际观察数据和相关信息,来验证学前教育中的某种假设或理论是否正确。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手段,获取学前教育中的实际数据,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次是文献研究方法。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文献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
这种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学前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和进展趋势。
研究者可以通过阅读、分析和综述相关文献,对学前教育中的某种问题进行解析和归纳,从而提供依据和参考,推动学前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最后是实验研究方法。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实验研究方法也被广泛使用。
这种方法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来检验学前教育中某种假设或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实验研究方法可以对学前教育进行控制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等等,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获得对学前教育问题的客观结论和科学解释。
实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中的各种因果关系和影响机制,从而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等。
通过运用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对学前教育中的现象、问题和原理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为学前教育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学前教育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设计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儿童综合素养的关键时期。
在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的意义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
这些领域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还能培养儿童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儿童能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环境,培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设计的原则在进行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渗透性原则: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应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有机整合。
2. 具体性原则:教学内容应具体、可操作,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利用亲身经历、观察、实践等方式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 启发性原则: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感性原则: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和人生问题,提高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5. 综合性原则: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应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
三、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设计的实施1. 创设情境:在学前教育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谈论家庭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你家族的渊源是什么?”,让儿童了解自己家族背后的故事。
2. 运用故事:利用寓言、童话等故事,引导儿童思考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元素,让儿童学习到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3. 进行实地考察:带领儿童参观社区、博物馆、动物园等地方,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和自然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丁海东《学前教育》2007年10期/user1/6/archives/2007/16260.html早在20世纪之初,瑞典教育学家胡森就提出过在教育研究中存在着两个范式——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的问题:“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可定量化的观察。
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
另一类范式是从人文学科推衍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
”[1]在现代学前教育研究中,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的并存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两条路径: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分别标识着两条不同的研究路径,并各自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科学范式反映的是对于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研究中的“物”取向和科学实证的思维方式,以一种“事实互动”的视界和价值中立的立场,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外在于人的工具性手段和方法,追求对学前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事实的量化处理、客观描述和因果分析,以为现实性问题直接地提供可操作的教育对策和方法;人文范式反映的是“人”的取向和人文理解的思维方式,强调学前教育的人文性和对于儿童作为“人”的存在的观照和尊重,在以哲学的思辩和理性的逻辑运用于对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的终极把握和宏观思考的同时,并不排除研究者情感意志和主观愿望的个性化表达,甚至以一种设身处地的直觉、体验、感悟,在“价值互动”中来整体综合地获取关于学前教育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倘若进一步具体的比较学前教育研究中这两种范式的功能差异,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科学范式指向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是怎样的”或“是什么”的事实分析,并更多的表现出为教育实践中的手段和操作方法提供更直接的客观依据和因素参照,因而常常成为学前教育的应用研究所惯用的思路和手法。
诸如关于婴幼儿身心某方面发展的量化评估、不同教养背景或教学方案下的质量差异比较、托幼机构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乃至特定时期学前教育事业层面的财政投入等等,这些事实性问题的研究,大体是以科学范式的研究为基本路径,并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操作性对策和方法为主要目的。
人文范式则指向于学前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或“应该是什么”的价值判断,从而倾向于为学前教育提供一种理论的构想和通往未来的目的,所以就成为学前教育的基础研究的主导路径。
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关于儿童精神与文化、儿童生活与教育、学前教育的目的与属性、学前课程的价值构架、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原理等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寻求立足与现代哲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生态学、历史学、人种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模式和考察视野,以对于构建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基本理论的努力探索,较为集中地体现着了人文范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路径。
应该说,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在学前教育的研究中都各具独特的价值和功用,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研究中的“流行语”:对科学范式的推崇与对人文范式的排斥事实求是地讲,在学前教育的研究领域,的确是流传着类似于以下所举的几种话语的。
这些话语大都可以推演和归结到对科学范式的推崇和对人文范式的排斥。
话语一:研究必须要解决教育实际需要的问题,不研究实际问题的学前教育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是缺少价值的。
于是,科学范式以其直接对应于儿童发展与教育之外显事实的量化考察和因果分析,相对于关注内在价值的人文体验与感悟,就更显其功效实现的“立竿见影”。
话语二;研究必须追求是客观的、精确的科学结论与对策,模糊的和个性化的表述不具有普适的可参照性,是不科学的;如此一来,通行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范式便成为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标志,而人文范式的隐喻与感悟及其价值表达的非言明性和非实证性则只能被舍弃。
话语三:理论研究特别是纯粹的理论研究,离教育的实际太远,而落实不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也不能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所以还是少些理论研究的好。
这种话语应该首先是来自于学前教育界实践工作者的体验和反映,并在学术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应。
这种话语的背后,隐含着的实质就是对于人文范式中哲学思辩和理性逻辑的价值否定。
无疑,诸如此类的流行话语对于学前教育研究的解读是十分肤浅和狭隘的,甚至是极端错误的,特别是隐含其表述背后的关于两种研究范式的价值取舍,倘若成为学前教育研究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主流意识,则势必贻害无穷。
研究必须服务于教育现实并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这种主张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由此而认为研究的科学范式具有比人文范式具有更大的价值,甚至排斥人文范式,则是没有合理的依据的。
人文范式和科学范式仅是作为一种研究的路径,并不能决定自身能否为教育实际问题提供服务和策略,而只是表明这种提供的方式有所差异。
科学范式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具有直接和便捷的特征,而人文范式对于现实和实践的应对则更上位、或更显间接而已。
而且,人文范式的研究则会为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根本的价值指导和评判。
在研究中推崇精确而客观的事实表述而排斥和否定人文理解的作为,则是把教育视为可以纯粹量化的物理世界,进一步讲,就是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之人性世界与诗意存在的消解和祛魅。
当教育研究沦为了狭隘科学主义所操持的器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便被等同于自然科学。
在学前教育界,对于基础理论研究远离现实的不满和责难,同样是貌似合乎情理,而实则是对于基础理论的误读和苛求。
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也从未承诺象应用研究那样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可直接操作的手段或方法。
以哲学思维和逻辑力量而贯穿于自身的教育理论系统,是超越了特定情境和具体问题的抽象和概括,而作为一种事实存在的实践则从来都是特定情境中的具体实践,并受制于种种客观条件及现实矛盾的局限。
把理论直接运用于实践中的操作的企图,实在是一种荒唐。
基础理论之于实践的价值不是无限的。
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它完成着对于教育实践的反思、批判和构想,从而为实践提供了一把标尺,用以衡量实践离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或水平还有多远,并最终成为实践发展的一种牵引力。
而因为现实条件的某种制约,理论的设想不能及时而直接的实现,就怀疑理论本身的价值,则更是不合逻辑。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幼儿班级中师幼比列的不当,而就否认“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合法性和指导意义。
三、学前教育研究的理性选择:需要科学范式,更需要人文范式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是现代自然科学及其实用技术向教育领域进一步扩张的产物,它的确为现代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贡献着实证的力量,发挥着提升精确度的作用。
然而,不能否认,科学范式从一开始就携带着先天的缺陷和功能局限,它不能也无力去解答教育这一人文世界的所有问题。
以科学范式对于儿童及其成长的量化解读,来为儿童的教育以及对于这种教育的理解所提供的参照,只能是有限的和局部的而绝不会是完全的。
可以设想,把现代心理科学中诸如婴儿期就已经具备识字能力之类的研究结论,都机械地照搬到早期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而不能以人文范式的研究视角作出是否可行的价值判断与取舍,儿童及其教育所遭遇到的就将是一场灾难。
那种急于把现代脑科学的研究与结论直接运用于早期教育教学的期待和主张,如果不是携带着了某种不良动机的话,实则就是对于脑科学本身的无知以及对其适用范围的盲目乐观。
现代学前教育的研究越是运用科学范式,也越是需要人文范式的回归,以弥补和矫正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和不足。
在人文范式的研究路径中,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思维方式,直觉、想象、感悟、体验、反省的理解策略,以对于人性存在的尊重为前提的价值审视与判断,都须是关注和研究儿童及其教育的理性选择和必经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其他的教育系统,学前教育因其所面对的是个体的特定时期——童年期的成长,对于人文范式的研究期待则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人类自身的成长犹如所置身其中的这个浩渺无尽的宇宙,将永远存在着精确科学所不能穷尽的奥秘。
幼年期的成长则是人类发展之奥秘的浓缩和聚焦,即为蒙台梭利所谓的“童年的秘密”。
它既是千百万年以来人类祖先进化历史的积淀,又是承载着了不可确切预测的未来生活的一切可能。
对于人生幼年的成长秘密和发展过程,只要不能清晰而精确地认识和把握,而且也因其童年生命之初的稚嫩和脆弱,尊重而不强迫、解放而不压制就理当成为成人世界对待儿童世界的最安全也是最可靠的策略选择(因为在尚未充分揭晓儿童精神成长的奥秘之前,任何对于儿童发展的外力支配都极有可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冒险)。
于是,一方面,人文范式的研究路径以对于人性的关注和理解成为贯彻这种策略的最佳体现;另一方面,也只有人文范式的研究才可获得对于“童年秘密”最终极的整体性解释。
然而,就学前教育研究的现实而言,正如有学者所说:“当前的早期教育理论还相当简单、肤浅,还没有…复杂性的意识,而它所处理的对象却是所有对象中最复杂的对象‟。
”[2]这正是表明在当前的学前教育研究还缺乏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整体综合的思维,以及哲学、理性与逻辑的力量参与。
辨证而公允的说,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的并存以及在二者的相互结合是现代学前教育的研究共同体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
站在学术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如果只是着眼于眼前的现实性问题的策略应对,而少有对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的反省与构想,学前教育研究就只能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行为,导致零打碎敲的杂乱和盲目,不仅无法形成学前教育的成熟理论和学科体系,而且从根本上也无益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相反,如果只是热衷于宏大理论的铺陈和不切实际的理想虚设,而无视当下客观现实的条件及其制约,也势必导致学前教育研究游离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世界之外,而丧失自身存在的现实基础。
注释:[1][瑞典]胡森著,唐晓杰译.教育研究的范式[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79-187.[2]杨宁:跨学科视野下的早期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2(6)。
(本文刊载于《学前教育》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