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诊断标准47735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颈部血管超声规范PPT课件
![颈部血管超声规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2c3e5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a.png)
cm/s
≥85
EDVOr
cm/s
≥27
PSVOS/PSVIV ≥1.3
50-69%
≥140
≥35
2.1
70-99%
≥ 210
≥50
≥4.0
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以上为宣武医院的标准.
精品ppt
24
椎动脉狭窄的分类
闭塞: 二维显示:管腔充填,慢性闭塞管径变细。
多普勒显示:颅外段全程探查无血流信号,见 侧枝血流信号.
精品ppt
29
精品ppt
30
精品ppt
31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32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读
❖ 频谱宽度与频窗
精品ppt
15
多普勒频谱分析
❖ 狭窄的血流频谱特点
❖ 频窗消失,涡流,湍流 ❖ 血流速度节段性改变
❖ 近段高阻 ❖ 狭窄处流速增快 ❖ 远段低速低搏动
❖ 狭窄处血流频谱峰时后延 ❖ PSVST/PSVDIS
ST 狭窄处,DIS狭窄处远端
精品ppt
16
颈内、外动脉检测鉴别
内径 解剖特点 检测部位 频谱形态 颞浅动脉叩击试验
狭窄远端血流频谱出现低速低阻改变,狭窄段流速与远段流 速比值>4.0(宣武医院推荐收缩期血血流速为>230cm/s) 颈内动脉狭窄颈外动脉扩张血流代偿增快,双侧椎动脉流速 代偿增快。
精品ppt
21
颈动脉狭窄的分级及超声特征
❖ 闭塞
管腔充填 闭塞血管内血流消失 远端血流出现低搏动血流信号
≥85
EDVOr
cm/s
≥27
PSVOS/PSVIV ≥1.3
50-69%
≥140
≥35
2.1
70-99%
≥ 210
≥50
≥4.0
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以上为宣武医院的标准.
精品ppt
24
椎动脉狭窄的分类
闭塞: 二维显示:管腔充填,慢性闭塞管径变细。
多普勒显示:颅外段全程探查无血流信号,见 侧枝血流信号.
精品ppt
29
精品ppt
30
精品ppt
31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32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读
❖ 频谱宽度与频窗
精品ppt
15
多普勒频谱分析
❖ 狭窄的血流频谱特点
❖ 频窗消失,涡流,湍流 ❖ 血流速度节段性改变
❖ 近段高阻 ❖ 狭窄处流速增快 ❖ 远段低速低搏动
❖ 狭窄处血流频谱峰时后延 ❖ PSVST/PSVDIS
ST 狭窄处,DIS狭窄处远端
精品ppt
16
颈内、外动脉检测鉴别
内径 解剖特点 检测部位 频谱形态 颞浅动脉叩击试验
狭窄远端血流频谱出现低速低阻改变,狭窄段流速与远段流 速比值>4.0(宣武医院推荐收缩期血血流速为>230cm/s) 颈内动脉狭窄颈外动脉扩张血流代偿增快,双侧椎动脉流速 代偿增快。
精品ppt
21
颈动脉狭窄的分级及超声特征
❖ 闭塞
管腔充填 闭塞血管内血流消失 远端血流出现低搏动血流信号
颈部血管超声PPT课件
![颈部血管超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f33cd6172ded630b1cb677.png)
2. 预测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尤其是易损 斑块
3. 低回声与不均质回声较强回声和均质回声 斑块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危险性高
30
颈动脉狭窄、闭塞
检测确定颈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回 声特性 采用灰阶超声测量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原始管径
31
测量颈动脉狭窄、闭塞
狭窄近段 狭窄段 狭窄远段(通常距狭窄3-4cm处最低血流速度 为取值结果)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计 算狭窄段/狭窄近段(或远段)比值
32
颈动脉狭窄、闭塞
同侧颈外动脉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管径的测 量 鉴别血栓或斑块脉狭窄的测量方法: 直径测量法 (B-A)/B X100%
A:残余管径 B:狭窄远段正常颈动脉的管径
面积测量法 (A1-A2)/A1 X100%
A1:原始管径横截面积 A2:残余管径横截面积
16
颈部血管检查技术及诊断标准
IMT及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膜增厚: 内-中膜厚度 ≥1.0mm
斑块:局限性内-中 膜厚度≥1.5mm
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1-1.5cm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 方)、颈动脉球部分叉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IMT,观察有无
17
动脉硬化斑块
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1) 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正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
① 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 动脉分叉处、左侧从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 总动脉(近、中、远段)、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 脉(近、中、远段)、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
② 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血管壁的三 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测量内-中膜厚度 (IMT)。
3. 低回声与不均质回声较强回声和均质回声 斑块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危险性高
30
颈动脉狭窄、闭塞
检测确定颈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回 声特性 采用灰阶超声测量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原始管径
31
测量颈动脉狭窄、闭塞
狭窄近段 狭窄段 狭窄远段(通常距狭窄3-4cm处最低血流速度 为取值结果)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计 算狭窄段/狭窄近段(或远段)比值
32
颈动脉狭窄、闭塞
同侧颈外动脉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管径的测 量 鉴别血栓或斑块脉狭窄的测量方法: 直径测量法 (B-A)/B X100%
A:残余管径 B:狭窄远段正常颈动脉的管径
面积测量法 (A1-A2)/A1 X100%
A1:原始管径横截面积 A2:残余管径横截面积
16
颈部血管检查技术及诊断标准
IMT及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膜增厚: 内-中膜厚度 ≥1.0mm
斑块:局限性内-中 膜厚度≥1.5mm
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1-1.5cm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 方)、颈动脉球部分叉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IMT,观察有无
17
动脉硬化斑块
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1) 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正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
① 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 动脉分叉处、左侧从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 总动脉(近、中、远段)、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 脉(近、中、远段)、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
② 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血管壁的三 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测量内-中膜厚度 (IMT)。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诊断标准培训课件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诊断标准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2f4aaab14e852459fb577e.png)
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 学变化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检查方法
体位:患者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头偏向对侧, 病人情况不允许时也可坐位、半坐位等 探头分别从前位、侧位、侧后位和超后侧位探查
正常人颈总、颈内、颈外动脉血流速 度参数测值
PSV(cm/s) EDV(cm/s) RI
颈总动脉 91.3±20.7 颈内动脉 67.7±14.3 颈外动脉 70.4±16.1
27.1±6.4 27.3±6.9±0.06 0.74±0.09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ICA/CCA比值
同侧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比值
比值是提示颅内颈内动脉系统远端阻塞性病变较有价值的 诊断标准之一。
正常值小于0.8 大于1.5—1.8提示狭窄程度达50% 大于1.8则狭窄程度>60%. 高于正常值2.0以上,再结合病人血流速度的改变(以 增高为主),可提示同侧颈内动脉远端阻塞性病变
箭头所示为Ⅱ峰
舒张早期可见反向血流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正常颈内动脉血流及频谱
正常颈外动脉血流及频谱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颈动脉正常血流速度:尚无统一标准
测量血管内径:测量从内膜内表面至外侧内膜 内表面的距离,以心脏收缩期为准
颈部血管超声ppt课件
![颈部血管超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74a519a45177232f60a2d5.png)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3
颈内动脉
起始部位于颈外动脉的后外侧, 沿咽侧壁和颈椎横突的前方上升, 至下颌角下缘的深面向上达颅底。
颈内动脉在颅外无分支,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4
颈外动脉
伴行于颈内动脉的前内侧。 其主要分支有: 1 甲状腺上动脉 2 舌动脉 3 面动脉 4 咽升动脉 5 枕动脉 6 颞浅动脉 7 上颌动脉
第四段:进入颅内的为颅内部。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7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8
检查方法
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头偏向对侧
一、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向扫查,
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动脉 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位于前内侧
颈内动脉位于后外侧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1
纵向探测: 观察血管内膜变化,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
部位: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1CM,分叉部及 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cm处后壁进行测量。
方法:从内膜表面至中膜的外表面的垂直距离。
注意管腔有无斑块、狭窄、闭塞等形态异常, 测量斑块大小、表面及内部特性
测量向心性狭窄的内径狭窄百分比 CDFI: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
23
脉冲多普勒检测
1 取样门放置: 要置于管腔中心,在层流情况下,以窄门取样,
原则上取样门宽-----被探测血管腔内径的 1/4-1/3。
2 声束与血流方向间夹角应小于等于60度,
2 血流参数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4
检测血流参数的部位
检测均在血管长轴进行,选择血流平稳不 受生理因素影响的部位定量测量。
PWD:血流参数测定
3
颈内动脉
起始部位于颈外动脉的后外侧, 沿咽侧壁和颈椎横突的前方上升, 至下颌角下缘的深面向上达颅底。
颈内动脉在颅外无分支,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4
颈外动脉
伴行于颈内动脉的前内侧。 其主要分支有: 1 甲状腺上动脉 2 舌动脉 3 面动脉 4 咽升动脉 5 枕动脉 6 颞浅动脉 7 上颌动脉
第四段:进入颅内的为颅内部。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7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8
检查方法
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头偏向对侧
一、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向扫查,
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动脉 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位于前内侧
颈内动脉位于后外侧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1
纵向探测: 观察血管内膜变化,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
部位: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1CM,分叉部及 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cm处后壁进行测量。
方法:从内膜表面至中膜的外表面的垂直距离。
注意管腔有无斑块、狭窄、闭塞等形态异常, 测量斑块大小、表面及内部特性
测量向心性狭窄的内径狭窄百分比 CDFI: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
23
脉冲多普勒检测
1 取样门放置: 要置于管腔中心,在层流情况下,以窄门取样,
原则上取样门宽-----被探测血管腔内径的 1/4-1/3。
2 声束与血流方向间夹角应小于等于60度,
2 血流参数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4
检测血流参数的部位
检测均在血管长轴进行,选择血流平稳不 受生理因素影响的部位定量测量。
PWD:血流参数测定
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诊断标准PPT课件
![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诊断标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7ed93552ea551810a68799.png)
注意管腔有无斑块、狭窄、闭塞等形态异常, 测量斑块大小、表面及内部特性 测量向心性狭窄的内径狭窄百分比 CDFI: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 PWD:血流参数测定
22
B、横向探测
识别分叉部、颈内、颈外动脉所在位置
测量血管内径:测量从内膜内表面至外侧内膜 内表面的距离,以心脏收缩期为准
部位:颈总动脉中部、 颈内动脉距其窦1cm处 颈外动脉距分叉1cm处
(一)、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向扫
查,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 动脉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位于前内侧
颈内动脉位于后外侧
12
13
(二)、探头从颈根部以颈总动脉血管长轴作 纵向扫查
越过分叉部显示颈内及颈外动脉长轴 探头侧向前内侧方--颈外动脉 探头侧向后外侧--颈内动脉
14
15
观察各血管壁四周有无斑块 测量残腔大小、计算面积狭窄百分比
23
C、脉冲多普勒检测
1 取样门放置: 2 要置于管腔中心,在层流情况下,以窄门
取样,原则上取样门宽-----被探测血管腔内 径的1/4-1/3。
2 声束与血流方向间夹角应小于等于60度,
3 血流参数
24
D、检测血流参数的部位
检测均在血管长轴进行,选择血流平稳不 受生理因素影响的部位定量测量。
颈总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分为 颈内动脉 ICA 颈外动脉 ECA 分叉处稍膨大解剖学上称颈动脉窦
2
3
颈总动脉
左右侧颈总动脉分别发自主动脉弓和无名动脉 位于胸锁关节后方,上行于气管和喉的两旁 终未分成颈内和颈外动脉,分叉的位置高低不 一致
4
颈动脉窦
该窦是压力感受器 为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 部分,有时仅局限于颈内动脉起始部
22
B、横向探测
识别分叉部、颈内、颈外动脉所在位置
测量血管内径:测量从内膜内表面至外侧内膜 内表面的距离,以心脏收缩期为准
部位:颈总动脉中部、 颈内动脉距其窦1cm处 颈外动脉距分叉1cm处
(一)、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向扫
查,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 动脉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位于前内侧
颈内动脉位于后外侧
12
13
(二)、探头从颈根部以颈总动脉血管长轴作 纵向扫查
越过分叉部显示颈内及颈外动脉长轴 探头侧向前内侧方--颈外动脉 探头侧向后外侧--颈内动脉
14
15
观察各血管壁四周有无斑块 测量残腔大小、计算面积狭窄百分比
23
C、脉冲多普勒检测
1 取样门放置: 2 要置于管腔中心,在层流情况下,以窄门
取样,原则上取样门宽-----被探测血管腔内 径的1/4-1/3。
2 声束与血流方向间夹角应小于等于60度,
3 血流参数
24
D、检测血流参数的部位
检测均在血管长轴进行,选择血流平稳不 受生理因素影响的部位定量测量。
颈总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分为 颈内动脉 ICA 颈外动脉 ECA 分叉处稍膨大解剖学上称颈动脉窦
2
3
颈总动脉
左右侧颈总动脉分别发自主动脉弓和无名动脉 位于胸锁关节后方,上行于气管和喉的两旁 终未分成颈内和颈外动脉,分叉的位置高低不 一致
4
颈动脉窦
该窦是压力感受器 为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 部分,有时仅局限于颈内动脉起始部
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诊断标准PPT课件
![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诊断标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c589d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7.png)
扫描方式选择
根据检查要求选择适当 的扫描方式,如横切面、
纵切面或斜切面等。
图像获取
通过调整仪器参数,获 取清晰、稳定的颈动脉
超声图像。
血流状态观察
观察并记录颈动脉血流 状态,包括血流方向、 流速、血管壁状态等。
检查后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
01
02
03
数据处理
对获取的超声图像进行后 处理和分析,提取相关信 息。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设备和原理
设备
高频超声探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仪等。
原理
利用高频超声波的反射和传播特性, 显示颈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状态, 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显示血流方向和 速度。
02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操作流程
检查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确定检查目的
检查仪器准备
在开始颈动脉超声检查前,应明确检 查的目的和要求,以便选择合适的检 查方案和仪器参数。
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诊断标 准ppt课件
• 颈动脉超声检查介绍 •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操作流程 •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诊断标准 •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未来发展
01
颈动脉超声检查介绍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无痛、 无辐射的检查方法,通过高频超声波 显示颈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状态, 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意义在于能够及时 发现颈动脉狭窄、闭塞、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等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预防脑卒中等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颈动脉狭窄、闭塞、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血 管病变的诊断和评估。
禁忌症
严重出血倾向、严重心肺功能不 全、传染性皮肤病等患者不宜进 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ppt课件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ff3641bb68a98271fefa4a.png)
27
4. 锁骨下动脉的超声检查方法和图像特征 ➢扫查的体位同检查颈动脉,探头置于患者颈根部,在锁骨 上下方扫查锁骨下动脉 ➢如果患者肥胖、锁骨下动脉起始端位置较深,常规线阵高 频探头显示不清时,可选择凸阵探头,能有效提高锁骨下动 脉的显示率
3
二、颈动脉超声检查新技术 ➢颈动脉灰阶血流(B-flow)成像技术 ➢颈动脉超声造影 ➢颈动脉三维超声 ➢颈动脉弹性成像(ET技术)
4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颈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 tracking,ET)可自动计算和显示血管内径 的变化幅度,动脉弹性变化在早起诊断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7
➢ 由于颈部血管位置表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准确地判断颈 部血管病变的原因(动脉内膜情况、动脉走形、动脉发育和动 脉瘤)
8
➢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的二维解剖、内膜 的情况、斑块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动脉有无狭窄或闭塞,能 为临床医师提供多方位的诊断信息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预防和评估脑血管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检查手段 9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超声科 郭燕丽 2013.4
1
前言
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颈部血管疾病中的优势 ➢ 价格便宜 ➢ 无创伤性 ➢ 图像实时动态、形象直观 ➢ 可重复性强
为周围血管疾病(包括颈部血管)的 诊断提供了无创性和方便快捷的方法
2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颈部血管超声的主要检测方法包括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 显像(CDFI)、频谱多普勒和超声造影,不仅可以直接流动力学信息(如流速、压差等)
12
椎动脉:它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第l段,于前斜角肌内侧上行 上穿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左右椎动脉合成一 条基底动脉,分支供养脊髓及脑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部动脉:距分叉部位2cm处 颈内动脉:距起始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 椎动脉:颈椎第5~4或4~3椎体间管腔内
2020/10/15
15
正常颈总动脉(CCA)血流及频谱
箭头所示为Ⅱ峰
2020/10/15
舒张早期可见反向血流
16
正常颈内动脉血流及频谱
正常颈外动脉血流及频谱
2020/10/15
PSV(cm/s) EDV(cm/s) RI
颈总动脉 91.3±20.7
颈内动脉 67.7±14.3
颈外动脉
2020/10/15
70.4±16.1
27.1±6.4 27.3±6.4 18.1±5.1
0.70±0.005 0.59±0.06 0.74±0.09
19
ICA/CCA比值
同侧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比值
高阻力型 传导震颤性血流波形
2020/10/15
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2020/10/15
23
脉冲多普勒
颈内动脉频谱
2020/10/15
颈外动脉频谱
24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
IMT及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膜增厚:内-中膜厚度≥1.0mm 斑块:局限性内-中膜厚度≥1.5mm
斑块的构成: 顶部(纤维帽) 体部(核心部) 基底部
17
颈动脉正常血流速度:尚无统一标准
➢ CCA:应<100cm/s 自颈动脉分叉处,远心段→近心 段:每cm流速增高9cm/s
➢ ICA:应<100cm/s 报道在54-88cm/s
➢ ECA:应<115cm/s 代偿性增高:双侧ICA高度狭窄
2020/10/15
18
正常人颈总、颈内、颈外动脉血流速 度参数测值
测量血管内径:测量从内膜内表面至外侧内膜 内表面的距离,以心脏收缩期为准
部
位:颈总动脉中部
颈内动脉距其窦1cm处
颈外动脉距分叉1cm处
观察各血管壁四周有无斑块 测量残腔大小、计算面积狭窄百分比
2020/10/15
7
2020/10/15
8
(二)、探头从颈根部以颈总动脉血管长轴作 纵向扫查
越过分叉部显示颈内及颈外动脉长轴 探头侧向前内侧方--颈外动脉 探头侧向后外侧--颈内动脉
比值是提示颅内颈内动脉系统远端阻塞性病变较有价值的 诊断标准之一。
正常值小于0.8 大于1.5—1.8提示狭窄程度达50% 大于1.8则狭窄程度>60%. 高于正常值2.0以上,再结合病人血流速度的改变(以 增高为主),可提示同侧颈内动脉远端阻塞性病变
2020/10/15
20
阻力指数与搏动指数
RI:反映了血管的阻力状况的指标 PI:反映了血管的顺应性及弹性状态 RI、PI:脑循环外周阻力有关的指数,明显受到 年龄因素的影响,其特点表现为随增龄而降低。
颈总、颈内、颈外的血流阻力:颈外>颈总>颈内 正常颈动脉阻力指数为0.5-0.75,若RI>0.75,提 示外周阻力增加 ,<0.5则表示降低
2020/10/15
21
二维灰阶显像
内径 解剖特征 检测位置 频谱形态 颞浅动脉叩击试验
颈内动脉 较粗 无分支 后外侧
低阻力型 无变化
颈外动脉 较细
多个分支 前内侧
2020/10/15
9
纵向探测内容: 观察血管内膜变化,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 部位: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1cm,分叉部及 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cm处后壁进行测量。 方法:从内膜表面至中膜的外表面的垂直距离。
注意管腔有无斑块、狭窄、闭塞等形态异常, 测量斑块大小、表面及内部特性 测量向心性狭窄的内径狭窄百分比 CDFI: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 PW:血流参数测定
2020/10/15
10
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1-1.5cm范围内测量颈 总动脉远段(分叉下方)、颈动脉球部分叉部)、颈内动 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IMT,观察有无动脉硬化斑块
2020/10/15
11
2020/10/15
12
二维结构
血管壁的三层结构: 内膜-- 内皮细胞组成 等回声 中膜— 平滑肌细胞 低回声 外膜-- 纤维组织 高回声 测量内-中膜厚度(IMT)
2020/10/15
2
精品资料
2020/10/15
4
检查方法
体位:患者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头偏向对侧, 病人情况不允许时也可坐位、半坐位等
探头分别从前位、侧位、侧后位和超后侧位探查
2020/10/15
5
2020/10/15
6
(一)、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向扫查, 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动脉分叉 处及颈内、颈外动脉
2020/10/15
25
低回声
根 据
均质回声斑块 等回声 强回声
斑
块
声
学
特 征
不均质回声斑块
斑块内包含强、 中、低回声
2020/10/15
26
2020/10/15
27
2020/10/15
28Biblioteka 根规则型如扁平斑块,基底较宽,表面纤维 帽光滑,回声均匀,形态规则
据
斑
块
形
态
学
特
如溃疡斑块,表面不光滑,局部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及诊断标准
2020/10/15
1
评估颈部血管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
评估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检 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进行评估
查 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
目 的
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价
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 学变化
征
不规则型
组织缺损,形成“火山口”样缺
损
2020/10/15
29
2020/10/15
30
• 综合分类:
稳定斑块
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 薄的纤维帽,大的脂质核心和纤维帽断裂
2020/10/15
31
2020/10/15
32
2020/10/15
33
2020/10/15
34
2020/10/15
35
2020/10/15
13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2020/10/15
14
脉冲多普勒检测
1 取样门放置:
2
要置于管腔中心,在层流情况下,以窄门取样,原
则上取样门宽-----被探测血管腔内径的1/4-1/3。
2 声束与血流方向间夹角应小于等于60度。
3、检测血流参数的部位检测均在血管长轴进行,选择血 流平稳不受生理因素影响的部位定量测量。
2020/10/15
36
2020/10/15
37
2020/10/15
38
2020/10/15
39
2020/10/15
40
2020/10/15
41
2020/10/15
42
2020/10/15
43
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