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教材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课件

中医妇科学课件
黯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 脉弦或弦涩有力。 治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1)膈下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 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2)加味乌药汤 乌药、香附、木香、延胡索、砂仁、甘草 加减:疼痛剧烈可加镇静之品,勾藤、合欢皮、琥珀
2024/2/26
13
3、湿热蕴结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 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 稠或有血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川芎、白芍、红花、桃 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加减:疼痛剧烈,白芍改赤芍,加川楝子等理气药。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 或灼热感;胸闷心烦,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
黄柏 茵陈 栀子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丹皮 赤芍 牛膝
2024/2/26
33
5、湿毒蕴结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 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
2024/2/26
28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量:多—虚证 时多时少—实证
色:白—虚证、寒证
黄—湿证居多
淡黄—虚证
黄绿如脓—湿热重证
赤—湿热伤络
黑—虚损不足
质:稀薄—虚证
粘稠—实证
气味:无臭味—虚证
气味腥臭—寒湿
奇臭—热(湿热重证、湿毒内盛)
治疗:
健脾、升阳、除湿
2024/2/26
29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内容简介(50-15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项目)四、辨证论治:①气滞血瘸证,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消癓,方用香棱丸或大黄虫丸;②痰湿瘀结证,治宜化痰除湿,活血消癓,方用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③湿热瘀阻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消癓,方用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④肾虚血瘀证,治宜补肾活血,消癓散结,方用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思考题:1、试述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指征。

2、癓瘕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第二节盆腔炎课时:共2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急、慢性盆腔炎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

熟悉盆腔炎的病因病机。

了解盆腔炎的应急处理和预防措施。

一、急性盆腔炎1.定义、沿革。

2.病因病机:主要是经产血室正开,摄生或手术不洁,湿热毒邪入客胞中,与气血相搏,正邪剧烈交争,致令发热。

邪毒与血结甚或热盛肉腐可成脓。

3.诊断与鉴别诊断:与异位妊娠、急性阑尾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相鉴别。

4.辨证施治:①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排脓,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②湿热瘀结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用仙方活命饮加意苡仁、冬瓜仁。

5.外治法。

二、慢性盆腔炎1.定义、沿革。

2.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积于胞宫,久则郁结成癓。

3.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应以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相鉴别。

4.辨证论治:①湿热瘀滞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用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②气滞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③寒湿凝滞证,治宜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方用少腹逐瘀汤;④气虚血瘀证,治宜益气健脾,化瘀散结,方用理冲汤。

5.外治法。

思考题:1、试述急性盆腔炎的急症处理。

2、湿热瘀结盆腔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其主要证候、治疗原则及代表方?第三节不孕症课时:共2课时,自学。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第七节脏躁【目的要求】1.熟悉: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2. 了解:脏躁的诊断。

【教学内容】1,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要为五脏之阴不足,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所致,以甘润滋养为主,以甘麦大枣汤加味。

2.脏躁诊断要点:本病以哭笑无常、悲伤欲哭为主,应与经行情志异常区别。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三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解剖。

2. 了解骨盆底解剖。

【教学内容】内外生殖器与骨盆底解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四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

2.熟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3.中西医月经理论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1.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卵巢激素及其周期性变化。

3.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4.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垂体一卵巢轴。

5.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五章妊娠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胎儿发育过程。

2.熟悉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与发育。

3. 了解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1.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2.胎儿发育、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注意:内容较多的课程尽量以章为主,但必须涵盖所有节的内容。

内容较少的课程如任选课等可以稍作详细,写到相关章节。

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绪论2见习1妇科体格检查与2第二章女性生殖器解剖位置1辅助检查及其功能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2第四章妇科病因病机1见习2临床妇科病史及2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1四诊采集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1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16见习3月经病临床见习2第九章带下病2见习4带下病临床见习2第十章妊娠病10见习5妊娠病临床见习2第十一章产后病6第十二章妇科杂病8见习6妇科杂病临床见2附论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2习与生理附论第二章卵巢功能的周期性22变化与调节见习7计划生育附论第三章妊娠生理2合计5614四、大纲使用说明1.《中医妇科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大学七年制中医硕士及五年制中医本科教育。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医妇科学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第二节内生殖器官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一节四诊第二节辨证要点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常用内治法第二节常用外治法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先期第二节月经后期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第五节月经过少第六节经期延长第七节经间期出血第八节崩漏第九节闭经第十节痛经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第十三节经行感冒第十四节经行发热第十五节经行身痛第十六节经行口糜第十七节经行泄泻第十八节经行浮肿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第二十节经行吐衄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第一节带下过多第二节带下过少第十章妊娠病第一节妊娠恶阻第二节妊娠腹痛第三节异位妊娠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第五节堕胎、小产第六节滑胎第七节胎萎不长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子满第十节子肿第十一节子晕第十二节子痫第十三节子嗽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第十七节妊娠贫血第十八节难产第十一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血晕第二节产后痉病第三节产后发热第四节产后腹痛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第十节缺乳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第十三节产后血劳第十二章妇科杂病第一节症瘕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第五节阴疮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中医妇科学ppt课件

中医妇科学ppt课件

五、唐代
• 设立了“太医署” • 孙思邈《千金要方》将妇人方列于卷首 重视妇人临产及产后护理。 • 昝殷《产宝》为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 科专著,记述了妇人妊娠至产后诸 疾治法。
六、宋代
• 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 • 杨子建《十产论》—叙述了各种异常胎位 的复位手法和助产方法。 •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在妇产科方面 成就最大,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
一 、夏 商 周时代
《山海经》主要论及种子、绝育 《列女传》胎教起盟
二、春秋战国时代
《左传》提出优生学的相关理论 《内经》为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经》对中医妇科学的主要贡献
• 解剖:女子特有器官—女子胞 • 生理: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七七天癸竭,经绝而无子。 • 病理:血崩、月事不来、肠覃、石 瘕 • 治疗: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十、建国至今、展望末来
• • • • 建立中医学院 出版六版教材 中专—大专—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 科研成果不断:宫外孕 胎位不正 宫颈癌 花粉素引产

• •
八、明代
• 万密斋《广嗣纪要》: 认为清心寡欲是种子妙法。 “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 王肯堂《证治准绳· 女科》: 对妇科疾病论述甚详,内容丰富。 •“逆经”、“暗经”。
九、清代与民国
• 清代将妇产科统称妇人科、女科。 • 傅山《傅青主女科》: 认为妇科病主要在于肝、脾、肾三脏。 提出 “经本于肾”。 产后主张攻补兼施—生化汤。 • 亟斋居士《达生篇》: 提出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 吴谦《医宗金鉴》 • 陈念祖《女科要旨》 • 唐容川《血证论》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妇科学
第一章 绪言
第一章
绪言

《中医妇科学》学习指南

《中医妇科学》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本课程以“十二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医妇科学》为教材,分总论、各论、附论三部分。

在总论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妇女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保健等。

在各论中,根据中医妇科文献记载与实际工作需要,设立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

在附论中介绍了西医妇产科基本理论,妇科检查与辅助检查,生理产科基础知识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和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中医妇科学》突出了“女性生殖藏学”、“天癸的生理基础与作用“冲任学说”,着重提出”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月经产生机理的理论,肾气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而且在妊娠和带下产生的机理离不开“肾气-天癸-冲任”的环路,体现出“肾主生殖”的理论;在病理特点提出了四大病因和三大病机,强调了冲任二脉在妇科病机的重要性,指出了冲任督带上联十二经脉与脏腑相同下联胞宫,是一个整体关系,在生理上表现“经、孕、产、乳”,病理上表现“经、带、胎、产、杂;妇科疾病脏腑以肾、肝、脾为主,辨证方法以脏腑和气血辨证为主,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是补肾滋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和治疗同样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按照阴阳气血、寒热虚实进行整体辨证,月经病辨证体现期、量、色、质,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进行治疗,崩漏、闭经、痛经为临床常见病,“经水出诸肾”,治疗月经病常需要补肾治疗;带下病以量、色、质、味为辨证要点,完带汤临床经常应用;妊娠病治疗注重补肾安胎,寿胎丸的应用保胎经久不衰;产后病的特点多虚多瘀治疗以养血活血,生化汤治疗产后病首当其冲。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诸学科中的一大学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妇女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只有熟练掌握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原理,才能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前言《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机特点、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之一。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妇科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辨证论治。

并能了解、熟悉西医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新技术。

重点掌握中医妇科学在调经、治带、种子、安胎、产后调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保证中医妇科为主体的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面向中医药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求的高级中医专业人才。

《中医妇科学》大纲正文内容分总沦、各论。

总论简要介绍妇科学术发展简史和代表性妇科著作的学术特点,论述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治规律、预防保健。

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分章列节,按中医妇科学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

增加了一些在中医治疗方面有特色的现代妇科疾病,删除了以往教材中陈旧或过细或不适用的病种。

本课程教学方法共72学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中54学时为课堂教学,18学时为临床见习。

本课程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

上课时应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和疑点。

除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外,可应用图表、录相、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师除完成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及任务外,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适当补充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临床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既有规范的教学大纲要求,又留有学生自学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教学要求】1.掌握中医妇科学定义。

2.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学术特点。

3.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供中医临床方向专业使用)一、前言《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和特有疾病防治的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熟悉或了解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经、带、胎、产、杂等病的辨证论治。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72学时。

本门课程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二部分。

总论共七章,简要介绍中医妇科学发展史;系统论述女性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和病理的特点;并讨论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要点。

各论共七章,分别论述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基本知识和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以妇科的基本原理,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知识为重点。

对其中理论难点,要循序渐进,讲深讲透。

本门课程在教学上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辅以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手段。

理论讲授注意科学性,概念要精确,论证要严密,术语要规范,表达要流畅、明了,诱导前后理论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重点讲授内容与一般知识介绍的区别。

临床实践教学注意克服盲目性,辨证论治要与理论挂上勾,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理论在实践中摸得到、看得着,因而记得牢。

从而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第一章绪言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目的要求】1.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

【教学内容】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2.熟悉十大历史时期;3.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

【教学内容】1.十大历史时期:夏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唐代、宋代、金元时代、明代、清代及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妇科发展概况;2.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代表性著作及其贡献。

中医妇科学教材-大纲版

中医妇科学教材-大纲版

第二节月经先期
第三节月经后期第四节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五节月经过多
第六节月经过少
第七节经期延长
第八节经间期出血
第九节崩漏
第十节闭经
第十一节痛经
第十二节经行发热
第十三节经行头痛
第十四节经行眩晕
第十五节经行身痛
第十六节经行吐衄
第十七节经行泄泻
第十八节经行浮肿
第十九节经行乳房胀痛
第二十节经行情志异常
第二十一节经行口糜
第二十二节经行涪儡
第二十三节经断前后诸证
第二十四节经断复来
第九章带下病
第十章妊娠病
第二节妊娠恶阻第三节妊娠腹痛第四节异位妊娠第五节胎漏
第六节堕胎、小产第六节胎动不安第七节滑胎
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胎萎不长第十节鬼胎
第十一节胎水肿满第十二节妊娠肿胀第十三节妊娠心烦第十四节妊娠眩晕第十五节妊娠痫证
第十六节妊娠小便淋痛
第十一章临产病第二节难产
第三节胞衣不下
第十二章产后病
第三节产后血崩
第四节产后腹痛
第五节产后痉证
第六节产后发热
第七节产后身痛
第八节恶露不绝
第九节产后小便不通
第十节缺乳
第十三章妇科杂病
第三节子宫脱垂
第四节妇人腹痛
第五节癥瘕
第十四章前阴病第二节阴痒
第三节阴疮。

中医妇科学(十三五)

中医妇科学(十三五)

(一)生殖道细胞学检查 (二)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 (三)输卵管通畅检查 (四)穿刺检查 (五)基础体温测定 (六)女性内分泌激素测定 (七)肿瘤标志物检查 (八)影像学检查
第一节避孕 第二节绝育 第三节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
模拟试卷 (一)
模拟试卷 (二)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妇科学(十三五)》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第一节带下过多 第二节带下过少
第一节妊娠恶阻 第二节异位妊娠 第三节胎漏、胎动不安 第四节堕胎、小产 第五节胎死不下 第六节滑胎 第七节葡萄胎 第八节胎萎不长 第九节子肿、子晕、子痫
第一节产后血晕 第二节产后痉病 第三节产后发热 第四节产后腹痛 第五节产后恶露不绝 第六节产后身痛 第七节产后自汗、盗汗 第八节产后大便难 第九节产后小便异常
作者简介: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 殖医学科主任,兼任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生殖医学会副主 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妇科学分会副理事长、南京市医学会妇产科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目录分析
1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女性生 2
殖脏器解剖与 生理
3 第三章妇科疾
病的病因病机 与诊断概要
4 第四章妇科疾
病的治法概要
5 第五章预防与
保健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与范围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三节中医妇科学的历史源流
第一节女性生殖脏器解剖 第二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第三节女性特殊生理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机 第三节妇科疾病的诊法 第四节妇科疾病的辨证方法
第一节不孕症 第二节瘕 第三节阴挺 第四节阴痒 第五节阴疮 第六节盆腔炎性疾病 第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 第八节多囊卵巢综合征

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中医妇科学》所涉及方剂的方歌-顺序与

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中医妇科学》所涉及方剂的方歌-顺序与

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中医妇科学》所涉及方剂的方歌-顺序与教材一致《中医妇科学》方歌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1.1.气虚证1.1.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斟。

1.1.2肾气虚证:固阴煎景岳书中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兼;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固冲调经先。

1,2血热证1.2.1阳盛血热症:清经散水火太旺清经散,地骨白芍茯苓丹;熟地青蒿黄柏并,先期量多服之安。

1.2.2阴虚血热证: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火旺水亏两地汤,芍药元参生地黄;地骨阿胶麦冬肉,先期量少效非常。

1.2.3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逍遥散中归苓芍,柴胡白术加甘草;薄荷生姜加少许,丹栀解郁疗效好。

2.月经后期2.1肾虚证:当归地黄饮景岳当归地黄饮,山萸山药杜仲引;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养血通经灵。

2.2血虚证:大补元煎大补元煎用山药,山萸熟地加枸杞;当归杜仲人参草,滋补肝肾益血气。

2.3血寒症2.3.1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2.3.2实寒症: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温经汤,川芎牛膝人参当;桂芍莪术丹皮草,温经行滞效力彰。

2.4气滞证:乌药汤乌药汤中当归草,香附木香五药找。

3月经先后无定期3.1肝郁证:逍遥散3.2肾虚证:固阴煎3.3肝郁肾虚:定经汤定经汤用归地芍,菟丝茯苓及山药;柴胡芥穗疏肝气,月经无定期之好。

4月经过多4.1气虚证:举元煎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4.2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芍药续断行;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4.3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失效蒲黄五灵同,祛瘀止痛建奇功。

5.月经过少5.1肾虚证:归肾丸景岳书中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三补茯苓当归合,调经益肾治同源。

5.2血虚证:滋血汤滋血汤中含四物,参芪茯苓山药入。

中医妇科学课件ppt

中医妇科学课件ppt
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嗳气叹息)。 舌脉: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弦
或沉涩。 治 法:活血理气,祛瘀通经。 方 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 川芎 赤芍 生地 桃仁 红花 柴胡 枳壳 桔梗 牛膝 甘草
方歌: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加减: 少腹拒按+延胡索,姜黄化淤止痛 烦躁,胁痛+郁金,栀子解郁除烦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特发性闭 经、精神性闭经、运动性闭经、多囊卵巢综合 征、闭经溢乳综合征等。
原发性闭经
主要见于:无子宫,始基子宫,特纳氏综合征等。 特纳氏综合征——因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缺少一个 X染色体或其分化不完全。表现为卵巢不发育,原
发性闭经及第二性征发育不良。患者身材矮小,常 有蹼颈、盾胸、后发际低、肘外翻、腭高耳低、鱼 样嘴等临床特征,可伴主动脉缩窄及肾、骨骼畸形。
诊断?辨证?治法?代表方?药物?
结语
闭经有原发、继发之分。 其病因病机有虚实二因,虚者精血不足,血海空
虚,无血可下;冲任胞脉被阻,经血不得下行。
诊断应排除生理性闭经。并结合妇科检查、辅助 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
临证治疗,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 因全身疾病而致经闭者,应先治其病,病愈则经
神倦乏力,食欲不振,头晕目眩,心悸气短, 失眠多梦或毛发不泽。舌淡,苔薄,脉细。 治 法:补中益气,养血调经。 方 药:人参养荣汤。
四君子汤 (健脾益气) +黄芪 陈皮 桂心 熟地 当归 白芍 五味子 远志
四君子汤(参苓术草)+四物汤(当地川芍) +黄芪+肉桂=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川芎+陈皮,远志 五味子
排除畸形及器质性病变的存在。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医妇科学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第二节内生殖器官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一节四诊第二节辨证要点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常用内治法第二节常用外治法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先期第二节月经后期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第五节月经过少第六节经期延长第七节经间期出血第八节崩漏第九节闭经第十节痛经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第十三节经行感冒第十四节经行发热第十五节经行身痛第十六节经行口糜第十七节经行泄泻第十八节经行浮肿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第二十节经行吐衄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第一节带下过多第二节带下过少第十章妊娠病第一节妊娠恶阻第二节妊娠腹痛第三节异位妊娠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第五节堕胎、小产第六节滑胎第七节胎萎不长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子满第十节子肿第十一节子晕第十二节子痫第十三节子嗽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第十七节妊娠贫血第十八节难产第十一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血晕第二节产后痉病第三节产后发热第四节产后腹痛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第十节缺乳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第十三节产后血劳第十二章妇科杂病第一节症瘕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第五节阴疮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中医妇科学》课件

《中医妇科学》课件
《中医妇科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 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 •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 • 中医妇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的起源
起源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高,女性 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中医妇科学 应运而生。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发热等症状,多与感 染、血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 养血益气为主,同时注 意预防感染和适当的休 息。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症 状,多与肝气郁结、心 神失养等因素有关。中 医治疗以疏肝解郁、养 心安神为主,同时注意 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 改善。
THANKS
05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月经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总结词
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 典型病例分析有助于深 入了解其病因、症状和 治疗方法。
痛经
患者月经期间出现明显 的下腹部疼痛,可能伴 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痛经与气血不 和、胞宫受寒等因素有 关,治疗以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为主。
胎动不安
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胎动频繁或减少等症状,多 与气血虚弱、肾虚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以补肾 安胎、益气养血为主,同时注意调整情绪和生活 习惯的改善。
产后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总结词
产后腹痛
产后发热
产后抑郁
产后病是指产褥期及产 后出现的疾病,典型病 例分析有助于了解其特 点和防治方法。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多与气血不和、胞宫受 寒等因素有关。中医治 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 瘀为主,同时注意饮食 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

《中医妇科学》课程标准中医专业

《中医妇科学》课程标准中医专业

《中医妇科学》课程教学标准(体例)试行第一部分课程的描述(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作用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效果六、教学条件1、教材使用与建设2、运用配套实验教材和实践教学第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教学设计理念)一、教学内容及要点(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和课程自身特点为准则,适当选取并整合教学内容)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四、课程考核内容设计第三部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一、师资队伍建设二、教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教研活动第四部分关于课程基础平台建设第一部分课程的描述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运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特色学科,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医妇科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社会需求,面向中医药现代化、面向基层及社区医疗的实用型中医人才。

【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2.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病证的概念、辨证论治及处方用药。

3.熟悉妇科各病证的病因病机.4.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各病证其他疗法、预防保健及计划生育。

【能力目标】1.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论。

2。

掌握妇科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四诊正确收集妇科资料.3.能用中医理论对妇科常见疾病作出初步诊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4.具有病案分析,规范书写门诊、住院病历的能力。

5.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接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好学、能吃苦不怕累的治学精神。

2.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牢固树立“医即为人”的思想.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团体协作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医学课件】中医妇科学

【医学课件】中医妇科学
寒热:寒热是辨别妇科疾病性质的重要指标。寒 证常表现为痛经、闭经、不孕等病症,热证常表 现为崩漏、带下、阴痒等病症。
表里:妇科疾病中,表里辨证主要用来辨别病变 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及病势进退。如月经不调、 痛经等病症,可能涉及内在脏腑和外在肌肤经络 等多个层次的病变。
虚实:虚实是辨别妇科疾病的邪正关系。虚证表 现为气血虚弱、阴阳失调等,实证表现为瘀血阻 滞、湿邪内盛等。
证指正气虚弱。
02
寒热错杂
妇科疾病中,寒热错杂的情况也很常见,即既有寒证也有热证,寒热
错杂,相互夹杂。
03
痰瘀互结
痰和瘀是两种病理产物,痰是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失常,瘀是体内血液
运行受阻。痰瘀互结指痰和瘀相互交织,形成病理性的痰瘀互结。
妇科疾病中常见的体质因素
气虚体质
血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女性容易疲劳、抵抗力差,容易 出现妇科疾病。
血虚体质的女性血液不足,缺乏营养滋润, 容易发生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阴虚体质
阳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女性容易上火、干燥,容易发生 月经不调、更年期障碍等妇科疾病。
阳虚体质的女性怕冷、手脚冰冷,容易发生 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04
妇科常见疾病介绍
月经失调
定义
月经失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等发生异常 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 异位症等。
学会放松
学会放松自己,如冥想、深呼吸等,以缓解紧张 和焦虑情绪。
避免刺激
避免过度刺激,如观看恐怖片、激烈运动等,以 保持心理健康。
科学合理的饮食与起居
饮食规律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以减轻胃肠负担。
多样化饮食
饮食多样化,保证摄入各种不同 的食物种类。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使用(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罗颂平、谭勇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目录前言2第一章导论3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3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4第四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5第五章妇科疾病治法5第六章预防与保健5第七章月经病6第八章带下病10第九章妊娠病10第十章产后病13第十一章妇科杂病15参考书目17学时分配18前言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的主要课程,本门课程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论三部分。

总论共六章,简要介绍中医妇科学发展史;系统论述妇女的生殖脏象、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并讨论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要点。

各论共五章,分别论述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基本知识和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附论共五章,简要介绍生理产科、常见妇产科疾病和计划生育等一般知识。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中医妇科的知识诊断、治疗及防治临床常见疾病教学内容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掌握:历代中医妇科学的重要代表著作及重要学说。

2、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及发展简史。

3、了解:每个历史阶段中医的特点【教学内容】参考《中国医学通史》相关史料,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明国时期、及现代八大历史时期,以中医妇科学术发展为核心,描绘中医妇科发展的简史。

【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第一节女性特有的器官【目的要求】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

熟悉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教学内容】胞宫、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三、四节月经、带下、妊娠与产育【目的要求】1.熟悉月经的生理现象。

2.掌握月经的产生与天癸、脏腑、血气、经络、胞宫的关系。

3了解受孕、妊娠、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教学内容】1.月经、带下、妊娠的生理现象:2.月经、带下、妊娠的机理:3.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4.预产期的计算方法5.临产时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
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
第二节内生殖器官
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
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机
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
第一节四诊
第二节辨证要点
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
第一节常用内治法
第二节常用外治法
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
第八章月经病
第一节月经先期
第二节月经后期
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
第五节月经过少
第六节经期延长
第七节经间期出血
第八节崩漏
第九节闭经
第十节痛经
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
第十三节经行感冒
第十四节经行发热
第十五节经行身痛
第十六节经行口糜
第十七节经行泄泻
第十八节经行浮肿
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
第二十节经行吐衄
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
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
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
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
第一节带下过多
第二节带下过少
第十章妊娠病
第一节妊娠恶阻
第二节妊娠腹痛
第三节异位妊娠
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
第五节堕胎、小产
第六节滑胎
第七节胎萎不长
第八节胎死不下
第九节子满
第十节子肿
第十一节子晕
第十二节子痫
第十三节子嗽
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
第十七节妊娠贫血
第十八节难产
第十一章产后病
第一节产后血晕
第二节产后痉病
第三节产后发热
第四节产后腹痛
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
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
第十节缺乳
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
第十三节产后血劳
第十二章妇科杂病
第一节症瘕
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
第五节阴疮
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