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70年代美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得失与启示
美国现代数学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美国现代数学教育改革及其启示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100048)覃淋*美国是世界数学教育强国,其数学教育理论研 究也走在世界前列.每次由美国数学教育界提出的 数学教育改革运动,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 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目前,我国也在进行一系列的 数学教育改革.纵观美国历次数学教育改革,可以发 现,数学教育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美国曾经 在改革中所犯的错误和经历的问题也许与我国数学 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难题有某些相似之处,以及他们 在数学教育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 示.因此,考察美国的数学教育改革,进行总结反思, 吸取经验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可以让我国在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 错误.1 “新数学”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上一些工业先 进国进入了和平恢复时期,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需 要重建,这些变化促进了技术更新,经济的发展使得 科学、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50年代,随着电子计 算机的出现,科学进一步加速发展.数学出现了许多 独立发展的新分支,数学的应用日趋广泛,迅速渗透 到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但在学校数学教育中并没有 任何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理论已 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各界对当时数学 教学质量差、效率低下等现象普遍不满,对数学教育 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经过多次会议讨论,一致认为传统的数学教育 有以下弊病[1]: (1)观点落后,缺乏近现代数学思 想;(2)内容陈旧,基本是十六世纪前的内容,尤其 是几何,基本上是欧氏几何的翻版;(3)体系散乱, 代数、几何、三角“各自为政”,缺乏共同的理论基 础;(4)计算繁琐,过分强调计算技巧,脱离实际; (5)教学方法单调,偏重演绎,轻视归纳方法;(6) 大学与中小学脱节,中小学课程内容长期停滞不前.1957年11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引起了世界震惊,尤其引起了当时正处于与苏联对 峙状态下的美国的强烈反应.美国开始从战略意义上反思检讨自己教育的失败,尤其是数学教育,得出 了“极为重要的空间和国防计划方面能否成功,极 大地依赖于数学及其应用是否占优势”的结论.于 是,数学教育相关的各项研究随之而起.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 主席布鲁纳在报告中提出了几个观点:(1)学习任 何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2)任 何学科知识都可以用某种适当的方法教给任何年龄 的学生.随后在法国召开的一次国际性数学教育改 革会议将这次改革推向了全世界,许多国家(包括 一些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编 写了新的数学教材.这些教材具有以下的共同点[1]: (1)结构化 —统一化,以集合——关系——映射——运算 —群—环——域—向量空间的代数结构为主轴,把中学数学内容统一起来;(2)公理化—抽象化,把集合论的初步知识和几何公理化引入教材;(3)现代化—通俗化,增加了许多近现代的数学内容,大量使用近现代数学符号;(4)几何代数 化,打破欧氏几何体系,轻视几何,重视代数,大量减 少传统几何的内容;(5)计算机化一离散化,普 及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使之与数值分析、概率统计 等相结合;(6)传统数学精简化,增加近现代数学知 识、观点和方法,精简传统数学内容.以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研究小组(SMSG )编写的 教材为例,该教材大力强调数学的严谨性与形式化, 企图从数学的公理体系出发,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更有甚者,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竟然编入了集合论、群 论的内容.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只知道2+3 =3 +2, 而不知道2+3 =5.由于过分强调公理化、形式化和 演绎推理,通过新数学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计算能 力和基本技能都很差,各种考试成绩也大幅下降.引 起了社会各界强烈不满,批评之声不断,最终无可挽 回地走向失败.2 “回到基础”运动新数学运动失败后,作为对“新数学”运动的否*作者现为在读硕士研究生.定回到基础”逐渐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界的一个潮 流.但是这场运动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对“新数学”运动的一切都简单粗暴地完全否定,使得美国的数 学教育又回到了“新数学”运动之前的状态:机械练 习充斥于书本,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公式、法则、定理是学习记忆的重点.“新数学”运动反对的 种种教育弊病,又重回到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发现,“回到基础”并没有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对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的强调,不仅没有使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反而使学 生的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依旧停留在低水平上,在 一些方面甚至有所降低.因此,“回到基础”运动也 是一场失败的改革.3 “问题解决”运动在“回到基础”运动失败后,“问题解决”逐渐 成为当时数学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1980年,全美 数学教师协会(WC7W)在《行动的议程—对80 年代学校数学教育的建议》中指出,“问题解决必须 成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中心”,这是世界范围内首 次明确提出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在 1984年举行的第5次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问题解 决已成为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2000年,全美数学教师协会发布的《美国学校 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中,问题解决依然是五个 能力要求中最重要的数学能力,“问题解决不仅是 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直到 今天,不管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问题 解决依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 也打破了美国以往的“求变—变革—反思 —批判—回归”数学教育改革模式.尽管“问题解决”在数学教育研究中占据着重 要地位,但对什么是问题解决,却没有形成统一的看 法.根据基尔帕特克(/.沿Zpart/icft)等人的研究,对 问题解决大致有三种观点:(1)问题解决是实现其 它课程目标的工具;(2)问题解决是一种技能,这种 观点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 解决能力;(3)认为问题解决带有特种技能的意味,这种观点认为数学的核心就是对困难问题的解决.从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研究都属于第2种.大致地说,美国数学教育界对“问题解决”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3]:(1)问题如何被教授;(2)怎样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3)从认知心理学出发,探索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4)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寻找通用的问题解决模式;(5)把问题解决放到一般情况下来进行研究.美国数学教育界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舍恩菲得(克Sc/^e r a/eW)的研究•舍恩菲得在波利亚研究的基础上,对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的许多解题探索策略进行了实验研 究,对其中某些策略进行了细化和扩展.并从研究中概括出决定问题解决能否成功的要素:个人的数学知识范围、探索策略、自我调控能力、学生的数学观.4 启不4.1 数学教育改革除了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 特点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严格性”、“广泛应用性”三个显著特征,而“新数学”运动过程中所编写的数学教材的典型特征是“教材过于结构化、抽象化和形式化,强调数学的严格性教材中充斥着许多现代数学内容,如集合、群、环、域等等;用现代数学的代数结构、拓扑结构和序结构来编写所谓统一的数学课程.学校数学教育研究小组(SMSG)更是认为,数学建立在演绎的基础上,出发点是有限的几条公理,向学生讲授这些公理,学生是可以理解 的!且不论学生是否能理解这样的形式化演绎体系.我们知道,公理化在某个数学分支中的应用,是当它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如群论、概率论的发 展.而“新数学”运动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考虑数学的发展历史,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可以理解这样的形式化体系.这种不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数学教育改革,注定是无法成功的.“新数学”运动还有一个重要缺点是混淆了“作为科学的数学”和“作为教育的数学”,按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的观点,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3种[4]. “新数学”运动就是将数学的 “学术形态”直接向学生讲授,省略了数学家们在建立一个可观的数学结构之前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 路,将数学家们原始的、火热的思考过程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学生看到的只是系统化的逻辑叙述,自然很难感受到这“冰冷的美丽”.正如著名数学史家 克莱因,1908 - 1992)所说:让(中小)学生学习数系的封闭性公理,……,只不过是封闭了学生的心灵而已.4.2 数学教育改革不能采取“革命”的办法,要循序渐进在“新数学”运动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时,美国数学教育界又进行了一场名为“回到基础”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这次运动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它否定了“新数学”的一切,回到了机械训练的数学教 育.“新数学”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其观点并非一无 是处,如其提倡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结合”、“提出发现教学法”等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一讲改革就否定以前的一切,每次又从头开 始”,这样的教育改革是必须避免的,对任何问题都 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坚决反对绝对肯定或决定否定 的简单化态度.回顾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可以发 现,我们的数学教育改革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如姜伯 朐院士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所学课程标准(实验 稿)》的批评:“课程体系完全另起炉灶”、“全面否 定过去的体系,知识讲授跳跃杂乱”、“全面否定了 我国中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 理与证明”等.这样的教育改革,不仅使我国的数学 教育难以取得进步,甚至会重犯以前的错误.因此,在教育改革中,一定要慎之又慎,美国的数学教育改革是前车之鉴.对于每一次数学教育改革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总结、反思、借鉴.对于以前数学教育改革中好的方 面,要进行总结,而不是搞历史虚无主义:凡是旧的 东西都是落后的,都应该被抛弃.不足或错误的地 方,要进行反思,吸取教训,避免重犯.对于国外数学 教育改革中优秀的内容,则应该结合我国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4.3 数学教育应具有层次性,对学生要“区别 化”对待,不能搞绝对平均,要兼顾“大众”和“精 英”数学教育要具有层次性,是指要对不同的学生 有不同的对待.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在国家 之间的竞争占据核心地位.不然,美国也就不会在苏 联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反应如此之强烈,匆匆进 行数学教育改革,甚至把数学教育提高到与国家生 死存亡相关的高度.在“大众数学”思想的影响下,表面上使更多的 人学习了数学,实质上使所有人学习了很少的数学;表面上使大多数人获得了所谓的数学教育,实质上 剥夺了部分人成为社会主流的机会[5].有这样一种 说法,不能让95%的学生陪5%的学生读书,但是我们也不能让这5%的学生成为牺牲品.因此,数学教育必须具有层次性.在数学教育改 革中,我们必须思考:怎样对待那些有数学才华的学 生?怎样才能为他们创造真正有利的成长环境?请记 住,大众化、普及化不是平庸化,更不是一刀切!而是 “普遍地提高水平,又保证优秀的学生能得到充分 的发展”,“大众化与提高水平必须统一起来”[6].4.4 加强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为数学教育改 革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梳理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我国数学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课程论、数学学 习论、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思维与数学解题等方 面.在一些方面,比如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心理学的 研究还是没有走出一般教育心理学的视野.任何一门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据两 个基本条件[7]: —是理论基础的构建,二是理论应 该有实证研究作为支撑.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我们的数学教育研究还是更多的偏向于经验性的总 结,没有或者很少上升到理论层次.翻看一些数学教 育研究的杂志,就可以发现,内容基本上以解题研究 为主.在少有的数学教育论文中,也大多是微观上的 实践,这些实践也仅仅是介绍教学中的一招一式.更 有甚者,直接将一般教育学的原理生搬硬套,再加上 数学实例,根本没有引伸出数学教育本身的规律性.这样,更别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体 系了.而且正是由于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 我们编写的教材知识体系陈旧,严重脱离实际.还有一个问题是数学教育研究者必须思考的,数学教育具有一般教育过程的性质,又有其自身独 有的特性.这种双重性构成了数学教育研究的对象,那么数学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教育学还是 数学教学?抑或是二者共同作为数学教育研究的起 点?若二者共同构成数学教育研究的起点,那么谁占 主要的部分呢?也只有弄清了这一问题,数学教育才 能真正成为数学教育学.4.5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从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几乎把精力都放到了具 体的知识与技能上,虽然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 知识基础与基本技能,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 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问题 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产生了某些阻碍作 用.我国教材中给学生的问题大多是源于数学内部 的常规问题、形式化问题,这些问题局限于数学内 部,拘泥于具体的操作和技巧,对数学与其它学科之 间的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关注较少.实际问题具有真 实性、多变性、广泛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国外的一 些数学教材一般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来自实际生活的 题目,这些题目大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难度不 大,但综合性较强,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这类问题对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怎样在保持我们“双基”优势的同时,如 何提高我国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 入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1 ]马忠林.数学教育史[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 全美数学教师协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聂必凯.美国现代数学教育改革[M ].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10.[4] 张奠宙.教育数学是具有教育形态的数学[J].数学教育 学报,2005,14(3):1 -4.[5 ]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6] 齐民友.数学教育的改革要遵循数学科学的发展[J].数 学通报,2006,45(8): 1 - 4.[7] 单撙,喻平.对我国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反思[J].数学教 育学报,2001,10(4) :4-8.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516007) 余军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带有创造、创新和创见的 思维.若是将这种思维方式导入到高中数学教学当 中,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善于 分析和独立思考的教学内容,不因循守旧、墨守陈 规,而应仔细认真地进行研究,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 式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的思维因素就是创造性思 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数学中 抽象的学习内容,还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帮 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成 效.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力,对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 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巧用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传授现成的 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问题 成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学中应当把引导学生发 现问题作为首要环节,要使问题的形成始终走在知 识增长的前面.巧用问题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本身就为我们创设了现实 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问题的解决 没有现成的方法、模式可套,需要他们通过独立的思 考去创造性完成,学生的知识、能力、毅力等都要经 受严峻的考验,因而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 难的勇气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除教师提问外,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 质疑问难,这是对学生可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保 护和扶植,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很明确:“发 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 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质疑问难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是人的创造性素 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发明家的 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问难开始的.哥白 尼问苍天:“太阳真是绕地球转动的吗?”达尔文问 大地:“万物生来就是这样的吗?”魏格纳问海洋:注:本文是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问题情境在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之-。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其启示
2020年第6期特别报道美国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多种教与学的方式;重视问题解决;注重教育美学基础;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等。
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创设适宜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贴近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问题呈现形式;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美国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一)重视多种教与学的方式美国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这里的“教”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他们也很重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更多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更多的是一个辅助者、引导者、解答者,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了学生自己去探索,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
而学生采用了丰富的学习形式,如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动手实验等,这样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接受方式而因材施教,找到学生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会以肢体的形式互动,完成一些学生问题,这响应了儿童好动的特征,把他们充分的调动起来,加入到学习当中来,保持对枯燥的数学的热情。
(二)重视问题解决重视问题解决有其历史渊源,从美国数学教育观念来看,美国数学教育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建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1]。
美国重视问题解决的教学可谓表现的淋漓尽致,重视问题解决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更高一级的中学,都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从问题解决的领域来说,以前可能比较重视复杂、实际的问题,而现在目标更高了,而是要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数学教学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从数学教材来看,许多教材中,都单独列出“问题解决的技能”或“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理解问题、计划、解决问题、回顾”等。
(三)注重教育美学基础美国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重构建教育美学基础:其一,培养认识和发现数学美的能力。
美国初中数学教材的启示
作者: 袁明德
作者机构: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教学室!100009
出版物刊名: 中学数学教学
页码: 1-2页
主题词: 初中数学 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内容 数学思想方法 有理数 美国教材 数学教育改革二次根式 线性方程 启示
摘要: 近年来,我国初中数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新的教学大纲和多种新的教材正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
为了扩大这个成果,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实施,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借鉴国外的经验成果。
由于美国没有统一的大纲,不同的教材差异很大,为便于比较,本文仅选取了数种比较靠近我国现行大纲、在美国使用较广、相对采说比较传统的教材,给以初步的分析。
美国第三次中小学课程改革动向及启示
美国第三次中小学课程改革动向及启示内容提要:美国第三次中小学课程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其主要动向有: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联邦政府引导,非政府组织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课程结构上和评价上的统一性与多元化协调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重视学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整合;融合以往课程改革理论的优点,进行综合改革。
这些动向对我国课程改革有着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第三次中小学课程改革;动向;启示一、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针对以往忽视基础知识学习,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等状况,美国教育界开展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进入80年代后,以1983年4月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报告为开端,在全国掀起了规模宏大的教育改革浪潮。
该报告认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基础教育课程本身存在的缺陷,比如课程设置庞杂,中学毕业要求低,学习时间短等造成的。
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如下建议:调整课程结构,提高毕业标准等。
于是,在恢复基础教育运动和高质量教育运动的双重影响下,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发生了重大的课程改革。
这场改革延续至今,引领了世界性的第三次课程改革潮流,―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美国第三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动向(一)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二战后,“家庭的瓦解、教育的乏力、社会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的道德状况陷入了非常糟糕的境地。
青少年群体出现10大症候: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暴力犯罪;越来越多的不诚实(说谎、欺骗、偷窃);不断增长的对长辈的不尊重;同伴仇视;从幼儿园到大学普遍存在的偏见;越来越弱化的职业道德水平;性早熟:越来越自我中心和不断衰微的公民责任;越来越多的自损行为;道德文盲。
”针对这些情况,1987年,非政府组织“美国国家学校联合会”向美国教育部提出了“在公立学校塑造品格”的计划,美国教育部对该计划进行了资助。
美国的品格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种主流形式,它着重强调如关心、诚实、公正、责任以及自尊和尊重他人等核心道德价值观,―品格教育在美国成为一项全国性的德育运动。
90年代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
90年代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一60—80年代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概述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远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
当时由于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出于竞争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在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新数学教育运动。
一方面把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内容下放到中学,另一方面在中小学增加一些近代和现代的数学内容。
由于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尖子的需要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而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果少数学生数学成绩有所提高,而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批评。
70年代在美国掀起一场“回到基础”的运动,从教科书中删去新数学内容,重新强调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但是这种倒退,同样不能适应美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提高中小学生数学水平的需要。
1980年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80年代中小学数学的建议(文件标题为《行动计划》),针对当时社会的需要和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八条建议:1.解问题是80年代学校数学的重点;2.数学的基本技能应包括比计算能力更多的内容;3.数学教学要在各年级充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4.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当应用于数学教学;5.要采用比传统的测验更为广泛的措施来评价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绩;6.要求所有学生学习更多的数学并且设计一种具有大范围选修的灵活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7.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8.把公众对数学教学的支援提高到与理解数学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相称的水平。
每条建议都做了具体的阐述。
在这之后,一些州根据上述建议重新编订了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课程延长1—2年,有些州和教科书出版公司改编了中小学数学教科书。
以纽约州为例,1981年开始起草幼儿园——八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以后陆续起草七——十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经过试验并加以修改后在全州实行。
当代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述评 - 作者简介屠天源(1973
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 比较教育 当代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述评屠天源(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经过了多次改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两次改革更是统领当前世界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其改革特点和最新发展趋势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7)10-0104-04 二战后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经过了多次改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两次改革影响最大,在某些方面更是代表着当今世界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研究当代美国的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与改革历程,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有着诸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迭起,仅重大的改革就有三次之多,可以说一直处于摇摆多变的改革之中。
二战后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如下:(一)50—70年代初的“新数学运动”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开始。
当时,由于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出于竞争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在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新数学教育运动。
“新数学”运动的核心要求是把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现代化,要求从中小学起,就要用现代数学精确的数学语言去传授公理化的数学体系,并把大学数学的许多内容下放到中学,使中学和大学的数学衔接。
[1]一方面把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内容下放到中学,另一方面在中小学增加一些近现代的数学内容。
由于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尖子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而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果少数学生数学成绩有所提高,而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因此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批评。
(二)70年代中后期的“回到基础运动”1973年,美国的数学教育家克莱因(M.K line)发表了一本轰动一时的小册子,名叫《为什么琼尼不会加法》(Why Johnny Can′t Add)。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启示分析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启示分析作者:李巍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12期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各发达国家对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在基础课程方面更是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无论哪一次改革,其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都是以公平为基础,且每一次改革都在教育的某些方面实现了一些重大突破。
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这对我国教育课程改革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对首先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示中图分类号:G5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41-02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以科技、经济为主的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美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国人向来注重教育,认为只有实现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够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美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也给其他国家带来启示,使得多个国家都实现了基础教育课程的优化与完善。
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更好提高国家教育的整体质量,美国教育部门根据当前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
改革主要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期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达到促进美国全体学生全面进步和提高的目的。
1、改革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各项改革措施都是围绕“公平和高质量”展开的,这也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
其中,“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活动应向所有需要受教育的对象展开,即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不能被剥夺的。
而“高质量”则主要指的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工作场所,都应该在个人能力的极限上工作,并且要将这种极限推向更高[1]。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1.二战前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及改革20世纪初期,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工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有杜威和帕克的教育思想、格式塔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运动、行为主义心理学及迁移理论,学校和社会中的进步主义等因素综合起来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怀疑以往课程的价值,对传统课程的批判也日益激烈,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从而拉开了20世纪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幕。
20世纪前20年课程改革的理论主要来自于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论,是他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实验。
1896—1894年,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主要进行的就是小学课程实验。
他认为,教育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社会需求达到统一,在教育史上是他第一个系统地提出课程设置要同时兼顾社会需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家。
杜威指出,儿童与课程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联系起来的办法是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把儿童的生活引入教材,把教材变为个人直接的经验,让儿童从“做”中学。
他主张学校课程应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联系的中心应是社会活动。
课程的目的就是围绕这些基本的社会活动来建立一座桥梁,沟通儿童和社会的联系,使二者协调起来。
这一时期美国小学课程的特点为:传统的“读、写、算”的比例下降,音乐、图画、户外活动等科目的比例显著增加,体现了小学阶段课程更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这一时期,美国摆脱欧洲传统,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通常被称之为“美国化的课程”。
其特点是加强课程同当代生活的联系,并充分考虑学生背景、层次、兴趣的不同。
20世纪初期至二战前,中学课程改革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十人委员会”和“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
1892年,美国“全国教育委员会”组织成立了以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主持的“十人委员会”,他们主张围绕以下9门学术性学科来组织中学课程:拉丁语、希腊语、英语、现代外语、数学(几何、代数、三角及高等代数)、自然科学(物理、天文、化学)、自然发展史或生物学、社会科学(历史、公民、政治、经济)、地理或气象学。
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得失与启示
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得失与启示李申申摘要:20世纪美国中小学的两次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借鉴价值。
在处理儿童心理与学科逻辑结构、功利性目标课程与超功利性目标课程、现代化教学技术与传统方法手段、活动课程与班级授课等的关系时,多一些辩证思维,少一些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把握好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度”,在传统、现实和未来之间架起坚固的桥梁。
同时,尽力使广大一线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意图,并掌握有关操作性层面的艺术和技术。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得失启示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未、止于50年代中期和始自1955年的美国基础教育的两次课程改革,均是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的。
但两次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和产生的后果却迥然不同,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索。
第一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为稳定动荡的社会秩序。
这次课程改革以现代教育派,主要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课程观为基础而展开。
改革的突出特点主要有四个。
其一,强调教育应使人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以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综合运用知识,以应付眼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其二,适应不同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
在中学阶段,既为升学又为就业作准备。
强调教材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出发,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来组织,而不应按逻辑的次序进行组织。
其三,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主要途径,不是书本和教师的讲授,而是他们感兴趣的、相互合作的社会活动,学生在其中取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培养合作精神、服务态度和宗教信仰等,主张开设“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
其四,开设共同必修课与选修课。
这次课改对于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训练熟练技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劳动和各种活动求取直接经验等方面,有不小的作用。
但是,由于它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取消了学业成绩的严格标准,抛掉了纪律,学生无法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致使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日趋低下。
关于美中数学学习过程的差异的一些认识
关于美中数学学习过程的差异的一些认识姓名朱付华归根结底,各国之间的科技和人才竞争是激烈的。
人才的优势和劣势体现在创新能力上。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能力中,创新思维占据着核心地位,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在介绍美国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先进思想和做法以及中国数学教育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让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认识到中美两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并尝试改革我国的基础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创新创新思维学习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IMO)成立于1959年,致力于发现和鼓励世界上有数学天赋的年轻人。
中国自1985年正式参加这项赛事以来,多次获得金牌和银牌,成绩显著,堪称世界第一。
每四年一次,菲尔兹奖(被称为世界诺贝尔数学奖)的大多数获奖者都来自美国。
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IMO)的主要赢家,中国没有取得零突破,这或多或少让我们感到尴尬。
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数学创新能力略差。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此密不可分。
一、美国数学教学的特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数学教育一直处于变革过程中。
在“新数学教育”、“回归基础”和适应信息革命之后,建议学生“为评价数学而学习,为数学推理而学习,为数学交流而学习,对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有信心,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
根据需要,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指导数学教育的半官方“文件”——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标准,从中我们可以追溯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些特点。
(一)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美国把解决数学问题作为课程标准的首要标准。
解决问题是由某种情况引起的。
它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各种认知活动和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来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提问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仅仅满足提问的需要是不够的。
提问的目的是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为问题解决教学,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数学情境中提问;采用1通过问题解决的讨论来调查和理解数学的内容;运用策略解决广泛的问题;测试并解释原始问题的结果;在有意义地运用数学方面获得信心。
关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个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的问题:总有一些学生在其它方面相当聪明,甚至有超常水平,但是他们学不好数学,对数学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总存在困难。
这类学生在中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有的教师把这类学生归为没有“数学才能”。
问学生他们则说“因为数学越学越难懂,只好尽力而为”。
这类学生真的没有数学才能吗?所谓数学才能,通常是指能否掌握一种由非常特殊的符号形式构成的技术性语言,而且需要有相当程度的抽象能力。
学生存在困难主要是由于数学这一门纯粹演绎的学科中,全部内容是环环相扣的,一旦对某一有关环节没有弄懂或弄得不清楚,就会难以弄明白下一个环节,其结果是一步没走好就会步步走不好,就会愈来愈怀疑自己的能力,于是在各种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形成了学习障碍。
产生这种障碍的主要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是数学课程的结构。
15世纪以来,以分析为主的精密的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隐患。
恩格斯曾指出:“这种方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界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数学课程的发展。
传统和形而上学的数学课程体系不突破,数学的发展就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点早就为教育界许多专家所共识。
在1956年由国际教育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公共教育国际会议上,对中学数学教学就提出了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去发现数学关系和性质。
2、先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实体与数学关系的经验,然后才开始进入演绎推理阶段。
3、逐步地推广数学演绎建构。
4、让学生会自己提出问题,收集论据,自己进行探索并衡量所得的结果,等等。
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十大误区(上)
◇蔡金法聂必凯美国数学教育界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掀起“新数学运动”“回到基础”“问题解决”等改革运动,直到近二十年来推行占主导地位的所谓“标准运动”和州际核心数学课程标准。
NCTM(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出版的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几乎引领了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主导了美国的数学教育理论研究。
美国州际核心数学课程标准与之前NCTM 的课程标准一样,指明了K-12年级学生期望学到的数学。
但是这些原则、标准及其理念,也引发了数学教育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家长及公众的许多困惑或误解。
有趣的是,美国数学教育每次改革运动都历时十年左右,对当时的数学教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在社会中激起了各种讨论。
每一个新的运动都始于一个新的思潮,而这个新的思潮往往酝酿于对前一个思潮的反思和检讨,同时是对一个新的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尝试,其中有的至今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本文将分析美国国内一些由数学教育改革引发的困惑或误解,我们将它们总结概括成十大误区,针对每一误区,我们将介绍和分析一些大的背景因素,并对各误区提出一些评析和看法。
同时,我们希望中国的数学教育能从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教训中得到启示并加以改进。
本文中的结论和研究涉及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由于篇幅所限,文中将不列出文献的详细出处等信息,读者若想进一步了解有关文献,请与本文作者联系。
也可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美国现代数学教育改革》《美国州际核心数学课程标准:历史、内容和实施》。
误区一:只有学生的自我发现才是真正的学习(一)背景。
数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主导之一是建构主义。
近年来,美国学生在国际性和美国全国性数学教育研究测试(如NAEP 等)中的不佳表现,使得人们反思那些以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然后练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般认为,教师的“告诉式”讲解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教材中具有详细解答过程的例题极易导致学生的简单模仿,并有可能限制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有人指出,基于教师讲解和教材例题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接触一些标准的数学算法及根据,而不能“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和理解”。
最新 中美初中数学课程的对比与分析-精品
中美初中数学课程的对比与分析一、问题提出课程是系统中的核心要素,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观照国家之间的课程思想及课程实践,借鉴有益经验,对于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在很多国家的改革中,课程标准或教育标准几乎不约而同地被放到了一个突出位置上。
"标准"一时间成了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词。
[1]纵观百年来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次教育改革,往往是以数学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数学课程改革引发数学课堂教学的变革,进而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标准运动"的兴起及由此产生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一系列"基于标准"的课程也相继问世。
我国 2012 年初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简称《课程标准(2011 年版)》)已全面实施,是对 200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与此相应的中小学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新教科书。
美国在 48 个州、2 个海外属地和哥伦比亚特区支持下共同研制的《统一州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核心标准》)于2010 年颁布,力图解决各州间由于课程不一致带来的成绩和学习水平认证以及教育公平的问题,力求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资源。
[2]《核心标准》涵盖了 K-12年级,包括数学与通识两个基础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系。
其中数学内容标准分为幼儿园、1~8 年级、高中三部分进行阐述。
在小学初中的 1~8 年级阶段,并没有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学段,而是按年级依次规定内容标准。
《核心标准》采用与否由各州自行决定,各州的标准可超越《核心标准》的核心内容,只要统一的核心内容至少占州标准的85%.[3]我国初中阶段对应《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第三学段(7~9 年级)。
根据 2000 年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出版的《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以下简称《原则和标准》),将幼儿园至 12 年级分为四个学段,本文以其中 6~8 年级对应初中阶段。
“新数”运动失败原因分析及反思
“新数”运动失败原因分析及反思本文通过回顾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新数”运动,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数”运动的失败原因,并针对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反思,据此也提出一些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标签:新数运动;数学课程;教育改革;数学教育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新数”运动的导火索是1957年11月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美国人因此意识到在空间技术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
它的改革竟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空前浩大的运动,但这场运动最后却宣告失败。
但“新数”运动不仅对后续的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有着深远影响,也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一、“新数”运动简介50年代初,“新数”运动就已作为美国战后数学教育计划之一开始了。
当时,数学教育专家感到,传统的数学课程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传统数学课程过分强调运算的技巧,而缺乏对数学理解,学生们只会死记公式、模仿例题,忽视了数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这样的数学课程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
另外,20世纪以来数学高速发展,新领域不断开拓,数学基础与数学哲学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数学应用日益广泛,这些都客观上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提出改革的要求。
1973年,美国的数学教育家M·克莱因发表了一本轰动一时的小册子,名叫《为什么琼尼不会加法》,在书中收集了许多具体事例来抨击“新数”运动。
它的发表标志着轰轰烈烈的“新数”运动终于走向失败。
二、失败原因结合“新数”运动的历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失败原因:(一)数学课程内容“新数”运动的失败在于它是用结构主义这样的高观点为指导进行数学教育改革,用这样的观点来讲述线性代数和抽象代数概念,必然会导致编制的中学教材难度太大,不符合中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而很难被学生们吸收和消化。
如果说某个题材真的能在低年级教,也不能说这个题材就应该教。
数学有自己的一个体系,虽然它没有明确地界分开来,但至少不能忽略了先后次序。
战后美国数学课程变革的历史研究
战后美国数学课程变革的历史研究
在美国,数学课程变革是伴随着20世纪中叶,乃至至今的一种发展趋势,是美国国家、地区政府及教育机构于近六十余载,多次介入教育改革,不断推动数学研究及课程改革的一种典型结果。
美国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关心数学课程改革的教育家及国际团体,对于当今美国数学课程体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二战以来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历史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从1800年到二战中止,美国的数学教学和改革分三次起伏波动。
第一次变化是1830年,美国在英国及其他国家舆论压力下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并认识到普及数学教育在培养公民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从而采取措施将数学作为公立学校内必修学科。
继而,随着社会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以美国最顶尖的东西海岸大学为首的教育机构不断改革数学课程,强调普及性与逻辑的重要性,为大学新兴的数学系及数学教育课程做出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次波动发生在二战后:由国家政策(包括传统学术精英主导的联邦实验室)、学术意识形态(包括1940年代儿童数学改革运动)和技术革新(有知识经济影响的计算机技术)三部分组成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探究、个性化学习和创新及应用联系理论和实践,使高中数学课程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极大拓宽了美国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因此,在美国,二战以来的高中数学课程历史运动是一个由政府机构及关心数学
教育全面改革的社会运动,其改革行为与数学教育趋势息息相关,为当今美国数学课程走向更加学术和知识性提供了建设性的共同示范。
“二战”后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二战”后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存在问题作者:屠天源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03期“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进步是与其所开展的各项教育改革密不可分的。
研究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其基础数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在诸多方面有其特色,在某些方面更是引领当前世界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迭起,仅重大的改革就有3次之多,可以说一直处于摇摆多变的改革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因苏联在“外层空间”的挑战而引发的大规模教育改革,即学科结构运动,基本上着眼于课程的改革,旨在加强数学课程的现代化,培养高技术人才;70年代出现的“恢复基础运动”教育热潮,强调数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恢复了传统主义的一系列做法;80年代后掀起的数学教育改革,着眼于数学课程系统、综合性的改革(标准运动)。
美国于1989年公布了两个文件,其一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Everybody Counts——A Report to the Nation on the Failur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另一个是全国数学教师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简称NCTM)发表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它们共同的主题是:“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必须作出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将远远地延伸到下一个世纪中去。
”经过十年的实践改革探索,美国又于2000年3月颁布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它的出现代表着美国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提高数学教育质量。
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
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
白改平;杨光伟
【期刊名称】《外国中小学教育》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美国数学教育一直处于摇摆多变的改革之中,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运动,80年代的"问题解决",90年代的"课程标准"运动,以及2006年的"课程焦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课程焦点"的出炉反映了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介绍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其特点有助于我国数学课程的改革.
【总页数】5页(P43-46,25)
【作者】白改平;杨光伟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20世纪50-70年代美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得失与启示 [J], 郭秀娟
2."二战"后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J], 屠天源
3.美国高校公共数学课对我国公共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J], 史思红;黄晓芬
4.21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启示 [J], 岳增成;张维忠;田晨
5.美国《成功的基础》评介及其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J], 东洪平;张维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美国教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第一次改革浪潮:“新课程”运动(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教育发展史上,教育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而且,进入50年代以后,改革周期在不断加快。
考察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
正如约普利曼和詹姆斯·范帕滕所说的:“美国的历史,从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政权到里根、布什和克林顿的政权,均受社会改革运动所左右”。
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教育改革也是一浪接着一浪。
考察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不难发现,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大的浪潮是伴随着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而揭开序幕的。
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政府为之震惊,而公众则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上,责备美国的宇航技术落后是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所致,进而认为这是进步主义教育偏废基础性、系统性,降低学术标准所造成的恶果。
正如丹尼·里威奇教授在《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教育:1954—1980》一书中所描述的:“政府官员一再表示了对科技领域研究人才缺乏的关注。
另外,他们批评进步主义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目—英语、历史、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并不是因为俄国多么的先进,而恰恰是因为美国的落后所致”。
于是,美国政府很快就将国防建设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
该法案拨专款资助科学、教学和现代外语三门“新三艺”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提供相关教学设施;推进引导、咨询和测试计划,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儿童。
很快,新数学、新化学和其他新的修订版本被引入学校教学,暑期学校则为教师提供了新教材和新教法方面的培训。
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提醒人们充分认识:“教育是我们的第一道国防线”。
正如佳斯特斯·华伦在最高法院的建议案中所指出的:“今天,教育或许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50~70年代美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得失与启示
【摘要】美国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历来受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对美国20世纪50~70年代的数学教育改革进行回顾和反思,可以汲取其有益的经验,并对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议:数学教育改革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好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和教育方面的平衡;加强数学课程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美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得失启示
美国中学数学课程虽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但却是颇具个性特色的。
剖析美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人以其不断创新的品格和不甘落后的民族精神多次引领了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中影响比较深远的当属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率先发起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又称“新数运动”)。
这次运动旨在揭露过去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革新数学教育的口号和建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纷纷响应。
尽管“新数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遭到了人们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回到基础”,但“新数运动”以后,美国中学所使用的教材还是保留了一些“新数”的内容,例如集合、变换、向量、矩阵、统计、概率、微积分等,只是知识讲授得比过去要简单一些,教材内容不再以结构思想来统一。
因此可以说美国20世纪50~70年代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是数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体现了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迫切要求。
一、回顾与反思
1.伴随着社会、经济变革而出现的教育改革
美国50~70年代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 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改革,大都以科技的发展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变得更加强大了。
战后的美国为了谋求并且保证在世界事务中主导者的地位,也为了保证战后经济的繁荣,就需要继续发展生产力,加强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此就急需发展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
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案》,其中规定:“国家安全的需要——本国的国防有赖于掌握由复杂的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也有赖于发现和发展新原理、新技术、新知识……”这一法案的出台直接导致教育政策的调整,教育目标的转向。
2.以课程结构理论为指导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美国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是以课程结构理论为指导的。
课程理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哲学思想,一定的经验目的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是进行课程改革的直接理论指导,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课程设置。
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派认为,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儿童的现实生活本身,并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现代教育观。
然而由于进步主义教育派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发展,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破坏了经验知识的系统性,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美国教育受到了强烈震撼,一些教育人士开始对儿童中心课程进行分析和反思,并对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以美国教育家巴格莱等人为代表的新传统教育学派批评现代教育学中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强调读书才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与此同时,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在他的《教育过程》一文,
提出四个新的思想:①学习任何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所谓结构思想;②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可以用某种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即所谓早期教育思想;③让学生像原来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所要学习的结论,即所谓发现化;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条件不是考试,而是对数学的真正兴趣。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正确的课程理论的指导。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发现法、螺旋式课程设计原理等,在今天的数学教育改革中仍有积极的一面。
但同时结构主义理论过于强调学科结构,注重“科学世界”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其在实践过程中受挫。
3.课程改革的重心在于数学的学科结构问题
美国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学课程改革所围绕的重心是数学的学科结构问题。
战后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仍然保持了战前的实用主义倾向,学生选学自然科学的数学(算术除外)在全体学生中所占比例极小。
据1954年统计,全体中学生中只有1.4%的学生学过立体几何,1.6%的学生学过三角,0.5%的学生学过高等代数,20%的学生学过数学(算术除外)[2],其结果必然影响中学的教育质量,甚至影响大学的质量和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政府立即进行了反省,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作为一切科技的基础和工具的数学上面,而其中的根源在于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相对落后。
为了缩小“导弹差距”,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美国首先敲响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钟声,形成了社会各界支持发展科学教育和数学教育的风尚。
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教育法》以法令形式要求学校教育目标由适应生活转向基础学科知识教育,培养未来尖端科技人才。
美国在全美数学协会(M.A.A)、数学教师全美协会(N.C.T.M)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成立了“学校数学研究小组(SMSG)”,着手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的《统一的现代数学》。
在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新数学教材的编制力求打破传统课程的框架,重新建立一种通过集合和向量处理教材的结构,同时还加入许多新内容以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使中学数学课程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思考与建议
1.数学教育现代化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
“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为了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3],这也是与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相对应的。
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的数学教育改革过分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把“为了国家的发展”作为中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注重对少数英才的教育,注重在国际竞争中的霸主地位,所以其教育目标首先是考虑到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但是这种过分强调“社会功能”的数学教育没有考虑到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种高标准、高要求下的数学教育不但没能起到促进国家发展的作用,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个体的健康发展,最终不得不做出调整和改变。
所以在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其“为了个体的发展”的一面,其次要考虑到其“为了国家的发展”的一面。
教育目标的确立要能够极大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并且要为个体“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求异过程中极大地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2.正确处理好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和教育方面的平衡
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和教育方面是数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矛盾。
[4] “新数运动”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过分强调了数学结构,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也就是没有解决好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
没能正确处理好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和教育方面的平衡,体现在活动的人的身上就是个人学习的需求(自发的或是被动的)与教育目标过高或者过低都无法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出现了个人对数学的放弃和数学教育目标的失败。
所以在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考虑到数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又要充分考虑到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两者皆不可忽视。
3.加强数学课程理论的研究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有无正确的改革理论的指导。
美国20世纪50~70年代的数学教育改革在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引导下,过分地强调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忽视了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
因此,我们要加强课程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长期的课程理论研究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程改革这个舞台,让中小学教师在自主地实践课程过程中自觉地反省、反思、建构自己的理论,让课程理论工作者走出书斋,走进中小学,帮助教师解决认识上和行动上的问题,开展合作,互相补充,推动课程的实践和研究。
同时,课程理论研究既要博采众长,放眼世界,又要结合本国实际,这样才能创建出一套既顺应世界性课程改革的潮流,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较为成熟的课程理论。
参考文献:
[1]王莉颖.美国中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
[2]毛礼瑞,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3]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