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孔子学当老师
开学以来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对孔子产生很大的兴趣,又读了很多与孔子有关的言行,感觉很有收获,使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都有很大的转变。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他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我想之所以如此,这与他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
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一直为世人所倡导,但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
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
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
“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
”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
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
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
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如果不分析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笼统地灌输道德、知识和学问,就无法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子日:“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给颜回讲课一整天,他都不提不同意见和问题,好像很笨。
可是退下之后,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颜回其实并不笨。
”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看来,作为老师,他是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的,认为不会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的学生似乎有点愚蠢。
但是,孔子是一位非凡的老师,他不以主观臆断去推测他的学生,而采用“退而省其私”的方法,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今天的老师应当向孔子学习,评价学生要多方考察,不仅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你跟前的表现,还要了解他私下的表现。
孔子为什么要考察颜回私下里的表现呢?为什么要关注颜回是不是“亦足以发”呢?实际上孔子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育策略针对颜回个人是否有效。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其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才能差异等。
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必须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如果老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采用“一刀切”评价模式,这一定会导致其中一部分的学生心理状况受到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类型和心理素质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力争做到“因人而异”。
比如,当我们的学生的性格是内向型的学生,我们应该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教育的语言应该是和“风细雨式”的点拨和引导。
因为这一类型的学生心理较为脆弱,缺乏自信,如果我们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一味的批评,这样他们的心里就会受到严重的刺激和伤害,从而走向更为内向的深渊,达不到以评促进的评价目的。
[孔子关于教师与学生的要求] 2010-06-12 21:36:20
1·在对教师的要求上,孔子是这样说的,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肯于勤奋学习,孜孜不倦,而对教育学生则要求不知疲惫,循循善诱;这反映了对教师治学态度的严格要求。
另外,孔子还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这是一种能够就已有知识加以发挥和推理的本领。
他认为“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可见孔子相比之下更重视教师的理论思维和理性思辩。
2·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上,孔子也有独特的见解。
孔子特别重视通悟,《论语》记载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他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可见,孔子特别重视启发和感悟学生,力求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虽然带有某种程度的理想性质,但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比如说现在的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如此。
3·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注重启发,注重思考,尤其是在教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原则,不能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礼记·学记》中说:
“君子之教渝也,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
”“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这也就是教师所举的一隅,也就是《孟子·尽心下》篇所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这是一种活泼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式的机械传授。
但正如嵇文甫先生所说,“这种教育容易导致到天才教育的歧途。
”《礼记·学记》中就说“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孔子曾这样说过: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又说:“性相近,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论语·阳货》)
可见孔子把学习者分为四类: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
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上智”;困而不学者,即所谓的“下愚”,也就是民。
通过以上两句话,我们可以从中明显地看出孔子的二元论的认识论立场:他提出有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先天认识论;又说“性相近,习相远”,即是所谓的后天认识论。
赵先生认为,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是把人、民阶级差别绝对化的结果。
“生而知之”当然属于“人”的阶级,就是“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也是“人”的阶级内部的事,这种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因所“习”不同,而可以相远;教育对他们来说是有效的。
[3]
而“民”却没有学的资格,因为孔门的教育内容也是属于“人”的,这里面没有民的份儿。
《论语》曾记载一个故事,说樊迟请学稼与圃,孔子背后却骂他是小人。
虽然孔子顽固地坚持“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但他在招收门徒时,还是说: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在这里,没有受教育可能的人就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了,只要交纳最低限度的学费。
而“有教无类”无疑是一种进步的主张和民主思想,它突破了严格的阶级和阶层的种种限制与束缚,开创了全民教育的活泼局面。
爱
作词:陈大力,李子恒作曲:陈大力演唱:小虎队
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
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
让所有期待未来的呼唤
趁青春做个伴
别让年轻越长大越孤单
把我的幸运草种在你的梦田
让地球随我们的同心圆
永远的不停转
向天空大声的呼唤说声我爱你
向那流浪的白云说声我想你
让那天空听得见、
让那白云看得见
谁也擦不掉我们许下的诺言
想带你一起看大海说声我爱你
给你最亮的星星说声我想你
听听大海的誓言、
看看执着的蓝天
让我们自由自在的恋爱
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
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
让所有期待未来的呼唤
趁青春做个伴
别让年轻越长大越孤单
把我的幸运草种在你的梦田
让地球随我们的同心圆
永远的不停转
向天空大声的呼唤说声我爱你
向那流浪的白云说声我想你
让那天空听得见、
让那白云看得见
谁也擦不掉我们许下的诺言
想带你一起看大海说声我爱你
给你最亮的星星说声我想你
听听大海的誓言、
看看执着的蓝天
让我们自由自在的恋爱
别让年轻越长大越孤单
把我的幸运草种在你的梦田
让地球随我们的同心圆
永远的不停转
向天空大声的呼唤说声我爱你向那流浪的白云说声我想你让那天空听得见、
让那白云看得见
谁也擦不掉我们许下的诺言想带你一起看大海说声我爱你给你最亮的星星说声我想你听听大海的誓言、
看看执着的蓝天
让我们自由自在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