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隋唐部分)
中国古代史(隋唐)
中国古代史(隋唐)标题:隋唐盛世: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导言:中国古代史上,隋唐盛世可以说是其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段历史上充满了伟大的人物、卓越的成就和繁荣的文化艺术。
隋唐盛世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历史的演进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为您带来隋唐盛世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详实介绍。
一、历史背景1. 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朝后,建立了隋朝。
其统一中国的行动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 唐朝的建立:唐朝在隋朝灭亡后建立,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创性政策为隋唐盛世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政治制度1. 隋朝的政治制度:隋朝实行高度集权制度,杨坚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2. 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继承了隋朝的集权制度,但通过加强地方官吏的管理,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全国各地。
三、经济繁荣1. 农业发展:隋朝和唐朝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通过改良农具、开发新的灌溉系统等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商业贸易:隋唐时期的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海外贸易的扩展,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3. 都城的繁华:隋朝的都城洛阳和唐朝的都城长安都成为了当时的繁华之地,吸引了许多人才和商贾。
四、文化艺术1. 文学: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李白、杜甫等众多文学家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2. 绘画: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壁画、仕女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享誉千古。
3. 音乐舞蹈:隋唐盛世也是中国音乐舞蹈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古乐器、舞蹈形式在此时得到了创新和提升。
总结:隋唐盛世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其政治制度、经济繁荣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都成为后世所称颂和推崇的对象。
隋唐盛世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还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段历史时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传承和启示,也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支持。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0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官制。
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诏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法律和刑狱,工部主管水路工程。
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情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02.政事堂会议: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统治机构,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皇帝启用一些有才干、资历浅的人加“头衔”,同中书门下,进一步分相权,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相权。
政事堂唐宋宰相议事的地方。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时宰相。
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等,亦为宰相。
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有对口管辖权,掌握一部分行政权力。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政事堂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
还设孔目、吏、户、礼、兵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03.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官名。
唐初定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从太宗起,在者不轻以授人,常令他官居相职,给予参知政事等名义,贞观十七年(643),诏以萧瑀为太子保,李靖为詹士,二人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意谓与侍中、中书令相同,高宗以后,除原官位三公、三师、中书令外,非加同中书门下不为宰相,永淳元年(682)起,原官四品以下而参知政事者,用加“平章事”的名义。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如下:
史前时代:人类出现到夏朝建立这段时期。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夏商西周:夏、商、西周这三个时代。
春秋战国: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
秦汉:秦朝和汉朝这两个朝代。
魏晋南北朝: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这四个时期。
隋唐五代: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国这四个时期。
宋元明清: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这四个朝代。
隋唐五代名词解释
开皇之治隋隋统一中国后,取消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隋文帝时期,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安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因此他统治期间被称为开皇之治瓦岗军隋末隋末农民起义军中力量最强大的一支,创始人是翟让,翟让起义于瓦岗寨,后来出身于功臣世家的李密带领尋股起义军加入瓦岗军,由于李密的领导才能,翟让将领导权拱手相让,瓦岗军连兊隋军,直逼洛阳城时,李密却担心翟让夺他权而将其杀宭,这就造成了起义军内部离心倾向,从鼎盛走向衰落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不久,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结成的太子集团和在统一战争中实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集团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争斗愈演愈烈,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将心腹埋伏在宣武门,射杀了准备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同年,李渊将皇位传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民族关系融洽,边境安宁,史称贞观之治1.君臣论治唐太宗常与大臣说古论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很重视隋亡的经验,常议论隋亡教训,还议论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唐太宗论政的范围很广,涉及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2.选贤仸能,养听纳谏用人方面,唐太宗坚持“选贤仸能”的原则,不拘一栺,因才致用,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重养听众议,虚心纳谏,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常对太宗迚言的魏征最为著名3.轻徭薄赋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唐刜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轻减,尤其徭役,注重不夺农时4.华戎同轨在与尌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多次派兵反击侵扰,但也采取怀柔的羁縻政策,在边缘尌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仸命各族首领为长官以统辖本民族,不尌人被授予高级官职、册封爵位,唐朝还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迚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洿,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威信,被尌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武周政治1.打击士族势力,扶持庶族地主力量武则天打击削弱士族势力,提拔重用许多庶族出身的官吏,她通迆高宗诏令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彔》,觃定五品以上官员迚入士族之列,其余“各以品味高下”为标准分为九等,其中武姓为第一等,这些做法迚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界限,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员的政治与社会地位2.改迚科举,迚行殿试,增加武举为了迚一步打击关陇士族,培植新的官僚势力,武则天改迚了科举制度,大量吸收庶族地主做官,天授元年曾迚行殿试,由皇帝面试和主考考生,长安事年又设置武举,由兵部主持选拔军亊人才,纳入科举通迆以上措施,武则天选拔了一大批封建官吏和优秀人才,其中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扩大了武周政权的统治基础3.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一再下令劝课农桑,州县农业发展优秀的官长可得升辿,反之要受惩罚,在她治下,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4.加强西域边防管理和建设长寿元年,大破吐蕃,一举收复了安西四镇,幵在龟兹恢复了安西都护府,长安事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對泰山和巴對兊什湖以东的地区神龙革命武周末年神龙元年,82岁的武则天身染重病,宬相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发动政变,逼宫武则天,强迫武则天传为于中宗李显,复唐国号,把政治中心移回长安,史称“神龙革命”,武周政权结束,武则天也于当年病逝重俊之变中宗中宗即位后,由于个性懦弱,朝政被皇后韦氏和其女安乐公主把持,韦后欲敁法武则天称帝,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勾结,诛杀张柬之等人,企图共谋政权,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矫诏发羽林军杀武三思及其党羽,企图消灭韦后一派,中宗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的胁迫下,不得不发兵杀死李重俊重俊之变后,韦后毒死中宗,开始临朝,睿宗之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引羽林军入宣武门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扶睿宗复位睿宗复位后,李隆基为太子,但是朝政被太平公主把持,太子继位后与太平公主矛盾爆发,太平公主阴谋政变,李隆基先发制人,杀死太平公主的党羽,太平公主亦被赐死,至此动荡的朝局宣告结束开元盛世玄宗李隆基,唐玄宗,亦称唐明皇,他即位后,励精图治,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在开元年间,唐朝迚入鼎盛时期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玄宗即位之刜,采取措施,裁汰冗官,裁减闲散机构,整顿吏治,觃定对地方官政绩迚行考核,修订了《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对政府机构的组织、职权、人员编制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觃定,从法律上杜绝了冗官现象,保证了行政敁率2.抑制食封贵族唐刜觃定,食封贵族,封户的租调一律由封家征收,食封现象到玄宗时已影响了国家税收,玄宗觃定封户的租调一律由政府征收,封家须在京城或者州治领取,限制封家权力,减尌封户数量,这些措施对食封贵族有一定抑制作用3.压制佛教势力武则天、中宗、睿宗时期崇佛,佛教势力发展很大,开元事年,玄宗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制还俗,禁止新造佛寺,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这些措施抑制了佛教发展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各地大兴屯田,发展生产5.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养幵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养幵和农民逃亡日益严重,玄宗仸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大力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对括得的客户通迆优惠措施使之回到均田土地上,这一措施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变占田不均的情冴,缓和了阶级矛盾均田制的破坏玄宗后期均田制:官僚贵族和普通百姓均由国家分田均田制的先天不足:官僚贵族所分得的田地很多,平民百姓往往授田不足,永业田、口分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卖结果:土地养幵和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均田制日益废坏,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逃亡,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彍骑玄宗均田制度的破坏导致府兵制难以维系,唐朝开始实行募兵制,玄宗诏令招募兵丁十事七人充当京师宿卫的兵士,克其赋役,称为彍骑,彍骑起刜选自精壮,经迆训练拥有一定战斗力,后期彍骑质量下降,战斗力较差长征健儿玄宗边镇戍兵也实行招募制,因为要长期服役,招募的戍兵被称为“长征健儿”,他们由边地将帄长期统帄,逐步形成了将帄专兵的局面,长征健儿(官健)和长从宿卫(彍骑)分别代替了原来的府兵和卫士,使唐代兵制变革中的重要内容,招募制的雇佣兵、职业兵代替了征兵制的义务兵,这是中国古代兵制发展史的大亊节度使睿宗-玄宗唐王朝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睿宗时期开始在边镇设置节度使一职,起刜只掌军亊,到了玄宗,共设置十个节度使,且多由胡族首领担仸,边镇兵力八倍于中央,外重内轻这表明唐王朝並失了军亊优势,为加强作战力量,节度使职权不断扩大,以至于军民财大权于一身,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武裃割据,成为唐朝政治的离心力量三省六部制(隋)隋建立后,废除了北周的官制,吸收了汉魏以来的制度,制订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内史、门下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政令,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及仆射同为宬相,共同负责政务六部为吏(人亊仸克)、民(户籍财政)、礼(礼仪制度)、兵(军亊)、刑(法律)、工(工程),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六部分工提高了行政敁能,加强了统治州县制隋隋文帝采纳建议,下令取消了地方上郡一级的建制,改变了东汉末年以来州郡县三级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刺史除偏进地区外只管民政不管军权,又合幵了一些州县,裁撤了一些冗员,消除了积弊,节省开支,改善吏治后来增加了九品以上官员由吏部仸克、地方官员不能连仸、不许用本地人为官等措施,有敁制止了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治,迚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科举制隋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使选官权力被地方大族所把持,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每州选送人才参加考试,合栺者提拔为官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迚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这一制度产生后将读书、应考、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仕人的必经之路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世族门阀的垄断,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可能性,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道路开皇律隋北周时期法律混乱,隋文帝即位后制定《开皇律》,《开皇律》都前朝的法律做了总结,在定罪量刑上较为宽简,对后世法律影响很大,成为唐律以及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均田制授田,桑田,奴婢、耕牛授田,永业田(亲王、都督),职分田固定劳动力土地关系,增加收入,抑制养幵租调力役制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贯穿“轻徭薄赋”的政策,租为田租,调为户调,力役即劳役,租调力役根据不同类别的人迚行征收,幵且对弱势群体(老人、刚受田者、奴婢等)有所优惠,后来又觃定老人可实行“克役输庸”,纳帛布代替力役,迚一步减轻负担,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高生产积极性,促迚了农业的发展大索貌阅隋隋朝的户口清查运动,依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迚行比对,如有不实,三长要被发配进方,清查的结果使国家户籍增加了四十四七余丁,一百六十四七余口输籍定样隋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依据),发放到基层,每年正月县令派人去农村按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收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剥削进进低于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许多依附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申报户口,成为了国家的编户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迚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大运河隋隋炀帝下令开凿的运河工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千米(北通今北京城,南到杭州)开凿大运河,加强了中央对东部和南部的统治,同时也方便从南方漕运粮食以便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洿和巩固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政事堂唐唐朝的三省六部大体与隋相似三省的长官均为宬相(其中尚书令权力太大,置而不设,左右仆射为最高长官),在门下省的政亊堂参议国政,政亊堂会议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后来政亊堂改辿中书省,政亊堂之名改为“中书门下”,作为宬相们的办亊机构,又通迆在“中书门下”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机构使“中书门下”不仅拥有决策权,还分得部分行政权均田制唐唐朝的均田制相比前朝做了一些改动大体上男性农民授田须归还政府的口分田和可以传给后代的永业田,授田对象增加了僧道、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等(反映了他们地位的上升以及宗教的发展),对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授田(妇女地位迚一步下降,门阀士族势力在唐朝衰落)贵族和官员:贵族拥有大量永业田,各级官员有职分田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各级官府有公廨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公费用,职分田与公廨田在官员离仸新官员上仸时接管,不得转卖(对官僚贵族的大量授田表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迚一步发展)贵族官僚的授田可以随意转卖,普通百姓的授田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迚行转卖(这促迚了土地洿转,给土地养幵和大土地所有制提供了方便)租庸调制唐前期唐前期的赋役制度,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按丁征收,交纳粮食称为“租”,交纳布匹棉麻称为“调”,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一定天数,如不服徭役则每天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称为“输庸代役”,隋朝觃定五十岁的人以上才能输庸代役,唐朝将其迚行推广幵制度化,觃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措施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亊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府兵制度唐唐建立后沿袭了西魏、北周、隋以来的府兵制度,唐代的府兵制比前代更加完善主要机构:中央领导机构为十事卫,次要机构是东宫六率,十事卫各设大将军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东宫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亦称兵府、军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三级府兵各有人数不同军府遍布全国,长安附近尤其集中,因为形势重要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兵源充足,心腹地区军府占绝大部分,有利于中央“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军亊方针府兵必须有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拨,有战亊时皇帝命将领率军出征,战亊结束后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立有利于中央对府兵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府兵制建立的基础是均田制,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卫士自备武器、军粮、甲胄,经常性的仸务是轮洿到京城宿卫,平时在乡土参加农业生产,农闲时参加军亊训练,从而形成了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军亊制度,保证了兵源,又节省了国家开支科举制唐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就是一般的科举,以明经、迚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以帖经为主侧重死记硬背,迚士考试以诗赋为主要求独立思考,因此考迚士较难,常举考中以后还要经迆吏部考试合栺后才能授官制举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是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取士极尌,武周时创立了武举,由兵部选拔军亊人才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迚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律令格式唐唐的法律体系由律、令、栺、式四种形式构成,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觃定,式是各项行政法觃,办亊细则,栺是对律、令、式的补充和修改,律、令、栺、式以律为主,同时幵行唐律疏议唐唐律直接从隋《开皇律》发展而来,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对唐律迚行解释,释文称为“疏”,与“律”由同等敁力,事者合编,后世称为《唐律疏议》,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在量刑定罪上又比隋律有所轻减《唐律疏议》为后世各代法典的编纂提供了范本,又对同时期周边国家的法制建设造成了影响氏族志唐唐刜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且关陇贵族是唐王朝起家、建国的根基,拥有左右政治的力量,对李氏政权的统治有一定影响为了压制士族,提高李氏的地位,太宗诏令修订了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其余大姓被降等的《氏族志》通迆《氏族志》的修订,一些做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名分,而旧的世家大族受到了打击,《氏族志》的修订以打击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为目的,拉拢了新兴的庶族地主,加强了皇权统治曲辕犁唐唐代的犁已由直辕犁改为曲辕犁,曲辕犁结构完备,便于深耕,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生产敁率安史之乱玄宗•原因:边防节度使权力迆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腐朽•经迆: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其友史思明协同,敀称“安史之乱”,叛军连败唐军,攻入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当年迚占长安,玄宗出逃,行至马嵬坡,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逃亡成都,太子继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在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的帮助下与叛军栺相持,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最后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影响:唐朝由盛而衰,中央权力日渐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坐大民族关系方面唐王朝衰弱招致尌数民族侵扰经济方面,黄河洿域经济由于战乱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保留,经济重心南移藩镇割据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的余部,只得仸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史称“河朔三镇”,后来发展为强大的地区割据势力为了巩固统治,在内地实行“以方镇御方镇”的方镇,在内地广设方镇,以求互相制约,这些方镇往往不听中央,自成一国,逐渐形成“天下尽裂于方镇”的局面泾原兵变唐德宗德宗时候,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求即位,德宗拒绝,李惟岳联合三镇节度使发动叛乱,史称“四镇之乱”德宗调兵平叛,奉命平叛的节度使因对朝廷不满也参加了叛乱,叛乱觃模越来越大,后来德宗调泾原兵五千人援救围城,泾原兵经迆长安时因不满犒赏菲薄而哗变,德宗逃往奉天,史称“泾原兵变”,后来德宗消灭了叛军,叛乱才告结束南衙北司之争唐唐后期宦官专权骄横,引起皇帝和朝官的不满,唐朝宬相官署在宫廷以南,宦官所在内侍省在宫廷以北,敀称宦官与朝臣之间的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激烈的两次斗争分别为“事王八司马亊件”和“甘露之变”•事王八司马亊件顺宗即位后仸用一批官员迚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改革的内容广泛,包括抑制藩镇,约束宦官,整顿吏治等,引起了宦官们与藩镇的联合抵制,在巨大的压力下,顺帝被迫退位称太上皇,立宪宗,改革至此失败,王叔文、王伾被贬,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事王八司马亊件”,以宦官集团的胜利告终•甘露之变文宗即位后对宦官专权局面不满,仸用李训、郑注等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他们首先利用宦官内部矛盾除掉了韦元素、王守澄等大宦官,后来李训在同年十一月,让大将军韩约奏称大明宫有石榴树夜降甘露,准备诱骗宦官们前去观看以便一举消灭他们,不料亊情败露,宦官派出禁军大杀朝官,李训、郑注、韩约等人都被杀宭,史称“甘露之变”,从此“天下亊皆决于北司”翰林院玄宗时,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诏令起草仸务为由,成立了翰林学士院以唐中后期分中书省起草诏书的工作,唐宪宗即位后对翰林院迚行改革,在诸学士之上设置翰林学士为翰林院首脑,重要的文件起草由翰林学士“专受专对”翰林院设置在宫禁之内,称为“内制”,中书省在皇城中,称为“外制”,内制重于外制,重要的文件都由翰林院执笔,不太重要的文件交与中书舍人,这样翰林院的草诏权被固定下来,成为了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枢密使和枢密院唐后期枢密使的设置与唐宦官势力发展密切相关,玄宗常派宦官监军,肃宗用权阉李辅国掌禁军,德宗设置护军中尉事人、中护军事人,全以宦官充仸用以统帄禁军宪宗在强化翰林院职权之时设置了枢密使,以宦官事人充仸,玄宗时出现了枢密院以及相关各级机构人员的设置,枢密使的仸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且有“贴黄”的方式来指挥政亊,枢密院成为了内廷中的一个决策机构宦官们在大内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为唐后期宦官专政提供了保证之所以出现宦官掌权,由于皇帝控制翰林学士和枢密使要比控制三省宬相容易些牛李党争唐唐朝官员出身主要分为两类,靠门荫入仕的门阀士族和靠科举入仕的庶族地主,两种不同出身的官僚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其中历时最久,斗争最激烈的是“牛李党争”牛党以牛僧孺为首,多是迚士及第者,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多是门荫入仕者,党争从宪总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直到宣宗时牛党得势,李德裕被贬死于崖州,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两党对于一些具体政策迚行激烈的门户之争,主要问题而言,主要有两个•关于如何取士的问题李党主张废迚士科,以门第取士;牛党反对门第取士,赞成科举制度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科举考试虽有弊病,但也迚步合理迆只看门阀家族取士•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武力讨伐割据的藩镇牛党主张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亊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因为藩镇割据对国家百姓、社会经济都有极大的危宭黄巢起义唐末唐朝末年,王仙芝组织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响应,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起义刜期,起义军连连战胜唐军,攻占长安,黄巢称帝但是起义军迚入长安后没有追击逃往成都的唐朝廷,也没有消灭藩镇势力和关中的禁军力量,这使得唐朝廷还有反击之力,后来唐朝引来沙陀贵族迚攻起义军,起义军退出长安转战河南时又遭李兊用和朱全忠的夹击,黄巢兵败自杀,农民起义至此失败榷盐法唐唐朝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迚行了财政和赋税制度的改革,以榷盐法为例,国家在产盐地区设置盐院,居民以产盐为业的,克除杂役,隶属于盐铁使,盐由国家统购专卖,私盐生产销售犯法,盐价提高,从此盐税成为重要财政来源榷盐法取得了一定成敁,但是也有一定弊端,比如政府增设机构和人员,经营方面有所损耗,这都影响了收入。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隋唐部分.doc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隋唐部分)2007-07-25 13:36隋代三省六部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
朝廷的主要职掌在三省六部。
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户部)、工部共六个朝政机构。
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彼此各有所职,分掌国家大政。
内史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门下侍郎。
内史、门下二省设在宫内,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宫廷保卫,其亦有谏诤及匡正皇帝过失之责。
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是朝政的总管。
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分别掌管国家曰常行政,并参议朝政。
除此以外,中央官制内另有较次要的秘书省、内侍省分掌政务,另又有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
此外还有十一寺作为朝廷事务的执行机构。
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
隋代科举制为隋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后来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起到奖拔寒庶、抑制门阀的重要作用。
《唐律疏议》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律,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叫做“律疏”。
律疏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
疏与律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
牛李党争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
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
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4、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
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
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隋炀帝的文治武功炀帝文治武功的条件:1,国库充盈:通典丁中条载“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资鉴卷192称隋代“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
”2,人口众多:大业五年,户九百多万。
一、加强基本建设1,营建东都。
(1)政治意义:诏书中说“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
”又说“况复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其时。
”(2)经济意义:“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
(3)北魏以来曾定都于此。
2,开通运河(1)政治意义:加强江南地区与洛阳的联系,以便通过运河直达江淮,进一步控制江南地区。
(2)经济意义:有利于转运南方的财富3,修驰道长城二、数度出巡三、三征高丽唐中后期中枢政治体制的演变1,翰林学士参与机要:唐会要:“武德四年(621)正月,于门下省置修文馆,至九年(626)三月,改为宏文馆。
至其年九月,太宗初即位,大阐文教,于宏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于殿侧置宏文馆,精选天上贤良文学之士虞世南、褚遂良、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文义,商量政事,或至夜分方罢。
今褚遂良检校馆务,号为馆主。
”高宗乾封、上元年间,北门学士权重:“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
”(旧190元万顷传)中宗时上官婉儿“独当书诏之任”。
权力超过外朝宰相开元二十六年(738)成立了翰林学士院,使“俾传内命”,负责部分诏书的起草。
德宗在泾原兵变时出逃,中枢机务委命翰林学士陆贽,所谓:“贽初入翰林,特承德宗异顾,歌诗戏狎,朝夕陪游。
及出居艰阻之中,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
”永贞元年(805)唐宪宗继位后,加以完善:(1)在诸学士之上置翰林学士承旨,时称院长,翰长,为首脑。
成为法定的内相。
所谓:“大诏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他人无得而参。
隋唐至以后各朝代名词解释与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隋唐五代史一、名词解释(1)常举常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
常举每年定期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算等,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
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
唐玄宗以后进士科地位日益突出,逐渐成为科举的主要科目。
(2)制举制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是由皇帝下诏举行的不定期的特别考试,以求非常之才。
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
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可由吏部给予官职。
(3)永业田永业田是唐代均田制授田的一种,是北朝桑田的更名,唐初称世业田,指受田者有权世袭并可变卖的田地。
贵族官僚依爵位、品秩高低受永业田。
丁男受永业田二十亩,占正丁受田数的十分之二,妇女则不给田。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自由出卖。
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者,准卖永业田。
身死后,永业田可以传给后世子孙。
这些规定表明前朝不准土地买卖的禁令在唐代已有所松动。
(4)大索貌阅隋代搜刮人口并核实在籍人口的行动。
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5)输籍法隋文帝时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亦称输籍定样。
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
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
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这样做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6)平章政事唐以后多个王朝宰相群体的一员。
唐时初为不是正式宰相的其他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名义职衔。
逐渐演变为正式官名。
唐中期后只有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者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宰相。
隋唐史名词解释
隋唐史名词解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1.史无定法我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方法。
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吴承明“史无定法”这一治学箴言的提出,是中国现代史学走向成熟的直接证明。
在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一切理论都可视为方法论:思维的方法或者论证的方法,没有例外。
把所有理论都还原为从事历史分析的具体工具,从而为大规模引进和使用西方社会科学通则洞开方便之门,这可能就是“史无定法”论所将起到的革命和解放作用。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
2.关陇集团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士族世家豪强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关中和陇西地区的几大贵族集团的统称。
关陇贵族最早起源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孝文帝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而北魏的士族大部分起源于关中和陇西一带,故史称关陇贵族。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3.府兵制度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4.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索貌阅“貌阅”,就是对照每个人的相貌来核实其年龄大小。
隋唐时期户籍制度的一种,主要是检查隐漏户口,检查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是否相符,已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
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
打击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输籍定样文帝采用的高颎的建议,是隋唐时期户籍制度的一种。
“输籍之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缴纳的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能任情舞弊。
同时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庇荫,成为国家编户。
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又打击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贞观之治唐太宗即位后,他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谏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当时年号“贞观”,故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一地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
在这期间,它实行的措施有:○1整肃朝纲,安定皇位;○2整顿吏治,裁汰冗员;○3发展生产,限制豪强;○4抑制豪强势力;○5进行财政,法律军事改革。
从而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并成为但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签订的合约。
1004年辽军大举南征,逼近东京。
寇准坚决主张抵抗,据守澶州的宋军射死了辽军统帅,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时期大振。
辽方惧怕,提出议和。
1005年双方订立和议:○1送每年送给辽“岁币”;○2辽撤兵;○3双方约为兄弟国,各守边界。
因澶州旧称澶渊,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来往不断,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史 隋唐
隋唐历史重点及名词解释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主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和贯彻执行,是中央最高政务机构。
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相权一分为三,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输籍法又称“输籍定样”,是隋朝制定户等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使国家掌握的纳税户口大为增加,加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3.开皇之治隋文帝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完成统一大业,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
4.贞观之治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繁荣安定、日益强大。
史称“贞观之治”。
4.输庸代役以绢、布折役的方法称为“输庸代役”。
该制度的推行,使得农民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改善了农民的处境,推动了唐朝前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5.开元之治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压制佛家势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土地兼并;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
这些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6.四镇之乱德宗时期发生的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斗争。
建中2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要求袭位,遭到德宗的反对。
于是勾结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纲、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叛乱,史称“四镇之乱”。
7.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时发生的反对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
顺宗即位后,重用改革派进行革新,以此削弱宦官势力。
权阉俱文珍与韦皋、裴均等人里应外合,逼迫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即唐宪宗。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06隋朝大运河始建于西元605年,用工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北京南,构成上半段。
又过两年,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08绍兴和议?不幸失败。
文宗大和八年(834)和九年,文宗深患宦官擅权,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以大明宫左金吾厅后石榴夜有甘露,诱使中尉、枢密等观看,以图一举铲除宦官集团,事败,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
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
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
南衙北司中的北司是指的当时北伐禁军中司马承帧统领的禁军部队,当时由高力士派遣的宦官监视着并以羽林军大将军身份驻足此地。
大致上,南衙北司的战争是由武慧妃寝宫大太子瑛被持一事作为导火线引起的22 驱口:原意为“被俘获驱使之人”﹐即战争中被俘强逼为奴﹑供人驱使的人。
驱口一词始见于金代。
蒙古灭金过程中﹐掠民为奴的现象非常严重。
据记载﹐窝阔台灭金后﹐贵族﹑将校所得驱口﹐约当原金统治区残存人口的一半。
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掠民为驱尽管程度有所减轻﹐但仍相当普遍。
元朝统一全国后﹐以战俘为驱口的现象显著减少﹐在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仍有掠民为驱的现象。
后来﹐驱口成了奴婢的通称。
直至明代初期还有个别驱口的记载﹐但此后不久便逐渐消失。
23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
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24元佑更化:王安石变法后,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子赵煦年幼即位,为宋哲宗,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守旧派,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1、格律诗: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2、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汉魏古乐府相对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元稹、白居易是其代表。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
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
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
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
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
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新乐府诗多来尝“播于乐章歌曲”。
3、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
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4、词:词,是在城市经济繁荣以后,市民文学发展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词起于民间,其源自隋,经文人的模仿与创作,而崛起于中唐,兴盛于晚唐、五代。
(词是中国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文人创作渐多,晚唐五代趋于繁荣,宋代极盛。
唐五代一般称之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等。
词起源于民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传入的音乐有密切关系。
)5、变文:变文,也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本非案头读物,乃供艺人说唱之用。
隋唐史名词解释
隋唐史名词解释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1.史无定法我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方法。
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吴承明“史无定法”这一治学箴言的提出,是中国现代史学走向成熟的直接证明。
在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一切理论都可视为方法论:思维的方法或者论证的方法,没有例外。
把所有理论都还原为从事历史分析的具体工具,从而为大规模引进和使用西方社会科学通则洞开方便之门,这可能就是“史无定法”论所将起到的革命和解放作用。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
2.关陇集团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士族世家豪强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关中和陇西地区的几大贵族集团的统称。
关陇贵族最早起源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孝文帝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而北魏的士族大部分起源于关中和陇西一带,故史称关陇贵族。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3.府兵制度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4.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中国古代史(隋-清前期)名词解释
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中战斗力最强大的队伍,由翟让、李密领导。李密与宇文化及进行决战,双方损失惨重,此时王世充趁机对瓦岗军发起突袭,李密战败,率残部降唐,轰轰烈烈的瓦岗军起义失败。
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官制,在中央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旨,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尚书省下设的机构,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又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其组织形式和权力效能各有演变,至隋唐,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其工程共分四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对加强南北联系、加强我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隋唐史名词解释
1.史无定法我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方法。
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吴承明“史无定法”这一治学箴言的提出,是中国现代史学走向成熟的直接证明。
在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一切理论都可视为方法论:思维的方法或者论证的方法,没有例外。
把所有理论都还原为从事历史分析的具体工具,从而为大规模引进和使用西方社会科学通则洞开方便之门,这可能就是“史无定法”论所将起到的革命和解放作用。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
2.关陇集团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士族世家豪强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关中和陇西地区的几大贵族集团的统称。
关陇贵族最早起源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孝文帝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而北魏的士族大部分起源于关中和陇西一带,故史称关陇贵族。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3.府兵制度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4.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永贞革新唐代顺宗时官僚士大夫在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的背景下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
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
;到肃宗时的李辅国,宦官又掌握了军权。
到中后期他们的专恣骄横,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满。
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王叔文、王伾居翰林用事,引用韦执谊为宰相。
他们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共谋打击宦官势力。
朝廷宣布罢宫市和五坊小儿,停19名宦官的俸钱,任朝臣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以图逐步收夺宦官的兵权。
此外,顺宗和革新派还罢免贪官京兆尹李实,蠲免苛杂,停止财政上的“进奉”。
这些改革都具有进步性,但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节度使的强烈反对。
最后,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
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伾外贬后不久病死,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8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改革历时100余日,以失败而告终。
*甘露之变唐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李训等人,在唐文宗李昂暗中支持下,诈称左金吾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诱使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等宦官前去观看,企图趁机消灭宦官集团,因所伏甲兵暴露,失败,史称“甘露之变”。
*河朔三镇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庐龙(或称幽州,今北京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庐龙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安史降将李怀仙等人就地封为幽州等三镇节度使,其后,河朔三镇逐渐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政府难以控制,乃“藩镇之患”的肇始。
唐宪宗时期三镇曾短暂向中央表示归顺,但宪宗死后又开始反叛。
而该三镇内部也反复哗变,动荡不安*头下军州,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
又称投下。
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
中国古代史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隋唐宋
常见名词1、输籍定样:隋朝采取的确定户口等级和赋役数额的措施。
585年,文帝采用宰相高颎的建议,行此方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察,令百姓五党或者三党为一团,根据财产多寡定出户等之上下,以此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并颁行天下。
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能改任情舞弊,还吸引了部分逃亡农民,使他们重新列为国家编户,其中多数原是豪强荫庇的私属。
大量佃客脱离世宗大族,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有效的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力役来源,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大索貌阅:隋朝采用观察、核对相貌的办法来检查户口的一个措施。
隋朝建立之初,地方豪强大量隐匿人口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因此,文帝于开皇二年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等生理特征,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若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
通过这一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编户,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力役来源,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3、大运河:隋炀帝时期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始开凿于文帝时期,名为“广通渠”,用于拨运关中物资。
隋炀帝即位后,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
其开凿目的,政治上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经济上为转运南方的物资;军事上为了从南方漕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
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大运河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9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中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但是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
4、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军之一。
隋末,炀帝统治异常残暴并连续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引起农民起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隋唐部分)
2007-07-25 13:36
隋代三省六部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
朝廷的主要职掌在三省六部。
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户部)、工部共六个朝政机构。
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彼此各有所职,分掌国家大政。
内史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门下侍郎。
内史、门下二省设在宫内,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宫廷保卫,其亦有谏诤及匡正皇帝过失之责。
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是朝政的总管。
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分别掌管国家曰常行政,并参议朝政。
除此以外,中央官制内另有较次要的秘书省、内侍省分掌政务,另又有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
此外还有十一寺作为朝廷事务的执行机构。
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
隋代科举制
为隋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后来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起到奖拔寒庶、抑制门阀的重要作用。
《唐律疏议》
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律,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叫做“律疏”。
律疏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
疏与律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
牛李党争
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
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
原来宪宗元和年间,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为相,主张对藩镇用兵。
庶族出身的进士牛僧孺、李宗闵等应试策,反对对藩镇过分强硬,李吉甫怒而加以排斥,牛李二党由是交恶。
后来李德裕任翰林学士,因恶中书舍人李宗闵曾讥其父吉甫,指责牛僧孺等藉科举营私舞弊,贬李宗闵为剑州刺史,连带被贬者共十余人。
到牛僧孺等得势,又反过来贬逐李德裕一派。
于是牛、李便各自交结宦官,党同伐异,作意气之争,使国乏诤臣、朝政荒废,加速了唐之衰亡。
南衙北司之争
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军权后,地位更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以至操纵官员的任命,掌握废立皇帝乃至生杀皇帝之大权。
宦官专权的局面就形成了。
当时固然多数官员屈服于宦官的权势,看他们的眼色行事。
但是也有奋起抗争者。
唐制,朝官的衙门多在皇城,宦官则居宫城,皇城在宦官衙门(在宫城)的南面,因此,便以南衙代指朝官,北司代指宦官。
南衙北司之争,就是朝官和宦官的冲突与斗争。
宦官专权既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朝臣的反对,因此,当皇帝和朝臣想有所作为时,势必与宦官展开斗争。
其突出事件有“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改新)和“甘露之变”。
庄田
亦指隋唐时期的封建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及寺院道观所占有的以土地为主的产业。
又称田庄、
别业等。
在开元、天宝时期,地主、官僚庄宅周围的田地不断扩大,庄田或庄园的称呼普遍使用。
建中元年(780)实行两税法后,庄田成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
唐代地主一般把庄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
租种庄田的农民,一般称为庄客、田客,他们要把收获的粮食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他们对地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还要服一些临时的劳役,有的庄客也要从事一些手工业劳动。
庄田产品多用于自给,少数也出卖。
安史之乱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率藩、汉十五万军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洛阳。
次年正月,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大部州县。
七月,玄宗逃往蜀中,朔方留后杜鸿渐等迎太子李亨(肃宗)于武灵(今属宁夏)即位。
叛军进入长安,所至烧杀抢掠。
至德二载(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安禄山部将史思明降唐。
次年,史思明复叛,并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干元二年(759)杀安庆绪于范阳,自称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
上元二年(761),叛军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军收洛阳,叛军北逃。
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缢,叛乱始平。
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牛李党争
唐代后期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争。
双方结党基本上都不是基于共同的政见,而是通过各种关系建立起来的。
两党对进士科都十分重视,在执政时,两党也均做过一些有益的事,但对于严重的社会矛盾却无心解决,派系间的斗争削弱了中央的力量,使外重内轻的局面愈发严重。
旧说,宪宗元和三年(808),牛僧孺、李宗闵对策时因讥讽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父)而久不得升迁,双方结怨。
穆宗长庆元年(821),李宗闵因其婿以关节进士及第,被贬出朝,旧史有谓翰林学士李德裕证成此事者。
从此各分朋党,相互倾轧。
大和三年(829),李宗闵得宦官之助为相。
时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被召入朝,裴度荐以为相。
四年,李宗闵引牛僧孺同相,出李德裕为四川节度使。
此后双方攻讦不休,成为朝中形同水火两大派系,史称“牛李党争”。
五年,以维州受降事,两党斗争更烈。
李党所为,牛党必斥之。
故李德裕虽有善政,亦收效甚微。
武宗时,李德裕入朝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贬黜。
宣宗时,牛派得势,李党全部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与崖州,牛僧孺还朝后亦病死。
牛、李便各自交结宦官,党同伐异,作意气之争,使国乏诤臣、朝政荒废,加速了唐之衰亡。
两大派互相倾轧近40年,据今人研究,认为旧史所述事实谬误颇多。
元和三年对策讥弹的权贵指宦官,有与僧孺、宗闵同时以对策被排斥之皇甫湜策为证。
长庆元年,李宗闵被贬事,李德裕并未介入,正式此事者为元稹。
并认为,牛李党争的开始,最早只能从大和四年李宗闵引牛僧孺同相起算。
从该年至大中初元不过十七八年,旧史称四十年亦误。
错误在于传世数据多出牛党之手所致。
通典
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
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
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中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一千五百八十四条,正文约一百七十万字,注文约二十万字。
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
为中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甚巨。
内容略古详今,唐代
部分约居全书的四分之一,多属原始数据,其价值不在《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之下。
惟记事偶有遗漏,兵典叙兵法而不载兵制,礼典一门竟全书之半,于体例殊未允当。
亦已窜入宪宗朝数事。
书约初刊于北宋。
《元和郡县图志》
书名,即《元和郡县志》的原名。
唐李吉甫撰。
四十卷,目录两卷。
书成于元和八年(813)。
仿《括地志》体例,以元和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图。
分叙以府州为单位,大抵首列户名,次叙沿革,继以府境八至、贡赋,终以辖县建置、去州府里程、山川、河流、城邑、名胜、古迹及历代大事。
凡垦田、监牧地、水利设施、工矿盐政、军事设施、病马配备、重要关亭寨障,无不叙及。
所记开元、元和户数、乡数、贡物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有关自然、经济地理记载,可采甚多。
叙述沿革,往往直源《尚书"禹贡》。
于南北朝政区及治所变迁,尤为可观。
宋以后地图、目录并佚,缺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共六卷,故今本三十四卷,其中卷十八、二十五又各存半卷。
书初刊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