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9

合集下载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引言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无规则而快速地收缩。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介绍心房颤动的基本知识、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心房颤动的认识定义心房颤动是指心房电活动的不规则和快速导致心房无法有效收缩,出现心房收缩无力和房室传导障碍的一种心律失常。

发病机制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复杂多变,包括电生理异常、心肌重构和自主神经调节失常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机制是心房肌纤维化和电生理离散化的改变,导致心房电传导速度加快和不规则性增加。

分类根据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可将其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少于7天,自行终止)和持续性心房颤动(发作持续7天以上,需要干预才能终止)两种类型。

心房颤动的诊断临床表现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心绞痛等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只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中发现。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房颤动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为心房波无规则、心室波间期不规则和心室率不一致。

其他辅助检查除了心电图检查,还可以通过Holter监测、运动试验、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心房颤动,并评估其严重程度和相关并发症。

心房颤动的治疗控制心室率控制心室率是治疗心房颤动的第一步,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和临床症状轻微的患者。

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洋地黄类药物。

此外,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

恢复窦性心律对于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患者,可以考虑恢复窦性心律。

该方法包括药物复律和直流电复律两种途径。

药物复律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且发作持续时间短暂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胺碘酮和普罗帕酮等。

直流电复律是通过给予电击来终止心房颤动,适用于药物复律无效或行不通的患者。

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存在左心房功能下降和血液淤滞的风险,易发生栓塞并发症。

因此,对于有栓塞风险的患者,应考虑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生活质量是衡量个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来说,生活质量的 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心房颤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症状与生活质量
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 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从而降低生活质量。
心理负担与生活质量
心房颤动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管理,这会给患者 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如焦虑、抑郁等,从而进一步降低生 活质量。
心房颤动的认识和治疗建 议
2023-10-26
目录
• 心房颤动概述 • 心房颤动的诊断 • 心房颤动的治疗建议 • 预防和治疗后的管理 • 心房颤动与生活质量 • 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及预防
01
心房颤动概述
心房颤动的定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房肌肉纤维化,导致 心房收缩功能下降,心率不规则。
抗心律失常药物
转复窦性心律,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普鲁卡因 胺等。
非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可根治疾病,适用于症状明显
、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
心脏起搏器
对于有症状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 者,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
外科手术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 外科手术治疗,如肺静脉隔离、左 心耳闭合等。
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及预防
总结词
心房颤动可能伴随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预防措施包 括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和使用血管保护剂。
详细描述
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容易淤积在心房 内,导致血栓形成并脱落。如果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就 会导致心肌梗死。为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医生 会建议心房颤动患者控制心室率、进行抗凝治疗和使用 血管保护剂。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和脱落的风 险,从而降低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建议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心房颤动的病因与机制•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评估•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管理与随访•心房颤动认识与治疗的未来展望01引言房颤的定义与特征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颤动波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且节律不规则。

房颤的主要特征心房颤动波的频率和节律不规则,心室率加快且心脏收缩功能减弱。

全球范围内,房颤的患病率约为1%~2%,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在我国,房颤的患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且中青年患者比例逐渐增加。

房颤的全球与国内现状对机体影响房颤可导致心悸、眩晕、胸部不适等临床症状,以及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对社会影响房颤可增加医疗资源负担,包括药物治疗、住院治疗等,对社会造成一定压力。

房颤对机体及社会的影响02心房颤动的病因与机制1房颤的病因与影响因素23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心脏病变、高血压、糖尿病等。

患者因素如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等,这些疾病的存在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

疾病相关因素肥胖、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以及身体活动情况等,也可能对房颤的发生产生影响。

其他因素房颤的发病机制折返机制是房颤持续存在的基本机制,指心脏组织中某一区域的电活动通过某一途径折回到该区域,形成不断循环的折返环路,导致心房颤动。

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中的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可导致房颤的发作和持续,而迷走神经系统的兴奋有助于终止房颤。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房颤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基因突变与房颤的发病有关。

03房颤对心功能的影响房颤可导致心功能不全,使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房颤病程及特点01房颤的自然病程房颤可以自行终止,但多数情况下会持续存在,并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与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与治疗建议
AF通常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三种类型,阵发性AF指发作时间在7天以内 ,可自行终止;持续性AF指发作时间超过7天,需药物或电复律才能终止;永久 性AF指持续发作时间超过1年,需长期使用药物或电复律治疗。
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危害
AF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心慌、气短、乏力、头晕等,严重 时可出现心力衰竭、脑卒中、晕厥等。
2023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与治 疗建议
contents
目录
• 心房颤动概述 •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评估 • 当前心房颤动的认识与治疗现状 • 心房颤动治疗的新技术与新发展 • 心房颤动患者的教育与心理干预 • 心房颤动患者的随访与管理
01
心房颤动概述
心房颤动的定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肌细胞 在不应期产生异常激动,导致心房肌细胞间的传导速度减慢,进而引起心室率加 快、心律不规律。
心脏复律器
当心房颤动发作时,可自 动放电刺激心脏恢复正常 心律。
导管消融技术
通过导管将能量传输到病 变部位,消除心律失常病 灶,达到治疗目的。
05
心房颤动患者的教育与心理干预
心房颤动患者的健康教育
了解心房颤动的常见诱因
心房颤动常常由某些特定诱因引发,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感 染等,患者应了解这些诱因并尽量避免。
心房颤动与其他心脏疾病的鉴别
与窦性心律失常的鉴别
心房颤动与窦性心律失常是两种不同的心律失常,需要对其进行 鉴别。
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心房颤动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症状相似,但病因和处理方法不同 ,需要对其进行鉴别。
与室性心律失常的鉴别
心房颤动与室性心律失常虽然都属于心律失常,但发生机制和处 理方法不同,需要对其进行鉴别。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课件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课件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
1
AF患者通常表现为心悸、气促、乏力、头晕等 不适症状。
2
AF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影响全身组织器 官的血液供应,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脑 卒中等严重后果。
3
AF常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并存,如高血压、冠心 病、糖尿病等,其临床表现及对机体的影响更 为复杂。
02
心房颤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THANKS
心房扩大、心房纤维化和炎症等病理改变,也是 导致房颤的重要因素。
房颤与高血压的关系
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房颤
高血压可导致左心房扩大,增加了房颤的发生风险。
高血压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比非高血压患者高2-3倍。
控制血压有助于预防房颤
积极控制血压,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房颤的发生。
03
AF通常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三种类型,其中阵发性 AF最为常见,约占所有AF病例的70%。
心房颤动的分类
按照持续时间
阵发性AF(小于7天)、持续性AF(持续7天以上,小于1年)和永久性AF( 持续1年以上)。
按照发作频率
偶发性AF(每年小于1次)、频发性AF(每年大于等于1次)和长期持续性AF (持续时间大于等于3个月,患者有意愿治疗)。
新型治疗手段研发
研发新型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提高心 房颤动的治疗效果。
临床试验与科研设计
临床试验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评估各种预防 策略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科研设计
采用随机对照、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等科研设计 方法,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 ,推动心房颤动领域的快速发展。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体格检查
医生需要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心律 、心脏听诊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以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
心房颤动的特殊评估手段
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可显示心房结构异常、心脏功能下降等情况,有助于评 估心房颤动的严重程度。
CT和MRI检查
对于病因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于结构性心脏 病的诊断。
折返机制
心房内某些部位出现异常电活动,形成折返环路,导致心房颤动发作。
神经机制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心房颤动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炎症机制
心房颤动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如白介素、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的释放。
03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评估
心房颤动的诊断标准
典型的临床表现
01
心房颤动患者通常有心悸、头晕、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严重者
AF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同时长期反复发作还会 引起贫血、心力衰竭、心肌病等疾病。
02
心房颤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房颤动的病因
心脏结构异常
如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 等。
心脏外疾病
如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 等。
家族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 基因突变有关。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
可出现心力衰竭、脑卒中等。
常规心电图检查
02
心电图可发现心房颤动的特征性波形,如P波消失,代之以小
而不规则的f波,一般心率在100~160次/分。
动态心电图监测
03
对于常规心电图未能发现心房颤动的患者,可进行动态心电图
监测以明确诊断。
心房颤动的一般评估
病史采集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心悸、头晕 等临床表现以及可能的诱因。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节律控制
目标是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常用的药物有胺碘酮、决奈达隆等。
手术治疗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行消融,以消除异常电生理灶,是治 疗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外科手术
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心房重建或肺静 脉隔离等。
其他治疗方法
心脏起搏治疗
对于心动过缓的患者,可以使用心脏起搏器来提高心率,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
长期康复
患者需长期坚持康复计划,定期 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调整康复 方案。
自我管理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复发。
心理调适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减轻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控制心房颤动的症状和减少发作。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心率和心律,以及时发现心房颤动的症状,为治疗提供依据。
与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形态与时限多正常,可见逆 行P波,但P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与室性期前收缩鉴别
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发生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与正 常QRS波方向相反,但P波正常。
03
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
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形成血栓,抗凝药物的使用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和并发症的发 生。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预防感染
加强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心房颤动 的诱因。
及时就医
如有疑似心房颤动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确 诊和治疗。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一、概述(一)定义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心悸、胸闷和运动耐量下降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有一些心室率不快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原因做心电图时发现。

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短绌。

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图1)。

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并伴有快速或缓慢心室率,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

血栓脱落可致卒中及体循环栓塞,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二)分类根据心房颤动的表现、持续时间、终止方式将心房颤动分为5类,见表1。

(三)流行病学我国心房颤动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74%,<6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 0.43%和0.44%,≥6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83%和1.92%。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许多疾病可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并增加心房颤动并发症。

目前已明确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肥胖、吸烟、酗酒,与心房颤动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瓣膜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病、甲状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

(二)电生理机制可能与心房颤动有关的电生理机制有局灶激动、多子波折返和转子等。

(三)病理生理机制1. 心房重构: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3. 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4. 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诊断根据症状特点、体格检查、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可明确心房颤动的诊断。

1. 症状:2. 体征:心房颤动最重要的体征是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

检查时可见脉短绌。

3. 心电图:心房颤动的确诊必须有心电图证据,其特点为: 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频率不等的f波,RR间期绝对不整。

(二)鉴别诊断1. 心房颤动应与其他不规则的心律失常鉴别,如频发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伴有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课件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课件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课件xx年xx月xx日•心房颤动概述•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评估•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目•预防与日常保健•心房颤动患者的教育和管理录01心房颤动概述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指心房肌细胞因电生理异常而发生快速、不规则的颤动,进而引起心跳加速、心悸、胸闷等症状。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心房颤动定义1心房颤动类型与病因23发作时间短暂,一般少于24小时,多由情绪激动、劳累、感染等诱因引起。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间超过24小时,多由心脏疾病引起,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

持续性心房颤动发作时间持续较长,难以自行终止,多见于老年人和患有慢性心脏疾病的人群。

永久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一般会超过100次/分。

心跳加速心悸、胸闷眩晕、晕厥其他症状患者可感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晕厥等症状。

心房颤动患者还可能出现多汗、烦躁不安、乏力等症状。

02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评估03辅助检查心电图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同时超声心动图、CT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诊断方法01症状观察心房颤动患者通常会出现心率加快、心悸、气促等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

02体检发现在体检时,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和触诊等手段发现心房颤动的迹象。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需要评估患者的栓塞风险。

血栓栓塞风险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脏衰竭,医生需要评估患者发生心脏衰竭的风险。

心脏衰竭风险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心房颤动,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高血压风险。

高血压风险风险评估诊断流程详细检查对于初步诊断为心房颤动的患者,医生需要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等检查。

确诊和治疗在详细检查的基础上,医生可以确诊患者是否患有心房颤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初步诊断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检发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建议

详细描述
导管消融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消融技术破坏引 起心房颤动的异常电活动,从而根治心房颤 动。该治疗方法适用于症状较轻、发作不频 繁的患者。
外科手术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外科手术治疗是另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对 心脏进行修复和改造。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重、发作频繁的患者,尤 其是对于因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心房颤动。手术治疗 包括肺静脉隔离、左心房消融等。
动。
体检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检,包括听 诊心音,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心房颤动的常用方 法。在发作时,心电图可显示P 波消失,出现形态、振幅、节律
都不规则的f波。
心房颤动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
血栓风险评估
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 性别、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疾病认知
向患者详细解释心房颤动的病 因、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 法及预防措施,让患者对疾病
有全面的认识。
心理疏导
心房颤动可能导致患者心理压力过 大,医生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 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健康宣教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患 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重视, 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
患者监测: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THANKS
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影响
症状
心悸、气短、头晕、胸闷、乏力等,严重者可出现黑曚、晕 厥等症状。
影响
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且容易导致心力 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01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方法与标准
病史收集
患者通常会出现心悸、气短、头 晕等症状,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 史,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房颤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
预防
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等,有助 于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特殊人群的关注与处理
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较高,应注意关注其症状及病情变化 ,避免发生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孕妇
孕妇如发生心房颤动,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母婴安全 。
运动员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心率及心律变化,避免因运动 诱发心房颤动。
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监测病情变化
02
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心率、心律及心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异常
情况并就医。
规范治疗
0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遵循医嘱规范使用药物,并
注意定期复查。
患者筛查与预防
筛查
对于有易患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应定 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房颤动。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心房颤动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其对 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监测
教授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监测,包括心率、心律等 ,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支持系统
建立患者支持系统,包括组织病友交流会、提供 心理支持等,以增强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AF分为阵发性AF、持续性AF和永久性AF三种类型,其中阵发性AF最为常见。
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危害
AF的症状包括心悸、气促、乏力、头晕等,但部 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01
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03
02
AF的危害包括
04
引发心力衰竭
影响生活质量
05
06
增加死亡风险
心房颤动的分类与病因
• AF的分类 • 阵发性AF:持续时间≤7天,一般小于48小时,可自行终止。 • 持续性AF:持续时间>7天,一般不能自行终止,需要药物或电复律干预。 • 永久性AF:持续时间>1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长期使用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 • AF的病因包括 • 心脏结构异常:如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 心脏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 特发性AF:无明显诱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1]。

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1]。

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

因此,加强对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自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制订《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以来的5年间,有关房颤的发病机制认识得到了空前的升华,尤其是对源于大静脉及心房内某些特殊组织的异位兴奋灶触发房颤的机制,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证实。

在临床治疗学上,众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结果,已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文献;尤其是经导管消融的研究进展,更是房颤治疗学的亮点,它刷新了治疗策略,变革了人们对房颤的治疗观,为房颤治疗学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工作组在2001年版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近5年来的相关进展,制订了新的“认识与建议”,其内容涉及背景知识;房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与评价;房颤的治疗;急性房颤的治疗;围手术期房颤处理等方面。

心房颤动的定义和分类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因此,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特2点[2]。

房颤的分类繁简不一, 迄今尚无普遍满意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使各研究之间可比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颤研究的交流和发展。

鉴于此,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工作组(WGA-ESC)和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建议采用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initial event)、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表1)。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PPT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PPT

THANKS
导管消融治疗
总结词
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根治心房颤动的手段,通过将导管插入心脏,对心房 进行消融,以消除心房颤动的根源。
详细描述
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通过将导管插入心脏,对心房进行消融, 以消除心房颤动的根源。该方法适用于症状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 以有效地根治心房颤动。
外科手术治疗
这种病症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并增加中风和其他严重并 发症的风险。
心房颤动的类型与病因
初发性心房颤动:指首次发作的心房颤动,通常 持续时间较短。
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通常少于7天,可 自行停止或通过治疗干预停止。
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7天,但不到1年, 通常需要治疗干预以维持正常心律。
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1年,患 者通常有心脏结构异常或其他疾病。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心室充盈不完全,心输出量减少,可能导致心力 衰竭。
04
心房颤动的治疗建议
抗凝治疗
总结词
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重要手段,通过口服抗 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液凝固的风险。
详细描述
在心房颤动时,心脏心房内血液淤积,容易形成血栓。抗凝 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降低血液凝固的风险,从 而预防血栓的形成和栓塞。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 伐沙班等。
心房颤动的分子机制
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心房颤动可能与炎症有关。例如,慢性炎症可能 导致心房肌细胞的改变,从而引发心房颤动。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的一 种状态。在心房颤动患者中,氧化应激可能导致心房肌细胞 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心房颤动与心脏重构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与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与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与治疗建议•心房颤动的基本认识•心房颤动的症状与诊断•心房颤动的治疗建议目•心房颤动的未来研究方向录心房颤动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肌细胞无序、快速的电活动,导致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分类根据发作时间和病程,心房颤动可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小于7天,能自行终止)、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大于7天,通常需要药物或电复律终止)和永久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大于1年,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放弃恢复窦性心律)。

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病率显著增加,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发病率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瓣膜病、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都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并发症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概况心房颤动的危害与影响•症状:心房颤动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

•社会经济负担:心房颤动患者的医疗支出和生活成本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同时,患者的劳动能力下降,导致社会生产力降低。

•因此,对于心房颤动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心房颤动危害的关键。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生应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心悸乏力、疲劳呼吸困难头晕、晕厥心房颤动的常见症状01020304患者自觉心跳不规则或心跳加快,是心房颤动的常见症状之一。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患者常感到乏力、易疲劳。

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脏输出血量减少,使患者在运动或休息时感到呼吸困难。

房颤患者可能因为心脏排血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晕厥。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其特点为心脏上腔的快速而不规则收缩,以及心房振动而非正常的收缩。

以下是关于心房颤动的当前认识和治疗建议:
1. 诊断和评估:心房颤动的诊断通常由心电图检查进行,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

其他评估工具可能包括心脏超声波(超声检查)等。

2. 危险因素管理:治疗心房颤动的第一步是管理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

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改善心房颤动的预后。

3. 根本治疗策略: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目标是恢复正常的心律或控制心率。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 心律控制药物:某些药物可以恢复正常心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

这些药物可能具有较高的风险和副作用,因此
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 心率控制药物: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率,并减少心脏的负担。

4. 心房颤动的复律:对于一些可逆的心房颤动,可以采取
一些方法来尝试恢复正常的心律。

例如,电击(电复律)
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低能量的电流来重设心脏的节律。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心房颤动的类型和持续时间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

在制定具体治疗方案之前,建议咨询心脏专科医生或
心律失常专家以获取针对自身情况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的临床评估
• 关于房颤的筛查、监测和诊断,新版本认为,对于>65岁的患者,应 通过心电图或触诊脉搏(对脉搏不规律的患者随后进行心电图检查) 的方法筛查房颤;对于TIA或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至少72 h连 续的动态心电图检测(Ⅰ,B)
• 建议对于脑卒中患者行长程无创心电监测或植入心电事件记录仪以发 现无症状性房颤(Ⅱa,B)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节律控制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衰合并LVEF低的患者,可使用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预防新发房颤 (Ⅱa,A) 高血压,尤其是伴有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可使用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 预防新发房颤(Ⅱa,B) 接受电复律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复发的房颤患者,可预防性应用 ACEI/ARB治疗(Ⅱb,B)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节律控制
药物复律 • 无缺血性或结构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推荐氟卡尼(Ⅰ,A)、普罗
帕酮(Ⅰ,A)和伊布利特(Ⅱa,B);经选定的近期发作的房颤且 无明显结构性或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经安全性评价后,可考虑单次 口服氟卡尼或普罗帕酮("口袋药"方法)用于患者自我复律(Ⅱa,B) • 缺血性和/或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推荐胺碘酮作为房颤的复律药物 (Ⅰ,A)。维纳卡兰可用于伴有轻度心衰(心功能Ⅰ级或Ⅱ级)、 冠心病、左心室肥厚房颤患者的转律(Ⅱb,B) • Ⅲ类推荐包括:①地高辛和索他洛尔用于药物复律(证据级别A); ②院外应用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进行药物复律(证据级别 B);③多非利特在院外使用(证据级别B)
选氟卡尼、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或决奈达隆(Ⅰ,A); • 预防无心衰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性房颤的复发,可选决奈达隆
(Ⅰ,A);预防心衰患者的症状性房颤的复发,可选胺碘酮(Ⅰ,B) • 在预防房颤复发方面,胺碘酮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更为有效,但是其
心外不良反应更常见且随时间而增加。因此,应首先考虑其他抗心律 失常药物
≥2的男性或≥3的女性房颤患者应长期接受抗凝治疗(I,A) • 一般情况下,对于依从性比较好的CHA2DS2-VASc评分为1的男性和为2
的女性房颤患者也应接受抗凝治疗(Ⅱa,B) • 抗凝治疗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出血和血栓具有很多相同的危险因素,
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高,这些患者接受抗 凝治疗的临床净获益可能更大。因此,不应将HAS-BLED评分增高视为 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只要患者具备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仍需抗凝
常药物之前或之后均可考虑行导管消融,但须慎重权衡导管消融风险 及疗效(Ⅱa,B) • 伴有快慢综合征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可为合理治疗选择(Ⅱa,B) • 症状性、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无论之前是否接受过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权衡药物与导管消融风险及疗效后,均可行导管消融(Ⅱb,C) • 一些无症状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权衡导管消融风险及疗效后, 均可行导管消融(Ⅱb,C)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节律控制
导管消融 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若经至少一种Ⅰ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后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可行导管消融(Ⅰ,A)
哪些患者可选择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呢?包括以下情况: 反复发作、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Ⅰ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之 前,导管消融可作为一线治疗(Ⅱa,B) 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之前,权衡药物与导 管消融风险及疗效后,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Ⅱa,C) 对于职业运动员,考虑到药物治疗对运动水平的影响,导管消融可以作 为一线治疗(Ⅱa,C)
• 当计划早期房颤复律时,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排除心脏 内血栓(Ⅰ,B),TEE常用于指导房颤复律和射频消融治疗,还可发 现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 对于存在脑缺血或卒中征象的房颤患者,行脑部CT或MRI检查,以检 出脑卒中、指导急诊和长期抗凝治疗的决策(Ⅱa,C)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对于心室率快速、症状明显,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同时节律控制策 略又不适合的患者可行房室结消融联合永久性起搏器植入以控制心室 率(Ⅱa,B)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节律控制
• 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具体措 施包括心脏复律、抗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和/或射频消融治疗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抗栓药物选择 • 在抗凝药物选择中,若无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使用禁忌,可
首选NOAC,也可选择华法林(I,A) • 不推荐单独的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Ⅲ,A)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 • 术前已服用治疗剂量的华法林或NOAC,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毋需中
断抗凝(Ⅰ,A) • 消融术中给予普通肝素抗凝时,应调整肝素用量以维持活化凝血时间
(ACT)250~350 s(Ⅰ,B) • 射频消融术后推荐华法林或NOAC抗凝治疗至少2个月(Ⅰ,C) • 2个月后是否继续抗凝,取决于患者的脑卒中风险(Ⅰ,C) • 术前未进行系统抗凝或术前中断华法林或NOAC抗凝治疗者,应于术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 NOAC:半衰期较短,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性与药物的 依从性密切相关。对于已接受NOAC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及时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 华法林始用剂量2.0~3.0 mg/d,2~4 d起效,多数患者在5~7 d达治疗高 峰
• INR在2.0~3.0范围内时华法林剂量不变,如超出范围则应调整华法林 原服用剂量的10%~15%;若以往INR一直很稳定,偶尔出现INR增高的 情况,若不超过3.5,可暂时不调整剂量,2 d后复查INR;在抗凝过度 (INR>4.0)但不伴有出血的情况下,可停止给药1次或数次,一般在 停用华法林3 d后INR会下降至治疗范围
房颤的临床评估
• 2014欧洲心律协会(EHRA)心房颤动的症状分类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临床评估
• 所有房颤患者初始评估时,均应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 来评估心脏结构、心房大小、左心室收缩功能、是否有附壁血栓等,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Ⅰ,C)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复律后窦律的维持
节律控制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节律控制
抗心律失常药物 • 预防左心室功能正常且无病理性左心室肥厚的症状性房颤的复发,可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节律控制
电复律 电复律可用于: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Ⅰ,B);②有症状的 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Ⅰ,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 室率的房颤患者(Ⅰ,C) 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 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Ⅱa,B)
• 对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尽管已加强管理,如果TTR 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或患者倾向于服用NOAC,在没有禁忌证的情 况下(如机械瓣)可改用NOAC(Ⅱb,A)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心室率控制
• 房颤心室率控制包括急性心室率控制和长期心室率控制。房颤患者的 最佳心室率控制目标值尚不明确,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合并症、心功 能状态等情况个体化地确定。宽松心室率控制(静息心率<110次/min) 可作为心室率控制的初始心率目标(Ⅱa,B)
• 华法林:接受华法林治疗时,目标INR为2.0~3.0,目前尚无证据显示 国人需采用较低的INR目标值
• 建议尽可能使INR在2.0~3.0的时间(TTR)维持在较高水平(Ⅰ,A)。 TTR<65%、或6个月内有2次INR>5.0或有1次INR>8.0、或6个月内有2次 INR<1.5,均为INR不稳定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节律控制
除此之外,存在下面的情况也可选择导管消融: • 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无效或不能耐受
者,导管消融可作为合理选择(Ⅱa,B) • 伴有心衰、肥厚型心肌病、年龄>75岁的房颤患者,在应用抗心律失
后止血后3~5 h启动抗凝治疗(Ⅱa,C) • 消融术前未正规抗凝的房颤患者,术后如果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需
在起始治疗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进行桥接(Ⅰ,C)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经皮左心耳封堵 建议与2015版本基本相同,对于CHA2DS2-VASC评分≥2的非瓣膜性房颤患 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①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②长期规范抗凝 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③HAS-BLED评分≥3,可行经皮左心 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Ⅱ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