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抑郁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脑卒中病人智谋在疾病不确定感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脑卒中病人智谋在疾病不确定感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脑卒中病人智谋在疾病不确定感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韩紫慧;霍瑞娣
【期刊名称】《循证护理》
【年(卷),期】2024(10)9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智谋在疾病不确定感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为卒中后抑郁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于2021年1月—2023年3月采用智谋量表、疾病不确定感成人量表和简版老年抑郁量表对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的13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调查。

结果:脑卒中病人智谋、疾病不确定感、抑郁得分分别为
(75.30±13.40)分、(72.30±14.98)分、(2.33±0.69)分;智谋与疾病不确定感、抑郁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3,-0.597,均P<0.05);疾病不确定感与抑郁呈正相关
(r=0.612,P<0.05);智谋在疾病不确定感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74,占总效应的29.7%。

结论:脑卒中病人智谋在疾病不确定感与抑郁间存在中介效应,护理管理者应及时评估脑卒中病人智谋水平,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缓解其疾病不确定感和抑郁水平。

【总页数】4页(P1661-1664)
【作者】韩紫慧;霍瑞娣
【作者单位】东海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疾病认知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2.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在疾病不确定感与益处发现间的中介效应
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社会支持在疾病不确定感和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
4.希望水平在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照顾者准备度间的中介效应
5.家庭功能在初发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病耻感与不良情绪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患者伴发焦虑和抑郁性障碍的临床研究

脑卒中患者伴发焦虑和抑郁性障碍的临床研究

脑卒 中患 者伴 发 焦 虑 和抑 郁 性 障碍 的临床 研 究
关键词 李 先 锋 502 30 2广 西 南 宁 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 神 经 科
资 料 与方 法
脑卒 中
焦虑
抑 郁
H M 1 A A(4项 ) 分 >1 评 4分 , 者具 有 焦 患
虑障碍 ; A H MD(7项 ) 分 >1 者 确 1 评 7分 定具 有抑郁障碍。 治疗 包括 3个 方面 : ①脑卒 中常规 治
2 5m ( 日3次 ) . g 每 。失眠 者晚上 服 阿普
法: 用汉密 尔顿焦虑量表( A H MA) 和抑郁 量表 ( A H MD) 评估 10例 脑卒 中病人 , 6 对
唑仑 片 08 g或 地西 泮 5 g .m m 。③抗 抑 郁 治疗 : 约翰 草提 取 物 1片/ , 日 3 圣 次 每 次, 伴焦虑症状者加用小剂量苯 二氮革类
治 疗 方法 : 状 神 经 节 阻滞 每 日 1 星
次 , 右交替进行 , 左 而枕 大神经 阻滞 每 日
1次 ,5天 为 1 疗 程 。 1 个
失眠 指 入 睡 困难 或 持 续 睡 眠 障 碍 ( 易醒 、 醒 和再 入 睡 困难 ) 致 睡眠 时 早 导
枕部神经阻滞 可使 颅外 头皮 部分 的
对垂体激 素 的分泌 也 可 产生 明显影 响。 而失眠多是 由于 中枢神经系统 , 特别是脑
询问病人 是否做过后颅骨 的手术 , 过此 做
类手术 的病人 易发生全脊髓麻醉 。

中枢神经受 内外环境 变化 刺激后 诱发 的
功能失常的一种临床表现 。因此 , 活动 脑 功能 , 调节 自主神经 中枢应是 治疗 失眠最 基本最积极 的方法 。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除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心理症状外,抑郁症还伴随着一系列身体症状。

本文将就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睡眠障碍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等。

研究发现,这与抑郁症患者大脑内睡眠调节系统的紊乱有关。

脑干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在睡眠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元活动存在异常,导致睡眠障碍。

二、食欲改变抑郁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食欲改变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等。

研究证实,这与患者脑内与食欲调控相关的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例如,血浆中5-羟色胺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相关的食欲改变密切相关。

三、疲劳与体力衰竭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疲劳、乏力,伴随着体力衰竭的感觉。

研究发现,这与患者体内的一些生物标志物异常有关。

例如,抑郁症患者血液中嗜铬细胞素A(neuropeptide Y,简称NPY)的水平较高,而该物质与疲劳感和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四、心脏症状抑郁症与心脏症状的关联备受关注,患者常常出现心慌、胸闷、心率加快等症状。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应激激素分泌和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发生改变,导致心脏症状的出现。

同时,心脏症状又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五、免疫系统异常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

患者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抗炎能力下降,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

这可能与患者体内炎症介质的分泌增加有关,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此外,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细胞调节功能也受到损害,使得身体更加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与生理机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与体力衰竭、心脏症状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等身体症状,这些症状与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改变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

心理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疗效分析

心理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疗效分析

心理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状况的影响。

方法对88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和相关护理,其中44例在治疗脑梗塞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称对照组;另外44例针对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状况附加专业心理护理干预,称为观察组。

观察护理后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状态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脑梗塞患者sas、sds评分降低幅度显著,并且治疗后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纠正脑梗塞患者各期产生的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促进病情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梗塞;焦虑;抑郁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9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68-02脑梗死是常见的突发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可因各种诱因突然引发脑血管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大脑正常功能,导致各种后遗症体征。

此病发生突然,极易因抢救不及时而发生死亡。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改善,脑梗死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可是各种语言、肢体等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心理以及生理双重负担[1]。

焦虑和抑郁负面情绪容易滋生于脑梗死各期,影响病情以及神经功能恢复,因此合理心理疏导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状况的影响,现做出以下分析。

1资料与方式11一般资料88例脑梗塞患者于2011年10月——2012年10入住本院神经内科,诱发原因包括血压过高,饮酒过度、运动剧烈以及情绪波动等因素,均经影像学检查等诊断方法确诊,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神志处于清醒状态,其中男76例,女32例,患者体重为45-82kg,平均为5837kg,年龄35-75岁,平均(5214±231)岁,病程05-15天,平均235天。

患者文化程度高中以下者65例,其余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

患者既往精神正常,将患者按一般护理(44例)和心理护理干预(44例)随机分组,2组患者各方面资料等均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脑卒中后抑郁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脑卒中后抑郁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2020年12月护理学报December,2020第27卷第23期Journal of Nursing(China)Vol.27No.23【循证护理】脑卒中后抑郁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谭静1,韩江全2,胡春婷3,廉民学4,罗红波2,李妍5,刘宁1(1.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广东珠海519041;2.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神经内科,广东珠海519100; 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陕西西安710004;4.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61;5.英国国王学院南丁格尔护理学院,英国伦敦WC2R2LS)[摘要]目的检索并获取脑卒中后抑郁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管理者及患者进行脑卒中后抑郁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UpToDat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key、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中国知网、BMJ、最佳实践信息册、PubMed、美国指南网、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库、Sciencedirect、中国指南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7月涉及到脑卒中后抑郁管理的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及系统评价,纳入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提取。

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包括3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6篇系统评价、6篇证据总结。

最终从5个方面总结出24条最佳证据。

结论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以为护理工作人员提供循证证据。

通过应用最佳证据,以更系统、科学的方法管理脑卒中后抑郁,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脑卒中后抑郁;循证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20.23.042Best Evidence Summary for Manage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TAN Jing1,HAN Jiang-quan2,HU Chun-ting3,LIAN Min-xue4,LUO Hong-bo2,LI Yan5,LIU Ning1(1.Zhuhai Campus,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huhai519041,China;2.Dept.of Neurology,the Fifth Affiliated(Zhuhai)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huhai519100,China;3.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04, China;4.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5.Nightingale School of Nursing,King’s College,London WC2R2LS,England)Abstract:Objective To select and obtain the best evid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edical staffs to manage post-stroke depression.Methods We conducted research in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linical Excellence(NICE),UpToDat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key,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BMJ,Best Practice Information Sheet(BPIS),PubMed,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Embase,Wanfang database, Science direct,Chinese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and 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Construction from the inception until July2019 involving guidelines,expert consensus,evidence summaries and systematic review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management.The quality evaluation and evidence extraction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s were conducted by two researchers.Results A total of17 articles were selected,including3guidelines,2expert consensus,6systematic evaluations and6evidence summaries.Finally,24 pieces of best evidence were summarized from5aspects.Conclusion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best evid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provided evidence-based evidence for nursing staff.The best evidence is helpful to manage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in a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way.Key words:stroke;depression;post-stroke depression;evidence-based nursing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减退等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1]。

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后发生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后发生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2 2 2 2.
[ ] 陈孝平. 2 七年制外科 学[ ] 北京: 民卫生 出 社,02 10 . M . 人 版 20 : 0 0 [ ] 赵辩. 3 临床皮肤病学 [ . 3版. M] 第 南京: 江苏科 学技术 出版社 ,0 1 20 :
3 48 —3 9 4 .
[ ] 赵 兆 兰 , 志 清 , 小 华 , . 年 住 院 患 者 营 养 状 况 调 查 分 析 [ ] 实 4 庄 陈 等 老 J. 用 老 年 医学 ,0 0 2 ( ) 5 5—5 7 2 1 ,4 6 :0 0. [ ] F o r l oaoai . orntt nl t u namiinpeit po 5 odTi lb r o P o u io a s tso d  ̄o r cs or aC l tn ri a d
率 随 之 上 升 , 其 是 长期 卧床 患 者 , 养 不 良发 生 率 高 达 7 .3 【 。 有 研 尤 营 27% 4 】 究证实 , 营养不 良是影响脑卒 中预后不 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J 同时营养不 良 ,
也是脑卒 中后感染等并发 症的促 发 因素 , 影响患 者神经 功能和生 活能力 是
的重 要 原 因之 一 j 。故 积 极 治 疗 脑 梗塞 的 同时 , 积极 治疗 贫 血 , 早 进 行 亦 尽
营养支持治疗 , 纠正低蛋 白血症 , 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 调查 中发现 ,9例急性腔隙性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 中 , 7 长期规则服用 降压药者仅 2 ( 5 ;7例急性 脑梗塞合并 感染且 合并 高血压 患者 8例 占3 %) 5 中, 长期规则服用降压药者仅 1 例 (占 1 %) 没有 长期 、 1 9 , 正规 、 有效 的抗高 血压治疗 , 脑 卒 中的发 病 产生 促进 作 用 , 对 故应 做 好脑 梗 塞 的一 级 预防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可导致大脑出现坏死性损害,使得病人在身体上和认知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障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对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1. 认知障碍和抑郁的定义认知障碍是指正常人的生理或病理因素导致的智力发展缺乏、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速度缓慢、判断能力减弱等症状的总称。

而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

两者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共同出现。

一些相关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是相互联系的。

研究人员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较容易出现认知障碍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抑郁症状使得大脑难以得到足够的养分和足够的运动。

而认知障碍的患者则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这可能是由于认知障碍的表现使得患者感到自卑和无能,并且社交能力的降低进一步使得患者产生负担,形成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损害。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的出现。

其中最常见的因素是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医学病史等。

年龄是促成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记忆能力、固定化思维和灵活性逊于年轻人。

因此,在血管疾病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特别关注。

性别方面,研究发现,女性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

文化背景是决定人们思维和心理特点的重要因素。

在文化上,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数据,可以发现不同民族的患病率表现风格的区别。

医学病史包括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认知障碍和抑郁的发生程度。

医学病史要详细掌握患者的病史及病情诊疗,制定治疗方案,降低出现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机率。

在预防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方面,首先应该监测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早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状,并对症治疗。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而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及抑郁等心理症状也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占据了全球各类卒中的约80%,为国内造成致残的主要原因。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的相关性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两者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研究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的相关性,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是两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认知障碍和抑郁的发生机制,我们希望为脑卒中后患者提供更科学的康复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也旨在为医学界对于脑卒中后并发症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之间的关联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的相关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的相关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者中有相当比例会出现认知障碍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抑郁也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抑郁症状的出现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还会对康复起到阻碍作用。

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患者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达30%以上,而且抑郁与认知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脑梗死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要点研究

脑梗死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要点研究

脑梗死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要点研究发布时间:2022-10-18T00:48:50.86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3期作者:[导读] 目的:针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接诊的46例脑梗死后抑郁症病患,以随机分组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与研究。

摘要:目的:针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接诊的46例脑梗死后抑郁症病患,以随机分组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与研究。

其中一组为A组,为病患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另一组为B组,为病患加入常规护理之外的心理护理。

结果:在无其他客观因素干扰时,B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数据均优于A组患者。

结论:通过对两组实验病例的观察调研报告可知,对于脑梗死后抑郁症病患的护理中加入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病患的抑郁焦虑心理健康,具备临床护理应用价值,方法有效,可以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后抑郁症;心理护理;心理健康;效果分析对于脑梗死后抑郁症病患心理的护理也越发地不可忽视。

及时有效改善脑梗死后抑郁症病患的心理健康,对于病患的生理心理都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与护理效果[1]。

以下则是我院所展开的关于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护理临床护理效果影响研究,分析了心理护理在此类病患护理中所取得的实际作用,详细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本院神经内科近一年(2021.01-2022.01)入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后抑郁症病患46例,将这46名病患分为两组。

纳入标准:①病患认知正常,可进行自主交流。

②无其他重症疾病或在疾病治疗禁忌期。

③病患及家属均已知晓并同意实验进行。

在本次研究中,为保障推进研究进展,提升研究成效,我院医护人员指出了需要以分组对比的方法来展开本次研究工作,其中A组(常规)23例患者,B组(实验)23例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2]。

两组病患分别为:A组:共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分布40-75岁,均龄(55.42±8.56)岁;B组:共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分布41-74岁,均龄(55.29±8.75)岁。

卒中后抑郁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卒中后抑郁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卒中后抑郁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江秋虹,周兰兰(安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安徽合肥 230032)摘要: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在发病机制探讨上,卒中后抑郁在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发生一直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文章综述了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其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神经生物学;综述A revi ew of study on neurobi ologi cal mechan is m of post2stroke depressi onJ I A NG Q iu2hong,Z HOU Lan2lan(D epart m ent of Phar m acology,A nhui M edical U niversity,Hefei230032)Abstract:Post2str oke dep ressi on is a common medical illness a mong medical comp licati ons after str oke.I 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 mber of studies conducted in hu man str oke patients and in experi m ental ani m al models have identified whether the areas of neur obi ol ogical inter2 est have made i m portant contributi ons t o the mechanis m s of post2str oke dep ressi on.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e merging insights which may be relevant t o p r oviding directi ons f or the devel opment of novel research strategies on the mechanis m s of post2str oke dep ressi on. Key words:post2str oke dep ressi on;neur obi ol ogy;revie w 卒中后抑郁(post2str oke dep ressi on,PS D)是指脑卒中后并发的抑郁症,为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发生率为18%~78%[1]。

文拉法辛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及对心率变异性和自主神

文拉法辛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及对心率变异性和自主神

文拉法辛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及对心率变异性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比较目的研究文拉法辛和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心率变异性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宁波市康宁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文拉法组和艾司西酞普兰组,每组各50例。

治疗时间均为4周。

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临床疗效,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率变异性,采用肌电图检测交感皮肤反应(SSR)评估自主神经功能。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后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正常RR间期标準差(SDNN)、每5个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总频域值(TP)、低频值(LF)、高频值(HF)均高于治疗前,相差超过50 ms的相邻RR间期占据所有RR间期的百分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P > 0.05). After treatment,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to normal R wave (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s of NN intervals in all 5-minute segments of the entire recording (SDANN),total power (TP),low frequency (LF)and high frequency (HF)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eatment,the percentage of intervals 50 ms different from preceding interva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indicators above in the Venlafaxine group improved much more remarkably,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具有可比性。

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的效果分析

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的效果分析

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的效果分析一、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血管栓塞,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

脑梗死后,一些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精神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给康复带来不利影响。

治疗脑梗死后的心理和睡眠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百乐眠胶囊百乐眠胶囊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有酸枣仁、绞股蓝、当归、黄芪等。

据中医理论,这些药物有着补血安神、调节情绪、促进睡眠的作用。

百乐眠胶囊常被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

三、黛力新黛力新是一种常用的抗焦虑药物,主要成分是多塞平。

它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减轻焦虑情绪,缓解紧张感,改善睡眠质量。

四、联合治疗效果分析百乐眠胶囊和黛力新分别作为中药和西药在心理治疗上都有较好的效果。

而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治疗脑梗死后的焦虑抑郁失眠症状,会有更好的疗效。

1. 对于焦虑情绪的缓解百乐眠胶囊中的酸枣仁、绞股蓝等药物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而黛力新则是专门的抗焦虑药物,它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焦虑症状。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使其情绪得到稳定。

2. 对于抑郁情绪的改善百乐眠胶囊中的当归、黄芪等药物有补血益气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提升其心情。

而黛力新也常用于治疗抑郁症,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使其心情愉悦。

3. 对于失眠问题的调节百乐眠胶囊可以通过补血安神、调和阴阳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而黛力新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改善患者的入睡困难和睡眠质量。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善失眠问题,使其睡眠更加深沉。

五、临床验证和病例分析在临床上,多个病例表明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的焦虑抑郁失眠症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比如一名50岁男性患者,在脑梗死后出现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口服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2周后,焦虑情绪明显减轻,抑郁情绪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明显提升。

抑郁焦虑情绪与慢性心功能不全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抑郁焦虑情绪与慢性心功能不全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抑郁焦虑情绪与慢性心功能不全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饶芳【摘要】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合并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临床发生率较高,焦虑抑郁可能加重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增加心力衰竭病人死亡率.分析焦虑、抑郁影响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相关机制,对心力衰竭合并情绪障碍病人治疗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15)014【总页数】4页(P1724-1727)【关键词】心力衰竭;焦虑;抑郁;影响因素;预后【作者】饶芳【作者单位】新疆维吾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新疆喀什 8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R256.21977年美国精神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指出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与微生物和病原体关系并不密切,而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将取代传染病成为危害人类的重要疾病[1]。

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越来越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已得到迅速发展[2]。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危重结局,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慢性心功能不全即心力衰竭患病率,死亡率不断增高[3],心力衰竭诊疗费用不断增加,造成病人、家庭和社会沉重的经济压力和负担。

心血管慢性疾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对心脏有不良影响,医生需了解心理与心脏二者之间相互的病理生理学关系及心理治疗和心脏病治疗的风险关系[4]。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发布的一项科学报告指出焦虑抑郁是影响心脏病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5]。

心力衰竭病人焦虑和抑郁发病率高。

在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焦虑和抑郁明显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影响疗效,降低生活质量,导致病人反复入院。

本文就近年来焦虑抑郁与心力衰竭的预后关系综述如下。

心力衰竭病人有较高焦虑和/或抑郁症状发病率,病人焦虑抑郁共病普遍。

国外一项关于抑郁与心力衰竭关系荟萃分析显示,有21.6%心力衰竭病人存在严重抑郁,是一般人群的2倍~3倍[6]。

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

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

脑 缺 血 引 起 脑 水 肿 及组 织 损 伤 , 小 缺 血 半 暗 带 发 展 或 梗 死 缩
的 面积 。本 组 依 达 拉奉 与疏 血 通 联 合 应 用 同 时 具 有 抗 血 栓 、
改善 微 循 环 和 保 护 脑 神 经 , 进 脑 神 经 功 能 恢 复 的 作 用 , 促 且
例 ( 7 14 , 4 . ) 实验 组 护 理 干 预 前 后 S 及 S 评 分 变化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o AS DS P<O 0 , . 5 P< O0 ) 2组 S .1 ; AS及 S S变 化差 D
异 也 有 统计 学 意义 ( - . 5 P o 0 ) P<00 , < . 1 。结 论
焦 虑 与抑 郁 是 脑 梗 死 患 者 住 院 期 间 的 常见 心 理 障碍 , 患 者 的躯 体 症 状 进行 对
积极治疗的同时, 应加 强其 心 理 护 理 , 而促 使 患 者 尽 快 康 复 。 从
【 键 词】 脑 梗 死 ; 虑 自评 量 表 ; 郁 自评 量表 ; 理 干 预 关 焦 抑 护
C n ae3的 表 达 E ] 临床 神 经 病 学 杂 志 , 0 3 1 ( ) 24 a p s一 J .I 2 0 ,6 4 : 1—
21 7.
E] 包 志 运 , 成 民 .疏 血 通 治 疗 脑 梗 死 3பைடு நூலகம்4 胡 o例 的 临 床 研 究 [] J .中
华 临 床 医 学 杂志 ,0 0 1 :5 2 0 ,0 3 . E] 陈 金 梅 , s 田发 发 , 琦 , .腔 隙性 脑 梗 死 后 脑 血 流 动 力 学 研 究 秦 等 E] J.实 用 诊 断 与 治 疗杂 志 ,0 7 2 (O :2 —2. 2 0 ,1 1 )7 374 ( 稿 2o -12 ) 收 o 91-4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为 28% , 中男 性 发 生 率 1 . 6 % , 性 发 生 率 其 7 8 女 0 7 1 .3 %。 虽然对 PSD 的发生率, 国内外研究结果均 有差异, 但总的来说该病发生率还是 比较高, 且以疾 病早期为主。
PSD 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卒中早期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有利于神经功 能的康复, 但是抑郁压抑患者的康复欲望, ’ 使患者不 愿积极配合和主动进行康复训练, 甚至被动康复训 练也不 愿 配 合 , 因此 延误 了最 佳 康 复训 练 时 机。
PSD 的病因
内源性学说认为, 神经结构的各种功能活动主 要是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的, 脑卒 中时, 脑血流异常变 化, 神经细胞缺血缺氧, 脑组织水肿软化坏死 , 如引 起边缘系统、 下丘脑及额极等控制 自主神经系统和 复杂情绪、 认知功能、 睡眠、 觉醒的部位受损 , 并出现
n i I gr d G. L等川对20 位首次脑卒中 一 年的患 5 后1 3
中后幸存患者中存在, 对认知功能、 功能恢复及存活 率都存在很大的影响。本文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 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 为进一步 临床 研究 提供
参考 。
谢产物5一A A 的含量明显下降;聂本刚等〔研究提 HI ’ 〕
示 PSD 患者外周血 5一 、 含量低于非 PSD 患者 HT NE
和正常人。国内 学者t 也发现P D 的神经递质改变 ] 6 s
的发生及其程度与发病部位相关。wi r L 等研究〔 at 4〕
发现急性脑卒 中后抑郁病人的脑脊液中 5一 的代 HT
1作者简介] 张琦君( 198 一) , 上海人, 3 女, 硕士生在读
神经病学 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8 年 4 月第 5 卷第 1 期 J Neur Neur l o e r o

卒中后抑郁与抑郁症事件相关电位变化特点和对比研究

卒中后抑郁与抑郁症事件相关电位变化特点和对比研究

0.05);卒中后抑郁组较抑郁症组 MMN 和 P300 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 (P<0.05)。结论 卒中后抑郁比抑郁症
MMN 和 P300 的潜伏期更长,波幅更低,可作为与抑Fra bibliotek症鉴别诊断的参考。
揖关键词铱 卒中后抑郁 抑郁症 失匹配负波 P300
揖中图分类号铱 R749.13;R749.4
揖文献标识码铱 A
抑郁症组来自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渊四川省 精神卫生中心冤 心身疾病科 2016 年 8 月至 2019 年 8 月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遥 入组标准院淤经精神科 医师诊断袁 符合 ICD-10 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曰 于能配合完成相关检查曰盂年龄 40~75 岁遥 排除标 准院淤存在意识障碍或多器官功能障碍曰于合并其 他精神疾病遥 共入组抑郁症患者 35 例遥
(mismatch negative,MMN)和 P300 的变化特征。方法 纳入卒中后抑郁患者 28 例,抑郁症患者 35 例,正常对照
30 名,均采用 Oddball 范式进行事件相关电位 MMN 和 P300 检测。结果 3 组 MMN 和 P300 潜伏期和波幅均具
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和抑郁症组 MMN 和 P300 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P<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卒中后抑郁组来自绵阳市第三人
民医院渊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冤神经内科 2016 年 8 月至 2019 年 8 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遥 入组标 准院淤明确的脑卒中诊断曰于符合叶卒中后抑郁临 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曳[3]中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 准曰盂能配合完成相关检查曰榆年龄 40~75 岁遥 排 除标准院淤存在意识障碍或多器官功能障碍曰于合 并其他精神疾病遥 共入组卒中后抑郁患者 28 例遥

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脑组织受到缺血性损伤所致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通常通过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来进行评估,而抑郁则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NIHSS评分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一、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NIHSS评分是用于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一种常用评估工具,包括了意识、眼运动、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和语言等方面的评分项目,总分范围为0-42分。

NIHSS评分高低反映了患者脑卒中的严重程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脑功能受损越严重。

二、脑卒中后抑郁脑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患者出现的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济、自我评价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据统计,脑卒中后大约有30%-50%的患者出现抑郁症状,且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表明了NIHSS评分与脑卒中后抑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些研究发现,高NIHSS评分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即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其后抑郁的风险也越高。

而且,一些研究还发现,脑卒中后抑郁与NIHSS评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时间相关性,即患者在脑卒中后3个月内出现抑郁的风险与脑卒中时的NIHSS评分有一定的关联。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与其出现抑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四、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那么,为什么NIHSS评分与脑卒中后抑郁之间存在相关性呢?有研究认为,脑卒中后抑郁可能与大脑局部损伤、神经递质的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一、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交感神经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对心血管功能进行调节。

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可以引起心率增快、收缩压升高以及外周血管收缩等生理效应。

这些变化有助于维持机体对应激状态下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但过度兴奋或异常活动的交感神经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二、副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形成了平衡,其主要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调节心血管功能。

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加使心率下降、心脏收缩力减弱,并导致外周血管扩张等生理效应。

这些改变有助于促进机体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三、自主神经系统在高血压中的作用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经系统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交感神经活性过度增加或副交感神经活性受到抑制时,会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自主神经系统还参与了肾脏钠水潴留和外周血管收缩等生理过程,进一步加重了高血压的发展。

四、自主神经系统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氧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自主神经系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加可引起冠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供氧不足;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下降则减少了心脏的代谢需求,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一定的重要性。

五、自主神经系统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过程中发生节律异常的情况,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交感神经系统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机制,增加了心房肌细胞膜扩展电流和钙离子内流,导致心室率加快;副交感神经系统则通过M2胆碱能受体介导的机制,抑制了节律细胞膜透过性改变和钙离子内流,使得心室率减慢。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及其在健康维护中的作用研究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及其在健康维护中的作用研究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及其在健康维护中的作用研究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是人体内既不受意识控制也不受意志支配的神经系统,其作用是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具体来说,自主神经系统能够调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重要生理系统的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主要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组成。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起兴奋作用,通过释放交感神经递质去肌肉、心脏等器官,使其兴奋并提高其活动水平。

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起抑制作用,通过释放副交感神经递质去内脏器官,使其放松并降低其活动水平。

在研究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及其在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首先,研究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实现。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释放乙酰胆碱。

研究表明,不同的机体状态和环境刺激能够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运动、应激和睡眠等因素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少。

其次,研究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血管健康维护中的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非常重要,它能够调节心率、血压和血管的张力等多个参数,从而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与许多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血管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此外,研究自主神经系统在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中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神经系统能够调节呼吸的深浅和频率,以及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

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胃炎等有关。

因此,研究自主神经系统在这些系统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最后,研究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对健康维护的重要性。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与许多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失眠等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后抑郁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研究刘迎梅1,李长清2(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神经内科,苏州21500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0)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伴发抑郁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脑梗死伴发抑郁障碍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关系。

方法:收集81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对照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评价其是否合并有抑郁,采集24h动态心电信号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性。

分析入选脑梗死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比较抑郁脑梗死组、非抑郁脑梗死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HRV各参数的差异。

结果:病后3月内24例患者合并抑郁,发生率29.63%。

抑郁障碍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入院时NIH-SS、家庭关系和睦程度、文化程度、社交能力和不良习惯(饮酒和/或吸烟)密切相关,合并抑郁障碍的脑梗死患者HRV参数SDNN、HF、TP比非抑郁脑梗死患者更低,LF/HF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抑郁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入院时NIHSS评分、家庭关系和睦程度、文化程度、社交能力和不良习惯(饮酒和/或吸烟)是脑梗死伴发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

伴发抑郁障碍的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明显,表现为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和交感神经活性的相对亢进。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自主神经;心率变异性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434.2012.12.012Study of 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ardiac Autonomic Nerve ActivityLIU Yingmei,LI Changqi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Suzhou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uzhou215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Depression disorders and related factor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are analysed and the rol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oncomitant depression on HRV parameters are explored.Our study is helpful for the treatment,pro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depression.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these patients and health control were collected,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were used for the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during the examination and follow-up visit.Twenty-four-hours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signals were analysed to obtain various parameter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Incid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depress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analysed.The difference in HRV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group A(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depression),group B(cerebral infarction without depression)and group C(health control).Results: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three months(29.63%).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disorders closely related with NIHSS scores in admission,harmonious degree of family relationship,educational level,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bad habits(alcohol and/or smoking).And it did not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age,sex,the location and numbers of le-sions.The SDNN,HF,TP were lower and LF/HF was higher in the depression group than that in non-depression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only risk factor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autonomic nerve activity was depress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Conclusions:The harmonious de-gree of family relationship,educational level,communication ability,bad habits(alcohol and/or smoking)and NIHSS scores in admission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depression.Cardiac autonomic nerve dysfunction was more apparent in depression patients than that in non-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It showed a decrease of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activity and a increase of sympathetic nervous activity.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Depression;The autonomic nervous;Heart rate variability脑梗死有很高的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一直是威胁人类社会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梗死除导致患者偏瘫,还常常合并一些情感行为的变化,即卒中后抑郁(PSD)。

它是脑血管病常见的长期并发症之一,这些情感行为的变化不仅伴有抑郁情绪障碍,而且还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症状。

临床发现许多PSD患者以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最为突出。

早期识别卒中后抑郁并加以干预,对其预后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心率变异性(HRV)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分析脑梗死患者伴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脑梗死伴发抑郁与HRV各参数变化中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1例脑梗死患者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9-04 2010-06的住院患者,均符合如下条件:(1)发病后3d内入院,并且为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与临床定位一致的责任病灶,并且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2)发病前无影响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发性神经病、精神病史、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ECG异常等。

(3)检测前未应用激素、β受体阻滞剂等能影响自主神经活性的药物。

(4)检测时无呼吸困难、电解质紊乱、高热、意识障碍、理解障碍、痴呆等。

(5)愿意配合和能完成相关检查。

20例对照来自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入选条件除前述(2) (5)外,要求无脑梗死病死,年40岁以上。

1.2方法1.2.1临床资料收集与抑郁评定根据研究需要收集研究对象的以下资料:①试验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

②与抑郁相关的其它资料:发病前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家庭关系、不良生活习惯等。

③入院检查资料:行头颅CT或MRI检查患者脑梗死病变部位和病灶数目。

④神经功能检查与评定:入院时对每位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定,并记录入院时每位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

凡脑梗死患者符合试验纳入标准,于病后2周、1月和3月对其进行HAMD评分(17项版本)检查评分,采用观察与交谈的方式,病后3月内HAMD-17测评总分>7分者确定为抑郁障碍。

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抑郁脑梗死组(A组,脑梗死合并抑郁)、非抑郁脑梗死组(B 组,脑梗死未合并抑郁)。

1.2.2HRV检测与分析采用北京美高仪Holter12Top 对每位入组患者进行连续24h的动态心电图(DCG)检测。

DCG检测的条件:检测时间为发病后第1 3d上午进行,在患者床旁进行,检测完毕由心功能室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处理。

对照组亦于同期行动态心电图的检测。

以DCG连续记录24h,并将记录到的心电信号作为分析HRV的基础,先将心电信号传至低通滤波放大器,再经过A/D模数转换器得到的数字信号,经计算机软件数据处理,要剔除心律失常前后的RR间期和比前一个RR间期延长20%以上的RR间期的干扰。

剔除1min内正常RR间期少于20个或连续5min内少于120个RR间期的节段。

1.2.3观察指标①SDNN(24h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总活性;②总功率(TP)(频率在0.003 0.4Hz),代表自主神经总的功能状态;③高频(HF)(频率在0.15 0.4Hz),反映心脏副交感神经的活性;④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表示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状态。

1.3统计学处理数据由SPSS17.0软件包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珋xʃ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