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
(全国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1)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限制相权的措施(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
(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
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3)发展:唐代设置御史台;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图解识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五、行省的设置 1.背景元以前地方制度的演进。
(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第 3 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加强【资料,达成以下各】1、资料一春秋国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除血世的族制,成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初,秉着法家理念,功与能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照。
武帝此后,儒生身世的官吏地位上涨,官吏个人道德于引、教化百姓的功用日趋遇到重。
,士医生追赶鉴于道德的“名” ,官吏情虚而无才能成广泛象,曹操政,“唯才是” ,功、能者先,“不官无功之臣,不不之士”。
西魏北周任官吏,突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者,其能够治民。
” 官的道德和政查核。
“其志行名者,之;其志行不善者,去之⋯⋯凡求之路,自非一途。
然因此得之者,必由任而之,考而察之。
”——摘自翦伯《中国史要》资料二唐朝将道德与任度方面的“四善”作观察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有,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正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定各的最正确准,称作“最”。
每年查核,公示果。
查核分九等:“一最四善上上,一最三善上中,一最二善上下⋯⋯居官,存状,下下。
”“善”是得薪酬励与快速提高的关。
——据《新唐》依据资料一、二并合所学知,归纳秦至唐官拔所体的“德” 、“才” 的化并析其原由。
2.中国史上的官制度有一个演的程,西周、代与唐朝是三个重要的展段。
:( 12 分)思示:本观察的是(1)按示例填写表格。
中国古代的三种拔人材的方式,以及后两种制度的正确。
(2)要述、唐的官制度。
思示:注意掌握资料在的关信息――“ 士”,可以破解第一,第二是一种制度的价。
3、制度的革与新直接影响着人史的程,是世界名的重要体。
资料,合所学知回答以下。
(C)资料(商)早孤,家( j ù,寒)困,能以学自。
士、拔萃,皆中。
由校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侍郎、同中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列第一百七资料反应中国古代官制度生了怎的化?当社会政治有何影响?4、政治文明的演了漫而的程。
资料,回答。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功于西周的制。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1.背景秦始皇确立的“□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表现皇帝集□2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
3.特点带有□3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4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影响成为皇帝实行□5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1.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
2.演变状况(1)汉代①汉初继承秦制,□2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
②□3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4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
(2)唐代①中央设□5中书省、门下省和□6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7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8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代①设□9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11枢密院管②增设“□10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12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1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朝:□2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3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4监察御史复按。
[巧点妙拨云开日出][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后提升训练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30分钟 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XX·定州高一检测)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D.皇权不断加强【解析】选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宰相职权的变化,体现的实质是皇权的加强,因此D说法正确;A、B 说法片面,不符合题意;C说法不是本质,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D。
2.(20XX·温州高一检测)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解析】选B。
唐朝政府行政效率提高,主要是于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各部门和职官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配合、协调。
故选B。
A“独立施政”,C“一职多官”,D“简化机构”不符合唐代史实。
3.(20XX·抚州高一检测)下面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选D。
根据结构示意图中的“三司使”“政事堂”“枢密院”等信息,即可判断出该中枢机构于北宋时期出现,故D正确。
4.《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 A.监御史B.郡守C.州牧D.刺史【解析】选D。
依据“汉武帝”可知是西汉时期的政策;“周行郡国”“省察治状”可知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武帝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拓展延伸】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不同(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
(2)从所处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取消这一制度。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特点 (1)措施 ①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 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 枝,守内虚外。
教材断点补遗 1.汉代的外戚干政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 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 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汉 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2.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 (3)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 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4)宋代后期科举不考诗赋,改考策论。 (5)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成为科举的主要形式。 (6)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 (1)调整原因 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 ①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 中朝 ”参与决策,削 减“外朝”权力。
2.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
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
3.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社会整 积极 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从汉至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及其特点。 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及其特点。 3.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及其演变趋势。
内容索引
壹贰叁肆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变
秦朝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中央行 西汉 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 御史大夫 属下的官员承担
唐代 宋朝 元朝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提点刑狱司 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御史台 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解析 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 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故A项不正确。 C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 D项题干并未涉及。
123456
而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这实质上说明
A.秦朝皇帝并未掌握实权
√B.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C.历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
D.君臣间的矛盾从秦朝开始
解析 材料“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说明了皇帝掌握了实权,故A项错误; 由材料可以看出从秦朝开始皇权和相权之间就已经存在矛盾,说明了皇权与相权之
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故B项正确; 单从秦朝无法看出历朝都在削弱相权,故C错误; 君臣之间的矛盾从君臣出现开始就存在,并不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项错误。
(浙江选考Ⅰ)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5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影响 (1)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6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一)郡县制 1.确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确定郡县制为 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秦汉时期
隋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主要 表现
考查 主旨
古代政治制度完善,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秦朝在全国 包括以三省六部制 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范围内建立 为核心的中枢权力 清朝设军机处。加强 中央集权制 运行机制、 以科举制 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 度,汉代继 为主的选官制度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承和巩固 较为完备的监察制 展 度及行省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历朝的沿革和特点,君主专制制度 不断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5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1)发展概况: 隋朝 创立,成为后世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 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2)评价: ①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 基础;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 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 公正;中央政府掌握了选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 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20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辨析思考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 提示 (1)时代不同:前者主要实行于秦统一前;后者在秦统一后占 据主导地位。(2)权力来源:前者按照血缘关系分配和继承权力,即 “世卿世禄”;后者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权力运作:前 者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如诸侯),可以决定治下的政务;后者受制于 皇帝及其代理人,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如地方官员)。(4)机构设置: 前者比较简单;后者多个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有利于君主专 制。(5)官吏选拔:前者属于世官制;后者皇帝任免,通过察举制、科 举制等方式产生。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

①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 宋 设“参__知__政__事___”,作为副宰相 代 ②设_枢__密__院__掌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③设_三__司__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元 代
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3)调整相权的影响。 ①有利于_防__范__宰__相__擅__权__。 ②有利于_加__强__统__治__,提__高__行__政__效__率__。 ③有利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 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2)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北宋以后尤为突出。
【素养探究】 史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 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图解识记】
唐朝三省六部制
·【情境思考】
依据图,概括秦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演进的主要趋势。(时空观念) 提示: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沿革:
秦朝
西汉
唐代 宋朝 元朝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_御__史__大__夫__属下的官员承担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_提__点__刑__狱__司__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御史台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
4.影响: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 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 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检测(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

课时检测(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下列制度机构或官职负责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有( )①秦朝的“道”②宋朝的“三司使”③元朝的“帝师”④清朝的“军机章京”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和县同级,加强了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统治,故①正确;宋朝的“三司使”是盐铁、户部、度支,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与题意不符,故②错误;元朝的“帝师”是宣政院的最高负责人,负责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故③正确;清朝的“军机章京”是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文书,根据皇帝的意图起草诏令及记载档案等,与题意不符,故④错误。
故B项正确。
2.(2018·某某期中)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
)下表反映了( )唐德宗(779 ~805年) 唐宪宗(805~820年)唐文宗(826~840年)唐宣宗(846~859年)门荫入仕者10人4人3人1人进士入仕者13人17人19人20人A.科举制度影响政治结构B.宰相执政能力显著提高C.分散相权适应统治需要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解析:选A 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中的门荫入仕者指的是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而进士入仕者则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中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荫入仕者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官员的组成结构由门阀士族阶层逐渐向其之外的阶层过渡,故A项正确。
3.(2018·某某期中)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3记载,北宋曹州(今某某某某)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
书中还记载了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
该材料最能反映出( )A.商人子弟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权利B.当时科举考试中存在着舞弊现象C.考试内容在朱熹注解的《四书》之内D.北方比南方更重视科举考试解析:选B 材料中出现的现象是当时科举制不严格的表现。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一册 专题1 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承秦制1.地方:郡国并行制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中央: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机构与职能: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3.影响: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三、元朝行省制度1.设置(1)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2)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所沿用,成为我国行省制的开端。
四、选官制度1.世官制:先秦时期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制度。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并由中央予以作用的选官制度。
(1)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中央举荐有德行和才能的人(贤良)做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中正”(推荐者)依据德才(实际是门第)对当地人物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3)特点: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都体现出封闭性;形式上以官取士,百姓不得参与,无法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3.科举制(1)背景:门阀士族衰弱;庶族地主崛起。
(2)发展历程:隋朝创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3)评价:(科举制是读书、考试、选官三位为一体)①积极性:突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中央掌握了选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课标要求,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皇帝制度、丞相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和行政区划的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君权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而这种强化又突出表现在君权对相权的成功削弱和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上。
●教材分析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本节内容在本单元都占有很大篇幅。
它揭示了从汉朝到明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沿革的历史,在这一点上,时间跨度非常大,没有通史知识作保证的话,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讲是有困难的。
这需要老师的调控。
同时,本节内容形散而神不散”,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但也为教师个性教学发挥创造了可能。
师生要共同“沿制度变革,寻制度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可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建议1.教法:课堂教学上积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诱思交融”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为指导,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学案,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采用诱思探究、使用学习、导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自主、合作与探究。
2.学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精神,努力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汉代的“中朝”、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及州的设置、元朝的行省制度;汉代的刺史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特点、从汉到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进特点。
专题一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 成,维护了封建统治。——《科举制的文化意义谈论》 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 围之中的制度。 积极作用:(1)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扩大官 吏来源,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 (3)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5)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相对公平公正。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选官制度的演变 时期 隋朝
(隋唐以后)
概况
选官制度 科举制 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 的办法选 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设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继承并完善了 科举制 。
唐宋元
史料三 (唐代)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比较 分封制 典型时代 周代 显 特点 隐 分封
\
郡县制 秦代
显 隐 \
郡国并存制 汉代
显 隐
行省制 元代
显 隐
郡县
郡国
行省
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 郡守、县令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只有 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服从周天子;诸侯具有一 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 政事务;不可世袭 管理权 定独立性,可世袭。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趋势和认识:
考点 1 秦朝
郡 郡国并行制
州
县
郡 县
西汉初 汉末
隋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案.doc

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 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调整原因⎩⎪⎨⎪⎧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调整措施⎩⎪⎪⎨⎪⎪⎧ 西汉⎩⎪⎨⎪⎧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②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 朝”权力。
唐代⎩⎨⎧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 分散。
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 散宰相权力。
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微点拨] 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趋势(1)君主专制指在中央皇帝(君主)加强君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的权力。
(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特征是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具体表现为:汉朝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制,并从“权、钱、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元朝中央改三省为一省(中书省),大部分沿用宋代制度。
该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侧重于从历史概念、历史现象、时代特点、历史作用及地位等方面进行考查。
二、选官制度、监察体制的演变 1.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为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3)科举制⎩⎪⎪⎨⎪⎪⎧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2017·淄博三模)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答案 A解析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
2.(2017·昆明一中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训练,25)“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
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三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的“中朝”指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担任中朝决策机构,体现了“位卑权重”,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执行机构,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朝的“二府”属于“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内江五模,25)《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汉仪》载:“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
”材料表明(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C.刺史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D.造成刺史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答案 A解析题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说明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在地方行使的是监察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因而对相权没有牵制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刺史滥用职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1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________制度。
2.特征: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________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解决的措施:帝王采取__________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1)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2)汉武帝建立“________”,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3.唐朝分割相权:唐代中央设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________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________,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________,相权进一步分散。
4.宋代分散相权: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________”,作为副宰相。
设________,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________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影响: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沿革(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____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________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__________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唐至清: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__________、都察院等。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必修1

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 材料三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 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 三省六部制是在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二者同属于中央官制,实行 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但两者并不等同。
• ①应用时代: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 于唐。②丞相职权地位:三公九卿制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相 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 一分为三。③作用地位:三公九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三省 六部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
• 2.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举制而言,不是历史的进步,九品中正制下人才的选 拔标准实质上是按血缘关系的门第族望,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对此整体上 应予以否定。
• (3)评价: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 3.科举制 • (1)创立:隋朝创立。 • (2)特点:考试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__________。 • (3)评价: •八①股破取除士了______垄断官场的情形。 •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 ③有益于社会世_家_____风气的形成。 •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 ⑤实际上是将知识重分学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 ⑥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__________的人。
2019人民版大一轮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
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
(3)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
二、君权与相权 1.调整原因 (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 中朝 ”参与决策。 (1)西汉:频繁换相;组成“________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分散相权。 事与财政。 高。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解析:材料中“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表
出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没有彻底解决,后来明
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地方
央,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 “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废除。
主题:三省六部制度 史料一 史料二 关所承认。”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
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
创,秦朝已经全面确立,故D项错误。
了行省设置 ” ,行省制不仅是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故 C 项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考纲·明考情]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2.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链接]1.汉承秦制(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
(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5)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
2.关于刺史制度的全面认识西汉设置刺史制度,设置的十三州部为监察区域,而非地方行政区划;刺史也只行使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职权,地方行政权仍然由地方郡县长官行使,二者不能混淆。
东汉成帝时,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有所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
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实施。
3.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知识链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
③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四、元朝行省制度1.设立: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职能(1)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
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2)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易错提醒]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1.汉、唐、宋三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特点(1)分散宰相权力,在权力上相互牵制。
(2)增加宰相的人数,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2.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于中央。
(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
六、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主要内容狱视察执法情况2.认识评价(1)积极: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关贪赃枉法的情形也司空见惯,先斩后奏又损害了司法制度的正常进行。
七、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2.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3.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为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灵犀一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共同特征①从选拔对象、内容,选拔方式、程序来看,具有封闭的特征。
②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4.科举制(1)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一、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家政、国政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1.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
3.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4.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三、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影响1.规律(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按血缘、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程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2.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4)选官制度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018·浙江4月选考)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治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选B 元朝为了对广阔的疆域实施有效管理,在地方实施行省制。
行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而且地方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所以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故B项正确;行省的地方民政事务需上报中书省,即受到中央的节制,所以独立民政事务不符合元朝的史实,故A项错误;行省为地方行政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C项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表现,而防范宰相擅权主要体现在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11月选考)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
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刺史制B.宋参知政事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解析:选B 汉代刺史是为监察地方所设,明代废宰相,设内阁,故明清时期无“分宰相之权”之说,A、C、D三项错误;宋代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但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职权、礼遇接近宰相,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B项。
3.(2017·浙江4月选考)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解析:选A 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刺史制度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而非封国制,故选A项。
4.(2018·温州选考模拟)《汉旧仪》载汉惠帝时“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
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但“不常置”。
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刺史制度在汉惠帝时期正式确立②刺史隶属于丞相,负责监察地方③丞相职能范围扩大架空御史大夫④刺史在当时仍属临时差遣的官员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 ①刺史制度在汉武帝时期才正式建立,故①错误;材料中“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可知刺史隶属于丞相,刺史的职责为监察地方,故②正确;题干未提及御史大夫,③与题意不符;由材料“不常置”可知刺史在当时仍属临时差遣的官员,故④正确。
故C项正确。
5.(2018·台州9月选考质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总体上来说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下列选项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有( )①周代分封制②汉代司隶校尉③宋代的二府三司④元代行省制A.①③ B.③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很大的特权,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逐渐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故①不符合题意;汉代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故②符合题意;宋代的二府三司主要是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关,故③不符合题意;元代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故④符合题意。
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注重本籍问题,“占籍”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在侨寓地拥有田地、坟墓达一定年限,才可入籍参加科举考试。
明代新安镇(今苏北灌南县地)的形成就与徽商求田问舍存在密切的关联。
这些徽商的行为( )①得益于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②有助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③体现了他们贾而好儒的传统④有利于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稳固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选D “占籍”即需要拥有固定的地产,这将人民牢牢地束缚在了土地上,稳固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阻碍了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从根本上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徽商的发展以及他们积极参与科举,能够体现出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
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
7.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选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