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课件(PPT·精选)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ppt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日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 师全军覆没告终。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 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
分中国的狂潮。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总结词
推翻封建帝制
详细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ppt 课件
目录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与发展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与局限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具有直接民主、主权在民 和轮番为治等特点,但也存在权力滥用、范 围狭隘和排斥妇女的局限。
D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习惯法的形成
《十二铜表法》
在罗马早期,习惯法是主要的法律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文法。
作为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的 诞生,对罗马社会和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谢谢聆听
辛亥革命是1911年在中国爆发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封建 帝制的革命运动。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 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时代的开始。辛亥革命是中 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 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 了借鉴和启示。
02
法律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分中国的狂潮。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总结词
推翻封建帝制
详细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ppt 课件
目录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与发展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与局限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具有直接民主、主权在民 和轮番为治等特点,但也存在权力滥用、范 围狭隘和排斥妇女的局限。
D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习惯法的形成
《十二铜表法》
在罗马早期,习惯法是主要的法律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文法。
作为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的 诞生,对罗马社会和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谢谢聆听
辛亥革命是1911年在中国爆发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封建 帝制的革命运动。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 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时代的开始。辛亥革命是中 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 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 了借鉴和启示。
02
法律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政治学ppt课件

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重要的新内容。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2
三、中国的政治研究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 儒家为主导
(二)中国现代政治研究 反封建反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
(三)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3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1
先秦的“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等学派
26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4
宋代以后,儒家发展出的理学为专制主义政治所利用
朱熹
王阳明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7
(二)中国现代政治研究
近代,晚清开始出现反封建反专 制的思想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2、中世纪时期
(二)现代西方政治研究
1、文艺复兴时期 2、现代政治学学科的形成
和发展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13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 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00年~公元476年 政治研究的最早内容是政体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如何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24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2
道家:无为而治 儒家:仁政、礼治
电影链接《孔子》
墨家:兼爱、非攻
电影链接《墨攻》
法家:法、权、势、术
电影链接《英雄》
25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3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由于和经 学的研究最为密切而成为此后 的主流政治思想
电 影 链 接 《 汉 武 大 帝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2
三、中国的政治研究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 儒家为主导
(二)中国现代政治研究 反封建反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
(三)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3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1
先秦的“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等学派
26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4
宋代以后,儒家发展出的理学为专制主义政治所利用
朱熹
王阳明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7
(二)中国现代政治研究
近代,晚清开始出现反封建反专 制的思想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2、中世纪时期
(二)现代西方政治研究
1、文艺复兴时期 2、现代政治学学科的形成
和发展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13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 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00年~公元476年 政治研究的最早内容是政体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如何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24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2
道家:无为而治 儒家:仁政、礼治
电影链接《孔子》
墨家:兼爱、非攻
电影链接《墨攻》
法家:法、权、势、术
电影链接《英雄》
25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3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由于和经 学的研究最为密切而成为此后 的主流政治思想
电 影 链 接 《 汉 武 大 帝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
中国政治思想史PPT课件

——K·A·莫基切夫主编《政治学说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年版,第14页
“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 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 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 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 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 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萧公权(1897——1981):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所著《中国政
治思想史》一书为作者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初于194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今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文化书院版?)本书稿成于三十年代末、 四十年代初作者漂泊西南时期,全书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对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作了系统的分析。惟孙氏章有目无文,作者自云原稿佚落,而 其门人汪荣祖则说:“公权先生视三民主义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成熟,显有时代因 素,因其撰稿成书之日,仍属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孙文学说与三民主义为不可侵 犯之‘圣教’。谄(chan)之,心有不甘;评之,恐遭时忌,是以虽原有孙中山 一章,终于不予收录,既奉阙疑之旨,复得讳而不隐(林——此乃何等之传 统?!)之效。”
吕振羽(1900——1980):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于1937年6月
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这部书针对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将历史分为三段 的提法(即商为神权时代,西周—春秋为贵族统治时代,战国—清为王权时代), 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分为两段,一段是关于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二段是关于 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吕开拓了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 的新领域。
人不能有效地行动,他就不可能积极地思考。”
“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 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 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 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 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 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萧公权(1897——1981):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所著《中国政
治思想史》一书为作者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初于194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今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文化书院版?)本书稿成于三十年代末、 四十年代初作者漂泊西南时期,全书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对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作了系统的分析。惟孙氏章有目无文,作者自云原稿佚落,而 其门人汪荣祖则说:“公权先生视三民主义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成熟,显有时代因 素,因其撰稿成书之日,仍属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孙文学说与三民主义为不可侵 犯之‘圣教’。谄(chan)之,心有不甘;评之,恐遭时忌,是以虽原有孙中山 一章,终于不予收录,既奉阙疑之旨,复得讳而不隐(林——此乃何等之传 统?!)之效。”
吕振羽(1900——1980):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于1937年6月
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这部书针对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将历史分为三段 的提法(即商为神权时代,西周—春秋为贵族统治时代,战国—清为王权时代), 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分为两段,一段是关于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二段是关于 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吕开拓了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 的新领域。
人不能有效地行动,他就不可能积极地思考。”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劝学文——宋真宗 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邓广铭
小结
宋 初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中
(权、钱、兵)
央
集
分散机构权力
权
(中央、地方)
的
加
边 防 压 力 与 财 政 危
王 安
富国之法
石 (青苗法、市易法…)
变 法
强兵之法
南 宋 偏 安
(保甲法……)
强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机
真题演练(2017·北京高考·13)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中原王朝更迭频繁。 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 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新政权结束了五代 十国分裂局面,形成长时间的稳定统治。
图为明朝人绘制的《雪夜访普图》,描绘了宋太祖与谋士 赵普筹划治国方略的场景。
3. 评价
结合p52 【学思之窗】
①成效: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②不足: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 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2.宋金和战
南宋初年,宋军抗金。
三.王安石变法
劝学文——宋真宗 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邓广铭
小结
宋 初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中
(权、钱、兵)
央
集
分散机构权力
权
(中央、地方)
的
加
边 防 压 力 与 财 政 危
王 安
富国之法
石 (青苗法、市易法…)
变 法
强兵之法
南 宋 偏 安
(保甲法……)
强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机
真题演练(2017·北京高考·13)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中原王朝更迭频繁。 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 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新政权结束了五代 十国分裂局面,形成长时间的稳定统治。
图为明朝人绘制的《雪夜访普图》,描绘了宋太祖与谋士 赵普筹划治国方略的场景。
3. 评价
结合p52 【学思之窗】
①成效: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②不足: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 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2.宋金和战
南宋初年,宋军抗金。
三.王安石变法
历史ppt课件

古中国文明
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 度、经济发展、文化成果 以及其在亚洲和世界历史 中的地位。
古代战争
古代中国的战争
描述了古代中国的主要战 争和其背后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因素。
罗马帝国的战争
分析了罗马帝国的军事策 略、战争目的和对欧洲及 地中海地区的影响。
古代印度的战争
讲述了古代印度的军事疫情时代是指全球范围内爆发疫情,各国采取措施应对挑战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 的措施来控制疫情的传播,包括隔离、检测、疫苗接种等。同时,疫情也引发了对于公共卫生、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讨论。
05
历史人物
Chapter
古代帝王
总结词
古代帝王是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在位期间 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政治家
总结词
近代政治家是近现代国家的政治领导人 ,他们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
VS
详细描述
近代政治家包括中国近代的孙中山、毛泽 东、邓小平,美国的华盛顿、林肯等,他 们的政治思想和领导能力对国家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 了许多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
现代企业家
古代文化
古代中国的节日与习俗
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的节日习俗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古代希腊的文化
分析了古代希腊的文化成就和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古代印度的文化
描述了古代印度的宗教、艺术、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成就。
古代科技
古埃及的科技
讲述了古埃及在数学、天文学、 建筑和医学等方面的科技成就。
古希腊的科技
分析了古希腊在数学、物理学、地 理和天文学等方面的科技贡献。
3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第6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第六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
时间:公元907年——1368年 (后梁建立,到元朝灭亡)
历史阶段总特征: 民族融合继续发展
一、政权并立
907年—960年—1127年—1271年—1279年--1368年
宋辽时期全图
朝代更替
两宋民族关系:议和
岳飞抗金:岳家军 是抗金中坚力量。
背景: (1)阶级矛盾尖锐,贫富差距; 积
(2)自然灾害严重;
贫
(3)民族对立,战争; (4)财政危机。
积 弱
主导: 宋神宗,王安石
目的: 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 救统治危机。
措施:
1.富国之法
(1)青苗法:官府贷款或借粮;(2)农 田水利法:兴修水利; (3)免役法:官府出钱雇员服役,民户 出资; (4)市易法:官府买进卖出; (5)方田均税法:清查大地主隐瞒土地, 减轻农民负担; (6)均输法:官府收购、运输。
制瓷业: 中国被誉为“瓷之国【china】”,景德 镇----瓷都。
蜀绣
蜀绣
3.南方商业的繁荣
川“交子”,中国 最早纸币。)南宋(会子、关子)
海外贸易:蕃坊、蕃市、蕃学,市 舶司,管理外贸机构。 泉州
四川纸币“交子”
市舶司
市舶司
三、王安石变法
1、文学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2、科学艺术:宋元三大发明
沈括《梦溪笔谈》
1)科学家、改革家; 2)“十二气历”:先进、合理; 3)《梦溪笔谈》:英国李·约瑟评价其为“中 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沈括《梦溪笔谈》
十二气历
十二气历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第六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
时间:公元907年——1368年 (后梁建立,到元朝灭亡)
历史阶段总特征: 民族融合继续发展
一、政权并立
907年—960年—1127年—1271年—1279年--1368年
宋辽时期全图
朝代更替
两宋民族关系:议和
岳飞抗金:岳家军 是抗金中坚力量。
背景: (1)阶级矛盾尖锐,贫富差距; 积
(2)自然灾害严重;
贫
(3)民族对立,战争; (4)财政危机。
积 弱
主导: 宋神宗,王安石
目的: 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 救统治危机。
措施:
1.富国之法
(1)青苗法:官府贷款或借粮;(2)农 田水利法:兴修水利; (3)免役法:官府出钱雇员服役,民户 出资; (4)市易法:官府买进卖出; (5)方田均税法:清查大地主隐瞒土地, 减轻农民负担; (6)均输法:官府收购、运输。
制瓷业: 中国被誉为“瓷之国【china】”,景德 镇----瓷都。
蜀绣
蜀绣
3.南方商业的繁荣
川“交子”,中国 最早纸币。)南宋(会子、关子)
海外贸易:蕃坊、蕃市、蕃学,市 舶司,管理外贸机构。 泉州
四川纸币“交子”
市舶司
市舶司
三、王安石变法
1、文学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2、科学艺术:宋元三大发明
沈括《梦溪笔谈》
1)科学家、改革家; 2)“十二气历”:先进、合理; 3)《梦溪笔谈》:英国李·约瑟评价其为“中 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沈括《梦溪笔谈》
十二气历
十二气历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图
(2)内容
设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3)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地方 自主性和能动性丧失。
7、元朝:行省制
(1)行省制 (2)机构:行省—路—府—州—县
(3)特点: 辖区广大; 权力较大; 但受制于中央(中央 集权)
(4)影响
①奠定后世行政版图的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宋代:二府三司制
二府
行政
同 中 书 门 下 平 章 事
军事 枢 密 院
三司
财政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5、元朝:一省制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吏户礼兵 刑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 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6、明朝:内阁制度 (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2)明成祖:形成内阁制度
4、隋朝
(1)废郡 (2)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两级制
5、唐朝 (1)机构:道—州—县 (2)变化
①设道为监察机构 ②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 ③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3)问题: 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及中央集权。
河朔三镇
6、宋朝
(1)机构:路—州—县
路 州(府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军 机 处
日常事务
军国大事
军机处 司礼监
内 廷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图
(2)内容
设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3)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地方 自主性和能动性丧失。
7、元朝:行省制
(1)行省制 (2)机构:行省—路—府—州—县
(3)特点: 辖区广大; 权力较大; 但受制于中央(中央 集权)
(4)影响
①奠定后世行政版图的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宋代:二府三司制
二府
行政
同 中 书 门 下 平 章 事
军事 枢 密 院
三司
财政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5、元朝:一省制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吏户礼兵 刑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 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6、明朝:内阁制度 (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2)明成祖:形成内阁制度
4、隋朝
(1)废郡 (2)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两级制
5、唐朝 (1)机构:道—州—县 (2)变化
①设道为监察机构 ②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 ③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3)问题: 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及中央集权。
河朔三镇
6、宋朝
(1)机构:路—州—县
路 州(府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军 机 处
日常事务
军国大事
军机处 司礼监
内 廷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20张PPT)

第六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 杨隋兴亡
(一)兴盛:广设仓库,兴建名城,开通运河,创设科举 (二)覆亡:隋炀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征伐高丽
含嘉仓考古遗址 (缸式地下粮窖)
营建洛阳: “得土之 中”,便 于运送贡 赋,控御 全国。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通典·州郡典》
运河开通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尊玄宗为上皇天 帝,年号至德。
马 嵬 驿
2.藩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据
藩镇割据形势图
3.宦官专权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4.牛李党争
李商隐在令狐楚和王茂元之间左右为难。
黄巢起义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5.朱温灭唐
907年,废哀帝, 改国号梁,史称后 梁。至此,唐王朝 灭亡。中国历史进 入五代十国时期。
朱温(852年-912年)
四 五代十国 “天子宁有种焉”
1.政权更迭
〔安〕重荣起于军伍,暴得富贵,复 睹累朝自节镇遽升大位,每谓人曰: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
——《旧五代史》卷九八 《晋书 · 安重荣传》
东突 贞观年间被唐所灭,复叛 厥 后为回纥所灭
西突 高宗年间被唐与回纥所灭 厥
回纥 玄宗朝被册封怀仁可汗, 后发展为维吾尔族
藏族 太宗朝和亲,9世纪中期唐 蕃会盟
靺鞨 玄宗朝被册封渤海郡王
三 盛极而衰
755-763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1.安史之乱
天
宝
时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 杨隋兴亡
(一)兴盛:广设仓库,兴建名城,开通运河,创设科举 (二)覆亡:隋炀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征伐高丽
含嘉仓考古遗址 (缸式地下粮窖)
营建洛阳: “得土之 中”,便 于运送贡 赋,控御 全国。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通典·州郡典》
运河开通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尊玄宗为上皇天 帝,年号至德。
马 嵬 驿
2.藩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据
藩镇割据形势图
3.宦官专权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4.牛李党争
李商隐在令狐楚和王茂元之间左右为难。
黄巢起义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5.朱温灭唐
907年,废哀帝, 改国号梁,史称后 梁。至此,唐王朝 灭亡。中国历史进 入五代十国时期。
朱温(852年-912年)
四 五代十国 “天子宁有种焉”
1.政权更迭
〔安〕重荣起于军伍,暴得富贵,复 睹累朝自节镇遽升大位,每谓人曰: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
——《旧五代史》卷九八 《晋书 · 安重荣传》
东突 贞观年间被唐所灭,复叛 厥 后为回纥所灭
西突 高宗年间被唐与回纥所灭 厥
回纥 玄宗朝被册封怀仁可汗, 后发展为维吾尔族
藏族 太宗朝和亲,9世纪中期唐 蕃会盟
靺鞨 玄宗朝被册封渤海郡王
三 盛极而衰
755-763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1.安史之乱
天
宝
时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共44张ppt)

②作用: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 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 周王室的义务。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 以为蓄篱,屏蔽周宝。
——顾炎武
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主件?
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 亲、先代贵族
“鲁、齐诸国皆坤展东移……用人 (都诚在搞京)从东北、东南张
其两长臂,怀抱殷宗(宗国为殷 族违民之国)。” ——线 穆
根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直接: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 方针。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 诸侯国, 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 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 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 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 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2.宗法制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 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 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家国同构:"家"是 小"国","国"是大 "家"。"家国同构"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 政治关系的融洽, 是一种借助血缘人 伦关系来治理国家 的政治模式。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 以为蓄篱,屏蔽周宝。
——顾炎武
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主件?
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 亲、先代贵族
“鲁、齐诸国皆坤展东移……用人 (都诚在搞京)从东北、东南张
其两长臂,怀抱殷宗(宗国为殷 族违民之国)。” ——线 穆
根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直接: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 方针。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 诸侯国, 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 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 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 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 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2.宗法制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 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 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家国同构:"家"是 小"国","国"是大 "家"。"家国同构"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 政治关系的融洽, 是一种借助血缘人 伦关系来治理国家 的政治模式。
课件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 管理;
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 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 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制度
1.汉朝的中央制度 汉初:仍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后: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
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 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 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 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 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秦朝的中央制度
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 权都在皇帝手中;
3.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周天 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 继承制;
分封制: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 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评价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 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是周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 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 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共同 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 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定夺。
2.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 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县丞、县尉; 郡县主要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3.秦朝的文书制度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 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 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制度
1.汉朝的中央制度 汉初:仍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后: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
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 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 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 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 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秦朝的中央制度
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 权都在皇帝手中;
3.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周天 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 继承制;
分封制: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 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评价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 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是周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 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 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共同 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 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定夺。
2.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 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县丞、县尉; 郡县主要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3.秦朝的文书制度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PPT课件_OK

秦汉以前,两 种文明均未形 成统一的政权 组织;相互间 的接触是零散 的、间断的。
9
秦汉以后,中原和塞 外各自形成统一的政 权组织,双方建立起 比较稳定的、全面的 接触关系。
游牧民族采取积极主 动的姿态,凭借强大 的军事优势,不断南 下,改变中原地区面 貌,最终促成农耕文 化重心的南移。
10
清朝,大一统的政 治环境,传统农耕 区人多地少局面的 出现,都促使农耕 文化以开拓进取的 崭新姿态,将文化 接触带推到长城以 北的大漠地区,以 和平的方式,交融 汇合。
23
二、北宋君主官僚政体的确立和社会变革
1、祖宗家法与积贫积弱
赵匡胤(927---976年)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 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
24
赵弘殷
太祖 赵匡胤
太宗 赵匡义 (光义)
秦王 赵匡美 (光美、 廷美)
赵德昭 赵德芳 真宗 赵恒
理宗 孝宗 高宗 赵昀 赵昚 赵构
苏辙《上皇帝书》
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 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 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 叶适
军队数量庞大但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兵权分散、互相牵制。
38
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 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 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35
冗官:
《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宋冗官之费”条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 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 可纪极”。
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胀超编,从真宗初年到仁宗 中叶四十年间,正官(有差遣者)增长近一倍,由 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
9
秦汉以后,中原和塞 外各自形成统一的政 权组织,双方建立起 比较稳定的、全面的 接触关系。
游牧民族采取积极主 动的姿态,凭借强大 的军事优势,不断南 下,改变中原地区面 貌,最终促成农耕文 化重心的南移。
10
清朝,大一统的政 治环境,传统农耕 区人多地少局面的 出现,都促使农耕 文化以开拓进取的 崭新姿态,将文化 接触带推到长城以 北的大漠地区,以 和平的方式,交融 汇合。
23
二、北宋君主官僚政体的确立和社会变革
1、祖宗家法与积贫积弱
赵匡胤(927---976年)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 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
24
赵弘殷
太祖 赵匡胤
太宗 赵匡义 (光义)
秦王 赵匡美 (光美、 廷美)
赵德昭 赵德芳 真宗 赵恒
理宗 孝宗 高宗 赵昀 赵昚 赵构
苏辙《上皇帝书》
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 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 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 叶适
军队数量庞大但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兵权分散、互相牵制。
38
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 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 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35
冗官:
《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宋冗官之费”条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 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 可纪极”。
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胀超编,从真宗初年到仁宗 中叶四十年间,正官(有差遣者)增长近一倍,由 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