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最为著名的是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是中国古代最长久、最为典型的政治制度,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享有特权,而百姓则从属于君主和贵族。

1. 朝廷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核心机构是朝廷。

朝廷由君主领导,设立诸如丞相、大臣、御史等职位。

这些职位分工明确,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司法和军事。

朝廷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框架相似。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乡试则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试。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渠道。

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基于封建家族和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封建等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具有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约束力。

在家族制度下,血脉关系和亲属关系非常重要。

2.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等级制度,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等级制度限制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和流动,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三、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生产。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属主要有皇权、官府、贵族和农民土地四种形式。

土地往往是由贵族和官府所有,而农民则以租佃的形式使用土地。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并为贵族和官府垄断了大量资源。

2. 募役制度:募役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征兵制度,在国家需要时,向农民征召士兵。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政治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朝采用王室世袭制,商朝以堯舜禪让制度为基础,周朝推行封建制度。

2.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主要的特点是以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经济为基础,实行以天子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3.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天子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力实行严格的控制。

4. 制衡思想: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曾出现“封建制度”的增补和削弱以制约一方的强盛,维持或恢复平衡的制衡思想。

5.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国古代政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政治制度的变动。

6. 国家建设: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对立发展有利于中国古代的国家建设。

7. 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制度。

8. 封建经济:中国封建经济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特点是地方分权,占有土地。

二、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1. 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赋税是当时的一种税收制度,以收取地租和赋税为基本目标。

2. 中国古代的税收历史:在中国古代,税收是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也是封建时代的国家经济的基础。

3. 赋税制与封建制:赋税制度是封建制中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赋税制度的实行带给了封建国家以丰富物质财富。

4. 赋税制度各个问题:在实行赋税制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赋税制度对农民太过苛刻,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5. 赋税制度变迁: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有过一系列变迁,尤其是在宋代的实施。

6. 赋税制度的利弊:赋税制度的实行既有着一定的好处,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之处,因此必须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

三、周朝政治制度1. 周朝的中央集权制:周朝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严格的一个制度。

2. 周朝的君主制度:周朝实行的君主制度,将江山权柄一手掌握,全国各地归属他的统治权。

3. 周朝的奴隶制度:周朝以奴隶制度为基础,使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粗制滥造的制约。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前771年(周幽王);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西周的分封制1.起源:夏商的分封制度。

2.目的:主要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制度。

3.内容:(1)两个主要分封诸侯者:周武王、周公旦。

(2)受封者、并举例(结合图例):由王族成员建立的诸侯国有 晋、卫、燕、鲁、吴 ;(同姓不婚、秦晋之好)由功臣建立的诸侯国是:齐 。

由先代贵族建立的诸侯国有: 许、楚、陈、杞、宋 。

成为现在省简称的诸侯国有: 晋、鲁(3)诸侯的权利:获得封地:土地 、人民;诸侯继续往下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_武装__、征派_赋役__等;诸侯的权利可以世袭。

(4)诸侯的义务:为周天子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和 朝觐述职 的义务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_松散__趋向严密。

消极影响(补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贵族的联合专政;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未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矛盾。

(由宗法制解决)5.瓦解(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导致井田制崩溃。

主要原因:王室衰落、诸侯崛起。

(2)表现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诸侯争霸;楚王问鼎;地方设立郡县;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等。

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

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分裂时期分裂原因统一王朝统一条件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秦朝(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间长期混战不休隋朝(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元朝(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朝秦朝西晋隋朝元朝代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①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全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共同愿望,是“时势造英雄”的典型例证。

大学中国古代政治史论述简答题整理

大学中国古代政治史论述简答题整理

大学中国古代政治史论述简答题整理
1. 什么是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事件的学科领域。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建立和垮台、君主的统治方式、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重要政治事件的分析等内容。

2.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封建制度以君主为核心,以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土地制度为基础,实行统治和分封制度。

官僚制度则是以官员为主体,通过设立各级官职和官员选拔制度来管理和控制政务。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确保政府官员的素质。

3.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政治的思考有哪些?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思想家对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孔子强调仁政和君主的德行;荀子提出法治思想,主张君主按法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儒家思想强调礼、乐、仁等来塑造良好的政治秩序。

4.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哪些重要事件?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秦朝的统一中国、汉朝的王朝更迭和王莽新政、唐朝的开放和繁荣等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5. 中国古代政治史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中国古代政治史对现代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为现代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例如,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对于现代君主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而科举制度则可以看作是现代选拔官员的雏形。

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史涉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事件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也非常独特。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授予诸侯王侯爵位的方式来维系统治秩序。

诸侯藩国作为君主的下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向君主效忠并支付赋税。

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设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管治。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儒家思想与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和谐共处,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推崇,并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

按照科举制度,士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晋升官职。

这种制度对于士人阶级的晋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公正和能力。

五、地方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地方官制,即设立各级地方政府来管理地方事务。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官的名称和职权也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

六、丞相制度与宰相制度丞相制度和宰相制度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位。

丞相是负责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而宰相则是负责处理国家重大决策的首席官员。

丞相制度在秦朝开始,宰相制度则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七、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与军事制度密切相关。

在封建制度下,各地的武装力量由地方官员控制,并向中央政府纳贡。

另外,高士争相为各地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以地方势力为基础的地方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理论的学科。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朝代和政治制度1. 秦朝(221-206 BC):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政治和封建制度。

2. 汉朝(202 BC - 220 AD):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之一,采用了儒家思想和官僚制度,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3. 三国时期(220-280 AD):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存在三个并立的政权,政治动荡,军阀混战。

4. 隋朝(581-618 AD): 隋朝统一了北方和南方,实行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唐朝统治的基础。

5. 唐朝(618-907 AD):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实行了科举制度和寺院管理制度,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6. 宋朝(960-1279 AD): 宋朝实行了士大夫主导的政治体制,注重文化教育和考试选拔,科技进步迅速。

7. 元朝(1271-1368 AD):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非汉人政权,以行政中心和外交重要性的北方政府的创建为标志。

8.明朝(1368-1644 AD): 明朝恢复了汉民族的统治,实行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政治相对稳定但存在政治斗争。

9.清朝(1644-1912 AD):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了满族的统治,政治道德比较腐败,后期出现了对外侵略。

政治思想和理论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治国和仁义道德,对政治治理和人伦关系有重要影响。

2.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中央集权,提倡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权力集中。

3. 兵家思想: 兵家思想强调军事力量和战争策略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对战国时期的国家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4.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和公平,对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一定影响。

政治事件和影响1.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通过战争统一了六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3封建社会(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2)发展、鼎盛、衰落:秦(BC221—BC207年)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 东汉(AD25—220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魏(220—266年)280年) 蜀(221—263年)吴(222—280年)266—316年)317—420年)420—589年):宋、齐、梁、陈439—581年) 隋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隋(581—618年)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五代(907—960年)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西夏(1036—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明(1368—1644年)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二、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⑴春秋战国时期: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_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目的:拱卫周王室的统治分封制: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前代帝王的后代封国:齐鲁燕卫晋宋权利:周王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王义务:①服从周王的政令②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③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②使西周成为当时的强国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王室通过分封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缺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宗法制度: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宗、小宗相对而言。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务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监察百官。

③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④制定秦律:轻罪重刑。

初三上历史期中知识点总结

初三上历史期中知识点总结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的建立,一、中国历史政治专题总结1.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1)夏商周时期: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兵随从天子作战。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中央集权制度始于秦,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嬴政自称“始皇帝”,规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是,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列候归郡统辖。

此举削弱了王国势力,使其无力与中央对抗。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很强的武力,往往会发展成割据势力。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在地方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中央选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地方设置转运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初三上历史期中知识点总结(4)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分类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分类总结)
统一:条件:1.生产力提高、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2.战乱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群
过程:1.灭掉东方六国
2.统一越族
3.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4.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意义:1.划时代,结束分裂,开创统一局面
2.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
4.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崩溃
战国
1.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3.变法:魏国,出国,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
4.兼并战争:齐魏交战有桂陵、马陵之战 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无敌于天下 秦赵长平之战,是当时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
秦朝
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西汉统治达到鼎盛
东汉
时间: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隋朝
581建立
统一原因:广大民众盼望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民族融合加快
意义:结束分裂,有力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
唐朝
618年建立——统一
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忘教训,强调“存百姓”
南宋:全国经济中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辽、西夏、金、元:农业的迅速发展
矿冶业占重要地位 丝织业有新的发展 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 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出现一些商业繁盛的城市和商业中心
明、清
引进国外高产作物玉米、甘薯 经济作物棉、茶
工具革新,技术提高,分工细,产量高,规模大
国内市场扩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出现,商品经济延伸农村

初一学历史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一学历史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一学历史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历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周三个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说黄帝在夏朝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皇甫氏。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商周时期是周朝取代商朝之前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

2.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包括清朝、民国、新中国时期。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部封建帝国,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和国。

新中国时期指的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

3. 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兴盛于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年。

古希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文明之一,古希腊文化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历史的开始。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

二、政治知识点1. 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控制着的政治权力。

国家政权由宪政和统治两部分组成。

宪政是指国家政权在宪法和法律的制约下行使政治权力。

2. 政府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政府的职责包括颁布法律、行政管理、司法等。

3.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世界上常见的政治制度有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等。

4. 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及国家政权机构的构成和关系。

世界上常见的政治体制有民主制、集权制等。

5.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指关于政治问题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世界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

6.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探讨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经济对政治的影响。

以上就是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古代史上,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朝代主要行政制度及其职权划分变化趋势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即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这就是三公。

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隋唐确立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的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北宋在中央,分散宰相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这样,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有皇帝总揽大权。

在军事上,将中央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和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上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知识整理制度朝代中央地方选官监察秦郡县制:春秋战国出现,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长官由皇,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三公九卿制:以皇权为中心,体现“家天下”特点。

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注意与分封制联系起来)中外朝制度,频繁更换丞相御史大夫(官僚政治皇帝任免(西周;XXX,春秋战国:的确立监察制度出军功授爵,养士之风。

)现的重要原因)西汉郡国并行制。

后因七国之乱,XXX颁布“推恩令”察举制,重视德才。

解决王国问题。

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

刺史。

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魏晋三省体制初步形成。

隋唐三省六部制,XXX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有封驳权,XXX执行。

三省分工是在皇权至上的前提下。

科举制:打破世卿世禄制,打击士族门阀势力;考试选拔,具有公平公正择优的特点;有利于进步官员文化素质和扩大统治基础,官员选拔权力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重视才学,忽视道德。

御史台和谏院。

宋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作副相,XXX掌兵,三司管财。

相权减弱。

科举制:录取名额增多;形成乡试、省路州县三级。

文官任知州。

试、殿试三级考试;考试程序严格,实行糊名法;元中书省。

既是中心领袖机关,又兼管中心政务。

是XXX:是中书省的派出机科举制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趋势下相权的一次反弹。

构,行驶权力受中央制约。

明废丞相、设内阁。

1、XXX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

只备顾问,不得参与决策。

2、XXX,设内阁,参与决策,但无决策权。

3、明宣宗,内阁有票拟权。

但最终决策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和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

XXX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颠峰。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受皇帝委派,可处理政务,掌管司法刑狱。

但无决策权。

八股取士,禁锢人的思想XXX、西厂、XXX。

这些机构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也是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经济、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包括古代王朝更替。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各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农民战争等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1.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某某推选首领的制度。

2. 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建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 发展和演变:①西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推恩令”;后来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②隋朝时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采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另外,唐朝还进一步完备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凭借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③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并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编选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北宋政府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了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_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_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_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2、西周的宗法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大宗位置)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具有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特点2、演化进程皇权与相权秦始皇汉武帝隋唐宋明清创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废丞相军机处丞相权力大内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权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分散丞相权力分割相权内阁形成皇权达到顶峰地方建制秦东汉唐朝宋元朝明朝清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选官制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4、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两汉:设刺史(地方)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了解古代政治制度中其他一些重要的内容: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是比较发达的。

其原因在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需要通过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僚队伍和地方机构的控制。

当然,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发展和除了上述制度以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另类”的监察制度,这就是明朝时期实行过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朝统治者先是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锦衣卫直接由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又先后设立了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这种以特务方式进行监视监察的办法,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二、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史上的军事制度发展较为繁复。

在古代史复习中,主要掌握以下几点内容:1、隋唐到北宋时期的军事制度变化隋朝建立以后,沿袭了始创于西魏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隋文帝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这样,府兵制和均田制相结合,成为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隋文帝的军事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唐朝前期的军事制度仍然是府兵制。

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改革,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主要是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加上府兵制下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这些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唐朝的府兵制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瓦解,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彻底崩溃。

造成府兵制瓦解崩溃的主要原因是:①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经济基础上的,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②府兵制下的府兵虽然在服役期间免征赋役,但是在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国家将军费负担加在了百姓身上,百姓负担沉重;③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士兵逃亡严重;④府兵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随着府兵制的崩溃,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归纳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归纳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归纳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二、分裂与统一1、分裂的原因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政治腐败)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

(被征服)3、评价: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

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三、调整和改革1、相同点⑴背景相同。

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⑴经济: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3、评价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初中历史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多种政治制度,其中一些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课程中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它是一种以皇帝为核心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且具有连续性。

在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从上至下按等级依次分布给各级贵族和官吏。

(一)封建王朝中国封建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是封建王朝,包括夏、商、周等朝代。

封建王朝制度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其权力神圣而绝对。

皇帝的地位是世袭的,继承在基因上,也受到礼制和传统的约束。

(二)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存在封建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各等级有不同的特权和责任。

等级制度使得贵族之间建立了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也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和地位差异。

(三)天子祭祀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就是天子祭祀制度。

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皇权来自于天,因此皇帝需要定期进行祭祀仪式来示威天下。

最有代表性的仪式是封禅和祭天仪式,使得皇帝具有仪政合一、天人合一的合法性。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和汉朝时期。

这种政治制度通过强化中央政权的权力,加强统一和集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秦始皇帝的集权制度秦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政权的集权。

他推行了统一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同时进行封建制度的改革,并加强了中央行政机构的组织。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统一国家和加强中央政权的权力。

(二)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时期,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他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州、郡和县这样的行政区划,选拔文臣为官。

此外,汉武帝还实行了均田制和推行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对人口和社会资源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藩镇割据:唐中叶伴随安史之乱出现,割据基础在于节度使掌握有自主权、财权和强悍的武力。
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从而消弱了相权。
宋太祖将兵权收归中央,让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立通判监督,另设立转运使将财权收归中央。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达到了文盛武衰的地步。
元朝
用中书省取代之前的三省,中书省长官行驶宰相职权(危害在于元后期相权过大)。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当时西藏属于宣政院辖地,台湾属于澎湖巡检司。
明朝
废宰相,设内阁:永久的解决了军权与相权的争夺,之后设立内阁是秘书机构,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
废除行中书省,用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分别管理地方的民政、监察和军政,分散地方的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的同时,也走向了历史的死胡同,自此开始衰落,落后于西方。
清朝
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传达政令的机构,非决策机构,其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地方队中央的威胁基本消除,但边疆依然存在各种动乱,如大小和卓叛乱、沙俄侵吞北方领土等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

内、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身边诗中。秘书等人担任要职,参与军国大事,消弱相权。
“推恩令”:针对汉初分封制出现的恶果,而推行,将王国越分越小,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
察举制:主要考察的是孝、廉。
魏晋南北朝
中书、门下、尚书开始形成。
处于南北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受到破坏。九品中正制:来自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总结
朝代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备注
先秦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
分封制:分配土地与人口,体现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前期后期作用不同。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职)。
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